福鼎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25
颗粒名称: 福鼎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8
页码: 316-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福鼎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解放后畲族地区经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福鼎县 调查报告

内容

(上略)
  五、解放后畲族地区经济
  1949年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解放,他们多年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宣告结束,封建时代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一去不复返了。与此同时,畲族人民在党和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平等。由于党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极为关怀,几年来在民族地区正确地贯彻了民族政策,在各大政治运动中进行大力宣传教育,使广大畲族人民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党和政府也是关心备至,因为过去畲族人民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不但政治上得不到自由,就是经济方面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福鼎畲族自古就深居穷山僻壤,交通闭塞,与外界往来很少,生产方法守旧,农作物产量极低,加上封建地租高利盘剥,国民党苛勒捐税,剥削惨重。根据三个片的调查统计:有90%以上的贫苦农民,饥不得饱,寒不得暖,生活十分困难。鉴于这种情况,使畲族人民逐年再生产的成本也无所指靠,根本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但在汉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畲族地区也同样进行了土地改革,推翻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了封建剥削。土改前,90%以上的农户都是无地或少地的,如牛埕下片及浮柳片共487户,其中有215户没有一分土地。土改后,487户共分入土地2724亩,平均每户分入土地5亩;另外如照㳕乡牛食岚村86户农民,土改时分入土地273亩。通过这一革命,打垮了封建制度,没收了地主土地,使土地还老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使翌年农作物得到丰收,绝大部分农民收入有了增加,如牛埕下片的农民,在分入400亩的土地上,就收了56000多斤。同时免交地租和捐税,于是生活比解放前就有了提高。
  土地改革运动是解放后农村第一次巨大的革命运动,农民在运动中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思想意识起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打倒恶霸斗争地主的尖锐阶级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国民党统治时代的滔天罪恶,认识到贫苦农民的穷根子,从而有了强烈的阶级仇恨心。土改完成了,农民分到地主的生产资料,这一活生生的具体事实,使农民得到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启发,教育了农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畲族人民生活提高的唯一道路。畲族人民有了这一思想基础,因此在今后党所领导的每个运动,群众无不踊跃参加和大力支持,使每个运动得到健康的发展。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国民党统治时代,人民被刮尽脂膏,生活极为团乏,顾吃来不及,那有余力照顾农业,于是农村经济显著萧条,农民贫病交加,人口下降,造成生产萎缩,整个农村呈现萧瑟的凄凉景象。农民倾家荡产,典妻鬻子,有的家无立锥之地,便远离乡井出外,讨饭度日,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真实写照。土改后,为了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党和政府便采取如下措施:
  I、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畲族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干部的积极努力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热烈拥护,是逐年有所发展。1952年起在畲族地区先后开始组织互助组,根据牛埕下、双华、浮柳三个片的调查材料统计,刚开始组织临时互助组时,除了少部分劳力多、生活好的农户没有参加外,其余全部加入。1952年互助合作运动是一个高潮,这三个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贯彻了中央指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结合本县具体实际情况,组织了30个临时互助组。在临时互助组内虽只有实行换工而已,但已是广大农民走向集体生产的萌芽。
  经过一年的互助合作运动,已看到互助组的优越性。到52年秋、冬天先后都转为常年互助组,牛埕下、双华、浮柳三个片共组织18个常年互助组。互助组成立后,对于缺劳动力的农户给予支援,生产工具相互调剂使用,使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同时也采用一些新的耕作方法,因而年年得到丰收。1952年的产量已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如双华片1936年平均亩产量是210斤,52年平均亩产量是212斤。各个地区比解放前(1948年)的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1948年亩平均产量:双华是171斤,牛埕下是220斤,浮柳是160斤;1952年亩平均产量:双华是212斤,牛埕下是250斤,浮柳是210斤,平均每亩增产20%以上。
  在互助合作运动中,采取了入组自愿、民主管理、等价交换的原则,使互助组获得顺利的发展,常年互助组组织起来可以解决许多临时互助及个体户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抢收抢种等等;同时也有其性质上的不同。常年互助组有较完整的制度,如牛埕下片的互助组,生产由组长调动,每天劳动后即按劳动质量发给工分票,十天收回工分票公布一次,少出工的农户,须于下一二旬设法补偿,否则,年终须以干谷弥补。这种互助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牛埕下片二位农民说:“我们劳力比别人差,一定要起早摸黑赶上去。”群众一般对互助组反映很好,有的人说:如果没有参加互助组,那些田多、劳力少的农户就无法及时耕作;而成立了互助组,劳力多,田地少的农户,可以多挣一些工分,以增加家庭的收入,使家庭生活过的更好。
  互助组组织起来,也改进了一些生产技术,如深耕细作,改良品种等等工作。解放前一般是一犁一耙,不施肥、或且施肥量很少。互助合作运动期间,有的地区已增加到二犁二耙,增加施肥和耘草,水稻改种不易倒伏的新品种,使收成增加。有的地区如浮柳片往里互助组适当安排劳动力,抽出部分劳动力从事烧瓦砖,单53年就收入500元,增加了组员的经济收入,于是使互助组更形巩固。
  由于互助合作运动搞的好,在运动中也出现不少的先进模范人物,如牛埕下片共产党员雷盛铝在互助组内搞试验田,打破常规,在山高水冷的地区种植早稻,同时领导全组进行精耕细作,使54年比53年获得增产。由于他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发挥了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并取得很大的成绩,因此于1955年3月25日县人委会授给单项增产模范的光荣称号。还有如浮柳片往里互助组共产党员钟柔相,正确地贯彻了上级党委的指示,不但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对党的各种措施,都是认真的执行,如全片开展红旗竞赛,他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教育农民,鼓动勤出工。曾经全组在10天内完成220亩掘稻根及翻土的突击任务。后评比结果,种柔相互助组荣获第一名,夺取了红旗,受到党委的表扬。群众反映说:“过去我们劳动被人瞧不起,现在劳动有了一点点成绩,还得到党的表扬,我们一定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来报答党和毛主席。”
  整个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是健康的,但也有个别地区如双华片的党支部对互助组领导不够,有点放任自流,因此有的互助组在秋收繁忙中只互助几天就泛散。浮柳片深垅互助组,干部对互助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清,刚组织时只吸收一些生活好的农户参加,不要贫苦的农户参加。由于没有在农村中贯彻阶级路线,致造成组内生产很混乱,大伙对互助组意见很大。
  Ⅱ、农业合作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要跟着变化。54年起互助合作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就开始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使农民在规模较大的集体中进行生产。刚开始试办时,参加的农户不多,到55年56年是个大发展时期,根据1956年的统计材料,全县畲族有4852户,入社的有3799户,占总户数的84%。共办初级社98个,入社的有1586户,占总户数的35.1%。全县畲汉联社:高级社有78个,入社的畲族有1658户,占总户数的39.5%,初级社有79个,入社的畲族有555户,占总户数的12.4%。
  农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比互助组前进了一大步。初级社视户数多寡不一,分队和分工。全社的土地经营、劳力安排都有了计划。由于农村党支部加强对农业社的领导,54年起组织初级社,到55年秋季就得到丰收,根据双华、牛埕下、浮柳三个片调查的材料看来,这一年普遍增产。牛埕下片古井社共40户,有水田253.27亩,农地19.78亩,55年秋季总产量为93300斤,平均亩产344斤,比解放前增产30%,这一下完全显示出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农民是最会打小算盘的,他们看到合作社丰收情景,56年有一些单干户自动要求参加合作社,因此这一年合作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是这一年遇到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虽经发动群众抢救,灾情稍有减轻,但秋季收成普遍比55年减产了。就以牛埕下片三个初级社来说,各社普遍减产10000多斤。由于群众对合作化的优越性认识不足,遇到56年歉收年景,就感到失望,浮柳片有些农民说:“共产党讲合作社好,会增产,而今年减产如此多,还不如互助组。”有的说:“我们不参加,入社二年就会没有饭吃。”这些混乱思想,对群众影响很大。因此1956年冬各乡都有部分农民要求退社。如双华片入社的农户有234户,56年冬退社69户。其他如牛埕下,浮柳片也有少数退社。虽有部分农民退出合作社,但留在社内的毕竟还是多数,各村在党支部领导下,坚持继续办下去。如双华片西庵初级社原有18户,退了11户,仅剩8户。当时社员认为户数少,力量小,不如解散了事,但党支部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坚持办下去,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1957年出现了空前大丰收,西庵初级社仅种41亩土地,总产量为200余担。当年全片要求重新入社的有143户。
  1957年各农业社出现了大丰收,及本县赴专区少数民族代表会的代表返乡贯彻后,群众情绪很高涨,前歧、白琳二区有13个农业社,二月份有533户退社,57年重新入社的有467户,占原退社户数70.16%。1957年全县畲族入社的有4331户,占总户数的96%,其中畲族的高级社有6个,入社的农户有1022户,占总户数的22.5%,初级社有126个,入社的农户有2056户,占总户数的有45.51%。畲族联社:高级社有23个,畲族入社的有892户,占总户数的19.6%;初级社有48个,畲族入社的有361户,占总户数的0.85%。
  到1957年,已组织起来的农户有96%,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已归集体所有。入社的土地,初级社时期仍给予适当的土地报酬,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时,土地便取消了报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力统一安排,分配办法:采取按劳取酬,土地经营统一规划,使农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
  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社内计算报酬的办法,一般采用:
  第一种:按每人每天劳动的质量评记工分。
  第二种:按亩数包工。由不同家庭的劳动者合耕一块地,包给若干工分,他们提早完成任务,即可继续承包别的活干,争取多挣工分。
  第三种:按生产队包工包产,倘某队精耕细作,产量已超过包产水平,可以多留口粮,达不到包产水平,必须先公后私。
  这几种办法,以当时的农民觉悟水平来说,以后二种为宜。如浮柳片钟柔相反映说:“采取这二种办法,可以避免社员出工拖拉的现象,事实上后二种计算报酬的办法,在劳动尚未成为人们的第一要素的情况下,是有一定刺激生产的作用。”
  农民加入合作社后,使几千年来的个体生产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农民的思想意识也跟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的思想。
  2.农茶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解放后,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一步,落后的经济面貌完全改观。促使落后经济面貌改观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但改进生产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首先,土地利用、作物种类及虫害:
  畲族地区多系梯田,土地宜种植水稻和地瓜,这工种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水稻,用来交纳爱国公粮及卖余粮,留作口粮的数量不多。地瓜米是人民的主要食粮,一般都是水田种水稻,农地种地瓜,但因地瓜系丰产作物,而各地区农地较水田少。故也有利用水田种地瓜。
  农作物的种类甚多,水稻方面:解放前有红×、口口、芒种、糯种、百日早五种。过去耕作粗放,田间管理差,所以产量低,一般年景,平均亩产约180斤。解放后,新增加的水稻种类有:荷花种、齐黄、六月秋。这几种水稻,由于精耕细作,多施肥和耘草,因此都比解放前丰收,平均亩产约200余斤。新增加的三种水稻,群众对种植六月秋反映很好,他们说:“过去地瓜吃到五六月就完了,到处奔籴粮食。现在党领导我们种植六月秋,使我们的口粮就解决了,到青黄不接也能吃到大米饭,这种作物收成也很好,准备明年更大规模的种植。”
  地瓜方面:解放前仅有红薯、白薯、台湾秋三种,每亩平均收成1200斤,晒成地瓜米300斤。解放后新增加了海薯,这一新品种,比解放前几种都丰收,平均亩产1800斤,晒成地瓜米450斤。
  农作物种类多,但虫害也不少,水稻虫害比较严重的有臭龟虫、流漈虫、蛷流子,用六六六粉及菜油来扑灭,亦有发动群众捕捉。解放后,臭龟虫害在双华发生二次,一旦发生、蔓延全片。1956年发生时,每天每社捉1400斤,受害严重的亩产仅20—25斤。这种虫害,目今尚无其他预防办法。地瓜的兽虫害有山麂、臭虫、金龟子,其中以臭虫最为严重,它匍伏泥土中,蛀食地瓜,凡经蛀食,几都腐烂,损失颇严重。这种虫害,几乎年年都有,现在还无效法防治。
  其次,选种技术的改进:
  畲族地区大部分推行了梳穗选种、黄泥鸡蛋选种,有的地区如双华片也有用苏打摧芽。这些选种办法,优点很多,可以检出半饱满的种籽,剩下皆良种。这样可使将来秧苗粗,水稻生长茁壮,出穗成熟整齐,牛埕下片有人说:“这种选种,犹如母体壮,生的婴儿分外健美。”
  从选种到播种的步骤:
  水稻成熟时,在无数的稻穗中,选择最好的穗,然后逐一梳下,以备为种。每年清明过后,备一大木桶,置于门口,视谷种多寡而定黄泥及清水。先清水渗黄泥,以木棍搅拌均匀,将鸡蛋放入泥水中,倘鸡蛋下沉,就是土力小,水量多,即须加黄泥,待鸡蛋浮起,就合标准。然后以蔑萝盛谷种浸入泥水中,搅拌片刻,使不饱满的谷子浮在水面,即行打捞,沉在下面的皆良种。以清水冲洗干净,盛入桶中,稻草,棕衣密盖之,视天气寒温而决定用温水或冷水喷洒。倘天气温热,出芽快,二三天即可下播,天气寒冷,出芽慢,四五天才可下播。
  再次,多犁多耙多施肥:
  解放后,实行多犁多耙,一般是秋收后,年底就犁翻土一次,清明时犁耙各一次,到插秧时再犁耙一次。共三犁二耙才插秧。解放前,犁田翻土约8寸深,解放后,犁田约有一尺深。农业用锄头翻土,也比解放前增加一次。
  施肥情况:
  解放前仅有草木灰、人粪肥、牲畜肥,解放后增加了肥田粉、盐肥、土化肥、“欧肥”、绿肥等等。近二三年来,地瓜亩施肥第一次施基肥(草木灰)60——70担,第二次施人粪肥7——10担,第三次施肥田粉20—25斤(渗水折肥约8—10担),共亩施87——105担,比解放前亩施肥增加约50%。水稻亩施肥:一般亩施肥少的五六十担,多的八九十担,从种到收视土质好坏施一、二、三次不等,一般以施三次的为多。
  第四、推广双季稻及密植:
  畲族住居高寒地区,解放前水稻种植绝大部分是单季稻,根据双华、牛埕下、浮柳三个片的调查,仅有双华片种有少量的双季稻。插秧行距普遍是1——1.2尺。1954年以后,相继推行双季稻及密植,到今年为止,有的地区如浮柳片改种双季稻的田地很多,有的地区改的少,牛埕下高级社去年仅改二亩,今年改种12亩。
  水稻密植,去年和今年较多,特别是今年约有70%——80%的水田推广了密植。密植程度,绝大部分行距4、5、6寸,7、8、9寸的行距比较少。在畲族地区推广双季稻及密植,群众思想抵触很大,认为此间山高水冷,不能改种双季和密植。同时又认为密植不易耙草。旧的生产工具不适用,肥料不够,劳力不足。牛埕下有一农民看到路头厝一坵改双季密植时说:“如此能丰收,我要砍头给大家看。”1955年,
  浮柳片改单季为双季,种植六月秋时,有人说:“我们浮柳山高水冷,六月秋从来没有人种,你们去种吧!我不相信会有收成。”由于农民习惯了陈规旧律,因此刚开始时,种植面积很少,以后方逐年增加,并且事实上证明双季密植能获得丰收。浮柳片好的亩产一季约200斤,一般的如兰家里去年种植10亩,共收1881斤。平均亩产188.1斤,双季收成将达400余斤。事实胜过雄辩,保守的人们在铁的事实面前觉悟了,不敢再唱高寒不能种双季和密植的调子了。浮柳不少群众反映说:“六月秋收成很好,种越密、收成越好,准备明年大量推广。”
  地瓜密植,解放前地瓜种植是小畦单行的,株距是1——1.1尺,现在畦底约1.5——2尺,每畦种双行,株距是6——7寸。今年已全部改小畦为大畦,改单行为双行,改疏植为密植。根据浮柳试验结果,每14株可多收一斤。
  最后,改良土壤方面:
  (1)轮耕制:畲族地区水田面积比农地多,地瓜是高产作物,故改部分水田种地瓜,一般种植一二年后改种水稻。种豆的田地,一年即须换一次,才有收成,轮耕种植,一则可使作物丰产,二则可以改良土壤。
  (2)变瘠田为沃土:培育地瓜苗,解放前均利用农地;解放后,一般利用水田培育,因地瓜苗地,施肥量极多,可使土质肥沃,宜种水稻,极易丰产,这种改良办法,已在牛埕下片推行了。
  另外对田质坏的亦搬进沃土,来改良土壤,今年牛埕下片路头厝队以此法改良土壤,成绩好,受到县委检查团的表扬。
  (3)就地犁深:有的农地因一贯犁翻太浅,土量少,作物不易生长,采取翻深,土量增加,地瓜收成就好。
  由于农业生产采取了精耕细作、多犁多耙多施肥的结果,使水稻、地瓜每亩种植所需的时间也较解放前有所增加,农作物较解放前丰产了。以浮柳片来说,1957年水稻、地瓜平均亩产340斤。
  Ⅱ、改进茶叶生产技术:
  茶叶是畲族人民经济重要收入之一,因此解放后对茶园管理采茶技术,制茶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茶园施肥有肥田粉、草木灰、牛粪,牛埕下片有的试验茶园每亩施肥田粉120斤,每亩300株,每株6.4两,一般茶园每株施四两。茶园施肥一年约二三次,不时也有锄草及翻土,倘遇自然灾害,如虫灾等,发动群众捕捉或以鱼鳞精扑灭。采茶一般都是妇女,一年采四次:早春、次春、三春、四春。今年浮柳片有的茶园采五次。采茶极为细心讲究。解放前对茶园根本不加管理,不施肥、不除虫害,让其自生自灭,一年仅采一二次。
  茶叶产量解放后骤增,旧的手工生产已不能适应了,因此解放后从汉区学习先进的制茶机器——做茶机(亦称油碾机),牛埕下、浮柳片都采用了这一新机器。使单一操作效率提高约10倍,因此现在制茶过程所花时间相应减少。
  制茶技术主要在于焙茶,牛埕下片有些农户解放前后一直从事茶叶生产,制茶技术极好,如雷成回、钟细妹夫妇均系制茶能手,连年荣获县区授给的茶叶生产模范的光荣称号。雷成回同志曾到县里介绍制茶技术,并到第七区各个茶组传授制茶技术,使七区茶叶生产质量普遍提高。
  林业及茶业生产:
  畲族住居山区,周围有辽阔的山地,可以植树造林,单双华及浮柳片就有荒山面积9000多亩,是发展林业生产的绝好条件。解放前对于林业生产根本不加重视,因此林业生产很差。解放后,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前进,需要大力发展林业,一则可以支援祖国建设,一则可以调剂气候,保护水土。因此党和政府对于发展林业极为关心。现在有些乡已有专职干部领导林业生产,对于发展林业工作做了不少成绩。如浮柳片今年造林有1320亩面积,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准备种植果树415亩,这些果树一经成林,将成为人民经济重要收入的一部分。
  茶叶生产:解放前,茶价贱,农民生产不感兴趣,许多茶园放荒,1937——1938年间,牛埕下片有不少茶叶因无人收购,放火烧掉,产量不多,虽有一部分收入,但是人民经济生活的次要来源。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发展茶叶生产十分重视,如发放农贷发展茶叶,使茶叶产量逐年激增,已成为畲族人民重要收入之一。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茶叶也合作化了。在初级社时期,茶园仍以收入均35——45%为茶地租,高级社时期,就取消了茶地租的报酬。
  畲族人民绝大部分都有经营茶园,以牛埕下及浮柳片来说,除了31户没有茶园外,其余家家户户多少都有经营少量茶园,因此,喝茶在畲族地区很普遍,已成为家常便饭。由于茶叶出产多,收入也是惊人的,1957年和1958年浮柳片茶叶收入约占全片总收入的1/4。1957年牛埕下片茶叶收入约占全片总收入的1/2,今年茶叶收入约占全片总收入的2/3。
  畲民住居地区,荒山极多,到处均可垦植茶树,发展前途极为可观,今后应组织群众垦荒植茶,以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副业及手工业生产:
  畲族人民从事副业及手工业生产的特点:种类少、人数少。以副业来说:
  (1)烧瓦砖:我们调查双华、牛埕下、浮柳片统计:只有浮柳片于1953年请浙江太顺汉族烧瓦砖师傅来教技术,他们掌握了技术,就进行大量生产。自53年投入生产后,至今年止,已收入10404元。今年钢铁生产任务很紧张,瓦砖生产暂停,这一副业收入很大,今后必须注意继续扩大生产。
  (2)烧木炭:也是副业之一,今年大搞钢铁生产,需要大量的木炭,现在畲族地区都承担起这个光荣的任务,到处都建立了炭窑,培养了不少烧炭技术工人。
  (3)卖柴片:解放前后,畲族人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挑柴片到附近市镇出售,所挣少许,以弥补家计之不足。今年工农业大跃进,劳力很紧张,无暇挑运柴片去市镇出售。
  手工业方面有泥水匠,缝衣匠、木匠、理发匠、绣花匠等,这几种手工业的人数都很少,根据我们三个片的调查:多的如缝衣匠10余人,少的如绣花、理发、泥水匠仅有四五人。这些手工业者,一般都利用农闲给人雇作,缝衣匠、泥水匠、木匠一年的出工100——150天。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时间不多。
  4.大跃进后的新气象:
  1958年是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的一年。党和政府发出向粮食和钢铁进军时,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组织了生产粮食和钢铁的大军。畲族人民也响应了党的号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苦战在田野间,溪河边,高山上,一切为了钢铁和粮食二大元帅而努力。在这万马奔腾的时代里,人人气壮山河,干劲冲天,因此在寂静的山村,也呈现一片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1)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解放前,妇女是处在被压迫、被歧视的地位,因此也造成她们的自卑感,许多生产项目也被人认为无法胜任,如烧木炭、插秧、犁田、耙田、焙茶等,这些活都由男人干。今年大跃进后,妇女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牛埕下片有妇女参加犁耙田、焙茶等工作。浮柳片也有妇女参加插秧。过去那些对妇女讥笑、冷讽热刺的现象,也敛声匿迹了。至于烧木炭,那更是不在话下了。浮柳及牛埕下片共有136人跟男人一道苦战在山上,参加烧木炭,支援钢铁生产。
  (2)干劲冲天,昼夜战斗:
  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汉族人民一道为了共同的目标辛勤地劳动,他们的干劲也是十足的,今年工农业大跃进,他们的出工率是惊人的,一般除了患病外,几乎天天出工,根据双华、牛埕下、浮柳三片调查,全劳力及半劳力出工率达90%以上。有的出勤率不但达到90%,甚至超过100%。他们真正发挥了苦干猛干的精神,仅今天8个月的劳动工分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劳动工分,如牛埕下片雷子〓去年仅挣2115分,而今年只8个月就挣了2174分;浮柳钟亚耻去年仅做1674分,今年只8个月就挣了2466分,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在这跃进的形势下,老少也不甘示弱,他们在祖国伟大建设的鼓舞下,居然也拿出黄忠的气慨,如牛埕下片一位白发苍苍的70余岁的老公公李宜岁、浮柳片鬓发斑白的李学貌,他们和年青的小伙子一样天天出工,今年8个月分别挣了1600和2000工分。按半劳力计算,他们的出工率已超过100%。少的也投入工农业生产,他们战斗在田间、在钢铁战线上。浮柳片深垅畲族小学生在这次钢铁生产中,共烧了3000多斤木炭,他们睛天就奔忙在铁沙、耐火石、木炭场中,雨天就上课。在这次钢铁生产中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学校特授予15名劳模的光荣称号。
  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赶过一浪,任务十分繁重,劳动力很紧张,这是好现象,白天干来不及,利用晚上加班,如搞积肥、车子化等等。人人都在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紧张的劳动。
  (3)全民动手、大搞积肥:
  今年农村积肥运动,采取了人海战术,在畲族地区积了数以万计的肥料。单浮柳片就积了160多万担,牛埕下片古井社在短短的七天内共积了26146担。这次积肥运动,群众开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无数的肥源,到处办起肥料厂,单牛埕下片就办了94个土肥料厂。在这一贯被人认为落后贫瘠的山区,在党的领导下,群众挖掘了潜力,办了工厂。这是山村巨变,也是全国大跃进形势下所出现的新气象。
  (4)全力以赴,支援钢铁生产:
  全民动手,大炼钢铁,已形成汹涌澎湃的巨流。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跟全国人民一道投入钢铁生产的运动中去,他们都以70%以上的人口支援钢铁生产,人人以无比英勇的姿态战斗在钢铁战线上。
  钢铁生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现在到处都组织钢铁兵团,团下又分设木炭队、炼铁队、挑木炭队等,每队设队长一人,组织非常严密,战斗员在集体劳动和生活中锻炼的更加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劳动与生活都在一块儿,党委任务一下达,钢铁健儿便迅速集中待命,个个如生龙活虎,干起活来,浑身是劲。
  自开始炼铁以来,畲族地区就响应了党的号召,建起了炼铁炉,牛埕下及浮柳片一开始就建了11个炼铁炉,都在十月中旬正式投入生产。身强力壮的参加鼓风守炉、烧木炭,老少洗铁沙、敲碎铁矿,男女老少齐动员。牛埕下第一炼铁炉在8个夜晚就炼出生铁800多斤。全片人民都为争取完成党委交下的二吨生铁任务而努力。浮柳片8个炼铁炉,在钢铁大军的猛攻猛战下,从10月13日——10月20日止,短短的七天内就炼出生铁2067斤。在炼铁过程,不仅男的干劲足,女的也不会逊色,他们为铁水奔流,边积极工作,边尽情歌唱,通宵达旦,毫不感倦容,真有无穷的力量,冲天的干劲。
  这次钢铁生产,由于广泛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意义已深入人心,浮柳片的妇女李织妹、雷阿花在建高炉时说:“只要铁水会奔流,二天二夜或三天三夜没睡也没关系”。钟月先说:“党的任务能完成,几夜没睡也没要紧。”牛埕下片一位十三岁的少先队员,有一夜晚调查组同志跟他一块儿炼铁时,问他干啥如此积极参加炼铁呢?他说:“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早日解放台湾,为了我国钢铁生产早日赶上英国和美国而来炼铁。”由于群众对于钢铁生产意义认识清楚,因此大大推动了当前的钢铁生产。
  随着形势的发展,铁的生产任务有了增加,十一月中旬根据县委的布置又提出新的任务,浮柳片分配二吨任务于月底完成。现在浮柳片的畲族钢铁兵团根据上级指示,已搬去桐山镇集中冶炼,共负责三个炼铁炉。我们去参观时,看到那辽阔的原野,高炉林立,畲族钢铁战士与汉族战士并肩作战。他们真是人人比干劲,个个逞英雄。
  木炭是炼铁不可缺少的燃料,现在畲族地区大建木炭窑,单浮柳片就建了42个,出炭数以万计。浮柳片从10月5日——11月15日就生产了15030担,除了供本片炼铁外,还发挥了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支援附近兄弟兵团1989担。由于炼铁任务紧张,所需木炭量极多,烧炭战士动脑筋,改进技术,每窑出炭都较过去增加,这些战斗员不辞辛苦,日夜守在窑口,为钢铁元帅升帐而忘我的劳动。
  5.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今年工业农业的大跃进,就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形势向前发展,要求我国由社会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这个过渡的第一步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我国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兴办人民公社的高潮,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欢欣鼓舞地加入了公社。本县于8月前开始酝酿办人民公社事宜,八月底到九月间,畲族人民已100%加入了公社。
  办公社前,首先在干部中进行宣传教育,统一了认识,然后在各片各村对群众进行反复宣传教育,使人民公社的好处家喻户晓。在群众思想觉悟的基础上采取自动报名盖章,要求参加人民公社。到处兴办人民公社,群众的情绪极为高涨,一般贫农、下中农是热烈拥护的。大部分上中农也是赞成的。这次办人民公社过程,宣传教育比较深入,邪风不大,一般群众反映很好,畲族人民普遍说:“办人民公社,可以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大家不愁衣食。”双华片一妇女说:“人民公社成立后,大伙同劳动、同吃饭,劳力统一安排,过去所不能干的活,现在也可以干了。”有的说:“人民公社办以后,农民再不会自私自利了。”不可否认的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仍有少数人思想认识模糊,顾虑重重,认为自己茶园、麻竹多,入社后会吃亏,于是出现如牛埕下片兰××等擅自出卖麻竹等非法行为;双华片有几户农民听说要办人民公社,生产资料要归公,便偷偷摸摸出卖毛猪14头;浮柳片出现偷卖柴片,这些农户一般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上中农,对于这种资本主义倾向,必须予以随时进行斗争。这些事实,也雄辩地说明了农村中还继续存在着二条道路的斗争。
  人民公社组织起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现在公社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公社内的生产组织,去年所划的民族乡,在公社内成立一个大队设大队长一人(即连长),大队下面视自然村远近多寡分设小队,设小队长一人(即排长)。工农副业生产,亦有初步分工,倘遇中心任务紧张,即由各队临时抽调,劳动力统一分配安排,充分发挥了各自生产积极性。一切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生产由社统一规划经营,使公社一切生产纳入国家的计划。产品分配,全部社员都在食堂用膳,吃饭不要钱。出工生产按天登记。具体分配方案尚未正式公布。
  现在人民公社已经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了,这已成为群众性的行动。党和政府将引导畲族人民走向更幸福的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进一步培养农民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
  组织人民公社后,为了使更多的劳力投入工农业生产中去,党和政府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办公共食堂:
  畲族人民住居分散,现已全部按生产队或自然村办了公共食堂,100%都在食堂吃饭。有的地区已开始全部供应饭菜。几十人、几百人集中在大厅吃饭。我们这次在浮柳片调查,因远道关系,有一半食堂我们在那里吃过饭,饭菜很不坏,而且清洁卫生做得很好,各个食堂都排设几张方形桌,碗筷整齐,桌椅光洁。
  (2)使用自来水:
  畲民住在高山上,溪泉密布,竹林甚多,群众利用现有条件用竹当自来水管,从山上引溪泉至各食堂,用水十分便利。
  (3)大搞车子化:
  畲民住居分散,山路多是羊肠小道,崎岖不平,运输行走极感不便。现在响应党的号召,大搞车子化,双华、牛埕下片正在日夜加班,准备每家备一辆土车,将大大减少运输劳力。
  (4)亲帮亲、邻帮邻:
  畲族地区托儿所尚未全面展开筹办,目前仅有托儿小组及亲邻相帮助的临时性组织,现在群众普遍反映要求办托儿所,好让母亲上山下地。
  (5)牲畜集中饲养:
  现在公社的毛猪全归食堂饲养,耕牛分配给各生产队饲养,减少不少劳力。
  由于公社采取了上述几项措施,使广大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参加社会工作和生产劳动。同时得到和男子完全平等的地位,有同样参加工作的机会,同工同酬,使妇女的劳动力得到彻底的解放,投入当前工农业大跃进的洪流中去。
  人民公社建立后,在这短短的二个月,无论在钢铁、农业生产及其他建设方面,都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由于公社具有“大”和“公”的二个特点,便能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并高度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从而推动生产取得更大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创造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小组
  [党群资料655]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