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霞浦县城关墓斗片畲族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24
颗粒名称:
霞浦县城关墓斗片畲族调查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3
页码:
303-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霞浦县城关墓斗片畲族调查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霞浦县
调查报告
内容
一、概况
霞浦县城关镇墓斗工作片是由原墓斗畲族民族乡,鲤鱼山畲族民族乡及涌山乡合并而成,全片共有农户1251户,4201人;其中畲族575户,占总户数的45.96%,2127人,占总人口的50.63%。全片耕地面积有水田6962亩,农地2927亩,共计9934亩。平均每人2.36亩。全片男女全半劳力计1868人,每人需负担种植5.31亩土地。墓斗片现有23个居民村,分散面积很广,有的就在公路边,距县城只有3公里,远的则在山区,有10多公里。
墓斗片内有一条大溪,如遇洪水下流,常冲破堤岸,淹没田地,对群众威胁很大,然而自从全民炼钢铁以来,发现溪内有大量从山上冲刷下来的铁砂,因而洗铁砂,挑铁砂,以及由山上运木炭下来的人们沿路络绎不绝。
政治(略)
二、经济
解放前畲族生产方式农业
一、农业:
(甲)生产力:
(1)作物种类与土地的利用
据兰汉聚等提供本地作物种类有:稻谷——谷雨、立夏之间播种,插秧是小满开始,芒种大忙,夏至插完,旧历9、10两月为收割。稻谷种类又分:铁早,4月种——8月中秋左右收。禾立早,小满前后插秧——9月霜降收。温州早,小满、夏至之间种,8月底,9月初收。冬谷、术谷,芒种插秧,立冬前后收割。早稻4月种——7月初收。齐谷,4月中下旬种——9月收。麦有大麦、小麦。大麦冬至播种——芒种收割。小麦立冬播种——小满收割。油菜籽,立冬播种——小满收割。蚕豆,立冬播种——小满、立夏之间收成。花生,清明播种——7月底、8月初收。黄豆,芒种播种——霜降收。豌豆,立冬播种——小满收。黄麻口月种——8月收。苧麻,清明修整旧苧根(大部份是多年再生),苧麻一般一年收3季,第1次收成立夏,第2次7月半,3次9月半(一般3季收割极少,留作第二年再生有力)。茹,品种分有:蕃茹、白茹、发财茹、贼毛想,铁茹等。菜茹中又分有糯米茹、帚茹、柴茹、马铃茹、芋子等。一般是芒种插——9、10月份收成。
土地利用:墓斗虽是平原地区,但解放前由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作物种类虽比山区多些,可是种植的土地面积是寥寥无几。畲民兰阿拱说:“解放前土地复种,地主不肯,大部提出种什么要分给什么,因此,农民干脆不种”。据原王厝山、西宅、外墓斗等村34户的调查,1948年共种水田73.70亩,农地291.10亩,合计364.86亩,除全部土地种植稻谷和地瓜(蕃茹)外,其复种土地有豌豆14.60亩,蚕豆22.25亩,黄麻2.52亩,小麦20.10亩;油菜籽5.70亩,双季早稻18亩,合计复种土地面积为口7.02亩,复种土地占总耕地27%弱。
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以及收获量为种籽比:根据畲民钟红田等9人的座谈,由于过去耕作粗、细程度与下肥数量、质量不同,因而收获量高低就有一定悬殊,为使更接近准确,选择贫农兰加田等18户计算标准,其平均产量如下:
稻谷共种植90.50亩(其中上等田6.60亩,中等田61.10亩,下等田28.80亩,共收获量为35400斤,平均亩产366斤。
地瓜(蕃茹),共种42.60亩,收地瓜来16825斤,平均亩产地瓜米397斤。如果以当地习惯4斤地瓜折1斤地瓜米计算,亩产地瓜1588斤;
大豆,共种植4.95亩,收680斤,平均亩产137斤;
豌豆,共种植4.80亩,共收580斤,平均亩产120斤;
蚕豆,计种植11.55亩,共收1005斤,平均亩产87斤;
小麦,计种植15.80亩,共收1580斤,平均亩产100斤。
上述作物收获量与种籽比是:稻谷,每亩水田种7斤种子收获366斤,收获量与种子1:52;地瓜每亩75斤种,可收1588斤。种籽与收获量为1:23,小麦每亩种籽5斤收获100斤,种籽为收获量1:20,大豆每亩种籽4.6斤,收137斤,种籽为收获量1:30,豌豆每亩种籽7.5斤,平均亩产120斤,种籽为收获量1:16,蚕每亩14.5斤种籽,收87斤,种子为收获量1:16。
(2)生产工具:
畲族使用生产工具与当地汉族相同。这里畲族使用农具凡铁制不是向城关商店买,就是以村为单位请铁匠来村修配。木竹编者有自制部分,特别是农历7、8月或且冬季的农闲季节进行。现将农、田主要使用工具列表如下:
上述工具的价值和使用年限亩数,系全新工具在正常的情况下使用,竹器工具如果加以修补使用年限尚可延长2—3年,铁制者亦是经常修理,比如耙一部全新要320斤谷子,使用它七、八年后,修理费仅100斤谷子就可再用七、八年。每部耙可连环修理使用。因此,每亩土地工具费的计算不可能十分准确,根据上述12种主要工具计算,每亩土地是14.2斤,再扣除折旧价1/3,每亩需工本费9.46斤。
(三)劳动力:
根据新厝村34户调查,1948年计人口129人(男75人,女54人)男女全半劳动力计85人,占总人口66.58%,其中男劳动力和全劳力43人,占男人口57.33%,半劳力8人,占男总人口10.8%,女全劳力13人,占妇女总人口24.07%。女半劳力21人占妇女总人口38.8%。畲族人民是人们所共知男女一贯都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团结性较强,历史以来就有变工,帮工的习惯,经常是三、五成群上山、下田。从劳动组织中虽没有严格分工,而由于体力不同在劳动过程分工合作亦成自然现象。比如男女同样下田,男女犁田,妇女掘田,耙草,插秧时男子播秧,女拔秧,挑肥料,收割时,女割,男打,重担男子挑,较轻微劳动女子干。这里还应特别提出畲族妇女的劳动,除体力比男子弱些,别的劳动不亚于男子,她们除参加田间劳动生产外,家务劳动,抚养子女,家庭手工业等里里外外的事情基本上都担负起来。过去畲族劳动者农忙期间都是两头摸黑,由于土地种的较远,天蒙亮出工,太阳落下摸黑回来,平均每天劳动都在9至10个小时,如果加路程往返就是12个小时。由于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约束和生活所迫,一方面租不到土地种,另一方面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迫抓丁,青壮年人东逃西避,不安定劳动生产,虽然在这样的长年岁月里年年如此,但畲民为谋求自己最低生活,大部份向地主、富农租地或且开荒种地瓜,一年在田园里劳动一个劳动力平均160个工天左右。这里畲族虽住平原,但大部分是耕半山田,平原田少数,每亩土地所需人工一般比山区省些,根据新厝村兰汉聚历年耕8.40亩半山田,全部人畜上计算有:作田塍6个工,犁田第一遍3个半工,第二次翻犁2个工,第一次耙田2个半工,第二次耙田2个工,插秧4个工,砍田岩两次14个工,中耕除草第一次17个工,第二次17个工,第三次8个工,割稻14个工,割牛草、积肥、运肥、修水利等零杂工11个半工,全部合计105个半工,平均每亩土地从种到收共需12个半人工,1.2个畜工。平原田根据雷坤灼历年耕5亩水田,第一次犁田2个工,翻犁1个半工,第一次耙田1个半工,第二次耙田1个工,砍田岩1个工,做秧2个工,插秧连挑肥料4个工,除草两次每次16个工计20个工,割稻13个工,追肥2个工,合计48个工,平均平原田每亩9.6个工,1.2个牛工。如果种双季稻(间作),应加挖稻根5个工,耘草16个工,收割10个工,平均每亩需要加5个工。按一个全劳力工作160工天计算,平均1个劳力能耕半山田13亩,耕平原田15.50亩。按照这里解放前耕种多数是半山田,就以兰汉聚8.40亩中等田作标准计算,8亩4分田需105个工天,收获量为2480斤,扣除工费(种籽50斤,各种肥料160斤,牛租189个,牛种189斤,工具折旧79斤)478斤,余2001斤,平均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为斤,如果与雇工对比,1年1个劳动力工作160工天乘以每个劳动日创造实际价值减去(雇工日工资加午饭一顿1.5斤)就等于一个劳动全年的剥削量,其具体是:160×[19斤—(7斤+1.5斤)]=1680斤。
(四)耕作技术
水田:犁田——耙田——砍田岩——翻犁——耙地——插秧——耘草——收割。上述工序一般较正常的耕作,但由于解放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大部分耕作是粗放,一般是犁1,耙2,除草1至2次,3次极少,所下肥料亦极少数,过去这里有40%的水田插白水秧,水田下肥亦就是插秧时1次,平均每亩下农盐3斤,肥田粉2斤,人粪1担,草木灰1.5担拌在一起,没有下基肥与追肥。
农地:翻土——刨碎——整畦插地瓜——除蕃茹草——复蕃茹畦——翻蔓——收成。解放前地瓜是畲民的命根子,因而一般耕作较细致,下肥较足,平均每亩下牛粪5担,山灰或草木灰14担,人粪2至3担,尚有1次追肥,2担人粪尿或农盐6斤。如果有些户没有钱买农盐或没有牛粪亦想一切办法施足肥料。
(五)农业灾害与防治:
农业生产一年最怕是灾害,一旦发生直接减少收入,影响生活。这里灾害和一般地区一样,主要有虫、风、旱、涝等。虫灾中有蜢、螟、卷心虫为多,过去如果卷心虫、蜢、螟等虫灾发生小面积,就组织一些人去捉、赶。或且用桐油灌到发生虫灾田里,组织三、五人,七、八人不等列队用木制锄头打赶,使虫掉入田中被桐油杀死,象这样积极办法还是不多,主要还是求神拜佛,这里最普遍是:虫灾、旱灾发生严重,就演小人戏(木偶戏)“陈靖姑全部”,认为陈靖姑能祈雨,除妖魔,亦有演戏请“马仙娘”保佑。“目连佬佛”,巡洋求雨。这些都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个体农民无力抵抗灾害的消极办法,不管怎样在过去的灾害畲民还是想一切办法进行斗争,尽其当时情况下所能为。
(乙)生产关系:
(一)各阶层生产资料占有情况:
根据新厝等村35户的调查,其中地主1户,富农1户,中农2户,佃中农8户,贫农18户,雇农5户,共有土地水田260.80亩(其中上等田110.40亩,中等田103.20亩,下等田47.20亩),农地43.80亩(其中中等农27.27亩,下等农16.10亩)合计304.60亩,平均每人占有土地1.66亩。可是这些土地8.9%是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中,如地主1户6口人,有土地244亩,每人平均60.66亩,富农1户4口人,有土地23.10亩,平均每人有5.77亩,而贫农18户72人,仅有农地7.10亩,每人平均仅有0.098亩,地主每人所掌握土地是贫农600多倍,富农每人掌握土地亦占贫农55倍左右。从下表各阶层资料占有情况就可看出解放前各阶层拥有生产资料:
解放前这里畲族土地都是分散经营,据霞山,一坝,浦宫书堂里,外墓斗,西宅里,王厝山等村了解除霞山兰石伶等有?亩祖先留作子孙轮流耕种为祖宗祭墓外,没有公有土地。甚至一些贫苦农民由于天灾人祸,年月负债,受不了地主高利贷者剥削将自己土地卖掉,如浦宫村钟红细原有4亩土地,在1945年起春耕缺乏口粮加上母亲生病,向地主林××,高利贷者兰××借50元,每年还息30元,经过三年就欠250元,结果无法抵偿将土地卖掉,成为一无所有的贫农。
(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互相关系:
畲族地主阶级和汉族地主阶级是互相勾引,互相依存,同时剥削和统治劳动人民。比如一坝村畲族地主钟××他历代除用“巫师”来愚弄畲族和附近劳动人民外,勾结霞浦城关官僚地主黄××,依其官僚势力维护其统治地位,汉族地主黄××亦通过畲族地主钟××之子来向墓斗一带劳动人民放高利贷,收地租,并迫农民向其送礼,扩大统治范围。
过去农民与农民之间共同命运是贫困,他们为谋求最低生活,他们长期以来都是团结互助,人所共知,畲族劳动者不但农忙时变工,如有农民之间受天灾人祸亦给以无私帮工,在农闲时去做副业,挑柴片到城关亦是成群结队,以这种团结互助来抵抗贫困和压迫。农民和统治阶级之间是被剥削、统治、压迫的地位,他们之间是地租剥削的租佃,据新厝村中,贫农28户调查,解放前共种土地323.60,其中佃耕有301.40亩,占总耕地93.1%。而受剥削是多种多样,首先是每年地租。如兰汉聚等28户1948年共收入水田239.50亩,共收获稻谷76800斤,要交地租42670斤,占收获稻谷55.5%,此外尚有定田钱共折谷2450斤,定田鸡20只折谷515斤,城关镇地主还要佃户送他瓜粉、花生、芋头、大豆等农产品作为定田礼物,城关镇地主游××除年年定田外,指定佃户兰汉聚每年清明给其无代价扫墓,看管死人。
高利贷剥削计算方法亦多种多样,从利息方面有加五,加六,一担还两担,有谷子变麦,麦变钱,钱又变谷,举个例子城关地主黄××,一个农民冬春季向其借100斤谷子,当时约定要麦收成还200斤,如果无法还,他就变成谷折麦到秋收还400斤谷子,由于过去秋季谷价大降,往往一担就要好几担,自己都算不清,说怎样就怎样,没有说话余地,否则不但第二年不能借,就在当时迫你入地无门,上天无路。另外过去地主迫地租捣毁家具,抢去家禽家畜亦极为普遍,如原西宅村畲民雷××,他1944年耕城关地主赖××土地,只少几斤尾欠,地主从年关至翌年正月不断迫,真正无法还时他还不罢休,于正月十五日派强乞、流氓来搜,想抢家禽,吓得刚生两个月男孩从床上跌下,不日死去,现在还没有1个男孩,说到这里他心酸流泪,痛恨地主入骨,他常对人说“今天工作没有困难,干的工作忙,任务重,但有党力量支持,一切自由自在,还有什么困难呢?”以这些他亲身体验来教育群众,鼓舞前进。
(三)产品分配:
这里畲族以农业为生,在解放前生产有大量稻谷,地瓜米和其他粮食作物,据新厝等35户调查全年收获粮食(包括稻谷,地瓜米,大小麦,豆类折谷)共188195斤,除地租54769斤,公粮1115斤,成本费折谷17462斤外,尚有粮食104758斤,平均每户可获粮食2936斤,每个人口平均可得粮食775.9斤。各阶层占有粮食如下表:
从上述粮食分配数字看,各阶层每个人口所得粮食还是相当多,但是粮多的不是直接参加劳动生产者,而是不参加生产剥削阶级地主、富农。从表中就可看出地主每人所掌握粮食是贫农每人所平均粮食22.7倍,是中农每人平均粮食14.7倍,是佃中每人平均粮食10.6倍。富农每人所掌握粮食亦等于贫农每人所平均粮食4.2倍,亦等于中农每人平均粮食2.7倍。
二、副业及其他:
(1)副业:
据新厝村调查,主要是饲养家禽、家畜和柴片收入,解放前据35户统计养猪有22户,占总户数65.5%,每年收入折谷1235斤,家禽方面主要鸡、鸭,不成群,每户平均约收入折谷100斤,共收入3500斤。此外柴片在调查贫农、中农28户中有10户卖柴片,年收入折谷3060斤。
(2)手工业:
墓斗全片畲族手工业者有木工、泥水工、缝纫工等计有40人左右。但他们都没有形成专业组织,家庭都是以农业为主,收入不固定,此外畲族家庭手工业织麻布是比较普遍,据新厝村曾奶才等座谈每户平均织有苧麻布2丈,约能卖7元钱,折谷110斤左右。
(3)其他:
仅一项零杂工,据新厝村28户出外做零杂工2318个工天,共收入工资折谷6350斤。
解放后畲族经济
(一)农业:
①土地改革:
1949年5月霞浦解放,经过一年减租,反霸斗争的锻炼。新厝等村畲族在党领导下1950年11月就建立青福乡农民协会,95%的农民参加了农会为会员。当时农会主任兰兴元(畲族)领导汉畲两族人民向地主、恶霸进行斗争,一方面由农会主任兰兴元、会员兰明嫩等十几人先后到城关抓回地主游××、马××等召开会员大会进行斗争,另一方面由农会秘书雷森勋(畲族)向各村地主收田契,那时候天天虽然下着大雪,刚解放农民个个衣不蔽身,但阻挡不了会员土地改革斗争情绪,每次召开社员会,参加者达300—400人,上台诉苦的都争先恐后。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打垮本乡地主和富农等8户,没收了本乡地主和城关地主游××土地共2245亩,分给90%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如雇农雷维风等5户解放前长年过着牛马的生活,无立锥之地,土改时新得水田19亩,农地10.25亩,合计29.25亩,平均每人得土地5.85亩,比原来增加土地100%;贫农钟志银等18户72人,共新得土地132亩,比原来增加95%的土地,(原来18户仅有7.60亩土地);佃中农兰万成等8户,35人,共新得水田45.03亩,农地8.70亩,合计53.73亩,比原来耕地增加80%;中农兰柯桂等2户13人亦新得土地1.4亩,比原来土地增加66%。
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从此劳动人民又重新作了土地的主人,随之各阶层生产资料占有情况亦起了根本变化如下表:
②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消灭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里畲民为了更快发展生产要求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们在1951年冬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以村为单位普遍建立互助组,当时互助组就比单干强,如西宅里雷坤灼互助组粮食产量提高10%。到1953年青福乡就试办了两个高级社,参加社占总农户35%,至1954年至1955年全乡扩大8个高级社,共232户占总农户(371户)66%。玉坛乡(426户)1954年办了4个初级社,参加农户90户,23个互助组共253户,合计占总农户62.93%。
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上半年,农村普遍开展宣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批判发展合作化小脚女人的作风,干部提高对合作化认识,明确方向与作法,如社长雷成才说:“我现在明确了老社应该进一步巩固,做好生产,增加收入,不断扩大社的组织”。群众对大力发展合作社都纷纷表示毛主席指示的正确。新下中农钟建兴老婆说:“我们过去只怕不给办社,现在毛主席批准我们办了,这真太好了”。从此,1956年在农村掀起一个合作化与生产高潮。青坛全乡797户,(玉坛426,青福371),1955年参加社322户,扩大为730户,占总农96%强。
关于各阶层对合作化的态度,原青福乡进行排队,贫农149户,入社思想坚定积极的122户,占86.9%,思想犹豫的24户,占6.8%,不积极的3户占2%;新下中农92户,思想坚定积极的82户占89.1%,思想犹豫的8户占8.7%;不积极的2户占2.17%;老下中农9户,积极坚定的7户占77.7%,思想犹豫的2户占22.3%;新老中农89户,思想积极坚定的58户占65.2%,思想犹豫的20户占22.47%,不积极的11户占12.33%。
同时,在合作化高潮,农村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亦大有发展。原青福乡在1955年上半年参加信用社的农户257户,占总农户72%,在合作化高潮时又新参加90户,合计347户,占总农户94%;供销合作社在1955年上半年入社254户占总农户70%,扩大为334户,占总农户90%。
由于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对经营管理缺乏经验,加上农村资本主义思想的作祟,城市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在农村里刮了一股妖风,喊叫散社、退社。这里共退97户,其中老上中农20户,老下中农14户,新上中农3户,新下中农10户,合计中农47户,占退社农户48.49%,贫农36户占37.1%,因搬家没有参加社14户占退社户14.5%,其原因除搬家外归纳为:(1)老上中农劳力强,土地好,农具足,怕吃亏;(2)参加社怕麻烦,不自由,开会多;(3)劳力少,人口多,参加社劳动工分少,不够生活;(4)社内政治工作薄弱,特别是社干怕社员闹,不干而散社。由于这样,1957年全乡划为22个社参农户584户,占总农户73.5%。
全乡22个社中,畲汉族联合社共11个,参加农户246户,其具体是:钉步头社14户,陈厝里社16户,福坪坑社15户,七里曲社30户,坑仔龙王细弟社13户,五雷山许成章社15户,墓斗钟兴社12户,墓斗陈阿康社17户,新厝社20户,黄坛农业社80户,宫社17户,以上畲汉联合社占全乡合作社总数50%,畲族社?个238户,占总社数31.8%,汉族社4个100户,占总社数18.1%。(下略)
(3)生产力提高:
首先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多方面发展了农业生产。原青福全乡有耕地面积6936.82亩,1956年各种作物种植面积13465.60亩,土地利用率为总耕地面积194.13%,比1948年土地利用率提高67.13%,特别是早稻种植面积扩大为3645.68亩,约占总耕地55%以上,如果按1948年总土地复种指数270%,1956年总土地复种指数94.13%,对比1956年复种面积为1948年3.5倍。其次,土地精耕细作,多施肥亦是农业生产力提高一个标志,比如水田三犁三耙,中耕耘草三次,加强对田间管理,良种的推广,这里双季稻普遍使用“南特号“种,万利秈,有不少良种采取穗选片选,到浸种时又采用黄泥鸡蛋选种,秧地全部是合式秧田,密植等先进耕作方法。在肥料方面都普遍下基肥,中耕耘草时追肥,并且全部改变插“白水田”的作法,一般水田都是捻头插,一般每亩水田施农盐3斤,肥田粉5斤,鱼露10斤,人粪2担,草木灰2担,茶油饼4斤,追加基肥约15—20担,大约比解放前正常10倍。农地肥料亦比解放前增加5倍。第三,使用新式农具,兴修水利。这里从1956年开始有打谷机、双轮双铧犁、喷雾器、喷粉器、切茹机等,水利方面年年在冬季全面检修,1953年并修有墓斗堤坝一条长达6华里,基本上保住水灾的侵袭,这些都表示解放后农业生产力的大大发展,解放前这里是平原,半山田土地每亩年产量平均在300斤左右到?年新产量平均450斤左右。(仅稻谷产量)
(4)解放后畲族生活的提高:
根据原青福乡土改时划分成份,全乡386户,其中雇农39户,占农户10.1%,贫农244户,占总农户63.2%,中农84户占总农户21.8%,地主4户占总农户1.09%,富农8户占总农户2.18%,工人2户占总农户0.51%,其他5户占总农户1.4%。
土改后于1955年根据内部站队的标准:(1)贫农,底子空,生产生活资料缺乏,需出卖一部份劳动力维持生活;(2)老新下中农,生产生活资料不足,生产生活有些困难;(3)老新上中农,生产生活资料常年有剩余,生活过得富裕或有放债,雇零工,生活一般超过中农水平者。按照此标准,当时青福乡由于迁出,分并户,死亡等原因全乡实有371户(比土改时少15户),其变化是,贫农149户,占总户数40.2%,新下中农92户,占总户数24.8%,老下中农9户占总户数2.43%,新上中农21户占总户数5.66%,老下中农68户占总户数18.33%,富农8户占总农户2.15%,地主2户占总农户数0.54%,流浪3户占总户数0.89%,由成份变化情况看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的变化是相当快的,另一方面亦看出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必需,否则其中有部分又开始向剥削他人的倾向发展。
农民生产生活上下降的原因:贫雇农上升为新下中农有(1)土改时分到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2)参加了互助合作,积极从事劳动生产;(3)劳力较多而强,扩大耕种面积增加收入;(4)较有计划的生产和生活;(5)政府在贷款、救济等方面经济支持。贫农不能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家底薄,债务多,劳力少,人口多,再加生产资料缺乏,土地经营不好或受病、灾的影响以致不能上升。中农下降原因:(1)人口多,劳力少,劳力不能满足于耕作的需要;(2)天灾人祸生产受影响;(3)生产生活没有很好计划,有挥霍浪费的现象。
其次,从解放后收入情况看亦是非常明显,如新厝村贫农雷奶才18户69人,1957年净收入折谷66007斤,平均每人得956.6斤,解放前每人平均净得425.3斤,对比解放后提高1倍多,其具体的情况见下表(一)与(二)对照。
三、大跃进的一年
1.大跃进中各项工作的进展
为了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40条,迎接1958年春耕大生产,防止自然灾害的侵害,从1957年冬季起,畲汉两族人民就开始了大规模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到今年春耕前共修缮了水利87条,水池38个,灌溉面积达5782亩,占全片耕地面积的58.23%。在水利已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群众就向增加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标努力,实现技术大革命,全片成立了一个技术革新委员会,负责指导推广与改革各种农业技术,生产工具,实行并丘231亩,推广例种春119亩,水稻单季种植改为双季种植,由1957年的2685亩增加为5926亩,增加了1.2倍,占全片水稻种植面积的85.12%,并且普遍推广小株密植,大量施肥,把420部旧式步犁打坏,买了427部新式深耕犁和打谷机52架,当蓝加福等数人采用直播法种植几亩水稻获得成功后,技术革新委员会就组织老农召开现场会议,总结出直播的省工,水稻吸肥力强,稻杆不易倒伏三个优点后,就在全片推广了2400亩,并把这一经验向全县介绍推广。甘薯种植亦由往年每亩采用单行插植仅2000株的办法,今年普遍改为双行插植,每亩密植6000株。在敢想敢说,敢作敢为,打破迷信,解放思想的前提条件下,从实际中找出丰产经验,打破落后保守的“丰产到顶”迷信思想,不仅干部个个种植了试验田,而且在全片中掀起了一个“社社种试验田,队队种试验田,人人种试验田”的热潮,全片大搞试验田,首创了全县的妇女试验田,受到县妇联会的嘉奖。这时,也遇到了一些落后保守思想的反对和怀疑,为了用事实说明真理,夏秋时,组织了干部和怀疑论的人们到钟奶财的一块试验田里实地验收,收割后,平均亩产达1350斤。第三队妇女队长蓝二妹看到这个情况,回去后就叫丈夫连夜把自己种的试验田追肥一次;林阿云信服地说:“我老头子用老眼光看问题是不行的了,看样子新时代就要有新头脑,增产是离不开技术的。”
在工业上,这里的畲汉族人民也和全国各地农民一样改变了只务农,不务工的习惯,贯彻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具体方针,掀起了全民投资,全民办工厂的高潮,全片共办了肥料加工厂127个,农药制造厂14个,农具修配厂2个,棕衣农具制造厂1个,缝衣厂1个,炼铁厂2个,炼钢厂1个,兴建水电站3个。规模相当大,如炼铁厂工人就104人,烧炭的还不在内。目前,农具厂合并1个,共有工人63个,计木匠33人,其中畲族22人,缝衣匠12人,其中畲族11人,棕衣匠4人,其中畲族1人;铁匠4人,其中畲族1人;泥水匠6人,其中畲族4人;蔑工4人,全厂畲族工人有39人,占该厂工人总数的62%弱,此外该厂的会计1人,和采购1人也都是畲族。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发展,普遍感到劳力缺乏,为了解放劳动全片就兴修大路7条,板车路2条,制造了各种木板车713辆,举办了托儿所127个(现合并为27个),食堂67个,(现并为23)。
9月间,全片居民在认识到了办公社的好处后,就由原来的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并入城关镇红旗人民公社。
随着时代的变化,仅在短短的1年中,畲族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和跃进,共产主义的萌芽还在日益增长和扩大。
(一)改变了劳动习惯:
畲族有着许多旧的传统习惯,如春节不劳动,新婚不劳动,以及男子除了一些农业技术上和重体力外,平时常在家中休息,带带孩子,煮饭等,因而这些习惯束缚了劳动力的解放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去年冬季以来,畲族人民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首先改变了春节不劳动夜晚不出工的习惯,苦干猛干,以劳动过春节的实际行动迎接大跃进的一年,在春节那天开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拿锄头,个个挑担子去兴修水利。妇女们在积肥运动中编出了“带饭到田头,寄儿托儿组,日夜赶积肥,丰收幸福多”的诗歌。蓝富兴和雷月妹2人在新婚的第2天,就和经常一样一个上山烧木炭,另一个就到铁厂劳动。
(二)解放了劳动力
畲族人民有极其优良的劳动习惯,1个强的妇女劳力可以抵得上1个汉族男子劳力,然而在过去1家1户的生活条件下,许多妇女需带孩子,煮饭,而不能安心生产;另一些单身汉也要因煮饭而迟到早退,只吃饭的问题就束缚住了不少劳动力,浪费了许多劳动时间。为了解决劳力紧张的情况,全片普遍办了公共食堂和托儿所,这些措施得到了单身汉和妇女们的欢迎和支持。也为他们解决了许多麻烦。在托儿所,食堂中还可以把一些劳力缺乏的人也动员起来,参加工作,从而使许多劳动力从锅台旁解放了出来,投入到生产中去,如鲤鱼山村有畲民74户,原来要留在家中煮饭的劳力有52人,占全村妇女劳力近三分之一的妇女17人因有孩子拖累而不能参加生产,在办了食堂和托儿所后,安插了一部份老年妇女,只要5个人在食堂工作,这样就有65个劳力投入了生产。原合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队共有12个妇女,劳力只有4个可以照常出工劳动,其余8个妇女都因有孩子而不能参加劳动,办了托儿所后,这8个妇女也就全部出工劳动了。又如葫芦门生产队畲汉两族共有26户,78人,其中男女全半劳力有45人,单身汉就有9人,虽然都是全劳力,实际上每月只能做上15—20天的工;家口多的9户,全劳力的“当家人”每隔二天就花上半天去县城购买菜副食品,一个月也只能出20多天;妇女劳力共13人,因家务、孩子拖累而不能出工的有11人,因而出勤率很低。据1958年4月1日到15日半个月统计,全队得工分总计3510分,平均每天出工的劳力只有26人,仅占全队劳力总数的56%。成立食堂后,全队45个劳力,除去安排在食堂中工作外,其余41个劳力全部出工,开始的3天内共做1054.5工分,平均每天得工分351.5分,若与上半月平均每天得工分234分比较,增加50%,其中妇女就得205.5工分,超过前半个月妇女总分的22%。此外并把4个缺乏劳力的老年妇女也安排到托儿所内,每天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就可以延长到10—11小时,每月全队就可以增加3510工分。
(三)实行劳动专业化,发挥群众智慧,培养了新的工人阶级,为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创造了条件。
成立公社以后,就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各个人的劳动技能和体力强弱,分成了钢铁厂工人,各种工厂工人,茶叶专业队,木炭专业队,畜牧场饲养员,食堂管理人员与炊事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各有所专职,这就发挥了每个人的劳动创造性与潜力,也便利于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技术,并且逐渐扩大工人队伍,培养了新的工人阶级,在建立各种工厂以前,全片有8个畲族木匠,其他都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辅助劳动,没有工厂,铁质农具都要到县城购买。自建立专业化以后,各种工厂就有248人,各种专业队也有334人。如在钢铁厂中的126个工人,过去从来没有炼过钢,炼过铁,自从县委提出全民炼钢铁以后,仅作了2个多小时的动员与讲解,就着手建炉,到目前已建土高炉2个,钢炉5个,喇叭炉103个,由于其他工具设备赶不上供应,只有一部分投入生产,到11月6日止,已产钢35658斤,铁31545斤。农药厂工人也从来没有制造过农药,只去福州参观后就着手配制,已生产了38900斤。此外并生产合土肥12030000斤,打谷机8架,洗铁沙木槽326个,深耕犁木架326付,中耕器72条等。
(四)改变了农村面貌,为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打下基础。
在并村后,将剩余房屋调剂作为工厂,因而不仅有工厂,而且还形成了农村中的工业区,如墓斗村,现在是福强铁厂所在地;王厝山村,是农具厂、棕衣厂、蔑器厂等所在地。各处有自己的厂房、工人宿舍、食堂。此外如有的村成为畜牧场等。尤其墓斗片有一条大溪,盛产铁沙,山上又有木炭,今后发展钢铁工业具备了有利条件。
(五)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和先进思想的不断成长。
通过了合作化运动和政治战线、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地成长,在畲民中也逐渐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因而在各项运动中涌现了许多先进事例。如在1957年冬的兴修水利中,需要相当多的投资和劳力,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全片投资的1768人,共投资了1637元,献工878工。钟成福看到水利工作很紧张连晚赶回家叫自己母亲、妻子和12岁的女孩连夜到工地参加劳动,他一家5口人有4人出工的事例感动了其他农民。在全民投资办厂时,畲民也积极投资和捐献,如蓝期妹原存了12元银元,准备留作孩子大了用,她说服了母亲,拿出全部捐献;雷大妹把自己辛勤孵鸡得来的1.85元,也捐献了出来,影响了一些富裕中农钟乃风,吴绍弟等把母猪、牛等都捐献出来,全片投资共计1972元,捐献山林1272亩,耕牛8头,猪15头,铁12820斤,铜520斤,银元72元,金3钱。雷新云妻子看到做风箱时鸡毛不够,就回家杀鸡献毛,邻居问她做什么,她说:“炼铁很重要,杀了鸡,鸡毛可以做风箱”。在炼铁时,雷石全的腿部被开水烫起碗口大的伤,虽人劝他休息,但是仍旧坚持着炉前生产一天一晚。王厝村原住有畲族29户,汉族2户,1957年时,他们把解放后积累钱新盖了7座瓦房,为了农具厂等需要,就在10月10日1天内都搬出,蓝兴元说:“我们让房子是为大家办工厂,办了工厂,也是为了我们”。在工厂中的工人们也不计较将来工资能评得多少,只是积极地完成公社提出的生产指标,工人们说:“现在办人民公社,有吃有穿,应当看远一点,
不要计较眼前利益”。在今年风灾中,蓝通利自己房屋被刮倒了也不顾,而积极地去营救老人蓝元祥的房子。在筹备成立公社时,钟石华、蓝桂金等人将价值约1万元的山林全部捐献给公社;蓝得兴共有1只耕牛,去年别人以200元向他购买而他不卖,成立公社时就无代价地捐献给公社,作为工业生产资金;畲族妇女蓝新妹、雷光妹等亦将畲族所认为最珍贵的凤冠献给公社。畲民们的私有观念正在逐渐消失中。
(六)在“劳动大协作”的集体劳动中,民族关系更加融洽亲密了。
从成立公社以后,全片的劳力是根据需要统一调配的,工业生产紧张,就把大部分劳力调去支援工业,在钢铁生产高产周时,全片劳力有1090人投入工业生产中,占劳力总数的58%强,如烧木炭工人就增加到430多人;农业需要时就把大部分劳力调去支援农业,如秋收时,就动员了80%以上劳力去突击抢收。一方面培养了多面手,亦工亦农;另一方面在集体劳动中,畲汉两族常同吃同住同劳动,民族关系愈加融洽了。如在农具厂中汉族易阿五和畲族雷家香2人经常在一起研究技术问题,他们看到风箱口有问题,两人在一起研究了三、四天后,方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年风灾中,畲族儿童雷阿娇被洪水冲走,汉族妇女王七妹看到后,就跳入急流中把她抱救回来,并把她抱回自己家里,给她换衣烤火,好像自己孩子一样。
2.并村大搬家
墓斗片的1251户农户,原分住在67个自然村中,各村住户多数只有十几户,住户少的如大胡村等只有一、二户,村与村距离都有二、三里、零落分散,群众开会,学文化等都感到不便。如上大跃进以来,生产有了增长,今年夏粮收入1886820斤,比去年夏粮收入905670斤翻了一番以上,需要更多的仓库储藏粮食;办了许多工厂,也没有适当的厂房;群众在生活改善后,迫切地要求发展文化福利事业。如果进行简单的基本建设,这么相当大量的资金,对当时全片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来说,是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力量,同时在普遍感到劳动力的缺乏情况下,更没有可能抽出一部分人力去从事建设;而且根据各个农业社生产合作发展规划,工、农、牧、副各业都需要大力发展,于是如何解决房舍的具体困难,就成为各个社党支部与社务管理委员会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今年夏收后,原合利高级农业合作社党支部就把这个问题向社管会提出,要求研究解决,妥善处理。9月20日在社管会上一致认为需要调整社员居住房屋,进行并村,于是就在21日的社员大会上把今年上半年大跃进后的成果与情况,及下半年的生产规划交给社员讨论,并把调整房屋、进行并村的好处与决议向社员提出。这个决议获得了贫农和下中农的热烈拥护,但是也遭到一些富裕中农和保守思想的不满。根据这个情况,党支部和社员会就决定组织群众讨论,开展大争大鸣大辩论,富裕中农钟福×说:“讨老〓(娶妻)生孩子,目的就是盖房子做墓,怎么晓得现在世界变得这么快,做来做去,我们吃亏了,便宜货都给你们贫农占了。富裕中农林××讽刺地说:“一革土地,二革房屋,世界变了样,我们也都变成工人了”。这些言论立即遭到了贫农下中农的反驳,贫农雷树真说:“现在共产党领导,社会上大都要劳动,贫农就是占了地主便宜,实际上是把土地拿回来,也没有什么便宜,大家住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不好嘛?”下中农雷阿细说:“对啊!世界是变了,变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变是好事,不是坏事”。妇女们也认识到并村的好处,如蓝细妹说:“我赞成并村的好处,我上半年没有生病,受了孩子拖累,一个月做不上五、六工,并起来以后,办托儿所,我一个月保证出工28天,夺红旗也要报上名。”经过算细帐和辩论,群众对并村的好处普遍明确了,就由各村推选代表1名,组成了调整房屋委员会,根据全社户数人数,作了统一安排,对仓库、厂房、畜厩,及文化福利事业用房也有了安置。9月23—24两天内,群众就按照分配指定的房屋迁居了,全社村并成了3个,接着组织其他各农业社的各村代表,副社长,食堂会计到现场参观,代表们都很兴奋,73岁的雷阿相赞扬干部说:“现在干部真有办法,这样一搞,又省钱,又省劳力,免得加重劳力紧张,我老人就想不出办法,现在年轻人真有出息。”
在酝酿并村中的康裕农业社长代表回去传达后,2天内也就由14村并为4个村。10月6日以前,全片共并为23个村。
经过了并村,许多原来是困难的问题,现在都迎刃而解了,干部群众都感到满意。
(一)贯彻工作、领导生产、宣传、开会都便利了,而且促进群众集体观念的增强。
原来分散居住时,干部进行工作需要跑几个村子,连一个通知也要浪费许多时间,造成了领导困难,而群众开会也感到很不方便,如遇到刮风下雨下雪的晚上,道路泥泞,行走更为困难,个别只有一、二户居民小村中的农民,就常常不能出席会议,影响了工作的贯彻,也使得宣传教育工作上存在空白点,影响到少数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如原合利社第一队拓头下村共有劳力18个,常有一部分人去搞砍柴等副业,每天出工不到4人,并入书堂里村后,就克服了这些现象。
(二)解放劳力,节省开支,勤俭办社
原合利社在并村前有8个小食堂,需要会计、采购员、炊事员等32人,养猪387头,需饲养员42人,共需劳力74人,几乎占全社劳力318人的1/4。并村后改为3个大食堂,共要11人,饲养员减为16人,共27人,节省了劳力47人。下中农钟得雄说:“稍为一算就多出47个劳力,顶上1个大队劳力,1年就可以多打粮食200多担,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干?”按照社里计划原准备兴建仓库3座,猪厩2座,需要4200工和材料费380元。并村后,利用剩余房屋就节省了这笔支出和劳力的消耗,全片原67个自然村有房屋625座,并为23个村后,只居住了401座,剩余的224座就利用作为厂房、仓库、畜厩、文化福利事业用房共168座,如按每座房屋需材料费80元,人工800工计算,共需材料费13440元,抵上谷子223担多;需要劳力134400工,如果每个劳力平均一年劳动231天,就抵上400个劳力1年的劳动时间,占全片劳力1/5强。全片原有食堂57个,需要会计、采购员、炊事员共235人,其中占去男女全半劳力176人,养猪共2347头,需饲养员218人,其中占去男女全半劳力131人,共计453人,占劳力307人,为全片劳力总数的1/6。并村后,食堂也并为23个,共需108人,其中占去劳力49个;饲养员减为129人,其中占劳力42个,合计237人中占劳力91个,仅为原占有劳力的29.64%,不到全片劳力的1/20。
(三)促进了群众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
全片利用剩余房屋兴办了托儿所27个,理发部1个,洗衣组2个,干部红专学校2个,工农俱乐部1个,中西医联合医疗室1个,另有12个民校附设大食堂中,基本上满足了目前群众文化、福利事业的要求,如马洋小学在未并村前只有1个教室,容纳40多个儿童已感到拥挤,刮风下雨就会影响教学,并村后,花了5个人工,3元多钱,将1座大房子粉刷一新,改为学校,现设有幼儿班1班,一年级1班,三、四年级1班,共容纳90个儿童,此外,还准备把剩余的房屋设立幸福院、幼儿班等。
(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了:
畲汉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已经建立了浓厚的友谊,然而由于传统习惯,常是畲族聚居在1个村中,汉族聚居在1个村中,即使畲汉族杂居在1个村内的也没有居住在同1个房屋内。并村后,如新厝村畲族雷陈桂,雷石光分别和汉族张马生、陈阿口居住在1座房子内。马洋村汉族黄作淑听说大胡村畲族吴增法要搬到自己家中来住,就把腾出的空房进行打扫,并帮助吴增法搬东西,畲汉族人民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民主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团结,亲如一家人了。
(五)为消灭城乡差别创造了条件:
由于并成大村,人口较多,就有可能兴办更多的集体事业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为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创造了条件。
并村大搬家,真是省钱又省人力,这说明了农村中的私有观念已在逐步消除中,封建的祖先崇拜的家族观念也逐渐消失了,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观念都正在成长著。
3.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
从11月1日开始,公社实行了半供给半工资制,吃饭不要钱不限量,这个措施获得了广大畲族人民的热烈拥护,互相惊喜报告,有的还不信的说:“政府过去那么小气,只留粮400斤,在又这么大气,倒底是怎么搞的?”许多过去受尽饥饿的贫苦农民,从此不必再为没饭吃而耽心了。
公社成立不久,秋收尚未结束,总收入还没有确定,因此暂时不能发工资,群众对将来工资标准摸不到底,一部分人思想还有顾虑,也有个别因办婚事不能支到现金而有意见,在目前情况下,全体社员除免费供应口粮外,每人每日发给菜金口分,(蔬菜由公社自种,免费供应,参加工业生产重体力劳动的人则
每日菜金1角)。社员缺乏零用钱,有的连烟钱也没有,一部分群众因而有意见,为了逐步改善社员伙食,现在研究出另一种菜金标准。按照新的标准,依照年龄大小和需要分为4种:1—3岁儿童每日2分;4—7岁儿童每日6分;60岁以上的妇女和65岁以上的老人可进幸福院,每日菜金8分;8岁以上及有劳动力的男女每日7分。公社并计划在秋收后即评议工资,实行工资制,实施办法初步确定老人、儿童、学生只供应口粮与菜金,其余男女全半劳力约占总人口的50%,实行工资制,按照每人劳动能力,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分为4等:第一等约占10%;第二等约20%;第三等约占30%;第四等约占40%。
根据当地生活水平,每人每年平均约在70元左右,实行半工资制后,如一家4口,其中男、女劳力,老人、儿童各1人计算,每年公社供给口粮和菜金共23720元,平均每人已有59.3元,两个劳力每年工资收入,即使只有40元,就已保持一家现有的生活水平不致降低。我们在新厝村调查了20户的经济情况,并算了几笔帐。
第一笔帐: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分配75元计算,实行口粮供给制,每人按口粮450斤,每斤7分5厘计算,占分配额的45%,工资部分(包括菜金)占55%,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可得3.44元,同1957年实际收入比较:
收入增加的:9户,占45%;收入相平的:3户,占15%;收入减少的:8户,占40%。
如按上述4口之家计算,每年可收入现金165元,扣去菜金102元,尚余63元,可以添置衣服等,按每人每年两套衣服,大人衣服每套7元,6套共42元,小孩衣服每套3.5元,两套共7元,共49元,还余下14元可以作其他用。
第二笔帐: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分配85元计算,口粮部分39.71%,工资部分占60.29%,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可得4.27元,同1957年实际收入比较:收入增加的:12户,占60%;收入相平的:3户,占15%;收入减少的:5户,占25%。
也以上例4口之家计算,一年可以收入现金205元,除去现金102元,再除去每人两套衣服共计49元,还可以每人买一双球鞋,大人球鞋每双按6.5元,小人球鞋每双按2.5元,4双共需22元,每年尚可节余32元。
第三笔帐: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分配90元计算,口粮部分占37.51%,工资部分占62.49%,每人每月平均工资收入4.69元,同1957年实际收入相比:收入增加的:14户,占70%;收入相平的:2户,占10%;收入减少的:4户,占20%。
仍以上例4口之家计算,除去菜金,衣服等费用,全年尚剩余72元。
由此可见,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后,不仅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可以增加或保持现状,即使收入减少的人,其实际生活水平降低也不多。因为建立公社以后,集体的生活和福利事业大大发展,一切集体福利,也就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利益,并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这20户内,劳力多的户还是比较多,劳力少的也只有户,如果按全村、全片,或全公社来看,减少收入的户还要少。
此外我们再分析一下降低户的原因:
以第一笔帐来计算:在降低生活水平的8户中,有5户是全部是劳动力,没有老人、儿童拖累,其他3户也是有2/3以上劳力人口,而且其中4户的副业收入都占30%以上。再以第二笔帐计算,在降低生活水平的4户中,有1户是老中农,劳力占全家的2/3,去年副业收入达40%,其余3户全家都是劳动力,无老人、儿童拖累。因此少数人收入暂有些减少,也是有的,而且这些户在今后人口增加后,其总收入也就会相应地增加,而不会低于1957年的收入水平。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霞浦小组
[党群资料656]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