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城关镇人民公社仙岩大队畲族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建立的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22
颗粒名称: 福安城关镇人民公社仙岩大队畲族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建立的调查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4
页码: 286-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福安城关镇人民公社仙岩大队畲族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建立的调查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福安城关镇 人民公社

内容

福安小组4人,于11月6日至17日,在城关镇人民公社仙岩畲族大队,进行了为时11天的调查。计开大队干部座谈会1次10人,群众座谈会9次62人,个别访问16人。主要调查了仙岩畲族在工农业大跃进中的情况,和目前兴办人民公社的情况。
  调查人:施联珠、吴家林、白滨
  翻译:兰清波
  一、基本情况:
  仙岩原为一个民族乡,是畲族聚居的一个乡。早在1953年即成立仙岭畲族自治乡。1955年并入坂中,称作仙坂乡。1956年6月,与坂中分乡,到1957年4月又成立民族乡,由于当时畲族人民对“畲”字误认为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当时乡的机构称:“仙岩人民委员会”。自1958年并入城关镇人民公社,成立一个生产大队,辖七定、桦枰、下村、上村、对面村、白石岩下、洋坪、仙岩下、对面、仙岭洋、南赤城、大林、叠石等13个自然村。
  仙岩大队的各个自然村,全部都是畲族聚居村,全部村落分布在福安城西的一座大山的半腰,南起洋坪,北止和庵的牛姆峰,相距达20华里左右。距县城最近的仙岭洋村,隔河遥对福安县城,相距不过6华里左右,村内可鸟瞰福安全景。历历在目,这样聚居且和汉族县城紧邻的畲族村庄是不多见的。
  仙岩全大队共497户,1949人,其中男1079人,女870人。男全劳动力496人,男半劳动力135人,男无劳力448人;女全劳动力183人,女半劳动力203人,女无劳动力484人,共拥有田地2674.32亩,其中水田2542亩,农地132.32亩(见表①)。和其他畲族村子一样,这里男女人口的比例,仍突出地表现出男比女多的现象,且较为严重。全大队1749人中男比女多209人。由于同姓不结婚,每个村子又是单姓占绝对优势,因之选择配偶是较为困难的,全大队计有钟、雷、兰、吴四姓。我们统计了仙岭洋、南垅,对面村124户481人中男比女多55人,性比例差最大的也正是适合婚龄的年龄组。
  从仙岭洋、南垅,对面村人口年龄分组图表来分析,可以看出这里人口的发展在解放前是不正常的,即发生人口逐年减少的现象。人口的减少主要表现在解放前的二、三十年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畲族人民过去处在汉族地主的歧视和剥削压迫下,贫困疾病而大量死亡,另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统治下和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抢掠、抓丁、或因此逃亡的结果。解放后短短的几年中,仙岩畲族的人口飞速地增加,在图表中亦明显地表现出来,从不满一岁到十岁的两组年龄统计中可以看出解放后不到十年光景共增加人口144人,占三村总人数的33.40%,而且女子的增加赶上了男子且有超过的现象。人口增加的原因,充分地证明了解放后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由于经济的发展,畲族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卫生条件的改观,疾病的减少,因之畲族人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口的死亡数字,也较解放前相对地减少了,据不完全统计,自1958年1月至6月的半年中,全大队497户的1949人中出生的7人(男4人,女3人),死亡3人(男1人,女2人),实际增加数为4人。
  仙岩畲族经济仍以农业为主,耕山,筑梯田,种水稻,除水田外还有少量的农地栽植地瓜。全大队耕地面积2674.32亩,水田2542.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按现在497户,每户平均约占土地5亩多,而在解放前全仙岩只占有耕地254亩。这里没有地主、富农,在仙岩390户中统计,富裕中农3户,佃中农15户,贫农370户,雇农2户,仅有少量的自耕地也大部掌握在中农的手中,广大的贫雇农则完全没有占有土地,或占有少量的土地,为了维持生活,只好租种汉族地主的土地,在残酷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的掠索下,度着苦难的岁月。
  仙岩由于离县城很近,受汉族的影响较深,解放前在其经济内部已逐渐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现象,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手工业的收入也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项目。据统计,这里在解放前就有103个泥工,其中有48个技术比较好的,专进县城为人修盖房子,根据1955年1月统计,全大队有泥工、木工337人。此外其它工人如铁匠、蔑工、染工、理发匠、裁缝工等解放前后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畲族内部较为突出的情况。解放后,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青壮劳动力经常到各处做工,很少在家,繁重的农业劳动,只好由妇女负担起来。在人民公社未成立之前,因劳力的缺乏,妇女纠缠于家务中,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了一定的限制。
  人民公社的成立,对于畲族人民说来已更大的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不仅在生产上由于劳力的统一调配;妇女获得了解放专治于农业和其它生产中,使农业生产更大限度地提高。而且在畲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上种下了共产主义的种子,特别是畲汉两族人民来往更加密切,经济上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共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过去统治阶级所创造的民族隔阂,民族不团结的现象,在共同的生活中,已绝不存在了。
  据53年人口调查登记表及58年人口异动累计资料整理而得。
  二、土改前后生产关系的变化:
  仙岩生产大队畲族,据1951年土改统计:全仙岩(不包括桦坪5.1户,七埞20户在内)390户中没有地主、富农阶级;仅有富裕中农3户,中农15户,贫农370户,雇农2户,贫雇户占全大队总人数95.4%。
  解放前全大队仅有自耕地254亩,平均每户不到0.5亩,平均每人0.15亩。仙岭洋村93户共有土地(农地)20亩,平均每户有土地0.25亩,每人不到0.06亩。内部土地占有情况:一般贫农雇农没有土地,12个中农只占有很少土地,富裕中农占地也不多,他们有擅长切烟丝,生活较富裕。如:一个伪保长在解放前夕买进7亩土地,平时放高利贷、雇短工,对本民族农民进行封建剥削。仙岩离城关很近,在强大的汉族封建地主、富农势力包围下,绝大多数的畲族农民租种汉族地主的土地,缴纳高额的实物地租。解放前全仙岩租种城关、洋头等汉族地主土地2402亩,其中水田1935亩,农地467亩,每年要交租2585担谷子。
  据了解这里的土地,原为畲族人民辛勤劳动开辟出来的,后因多交不起租税与深受惨重高利贷的剥削而丧失土地的现象相当普遍的。汉族地主往往控制水源,逼得畲族农民出卖土地;还有依靠封建官僚势力,大肆霸占畲民土地,如民国十三、四年;陈思化借着儿子伪专员的职权,企图霸占大片山林;也有因长期打官司而出卖土地的。
  封建剥削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租额很高,一般为“四六”分成“三七”分,地主占收获量的六成或七成,佃户终年忙碌,只有四成或三成。有的佃户租种比较好的水田,稻子收割后,接着可以种麦子,收获水稻全归地主。佃户只得小麦和其他一些杂粮。租种农地也要以谷子交租,一亩要交100斤谷子,折地瓜米300斤,而一亩农地一般只能生产200斤地瓜米,地租超过了农地收获量。畲族农民为了多租土地,以便轮流换种,所以他们过去种水田产谷子是为了交租,自己终年都是以地瓜来为主食。
  高利贷剥削也相当严重。每年5、6月青黄不接时,佃户向地主借债,秋收时还,前后仅有三个月,利息到达60~80%,即借100斤谷子到期还160~180斤。解放前93户的仙岭洋村,每年就有70多户借债,要借谷子400担左右。据了解原先这里农民,每年负担地租很重,约在解放前4~5年时,每年所负担的小租(高利贷利息)比地租更重。单仙岭洋村每年有30户借小租的,占总户数30%以上。
  许多贫苦农民大量丧失土地,变成一无所有的农业无产者,他们出卖劳动力,卖零工、做泥工、蔑工、给地主砍柴挑水等零活,受尽地主苛刻的剥削。有些人去学理发,抬轿谋生度日。据了解仙岭洋村,解放前每年有30人以上去坂中、湖口、城内给地主、富农做零工。每日工资5斤米,每人每年做40天左右。还有做泥工、木工、蔑工、染工、切烟丝、做鞋、做衣服、理发,和铁匠计39人。其中切烟丝、染工、做鞋、做衣服以及部分泥工,完全脱离农业,全年做手工的。有18人常年在外做工;终年在家21人,有17人是半农半工,每年做工60~100天。每年在外做农活和手工的有69人,占仙岭洋村总产数75%。
  前支部书记钟××(贫农)解放前一家四口,租种地主水田7亩,年产11~12担,每年交租650斤,他的五亩水田种水稻,二亩水田种地瓜,年可收20担谷子(每担—130斤)。由于封建剥削,这个贫农的农具十分不齐全,全家只拥有锄头二把,棕衣一件。缺乏农具时只好向同村亲友借用,不计报酬,没有棉被,只有破棉絮一床,一年缺粮八个月,自已去理发,收入10担谷子,给人打短工,每年要50天,每天换地瓜米7斤。另外则砍柴,年可砍100担,每担换米1斤,种芥菜,年可换来200斤,就这样的出卖劳动力,和搞副业来弥补生活上不足。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得到了解放。1951年实行了土地改革,仙岩大队共分进了2402亩土地,每人平均1.5亩。其中水田1935亩,农业467亩,畲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了。
  1952年3月成立了21个生产互助组。其中12个临时互助组,6个常年互助组,5个一般互助组。互助组最多的31户,一般为17~18户,参加互助组内只有5户中农,其余都是贫农。参加互助组为390户,占全大队总户数60%以上。互助组内一般贯彻了自愿、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等原则,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发工票、民主评分等。1952年常年互助组增产粮食在20%以上。好的每亩产谷子300斤,中等产200斤,差的产150斤;地瓜米好的每亩产量400斤,中等的产310斤,差的产250斤。当年单干户每亩产谷子,好的270斤,差的产120斤;每亩产地瓜米好的产300斤,中等产250斤,差的产200斤。
  由于组织互助组解放了广大贫苦农民缺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不足,组员之间开展了互助互济,克服了生活困难,提高了生产。如钟振或老人说:“我以前耕田,叫不到人,现在犁田,插秧都有人了,过去找人犁田不容易,首先要给钱,还要买猪肉给他吃。”并感激地说:“我未入互助组前,没有粮食吃,吃了二天野菜,互助组组长钟四和给我送了120斤地瓜米和一斗大米来。”
  1955年3月开始办农业初级社,仙岭洋1个,和庵1个,桦坪1个,至年底又增加了5个初级社。56年初,全部农户入社,粮食增加23%左右。每亩水田好的产谷子400斤,差的产350斤。
  1956年夏,转入高级社,计桦坪、口坪、和庵、大林、仙岭洋5个。57年合并为1个大社,从此仙岩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高级生产以桦坪搞的最好,城关镇评模大会,曾发奖旗一面。
  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曲折的斗争。富裕中农就曾公开说:我有人有钱,不愿参加互助组,说参加互助不“自由”等。他在对面山的一亩地瓜地里,下了45担人粪肥,15斤肥田粉和互助组竞赛。他还鼓励钟福松、钟梅英等4户不参加互助组,并且要把9户中农组织起来,自己当组长,后来企图未成。
  初级社中,常常有着劳力与土地报酬比例的争论,土地多劳力少的人,当然希望土地报酬多些。经过讨论最后固定下来,劳力报酬占55%,土地报酬占25%,其余的20%为成本费和公益金。对人别困难户,给予适当照顾,寡妇雷全妹土地报酬就给50%。工具一般折价入社,犁、锄等分别1~3年还清;杉木、松木估担入社。合作社由于实行了土地和劳力的统一管理经营,它显示了比互助组更大的优越性。钟金漫1人劳动粮食不够吃,参加合作社干了1年,除吃外,添衣服2件,卫生衣1件,球鞋1双;又钟林春兄弟2人,年年要救济,参加合作社劳动1年,增加3套衣服,花被1床,政府还贷款养了2头猪,并还了30元的债。
  1957年度,经过社会主义大辩论,巩固了农业社,提高了农民群众觉悟,掀起了去冬今春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跃进。
  1958年9月1日和汉族人民一起成立福安城郊人民公社,举办了食堂,11月1日实行了粮食供给制,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过去“糠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制棉被、添制新衣乃是普遍现象,新房子在山上林立起来,和庵平均每户制棉被1床,洋坪28户,已盖好或正在盖的新房子8座,仙岭洋村已看不到破旧倒塌的房屋,几乎都是解放后盖的新房子。仙岩畲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和汉族人民团结一起,向社会主义、更美好的共产主义大道前进。(下略)
  三、解放前政治情况,解放后各项政治运动(略)
  四、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建立
  (一)农业大跃进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大跃进中,畲族人民也同样经历了不平常的日子。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畲族农村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两条道路斗争的大辩论,打击了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其它破坏分子的造谣破坏活动。由于畲族人民的思想觉悟的大大提高,认清了方向,更坚定了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农业发展纲要40条的照耀下,形成了一个规模壮阔的农业生产跃进高潮。
  尤其在今年元月份,福安县召开过第一次畲族代表会议,会上听了雷副县长所作:“加强民族团结,动员全县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汉族人民一道为争取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而努力”的报告和所提出的今后工作任务,畲族人民一致响应党的号召,表示:“苦战三年,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争取1958年工农业生产跃进,坚持贯彻以粮食为主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大力挖掘山区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有利条件,以革命精神战胜穷山恶水,打破右倾保守思想,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今年农、林、茶叶生产的全面大丰收。
  畲族人民有信心和决心和汉族兄弟团结在党的周围,用自己劳动的双手,发扬畲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的优良传统,建立美好的家园,正如他们自己所提出的,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为一个:“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稻麦芬香、五谷丰登、牛羊成群、人畜两旺、人人识字、个个健康的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奋斗”。
  ①兴修水利:
  仙岩的水田占总耕地面积的95%,而这里在解放前却从无“水利”可言,水是畲族人民生存的“命根子”,所以当他们谈起自己祖辈亲手辛勤开垦的田地和逐渐失去的过程时,里面充满了,悲惨辛酸的眼泪和对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的切齿仇恨。汉族地主一方面在荒旱歉年,很容易地占去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畲族人民的土地;一方面用控制山水的毒辣手段,强迫畲族人民把土地卖给自己。解放前依靠命运过活的畲族人民当然没有能力兴修水利了。
  解放后,土地回到畲族人民的手中,但由于条件尚未成熟,思想觉悟还没有提高,对于提高生产公众益事的兴修水利运动未形成高潮,而这一高潮的出现,即正给今年的农业大跃进揭开了序幕。
  今年春节,正月初二,仙岩大队文化站曾组织了一次“盘诗会”。会上党支书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了政府提出的“一水,二肥,三改制”的增产措施。动员大家兴修水利。并组织参观,通过全体社员讨论,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党和政府这一英明的措施,打动了全体社员的心,热情被点燃了。虽然是过年休息的日子,但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初二会后下午即全部投入了兴修水利的运动中;虽然是天寒地冻的寒冷季节,但他们有一颗火热的心,热血奔流,不怕寒冷,运动中党、团员、干部带头干,村与村之间互相提出评比,挑战,对好的进行表扬。个别怕冷,怕困难的,在党团员的亲自带头和苦干精神的影响下,也积极投入到运动中去,使兴修水利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在短的十几天,全大队共修理,新修水利大型的10条,小型的200多条,水坝100多条,可灌溉面积675亩,现在全大队已水利化了,并且基本上消灭了旱灾。
  ②积肥运动:
  仙岩乡的积肥运动,5月份已经开始了,到七月份更形成大规模的积肥运动。县委提出“苦战七天”的口号,规定全劳力每天积肥30担,半劳力15担。但在最初开始时一人一天只能积3.4担左右。经过检查后,发现主要存在问题是发动群众大胆想办法找肥源不够,只强调积肥质量。之后经过群众讨论,介绍了如何寻找肥源,和肥料的种类,打破保守思想,派人到松潭等地参观,参加现场会议,因之增加了群众积肥的信心,表示有把握完成和超额完成县委提出的指标,各队并互相提出挑战,提出了全劳动力每天积肥150担,半劳力每天积肥75担的新指标,各高级社长提出了保证。
  群众发动起来了,全大队每天都出动1000千多人的积肥队伍,年仅七、八岁的小学生和70多岁高龄的老年人也都参加了积肥运动。肥源扩大了,过去只注重绿肥,草木灰,现在又增加了地下肥,山肥,墙土,堆肥等杂肥。
  在积肥运动的高潮中,畲族青年都发挥了足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个干劲冲天,积肥的数字大大地超过了原定的指标,据7月3、4、5三日积肥统计数字,全大队共积肥88178担,平均积肥361担。桦坪村的雷福奎7月3日一天即积肥达1200担,并在生产快报上受到了表扬。洋坪村积肥运动开始时,有9个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自动积土肥210担。经黑板报表扬后,第二天又有12个小学生参加了积肥运动,共积田头肥150担,同时带动了社员的积肥积极性,一天积肥12000担。
  由于总路线的宣传,破除迷信,打破了靠天吃饭的思想。“封龙口”按畲族旧的习惯,这一天任何人不能拿铁器干活,通过了宣传社员们进行了讨论,思想搞通了,在“封龙口”这一天,积肥群众占90%,连六、七岁小孩也拿刀上山割绿肥,打破了过去停工一天的习惯。
  积肥运动,一个苦战接着又是一个苦战,“苦战七天”不提出“苦战七天”白天苦战,晚上也点起火把,挂起汽灯,夜战到十一、二点钟,七、八岁的小孩唱着“人要吃饭,田要吃肥,多打谷子……”的歌曲,一个声势浩大群众性的积肥运动惊扰山畲族村山林,畲族人民决心在今年的农业大跃进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大跃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经过两次积肥运动,全大队获得了辉煌的战果,共积肥约45万担。其中兴建五花肥料厂共24个,80个池,每池30担肥料;绿肥厂24个,每队50个池,每池20担;堆肥厂24个每厂11堆,每堆约30担左右。
  ③技术革命:
  全大队在今年农业大跃进中,也施行了小株密植的增产措施,全大队小株密植共种1400亩,每亩下肥120担。这个措施,起初群众并不相信,认为密植有碍下肥锄草,不能收成,但事实教育了群众,密植稻田长得很好。群众反映说:“我们相信政府”,并且主张明年普遍密植。
  在技术革新中,和安社是比较突出的,和安社的青年们在春耕生产中,由于联系实际,开展了双反双比运动,在克服右倾保守思想的基础上,个个精神奋发,情绪高涨,鼓足干劲投入了春耕生产运动,同时在春耕生产的早稻,地瓜密植和下基肥的措施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提出了增产计划:要在57年粮食总产量的434495斤基础上,58年要增产五成二,总产达到661967斤,要完成这一增产任务必须抓住密植和下基肥的二项主要措施。可是这些对于他们说来是史无前例的新东西,并不能立刻接收,社员思想不通,抵触情绪很大,他们认为:山高水冷,土浅,密植无收,太密不易中耕锄草、施肥,且花工大;肥料缺乏,山高岭峻难挑等。团分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这种情况,召开了三次会议,进行了目前各地大跃进新形势的教育,并说明技术革新,多下肥对生产收入等等的好处外,并针对以上思想问题,首先在团内开展了以:小株密植好不好?究竟能否增产,下足基肥好不好,缺乏能否解决,在跃进的形势下,当先进好还是当落后好,解放以来各项任务都能完成,现在这些任务能不能完成的辩论。通过辩论后大家觉悟提高了,干劲十足,对当前工作,对高级社提出了包干四件事:1.包发动能插秧的团员,青年带头密植,不会插的要发动别人。2.包送基肥下田,因为山高岭硬,道路崎岖,挑担难走,因此青年把送肥包干下来。3.包修车子代路,保证完成一条青年大道。4.包搞试验田,队队有青年试验组,向社内抽出1%的土地,创造2%的产量。会后大家回队召集青年进行贯彻,并立即投入运动,已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下基肥中,第六队社员怕挑肥,团员雷伏端等就发动青年送基肥,让社员干轻活。全社早稻改良土壤250亩,下各种肥料(质量好)15000担,且70%以上是青年送去的。又如插秧开始时,首先选择了第三队瓦楼下田为重点试验,组织各队团员青年前往实地观摩,深入田间表演,团员雷洪冬通过表演插得很好,并说:“我回去有办法发动社员们了”。回去之后,团员们分布各队带头,同时做了标准尺共43把发给社员以便掌握密度。可是有些社员思想仍然不通,如第二队社员×××以标尺不够为借口,他自己做了一把标尺,实际一尺长,但尺上只标了八寸,又如社员×××插了一尺二寸宽,团员吴俊绍、吴凤全、雷春林等发现后,一面给社员解释改正,另一面又做了11把标尺再给不够的社员。女团员雷伏端本来不会插秧,这次为了要带头,也下田边,边学边插,边发动,使该队所插下的很合乎标准。从这次插秧来看,参加插秧的有115人,其中团员,青年74人,占64.3%,由于团员、青年们这种热情和干劲的带头下,全社共插下的计280亩早稻基本合乎规格。同时青年们还试验了三角密植,双垅密植等。紧接着早稻插秧的结束,一场推广地瓜双行三角密植的新技术革新又开始了,起初社员对地瓜密植思想上抵触,提出密植苗不够,花工大,没有肥料等借口,社里为了掌握重点先行,然后全面推广,因之在第二队先插双行三角密植,团支部就发动团员青年前往工队实地参观,农业社召开了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议,对以上思想开展辩论,团支部也发动团员参加辩论,统一教育。通过辩论和山区平原的条件对比后思想通了,还讨论出解决缺苗办法,和发动社员下田带箕,回来带肥的积肥办法。到会的团员和社员一样,个个都签名盖章,向社作保证。七队团员钟金清回队后第二天发动了13个社员砍岩,回来时就带回13担肥料,推动了全社积肥运动,同时大家在地瓜密植中,也想尽办法推动密植任务的完成,如五队社员对密植不易接受,团员钟石凤采取了二个办法1.亲临田间督战、边播、边教、边发动。社员雷金淑在田间思想不通,借口插不来,石凤就边年解释密植增产的好处,和工本已包道理,一边教金淑插,随后也推广了。2.会议有表扬有批评,每当晚上开会时,对好的社员进行表扬,保守的就批评。3.出大字报,如社员钟伏金不听宣传仍插稀植,就马上贴大字报批评!结果纠正了,使全队推广的好,由于这样起带头,全社插下的148亩地瓜中,106亩占70%多都推广了密植,同时合乎标准,并且受到了地、县、区委检查团二次送喜报表扬。此外青年试验田据初步统计,全社已有团员青年40多人参加青年技术研究组,共抽出14.05亩(水稻8.05亩,地瓜6亩)土地,占全社总面积1052的0.13%作为青年试验田,且全部进行改良,最多的第四队,每亩下基肥130担好肥,插下的地瓜、水稻也都合乎标准。
  仙岩大队今年扩大了早稻的种植面积,今年共种早稻364.07亩,比去年增加了2倍多。并坵800亩,直播190亩。
  在串灌改轮灌的措施中,起初群众有顾虑,认为这样浪费田地,对是否能增产发生了怀疑,经过讲解,说明好处:串灌改轮灌不仅可以提高冷水田的温度,保持水量,且可保持肥料不致被水冲走,因之得以顺利进行。共改制了760多亩。
  此外,在新品种播种方面,播种“广东早”新品种80亩。改制新式农具三齿耙(小株密植用)和小锄头共70把。大队干部共搞试验田35亩,计划早稻亩产1500斤,晚稻1000斤。
  上述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在畲族地区来说都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新东西,一旦被他们所接收和实行,便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来。在某些措施方面因脱离群众而走了弯路,但是畲族人民仍然是相信党的,他们说:“我们相信政府,政府也要相信我们”。
  ④车子化运动:
  仙岩大队在车子化运动中,由于领导重视组织了“解放肩膀修建大道委员会”的专门修路机构,以党支书,林业社主任为正副主任,并吸收各农业社社员为委员,另外根据劳力情况,组成了7个突击队,发动了群众献计献料。初开始时有些群众也认为山区修车路困难,没用途,经过动员,绝大多数群众感到过去山路崎岖,挑担行走的苦楚,认识到车子化的好处,群众立刻行动起来,连夜修路赶修车子,突击一天一夜每户制造一辆车子。为了夜战修路,有的群众还自动出钱凑合起来买了1盏汽灯。和安社在修路运动中,组织了一个18个人参加的青年修路专业队,基本修成了1条和安青年大道,长达4里。修路中年老的人更是拥护,维波老人高兴的说:“车子化很好,老人家挑不动100多斤,用车子拉就会解决问题了”。60多岁的凤满老人说:“车子早些做完,今年挖地瓜时就不用挑了”。
  仙岩大队在去年12月份,今年6月的两次车子化运动中,全乡共修路14条,每条约3至4里,共修车子501架,大车3架,小车497架。
  ⑤其它:
  青年茶园:仙岩大队白石岩下的青年们,在今春生产大跃进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从过年正月起不休息,发动青年带头开垦茶园12亩,共出工320个,不论阴天下雨都去,今年共卖出了茶15担。“青年茶园”的垦植,获得了县团委的奖励。
  造林:利用过年正月的十几天时间;全大队共造林600多亩(杉林20亩,其余为松林)。
  全大队今年饲养毛猪增加140多头。
  (二)工业大跃进
  工业对于仙岩畲族说来,在几个月前还是个完全陌生的东西,但是在工业大跃进中,当上级党委号召全社大搞钢铁时,他们发挥了敢想敢做,苦干苦钻的精神,破除万难,一跃而成为钢铁战线上的突击手。这些在解放前保留刀耕火种的农民,现在当他们胸上挂起“工业大军”的布徽,骄傲地承认自己是一个工人的心情时,正是说明他们已经跨入了工业队伍的行列了。
  ①烧木炭:
  仙岩畲族在过去也曾有个别人会烧木炭,但一年仅烧几窑为了自己取暖或是挑去出卖。仙岭洋村则没有一人会烧。当党委发布了群众大搞钢铁运动的号召时,他们为了支援钢铁,一时烧木炭的热潮风起云涌,木炭窑遍山开花,成为群众性的运动了。从旧历6月23日开始,他们最先碰到的困难,是技术问题,仙岭基点村,从外村请来了技术指导,或派人到外村学习建窑烧炭技术。窑建成了,开始烧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发生了塌窑现象,他们发现是土质问题,不能全用黄土,要用田里的黑泥土,且还须要烧透窑上的土盖才可避免塌窑现象的发生;之后又发生了烧过和不足的现象,几次实验发现是烟筒,灶门的大小问题。这样的苦苦钻研,从失败中寻找经验,逐渐掌握了技术。现在全大队掌握这项技术的有50多人了。起初群众不愿意把自己的山林砍掉,经过党支书,说明了支援钢铁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不但要献出木柴,而且应该人人学会烧木炭技术。群众的思想打通了,钟维波、钟石英二人,曾计划把自己的一块山林留作“老本”(死后用)不愿砍伐,并且说即便要砍,也要拿钱给他才行,经过了开会,党支书宣传了烧木炭的重大意义,和人民公社建立后统一分红,和人民公社的各项好处之后,他们都没有意见了,并且自己也去烧。钟石英去炼钢铁时,又叫自己的儿子去烧木炭。并且检查了自己的思想,他说:“现在都是公社的一员了,国家以钢铁为重点,这是国家的需要,是应该的。”钟顺弟砍伐了自己的40担木柴去烧木炭。
  从6月23日到8月全大队已建窑200个,且全部投入了生产,全大队共100人负责烧窑,开窑。砍树等工作再由其它生产岗位上调动。全大队烧木炭的90%是妇女,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男女都投入钢铁生产中去了,就是这些畲族老幼妇女的伐木声震动沉寂的山林,烟火冲天,热情比炉火更红更热,他们有的守在炉旁加班到十几点钟,有的彻夜不息,或在风雨中坚守岗位。
  雷金禄是木炭组长,他不但白天烧,晚上也加班到十几点钟,炭窑需要熄火时,他不管风雨或是深夜,他都翻三里路的山路去炭窑熄火,他说不熄火,一窑炭就要浪费,木炭供应不上,钢铁任务就完不成。有时为了提早出炭,炭窑还未冷却,他就不顾一切进入炭窑取炭,腿脚都烫伤了,第二天仍然坚持工作,是什么力量能使他这样呢?雷金禄回忆了过去的痛苦生活,每年也正是现在秋收的时侯,他们怕交不够地主的租子,只好逃到山上躲避起来。他们整年累月为地主干活,辛苦一年给地主送去,地主说谷子不干,他们就被关起来打一顿,于是又只好承担地主的高利贷:一担还三担,一元还三元,假如遇上荒早年,或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掠索,他们的苦难就更大了。他说:“如果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我们少数民族就遭了”。解放后,雷金禄家不到3,4亩土地,52年起加入互助组,现在公社办了起来,再不愁吃愁穿了。他说:“现在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劳动,办好公社,增加生产,多打粮食,美帝国想侵略我们,我们就应该更快地发展钢铁生产”。在组长的带动下,他们组内烧木炭都很积极,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没有意见,他们计划做一个较大型的窑,每窑1次可出7.8担木炭。一窑木炭过去7天才可出一次,现在他们都是5天出1次了,并且估计只想想法使窑内很快冷却,3、4天出一窑木炭都是可以的。
  钟石顺同志也是木炭组长,组内共20人,共烧8个炭窑,已烧200多担了,最初组内对烧木炭是有顾虑的,怕烧坏了负责任,之后,在他亲自带头下,决心向别人学习,先烧一窑来试验,认真地学,烧坏一窑大家也不灰心,表示一定要烧好,他们说:“你不学,他不学,全都不学,就没有人烧木炭了”。
  石顺自己带去做,晚上常常加班,下雨也带了棕衣去,因此感动了其他害怕困难的组员,使大家一齐行动起来,为保证完成任务,组内进行了“插红旗好还是插白旗好”的争论。
  仙岩大队在全城关镇人民公社来说,修建木炭窑数最多,而且每次都超额完成了上级党委交给的任务,据最近3~6日(11月份)的统计,分配任务为400担,完成了560担,最多的一天达170担,受到了公社的表扬。
  ②炼钢铁:
  仙岩大队在大搞钢铁的运动中,组织了一支钢铁大军,大队下分4个小队,每小队分4个班,12个人组成1个班。
  10月18日仙岩大队首先接收了党委炼钢的任务,共出223人(男162人,女61人),初建炉时已充分表现了畲族人民的干劲,老年人,小孩都要求去建炉,其中老者72岁,小到8岁的都有,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钟石周同志的干劲很大,他负责供应材料,亲自带头去拆墓砖17500块,不管白天或是夜晚从不叫苦。他包干了8个钢炉的材料都保证完成了。并常自动去公社取材料,借拉车,工地没有米了,自己又自动回村去取粮食。在大家一致努力下,全大队10月18至11月2日14天中完成钢炉60个,超额10个,并帮助其它大队建炉5个。
  他们都从来没有炼过钢的,过去也不知道钢是怎样来的,但这对于他们也并不是难题,他们抽出了18个人,仅学习了1个晚上,就掌握了炼钢技术,现在全大队有183人掌握了炼钢技术。全公社炼钢厂包括城关、林岭、铜盘、仙岩的4个大队中,仙岩大队建炉最多,并且打响第一炮,在全厂300多个炉群中,仙岩畲族的“青年炉”和“木兰炉”一天生产800多斤,达到了最高的标准(一般400~600斤)。县委给他们贺喜送喜报,更加鼓足了他们的信心和干劲,在18个炉投入生产的6天中(11.2—7)共炼出钢100多担。
  为了需要,现在一部分又投入炼铁生产了,11月13日又开始了炼铁炉的建造,他们共73人,建炉22个,现在完成了13个,到17日为止2个炉已投入生产,铁水顺利地流出来了。
  但是在初建铁炉时,也是困难重重,铁厂厂长钟毓清同志谈到初来这里建炉的情况,是非常艰巨的。什么材料都没有,73人每天每人只有1斤4两米,没有菜吃,就用米汤送下,但他们仍然坚持了工作,且彼此展开了建炉竞赛。修炉没有铁圈,就用竹子和铁丝来代替,炉建成了,他们自己又去挑回木炭,铁砂来,一切都由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现在这个铁厂的组织是军事化的,73人共分两个排,6个班。行动军事化,共分两班工作,白日一班炼铁,一班搞其它工作;夜晚一班工作,一班休息,半日一班轮流工作、休息。每次上班由班长带领,集合、点名。这些昨天还是农民,今天已习惯了这种严密组织的军事生活了。
  投入炼铁生产虽为时不久,但他们也表现出,不怕困难,为钢铁战斗的精神。大队七埞雷洪波同志不怕困难,炼铁时一直守在炉边,炉火迫人,炉炭的火星飞在他的身上他也不怕,烧坏了衣服他也说不要紧,他说:“要想炼出铁来,就不怕死,为炼铁宁可死在炉边,因为是党的号召”。七埞雷□祥,有3、4个晚上不睡觉,都坚持了工作,一次铁水流不出来,他便冒着危险站在炉顶上,用铁勾把铁块勾了出来,汗水浸透了全身。畲族青年正是这样为炼出钢铁来而英勇地战斗着。
  按原计划他们在18号投入生产,但由于他们苦战建炉的结果,在17号晚上已有3个炉投入了生产,其它炉因木炭供应不上,18号可全部投入生产。我们亲自参观了他们的炼铁厂,这里是一个紧张的战斗场面,也是一幅自然愉快劳动的画图,每个人都是那样熟练地,愉快地,自觉地劳动着。“炼钢也炼人”,在钢铁的战线上,畲族人民已逐渐培养成能劳动,有知识的共产主义新人。
  (三)人民公社
  城关镇人民公社是在今年9月份成立的,仙岩大队是公社的1个大队,全公社的组织实行军事化,以社为团,大队为营。仙岩大队下属3个基点,即分3个连,此外大队又组织1个烧木炭连。每个自然村又各是1个小队。原大队分:木炭专业队,17个小队共400人,炼钢原180人,现40人,炼铁原80人,现全部投入烧木炭,今后又即将分批投入炼钢,炼铁生产。田间管理24队。由于中心任务和劳力需要,互相调配,专业队也绝不固定,随时调动,保证各项工作及时胜利完成。
  ①办食堂:
  当人民公社的组织还不是十分健全,人民公社的一切措施还未全面实施的时候,表现了人民公社极大的优越性,最先在畲族人民的心上扎下了深根的就是公共食堂的建立。
  畲族人民祖代以来,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中,一生辛勤的劳累,早出晚归,无休无止,也只是为得吃饱肚子。广大的贫困农民,甚至说来穿衣被盖都不是顶重要的事情,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生产日益发展,生活有了保证,再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是人民公社建立却是最彻底地解决了这个仍旧存在着的“苦心思”而一心一意投身于生产建设中去了。
  仙岩大队依自然村分布,共建19个食堂,一般在今年7月份已完全建立了,群众谈到公共食堂的建立有下列几点好处:
  1.保证人人有饭吃:过去未办食堂时,一般每户到6、7月份就没有粮食了,有的甚至到3月份就缺粮了,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东挪西借,或是挑柴火去城里卖钱。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产。每年7月时便开始挖地瓜吃,地瓜还未收成就挖了很多,有的户挖了所种植地瓜的三分之二。据统计全大队去年地瓜未收成时,从7月份开始挖起,每户一般挖400斤(合1担地瓜米),食堂办起后,这个问题获得了解决,
  保证了地瓜的正常收成,也保证了人人有饭吃。
  2.节省了粮食:1户1个摊子,过去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浪费现象,每家的剩饭随便用来喂鸡、鸭等。计每户1天约12两左右,现在食堂统一掌握后,不会发生浪费现象了。据49户167人的统计,平均每日需粮210斤,改为食堂的第1天共食250斤,第2日220斤,而后随渐趋于210斤的水平,甚至降为190斤,可见放开肚皮吃饭,免除紧张空气,粮食并不会超出更高水平,反而集中一齐共食,会免去不必要的浪费。
  3.解放了劳动力:特别表现在妇女劳动力的解放,妇女从繁重的家务活动中解放出来。过去妇女,尤其是畲族妇女,劳动并不比男子逊色,且有超过男子的,但却多纠缠于煮饭、砍柴、养猪等家务活中,每天约占去半天以上的时间。仙岭洋的93户,过去1户以1人计,共93个劳动力被占去。现在仙岭洋食堂人员的分配计:食堂负责人1个(全劳力),煮饭2个(半劳力),砍柴2个(半劳力),养猪3个(半劳力),全村分两个食堂,共用16个人,即可解放劳动力84个。此外对于男子劳动力也节省了,过去本村单身户较多,有的担任村内干部,不是纠缠在家务零活中,就是影响了生产和工作。现在则可专致于生产和工作中了。其它方面,过去各户常有挑柴火去城里出卖或筹备生活用品等杂事也浪费了不少劳动力,现在这种情况也不存在了。
  4.保证了劳动出勤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办起了食堂,大家统一吃饭,统一出工,过去你早我迟,拖三拉四的现象没有了,保证了生产时间的充分利用,提高了生产效能。此外食堂成了群众每日聚会的场所,利用这个机会宣传和开展各项工作。食堂掌握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使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受到了群众的监视和控制。
  ②共产主义萌芽: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畲族人民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工农业大跃进运动的结果,畲族地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关系的改变,畲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也飞跃地发展了。
  1.共产主义思想逐步增长:畲族群众认为公社是自己的家,所以他们爱护自己的公社,个人,私有的打算逐渐在消除着。81岁的钟福信老人自己花了300多元盖了新房仅2年,这次公社要办食堂需要房子,他就把自己的房子献了出来,并且说:“这是大家的了”。有人说现在是青年人劳动给老人家吃,他说:“不能那样说,现在是青年人,等你们老了,子孙也会养活你们的,现在都是一家人了”。并且说:“我现在是30岁就好了”。他对现在的社会特别满意,他说:“假如现在有几个和我同年的老人聚在一起,讲一讲现在的世界是有意思的。今年庄稼长得好,我81岁了只见过两次,这是因为毛主席的信用好,所以生产也搞得好”。当他听了干部宣传人民公社的好处后,他在食堂里逢人便宣传公社的好处,要青年们好好干,搞好生产。有个别人对现在党的政策认识不足,对各项工作措施的实施有抵触情绪,不知道今后究竟要如何,老人说:“共产党毛主席做得对,以后的日子会更好”。老人不断谈起过去痛苦生活,81岁了,过了70多年的牛马生活,因此他对现在这个时代是最看得分明的。
  仙岩大队在办食堂中,共献出房子12座,畲族群众自动献出自己的自留地、山林、家畜等。在捐献投资运动中,据仙岭洋、桦坪2点统计,共捐出金子8钱,散银4.5斤,铜420斤,铁6000斤,锡183斤,现币1196元,银元650元及以其它物品。他们认识到捐献意义的重大,献出了家里煮饭的铁锅,酒瓶等。妇女献出了自己心爱的银簪、耳环、戒指、凤冠等饰物,有的妇女把大耳环献出来,戴上小的。
  畲族群众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个个喜气洋洋,混身干劲都使用在生产上了,在工农业大跃进中,尤其在目前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本队畲族更表现出了冲天的干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正如钟石顺同志所说:“现在我们什么都不想了,什么也不怕了,只有积极地干活,早出晚归多生产,多炼钢铁,多烧木炭,早日解放台湾”。
  畲族人民的这种努力也正是希望今后生活过得更加美好,更大地提高生产。这时托儿所、幼儿院等机构目前还未举办,供给制未全面推行,他们迫切希望早日实行。
  2.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正是畲族人民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社内组织军事化,因此具有严格的纪律,每日出工时间一致,进行点名,有事或病必须请假,调动也极为迅速,每日饭后各小队出发到各自的生产岗位上去,或是田间,或是去烧木炭,或投入钢铁阵地,井井有条,有时为了某一中心工作的特殊需要,便集中调动劳力突击完成。如最近秋收时期,即将钢铁队伍集中调动,全部投入秋收割稻,连夜突击,秋收完成即又集中全力投入钢铁生产。畲族群众,尤其是青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紧张的生活,并爱上了这种生活。群众反映说:“解放前劳动人民没人领导,因此庄稼长得不好,现在计划生产统一调配,全面按排劳动,完成任务又快又好”。
  3.亦工亦农:仙岩大队每天都有数百人投入烧木炭,炼钢铁的运动中,这对他们说来也是亘古奇事,但是现在仙岩大队数百个青年男女已成为钢铁战线上的老手了。他们说:“过去谁懂得烧木炭,炼钢铁,现在连建炉都学会了,觉得解放后变得聪明了”。当我们问起他们现在是工人,还是农民时,他们笑了,一时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想了很久才说:“现在农业工业都要搞,都应当做,炼钢铁时去炼钢铁,农忙时一齐回来干农活”。这里他们从思想上已经打破了工农界线了。
  ③畲族妇女摆脱繁重家务,再一次得到解放。解放前畲族妇女和男子样参加劳动,劳动一般较男子为强。妇女除参加农业田间劳动外,还有繁重的家务劳动。
  每天天不亮起来煮饭、担柴、喂猪,还要给小孩喂奶,吃完早饭后和男子一道下地,中午早一些回来煮午饭、洗衣服、喂猪、喂小孩奶,吃午饭后割猪菜,自己梳头、洗衣服等。每天妇女比男子多2小时劳动,每年比男子多100天以上的劳动,一年360年,只有过年(即春节)2天休息,初三就要下地。
  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的影响下,畲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为人们所看不起,家庭中经济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男人出门妇女不能决定任何事情,如有人上门来买猪和借钱,妇女不能决定,甚至要问自己10多岁的儿子。男婚女嫁由父母包办,抱童养媳的很多,据估计40%左右,少数也有出租妻子的事情。文化上,妇女更没有读书识字机会。
  妇女由于劳动过度,得妇女病的很多。婴儿无人照顾,死亡率很高。在过去反动统治者的压迫下,畲族妇女和男子一样过着贫困和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畲族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实行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废除买卖婚姻制度。妇女在土改中和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和男人一起共同处理家务,掌握了家庭中的经济大权(据了解约有80%以上家庭,由妇女负责主管经济,仍有20%左右为男子掌握经济)。在互助组合作社中,实行同劳动同报酬。和男子一样有上学读书的机会。歧视妇女的社会现象,已经没有,妇女出来参加社会工作,当干部日渐增多了。仙岩大队就有妇女党员3人,团员5人,妇女干部30多人。
  去冬今春以来,畲族男子投入轰轰烈烈的生产大跃进中,如兴修水利、春耕生产、大搞积肥运动等。仙岩妇女雷秀玉,每天差不多要积肥150担以上,夜晚加班加点,不怕困难,扩大肥源,超额完成上级所分配的任务,劳动中相互竞赛,提出“春天比肥、冬天比仓”的口号。
  一方面生产跃进感到劳力不足;一方面妇女又不得不花出大量劳力在家务上,煮饭、带孩子、养饲牲畜、种植蔬菜等。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家务劳动集体化,社会化。
  1958年7月仙岩大队先后建立食堂19个,饲养场若干。据了解仙岭洋未办食堂前,全村93户,每天每户留1人煮饭,砍柴和喂猪,(带孩子还不算)每天有10人左右去福安城去买米、买菜。办食堂后,只要保管2人,煮饭4人,砍柴4人,喂猪6人(计要2个全劳力,14个半劳力),共节约劳力84个。由于食堂供应饭菜,社员纷纷把自留地交出来,妇女不再去菜园地种菜,消耗劳力。部分村落已把猪、鸭统一由食堂饲养、大大节约了劳力。雷金祥姑母负责养公社中4头猪,有时间还下地劳动。仙岩畲族妇女为了摆脱家务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劳动,他们纷纷要求成立托儿所,仙岩大队已在着手准备成立。
  在这里,人们又一次看到集体化的好处。繁重的、琐碎的家务劳动,在集体化的条件下,千百年来第一次改变了面目,这样就带来了3个后果。第一、许多妇女从一向缠绕着她们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能够和男子一样无牵无挂的投入社会生产劳动中了。仙岩大队绝大部分男子去做民工,到钢铁厂去炼钢、炼铁。留在家中烧木炭和田间管理的几乎全是妇女,93户的仙岭洋村只留4个男劳动力烧木炭,其余都是妇女,他们一般都掌握烧窑技术,每天送到钢铁炉去的木炭有150~180担。
  仙岩雷石珠,由于去掉家务劳动,在工农业生产上,劳动比自己丈夫还强,这种现象在仙岩已有不少了。第二向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煮饭、饲养牲畜、带孩子的劳动,当然还要有口份妇女从事。在集体化后,从事这种劳动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同过去不相同了。因为劳动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已不是家务劳动了,而且同田间管理、烧木炭、洗铁砂、炼钢铁一样社会劳动了。仙岩妇女反映说:“过去妇女劳动回来,煮饭迟了些,男人就扔扁担,发态度。现在自己不做饭了,而且男人做饭给我们吃了,真是天翻地覆的事情。”
  他们选了些体弱,老衰的半劳力到食堂中劳动,饲养牲畜,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更重要是挑些最会煮饭、砍柴、喂猪的人,去食堂劳动。这些人又把做好自己工作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比一家一户分散做好得多。
  磨谷、煮饭、做菜等劳动集体化后,便于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群众说:这是妇女的再一次解放。说得对,没有这样一步,就没有妇女的彻底解放。畲族妇女经历了解放后土改、镇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解除了在旧社会中所受的政治经济压迫,但是妇女彻底解放,还是没有实现的。列宁曾说:“只有把琐碎的家务劳动普遍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妇女解放,才有真正的共产主义”。现在畲族人民正在举办人民公社,大搞公共食堂,托儿所、饲养场等,正是使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摆脱出来,得到真正解放。
  ④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城关镇人民公社是由畲汉两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共同组织公社本身又说明了新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使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畲汉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差别日益缩小,民族融合的因素一天天的扩大,公社的建立,畲、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山区和平原之间的协作关系普遍地发展起来。这一形势使得民族间的共同性和融合的因素越来越多,差别越来越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心理上的隔阂,日趋消失。
  仙岩畲族全部居住山上,山区的收入较平原汉族为低,现在相互合社,共同劳动,统一分红,畲族人民体会到了公社的好处;山区林业;经济作物较多,这样和汉族平原地区的单纯粮食作物和其它生产又可互通有无。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上,在历史上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不可分离的合作关系,在生产生活上的一致性,尤其是解放后党的统一领导,人民公社建立后已显示出来的共同的辉煌前景,畲族人民并不再强调民族自治(民族乡),而极力拥护公社一家了。
  实行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公社一家,往来频繁,劳动合作集中调动已不是“你帮我,我帮你”的简单意义了。秋收割稻,城关汉族调动100多人来仙岩割稻三、四天。仙岩畲族也有多人在城关大搞钢铁。在畲族人民的思想上已把这些认为是彼此份内的事了,他们说:“过去劳动是自己的,现在统一分配搞什么都方便”。
  畲汉两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共同管理公社,处理公社事务实现共同当家作主,在经济上、文化上、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相影响,互相学习,遗弃陈规陋习,保存有利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民族的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文化革命与教育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略)
  《福建省福安县畲族调查报告》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党群资料652]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