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18
颗粒名称: (一)民族经济
分类号: K288.3
页数: 93
页码: 271-3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经济类民族经济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经济类 民族经济

内容

福安县岳田乡畲民情况调查资料
  (1954年2月10日)
  (一)人口分布:
  福安八区岳田乡辖有岳秀、梧桐、黄炉头、港里、中坂、蓝田、七定、横林、岐山、王厝、龙腰河等11个自然村,除岳秀、蓝田2村外,其余的都是革命老苏区,全乡600户,1959人(男1145人,女814人)内畲族占6个村(蓝田、七定、王厝、龙腰河、岐山、横林等)占全乡总村数50.9%,234户占全乡总户数55.7%,856人(男487人,女369人)占全乡总人口43.6%,其中以蓝田为最多,岐山、七定、横林次之,王厝、龙腰河较少。各自然村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表:
  岳田乡畲族有蓝、雷、钟三姓,据说是清初顺治年代从福鼎、连江等地迁来,又说是最初是蓝姓先到半天,随后钟雷二姓相继而来,距今已有300百多年历史。
  该乡畲族除聚居于6个自然村外,其中有个别的杂居于汉族地区,也有的已经脱化了。
  (二)组织情况:(略)
  (三)生产情况:
  甲、农业生产:
  (1)土地:畲族6个村239户856人,其中男全劳动力159人,半劳力104人,无劳力226人,女全劳力70人,半劳力78人,无劳219人。据最近统计6个村总土地1,718亩2分4厘,内自耕田1549亩,租入169亩2分4厘,租入田占自耕田面积10.9%,每人平均有土地2亩1厘,内自耕田每人平均1亩8分2厘)。平均每个劳动力耕田4亩4分6厘,年产谷子350,480斤,每亩平均产量232斤,年产地瓜米16,700斤,折谷子25,050斤,每年(土改后租入中农),另缴纳地租23,376斤,占全年总产量6.1%,年交公粮57.163%斤,占年产12.5%,除交地租公粮外尚余谷子294,991斤,可供六个村十个月的粮食(按县委统一标准每人每年450斤谷计算)。此外是依靠副业收入弥补的。
  土改前畲族绝大多数无地或少地的,大部份向溪北洋、风林乡地主租入土地,自己土地极少。畲族内部剥削关系不甚明显,阶级变化不显著。根据六个村的调查没有地主和富农、中农也很少,贫雇农居多,如蓝田村畲族八八户中,只有中农17户,占该村总户数20.5%,贫雇农71户占79.5%.五,土改前自己土地83亩8分,每年要向汉族地主租入433亩2分七厘,租入占自耕田五倍以上。从土地占有情况来看:贫雇农只有土地6.1%,中农亦仅有9.9%,而占84%的土地掌握在汉族地主手里。解放前全村年产谷子80,610斤,要缴纳地租47,614斤,地租占年产谷58.93%。解放后分进土地426亩9分6厘,土地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半。畲族大部是梯田,平原田极少,如蓝田村解放后自耕田510亩7分6厘中,二次轮作田43亩2分7厘,占用耕田8.4%,三次轮作田84亩5分3厘,占16.4%,单季田312亩9分6厘(内洋田59亩3分3厘),中等田78亩2分1厘,下等田145亩4分2里),其中下等田占28.4%。二次轮作田每亩年产谷300斤,麦90斤,豆65斤,三次轮作田年产谷400斤,小麦80斤,豆80斤,单季田多厘山田,田瘦土质坏,沙砾与硬块多,全用人力耕作,每亩产量150斤为最多。
  汉族多数聚居平原,土改时分进的土地多,质又好,产量高,如黄炉头解放后自耕田182亩8分7厘中;二次轮作田7亩6分9厘,占自耕田4.2%,三次轮作田51亩8分3厘,占28.2%,单季梯田123亩11分7厘,(内洋田63亩7分8厘,中等田52亩2分3厘,下等田9亩2分8厘)。其中下等田仅占5%:三次轮作田每亩产量350斤,麦100斤,大豆90斤,三次轮作田年产450斤,豆60斤,下等田170斤,麦40斤,豆25斤。
  (2)气候与农作物:
  该乡气候温和,雨量平常,少雪,地处山谷,虽有台风过境,但波及不大,气候雨量尚适合当地农作物生长,一般是春冬多雨,夏秋少雨,雨量多则四五寸,少则为土质好也够用,但因山田畜水不久,夏秋雨季感到雨量缺乏。
  由于气候与土质关系,适合温带作物,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茹及黄豆、小麦、芋、高粟米等。经济作物有芋麻、糖蔗和极少数的茶树、桐子树。此外山野间,还种植有杉木、棕树、竹林等。
  (3)劳动力的组织:畲族劳动力的组织有二种:一种是常年互助组,一种是临时互助组,其中临时互助较多,常年互助组较少,据六个村统计共有互助组21组,组织不健全,稍有互助性质的16组,占组数76.2%。健全固定的常年互助组五组,占总数23.8%,(附下表):
  我们从蓝田村调查处理了互助合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没有贯彻等价互利,组内没有做好农具、劳力、畜力等等价,因此也使组员怕吃亏,劳动力强不愿和劳力弱互助。另外,男女同工不同酬,男女工分不合理,妇女反映说:“每天女人和男人一样劳动,男人能评十分,女人仅评七分”。(中略)此外互助组缺乏领导,因此,订计划,合理调配劳力,排工等均没有加以讨论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对畲族地区互助合作需要加强领导,并提高与整顿原组织。
  (4)生产资料:
  1.畲族所用的农具主要的有:
  (一)犁、耙、锄头(木锄、鸭口锄、鹤嘴锄、马锭锄),田刀、草耙、棕衣等,用力大效率不高。
  (二)□□□□□□,竹䇤(晒地瓜米用)、竹篓。
  (三)砻、磨、石臼、风车(谷物加工用)。
  以上三种,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农具,其中除嘴窄铁厚便于开垦的鸭口锄和鹤嘴锄与平原不同外,其他大致相同。
  由于山区铁少,没有铁匠畲民普遍缺乏农具,我们根据蓝田村的调查:且备有整套农具的没有1户,如钟邦前解放前一家5口,劳动力3人,只锄头1把,解放后分进了土改收入增加,生活好转,购置了锄头1把,木锄1把,犁1付,棕衣1件,农具还是缺乏。
  全村有劳动力175人(男全劳动力81人,女38人,男半劳力19人,女37人)。解放前只有锄头151把,每人还不到1把,棕衣58件,平均3人1件,解放后锄头虽然增加,但棕衣也仅有八九件,平均每2人1件,犁耙之类农具,中农占有较多,贫雇农较少,如蓝田村中农17户中,3户有犁,3户有耙,贫农54户中只有1户有犁,2户有耙,雇农解放前没有犁,仅坏耙1把,解放后增加犁1把,耙2把。四年来虽经政府协助,银行贷款,但农具缺乏现象仍很普遍,蓝田村88户,目前缺乏农具的有74户,尤其是政府号召深耕细作,多犁多耙,农具更感缺乏,今后协助畲族农民修旧农具,研究改良适合山区的新农具,是扶植畲族生产不可忽视的工作,各阶层农具占有情况如下表:
  肥料:畲族农民不善于积肥的习惯,而且梯田多,土壤贫瘦,需要肥分多,每亩稻田如单独施肥,需要厩肥35担,混合施肥需要草木灰13担,农盐15斤或人粪尿8担,草木肥4担。畲民除蓄积人粪尿,粗糙方法积厩肥、草木灰、肥土外,其他多依靠化学肥料,根据六个村的统计每年可积人粪尿1722担,肥土2430担,草木灰1822担,厩肥5005担,以肥土只够供应121亩田的肥料,厩肥只够供应143亩,人粪和草木灰可供200亩田。
  由于交通不便,外地人粪不易输入,绝大多数土地是依靠化学肥料,但往往因化学肥料供应不上,施肥量不足,影响了增产。为了改良山田土壤及适应山区生产的需要,提倡身植绿肥,利用垃圾,树叶堆肥,增加瘦田有机质肥料,是直接有效的,其他如银行贷款,有关部门供应化学肥料,是帮助畲民增产必要的措施。
  3.畜力:畲族6个村,仅有耕牛50头,能耕田的为数不多。其中全劳力牡牛10头,可耕280亩,半劳力16头可耕320亩,其他都是老牛或小牛,每到农忙时都向外地租借耕牛,牛租每天20斤米。因此绝大部分土地,以人顶牛,用人力翻掘,如蓝田村今年冬耕需要翻五180亩1分8釐,以人力翻掘的有142亩4分6釐,占百分之78.9%,牛力普遍缺乏。不但影响了生产,而且对少数民族的健康也有一定妨碍。
  (5)耕作技术:岳田乡畲族地区大部分是单季中晚稻,农时季节要比双季稻地区晚1个月,一般农时列表如下:
  畲族思想保守,解放前耕作技术落后,对虫害认为是天年坏,翻土用锄头,一般耕种只一犁一耙,对接受先进技术较慢,劳动中虽积累了许多经验,不知总结提高,如山田土浅地瘦,他们知道瘦田轮种可以改良土壤,增加产量,但不积极进行改良。如钟嫩言有9分地,土质较坏,没有轮种地瓜,仅收成90斤,去年轮种地瓜,大大□□□□□□□□草木灰□,收成2000斤地瓜,今年因旱单季稻还收成180斤,比往年增产了1倍。据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说:“土质坏就另改种地瓜或芋头,下了厩肥(牛粪等),草木灰,土壤就可肥沃,就能增产,否则,土地1年瘦1年。”又说:“沙质梯田(黄土中有大砂粒),轮种地瓜、芋头、下人粪厩肥后土壤可保持肥分3年。”
  解放后,政府号召翻土、挖稻根、选种、合式秧田等先进技术畲族一般都能接受,但要经过反复宣传,以实例教育,否则,接受不了。解放后,耕作技术有所提高,如过去选种以楻心选,现在晓得穗选,盐水和鸭蛋黄泥水选种等技术。如钟邦前下等梯田,过去没有选种挖稻根仅收70斤,去年以鸭蛋黄泥水选种,又适当密植,收成了120斤,增产了60斤。畲民过去耕作很粗糙,经解放4年来的宣传教育,部分农民开始实行精工细作,多犁多耙,小株密植等因而提高了产量。
  (6)天然灾害:
  1.虫害:虫害有稻包虫、螟虫、吃根虫等。稻包虫活动在六七月会吃稻叶,把稻叶卷成包,妨害中晚稻叶穗扬花,畲民扑灭方法是用手捉拿。螟虫蛀食稻心,使稻苗枯心,白穗,防治方法,洒以桐油,因成本贵。过去也少加扑灭,现在以挖稻根防治。吃根虫吃稻根,使稻枯死,畲民有的以硫磺混草木灰,洒于稻根上毒死害虫,但不普遍,尚有用其他方法的。
  2.禽兽害:禽害:有黄鼻鸟吃稻麦,防禽方法以草人恐吓害鸟。兽害:有田鼠、鹿、野猪、蝟猪等残害地瓜,预防方法:在山上打锣恐吓或组织打猎。6个村会打猎者有9人(七定5人,蓝田4人)。土枪5枝,家狗6只,但利用农闲打猎,不专业打猎。
  3.水利:畲族6个村,有2/3是梯田,久雨怕水,久晴怕旱,水利条件较差,有30%以上稻田是靠天下雨,以泉水灌溉的田仅有50%,如果久晴不雨,水源缺乏,土地就要受旱,每到雨季,冲洗土壤,因此有句民谣:“天早三天成旱灾,天雨三天涧水满山流。”田中无水,稻叶枯黄,土块龟裂,其他大部稻田缺水,受灾水稻歉收了四成左右,因此,畲族地区水利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征求了群众意见,他们说:此地是“靠天吃饭”,要解决水利问题可在山涧里挖水池,开水库,但水源也成问题。在目前条件下,可利用现在水利基础兴修水利;如挖深田头池,修水道,改良灌溉路线,适当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发挥现有水利工程作用,是切实可行的。
  乙、副业手工业生产:
  (一)副业生产占畲族经济中较重要的地位。每年除农业生产外,有四分之一时间,从事副业生产,主要的有烧炭、砍柴、养猪、菜油等。以蓝田村为例:全付每年农业收入:143,019斤谷子。副业收入(折谷)29,123斤,占总收入17%,烧十担木炭可得毛利9万元,砍十担柴可得毛利35000元,但因山区交通不便,海路敌人封锁,副业产品没有销路.如合作社大力帮助推销或结合互助合作组织水陆运输是可以发展畲族副业生产的。
  (二)手工业:畲族经营手工业很少,除少数人能编织棕衣以外,其他没有专门从事手工业者。以6个自然村的调查,编织棕衣者有8人,缝衣匠1人,泥水匠3人,他们都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农闲时兼营手工业生产,该乡畲族农业和副业收入情况如下表:
  说明:解放前后口粮按县委统一口口,表内年产以干谷计算副业口丙、造林:该乡荒山面积广阔,大林木不多,一般是松树林,杉木很少,以蓝田村统计,全村有柚子树五株,葡萄树五株,棕树十余株,其他如茶树、榛子树、桐子树等。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为桐子树,每年可产桐油一百斤左右,据说因地瘦、土质坏,桐子树生长不佳,据他们种植经验,桐子树头三年果结得多,三年后则不生桐子。棕树不要人工与下肥,有收益,如十余株棕树一年可剥几十张棕,可供打绳编棕衣等。此外,畲民有种松木习惯,长大了就当火柴出卖,松木收入是畲民除农业生产以外经济来源之一。
  从长远利益看,果树和富有经济价值的林木,可号召扩大种植。
  (四)合作社供销情况:
  畲族本身没有经济中心,完全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小商人。其木炭、火柴等,农副业产品须往“磻溪、洪口、赛岐、穆洋,”等小集镇,换回油盐等日用品,严重的受商人剥削。合作社不购木炭、火柴等副业产品,日用品和生产资料供应不足,社址距离太远,交通不便。对少数民族提高和改善生产生活作用不大。畲族要求合作社搬到距离较近的“溪滇”并大力开展供销业务。
  (五)生活情况:畲族因长期受封建压迫和民族岐视以及国民党反动派苛捐杂税等威胁,造成了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家底空,疾病曼延。如蓝田村解放前88户280人,仅有土地83亩8分,每年要向地主租入土地391亩7分9釐,年产80,610谷子,要交地租47,614斤,地租占年产量的58.92%,全村仅剩32,996斤,每人每年平均117斤,仅够吃3个月的口粮,其他都依靠砍柴、借高利贷、杂菜等过活,住的房子简陋破烂,穿的破旧衣服,有的在严寒冬天中穿一条破短裤子,如钟邦前一家5口,土改前没有土地,向地主租入土地9亩4分,每年收成1560斤,要缴纳地租974斤,缴租的粮食占产量62.5%,剩下只够吃3个月,每年要向地主借进高利贷700斤,年利7分,每年还1200斤,由于地租和高利贷的压榨,每年有3个月以上采野菜或地瓜叶充饥,因生活贫苦,20年没做过新衣。(中略)解放前畲族人民全部过着类似这样悲惨生活的。
  解放后,畲民分到了土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和照顾,生活已开始逐步好转,如蓝田村解放后分进了426亩9分6厘土地,年产谷子94,702斤,仅负担公粮13,598斤,地租5,162斤,余65,942斤,收入比解放前增加了32,946斤,恰巧一倍,每人平均238斤(不包括地瓜米)能吃十个月的口粮,生活提高一倍多。全村中有六户中农,二户雇农,提升为富裕中农,二十五户贫农五户雇农提升为中农,八户雇农提升为贫农。生活改善与阶级变化如下表:
  每人每年450斤(每月37.5斤)
  我们再从两典型户的调查中即看了出解放前后畲族生产,生活的提高。甲、贫农雷国任解放前收入情况:一家6人,全劳力2人,租入土地六亩五分(内地瓜田二亩)
  收支对比尚亏损1170斤缺六个半月口粮。每年农业收入2040斤,交地租620斤,剩下1420斤,仅供全家五个半月的口粮。除农业生产外,尚有副业收入,但饱受国民党苛损杂税的搜刮,因此全靠借进高利贷度日,每年缺少六个半月的口粮,都是吃野菜和地瓜米充饥。
  乙、佃、中农钟章松解放前收支情况:一家7人,全劳力3人,半劳力1人,自耕土地二亩五分,租入19亩:
  收支对比尚亏720斤,计出三个半月口粮。
  每年农业总收入6160斤,除交地租2100斤外尚有4060斤,但因家中青年多,每年缴纳壮丁费、处丁费、保长公费等苛捐杂税达1700斤。所以该户仍然不能摆脱地主高利贷的剥削,每年负担利息300斤,该户收入与支出对比尚缺三个半月的口粮。
  丙、贫农雷国仁解放后收支情况:分进土地十三亩四分(内农地四分):全年收入
  1. 农业收入 数量 折成谷子 全年支出 数量
  谷子 2250斤 2250斤 公粮 430斤
  糯米 100斤 100斤 种籽 65斤
  地瓜米 780斤 600斤 肥料 90斤
  小麦 169斤 353 斤 新添农具 122 斤
  豆 104斤 156斤 生活费用 380斤
  芋头 150斤 75斤 牛租 40斤
  田粮 2700斤
  2. 副业收入 火柴 猪
  折成谷子 180斤 280斤
  合计收入: 4464斤 合计支出:3827斤
  收支对比外尚余630斤。
  该户土改后,面积比解放前大七亩三分,收入比解放前增加了2424斤,支出仅公粮负担430斤,减少了地租、苛捐杂税等850斤的剥削,在生产费中因增加肥料90斤谷子,新添了农具122斤谷子,生产资料支出比解放前增加了6倍,生活费增加了380斤,口粮增加了540斤,全年收支对比外尚余630斤,实际生活已上升为中农程度。
  丁、中农钟章松解放后,收支情况:全年收入
  1. 农业收入 数量 折成谷子 全年支出 数量
  谷子 3000斤 3000斤 地租 500斤
  地瓜 1300斤 1950斤 公粮 694斤
  大豆 208斤 262斤 牛租 100斤
  小麦 395斤 592斤 麦租 10斤
  芋头 260斤 130斤 种籽 108斤
  2. 副业收入 420斤 肥料 110斤
  新添农具 123斤
  新制衣服 405斤
  生活费 580斤
  口粮 3150斤
  合计收入 6354斤 合计支出 5780斤
  该户土改后土地被抽10亩,分进7亩7分,虽然土地面积减少,但全年实际收入增加了2060斤,负担比解放前减轻了70.9%,解放后,生活显著上升。支出方面添置衣服棉被等405斤,购买肥料110斤,新添农具123斤,生活费580斤,口粮增加1630斤,与支出对抵尚有余粮574斤。
  从以上二户说明畲族群众解放后生产生活的变化,解放前在半年以上,解放后不但口粮够吃,而且略有剩余,从前他们没有余力下肥与增加农具,解放后增加了肥料,新添了农具,解放前生产资料支出,占总支出2.98%,解放后,则上升到9.77%,增加了两倍多,这都明显的看出畲族生产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但贫苦仍很严重的,一般口粮占有70%至80%的地瓜米,大米很少,日用必须的油盐酱醋更少,大都是清水煮菜进食。
  (六)文教卫生:(略)
  (七)民族关系(略)
  (八)思想动态:(略)
  (九)存在几个问题:(略)
  *原编者按:该资料汇集了福安八区岳田乡的蓝田、七埞、王厝、龙腰河、岐山、横林等六村畲族聚落的历史和现状。
  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
  [宁德地区档案馆统战部1954年长期]
  福安县下逢乡畲族地区生产情况、特点及今后意见*
  (1954年10月12日)
  甲、情况
  一、基本情况:下逢系畲、汉两族杂居的乡,全乡共有356户,1063人(男637人,女426人),其中畲族174户,占总户数48.9%,563人,占总人口52.96%(男325人,女238人)。从成分上来看,有贫雇农310户,899人;中农22户,98人;富农4户22人;地主18户,40人(另管制分子4人);此外,手工业1户,3人;小贩1户,1人。全乡共有土地1688亩4分5,其中水田1563亩3分8,农地125亩零7厘。该乡分为下蓬、王楼、梨乾等3个基点,7个自然村。已组织起来的有288户,占总户数80.9%,872人,占总人口82%。计有27个互助组,其中常年互助组4个,49户,124人;临时组23个,239户,748人。
  这次是以该乡王楼基点为重点,该基点全部是畲族,辖王楼、林洋湖二大村,离乡所在地(下蓬)4里,山势陟峻路所险窄,村落分散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土地贫瘠产量不高,一出门不是登山即是下岭,买卖需往穆阳,途迳13里。全基点有蓝、雷、吴、钟四姓,有104户,373人(男206人,女167人),从阶级成分上看有雇农3户4人,贫农92户,317人,中农9户52人。全基点有全劳力147人(男92,女55),半劳力87人(男39,女48),无劳力139人(男75,女64),全、半劳力占总人口62.72%。
  解放前他们惨遭反动政府迫害、欺压和摧残,并遭受民族歧视。因而群众生产情绪低落,95.2%的耕地全部掌握在地主阶级的手里,地租平均占总产量61.57%。群众深受高租利的压迫与剥削,生活处于半饥饿状态。解放后历次运动,使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特别是在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从根本改变了民族关系,他们在祖国各民族大家庭里,充分享受了民族平等权利。土地改革时新分进了土地498亩2分3;其中水田477亩45,农地20亩78。因而生产也空前提高,并在52年组织了10个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有96户,353人参加了这一劳动组织,并连年获得了丰收,今年他们响应县、区委的号召,为秋季作物增产一成二,全基点在53年的生产基础上再增加粮食1万斤。
  乙、畲族地区生产上有七大特点
  一、山高、水冷、土浅、沙砾多、季节迟、产量低。畲族人民多住在山上,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都与平原地带有所不同。王楼基点地处高山,山路崎岖,下坡需6里多路。耕地全是梯田,土质浅瘦,沙砾多,全基点共有耕地535亩1分1,其中有水田330亩7分9。最高的第六等田仅有12亩3分,占水田总面积2.39%;而最差的一、二等田则有227亩4分2,占水田总面积42.51%。土深一般4至5寸,93%的田靠泉水灌溉。种植水稻一般比平原双季稻地区晚1个月,“立夏”浸种,“芒种”插秧,“大暑”耘草,“立冬”割稻。山区气候冷的关系,因此水稻生长缓慢,插秧比平原提早7天至10天的时间。全基点53年水稻总产量84150斤,每亩平均产量255斤,其中最高每亩产量440斤;最低的每亩产量只70斤,王楼村蓝三妹有二等田7分7,共89坵,52年总产量仅53斤。
  二、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一般是薄弱的。全基点有10个农业劳动临时互助组。组织起来有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52年春耕时组织起来的有二个组;第二个时期是在同年冬耕翻土时组织起来的有八个组。有正副组长14人(贫农11,中农3),参加农户96户,占基点总户数92.36%(雇农2户,贫农85户,中农9户),人口353人,占总人口94.64%(男195人,女158人),有全、半劳力223人,占劳力总数95.3%。参加耕地498亩,占土地总数93.95%(包括租水田36亩88),另有耕牛25只。从数字上看,这些地区的数量倒不少,但由于缺乏领导与具体帮助,因而,绝大多数互助组流于形式,并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呢?基本上有三个:
  (1)县、区干部少去。52年组织起来到现在,县、区干部没有深入到互助组中去具体帮助解决问题,春耕以来区干部仅去过一次吃了一餐中饭就跑。对各个时期的任务只作一般布置或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号召、号召”或叫组长来了解一下材料后就走了,使互助组成为收集“材料组”。
  (2)组长领导能力薄弱,怕麻烦。像这类情况的有4个组,占总组数40%。不少组长不懂得“为什么要组织互助组”“互助组三大原则是什么?”,这次测验了8个组长,有6个就不知道。(中略)他们反映当组长有四怕:一怕领导不起;二怕叫开会组员不来;三怕贷款发放不平均组员骂;四怕汇报材料搞不来。
  (3)没有全面贯彻三大原则。畲族人民历史上就有“工顶工”“拨工”的习惯,男做女还,女做男还,青年做老人还,老人做小孩还都可以,目前全部仍保持原有习惯,沿用“工顶工”的办法,没有评工记分,同时在组织起来的当初有很大的盲目性,有些户为了怕单干名誉不好“听”或贷款而参加互助组的。如王楼村蓝一勤互助组有6户32人,就是为了名誉、贷款而组织起来的,组员钟祥和认为“单干等于地主”。在民主管理方面也显得非常不够。大部组都很少开会或根本就没有开过会,据了解10个组今年春耕以来开过6次会议以上的有6个组,余4个组就没有开过1次会。蓝一勤整整当了二年组长,仅在52年互助组组织时只开过1次会。组长由于长期没有领导开过会,因此,连自己组里有多少组员也算不清。由此可见畲族地区互助合作的一般情况。
  三、土、特产、副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是相当大的。畲族地区除农业收入有水稻、蕃薯、小麦、黄豆等外;主要的副业生产有柴草、松木、毛猪、羊等。土、特产有毛茶、桐油、榛油、棕树、葡萄等。全基点53年农副、土、特产总收入16069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收入11063万元,占总收入68.85%。土、特、副业生产收入即共达5005万元,占总收入31.15%强。在土、特、副业生产中,单土、特产占总收入6.36%,副业生产中,柴草收入又占主要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全基点一年能挑柴草、松木9525担,松木一担6500元,柴草每担3000元计算,全年能收入2583万元,占总收入16.09%。占土、特、副生产总收入的51.6%强。全基点目前尚有适宜适林的山地约500余亩,可资利用,大量种植松、杉以及油料作物的榛、桐,特产毛茶等。因而,土、特、副业生产不但目前在畲族地区占总收入很大比重,而且今后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四、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富斗争性与团结性。劳力强,男女都能劳动,女子劳动比男子强。畲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样,都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都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团结,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男女老少都热爱劳动。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分到了土地翻了身,成了新社会的主人,因而,生产积极性也空前提高,并连年获得增产。由于他们男女都能劳动,因而除从事农副业生产外,尚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力,据了解全基点共有全、半劳力234个,占总人口62.74%,其中有男131人,共全劳92个,半劳39个,共占男子总人口数63.59%。女子103人,有全劳55个,半劳48个,占女子总人口61.68%。这说明了畲族男女劳力情况是基本相等的,在目前没有充分利用劳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前,剩余劳力的出路是关系着这些地区生产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全基点统计共折合全劳力191个,每个劳力全年劳动以250天计算,共有劳动力47750天。全基点种植水稻330.79亩,每亩用劳力20天,共须劳力6616天,蕃薯153.73亩,每亩用劳力37天,共须花劳力5688天;芋头31.91亩,每亩用劳力26天,共须劳力830天;小麦134.64亩,每亩用劳力26天,共需花劳力3500天;黄豆86.62亩,每亩用劳力13天,共需花劳力1125天;黄麻7.29亩,每亩用劳力17天,共需花劳力123天;蔬菜141.61亩,每亩用劳力15天,共需花劳力2124天;全年产柴9525担,每担花工1天,共需劳力9525天;积肥2808担,每5担花1天,共需劳力562天,此外每年每户需花60天的时间砍柴供自己烧用,共需花劳力6240天,以上农副业生产全年共需花劳力36333天,占劳力总天数76.09%。剩余劳力23.91%,劳力剩余时间多在农历一、二、八、九月份。
  五、生产生活资料困难。解放几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虽然在生产战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反动政府的长期统治,畲族人民“家底空”,在生产生活上仍然有不少的困难。全基点农具的情况看来:有犁18付,平均每6户1付;耙19辆,平均每6户1辆;锄头124把,按每3个全、半劳力2把计算尚缺62把;圆锄145把,每个劳力1把,尚缺89把;棕衣109领,按2个劳力1领,尚缺16领,其他农具如田刀、柴刀、斧头等共333件,每个劳力平均仅有1件半左右,因此,这些地区农具一般尚缺30%左右。解放后他们生产增加了,生活历年也有了逐步改善,解放前仅有自耕土地26.5亩,95.2%的土地均掌握在地主阶级的手里。1948年全年共产粮食145,596斤(蕃薯、芋头等折谷),须交地租55913斤,占稻谷的总产量(90808斤)的61.57%。剩余粮食89683斤,平均1年每人仅有主粮240斤,够五个月的口粮。解放后,分进土地498.23亩,比解放前自耕地增加20倍。53年产粮(蕃薯等折谷)145,752斤,除缴纳爱国公粮10844斤与地租3084斤,可供8个月的口粮,经济生活上虽然有了改观,但由于每户收入不平衡,加上病老残疾或自然灾害袭击,因此,每逢六、七月夏荒期间全基点50%左右户数在口粮上感到困难,今年有3户6人没有蕃薯米过年;另51户,228人,六、七月份也开始缺粮了。本来全年需要下农盐3630斤,但今年只下1310斤,尚少2320斤。因此,在秋黄不接或施肥期间,在物质上支持他们的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六、交通不便,见闻闭塞,思想保守,接受先进事物缓慢。畲族人民绝大部分居住山区,山路崎岖,往来行人非常不便,因此,一些新鲜事物对他们感染力不大,特别是对接受农业先进耕作技术方面。不少群众认为生产不用领导,蓝老庆说:“我种了一辈子地,还不知道生产”。我们52年推广黄泥水选种,该基点才在今年全部推行。在选种上全部种子1985斤,除极个别用“穗选”外;大部分仍沿用故老习惯用“场选”。秧田种子1亩播125斤以上。秧田15亩9分多系自然合式。在适当密植上仅由原来(山田)距离1尺至1尺1缩短为9寸至1尺。株由30—40改为25—35本。梨乾村有水田59亩2分至今没有第二遍中耕耘草的习惯。
  七、自然灾害频繁。畲族人民一般多居住山区,四面环山,禽兽丛生,主要灾害有兽、风、虫、洪等。群众对自然灾害斗争缺乏信心,认为收成好坏是“天年”,部分群众因此而要求迁居他处,蓝石弟说:“不迁居,畲族一辈子受苦”。目前兽害有麂、田鼠;虫有蜢等,山猪以往危害很大,近年较少。三十年前石人坑有100多亩农地和水田15亩被糟蹋而荒芜。53年蓝其新互助组5人,曾以8天的时间开垦荒地3亩,又被山猪一夜糟毁,群众对付山猪唯一办法是鸣锣恐吓。山洪冲刷给这些地区的威协亦大,1948、1949年二次洪水冲没了林洋湖村耕地20多亩,田塍崩裂267处,是年受灾耕地生产减收一半。全基点33亩3分1田靠天水,去年干旱这些田全部缺水,经大力抢救后收成才维持在52年的水平。此外,山区气候、水土关系,畲族人民疾病多,全基点有残、疾、病烂42人(内疟疾27人),占总人口11.3%。
  丙、今后意见
  一、必须继续对畲族人民进行总路线和宪法的宣传教育。当前应组织、帮助和教育他们为支援国家工业化,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支援江淮地区灾区人民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必须依靠互助合作组织为超额完成增产计划而奋斗。
  二、加强对畲族地区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整顿、巩固、提高现有组织,这已成为当前这些地区领导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紧迫、中心问题。因为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是农村当前的、统一的,也是今后长期的中心任务,因此,这一工作必须做好,而且是能够做好的。那么究竟要怎样来整顿、巩固、提高呢?
  (1)结合总路线和宪法的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地向他们进行组织起来好处的教育,说明祖国社会主义美景和前途,提高其生产信心。说明只有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才能消灭历史上残留下来的贫困、落后状态,才能使畲族地区农业生产与汉族地区一道由规模较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
  (2)县、区干要深入畲族地区,切实加强对这些地区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总结经验,加以整顿,首先应根据可能将有条件的,较好的互助组建立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树立旗帜,带动互助组大发展。对现有10个临时组根据具体情况可将其中四个组提高为常年互助组,其他亦应进一步加以提高、巩固。
  (3)在当前互助组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通过训练或会议形式(主要是各区召开时),提高组长领导能力。畲族地区互助合作运动,所以如此薄弱、涣散与互助组长能力薄弱是分不开的,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个别组长仍然不能胜任这一工作的,可通过组员民主讨论进行改选。2.合理评分。根据畲族地区土地少,劳力强的特点,合理评分也显得重要,这样能够解决互助组中因劳力强、弱悬殊,而产生部分组员怕吃亏的思想顾虑,也才能够逐步提高“工顶工”为评工记分。3.贯彻男女同工同酬。畲族男女均能劳动,女子劳动比男子强,但目前他们都将妇女劳动计算为半劳力,这个不合理的计算办法必须逐步克服,提高妇女劳动生产积极性。
  三、切实加强对畲族地区农业生产工作的领导。这些地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远落后于主村,因此根据这些地区气候、土壤、劳力、交通情况,具体地领导他们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如上特点,应抓住四个环节:
  (1)改进耕作技术。具体是:1.运用轮作的办法增加生产。在同样土地同样的耕作方法同样的肥料的情况下,由于土地轮作是能够增加生产的,林洋湖村雷景顺有六等田一亩三分六,原产量385斤,49年起种地瓜3年,52年改种水稻后,收谷572斤,增产48.4%。但推广这个办法,必须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原则下进行。2.精选良种。根据山区气候冷、土瘦、风大的特点,“铜早”“平稻”“早日稻”适宜于高山,这些种子生长成熟期早、稻杆低宜风,能避免倒伏,格细耐瘠。“晚日稻”“红米薯”“门里富”“大格白米”适宜于屋边田,屋边田比较肥沃,风力较高山小,这些种子格粗耐肥较适宜。“乌稻仔”成熟期早,耐肥宜乡于轮作的土地。为提高种子纯度,需要教育群众逐步改“场选”为“片选”或“穗选”。3.利用休闲地增产粮食,扩大小麦,黄豆种植面积。水稻收成后有休闲地303亩,其中62亩8分可运用来种植小麦,占休闲地总面积20.73%,32亩5分2可种黄豆。小麦每亩产量74斤,黄豆每亩产量59斤,两项合计能收入6537斤。4.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石人坑(距王楼8里)有荒地水田15亩,农地100多亩,如果全部开垦,一年能增加收入蕃薯米2万斤左右,另湖头山有荒地30多亩可资利用。5.根据山区水冷的特点,在可能条件下,延长流道,使泉水经过太阳晒后增加温度,再灌入田里,促进水稻发兜。
  (2)改良土壤。畲族地区土浅、沙砾多,土壤含“酸”性,产量低,因此,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将剩余劳力运用在进行改良土壤工作已成为这些地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办法之一,也是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基本问题。究竟用什么来改良呢?与老农研究结果在山区改良土壤唯一的办法是搜集野生绿肥、厩肥、豆科作物的茎、叶。但野生绿肥不多,据了解仅有竹叶、乌麻、萝卜柴、漆树、柏叶、笋壳、荞二林、蕨葛藤、山甕、山苧、柿叶、藤梨;豆科作物的茎叶有黄豆、蕃薯、马铃薯、油菜、荞麦等,必要时并可教育群众栽种绿肥。
  (3)向自然灾害作斗争。目前兽、风、洪、虫为害最大。兽害为麂、田鼠、野兔最多。首先应教育群众克服其“靠天吃饭”的思想,提高其向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信心。对于田鼠危害,可发动群众砍除田边杂草,堵塞鼠洞,这个办法群众易于接受。旱灾主要是护养现有水利,合理用水。风害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从长远着想,唯一办法是植树造林。
  (4)帮助畲族人民解决生产、生活资料的困难。全基点粮食仅够8个月。50%以上户数在夏荒时均有困难,今年下肥不足就是一例。除发动他们搞副业(挑柴)外;政府在贷款、救济中给予适当照顾也是完全必要的。合作社应以合理价格收购其土、特产品;并挑货郎担深入山区供应其生产、生活资料。根据可能建立信用合作社或组,藉以调剂资金,免除高利贷剥削。
  四、发展畲族地区的土、特、副业生产。究竟要发展什么呢?根据当地情况,有宜林山1000亩,除现有林占一半外,其余500亩左右可资利用植树造林。种植松、杉、桦、竹、茶、棕等,但由于种植松、杉均须20年左右时间才有收益,因而,要教育群众从长期着想,克服其吃“现成饭”“光砍不栽”的情况。五三、五四年虽造林230亩,但缺乏爱护,成活率都在60%左右。此外,在屋边空地可栽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榛、桐等油料作物,据林洋湖村调查,1944年全村能收榛油500斤,53年只收80斤,仅及历史产量16%。茶叶生产,抗日战争前王楼村73户,年产茶叶1100斤,但54年只收290斤,占历史产量26.3%。从这个村榛、茶生产历史情况看来,虽然数量少,但生产潜在力很大,可大力发展。此外,山区自然牧场可资发展牛、羊以及毛猪。
  *编者注:1954年中共福安地委统战部历时50天,组织了福安、寿宁、柘荣等县少数民族专职干部5人,在福安县下逢乡王楼、林洋湖等地,通过领导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了解和发现畲族地区的生产特点,并形成该资料。
  [福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1954年长期]
  上白石区柘荣乡关于汉畲民族的调查情况报告
  (1957年3月21日)
  军委、地委并报省委:
  现将柘荣乡的一些材料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柘荣是一个汉畲民族混合乡,共有17个自然村623户,总人口2115人,其中少数民族村6个、82户、267人,汉族村11个、541户、1848人,全乡农户604户2057人(男1275人,女782人)全劳力724人,半劳力259人,土地3468亩(其中水田2759亩,农田709亩)。1956年建立高级合作社3个,入社数户59户占人户总数93.5%。入社人口1838人占农业人口9.3%。1956年实际收入83814元,每人平均45.05元,该乡地处山区,从1929年开始除西村坑。□□□□□□□革命基点外皆为革命根据地,□□□□□□□部遭受反革命程度不同的推残,目前的生活水平比较贫困,但自然条件好,荒地多,地质肥。并有经营茶叶,榛油的习惯,发展前途很大。据我们村调查材料历史人上经济发展情况大体上可分为三段:①1934年以前粮食年产2815担,折金额8953元,榛油130担,折金额2600元,茶叶60担,折金额1500元。②1934年以后因革命暴发,参加革命工作人员较多,在革命斗争中受反动派杀害、抓丁,而劳动力缺乏,再加上价格很低,致很多茶树、榛树都砍掉当柴烧,连年荒芜,产量缩减。茶叶由60担下降到7担,榛油由130担下降到40担。③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民生活有了改善,价格提高,因而逐年开垦恢复。到1956年茶叶产量恢复到31担,折金额2170元;榛油80担,折3200元,粮食达到2147担,折金额12168元。
  随着生产的不断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为了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根据当兜村了解材料统计,该村1949年全年收入为1092元,每年平均收入34.1元,而1955年全年总收入为2736元,每人平均收入85.5元比1949年增加收入一倍半,又如口头村1949年收入517元,每人平均12元,而1955年收入1424元,每人平均25.9元,由于收入的增加在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如群众说:过去棕衣多,现在毛衣多,后门楼村在解放前没有1件毛衣,现在全村63户中就有毛衣21件,充分说明人民生活比解放初期起了很大的变化。
  对发展山区经济的领导:(略)
  四、存问题及我们意见:(略)
  福建省委柘荣乡工作组
  [福安县委员会57年永久卷号24]
  福安城关镇人民公社仙岩大队畲族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建立的调查
  (1958年11月20日)
  福安小组4人,于11月6日至17日,在城关镇人民公社仙岩畲族大队,进行了为时11天的调查。计开大队干部座谈会1次10人,群众座谈会9次62人,个别访问16人。主要调查了仙岩畲族在工农业大跃进中的情况,和目前兴办人民公社的情况。
  调查人:施联珠、吴家林、白滨
  翻译:兰清波
  一、基本情况:
  仙岩原为一个民族乡,是畲族聚居的一个乡。早在1953年即成立仙岭畲族自治乡。1955年并入坂中,称作仙坂乡。1956年6月,与坂中分乡,到1957年4月又成立民族乡,由于当时畲族人民对“畲”字误认为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当时乡的机构称:“仙岩人民委员会”。自1958年并入城关镇人民公社,成立一个生产大队,辖七定、桦枰、下村、上村、对面村、白石岩下、洋坪、仙岩下、对面、仙岭洋、南赤城、大林、叠石等13个自然村。
  仙岩大队的各个自然村,全部都是畲族聚居村,全部村落分布在福安城西的一座大山的半腰,南起洋坪,北止和庵的牛姆峰,相距达20华里左右。距县城最近的仙岭洋村,隔河遥对福安县城,相距不过6华里左右,村内可鸟瞰福安全景。历历在目,这样聚居且和汉族县城紧邻的畲族村庄是不多见的。
  仙岩全大队共497户,1949人,其中男1079人,女870人。男全劳动力496人,男半劳动力135人,男无劳力448人;女全劳动力183人,女半劳动力203人,女无劳动力484人,共拥有田地2674.32亩,其中水田2542亩,农地132.32亩(见表①)。和其他畲族村子一样,这里男女人口的比例,仍突出地表现出男比女多的现象,且较为严重。全大队1749人中男比女多209人。由于同姓不结婚,每个村子又是单姓占绝对优势,因之选择配偶是较为困难的,全大队计有钟、雷、兰、吴四姓。我们统计了仙岭洋、南垅,对面村124户481人中男比女多55人,性比例差最大的也正是适合婚龄的年龄组。
  从仙岭洋、南垅,对面村人口年龄分组图表来分析,可以看出这里人口的发展在解放前是不正常的,即发生人口逐年减少的现象。人口的减少主要表现在解放前的二、三十年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畲族人民过去处在汉族地主的歧视和剥削压迫下,贫困疾病而大量死亡,另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统治下和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抢掠、抓丁、或因此逃亡的结果。解放后短短的几年中,仙岩畲族的人口飞速地增加,在图表中亦明显地表现出来,从不满一岁到十岁的两组年龄统计中可以看出解放后不到十年光景共增加人口144人,占三村总人数的33.40%,而且女子的增加赶上了男子且有超过的现象。人口增加的原因,充分地证明了解放后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由于经济的发展,畲族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卫生条件的改观,疾病的减少,因之畲族人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口的死亡数字,也较解放前相对地减少了,据不完全统计,自1958年1月至6月的半年中,全大队497户的1949人中出生的7人(男4人,女3人),死亡3人(男1人,女2人),实际增加数为4人。
  仙岩畲族经济仍以农业为主,耕山,筑梯田,种水稻,除水田外还有少量的农地栽植地瓜。全大队耕地面积2674.32亩,水田2542.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按现在497户,每户平均约占土地5亩多,而在解放前全仙岩只占有耕地254亩。这里没有地主、富农,在仙岩390户中统计,富裕中农3户,佃中农15户,贫农370户,雇农2户,仅有少量的自耕地也大部掌握在中农的手中,广大的贫雇农则完全没有占有土地,或占有少量的土地,为了维持生活,只好租种汉族地主的土地,在残酷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的掠索下,度着苦难的岁月。
  仙岩由于离县城很近,受汉族的影响较深,解放前在其经济内部已逐渐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现象,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手工业的收入也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项目。据统计,这里在解放前就有103个泥工,其中有48个技术比较好的,专进县城为人修盖房子,根据1955年1月统计,全大队有泥工、木工337人。此外其它工人如铁匠、蔑工、染工、理发匠、裁缝工等解放前后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畲族内部较为突出的情况。解放后,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青壮劳动力经常到各处做工,很少在家,繁重的农业劳动,只好由妇女负担起来。在人民公社未成立之前,因劳力的缺乏,妇女纠缠于家务中,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了一定的限制。
  人民公社的成立,对于畲族人民说来已更大的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不仅在生产上由于劳力的统一调配;妇女获得了解放专治于农业和其它生产中,使农业生产更大限度地提高。而且在畲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上种下了共产主义的种子,特别是畲汉两族人民来往更加密切,经济上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共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过去统治阶级所创造的民族隔阂,民族不团结的现象,在共同的生活中,已绝不存在了。
  据53年人口调查登记表及58年人口异动累计资料整理而得。
  二、土改前后生产关系的变化:
  仙岩生产大队畲族,据1951年土改统计:全仙岩(不包括桦坪5.1户,七埞20户在内)390户中没有地主、富农阶级;仅有富裕中农3户,中农15户,贫农370户,雇农2户,贫雇户占全大队总人数95.4%。
  解放前全大队仅有自耕地254亩,平均每户不到0.5亩,平均每人0.15亩。仙岭洋村93户共有土地(农地)20亩,平均每户有土地0.25亩,每人不到0.06亩。内部土地占有情况:一般贫农雇农没有土地,12个中农只占有很少土地,富裕中农占地也不多,他们有擅长切烟丝,生活较富裕。如:一个伪保长在解放前夕买进7亩土地,平时放高利贷、雇短工,对本民族农民进行封建剥削。仙岩离城关很近,在强大的汉族封建地主、富农势力包围下,绝大多数的畲族农民租种汉族地主的土地,缴纳高额的实物地租。解放前全仙岩租种城关、洋头等汉族地主土地2402亩,其中水田1935亩,农地467亩,每年要交租2585担谷子。
  据了解这里的土地,原为畲族人民辛勤劳动开辟出来的,后因多交不起租税与深受惨重高利贷的剥削而丧失土地的现象相当普遍的。汉族地主往往控制水源,逼得畲族农民出卖土地;还有依靠封建官僚势力,大肆霸占畲民土地,如民国十三、四年;陈思化借着儿子伪专员的职权,企图霸占大片山林;也有因长期打官司而出卖土地的。
  封建剥削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租额很高,一般为“四六”分成“三七”分,地主占收获量的六成或七成,佃户终年忙碌,只有四成或三成。有的佃户租种比较好的水田,稻子收割后,接着可以种麦子,收获水稻全归地主。佃户只得小麦和其他一些杂粮。租种农地也要以谷子交租,一亩要交100斤谷子,折地瓜米300斤,而一亩农地一般只能生产200斤地瓜米,地租超过了农地收获量。畲族农民为了多租土地,以便轮流换种,所以他们过去种水田产谷子是为了交租,自己终年都是以地瓜来为主食。
  高利贷剥削也相当严重。每年5、6月青黄不接时,佃户向地主借债,秋收时还,前后仅有三个月,利息到达60~80%,即借100斤谷子到期还160~180斤。解放前93户的仙岭洋村,每年就有70多户借债,要借谷子400担左右。据了解原先这里农民,每年负担地租很重,约在解放前4~5年时,每年所负担的小租(高利贷利息)比地租更重。单仙岭洋村每年有30户借小租的,占总户数30%以上。
  许多贫苦农民大量丧失土地,变成一无所有的农业无产者,他们出卖劳动力,卖零工、做泥工、蔑工、给地主砍柴挑水等零活,受尽地主苛刻的剥削。有些人去学理发,抬轿谋生度日。据了解仙岭洋村,解放前每年有30人以上去坂中、湖口、城内给地主、富农做零工。每日工资5斤米,每人每年做40天左右。还有做泥工、木工、蔑工、染工、切烟丝、做鞋、做衣服、理发,和铁匠计39人。其中切烟丝、染工、做鞋、做衣服以及部分泥工,完全脱离农业,全年做手工的。有18人常年在外做工;终年在家21人,有17人是半农半工,每年做工60~100天。每年在外做农活和手工的有69人,占仙岭洋村总产数75%。
  前支部书记钟××(贫农)解放前一家四口,租种地主水田7亩,年产11~12担,每年交租650斤,他的五亩水田种水稻,二亩水田种地瓜,年可收20担谷子(每担—130斤)。由于封建剥削,这个贫农的农具十分不齐全,全家只拥有锄头二把,棕衣一件。缺乏农具时只好向同村亲友借用,不计报酬,没有棉被,只有破棉絮一床,一年缺粮八个月,自已去理发,收入10担谷子,给人打短工,每年要50天,每天换地瓜米7斤。另外则砍柴,年可砍100担,每担换米1斤,种芥菜,年可换来200斤,就这样的出卖劳动力,和搞副业来弥补生活上不足。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得到了解放。1951年实行了土地改革,仙岩大队共分进了2402亩土地,每人平均1.5亩。其中水田1935亩,农业467亩,畲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了。
  1952年3月成立了21个生产互助组。其中12个临时互助组,6个常年互助组,5个一般互助组。互助组最多的31户,一般为17~18户,参加互助组内只有5户中农,其余都是贫农。参加互助组为390户,占全大队总户数60%以上。互助组内一般贯彻了自愿、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等原则,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发工票、民主评分等。1952年常年互助组增产粮食在20%以上。好的每亩产谷子300斤,中等产200斤,差的产150斤;地瓜米好的每亩产量400斤,中等的产310斤,差的产250斤。当年单干户每亩产谷子,好的270斤,差的产120斤;每亩产地瓜米好的产300斤,中等产250斤,差的产200斤。
  由于组织互助组解放了广大贫苦农民缺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不足,组员之间开展了互助互济,克服了生活困难,提高了生产。如钟振或老人说:“我以前耕田,叫不到人,现在犁田,插秧都有人了,过去找人犁田不容易,首先要给钱,还要买猪肉给他吃。”并感激地说:“我未入互助组前,没有粮食吃,吃了二天野菜,互助组组长钟四和给我送了120斤地瓜米和一斗大米来。”
  1955年3月开始办农业初级社,仙岭洋1个,和庵1个,桦坪1个,至年底又增加了5个初级社。56年初,全部农户入社,粮食增加23%左右。每亩水田好的产谷子400斤,差的产350斤。
  1956年夏,转入高级社,计桦坪、口坪、和庵、大林、仙岭洋5个。57年合并为1个大社,从此仙岩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高级生产以桦坪搞的最好,城关镇评模大会,曾发奖旗一面。
  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曲折的斗争。富裕中农就曾公开说:我有人有钱,不愿参加互助组,说参加互助不“自由”等。他在对面山的一亩地瓜地里,下了45担人粪肥,15斤肥田粉和互助组竞赛。他还鼓励钟福松、钟梅英等4户不参加互助组,并且要把9户中农组织起来,自己当组长,后来企图未成。
  初级社中,常常有着劳力与土地报酬比例的争论,土地多劳力少的人,当然希望土地报酬多些。经过讨论最后固定下来,劳力报酬占55%,土地报酬占25%,其余的20%为成本费和公益金。对人别困难户,给予适当照顾,寡妇雷全妹土地报酬就给50%。工具一般折价入社,犁、锄等分别1~3年还清;杉木、松木估担入社。合作社由于实行了土地和劳力的统一管理经营,它显示了比互助组更大的优越性。钟金漫1人劳动粮食不够吃,参加合作社干了1年,除吃外,添衣服2件,卫生衣1件,球鞋1双;又钟林春兄弟2人,年年要救济,参加合作社劳动1年,增加3套衣服,花被1床,政府还贷款养了2头猪,并还了30元的债。
  1957年度,经过社会主义大辩论,巩固了农业社,提高了农民群众觉悟,掀起了去冬今春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跃进。
  1958年9月1日和汉族人民一起成立福安城郊人民公社,举办了食堂,11月1日实行了粮食供给制,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过去“糠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制棉被、添制新衣乃是普遍现象,新房子在山上林立起来,和庵平均每户制棉被1床,洋坪28户,已盖好或正在盖的新房子8座,仙岭洋村已看不到破旧倒塌的房屋,几乎都是解放后盖的新房子。仙岩畲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和汉族人民团结一起,向社会主义、更美好的共产主义大道前进。(下略)
  三、解放前政治情况,解放后各项政治运动(略)
  四、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建立
  (一)农业大跃进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大跃进中,畲族人民也同样经历了不平常的日子。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畲族农村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两条道路斗争的大辩论,打击了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其它破坏分子的造谣破坏活动。由于畲族人民的思想觉悟的大大提高,认清了方向,更坚定了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农业发展纲要40条的照耀下,形成了一个规模壮阔的农业生产跃进高潮。
  尤其在今年元月份,福安县召开过第一次畲族代表会议,会上听了雷副县长所作:“加强民族团结,动员全县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汉族人民一道为争取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而努力”的报告和所提出的今后工作任务,畲族人民一致响应党的号召,表示:“苦战三年,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争取1958年工农业生产跃进,坚持贯彻以粮食为主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大力挖掘山区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有利条件,以革命精神战胜穷山恶水,打破右倾保守思想,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今年农、林、茶叶生产的全面大丰收。
  畲族人民有信心和决心和汉族兄弟团结在党的周围,用自己劳动的双手,发扬畲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的优良传统,建立美好的家园,正如他们自己所提出的,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为一个:“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稻麦芬香、五谷丰登、牛羊成群、人畜两旺、人人识字、个个健康的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奋斗”。
  ①兴修水利:
  仙岩的水田占总耕地面积的95%,而这里在解放前却从无“水利”可言,水是畲族人民生存的“命根子”,所以当他们谈起自己祖辈亲手辛勤开垦的田地和逐渐失去的过程时,里面充满了,悲惨辛酸的眼泪和对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的切齿仇恨。汉族地主一方面在荒旱歉年,很容易地占去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畲族人民的土地;一方面用控制山水的毒辣手段,强迫畲族人民把土地卖给自己。解放前依靠命运过活的畲族人民当然没有能力兴修水利了。
  解放后,土地回到畲族人民的手中,但由于条件尚未成熟,思想觉悟还没有提高,对于提高生产公众益事的兴修水利运动未形成高潮,而这一高潮的出现,即正给今年的农业大跃进揭开了序幕。
  今年春节,正月初二,仙岩大队文化站曾组织了一次“盘诗会”。会上党支书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了政府提出的“一水,二肥,三改制”的增产措施。动员大家兴修水利。并组织参观,通过全体社员讨论,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党和政府这一英明的措施,打动了全体社员的心,热情被点燃了。虽然是过年休息的日子,但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初二会后下午即全部投入了兴修水利的运动中;虽然是天寒地冻的寒冷季节,但他们有一颗火热的心,热血奔流,不怕寒冷,运动中党、团员、干部带头干,村与村之间互相提出评比,挑战,对好的进行表扬。个别怕冷,怕困难的,在党团员的亲自带头和苦干精神的影响下,也积极投入到运动中去,使兴修水利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在短的十几天,全大队共修理,新修水利大型的10条,小型的200多条,水坝100多条,可灌溉面积675亩,现在全大队已水利化了,并且基本上消灭了旱灾。
  ②积肥运动:
  仙岩乡的积肥运动,5月份已经开始了,到七月份更形成大规模的积肥运动。县委提出“苦战七天”的口号,规定全劳力每天积肥30担,半劳力15担。但在最初开始时一人一天只能积3.4担左右。经过检查后,发现主要存在问题是发动群众大胆想办法找肥源不够,只强调积肥质量。之后经过群众讨论,介绍了如何寻找肥源,和肥料的种类,打破保守思想,派人到松潭等地参观,参加现场会议,因之增加了群众积肥的信心,表示有把握完成和超额完成县委提出的指标,各队并互相提出挑战,提出了全劳动力每天积肥150担,半劳力每天积肥75担的新指标,各高级社长提出了保证。
  群众发动起来了,全大队每天都出动1000千多人的积肥队伍,年仅七、八岁的小学生和70多岁高龄的老年人也都参加了积肥运动。肥源扩大了,过去只注重绿肥,草木灰,现在又增加了地下肥,山肥,墙土,堆肥等杂肥。
  在积肥运动的高潮中,畲族青年都发挥了足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个干劲冲天,积肥的数字大大地超过了原定的指标,据7月3、4、5三日积肥统计数字,全大队共积肥88178担,平均积肥361担。桦坪村的雷福奎7月3日一天即积肥达1200担,并在生产快报上受到了表扬。洋坪村积肥运动开始时,有9个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自动积土肥210担。经黑板报表扬后,第二天又有12个小学生参加了积肥运动,共积田头肥150担,同时带动了社员的积肥积极性,一天积肥12000担。
  由于总路线的宣传,破除迷信,打破了靠天吃饭的思想。“封龙口”按畲族旧的习惯,这一天任何人不能拿铁器干活,通过了宣传社员们进行了讨论,思想搞通了,在“封龙口”这一天,积肥群众占90%,连六、七岁小孩也拿刀上山割绿肥,打破了过去停工一天的习惯。
  积肥运动,一个苦战接着又是一个苦战,“苦战七天”不提出“苦战七天”白天苦战,晚上也点起火把,挂起汽灯,夜战到十一、二点钟,七、八岁的小孩唱着“人要吃饭,田要吃肥,多打谷子……”的歌曲,一个声势浩大群众性的积肥运动惊扰山畲族村山林,畲族人民决心在今年的农业大跃进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大跃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经过两次积肥运动,全大队获得了辉煌的战果,共积肥约45万担。其中兴建五花肥料厂共24个,80个池,每池30担肥料;绿肥厂24个,每队50个池,每池20担;堆肥厂24个每厂11堆,每堆约30担左右。
  ③技术革命:
  全大队在今年农业大跃进中,也施行了小株密植的增产措施,全大队小株密植共种1400亩,每亩下肥120担。这个措施,起初群众并不相信,认为密植有碍下肥锄草,不能收成,但事实教育了群众,密植稻田长得很好。群众反映说:“我们相信政府”,并且主张明年普遍密植。
  在技术革新中,和安社是比较突出的,和安社的青年们在春耕生产中,由于联系实际,开展了双反双比运动,在克服右倾保守思想的基础上,个个精神奋发,情绪高涨,鼓足干劲投入了春耕生产运动,同时在春耕生产的早稻,地瓜密植和下基肥的措施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提出了增产计划:要在57年粮食总产量的434495斤基础上,58年要增产五成二,总产达到661967斤,要完成这一增产任务必须抓住密植和下基肥的二项主要措施。可是这些对于他们说来是史无前例的新东西,并不能立刻接收,社员思想不通,抵触情绪很大,他们认为:山高水冷,土浅,密植无收,太密不易中耕锄草、施肥,且花工大;肥料缺乏,山高岭峻难挑等。团分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这种情况,召开了三次会议,进行了目前各地大跃进新形势的教育,并说明技术革新,多下肥对生产收入等等的好处外,并针对以上思想问题,首先在团内开展了以:小株密植好不好?究竟能否增产,下足基肥好不好,缺乏能否解决,在跃进的形势下,当先进好还是当落后好,解放以来各项任务都能完成,现在这些任务能不能完成的辩论。通过辩论后大家觉悟提高了,干劲十足,对当前工作,对高级社提出了包干四件事:1.包发动能插秧的团员,青年带头密植,不会插的要发动别人。2.包送基肥下田,因为山高岭硬,道路崎岖,挑担难走,因此青年把送肥包干下来。3.包修车子代路,保证完成一条青年大道。4.包搞试验田,队队有青年试验组,向社内抽出1%的土地,创造2%的产量。会后大家回队召集青年进行贯彻,并立即投入运动,已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下基肥中,第六队社员怕挑肥,团员雷伏端等就发动青年送基肥,让社员干轻活。全社早稻改良土壤250亩,下各种肥料(质量好)15000担,且70%以上是青年送去的。又如插秧开始时,首先选择了第三队瓦楼下田为重点试验,组织各队团员青年前往实地观摩,深入田间表演,团员雷洪冬通过表演插得很好,并说:“我回去有办法发动社员们了”。回去之后,团员们分布各队带头,同时做了标准尺共43把发给社员以便掌握密度。可是有些社员思想仍然不通,如第二队社员×××以标尺不够为借口,他自己做了一把标尺,实际一尺长,但尺上只标了八寸,又如社员×××插了一尺二寸宽,团员吴俊绍、吴凤全、雷春林等发现后,一面给社员解释改正,另一面又做了11把标尺再给不够的社员。女团员雷伏端本来不会插秧,这次为了要带头,也下田边,边学边插,边发动,使该队所插下的很合乎标准。从这次插秧来看,参加插秧的有115人,其中团员,青年74人,占64.3%,由于团员、青年们这种热情和干劲的带头下,全社共插下的计280亩早稻基本合乎规格。同时青年们还试验了三角密植,双垅密植等。紧接着早稻插秧的结束,一场推广地瓜双行三角密植的新技术革新又开始了,起初社员对地瓜密植思想上抵触,提出密植苗不够,花工大,没有肥料等借口,社里为了掌握重点先行,然后全面推广,因之在第二队先插双行三角密植,团支部就发动团员青年前往工队实地参观,农业社召开了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议,对以上思想开展辩论,团支部也发动团员参加辩论,统一教育。通过辩论和山区平原的条件对比后思想通了,还讨论出解决缺苗办法,和发动社员下田带箕,回来带肥的积肥办法。到会的团员和社员一样,个个都签名盖章,向社作保证。七队团员钟金清回队后第二天发动了13个社员砍岩,回来时就带回13担肥料,推动了全社积肥运动,同时大家在地瓜密植中,也想尽办法推动密植任务的完成,如五队社员对密植不易接受,团员钟石凤采取了二个办法1.亲临田间督战、边播、边教、边发动。社员雷金淑在田间思想不通,借口插不来,石凤就边年解释密植增产的好处,和工本已包道理,一边教金淑插,随后也推广了。2.会议有表扬有批评,每当晚上开会时,对好的社员进行表扬,保守的就批评。3.出大字报,如社员钟伏金不听宣传仍插稀植,就马上贴大字报批评!结果纠正了,使全队推广的好,由于这样起带头,全社插下的148亩地瓜中,106亩占70%多都推广了密植,同时合乎标准,并且受到了地、县、区委检查团二次送喜报表扬。此外青年试验田据初步统计,全社已有团员青年40多人参加青年技术研究组,共抽出14.05亩(水稻8.05亩,地瓜6亩)土地,占全社总面积1052的0.13%作为青年试验田,且全部进行改良,最多的第四队,每亩下基肥130担好肥,插下的地瓜、水稻也都合乎标准。
  仙岩大队今年扩大了早稻的种植面积,今年共种早稻364.07亩,比去年增加了2倍多。并坵800亩,直播190亩。
  在串灌改轮灌的措施中,起初群众有顾虑,认为这样浪费田地,对是否能增产发生了怀疑,经过讲解,说明好处:串灌改轮灌不仅可以提高冷水田的温度,保持水量,且可保持肥料不致被水冲走,因之得以顺利进行。共改制了760多亩。
  此外,在新品种播种方面,播种“广东早”新品种80亩。改制新式农具三齿耙(小株密植用)和小锄头共70把。大队干部共搞试验田35亩,计划早稻亩产1500斤,晚稻1000斤。
  上述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在畲族地区来说都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新东西,一旦被他们所接收和实行,便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来。在某些措施方面因脱离群众而走了弯路,但是畲族人民仍然是相信党的,他们说:“我们相信政府,政府也要相信我们”。
  ④车子化运动:
  仙岩大队在车子化运动中,由于领导重视组织了“解放肩膀修建大道委员会”的专门修路机构,以党支书,林业社主任为正副主任,并吸收各农业社社员为委员,另外根据劳力情况,组成了7个突击队,发动了群众献计献料。初开始时有些群众也认为山区修车路困难,没用途,经过动员,绝大多数群众感到过去山路崎岖,挑担行走的苦楚,认识到车子化的好处,群众立刻行动起来,连夜修路赶修车子,突击一天一夜每户制造一辆车子。为了夜战修路,有的群众还自动出钱凑合起来买了1盏汽灯。和安社在修路运动中,组织了一个18个人参加的青年修路专业队,基本修成了1条和安青年大道,长达4里。修路中年老的人更是拥护,维波老人高兴的说:“车子化很好,老人家挑不动100多斤,用车子拉就会解决问题了”。60多岁的凤满老人说:“车子早些做完,今年挖地瓜时就不用挑了”。
  仙岩大队在去年12月份,今年6月的两次车子化运动中,全乡共修路14条,每条约3至4里,共修车子501架,大车3架,小车497架。
  ⑤其它:
  青年茶园:仙岩大队白石岩下的青年们,在今春生产大跃进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从过年正月起不休息,发动青年带头开垦茶园12亩,共出工320个,不论阴天下雨都去,今年共卖出了茶15担。“青年茶园”的垦植,获得了县团委的奖励。
  造林:利用过年正月的十几天时间;全大队共造林600多亩(杉林20亩,其余为松林)。
  全大队今年饲养毛猪增加140多头。
  (二)工业大跃进
  工业对于仙岩畲族说来,在几个月前还是个完全陌生的东西,但是在工业大跃进中,当上级党委号召全社大搞钢铁时,他们发挥了敢想敢做,苦干苦钻的精神,破除万难,一跃而成为钢铁战线上的突击手。这些在解放前保留刀耕火种的农民,现在当他们胸上挂起“工业大军”的布徽,骄傲地承认自己是一个工人的心情时,正是说明他们已经跨入了工业队伍的行列了。
  ①烧木炭:
  仙岩畲族在过去也曾有个别人会烧木炭,但一年仅烧几窑为了自己取暖或是挑去出卖。仙岭洋村则没有一人会烧。当党委发布了群众大搞钢铁运动的号召时,他们为了支援钢铁,一时烧木炭的热潮风起云涌,木炭窑遍山开花,成为群众性的运动了。从旧历6月23日开始,他们最先碰到的困难,是技术问题,仙岭基点村,从外村请来了技术指导,或派人到外村学习建窑烧炭技术。窑建成了,开始烧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发生了塌窑现象,他们发现是土质问题,不能全用黄土,要用田里的黑泥土,且还须要烧透窑上的土盖才可避免塌窑现象的发生;之后又发生了烧过和不足的现象,几次实验发现是烟筒,灶门的大小问题。这样的苦苦钻研,从失败中寻找经验,逐渐掌握了技术。现在全大队掌握这项技术的有50多人了。起初群众不愿意把自己的山林砍掉,经过党支书,说明了支援钢铁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不但要献出木柴,而且应该人人学会烧木炭技术。群众的思想打通了,钟维波、钟石英二人,曾计划把自己的一块山林留作“老本”(死后用)不愿砍伐,并且说即便要砍,也要拿钱给他才行,经过了开会,党支书宣传了烧木炭的重大意义,和人民公社建立后统一分红,和人民公社的各项好处之后,他们都没有意见了,并且自己也去烧。钟石英去炼钢铁时,又叫自己的儿子去烧木炭。并且检查了自己的思想,他说:“现在都是公社的一员了,国家以钢铁为重点,这是国家的需要,是应该的。”钟顺弟砍伐了自己的40担木柴去烧木炭。
  从6月23日到8月全大队已建窑200个,且全部投入了生产,全大队共100人负责烧窑,开窑。砍树等工作再由其它生产岗位上调动。全大队烧木炭的90%是妇女,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男女都投入钢铁生产中去了,就是这些畲族老幼妇女的伐木声震动沉寂的山林,烟火冲天,热情比炉火更红更热,他们有的守在炉旁加班到十几点钟,有的彻夜不息,或在风雨中坚守岗位。
  雷金禄是木炭组长,他不但白天烧,晚上也加班到十几点钟,炭窑需要熄火时,他不管风雨或是深夜,他都翻三里路的山路去炭窑熄火,他说不熄火,一窑炭就要浪费,木炭供应不上,钢铁任务就完不成。有时为了提早出炭,炭窑还未冷却,他就不顾一切进入炭窑取炭,腿脚都烫伤了,第二天仍然坚持工作,是什么力量能使他这样呢?雷金禄回忆了过去的痛苦生活,每年也正是现在秋收的时侯,他们怕交不够地主的租子,只好逃到山上躲避起来。他们整年累月为地主干活,辛苦一年给地主送去,地主说谷子不干,他们就被关起来打一顿,于是又只好承担地主的高利贷:一担还三担,一元还三元,假如遇上荒早年,或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掠索,他们的苦难就更大了。他说:“如果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我们少数民族就遭了”。解放后,雷金禄家不到3,4亩土地,52年起加入互助组,现在公社办了起来,再不愁吃愁穿了。他说:“现在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劳动,办好公社,增加生产,多打粮食,美帝国想侵略我们,我们就应该更快地发展钢铁生产”。在组长的带动下,他们组内烧木炭都很积极,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没有意见,他们计划做一个较大型的窑,每窑1次可出7.8担木炭。一窑木炭过去7天才可出一次,现在他们都是5天出1次了,并且估计只想想法使窑内很快冷却,3、4天出一窑木炭都是可以的。
  钟石顺同志也是木炭组长,组内共20人,共烧8个炭窑,已烧200多担了,最初组内对烧木炭是有顾虑的,怕烧坏了负责任,之后,在他亲自带头下,决心向别人学习,先烧一窑来试验,认真地学,烧坏一窑大家也不灰心,表示一定要烧好,他们说:“你不学,他不学,全都不学,就没有人烧木炭了”。
  石顺自己带去做,晚上常常加班,下雨也带了棕衣去,因此感动了其他害怕困难的组员,使大家一齐行动起来,为保证完成任务,组内进行了“插红旗好还是插白旗好”的争论。
  仙岩大队在全城关镇人民公社来说,修建木炭窑数最多,而且每次都超额完成了上级党委交给的任务,据最近3~6日(11月份)的统计,分配任务为400担,完成了560担,最多的一天达170担,受到了公社的表扬。
  ②炼钢铁:
  仙岩大队在大搞钢铁的运动中,组织了一支钢铁大军,大队下分4个小队,每小队分4个班,12个人组成1个班。
  10月18日仙岩大队首先接收了党委炼钢的任务,共出223人(男162人,女61人),初建炉时已充分表现了畲族人民的干劲,老年人,小孩都要求去建炉,其中老者72岁,小到8岁的都有,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钟石周同志的干劲很大,他负责供应材料,亲自带头去拆墓砖17500块,不管白天或是夜晚从不叫苦。他包干了8个钢炉的材料都保证完成了。并常自动去公社取材料,借拉车,工地没有米了,自己又自动回村去取粮食。在大家一致努力下,全大队10月18至11月2日14天中完成钢炉60个,超额10个,并帮助其它大队建炉5个。
  他们都从来没有炼过钢的,过去也不知道钢是怎样来的,但这对于他们也并不是难题,他们抽出了18个人,仅学习了1个晚上,就掌握了炼钢技术,现在全大队有183人掌握了炼钢技术。全公社炼钢厂包括城关、林岭、铜盘、仙岩的4个大队中,仙岩大队建炉最多,并且打响第一炮,在全厂300多个炉群中,仙岩畲族的“青年炉”和“木兰炉”一天生产800多斤,达到了最高的标准(一般400~600斤)。县委给他们贺喜送喜报,更加鼓足了他们的信心和干劲,在18个炉投入生产的6天中(11.2—7)共炼出钢100多担。
  为了需要,现在一部分又投入炼铁生产了,11月13日又开始了炼铁炉的建造,他们共73人,建炉22个,现在完成了13个,到17日为止2个炉已投入生产,铁水顺利地流出来了。
  但是在初建铁炉时,也是困难重重,铁厂厂长钟毓清同志谈到初来这里建炉的情况,是非常艰巨的。什么材料都没有,73人每天每人只有1斤4两米,没有菜吃,就用米汤送下,但他们仍然坚持了工作,且彼此展开了建炉竞赛。修炉没有铁圈,就用竹子和铁丝来代替,炉建成了,他们自己又去挑回木炭,铁砂来,一切都由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现在这个铁厂的组织是军事化的,73人共分两个排,6个班。行动军事化,共分两班工作,白日一班炼铁,一班搞其它工作;夜晚一班工作,一班休息,半日一班轮流工作、休息。每次上班由班长带领,集合、点名。这些昨天还是农民,今天已习惯了这种严密组织的军事生活了。
  投入炼铁生产虽为时不久,但他们也表现出,不怕困难,为钢铁战斗的精神。大队七埞雷洪波同志不怕困难,炼铁时一直守在炉边,炉火迫人,炉炭的火星飞在他的身上他也不怕,烧坏了衣服他也说不要紧,他说:“要想炼出铁来,就不怕死,为炼铁宁可死在炉边,因为是党的号召”。七埞雷□祥,有3、4个晚上不睡觉,都坚持了工作,一次铁水流不出来,他便冒着危险站在炉顶上,用铁勾把铁块勾了出来,汗水浸透了全身。畲族青年正是这样为炼出钢铁来而英勇地战斗着。
  按原计划他们在18号投入生产,但由于他们苦战建炉的结果,在17号晚上已有3个炉投入了生产,其它炉因木炭供应不上,18号可全部投入生产。我们亲自参观了他们的炼铁厂,这里是一个紧张的战斗场面,也是一幅自然愉快劳动的画图,每个人都是那样熟练地,愉快地,自觉地劳动着。“炼钢也炼人”,在钢铁的战线上,畲族人民已逐渐培养成能劳动,有知识的共产主义新人。
  (三)人民公社
  城关镇人民公社是在今年9月份成立的,仙岩大队是公社的1个大队,全公社的组织实行军事化,以社为团,大队为营。仙岩大队下属3个基点,即分3个连,此外大队又组织1个烧木炭连。每个自然村又各是1个小队。原大队分:木炭专业队,17个小队共400人,炼钢原180人,现40人,炼铁原80人,现全部投入烧木炭,今后又即将分批投入炼钢,炼铁生产。田间管理24队。由于中心任务和劳力需要,互相调配,专业队也绝不固定,随时调动,保证各项工作及时胜利完成。
  ①办食堂:
  当人民公社的组织还不是十分健全,人民公社的一切措施还未全面实施的时候,表现了人民公社极大的优越性,最先在畲族人民的心上扎下了深根的就是公共食堂的建立。
  畲族人民祖代以来,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中,一生辛勤的劳累,早出晚归,无休无止,也只是为得吃饱肚子。广大的贫困农民,甚至说来穿衣被盖都不是顶重要的事情,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生产日益发展,生活有了保证,再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是人民公社建立却是最彻底地解决了这个仍旧存在着的“苦心思”而一心一意投身于生产建设中去了。
  仙岩大队依自然村分布,共建19个食堂,一般在今年7月份已完全建立了,群众谈到公共食堂的建立有下列几点好处:
  1.保证人人有饭吃:过去未办食堂时,一般每户到6、7月份就没有粮食了,有的甚至到3月份就缺粮了,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东挪西借,或是挑柴火去城里卖钱。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产。每年7月时便开始挖地瓜吃,地瓜还未收成就挖了很多,有的户挖了所种植地瓜的三分之二。据统计全大队去年地瓜未收成时,从7月份开始挖起,每户一般挖400斤(合1担地瓜米),食堂办起后,这个问题获得了解决,
  保证了地瓜的正常收成,也保证了人人有饭吃。
  2.节省了粮食:1户1个摊子,过去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浪费现象,每家的剩饭随便用来喂鸡、鸭等。计每户1天约12两左右,现在食堂统一掌握后,不会发生浪费现象了。据49户167人的统计,平均每日需粮210斤,改为食堂的第1天共食250斤,第2日220斤,而后随渐趋于210斤的水平,甚至降为190斤,可见放开肚皮吃饭,免除紧张空气,粮食并不会超出更高水平,反而集中一齐共食,会免去不必要的浪费。
  3.解放了劳动力:特别表现在妇女劳动力的解放,妇女从繁重的家务活动中解放出来。过去妇女,尤其是畲族妇女,劳动并不比男子逊色,且有超过男子的,但却多纠缠于煮饭、砍柴、养猪等家务活中,每天约占去半天以上的时间。仙岭洋的93户,过去1户以1人计,共93个劳动力被占去。现在仙岭洋食堂人员的分配计:食堂负责人1个(全劳力),煮饭2个(半劳力),砍柴2个(半劳力),养猪3个(半劳力),全村分两个食堂,共用16个人,即可解放劳动力84个。此外对于男子劳动力也节省了,过去本村单身户较多,有的担任村内干部,不是纠缠在家务零活中,就是影响了生产和工作。现在则可专致于生产和工作中了。其它方面,过去各户常有挑柴火去城里出卖或筹备生活用品等杂事也浪费了不少劳动力,现在这种情况也不存在了。
  4.保证了劳动出勤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办起了食堂,大家统一吃饭,统一出工,过去你早我迟,拖三拉四的现象没有了,保证了生产时间的充分利用,提高了生产效能。此外食堂成了群众每日聚会的场所,利用这个机会宣传和开展各项工作。食堂掌握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使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受到了群众的监视和控制。
  ②共产主义萌芽: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畲族人民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工农业大跃进运动的结果,畲族地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关系的改变,畲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也飞跃地发展了。
  1.共产主义思想逐步增长:畲族群众认为公社是自己的家,所以他们爱护自己的公社,个人,私有的打算逐渐在消除着。81岁的钟福信老人自己花了300多元盖了新房仅2年,这次公社要办食堂需要房子,他就把自己的房子献了出来,并且说:“这是大家的了”。有人说现在是青年人劳动给老人家吃,他说:“不能那样说,现在是青年人,等你们老了,子孙也会养活你们的,现在都是一家人了”。并且说:“我现在是30岁就好了”。他对现在的社会特别满意,他说:“假如现在有几个和我同年的老人聚在一起,讲一讲现在的世界是有意思的。今年庄稼长得好,我81岁了只见过两次,这是因为毛主席的信用好,所以生产也搞得好”。当他听了干部宣传人民公社的好处后,他在食堂里逢人便宣传公社的好处,要青年们好好干,搞好生产。有个别人对现在党的政策认识不足,对各项工作措施的实施有抵触情绪,不知道今后究竟要如何,老人说:“共产党毛主席做得对,以后的日子会更好”。老人不断谈起过去痛苦生活,81岁了,过了70多年的牛马生活,因此他对现在这个时代是最看得分明的。
  仙岩大队在办食堂中,共献出房子12座,畲族群众自动献出自己的自留地、山林、家畜等。在捐献投资运动中,据仙岭洋、桦坪2点统计,共捐出金子8钱,散银4.5斤,铜420斤,铁6000斤,锡183斤,现币1196元,银元650元及以其它物品。他们认识到捐献意义的重大,献出了家里煮饭的铁锅,酒瓶等。妇女献出了自己心爱的银簪、耳环、戒指、凤冠等饰物,有的妇女把大耳环献出来,戴上小的。
  畲族群众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个个喜气洋洋,混身干劲都使用在生产上了,在工农业大跃进中,尤其在目前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本队畲族更表现出了冲天的干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正如钟石顺同志所说:“现在我们什么都不想了,什么也不怕了,只有积极地干活,早出晚归多生产,多炼钢铁,多烧木炭,早日解放台湾”。
  畲族人民的这种努力也正是希望今后生活过得更加美好,更大地提高生产。这时托儿所、幼儿院等机构目前还未举办,供给制未全面推行,他们迫切希望早日实行。
  2.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正是畲族人民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社内组织军事化,因此具有严格的纪律,每日出工时间一致,进行点名,有事或病必须请假,调动也极为迅速,每日饭后各小队出发到各自的生产岗位上去,或是田间,或是去烧木炭,或投入钢铁阵地,井井有条,有时为了某一中心工作的特殊需要,便集中调动劳力突击完成。如最近秋收时期,即将钢铁队伍集中调动,全部投入秋收割稻,连夜突击,秋收完成即又集中全力投入钢铁生产。畲族群众,尤其是青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紧张的生活,并爱上了这种生活。群众反映说:“解放前劳动人民没人领导,因此庄稼长得不好,现在计划生产统一调配,全面按排劳动,完成任务又快又好”。
  3.亦工亦农:仙岩大队每天都有数百人投入烧木炭,炼钢铁的运动中,这对他们说来也是亘古奇事,但是现在仙岩大队数百个青年男女已成为钢铁战线上的老手了。他们说:“过去谁懂得烧木炭,炼钢铁,现在连建炉都学会了,觉得解放后变得聪明了”。当我们问起他们现在是工人,还是农民时,他们笑了,一时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想了很久才说:“现在农业工业都要搞,都应当做,炼钢铁时去炼钢铁,农忙时一齐回来干农活”。这里他们从思想上已经打破了工农界线了。
  ③畲族妇女摆脱繁重家务,再一次得到解放。解放前畲族妇女和男子样参加劳动,劳动一般较男子为强。妇女除参加农业田间劳动外,还有繁重的家务劳动。
  每天天不亮起来煮饭、担柴、喂猪,还要给小孩喂奶,吃完早饭后和男子一道下地,中午早一些回来煮午饭、洗衣服、喂猪、喂小孩奶,吃午饭后割猪菜,自己梳头、洗衣服等。每天妇女比男子多2小时劳动,每年比男子多100天以上的劳动,一年360年,只有过年(即春节)2天休息,初三就要下地。
  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的影响下,畲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为人们所看不起,家庭中经济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男人出门妇女不能决定任何事情,如有人上门来买猪和借钱,妇女不能决定,甚至要问自己10多岁的儿子。男婚女嫁由父母包办,抱童养媳的很多,据估计40%左右,少数也有出租妻子的事情。文化上,妇女更没有读书识字机会。
  妇女由于劳动过度,得妇女病的很多。婴儿无人照顾,死亡率很高。在过去反动统治者的压迫下,畲族妇女和男子一样过着贫困和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畲族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实行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废除买卖婚姻制度。妇女在土改中和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和男人一起共同处理家务,掌握了家庭中的经济大权(据了解约有80%以上家庭,由妇女负责主管经济,仍有20%左右为男子掌握经济)。在互助组合作社中,实行同劳动同报酬。和男子一样有上学读书的机会。歧视妇女的社会现象,已经没有,妇女出来参加社会工作,当干部日渐增多了。仙岩大队就有妇女党员3人,团员5人,妇女干部30多人。
  去冬今春以来,畲族男子投入轰轰烈烈的生产大跃进中,如兴修水利、春耕生产、大搞积肥运动等。仙岩妇女雷秀玉,每天差不多要积肥150担以上,夜晚加班加点,不怕困难,扩大肥源,超额完成上级所分配的任务,劳动中相互竞赛,提出“春天比肥、冬天比仓”的口号。
  一方面生产跃进感到劳力不足;一方面妇女又不得不花出大量劳力在家务上,煮饭、带孩子、养饲牲畜、种植蔬菜等。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家务劳动集体化,社会化。
  1958年7月仙岩大队先后建立食堂19个,饲养场若干。据了解仙岭洋未办食堂前,全村93户,每天每户留1人煮饭,砍柴和喂猪,(带孩子还不算)每天有10人左右去福安城去买米、买菜。办食堂后,只要保管2人,煮饭4人,砍柴4人,喂猪6人(计要2个全劳力,14个半劳力),共节约劳力84个。由于食堂供应饭菜,社员纷纷把自留地交出来,妇女不再去菜园地种菜,消耗劳力。部分村落已把猪、鸭统一由食堂饲养、大大节约了劳力。雷金祥姑母负责养公社中4头猪,有时间还下地劳动。仙岩畲族妇女为了摆脱家务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劳动,他们纷纷要求成立托儿所,仙岩大队已在着手准备成立。
  在这里,人们又一次看到集体化的好处。繁重的、琐碎的家务劳动,在集体化的条件下,千百年来第一次改变了面目,这样就带来了3个后果。第一、许多妇女从一向缠绕着她们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能够和男子一样无牵无挂的投入社会生产劳动中了。仙岩大队绝大部分男子去做民工,到钢铁厂去炼钢、炼铁。留在家中烧木炭和田间管理的几乎全是妇女,93户的仙岭洋村只留4个男劳动力烧木炭,其余都是妇女,他们一般都掌握烧窑技术,每天送到钢铁炉去的木炭有150~180担。
  仙岩雷石珠,由于去掉家务劳动,在工农业生产上,劳动比自己丈夫还强,这种现象在仙岩已有不少了。第二向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煮饭、饲养牲畜、带孩子的劳动,当然还要有口份妇女从事。在集体化后,从事这种劳动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同过去不相同了。因为劳动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已不是家务劳动了,而且同田间管理、烧木炭、洗铁砂、炼钢铁一样社会劳动了。仙岩妇女反映说:“过去妇女劳动回来,煮饭迟了些,男人就扔扁担,发态度。现在自己不做饭了,而且男人做饭给我们吃了,真是天翻地覆的事情。”
  他们选了些体弱,老衰的半劳力到食堂中劳动,饲养牲畜,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更重要是挑些最会煮饭、砍柴、喂猪的人,去食堂劳动。这些人又把做好自己工作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比一家一户分散做好得多。
  磨谷、煮饭、做菜等劳动集体化后,便于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群众说:这是妇女的再一次解放。说得对,没有这样一步,就没有妇女的彻底解放。畲族妇女经历了解放后土改、镇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解除了在旧社会中所受的政治经济压迫,但是妇女彻底解放,还是没有实现的。列宁曾说:“只有把琐碎的家务劳动普遍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妇女解放,才有真正的共产主义”。现在畲族人民正在举办人民公社,大搞公共食堂,托儿所、饲养场等,正是使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摆脱出来,得到真正解放。
  ④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城关镇人民公社是由畲汉两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共同组织公社本身又说明了新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使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畲汉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差别日益缩小,民族融合的因素一天天的扩大,公社的建立,畲、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山区和平原之间的协作关系普遍地发展起来。这一形势使得民族间的共同性和融合的因素越来越多,差别越来越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心理上的隔阂,日趋消失。
  仙岩畲族全部居住山上,山区的收入较平原汉族为低,现在相互合社,共同劳动,统一分红,畲族人民体会到了公社的好处;山区林业;经济作物较多,这样和汉族平原地区的单纯粮食作物和其它生产又可互通有无。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上,在历史上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不可分离的合作关系,在生产生活上的一致性,尤其是解放后党的统一领导,人民公社建立后已显示出来的共同的辉煌前景,畲族人民并不再强调民族自治(民族乡),而极力拥护公社一家了。
  实行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公社一家,往来频繁,劳动合作集中调动已不是“你帮我,我帮你”的简单意义了。秋收割稻,城关汉族调动100多人来仙岩割稻三、四天。仙岩畲族也有多人在城关大搞钢铁。在畲族人民的思想上已把这些认为是彼此份内的事了,他们说:“过去劳动是自己的,现在统一分配搞什么都方便”。
  畲汉两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共同管理公社,处理公社事务实现共同当家作主,在经济上、文化上、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相影响,互相学习,遗弃陈规陋习,保存有利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民族的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文化革命与教育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略)
  《福建省福安县畲族调查报告》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党群资料652]
  连江县长龙乡总洋村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1959年1月14日)
  (上略)
  总洋村大跃进前后变化情况:
  (一)总路线宣传贯彻情况:
  该社总人口计298人,72户,阶级划分全社除了5个搞成衣2人编竹工人以外,其余293人均系贫农成份。
  在大鸣大放期中:参加呜放的人数计215人,其中农民210人,工人5人占总人口72%,户数占100%,放出大字报共计1115张,其中属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问题有500条占43.4%;属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有350条占30.4%;属于干部作风问题有300余条占27%。(下略)
  (二)农业大跃进
  该社自从全国关于:“发展农业40条纲要”公布之后,积极的进行过热烈讨论和文件学习,大大鼓舞了群众生产积极性,明确了农业社会主义远景和个人前途的密切关系,如有人说“过去生活苦,就是生产不提高,今天有了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只有依靠我们努力生产,生活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有人也说:“粮食不够吃,只是暂时性的,以后粮食单位面积提高,根本就吃不完”,但也有某些右倾保守的人说:畲族山高、气候冷、地瘦,实现40条纲要比汉族困难。因此,在全村拟出试验田、亩产“万斤稻”指标后,这些人不大拥护,甚至不满。根据这些思想,进行了说服教育,逐步扭转了不正确的看法,终于鼓励了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把领导意旨变为群众行动,提出平均实现亩产800斤稻,措施是:1.积肥;2.改良土壤;3.兴修水利;4.选好种子。这样指标通过了群众讨论后,普遍反映说:“如果亩产都能实现800斤粮食,永远不愁粮食吃不饱了”,因为这样,他们更安心了农业生产。
  由于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和鼓舞下,畲族人民鼓足干劲,在农业战线上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过去落后的农业面貌起了重大改变:
  1.在兴修水利方面:
  过去全社土地面积计754亩,受干旱面积302亩占总面积40%强;受各种野兽、洪水等灾害面积226亩,占总面积30%,大跃进之后,全村共计兴修了大小山浚100余条。田头湖70条,受益面积仅兴修水利后亦达151亩占土地总面积20%;至于经过打猎,建田头湖后受益土地面积也达70多亩,占总面积10%弱;串灌改为输灌有50亩田地左右,这些技术措施之后,对于抗旱,防涝能力起极大作用,如在墘边挖开溪浚,(1)如果遇到山洪暴发,洪水不会直接冲进田间。(2)开挖山浚,平常能蓄存一定水量。如遇旱情也能保证一定水量灌溉。(3)开挖山浚对于高山气候冷更是适合,它能使冷水先蓄田间外围让太阳晒暖后流到田中,这对山区农作物成长有很大帮助。
  2.全民大搞积极肥运动:该社除了经常性积肥外,并在县委关于提出:“千堆万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张旗鼓掀起积肥运动的号召之后,全社不分男女老幼总动员,先后搞了突击积肥运动3次;参加人数415人次,合计积各种肥料3200万担,个个青年男女马不停蹄早出晚归,漏夜加班苦战,人人干劲冲天,斗志昂扬,因此超额完成了上级党委所分配的30,000担任务,此外,还建立起各种肥料厂19个,其中尿素厂占5个,共计产量200担。人粪厂5个,共计产量600担,土化肥厂9个共计产量18,000担。这些肥料厂生产方法简单,如尿素厂主要原料就是使用尿和农盐制成的。每百斤尿素可抵50斤普通洋料,生产方法,用200斤尿配95斤盐,放鼎里煎烤似碎米粒一样拿起,以后就能使用了。成本便宜,每担尿价格4角,2担计8角,每担盐3.8元,95斤计3.6元,合计只有4.4元,比洋料每百斤18元,对折9元还差一半多。在增施肥料方面,过去单季水稻田亩施45担,解放前进更少只有25担,现在同样水稻田亩施90担,比解放前增加3.6倍。在改良土壤方面,每亩水稻田均向高山挖取山皮土300担,经过太阳晒干后放田里过犁二次,增加土壤养份,这样办法计改良了370亩,占土地总面积50%,这种措施对低产田来说,是增产主要关键,平均每亩可以增产%左右。
  3.密植方面:
  该社对密植推广工作还做不够,据调查全村只有8亩土地采取密植,并丘共计15亩土地,直播(倒种春)共计25亩土地,每亩播种子都有95斤使用直播机。今年下半年晚稻收割情况,密植每亩只割300斤至400斤左右,并丘每亩割450斤至500斤左右,直播的目前尚未收回来。主要原因,根据反映说:“今年播种时间太迟,在约要比插秧还迟2个月,加上高山气候冷影响生长,所以现在直播田几乎无什么割,如果割回每亩最多几十斤。根据了解该地群众一般不喜欢直播的,如有人说:“我老早说了直播不适合山区,但干部主张一定再直播,结果没有东西收,并且劳动又紧张,肥料又浪费掉”,对并丘也反映说,并丘本来是好事,但并得太密会倒,这也是不好,但有些干部硬搬硬套,说搞就搞,所以有些并丘田因过密了倒伏下去,也受到损失。地瓜改良方面,该村小畦改为大畦的共计10亩,单行改为双行、三行计有3.5亩,每亩插株数在4500株左右,在改进选种和改良种子中,如过去选种方法只是把种了浸桶中半天时间就捞起播种,现在采取方法是种子先放桶里浸了半天捞起再浸后土拌一次,以后捞起放清水过洗。这样搞据说,使其不结实谷粒会浮在上面,把结实谷子拿去种。对种子抽选,是在收割稻谷中把第一次打穗脱粒下的谷子拿来为种子。
  4.劳动组织情况:
  由于大跃进形势变化,在生产劳动组织中同样也起变化,原来生产队长只是男1个,现在每个队中都配备一个男,一个女副队长,这种组织更能带动妇女生产积极性,妇女出工率比原来大大增加,平均1个妇女每月出工率均达27天,多者30天,如雷马妹,兰伙妹比男出工还多。烧炭劳动原来只是男去干,现在全村妇女也有成立一个烧炭专业队,共有9人参加。
  5.茶叶和油茶生产方面:
  原来全社没有一个茶山园地。经过大跃进浪潮推动下,现已将一座满山荆棘荒野茶园开垦出100亩左右的油茶园。在附近同时种了25斤油茶干占面积25亩,还有种了茶叶15亩左右。
  6.搞试验田:
  全社搞试验田,2.5亩指标亩产万斤,亩施原肥600担,人粪料12担,洋料150斤。锄草2次,株行距离2.23寸,今年下半季收割结果平均亩产实收干谷700斤。
  (三)大办工业化运动:
  党中央提出大搞工业化运动后,该社群众同样积极参加了各种采矿工作,在附近20里高山地带曾发现煤矿、铁矿,先后向县工业局报告三次,但由勘测结果,因为矿产量不多,不宜开采,所以未行动工,虽其没有开采,但对畲族群众精神鼓舞很大。在全民炼铁运动中,该社属于长龙乡,长龙炼铁厂管辖,看到了山区能办起工厂,而且规模甚大,全乡共建起喇叭炉几百个,土高炉十几个,这对该社人民是个积极大鼓舞,同时在烧木炭中不论男女老幼都站在最前列,那时除了一个专业人参加烧炭外,而且全村还建起烧炭窑18个,平均每人日产量150斤,同时放出一个全县烧炭大“卫星”,每人日产量407斤,在连江人民报上表扬过。在炼铁每个战役中,全村男女青年日以继夜奋守炭窑,勇敢勤劳,如兰礼桑被县上评为烧木炭模范。全村在捐献投资方面,共计投资毛猪43头,折合人民币1272.9元。
  (四)文化革命运动:
  该社在大跃进以前小学学生人数仅有10个,大跃进后已有39个,增加了27%,初中学生过去没有,现在已从小学毕业的保送一个去福安民族初中念书,业余夜校,过去1个都没有,现在办起4个红专业余夜校,学员计有69个,扫盲工作,原有青年文盲数全村35个,现在已脱盲的30个。在扫盲中主要方式是:1.各户设立认字牌;2.每晚苦战、苦学,贯彻能者为师,互教互学;3.见物认字等办法,推广普通话,该社原有文化落后,但由于群众学普通话情绪高,干劲足,所以现在全村除老人家外,一般人都能听也会讲一部份,其中有7人目前讲得比较好,不过经常练习讲普通话的习惯尚未养成。因此对于以后巩固提高还需不断培养和加强教育领导的。
  在小学教育方面,目前该村已在贯彻,“教育为政治服务,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每星期内抽去15个小时领导小学生参加劳动,如摘茶子、挑肥料、烧炭等,这样使教育内容更丰富,政治思想性进一步加强起来。
  学生家长反映很满意,他们说:“这样半工半读,使学生从小就养成劳动习惯,对身体也有帮助”因此,普遍来表示拥护。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
  长光社共有户数72户人口298人,经过这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教育,全社畲族人民一致认识到办公社的好处,并普通表示欢迎拥护,仅仅三天内,全社人百分之百要求参加,认为办人民公社真正是山区人民迫切愿望。如果像这样山高气候冷、土地瘦,自然条件困难,欲想开发生产是受各种的限制,成立了人民公社,对于劳动力就能进一步统一调整。如什么困难可以发挥协作精神,参加了人民公社的,全乡选出社务委员25个,其中畲族委员占1个,另外副连长1个,连部指导员1个。全社所有山林、自留地、毛猪全部入社,房子不动。(下略)
  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党群资料:653]
  霞浦县城关墓斗片畲族调查报告
  (1959年1月14日)
  一、概况
  霞浦县城关镇墓斗工作片是由原墓斗畲族民族乡,鲤鱼山畲族民族乡及涌山乡合并而成,全片共有农户1251户,4201人;其中畲族575户,占总户数的45.96%,2127人,占总人口的50.63%。全片耕地面积有水田6962亩,农地2927亩,共计9934亩。平均每人2.36亩。全片男女全半劳力计1868人,每人需负担种植5.31亩土地。墓斗片现有23个居民村,分散面积很广,有的就在公路边,距县城只有3公里,远的则在山区,有10多公里。
  墓斗片内有一条大溪,如遇洪水下流,常冲破堤岸,淹没田地,对群众威胁很大,然而自从全民炼钢铁以来,发现溪内有大量从山上冲刷下来的铁砂,因而洗铁砂,挑铁砂,以及由山上运木炭下来的人们沿路络绎不绝。
  政治(略)
  二、经济
  解放前畲族生产方式农业
  一、农业:
  (甲)生产力:
  (1)作物种类与土地的利用
  据兰汉聚等提供本地作物种类有:稻谷——谷雨、立夏之间播种,插秧是小满开始,芒种大忙,夏至插完,旧历9、10两月为收割。稻谷种类又分:铁早,4月种——8月中秋左右收。禾立早,小满前后插秧——9月霜降收。温州早,小满、夏至之间种,8月底,9月初收。冬谷、术谷,芒种插秧,立冬前后收割。早稻4月种——7月初收。齐谷,4月中下旬种——9月收。麦有大麦、小麦。大麦冬至播种——芒种收割。小麦立冬播种——小满收割。油菜籽,立冬播种——小满收割。蚕豆,立冬播种——小满、立夏之间收成。花生,清明播种——7月底、8月初收。黄豆,芒种播种——霜降收。豌豆,立冬播种——小满收。黄麻口月种——8月收。苧麻,清明修整旧苧根(大部份是多年再生),苧麻一般一年收3季,第1次收成立夏,第2次7月半,3次9月半(一般3季收割极少,留作第二年再生有力)。茹,品种分有:蕃茹、白茹、发财茹、贼毛想,铁茹等。菜茹中又分有糯米茹、帚茹、柴茹、马铃茹、芋子等。一般是芒种插——9、10月份收成。
  土地利用:墓斗虽是平原地区,但解放前由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作物种类虽比山区多些,可是种植的土地面积是寥寥无几。畲民兰阿拱说:“解放前土地复种,地主不肯,大部提出种什么要分给什么,因此,农民干脆不种”。据原王厝山、西宅、外墓斗等村34户的调查,1948年共种水田73.70亩,农地291.10亩,合计364.86亩,除全部土地种植稻谷和地瓜(蕃茹)外,其复种土地有豌豆14.60亩,蚕豆22.25亩,黄麻2.52亩,小麦20.10亩;油菜籽5.70亩,双季早稻18亩,合计复种土地面积为口7.02亩,复种土地占总耕地27%弱。
  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以及收获量为种籽比:根据畲民钟红田等9人的座谈,由于过去耕作粗、细程度与下肥数量、质量不同,因而收获量高低就有一定悬殊,为使更接近准确,选择贫农兰加田等18户计算标准,其平均产量如下:
  稻谷共种植90.50亩(其中上等田6.60亩,中等田61.10亩,下等田28.80亩,共收获量为35400斤,平均亩产366斤。
  地瓜(蕃茹),共种42.60亩,收地瓜来16825斤,平均亩产地瓜米397斤。如果以当地习惯4斤地瓜折1斤地瓜米计算,亩产地瓜1588斤;
  大豆,共种植4.95亩,收680斤,平均亩产137斤;
  豌豆,共种植4.80亩,共收580斤,平均亩产120斤;
  蚕豆,计种植11.55亩,共收1005斤,平均亩产87斤;
  小麦,计种植15.80亩,共收1580斤,平均亩产100斤。
  上述作物收获量与种籽比是:稻谷,每亩水田种7斤种子收获366斤,收获量与种子1:52;地瓜每亩75斤种,可收1588斤。种籽与收获量为1:23,小麦每亩种籽5斤收获100斤,种籽为收获量1:20,大豆每亩种籽4.6斤,收137斤,种籽为收获量1:30,豌豆每亩种籽7.5斤,平均亩产120斤,种籽为收获量1:16,蚕每亩14.5斤种籽,收87斤,种子为收获量1:16。
  (2)生产工具:
  畲族使用生产工具与当地汉族相同。这里畲族使用农具凡铁制不是向城关商店买,就是以村为单位请铁匠来村修配。木竹编者有自制部分,特别是农历7、8月或且冬季的农闲季节进行。现将农、田主要使用工具列表如下:
  上述工具的价值和使用年限亩数,系全新工具在正常的情况下使用,竹器工具如果加以修补使用年限尚可延长2—3年,铁制者亦是经常修理,比如耙一部全新要320斤谷子,使用它七、八年后,修理费仅100斤谷子就可再用七、八年。每部耙可连环修理使用。因此,每亩土地工具费的计算不可能十分准确,根据上述12种主要工具计算,每亩土地是14.2斤,再扣除折旧价1/3,每亩需工本费9.46斤。
  (三)劳动力:
  根据新厝村34户调查,1948年计人口129人(男75人,女54人)男女全半劳动力计85人,占总人口66.58%,其中男劳动力和全劳力43人,占男人口57.33%,半劳力8人,占男总人口10.8%,女全劳力13人,占妇女总人口24.07%。女半劳力21人占妇女总人口38.8%。畲族人民是人们所共知男女一贯都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团结性较强,历史以来就有变工,帮工的习惯,经常是三、五成群上山、下田。从劳动组织中虽没有严格分工,而由于体力不同在劳动过程分工合作亦成自然现象。比如男女同样下田,男女犁田,妇女掘田,耙草,插秧时男子播秧,女拔秧,挑肥料,收割时,女割,男打,重担男子挑,较轻微劳动女子干。这里还应特别提出畲族妇女的劳动,除体力比男子弱些,别的劳动不亚于男子,她们除参加田间劳动生产外,家务劳动,抚养子女,家庭手工业等里里外外的事情基本上都担负起来。过去畲族劳动者农忙期间都是两头摸黑,由于土地种的较远,天蒙亮出工,太阳落下摸黑回来,平均每天劳动都在9至10个小时,如果加路程往返就是12个小时。由于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约束和生活所迫,一方面租不到土地种,另一方面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迫抓丁,青壮年人东逃西避,不安定劳动生产,虽然在这样的长年岁月里年年如此,但畲民为谋求自己最低生活,大部份向地主、富农租地或且开荒种地瓜,一年在田园里劳动一个劳动力平均160个工天左右。这里畲族虽住平原,但大部分是耕半山田,平原田少数,每亩土地所需人工一般比山区省些,根据新厝村兰汉聚历年耕8.40亩半山田,全部人畜上计算有:作田塍6个工,犁田第一遍3个半工,第二次翻犁2个工,第一次耙田2个半工,第二次耙田2个工,插秧4个工,砍田岩两次14个工,中耕除草第一次17个工,第二次17个工,第三次8个工,割稻14个工,割牛草、积肥、运肥、修水利等零杂工11个半工,全部合计105个半工,平均每亩土地从种到收共需12个半人工,1.2个畜工。平原田根据雷坤灼历年耕5亩水田,第一次犁田2个工,翻犁1个半工,第一次耙田1个半工,第二次耙田1个工,砍田岩1个工,做秧2个工,插秧连挑肥料4个工,除草两次每次16个工计20个工,割稻13个工,追肥2个工,合计48个工,平均平原田每亩9.6个工,1.2个牛工。如果种双季稻(间作),应加挖稻根5个工,耘草16个工,收割10个工,平均每亩需要加5个工。按一个全劳力工作160工天计算,平均1个劳力能耕半山田13亩,耕平原田15.50亩。按照这里解放前耕种多数是半山田,就以兰汉聚8.40亩中等田作标准计算,8亩4分田需105个工天,收获量为2480斤,扣除工费(种籽50斤,各种肥料160斤,牛租189个,牛种189斤,工具折旧79斤)478斤,余2001斤,平均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为斤,如果与雇工对比,1年1个劳动力工作160工天乘以每个劳动日创造实际价值减去(雇工日工资加午饭一顿1.5斤)就等于一个劳动全年的剥削量,其具体是:160×[19斤—(7斤+1.5斤)]=1680斤。
  (四)耕作技术
  水田:犁田——耙田——砍田岩——翻犁——耙地——插秧——耘草——收割。上述工序一般较正常的耕作,但由于解放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大部分耕作是粗放,一般是犁1,耙2,除草1至2次,3次极少,所下肥料亦极少数,过去这里有40%的水田插白水秧,水田下肥亦就是插秧时1次,平均每亩下农盐3斤,肥田粉2斤,人粪1担,草木灰1.5担拌在一起,没有下基肥与追肥。
  农地:翻土——刨碎——整畦插地瓜——除蕃茹草——复蕃茹畦——翻蔓——收成。解放前地瓜是畲民的命根子,因而一般耕作较细致,下肥较足,平均每亩下牛粪5担,山灰或草木灰14担,人粪2至3担,尚有1次追肥,2担人粪尿或农盐6斤。如果有些户没有钱买农盐或没有牛粪亦想一切办法施足肥料。
  (五)农业灾害与防治:
  农业生产一年最怕是灾害,一旦发生直接减少收入,影响生活。这里灾害和一般地区一样,主要有虫、风、旱、涝等。虫灾中有蜢、螟、卷心虫为多,过去如果卷心虫、蜢、螟等虫灾发生小面积,就组织一些人去捉、赶。或且用桐油灌到发生虫灾田里,组织三、五人,七、八人不等列队用木制锄头打赶,使虫掉入田中被桐油杀死,象这样积极办法还是不多,主要还是求神拜佛,这里最普遍是:虫灾、旱灾发生严重,就演小人戏(木偶戏)“陈靖姑全部”,认为陈靖姑能祈雨,除妖魔,亦有演戏请“马仙娘”保佑。“目连佬佛”,巡洋求雨。这些都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个体农民无力抵抗灾害的消极办法,不管怎样在过去的灾害畲民还是想一切办法进行斗争,尽其当时情况下所能为。
  (乙)生产关系:
  (一)各阶层生产资料占有情况:
  根据新厝等村35户的调查,其中地主1户,富农1户,中农2户,佃中农8户,贫农18户,雇农5户,共有土地水田260.80亩(其中上等田110.40亩,中等田103.20亩,下等田47.20亩),农地43.80亩(其中中等农27.27亩,下等农16.10亩)合计304.60亩,平均每人占有土地1.66亩。可是这些土地8.9%是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中,如地主1户6口人,有土地244亩,每人平均60.66亩,富农1户4口人,有土地23.10亩,平均每人有5.77亩,而贫农18户72人,仅有农地7.10亩,每人平均仅有0.098亩,地主每人所掌握土地是贫农600多倍,富农每人掌握土地亦占贫农55倍左右。从下表各阶层资料占有情况就可看出解放前各阶层拥有生产资料:
  解放前这里畲族土地都是分散经营,据霞山,一坝,浦宫书堂里,外墓斗,西宅里,王厝山等村了解除霞山兰石伶等有?亩祖先留作子孙轮流耕种为祖宗祭墓外,没有公有土地。甚至一些贫苦农民由于天灾人祸,年月负债,受不了地主高利贷者剥削将自己土地卖掉,如浦宫村钟红细原有4亩土地,在1945年起春耕缺乏口粮加上母亲生病,向地主林××,高利贷者兰××借50元,每年还息30元,经过三年就欠250元,结果无法抵偿将土地卖掉,成为一无所有的贫农。
  (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互相关系:
  畲族地主阶级和汉族地主阶级是互相勾引,互相依存,同时剥削和统治劳动人民。比如一坝村畲族地主钟××他历代除用“巫师”来愚弄畲族和附近劳动人民外,勾结霞浦城关官僚地主黄××,依其官僚势力维护其统治地位,汉族地主黄××亦通过畲族地主钟××之子来向墓斗一带劳动人民放高利贷,收地租,并迫农民向其送礼,扩大统治范围。
  过去农民与农民之间共同命运是贫困,他们为谋求最低生活,他们长期以来都是团结互助,人所共知,畲族劳动者不但农忙时变工,如有农民之间受天灾人祸亦给以无私帮工,在农闲时去做副业,挑柴片到城关亦是成群结队,以这种团结互助来抵抗贫困和压迫。农民和统治阶级之间是被剥削、统治、压迫的地位,他们之间是地租剥削的租佃,据新厝村中,贫农28户调查,解放前共种土地323.60,其中佃耕有301.40亩,占总耕地93.1%。而受剥削是多种多样,首先是每年地租。如兰汉聚等28户1948年共收入水田239.50亩,共收获稻谷76800斤,要交地租42670斤,占收获稻谷55.5%,此外尚有定田钱共折谷2450斤,定田鸡20只折谷515斤,城关镇地主还要佃户送他瓜粉、花生、芋头、大豆等农产品作为定田礼物,城关镇地主游××除年年定田外,指定佃户兰汉聚每年清明给其无代价扫墓,看管死人。
  高利贷剥削计算方法亦多种多样,从利息方面有加五,加六,一担还两担,有谷子变麦,麦变钱,钱又变谷,举个例子城关地主黄××,一个农民冬春季向其借100斤谷子,当时约定要麦收成还200斤,如果无法还,他就变成谷折麦到秋收还400斤谷子,由于过去秋季谷价大降,往往一担就要好几担,自己都算不清,说怎样就怎样,没有说话余地,否则不但第二年不能借,就在当时迫你入地无门,上天无路。另外过去地主迫地租捣毁家具,抢去家禽家畜亦极为普遍,如原西宅村畲民雷××,他1944年耕城关地主赖××土地,只少几斤尾欠,地主从年关至翌年正月不断迫,真正无法还时他还不罢休,于正月十五日派强乞、流氓来搜,想抢家禽,吓得刚生两个月男孩从床上跌下,不日死去,现在还没有1个男孩,说到这里他心酸流泪,痛恨地主入骨,他常对人说“今天工作没有困难,干的工作忙,任务重,但有党力量支持,一切自由自在,还有什么困难呢?”以这些他亲身体验来教育群众,鼓舞前进。
  (三)产品分配:
  这里畲族以农业为生,在解放前生产有大量稻谷,地瓜米和其他粮食作物,据新厝等35户调查全年收获粮食(包括稻谷,地瓜米,大小麦,豆类折谷)共188195斤,除地租54769斤,公粮1115斤,成本费折谷17462斤外,尚有粮食104758斤,平均每户可获粮食2936斤,每个人口平均可得粮食775.9斤。各阶层占有粮食如下表:
  从上述粮食分配数字看,各阶层每个人口所得粮食还是相当多,但是粮多的不是直接参加劳动生产者,而是不参加生产剥削阶级地主、富农。从表中就可看出地主每人所掌握粮食是贫农每人所平均粮食22.7倍,是中农每人平均粮食14.7倍,是佃中每人平均粮食10.6倍。富农每人所掌握粮食亦等于贫农每人所平均粮食4.2倍,亦等于中农每人平均粮食2.7倍。
  二、副业及其他:
  (1)副业:
  据新厝村调查,主要是饲养家禽、家畜和柴片收入,解放前据35户统计养猪有22户,占总户数65.5%,每年收入折谷1235斤,家禽方面主要鸡、鸭,不成群,每户平均约收入折谷100斤,共收入3500斤。此外柴片在调查贫农、中农28户中有10户卖柴片,年收入折谷3060斤。
  (2)手工业:
  墓斗全片畲族手工业者有木工、泥水工、缝纫工等计有40人左右。但他们都没有形成专业组织,家庭都是以农业为主,收入不固定,此外畲族家庭手工业织麻布是比较普遍,据新厝村曾奶才等座谈每户平均织有苧麻布2丈,约能卖7元钱,折谷110斤左右。
  (3)其他:
  仅一项零杂工,据新厝村28户出外做零杂工2318个工天,共收入工资折谷6350斤。
  解放后畲族经济
  (一)农业:
  ①土地改革:
  1949年5月霞浦解放,经过一年减租,反霸斗争的锻炼。新厝等村畲族在党领导下1950年11月就建立青福乡农民协会,95%的农民参加了农会为会员。当时农会主任兰兴元(畲族)领导汉畲两族人民向地主、恶霸进行斗争,一方面由农会主任兰兴元、会员兰明嫩等十几人先后到城关抓回地主游××、马××等召开会员大会进行斗争,另一方面由农会秘书雷森勋(畲族)向各村地主收田契,那时候天天虽然下着大雪,刚解放农民个个衣不蔽身,但阻挡不了会员土地改革斗争情绪,每次召开社员会,参加者达300—400人,上台诉苦的都争先恐后。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打垮本乡地主和富农等8户,没收了本乡地主和城关地主游××土地共2245亩,分给90%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如雇农雷维风等5户解放前长年过着牛马的生活,无立锥之地,土改时新得水田19亩,农地10.25亩,合计29.25亩,平均每人得土地5.85亩,比原来增加土地100%;贫农钟志银等18户72人,共新得土地132亩,比原来增加95%的土地,(原来18户仅有7.60亩土地);佃中农兰万成等8户,35人,共新得水田45.03亩,农地8.70亩,合计53.73亩,比原来耕地增加80%;中农兰柯桂等2户13人亦新得土地1.4亩,比原来土地增加66%。
  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从此劳动人民又重新作了土地的主人,随之各阶层生产资料占有情况亦起了根本变化如下表:
  ②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消灭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里畲民为了更快发展生产要求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们在1951年冬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以村为单位普遍建立互助组,当时互助组就比单干强,如西宅里雷坤灼互助组粮食产量提高10%。到1953年青福乡就试办了两个高级社,参加社占总农户35%,至1954年至1955年全乡扩大8个高级社,共232户占总农户(371户)66%。玉坛乡(426户)1954年办了4个初级社,参加农户90户,23个互助组共253户,合计占总农户62.93%。
  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上半年,农村普遍开展宣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批判发展合作化小脚女人的作风,干部提高对合作化认识,明确方向与作法,如社长雷成才说:“我现在明确了老社应该进一步巩固,做好生产,增加收入,不断扩大社的组织”。群众对大力发展合作社都纷纷表示毛主席指示的正确。新下中农钟建兴老婆说:“我们过去只怕不给办社,现在毛主席批准我们办了,这真太好了”。从此,1956年在农村掀起一个合作化与生产高潮。青坛全乡797户,(玉坛426,青福371),1955年参加社322户,扩大为730户,占总农96%强。
  关于各阶层对合作化的态度,原青福乡进行排队,贫农149户,入社思想坚定积极的122户,占86.9%,思想犹豫的24户,占6.8%,不积极的3户占2%;新下中农92户,思想坚定积极的82户占89.1%,思想犹豫的8户占8.7%;不积极的2户占2.17%;老下中农9户,积极坚定的7户占77.7%,思想犹豫的2户占22.3%;新老中农89户,思想积极坚定的58户占65.2%,思想犹豫的20户占22.47%,不积极的11户占12.33%。
  同时,在合作化高潮,农村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亦大有发展。原青福乡在1955年上半年参加信用社的农户257户,占总农户72%,在合作化高潮时又新参加90户,合计347户,占总农户94%;供销合作社在1955年上半年入社254户占总农户70%,扩大为334户,占总农户90%。
  由于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对经营管理缺乏经验,加上农村资本主义思想的作祟,城市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在农村里刮了一股妖风,喊叫散社、退社。这里共退97户,其中老上中农20户,老下中农14户,新上中农3户,新下中农10户,合计中农47户,占退社农户48.49%,贫农36户占37.1%,因搬家没有参加社14户占退社户14.5%,其原因除搬家外归纳为:(1)老上中农劳力强,土地好,农具足,怕吃亏;(2)参加社怕麻烦,不自由,开会多;(3)劳力少,人口多,参加社劳动工分少,不够生活;(4)社内政治工作薄弱,特别是社干怕社员闹,不干而散社。由于这样,1957年全乡划为22个社参农户584户,占总农户73.5%。
  全乡22个社中,畲汉族联合社共11个,参加农户246户,其具体是:钉步头社14户,陈厝里社16户,福坪坑社15户,七里曲社30户,坑仔龙王细弟社13户,五雷山许成章社15户,墓斗钟兴社12户,墓斗陈阿康社17户,新厝社20户,黄坛农业社80户,宫社17户,以上畲汉联合社占全乡合作社总数50%,畲族社?个238户,占总社数31.8%,汉族社4个100户,占总社数18.1%。(下略)
  (3)生产力提高:
  首先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多方面发展了农业生产。原青福全乡有耕地面积6936.82亩,1956年各种作物种植面积13465.60亩,土地利用率为总耕地面积194.13%,比1948年土地利用率提高67.13%,特别是早稻种植面积扩大为3645.68亩,约占总耕地55%以上,如果按1948年总土地复种指数270%,1956年总土地复种指数94.13%,对比1956年复种面积为1948年3.5倍。其次,土地精耕细作,多施肥亦是农业生产力提高一个标志,比如水田三犁三耙,中耕耘草三次,加强对田间管理,良种的推广,这里双季稻普遍使用“南特号“种,万利秈,有不少良种采取穗选片选,到浸种时又采用黄泥鸡蛋选种,秧地全部是合式秧田,密植等先进耕作方法。在肥料方面都普遍下基肥,中耕耘草时追肥,并且全部改变插“白水田”的作法,一般水田都是捻头插,一般每亩水田施农盐3斤,肥田粉5斤,鱼露10斤,人粪2担,草木灰2担,茶油饼4斤,追加基肥约15—20担,大约比解放前正常10倍。农地肥料亦比解放前增加5倍。第三,使用新式农具,兴修水利。这里从1956年开始有打谷机、双轮双铧犁、喷雾器、喷粉器、切茹机等,水利方面年年在冬季全面检修,1953年并修有墓斗堤坝一条长达6华里,基本上保住水灾的侵袭,这些都表示解放后农业生产力的大大发展,解放前这里是平原,半山田土地每亩年产量平均在300斤左右到?年新产量平均450斤左右。(仅稻谷产量)
  (4)解放后畲族生活的提高:
  根据原青福乡土改时划分成份,全乡386户,其中雇农39户,占农户10.1%,贫农244户,占总农户63.2%,中农84户占总农户21.8%,地主4户占总农户1.09%,富农8户占总农户2.18%,工人2户占总农户0.51%,其他5户占总农户1.4%。
  土改后于1955年根据内部站队的标准:(1)贫农,底子空,生产生活资料缺乏,需出卖一部份劳动力维持生活;(2)老新下中农,生产生活资料不足,生产生活有些困难;(3)老新上中农,生产生活资料常年有剩余,生活过得富裕或有放债,雇零工,生活一般超过中农水平者。按照此标准,当时青福乡由于迁出,分并户,死亡等原因全乡实有371户(比土改时少15户),其变化是,贫农149户,占总户数40.2%,新下中农92户,占总户数24.8%,老下中农9户占总户数2.43%,新上中农21户占总户数5.66%,老下中农68户占总户数18.33%,富农8户占总农户2.15%,地主2户占总农户数0.54%,流浪3户占总户数0.89%,由成份变化情况看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的变化是相当快的,另一方面亦看出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必需,否则其中有部分又开始向剥削他人的倾向发展。
  农民生产生活上下降的原因:贫雇农上升为新下中农有(1)土改时分到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2)参加了互助合作,积极从事劳动生产;(3)劳力较多而强,扩大耕种面积增加收入;(4)较有计划的生产和生活;(5)政府在贷款、救济等方面经济支持。贫农不能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家底薄,债务多,劳力少,人口多,再加生产资料缺乏,土地经营不好或受病、灾的影响以致不能上升。中农下降原因:(1)人口多,劳力少,劳力不能满足于耕作的需要;(2)天灾人祸生产受影响;(3)生产生活没有很好计划,有挥霍浪费的现象。
  其次,从解放后收入情况看亦是非常明显,如新厝村贫农雷奶才18户69人,1957年净收入折谷66007斤,平均每人得956.6斤,解放前每人平均净得425.3斤,对比解放后提高1倍多,其具体的情况见下表(一)与(二)对照。
  三、大跃进的一年
  1.大跃进中各项工作的进展
  为了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40条,迎接1958年春耕大生产,防止自然灾害的侵害,从1957年冬季起,畲汉两族人民就开始了大规模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到今年春耕前共修缮了水利87条,水池38个,灌溉面积达5782亩,占全片耕地面积的58.23%。在水利已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群众就向增加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标努力,实现技术大革命,全片成立了一个技术革新委员会,负责指导推广与改革各种农业技术,生产工具,实行并丘231亩,推广例种春119亩,水稻单季种植改为双季种植,由1957年的2685亩增加为5926亩,增加了1.2倍,占全片水稻种植面积的85.12%,并且普遍推广小株密植,大量施肥,把420部旧式步犁打坏,买了427部新式深耕犁和打谷机52架,当蓝加福等数人采用直播法种植几亩水稻获得成功后,技术革新委员会就组织老农召开现场会议,总结出直播的省工,水稻吸肥力强,稻杆不易倒伏三个优点后,就在全片推广了2400亩,并把这一经验向全县介绍推广。甘薯种植亦由往年每亩采用单行插植仅2000株的办法,今年普遍改为双行插植,每亩密植6000株。在敢想敢说,敢作敢为,打破迷信,解放思想的前提条件下,从实际中找出丰产经验,打破落后保守的“丰产到顶”迷信思想,不仅干部个个种植了试验田,而且在全片中掀起了一个“社社种试验田,队队种试验田,人人种试验田”的热潮,全片大搞试验田,首创了全县的妇女试验田,受到县妇联会的嘉奖。这时,也遇到了一些落后保守思想的反对和怀疑,为了用事实说明真理,夏秋时,组织了干部和怀疑论的人们到钟奶财的一块试验田里实地验收,收割后,平均亩产达1350斤。第三队妇女队长蓝二妹看到这个情况,回去后就叫丈夫连夜把自己种的试验田追肥一次;林阿云信服地说:“我老头子用老眼光看问题是不行的了,看样子新时代就要有新头脑,增产是离不开技术的。”
  在工业上,这里的畲汉族人民也和全国各地农民一样改变了只务农,不务工的习惯,贯彻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具体方针,掀起了全民投资,全民办工厂的高潮,全片共办了肥料加工厂127个,农药制造厂14个,农具修配厂2个,棕衣农具制造厂1个,缝衣厂1个,炼铁厂2个,炼钢厂1个,兴建水电站3个。规模相当大,如炼铁厂工人就104人,烧炭的还不在内。目前,农具厂合并1个,共有工人63个,计木匠33人,其中畲族22人,缝衣匠12人,其中畲族11人,棕衣匠4人,其中畲族1人;铁匠4人,其中畲族1人;泥水匠6人,其中畲族4人;蔑工4人,全厂畲族工人有39人,占该厂工人总数的62%弱,此外该厂的会计1人,和采购1人也都是畲族。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发展,普遍感到劳力缺乏,为了解放劳动全片就兴修大路7条,板车路2条,制造了各种木板车713辆,举办了托儿所127个(现合并为27个),食堂67个,(现并为23)。
  9月间,全片居民在认识到了办公社的好处后,就由原来的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并入城关镇红旗人民公社。
  随着时代的变化,仅在短短的1年中,畲族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和跃进,共产主义的萌芽还在日益增长和扩大。
  (一)改变了劳动习惯:
  畲族有着许多旧的传统习惯,如春节不劳动,新婚不劳动,以及男子除了一些农业技术上和重体力外,平时常在家中休息,带带孩子,煮饭等,因而这些习惯束缚了劳动力的解放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去年冬季以来,畲族人民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首先改变了春节不劳动夜晚不出工的习惯,苦干猛干,以劳动过春节的实际行动迎接大跃进的一年,在春节那天开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拿锄头,个个挑担子去兴修水利。妇女们在积肥运动中编出了“带饭到田头,寄儿托儿组,日夜赶积肥,丰收幸福多”的诗歌。蓝富兴和雷月妹2人在新婚的第2天,就和经常一样一个上山烧木炭,另一个就到铁厂劳动。
  (二)解放了劳动力
  畲族人民有极其优良的劳动习惯,1个强的妇女劳力可以抵得上1个汉族男子劳力,然而在过去1家1户的生活条件下,许多妇女需带孩子,煮饭,而不能安心生产;另一些单身汉也要因煮饭而迟到早退,只吃饭的问题就束缚住了不少劳动力,浪费了许多劳动时间。为了解决劳力紧张的情况,全片普遍办了公共食堂和托儿所,这些措施得到了单身汉和妇女们的欢迎和支持。也为他们解决了许多麻烦。在托儿所,食堂中还可以把一些劳力缺乏的人也动员起来,参加工作,从而使许多劳动力从锅台旁解放了出来,投入到生产中去,如鲤鱼山村有畲民74户,原来要留在家中煮饭的劳力有52人,占全村妇女劳力近三分之一的妇女17人因有孩子拖累而不能参加生产,在办了食堂和托儿所后,安插了一部份老年妇女,只要5个人在食堂工作,这样就有65个劳力投入了生产。原合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队共有12个妇女,劳力只有4个可以照常出工劳动,其余8个妇女都因有孩子而不能参加劳动,办了托儿所后,这8个妇女也就全部出工劳动了。又如葫芦门生产队畲汉两族共有26户,78人,其中男女全半劳力有45人,单身汉就有9人,虽然都是全劳力,实际上每月只能做上15—20天的工;家口多的9户,全劳力的“当家人”每隔二天就花上半天去县城购买菜副食品,一个月也只能出20多天;妇女劳力共13人,因家务、孩子拖累而不能出工的有11人,因而出勤率很低。据1958年4月1日到15日半个月统计,全队得工分总计3510分,平均每天出工的劳力只有26人,仅占全队劳力总数的56%。成立食堂后,全队45个劳力,除去安排在食堂中工作外,其余41个劳力全部出工,开始的3天内共做1054.5工分,平均每天得工分351.5分,若与上半月平均每天得工分234分比较,增加50%,其中妇女就得205.5工分,超过前半个月妇女总分的22%。此外并把4个缺乏劳力的老年妇女也安排到托儿所内,每天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就可以延长到10—11小时,每月全队就可以增加3510工分。
  (三)实行劳动专业化,发挥群众智慧,培养了新的工人阶级,为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创造了条件。
  成立公社以后,就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各个人的劳动技能和体力强弱,分成了钢铁厂工人,各种工厂工人,茶叶专业队,木炭专业队,畜牧场饲养员,食堂管理人员与炊事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各有所专职,这就发挥了每个人的劳动创造性与潜力,也便利于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技术,并且逐渐扩大工人队伍,培养了新的工人阶级,在建立各种工厂以前,全片有8个畲族木匠,其他都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辅助劳动,没有工厂,铁质农具都要到县城购买。自建立专业化以后,各种工厂就有248人,各种专业队也有334人。如在钢铁厂中的126个工人,过去从来没有炼过钢,炼过铁,自从县委提出全民炼钢铁以后,仅作了2个多小时的动员与讲解,就着手建炉,到目前已建土高炉2个,钢炉5个,喇叭炉103个,由于其他工具设备赶不上供应,只有一部分投入生产,到11月6日止,已产钢35658斤,铁31545斤。农药厂工人也从来没有制造过农药,只去福州参观后就着手配制,已生产了38900斤。此外并生产合土肥12030000斤,打谷机8架,洗铁沙木槽326个,深耕犁木架326付,中耕器72条等。
  (四)改变了农村面貌,为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打下基础。
  在并村后,将剩余房屋调剂作为工厂,因而不仅有工厂,而且还形成了农村中的工业区,如墓斗村,现在是福强铁厂所在地;王厝山村,是农具厂、棕衣厂、蔑器厂等所在地。各处有自己的厂房、工人宿舍、食堂。此外如有的村成为畜牧场等。尤其墓斗片有一条大溪,盛产铁沙,山上又有木炭,今后发展钢铁工业具备了有利条件。
  (五)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和先进思想的不断成长。
  通过了合作化运动和政治战线、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地成长,在畲民中也逐渐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因而在各项运动中涌现了许多先进事例。如在1957年冬的兴修水利中,需要相当多的投资和劳力,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全片投资的1768人,共投资了1637元,献工878工。钟成福看到水利工作很紧张连晚赶回家叫自己母亲、妻子和12岁的女孩连夜到工地参加劳动,他一家5口人有4人出工的事例感动了其他农民。在全民投资办厂时,畲民也积极投资和捐献,如蓝期妹原存了12元银元,准备留作孩子大了用,她说服了母亲,拿出全部捐献;雷大妹把自己辛勤孵鸡得来的1.85元,也捐献了出来,影响了一些富裕中农钟乃风,吴绍弟等把母猪、牛等都捐献出来,全片投资共计1972元,捐献山林1272亩,耕牛8头,猪15头,铁12820斤,铜520斤,银元72元,金3钱。雷新云妻子看到做风箱时鸡毛不够,就回家杀鸡献毛,邻居问她做什么,她说:“炼铁很重要,杀了鸡,鸡毛可以做风箱”。在炼铁时,雷石全的腿部被开水烫起碗口大的伤,虽人劝他休息,但是仍旧坚持着炉前生产一天一晚。王厝村原住有畲族29户,汉族2户,1957年时,他们把解放后积累钱新盖了7座瓦房,为了农具厂等需要,就在10月10日1天内都搬出,蓝兴元说:“我们让房子是为大家办工厂,办了工厂,也是为了我们”。在工厂中的工人们也不计较将来工资能评得多少,只是积极地完成公社提出的生产指标,工人们说:“现在办人民公社,有吃有穿,应当看远一点,
  不要计较眼前利益”。在今年风灾中,蓝通利自己房屋被刮倒了也不顾,而积极地去营救老人蓝元祥的房子。在筹备成立公社时,钟石华、蓝桂金等人将价值约1万元的山林全部捐献给公社;蓝得兴共有1只耕牛,去年别人以200元向他购买而他不卖,成立公社时就无代价地捐献给公社,作为工业生产资金;畲族妇女蓝新妹、雷光妹等亦将畲族所认为最珍贵的凤冠献给公社。畲民们的私有观念正在逐渐消失中。
  (六)在“劳动大协作”的集体劳动中,民族关系更加融洽亲密了。
  从成立公社以后,全片的劳力是根据需要统一调配的,工业生产紧张,就把大部分劳力调去支援工业,在钢铁生产高产周时,全片劳力有1090人投入工业生产中,占劳力总数的58%强,如烧木炭工人就增加到430多人;农业需要时就把大部分劳力调去支援农业,如秋收时,就动员了80%以上劳力去突击抢收。一方面培养了多面手,亦工亦农;另一方面在集体劳动中,畲汉两族常同吃同住同劳动,民族关系愈加融洽了。如在农具厂中汉族易阿五和畲族雷家香2人经常在一起研究技术问题,他们看到风箱口有问题,两人在一起研究了三、四天后,方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年风灾中,畲族儿童雷阿娇被洪水冲走,汉族妇女王七妹看到后,就跳入急流中把她抱救回来,并把她抱回自己家里,给她换衣烤火,好像自己孩子一样。
  2.并村大搬家
  墓斗片的1251户农户,原分住在67个自然村中,各村住户多数只有十几户,住户少的如大胡村等只有一、二户,村与村距离都有二、三里、零落分散,群众开会,学文化等都感到不便。如上大跃进以来,生产有了增长,今年夏粮收入1886820斤,比去年夏粮收入905670斤翻了一番以上,需要更多的仓库储藏粮食;办了许多工厂,也没有适当的厂房;群众在生活改善后,迫切地要求发展文化福利事业。如果进行简单的基本建设,这么相当大量的资金,对当时全片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来说,是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力量,同时在普遍感到劳动力的缺乏情况下,更没有可能抽出一部分人力去从事建设;而且根据各个农业社生产合作发展规划,工、农、牧、副各业都需要大力发展,于是如何解决房舍的具体困难,就成为各个社党支部与社务管理委员会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今年夏收后,原合利高级农业合作社党支部就把这个问题向社管会提出,要求研究解决,妥善处理。9月20日在社管会上一致认为需要调整社员居住房屋,进行并村,于是就在21日的社员大会上把今年上半年大跃进后的成果与情况,及下半年的生产规划交给社员讨论,并把调整房屋、进行并村的好处与决议向社员提出。这个决议获得了贫农和下中农的热烈拥护,但是也遭到一些富裕中农和保守思想的不满。根据这个情况,党支部和社员会就决定组织群众讨论,开展大争大鸣大辩论,富裕中农钟福×说:“讨老〓(娶妻)生孩子,目的就是盖房子做墓,怎么晓得现在世界变得这么快,做来做去,我们吃亏了,便宜货都给你们贫农占了。富裕中农林××讽刺地说:“一革土地,二革房屋,世界变了样,我们也都变成工人了”。这些言论立即遭到了贫农下中农的反驳,贫农雷树真说:“现在共产党领导,社会上大都要劳动,贫农就是占了地主便宜,实际上是把土地拿回来,也没有什么便宜,大家住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不好嘛?”下中农雷阿细说:“对啊!世界是变了,变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变是好事,不是坏事”。妇女们也认识到并村的好处,如蓝细妹说:“我赞成并村的好处,我上半年没有生病,受了孩子拖累,一个月做不上五、六工,并起来以后,办托儿所,我一个月保证出工28天,夺红旗也要报上名。”经过算细帐和辩论,群众对并村的好处普遍明确了,就由各村推选代表1名,组成了调整房屋委员会,根据全社户数人数,作了统一安排,对仓库、厂房、畜厩,及文化福利事业用房也有了安置。9月23—24两天内,群众就按照分配指定的房屋迁居了,全社村并成了3个,接着组织其他各农业社的各村代表,副社长,食堂会计到现场参观,代表们都很兴奋,73岁的雷阿相赞扬干部说:“现在干部真有办法,这样一搞,又省钱,又省劳力,免得加重劳力紧张,我老人就想不出办法,现在年轻人真有出息。”
  在酝酿并村中的康裕农业社长代表回去传达后,2天内也就由14村并为4个村。10月6日以前,全片共并为23个村。
  经过了并村,许多原来是困难的问题,现在都迎刃而解了,干部群众都感到满意。
  (一)贯彻工作、领导生产、宣传、开会都便利了,而且促进群众集体观念的增强。
  原来分散居住时,干部进行工作需要跑几个村子,连一个通知也要浪费许多时间,造成了领导困难,而群众开会也感到很不方便,如遇到刮风下雨下雪的晚上,道路泥泞,行走更为困难,个别只有一、二户居民小村中的农民,就常常不能出席会议,影响了工作的贯彻,也使得宣传教育工作上存在空白点,影响到少数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如原合利社第一队拓头下村共有劳力18个,常有一部分人去搞砍柴等副业,每天出工不到4人,并入书堂里村后,就克服了这些现象。
  (二)解放劳力,节省开支,勤俭办社
  原合利社在并村前有8个小食堂,需要会计、采购员、炊事员等32人,养猪387头,需饲养员42人,共需劳力74人,几乎占全社劳力318人的1/4。并村后改为3个大食堂,共要11人,饲养员减为16人,共27人,节省了劳力47人。下中农钟得雄说:“稍为一算就多出47个劳力,顶上1个大队劳力,1年就可以多打粮食200多担,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干?”按照社里计划原准备兴建仓库3座,猪厩2座,需要4200工和材料费380元。并村后,利用剩余房屋就节省了这笔支出和劳力的消耗,全片原67个自然村有房屋625座,并为23个村后,只居住了401座,剩余的224座就利用作为厂房、仓库、畜厩、文化福利事业用房共168座,如按每座房屋需材料费80元,人工800工计算,共需材料费13440元,抵上谷子223担多;需要劳力134400工,如果每个劳力平均一年劳动231天,就抵上400个劳力1年的劳动时间,占全片劳力1/5强。全片原有食堂57个,需要会计、采购员、炊事员共235人,其中占去男女全半劳力176人,养猪共2347头,需饲养员218人,其中占去男女全半劳力131人,共计453人,占劳力307人,为全片劳力总数的1/6。并村后,食堂也并为23个,共需108人,其中占去劳力49个;饲养员减为129人,其中占劳力42个,合计237人中占劳力91个,仅为原占有劳力的29.64%,不到全片劳力的1/20。
  (三)促进了群众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
  全片利用剩余房屋兴办了托儿所27个,理发部1个,洗衣组2个,干部红专学校2个,工农俱乐部1个,中西医联合医疗室1个,另有12个民校附设大食堂中,基本上满足了目前群众文化、福利事业的要求,如马洋小学在未并村前只有1个教室,容纳40多个儿童已感到拥挤,刮风下雨就会影响教学,并村后,花了5个人工,3元多钱,将1座大房子粉刷一新,改为学校,现设有幼儿班1班,一年级1班,三、四年级1班,共容纳90个儿童,此外,还准备把剩余的房屋设立幸福院、幼儿班等。
  (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了:
  畲汉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已经建立了浓厚的友谊,然而由于传统习惯,常是畲族聚居在1个村中,汉族聚居在1个村中,即使畲汉族杂居在1个村内的也没有居住在同1个房屋内。并村后,如新厝村畲族雷陈桂,雷石光分别和汉族张马生、陈阿口居住在1座房子内。马洋村汉族黄作淑听说大胡村畲族吴增法要搬到自己家中来住,就把腾出的空房进行打扫,并帮助吴增法搬东西,畲汉族人民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民主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团结,亲如一家人了。
  (五)为消灭城乡差别创造了条件:
  由于并成大村,人口较多,就有可能兴办更多的集体事业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为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创造了条件。
  并村大搬家,真是省钱又省人力,这说明了农村中的私有观念已在逐步消除中,封建的祖先崇拜的家族观念也逐渐消失了,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观念都正在成长著。
  3.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
  从11月1日开始,公社实行了半供给半工资制,吃饭不要钱不限量,这个措施获得了广大畲族人民的热烈拥护,互相惊喜报告,有的还不信的说:“政府过去那么小气,只留粮400斤,在又这么大气,倒底是怎么搞的?”许多过去受尽饥饿的贫苦农民,从此不必再为没饭吃而耽心了。
  公社成立不久,秋收尚未结束,总收入还没有确定,因此暂时不能发工资,群众对将来工资标准摸不到底,一部分人思想还有顾虑,也有个别因办婚事不能支到现金而有意见,在目前情况下,全体社员除免费供应口粮外,每人每日发给菜金口分,(蔬菜由公社自种,免费供应,参加工业生产重体力劳动的人则每日菜金1角)。社员缺乏零用钱,有的连烟钱也没有,一部分群众因而有意见,为了逐步改善社员伙食,现在研究出另一种菜金标准。按照新的标准,依照年龄大小和需要分为4种:1—3岁儿童每日2分;4—7岁儿童每日6分;60岁以上的妇女和65岁以上的老人可进幸福院,每日菜金8分;8岁以上及有劳动力的男女每日7分。公社并计划在秋收后即评议工资,实行工资制,实施办法初步确定老人、儿童、学生只供应口粮与菜金,其余男女全半劳力约占总人口的50%,实行工资制,按照每人劳动能力,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分为4等:第一等约占10%;第二等约20%;第三等约占30%;第四等约占40%。
  根据当地生活水平,每人每年平均约在70元左右,实行半工资制后,如一家4口,其中男、女劳力,老人、儿童各1人计算,每年公社供给口粮和菜金共23720元,平均每人已有59.3元,两个劳力每年工资收入,即使只有40元,就已保持一家现有的生活水平不致降低。我们在新厝村调查了20户的经济情况,并算了几笔帐。
  第一笔帐: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分配75元计算,实行口粮供给制,每人按口粮450斤,每斤7分5厘计算,占分配额的45%,工资部分(包括菜金)占55%,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可得3.44元,同1957年实际收入比较:
  收入增加的:9户,占45%;收入相平的:3户,占15%;收入减少的:8户,占40%。
  如按上述4口之家计算,每年可收入现金165元,扣去菜金102元,尚余63元,可以添置衣服等,按每人每年两套衣服,大人衣服每套7元,6套共42元,小孩衣服每套3.5元,两套共7元,共49元,还余下14元可以作其他用。
  第二笔帐: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分配85元计算,口粮部分39.71%,工资部分占60.29%,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可得4.27元,同1957年实际收入比较:收入增加的:12户,占60%;收入相平的:3户,占15%;收入减少的:5户,占25%。
  也以上例4口之家计算,一年可以收入现金205元,除去现金102元,再除去每人两套衣服共计49元,还可以每人买一双球鞋,大人球鞋每双按6.5元,小人球鞋每双按2.5元,4双共需22元,每年尚可节余32元。
  第三笔帐: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分配90元计算,口粮部分占37.51%,工资部分占62.49%,每人每月平均工资收入4.69元,同1957年实际收入相比:收入增加的:14户,占70%;收入相平的:2户,占10%;收入减少的:4户,占20%。
  仍以上例4口之家计算,除去菜金,衣服等费用,全年尚剩余72元。
  由此可见,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后,不仅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可以增加或保持现状,即使收入减少的人,其实际生活水平降低也不多。因为建立公社以后,集体的生活和福利事业大大发展,一切集体福利,也就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利益,并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这20户内,劳力多的户还是比较多,劳力少的也只有户,如果按全村、全片,或全公社来看,减少收入的户还要少。
  此外我们再分析一下降低户的原因:
  以第一笔帐来计算:在降低生活水平的8户中,有5户是全部是劳动力,没有老人、儿童拖累,其他3户也是有2/3以上劳力人口,而且其中4户的副业收入都占30%以上。再以第二笔帐计算,在降低生活水平的4户中,有1户是老中农,劳力占全家的2/3,去年副业收入达40%,其余3户全家都是劳动力,无老人、儿童拖累。因此少数人收入暂有些减少,也是有的,而且这些户在今后人口增加后,其总收入也就会相应地增加,而不会低于1957年的收入水平。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霞浦小组
  [党群资料656]
  福鼎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1959年1月14日)
  (上略)
  五、解放后畲族地区经济
  1949年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解放,他们多年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宣告结束,封建时代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一去不复返了。与此同时,畲族人民在党和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平等。由于党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极为关怀,几年来在民族地区正确地贯彻了民族政策,在各大政治运动中进行大力宣传教育,使广大畲族人民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党和政府也是关心备至,因为过去畲族人民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不但政治上得不到自由,就是经济方面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福鼎畲族自古就深居穷山僻壤,交通闭塞,与外界往来很少,生产方法守旧,农作物产量极低,加上封建地租高利盘剥,国民党苛勒捐税,剥削惨重。根据三个片的调查统计:有90%以上的贫苦农民,饥不得饱,寒不得暖,生活十分困难。鉴于这种情况,使畲族人民逐年再生产的成本也无所指靠,根本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但在汉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畲族地区也同样进行了土地改革,推翻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了封建剥削。土改前,90%以上的农户都是无地或少地的,如牛埕下片及浮柳片共487户,其中有215户没有一分土地。土改后,487户共分入土地2724亩,平均每户分入土地5亩;另外如照㳕乡牛食岚村86户农民,土改时分入土地273亩。通过这一革命,打垮了封建制度,没收了地主土地,使土地还老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使翌年农作物得到丰收,绝大部分农民收入有了增加,如牛埕下片的农民,在分入400亩的土地上,就收了56000多斤。同时免交地租和捐税,于是生活比解放前就有了提高。
  土地改革运动是解放后农村第一次巨大的革命运动,农民在运动中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思想意识起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打倒恶霸斗争地主的尖锐阶级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国民党统治时代的滔天罪恶,认识到贫苦农民的穷根子,从而有了强烈的阶级仇恨心。土改完成了,农民分到地主的生产资料,这一活生生的具体事实,使农民得到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启发,教育了农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畲族人民生活提高的唯一道路。畲族人民有了这一思想基础,因此在今后党所领导的每个运动,群众无不踊跃参加和大力支持,使每个运动得到健康的发展。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国民党统治时代,人民被刮尽脂膏,生活极为团乏,顾吃来不及,那有余力照顾农业,于是农村经济显著萧条,农民贫病交加,人口下降,造成生产萎缩,整个农村呈现萧瑟的凄凉景象。农民倾家荡产,典妻鬻子,有的家无立锥之地,便远离乡井出外,讨饭度日,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真实写照。土改后,为了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党和政府便采取如下措施:
  I、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畲族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干部的积极努力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热烈拥护,是逐年有所发展。1952年起在畲族地区先后开始组织互助组,根据牛埕下、双华、浮柳三个片的调查材料统计,刚开始组织临时互助组时,除了少部分劳力多、生活好的农户没有参加外,其余全部加入。1952年互助合作运动是一个高潮,这三个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贯彻了中央指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结合本县具体实际情况,组织了30个临时互助组。在临时互助组内虽只有实行换工而已,但已是广大农民走向集体生产的萌芽。
  经过一年的互助合作运动,已看到互助组的优越性。到52年秋、冬天先后都转为常年互助组,牛埕下、双华、浮柳三个片共组织18个常年互助组。互助组成立后,对于缺劳动力的农户给予支援,生产工具相互调剂使用,使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同时也采用一些新的耕作方法,因而年年得到丰收。1952年的产量已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如双华片1936年平均亩产量是210斤,52年平均亩产量是212斤。各个地区比解放前(1948年)的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1948年亩平均产量:双华是171斤,牛埕下是220斤,浮柳是160斤;1952年亩平均产量:双华是212斤,牛埕下是250斤,浮柳是210斤,平均每亩增产20%以上。
  在互助合作运动中,采取了入组自愿、民主管理、等价交换的原则,使互助组获得顺利的发展,常年互助组组织起来可以解决许多临时互助及个体户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抢收抢种等等;同时也有其性质上的不同。常年互助组有较完整的制度,如牛埕下片的互助组,生产由组长调动,每天劳动后即按劳动质量发给工分票,十天收回工分票公布一次,少出工的农户,须于下一二旬设法补偿,否则,年终须以干谷弥补。这种互助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牛埕下片二位农民说:“我们劳力比别人差,一定要起早摸黑赶上去。”群众一般对互助组反映很好,有的人说:如果没有参加互助组,那些田多、劳力少的农户就无法及时耕作;而成立了互助组,劳力多,田地少的农户,可以多挣一些工分,以增加家庭的收入,使家庭生活过的更好。
  互助组组织起来,也改进了一些生产技术,如深耕细作,改良品种等等工作。解放前一般是一犁一耙,不施肥、或且施肥量很少。互助合作运动期间,有的地区已增加到二犁二耙,增加施肥和耘草,水稻改种不易倒伏的新品种,使收成增加。有的地区如浮柳片往里互助组适当安排劳动力,抽出部分劳动力从事烧瓦砖,单53年就收入500元,增加了组员的经济收入,于是使互助组更形巩固。
  由于互助合作运动搞的好,在运动中也出现不少的先进模范人物,如牛埕下片共产党员雷盛铝在互助组内搞试验田,打破常规,在山高水冷的地区种植早稻,同时领导全组进行精耕细作,使54年比53年获得增产。由于他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发挥了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并取得很大的成绩,因此于1955年3月25日县人委会授给单项增产模范的光荣称号。还有如浮柳片往里互助组共产党员钟柔相,正确地贯彻了上级党委的指示,不但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对党的各种措施,都是认真的执行,如全片开展红旗竞赛,他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教育农民,鼓动勤出工。曾经全组在10天内完成220亩掘稻根及翻土的突击任务。后评比结果,种柔相互助组荣获第一名,夺取了红旗,受到党委的表扬。群众反映说:“过去我们劳动被人瞧不起,现在劳动有了一点点成绩,还得到党的表扬,我们一定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来报答党和毛主席。”
  整个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是健康的,但也有个别地区如双华片的党支部对互助组领导不够,有点放任自流,因此有的互助组在秋收繁忙中只互助几天就泛散。浮柳片深垅互助组,干部对互助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清,刚组织时只吸收一些生活好的农户参加,不要贫苦的农户参加。由于没有在农村中贯彻阶级路线,致造成组内生产很混乱,大伙对互助组意见很大。
  Ⅱ、农业合作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要跟着变化。54年起互助合作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就开始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使农民在规模较大的集体中进行生产。刚开始试办时,参加的农户不多,到55年56年是个大发展时期,根据1956年的统计材料,全县畲族有4852户,入社的有3799户,占总户数的84%。共办初级社98个,入社的有1586户,占总户数的35.1%。全县畲汉联社:高级社有78个,入社的畲族有1658户,占总户数的39.5%,初级社有79个,入社的畲族有555户,占总户数的12.4%。
  农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比互助组前进了一大步。初级社视户数多寡不一,分队和分工。全社的土地经营、劳力安排都有了计划。由于农村党支部加强对农业社的领导,54年起组织初级社,到55年秋季就得到丰收,根据双华、牛埕下、浮柳三个片调查的材料看来,这一年普遍增产。牛埕下片古井社共40户,有水田253.27亩,农地19.78亩,55年秋季总产量为93300斤,平均亩产344斤,比解放前增产30%,这一下完全显示出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农民是最会打小算盘的,他们看到合作社丰收情景,56年有一些单干户自动要求参加合作社,因此这一年合作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是这一年遇到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虽经发动群众抢救,灾情稍有减轻,但秋季收成普遍比55年减产了。就以牛埕下片三个初级社来说,各社普遍减产10000多斤。由于群众对合作化的优越性认识不足,遇到56年歉收年景,就感到失望,浮柳片有些农民说:“共产党讲合作社好,会增产,而今年减产如此多,还不如互助组。”有的说:“我们不参加,入社二年就会没有饭吃。”这些混乱思想,对群众影响很大。因此1956年冬各乡都有部分农民要求退社。如双华片入社的农户有234户,56年冬退社69户。其他如牛埕下,浮柳片也有少数退社。虽有部分农民退出合作社,但留在社内的毕竟还是多数,各村在党支部领导下,坚持继续办下去。如双华片西庵初级社原有18户,退了11户,仅剩8户。当时社员认为户数少,力量小,不如解散了事,但党支部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坚持办下去,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1957年出现了空前大丰收,西庵初级社仅种41亩土地,总产量为200余担。当年全片要求重新入社的有143户。
  1957年各农业社出现了大丰收,及本县赴专区少数民族代表会的代表返乡贯彻后,群众情绪很高涨,前歧、白琳二区有13个农业社,二月份有533户退社,57年重新入社的有467户,占原退社户数70.16%。1957年全县畲族入社的有4331户,占总户数的96%,其中畲族的高级社有6个,入社的农户有1022户,占总户数的22.5%,初级社有126个,入社的农户有2056户,占总户数的有45.51%。畲族联社:高级社有23个,畲族入社的有892户,占总户数的19.6%;初级社有48个,畲族入社的有361户,占总户数的0.85%。
  到1957年,已组织起来的农户有96%,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已归集体所有。入社的土地,初级社时期仍给予适当的土地报酬,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时,土地便取消了报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力统一安排,分配办法:采取按劳取酬,土地经营统一规划,使农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
  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社内计算报酬的办法,一般采用:
  第一种:按每人每天劳动的质量评记工分。
  第二种:按亩数包工。由不同家庭的劳动者合耕一块地,包给若干工分,他们提早完成任务,即可继续承包别的活干,争取多挣工分。
  第三种:按生产队包工包产,倘某队精耕细作,产量已超过包产水平,可以多留口粮,达不到包产水平,必须先公后私。
  这几种办法,以当时的农民觉悟水平来说,以后二种为宜。如浮柳片钟柔相反映说:“采取这二种办法,可以避免社员出工拖拉的现象,事实上后二种计算报酬的办法,在劳动尚未成为人们的第一要素的情况下,是有一定刺激生产的作用。”
  农民加入合作社后,使几千年来的个体生产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农民的思想意识也跟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的思想。
  2.农茶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解放后,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一步,落后的经济面貌完全改观。促使落后经济面貌改观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但改进生产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首先,土地利用、作物种类及虫害:
  畲族地区多系梯田,土地宜种植水稻和地瓜,这工种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水稻,用来交纳爱国公粮及卖余粮,留作口粮的数量不多。地瓜米是人民的主要食粮,一般都是水田种水稻,农地种地瓜,但因地瓜系丰产作物,而各地区农地较水田少。故也有利用水田种地瓜。
  农作物的种类甚多,水稻方面:解放前有红×、口口、芒种、糯种、百日早五种。过去耕作粗放,田间管理差,所以产量低,一般年景,平均亩产约180斤。解放后,新增加的水稻种类有:荷花种、齐黄、六月秋。这几种水稻,由于精耕细作,多施肥和耘草,因此都比解放前丰收,平均亩产约200余斤。新增加的三种水稻,群众对种植六月秋反映很好,他们说:“过去地瓜吃到五六月就完了,到处奔籴粮食。现在党领导我们种植六月秋,使我们的口粮就解决了,到青黄不接也能吃到大米饭,这种作物收成也很好,准备明年更大规模的种植。”
  地瓜方面:解放前仅有红薯、白薯、台湾秋三种,每亩平均收成1200斤,晒成地瓜米300斤。解放后新增加了海薯,这一新品种,比解放前几种都丰收,平均亩产1800斤,晒成地瓜米450斤。
  农作物种类多,但虫害也不少,水稻虫害比较严重的有臭龟虫、流漈虫、蛷流子,用六六六粉及菜油来扑灭,亦有发动群众捕捉。解放后,臭龟虫害在双华发生二次,一旦发生、蔓延全片。1956年发生时,每天每社捉1400斤,受害严重的亩产仅20—25斤。这种虫害,目今尚无其他预防办法。地瓜的兽虫害有山麂、臭虫、金龟子,其中以臭虫最为严重,它匍伏泥土中,蛀食地瓜,凡经蛀食,几都腐烂,损失颇严重。这种虫害,几乎年年都有,现在还无效法防治。
  其次,选种技术的改进:
  畲族地区大部分推行了梳穗选种、黄泥鸡蛋选种,有的地区如双华片也有用苏打摧芽。这些选种办法,优点很多,可以检出半饱满的种籽,剩下皆良种。这样可使将来秧苗粗,水稻生长茁壮,出穗成熟整齐,牛埕下片有人说:“这种选种,犹如母体壮,生的婴儿分外健美。”
  从选种到播种的步骤:
  水稻成熟时,在无数的稻穗中,选择最好的穗,然后逐一梳下,以备为种。每年清明过后,备一大木桶,置于门口,视谷种多寡而定黄泥及清水。先清水渗黄泥,以木棍搅拌均匀,将鸡蛋放入泥水中,倘鸡蛋下沉,就是土力小,水量多,即须加黄泥,待鸡蛋浮起,就合标准。然后以蔑萝盛谷种浸入泥水中,搅拌片刻,使不饱满的谷子浮在水面,即行打捞,沉在下面的皆良种。以清水冲洗干净,盛入桶中,稻草,棕衣密盖之,视天气寒温而决定用温水或冷水喷洒。倘天气温热,出芽快,二三天即可下播,天气寒冷,出芽慢,四五天才可下播。
  再次,多犁多耙多施肥:
  解放后,实行多犁多耙,一般是秋收后,年底就犁翻土一次,清明时犁耙各一次,到插秧时再犁耙一次。共三犁二耙才插秧。解放前,犁田翻土约8寸深,解放后,犁田约有一尺深。农业用锄头翻土,也比解放前增加一次。
  施肥情况:
  解放前仅有草木灰、人粪肥、牲畜肥,解放后增加了肥田粉、盐肥、土化肥、“欧肥”、绿肥等等。近二三年来,地瓜亩施肥第一次施基肥(草木灰)60——70担,第二次施人粪肥7——10担,第三次施肥田粉20—25斤(渗水折肥约8—10担),共亩施87——105担,比解放前亩施肥增加约50%。水稻亩施肥:一般亩施肥少的五六十担,多的八九十担,从种到收视土质好坏施一、二、三次不等,一般以施三次的为多。
  第四、推广双季稻及密植:
  畲族住居高寒地区,解放前水稻种植绝大部分是单季稻,根据双华、牛埕下、浮柳三个片的调查,仅有双华片种有少量的双季稻。插秧行距普遍是1——1.2尺。1954年以后,相继推行双季稻及密植,到今年为止,有的地区如浮柳片改种双季稻的田地很多,有的地区改的少,牛埕下高级社去年仅改二亩,今年改种12亩。
  水稻密植,去年和今年较多,特别是今年约有70%——80%的水田推广了密植。密植程度,绝大部分行距4、5、6寸,7、8、9寸的行距比较少。在畲族地区推广双季稻及密植,群众思想抵触很大,认为此间山高水冷,不能改种双季和密植。同时又认为密植不易耙草。旧的生产工具不适用,肥料不够,劳力不足。牛埕下有一农民看到路头厝一坵改双季密植时说:“如此能丰收,我要砍头给大家看。”1955年,
  浮柳片改单季为双季,种植六月秋时,有人说:“我们浮柳山高水冷,六月秋从来没有人种,你们去种吧!我不相信会有收成。”由于农民习惯了陈规旧律,因此刚开始时,种植面积很少,以后方逐年增加,并且事实上证明双季密植能获得丰收。浮柳片好的亩产一季约200斤,一般的如兰家里去年种植10亩,共收1881斤。平均亩产188.1斤,双季收成将达400余斤。事实胜过雄辩,保守的人们在铁的事实面前觉悟了,不敢再唱高寒不能种双季和密植的调子了。浮柳不少群众反映说:“六月秋收成很好,种越密、收成越好,准备明年大量推广。”
  地瓜密植,解放前地瓜种植是小畦单行的,株距是1——1.1尺,现在畦底约1.5——2尺,每畦种双行,株距是6——7寸。今年已全部改小畦为大畦,改单行为双行,改疏植为密植。根据浮柳试验结果,每14株可多收一斤。
  最后,改良土壤方面:
  (1)轮耕制:畲族地区水田面积比农地多,地瓜是高产作物,故改部分水田种地瓜,一般种植一二年后改种水稻。种豆的田地,一年即须换一次,才有收成,轮耕种植,一则可使作物丰产,二则可以改良土壤。
  (2)变瘠田为沃土:培育地瓜苗,解放前均利用农地;解放后,一般利用水田培育,因地瓜苗地,施肥量极多,可使土质肥沃,宜种水稻,极易丰产,这种改良办法,已在牛埕下片推行了。
  另外对田质坏的亦搬进沃土,来改良土壤,今年牛埕下片路头厝队以此法改良土壤,成绩好,受到县委检查团的表扬。
  (3)就地犁深:有的农地因一贯犁翻太浅,土量少,作物不易生长,采取翻深,土量增加,地瓜收成就好。
  由于农业生产采取了精耕细作、多犁多耙多施肥的结果,使水稻、地瓜每亩种植所需的时间也较解放前有所增加,农作物较解放前丰产了。以浮柳片来说,1957年水稻、地瓜平均亩产340斤。
  Ⅱ、改进茶叶生产技术:
  茶叶是畲族人民经济重要收入之一,因此解放后对茶园管理采茶技术,制茶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茶园施肥有肥田粉、草木灰、牛粪,牛埕下片有的试验茶园每亩施肥田粉120斤,每亩300株,每株6.4两,一般茶园每株施四两。茶园施肥一年约二三次,不时也有锄草及翻土,倘遇自然灾害,如虫灾等,发动群众捕捉或以鱼鳞精扑灭。采茶一般都是妇女,一年采四次:早春、次春、三春、四春。今年浮柳片有的茶园采五次。采茶极为细心讲究。解放前对茶园根本不加管理,不施肥、不除虫害,让其自生自灭,一年仅采一二次。
  茶叶产量解放后骤增,旧的手工生产已不能适应了,因此解放后从汉区学习先进的制茶机器——做茶机(亦称油碾机),牛埕下、浮柳片都采用了这一新机器。使单一操作效率提高约10倍,因此现在制茶过程所花时间相应减少。
  制茶技术主要在于焙茶,牛埕下片有些农户解放前后一直从事茶叶生产,制茶技术极好,如雷成回、钟细妹夫妇均系制茶能手,连年荣获县区授给的茶叶生产模范的光荣称号。雷成回同志曾到县里介绍制茶技术,并到第七区各个茶组传授制茶技术,使七区茶叶生产质量普遍提高。
  林业及茶业生产:
  畲族住居山区,周围有辽阔的山地,可以植树造林,单双华及浮柳片就有荒山面积9000多亩,是发展林业生产的绝好条件。解放前对于林业生产根本不加重视,因此林业生产很差。解放后,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前进,需要大力发展林业,一则可以支援祖国建设,一则可以调剂气候,保护水土。因此党和政府对于发展林业极为关心。现在有些乡已有专职干部领导林业生产,对于发展林业工作做了不少成绩。如浮柳片今年造林有1320亩面积,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准备种植果树415亩,这些果树一经成林,将成为人民经济重要收入的一部分。
  茶叶生产:解放前,茶价贱,农民生产不感兴趣,许多茶园放荒,1937——1938年间,牛埕下片有不少茶叶因无人收购,放火烧掉,产量不多,虽有一部分收入,但是人民经济生活的次要来源。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发展茶叶生产十分重视,如发放农贷发展茶叶,使茶叶产量逐年激增,已成为畲族人民重要收入之一。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茶叶也合作化了。在初级社时期,茶园仍以收入均35——45%为茶地租,高级社时期,就取消了茶地租的报酬。
  畲族人民绝大部分都有经营茶园,以牛埕下及浮柳片来说,除了31户没有茶园外,其余家家户户多少都有经营少量茶园,因此,喝茶在畲族地区很普遍,已成为家常便饭。由于茶叶出产多,收入也是惊人的,1957年和1958年浮柳片茶叶收入约占全片总收入的1/4。1957年牛埕下片茶叶收入约占全片总收入的1/2,今年茶叶收入约占全片总收入的2/3。
  畲民住居地区,荒山极多,到处均可垦植茶树,发展前途极为可观,今后应组织群众垦荒植茶,以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副业及手工业生产:
  畲族人民从事副业及手工业生产的特点:种类少、人数少。以副业来说:
  (1)烧瓦砖:我们调查双华、牛埕下、浮柳片统计:只有浮柳片于1953年请浙江太顺汉族烧瓦砖师傅来教技术,他们掌握了技术,就进行大量生产。自53年投入生产后,至今年止,已收入10404元。今年钢铁生产任务很紧张,瓦砖生产暂停,这一副业收入很大,今后必须注意继续扩大生产。
  (2)烧木炭:也是副业之一,今年大搞钢铁生产,需要大量的木炭,现在畲族地区都承担起这个光荣的任务,到处都建立了炭窑,培养了不少烧炭技术工人。
  (3)卖柴片:解放前后,畲族人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挑柴片到附近市镇出售,所挣少许,以弥补家计之不足。今年工农业大跃进,劳力很紧张,无暇挑运柴片去市镇出售。
  手工业方面有泥水匠,缝衣匠、木匠、理发匠、绣花匠等,这几种手工业的人数都很少,根据我们三个片的调查:多的如缝衣匠10余人,少的如绣花、理发、泥水匠仅有四五人。这些手工业者,一般都利用农闲给人雇作,缝衣匠、泥水匠、木匠一年的出工100——150天。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时间不多。
  4.大跃进后的新气象:
  1958年是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的一年。党和政府发出向粮食和钢铁进军时,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组织了生产粮食和钢铁的大军。畲族人民也响应了党的号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苦战在田野间,溪河边,高山上,一切为了钢铁和粮食二大元帅而努力。在这万马奔腾的时代里,人人气壮山河,干劲冲天,因此在寂静的山村,也呈现一片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1)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解放前,妇女是处在被压迫、被歧视的地位,因此也造成她们的自卑感,许多生产项目也被人认为无法胜任,如烧木炭、插秧、犁田、耙田、焙茶等,这些活都由男人干。今年大跃进后,妇女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牛埕下片有妇女参加犁耙田、焙茶等工作。浮柳片也有妇女参加插秧。过去那些对妇女讥笑、冷讽热刺的现象,也敛声匿迹了。至于烧木炭,那更是不在话下了。浮柳及牛埕下片共有136人跟男人一道苦战在山上,参加烧木炭,支援钢铁生产。
  (2)干劲冲天,昼夜战斗:
  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汉族人民一道为了共同的目标辛勤地劳动,他们的干劲也是十足的,今年工农业大跃进,他们的出工率是惊人的,一般除了患病外,几乎天天出工,根据双华、牛埕下、浮柳三片调查,全劳力及半劳力出工率达90%以上。有的出勤率不但达到90%,甚至超过100%。他们真正发挥了苦干猛干的精神,仅今天8个月的劳动工分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劳动工分,如牛埕下片雷子〓去年仅挣2115分,而今年只8个月就挣了2174分;浮柳钟亚耻去年仅做1674分,今年只8个月就挣了2466分,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在这跃进的形势下,老少也不甘示弱,他们在祖国伟大建设的鼓舞下,居然也拿出黄忠的气慨,如牛埕下片一位白发苍苍的70余岁的老公公李宜岁、浮柳片鬓发斑白的李学貌,他们和年青的小伙子一样天天出工,今年8个月分别挣了1600和2000工分。按半劳力计算,他们的出工率已超过100%。少的也投入工农业生产,他们战斗在田间、在钢铁战线上。浮柳片深垅畲族小学生在这次钢铁生产中,共烧了3000多斤木炭,他们睛天就奔忙在铁沙、耐火石、木炭场中,雨天就上课。在这次钢铁生产中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学校特授予15名劳模的光荣称号。
  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赶过一浪,任务十分繁重,劳动力很紧张,这是好现象,白天干来不及,利用晚上加班,如搞积肥、车子化等等。人人都在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紧张的劳动。
  (3)全民动手、大搞积肥:
  今年农村积肥运动,采取了人海战术,在畲族地区积了数以万计的肥料。单浮柳片就积了160多万担,牛埕下片古井社在短短的七天内共积了26146担。这次积肥运动,群众开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无数的肥源,到处办起肥料厂,单牛埕下片就办了94个土肥料厂。在这一贯被人认为落后贫瘠的山区,在党的领导下,群众挖掘了潜力,办了工厂。这是山村巨变,也是全国大跃进形势下所出现的新气象。
  (4)全力以赴,支援钢铁生产:
  全民动手,大炼钢铁,已形成汹涌澎湃的巨流。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跟全国人民一道投入钢铁生产的运动中去,他们都以70%以上的人口支援钢铁生产,人人以无比英勇的姿态战斗在钢铁战线上。
  钢铁生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现在到处都组织钢铁兵团,团下又分设木炭队、炼铁队、挑木炭队等,每队设队长一人,组织非常严密,战斗员在集体劳动和生活中锻炼的更加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劳动与生活都在一块儿,党委任务一下达,钢铁健儿便迅速集中待命,个个如生龙活虎,干起活来,浑身是劲。
  自开始炼铁以来,畲族地区就响应了党的号召,建起了炼铁炉,牛埕下及浮柳片一开始就建了11个炼铁炉,都在十月中旬正式投入生产。身强力壮的参加鼓风守炉、烧木炭,老少洗铁沙、敲碎铁矿,男女老少齐动员。牛埕下第一炼铁炉在8个夜晚就炼出生铁800多斤。全片人民都为争取完成党委交下的二吨生铁任务而努力。浮柳片8个炼铁炉,在钢铁大军的猛攻猛战下,从10月13日——10月20日止,短短的七天内就炼出生铁2067斤。在炼铁过程,不仅男的干劲足,女的也不会逊色,他们为铁水奔流,边积极工作,边尽情歌唱,通宵达旦,毫不感倦容,真有无穷的力量,冲天的干劲。
  这次钢铁生产,由于广泛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意义已深入人心,浮柳片的妇女李织妹、雷阿花在建高炉时说:“只要铁水会奔流,二天二夜或三天三夜没睡也没关系”。钟月先说:“党的任务能完成,几夜没睡也没要紧。”牛埕下片一位十三岁的少先队员,有一夜晚调查组同志跟他一块儿炼铁时,问他干啥如此积极参加炼铁呢?他说:“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早日解放台湾,为了我国钢铁生产早日赶上英国和美国而来炼铁。”由于群众对于钢铁生产意义认识清楚,因此大大推动了当前的钢铁生产。
  随着形势的发展,铁的生产任务有了增加,十一月中旬根据县委的布置又提出新的任务,浮柳片分配二吨任务于月底完成。现在浮柳片的畲族钢铁兵团根据上级指示,已搬去桐山镇集中冶炼,共负责三个炼铁炉。我们去参观时,看到那辽阔的原野,高炉林立,畲族钢铁战士与汉族战士并肩作战。他们真是人人比干劲,个个逞英雄。
  木炭是炼铁不可缺少的燃料,现在畲族地区大建木炭窑,单浮柳片就建了42个,出炭数以万计。浮柳片从10月5日——11月15日就生产了15030担,除了供本片炼铁外,还发挥了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支援附近兄弟兵团1989担。由于炼铁任务紧张,所需木炭量极多,烧炭战士动脑筋,改进技术,每窑出炭都较过去增加,这些战斗员不辞辛苦,日夜守在窑口,为钢铁元帅升帐而忘我的劳动。
  5.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今年工业农业的大跃进,就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形势向前发展,要求我国由社会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这个过渡的第一步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我国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兴办人民公社的高潮,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欢欣鼓舞地加入了公社。本县于8月前开始酝酿办人民公社事宜,八月底到九月间,畲族人民已100%加入了公社。
  办公社前,首先在干部中进行宣传教育,统一了认识,然后在各片各村对群众进行反复宣传教育,使人民公社的好处家喻户晓。在群众思想觉悟的基础上采取自动报名盖章,要求参加人民公社。到处兴办人民公社,群众的情绪极为高涨,一般贫农、下中农是热烈拥护的。大部分上中农也是赞成的。这次办人民公社过程,宣传教育比较深入,邪风不大,一般群众反映很好,畲族人民普遍说:“办人民公社,可以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大家不愁衣食。”双华片一妇女说:“人民公社成立后,大伙同劳动、同吃饭,劳力统一安排,过去所不能干的活,现在也可以干了。”有的说:“人民公社办以后,农民再不会自私自利了。”不可否认的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仍有少数人思想认识模糊,顾虑重重,认为自己茶园、麻竹多,入社后会吃亏,于是出现如牛埕下片兰××等擅自出卖麻竹等非法行为;双华片有几户农民听说要办人民公社,生产资料要归公,便偷偷摸摸出卖毛猪14头;浮柳片出现偷卖柴片,这些农户一般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上中农,对于这种资本主义倾向,必须予以随时进行斗争。这些事实,也雄辩地说明了农村中还继续存在着二条道路的斗争。
  人民公社组织起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现在公社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公社内的生产组织,去年所划的民族乡,在公社内成立一个大队设大队长一人(即连长),大队下面视自然村远近多寡分设小队,设小队长一人(即排长)。工农副业生产,亦有初步分工,倘遇中心任务紧张,即由各队临时抽调,劳动力统一分配安排,充分发挥了各自生产积极性。一切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生产由社统一规划经营,使公社一切生产纳入国家的计划。产品分配,全部社员都在食堂用膳,吃饭不要钱。出工生产按天登记。具体分配方案尚未正式公布。
  现在人民公社已经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了,这已成为群众性的行动。党和政府将引导畲族人民走向更幸福的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进一步培养农民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
  组织人民公社后,为了使更多的劳力投入工农业生产中去,党和政府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办公共食堂:
  畲族人民住居分散,现已全部按生产队或自然村办了公共食堂,100%都在食堂吃饭。有的地区已开始全部供应饭菜。几十人、几百人集中在大厅吃饭。我们这次在浮柳片调查,因远道关系,有一半食堂我们在那里吃过饭,饭菜很不坏,而且清洁卫生做得很好,各个食堂都排设几张方形桌,碗筷整齐,桌椅光洁。
  (2)使用自来水:
  畲民住在高山上,溪泉密布,竹林甚多,群众利用现有条件用竹当自来水管,从山上引溪泉至各食堂,用水十分便利。
  (3)大搞车子化:
  畲民住居分散,山路多是羊肠小道,崎岖不平,运输行走极感不便。现在响应党的号召,大搞车子化,双华、牛埕下片正在日夜加班,准备每家备一辆土车,将大大减少运输劳力。
  (4)亲帮亲、邻帮邻:
  畲族地区托儿所尚未全面展开筹办,目前仅有托儿小组及亲邻相帮助的临时性组织,现在群众普遍反映要求办托儿所,好让母亲上山下地。
  (5)牲畜集中饲养:
  现在公社的毛猪全归食堂饲养,耕牛分配给各生产队饲养,减少不少劳力。
  由于公社采取了上述几项措施,使广大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参加社会工作和生产劳动。同时得到和男子完全平等的地位,有同样参加工作的机会,同工同酬,使妇女的劳动力得到彻底的解放,投入当前工农业大跃进的洪流中去。
  人民公社建立后,在这短短的二个月,无论在钢铁、农业生产及其他建设方面,都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由于公社具有“大”和“公”的二个特点,便能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并高度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从而推动生产取得更大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创造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小组
  [党群资料655]
  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1959年1月20日)
  (上略)
  八、解放后经济
  (一)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是畲族人民住居的一个地方,全营包括八井、横埭、竹里三个自然村(牛洋自然村现已并入八井),分别成立三个连,根据目前统计全营共192户,人口705人(其中杂居汉人2户,人口5人),男351人,女354人;劳动力计253人,其中男劳动力125人,女劳动力128人。耕地总面积1486.40亩,其中稻田1262.70亩,农地223.70亩。
  1949年8月八井解放了,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剥削,结束了黑暗痛苦的生活,畲族人民欢心鼓舞,紧接着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的斗争,结果减少原来租息70%——80%。1950年10月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的剥削,这样就使广大的畲族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彻底的翻身。
  当个体经济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时候,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互助合作,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得到了八井畲族人民热烈拥护,1952年组织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12月成立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5年合作化高潮到来,百分百的农户都加入高级农业社,为了根除走资本主义道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8年10月八井畲族人民全部加入公社,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向前迈进。
  (甲)农业:
  (1)生产力的提高:
  耕地面积:解放前八井四个自然村(八井、横埭、竹里、牛洋)共有耕地1321.03亩,其中租入土地占自耕土地433.5%。土地改革时没收了封建地主的土地,并把它平均分给农民,土地面积增至1323亩多。几年来垦复了165.37亩,这就使目前土地总面积达到1486.40亩,其中稻田占1262.70亩,园地占223.70亩,这样,耕地面积就比解放前耕地面积增加11%。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不断增长,解放前稻田每亩平均产谷250斤,农地平均亩产茹米200斤。1952年稻田每亩平均产量280斤,比解放前增产11.2%;农地平均亩产茹米380斤;比解放前增产90%。1953年稻田平均亩产344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7.6%,农地平均亩产茹米513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5.6%。1956年稻田平均亩产456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2.4%。农地平均亩产茹米345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72.5%。
  农作物种类:
  主要农作物是稻谷和地瓜、小麦、南瓜、花生、向日葵、萝卜、麻苧等。播种面积根据1956年统计:
  稻分早、晚稻两种。早稻有软亭早和南特号两种:其中以软亭早为主,占早稻播种面积67%。晚稻有黄尖、红谷、南早、〓谷、术谷等五种,其中以黄尖为主,占晚稻播种面积80%,红谷、南早主要种在山田,收成单季。农作物一年最多收成三季,即早稻、晚稻、小麦。轮种作物主要是稻谷和地瓜轮种,有时二三年轮种一次,这样土质会变好,产量就会增多。
  劳动强度:
  解放后打倒了地主、土地还家,自己劳动所得再不受封建地主剥削压迫了;群众普遍这样说:多出一分力量,多增加一分收入,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劳动成为主动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般劳动时间上午五点半到六点就出工,十二点回家吃饭,下午一点半出工,五点半才收工。全年出工高到290天,最低的也有210天。更可贵的是劳动成为自觉主动的,不象解放前企图维持最低生活,而带着低落的情绪进行生产。
  劳动组织:
  过去八井畲族人民在农业生产上都是各家各户单独进行,但是遇到农忙季节也相互进行变工。解放后互助组和合作社组织后,农民们都团结在合作社和生产队的周围,进行集体劳动,服从社里统一分配,出勤率也提高了。在合作社里有些劳动力每年出工290天,每亩稻田从播种到收成计需20个人工、3个半工。一亩地瓜园从种到收计需30个人工、1个半工。一个最好的劳动力每年能耕种田地9亩,较差的劳动力一年也能耕种6亩土地。
  生产工具:
  解放前主要农具有犁耙、锄头、山锄、田刀、草耙等,从城关汉人农具店买用。解放后主要农具,还是这些,但有的进行了改进,而且部分的使用了新式农具,如以前草耙约有五寸宽,不适用于密植土地,于是八井农具修配站就利用毛竹制造了三寸宽的草耙。此外,还使用了深耕犁、插秧船、打谷机、切茹机、播种机等新式工具,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力。
  耕作技术:
  解放后八井畲族人民对耕作技术也进行了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耕作方法,实行连作法。1956年八井高级农业社连作法种植139亩。还有单季改双季,单季改种地瓜。产量都有显著增加,群众反映说:有史以来没有见过这样搞,过去一户单独生产,现在集体劳动,统一经营,有力量改造自然。获得丰产就有保证。
  2.兴修水利、串灌改轮灌。
  兴修水利的工作在八井也作出卓越的成绩,根据雷世珠同志统计,解放后每年都修整过沟渠,平均有七、八条,九年来用了1100多人工共修水利55条,这样受益田地达到650亩,缩旱田地280亩。由于统一经营,集体生产的关系,1956年7月抗旱时有效采取轮灌和统一输水,社员们漏夜抢修水利,大大减轻灾情,而且取得了粮食增产。
  3.改良土壤,发掘土地潜力。
  1956年改良耕地897亩,培土2437担,经过土壤的改良,于是瘦田变为肥田、沙田变为土田,单季一跃变种三季。据调查过去八井有两亩地只能种植单季稻,产量是120斤谷子,经过改良土壤后,改种双季稻,产量跃增到600斤谷子,比原来产量增长五倍,群众看见改良土壤成绩这样大,都点头称赞。
  4.选种:过去只有片选和单打选种。解放后虽然片选和单打选种的方法还保存,但还增加了穗选的先进方法。穗选就是当谷物成熟时,到田间选择最好的庄稼,拔穗作为种子。
  5.深翻多犁多耙:过去只有二犁三耙,翻土六寸深,解放后大力推行深耕细作,一般三犁四耙,深翻八寸,洋田达到一尺,一尺二寸。
  6.密植。解放前插秧都是点播,行距一尺到一尺二寸,解放后革新技术进行密植,1957年大力推广小株密植,行距6×6寸,每丛秧苗7—8株,1958年提倡并且推行大株密植,行距5×5寸,每丛秧苗13—15株。
  7.多积肥、多施肥。八井农民过去肥料只限在人粪、畜粪、草木灰、土木灰、牛骨和海水等。解放后肥料种类大大增多,有肥田粉、肥料盐、绿肥、粿粒肥、人粪、畜粪、海水、淤泥、土木灰、草木灰、壳灰、灶烟、粪龊、灶土、墙土、垃圾、沟肥、牛骨、坟土等等。每亩施肥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解放前有的耕地根本不施肥,有的亩施三担或五担,解放后却大不同,根据建中初级农业社统计,当时早稻平均亩施肥料30担,晚稻平均亩施50担;1957年高级社每亩平均施肥50担,这就保证了产量的增加。
  此外,党和政府并以大量的贷款,帮助许多新翻身的农民解决生产上的水利、耕牛、农具、种子、肥料等困难,九年来农业贷款的数目达到8100元,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了八井畲族人民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人民生活的提高:
  解放前八井畲族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封建地主压迫剥削下,过着象牛马一样的痛苦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缺粮无粮家家是,雷××就在青黄不接之时,吃不到地瓜米,采野菜来充饥。冬寒时衣不蔽体,只好设法以火笼代衣裳,无棉被过冬,只好用棕衣(蓑衣)、稻草代替。雇农雷××父子二人在严寒季节蓑衣都没得盖,而躺在稻草中过冬。大多数群众一年辛勤劳动,可是交不起封建地主和反动政府的苛捐什税的榨取。
  解放后经过了减租减息,直到土地改革,八井畲族人民经济上彻底翻了身,生活上有了显著的改善,几年来新盖四扇房屋口座,修理房屋21座,添置棉衣76件,毛衣125件,全社鳏、寡、孤、独的困难户14户都得到了五保,安定了他们的生活。
  群众回忆1949年端午节(解放前)前后,八井有3/4缺粮户,1953年缺粮户只有1/10了,1954年雷世珍剩余地瓜米1担,提出没有利息借给人家吃,可是没人要借,充分显示解放前后生活的变化。
  但是,不可否认的畲族人民虽然分得了土地,因底子太空,有些人生活上仍然存在困难,据统计解放前缺粮户多到128户,占总户数68%,解放后马上减至84户,办社后缺粮户只有8户,党和人民政府除了积极领导他们发展和提高生产自救外,并发大量的救济款,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生活碰到的困难,九年来计拨出救济款2051元。在负担上除了认真贯彻合理负担政策外,并予以适当减免和照顾,1952年就减免公粮3744斤,1953年减免4900斤,并且以低利贷款和无利贷款多方予以生活上的照顾,直接支持畲族人民。
  为了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彻底解决生产上所存在的严重困难,发展潜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改后党和人民政府就发动畲族人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群众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949年粮食总产量3783担,每人平均粮食560斤(地租、赋税包括在内)。1955年初级社和互助组并存时期粮食总产量就增到5686担。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粮食总产量达到6941担,比1949年增产81%,比1955年增产22.6%;每人平均粮食1028斤(包括公粮、统购在内),比1949年每人平均粮食增长83.57%。副业收入也大大增加,1956年副业总收入17849.02元(包括集体所有或个人私有在内),比1955年副业收入增长了260%。1956年八井社拥有耕牛82头,比解放前40头,增长了205%。
  就在合作化头一年,全社192户,其中有174户社员比1955年增加收入,占入社总户数90.6%,11户保持1955年水平,7户比1955年减少收入,这样,真正做到符合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合作化中的分配政策,做到90%的社员增加收入。譬如贫农社员雷世而,1955年全年总收入248.70元,1956年总收入512.74元,这样1956年比1957年收入增长206%,如按家庭人口5人计算每人全年收入102.55元,但是当时富裕中农的收入平均88元,雷世而贫农就超过了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
  但是,什么时候使全体的社员都达到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呢?八井党支部和高级社干部们曾经进行调查,并且规划在口年使全体社员的收入都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的水平。
  附八井高级社中农和合作社生产收入情况表(略)
  以上所了解的仅是全营总的情况,从总的情况可以充分看出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合作化的道路上,八井畲族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在此再举几个农户,来对照一下解放前后生活的变化。
  1.雷章文:雇农,解放前一家5口人,自有农地一亩二分,收入茹米500斤;租耕田1亩,年产300斤谷子,交纳地租120斤。自己买不起农具,在农忙时都向别人租用。苛捐什税每年得交18元。一年砍柴做短工,辛勤劳动,但得不到暖饱,全家只有破棉被1床,睡觉多半盖蓑衣,衣服不能蔽体,破烂不堪。解放后五口人分到8亩水田,原有一亩二分农地也保存,并分到耕牛一头,每年收入谷子3200斤、茹米800斤,养毛猪收入55元。粮食收入除交公粮500斤外,还卖余粮1100斤,几年来添置毛衣3件、箩2挑、谷屏1块、犁1张、耙1张、棉被1床、茶壶酒瓶,每年每人新制单衣1套、布鞋1双,1953年用了58.8元买1头耕牛,生活改善很大。至今本人回忆解放前后生活情况,他感慨地说:“过去(指解放前)没吃没穿,天天砍柴过活;解放后生活根本改善,感到非常满意,对党和毛主席表示衷心的感谢!”
  2.雷世而:贫农,解放前一家5口,自有农地3亩,每年收入茹米450斤,向地主租耕田地2亩,年产700斤谷子,交纳地租400斤,砍柴收入一些副业,但每年都得缺粮5个月,历年向地主借谷1000斤维持生活,受尽高利贷盘剥,无法清还,连年拖欠直至解放。土改时分到田地8亩,农地3亩,生活起了根本变化,1955年初级社时全年总收入248.70元,1956年高级社时全年总收入512.74元,比1955年收入增长206%,每人平均收入102.55元,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
  3.雷世通:中农,解放前一家2口人,劳动力一个半,自有农地八分,每年收入茹米500斤。租耕土地8亩,每年收入2500斤谷,交纳地租1100斤,又交苛捐杂税300斤谷,1937年雇1名壮丁用去120元,合谷子3000斤。解放前没法购置农具耕牛,农忙都得向人租用。土改时4口人分田六亩四分,农地八分,每年收入谷子2000斤,茹米500斤,副业收入50元,生活过得很好。几年来还购买耕牛1头、耙1张、犁1张、毛衣1件、棉被1床、球鞋1双,每人每年添置单衣1套,此外还买公债口元。本人深刻感到:“解放前生活很苦,抓丁派饷,弄得生活不安,解放后人口又增加,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这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赐。”
  (3)解放后阶级关系的变化(略)
  (4)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情况
  解放后八井畲族人民分得了土地,改变了生产关系,但面临着家小孩多,劳动力少,耕牛农具缺乏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党和人民政府就领导畲族人民在原来团结互助友爱的基础上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在1952年组织了农业生产互助组,最初就有常年互助组3个,临时(季节性)互助组7个,变工队3个,合计互助组织13个,参加户数143户,人口545人,(其中男253人,女292人),占总户数75.66%。互助组织后,克服了劳动力不足和耕牛、工具的缺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原来互助组的组织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群众感到组织合作社比互助组更好,劳力集中力量更大,如运送肥料,大家在一起挑,很快就把粪肥送到地里,于是就在1953年12月开始组织了两个初级合作社,其中八井建新社18户参加,横埭建中社有10户农民参加。以后初级社发展到4个,1955年就有2个初级社评为罗源县增产模范社。根据1955年6月统计,当时八井计有4个初级社(即建新、建中、建国、光荣等4个社)、10个互助组,还有28户个体农民。
  加入初级社的农户计54户,占八井总户数28.3%,耕地面积计有364.30亩,占耕地总面积31.47%。
  保存在互助组的计有109户,占八井总户数57.6%,耕地703.20亩,占耕地总面积60.75%。
  个体农民28户,占八井总户数14.1%,耕地90.00亩,占耕地总面积7.78%。
  (1955年统计)
  初级农业社设有正副社长2人,出纳会计、保管等各1人,下分3个生产小组,有小组长3人。
  合作化高潮到来,八井畲族人民就在1955年12月成立一个八井高级农业社,于是4个初级社、10个互助组和28户单干户百分百加入高级社,集体力量更加强大,耕作技术大为改进,产量大大增加,1956年获得罗源县增产模范社的称号,同时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更为加强,所以,八井高级农业社发展是健康的巩固的,为1958年10月公社化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56年比55年粮食增产125463斤)
  (乙)手工业:
  八井畲族人民手工业种类有大木、细木、造桶、做棺木、土匠、竹器、缝衣、理发等八种,有的是独立的,但是大多数紧紧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农忙季节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季节才做些手工业活动。
  大木:目前从业人数有6人,担任建筑房屋木工工程,工作范围经常在附近村落,包括汉族村庄在内。
  细木:主要做些桌、橱、柜等家具之类,目前从业人数有3人。
  造桶:从业人数2人,主要做些木桶容器。
  做棺木:从业人数2人,主要给人雇用专门制棺木。
  土匠:从业人数2人,专门建筑房屋。
  竹器:从业人数5人,用毛竹编制箩、筐、篮、茹屏、土箕、小月、大月等竹器。
  缝衣:从业人数7人,专门用手工缝制畲族妇女绣花衣服和男人便服(俗称汉装)。
  理发:从业人数2人,在农村承包理发。
  至于手工业者收入情况,据调查各行手工业者收入都比解放前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是独立的手工业者,而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土改后他们同样分到了土地,从事农业劳动就有条件了,加以合作化以来,农业上劳力缺乏,也需要他们更多的时间投入农业生产,因此参加手工业活动的机会就显得不多,很自然的影响到手工业收入。
  由于这些手工业者紧紧结合在农业之中,大部分的人主要生活还是依靠农业收入,同时由于农村地方分散,手工业者人数不多,各种手工业都没有什么组织,而合作化也是结合在农业合作化中进行,没有独自的手工业合作化过程,当1955年12月八井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手工业者也就全部纳入合作化的道路,他们在本地或往外做工,每天都得把现金工资,全部交给农业社,然后由农业社评给工分,年终时与农民一样进行结算分红。人民公社成立后,八井手工业者已经组织成为木工组和缝衣组等,有的还根据公社的需要进行调动,例如8名木工目前调到大获农具厂工作。
  (三)大跃进的情况
  (甲)农业
  (1)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讨论情况:
  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后,罗源县委召开会议进行传达,八井之党团员干部对四十条纲要内容意见搞通以后,向全乡群众传达,举行大小会议讨论,自上而下,层层贯彻。
  通过传达讨论后,群众觉悟大大提高,他们把四十条纲要作为目标,作为任务,大家看到光明前途、美好的农村远景,于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初步抛弃了,集体主义加强,生产情绪非常高涨。那时正值大搞积肥运动,全党全民动手,从8岁儿童到88岁老翁,日夜苦战就积了17种肥料,共3316611担,群众干劲冲天,上半夜开会讨论四十条纲要,下半夜就卷入积肥高潮,经常鸡鸣出工,夜半才休息,各个生产队相互展开竞赛,本来由八井到小获挑海水做肥,一天只能挑4担,而今白天就挑6担,晚上加班挑到8担,比以前增加了1倍。通过日夜苦战,一个劳动力就堆积肥料200担。连83岁的老大娘(横埭雷传治的母亲)和老大爷雷木香、80岁的雷章同老大爷也与年轻小伙们一起,积极投入积肥运动,保证了农业丰收。
  (2)兴修水利:
  解放前水利荒废,受旱土地面积达到600多亩,到处都有旱灾情很严重。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灾情大为减轻,可是在大跃进前受旱面积还有100多亩土地,大跃进以来畲族人民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兴修水利工程上也作出辉煌成绩,总共新建和整理水渠、水坝、水塘等水利工程48处,用9600多个人工,300多元代价,结果改变受旱田地542亩、改善面积620亩,实现基本上消灭旱灾的现象,如果3个月连续不下雨,耕地也不会受旱。
  串灌改轮灌的土地有521亩,计改了11条,用了70多人工,这样不但可以引水灌溉542亩耕地,而且有30多亩不受大旱影响。群众反映串灌改轮灌好处有三:
  1.保存肥料,不会被水冲走;
  2.大旱时能轮灌;
  3.肥料运输便利。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畲族人民发挥了冲天干劲,敢想敢为的共产主义风格,例如从瓦磘里到横埭的水渠,在清咸丰时就败坏,因为工程浩大艰巨,人们历来不敢动它,但是在大跃进形势面前,八井畲族人民却重新开凿了这条水利,从1957年12月到1958年1月在严冷的气候、台风、大雨条件下,白天苦干,夜里点汽灯加班,自己规划水道、炸石,用了7085人工,挖土方997方,开石方828方,终于开通了这条水利,83岁雷木香老伯很关心,经常到工地观看,感叹地说:“我年纪老了,从没有看到你们这样的劲头。”。并且还编了两首山歌,歌颂这个伟大的工程:“饭一吃了就起身,又挑粪箕治炉灯,挑去山头做水库,水库有做三丈深。水库引田白茫茫,又引一垅过一圹,干部果然使大力,又使茹篮土来扛。”
  (3)积肥:
  八井大积肥运动前后掀起5次,从8岁儿童到83岁的老人,计有523人,以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慨积极参加积肥运动,日夜苦战,共积了人粪3800担、海水4820担、土木灰469927担、草木灰14423担、河泥5625担、青草847582担、壳灰550担、灶烟587斤(一百斤等于20担粗肥)、粪龊3280斤、灶土8220担、墙土298032担、垃圾48920担、畜肥16800担、沟肥547752担、雨土313580担、牛骨18担、坟土638000担等17种肥料3,316,611担,其中八井小学师生共积12,813担肥料,平均每亩肥料6000担。肥料质量中等。通过积肥运动,一方面解决了施肥丰产问题,另一方面卫生也搞好了,真是一举两得。
  发酵肥料厂办了32个,利用青草、畜粪、垃圾、海水和壳灰等原料进行制造,大约一星期就能生产出肥料180多万担。其制法是先在地面挖一个坑,把青草放在底层,上面一层层铺上牛粪、海水、壳灰,然后再按次序铺上青草、垃圾、海水、壳灰,堆到2000多担,再用泥土盖上薄薄的一层,让它发酵5天,打破泥盖,上下搅翻,然后再用泥土封好,这样继续发酵到第8天就可应用了。
  解放前每亩施肥三、五担,最多20担,大跃进前最多每亩施料800担,通过大跃进大积肥运动后,每亩平均积肥6000担,其中双季稻亩施肥料1万担,单季稻每亩2千到3千担,比大跃进前大为增多。
  (4)改良土壤:
  解放后在耕作土地上也注意改良土壤,可是做的不多,改的也不够,有时看到年年改良的田地增产并不多,因此对大部分瘦田就没有改良过。工农业大跃进以来,八井人民狠狠地改良,采取的办法,主要是添换新土,也就是培土,找些肥沃的坟土、沟土以及山里的黑土,大量挑到瘦瘠田亩里,经过犁耙,使新旧土壤结合起来。这样一共改良了738亩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50%强,其中稻田720亩、园地占18亩。每亩大约培土700担,最高达到1000担,最低也有500担,数量不一定,要看田亩具体的肥瘦程度以及劳动力情况而定。通过狠狠的大量的改良土地,保证了粮食增产。由于培土后,泥土加厚,水不易乾,对防旱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密植:
  去年提倡小株密植,今年提倡大株密植,行距5×5寸,每丛秧苗13——15株,每亩水田可插1800丛。移株并丘时,单季稻并丘98亩,结果只完成88亩,并丘后行距是1×1寸,每亩种20斤。至于并丘密植各种水稻平均产量,目前还未统计出来,不过根据个别的统计,有亩地前年产量400斤,而并丘后产量减为250斤,一般的也比去年减产,群众的意见是,经过实验,密植确实能增产粮食,过去密植行距6×6寸或5×5寸都增产,可是今年并丘,移植为1×1寸或直播,实在太密,老农也不太通,理由是:
  1.太密了,肥料不能深入;
  2.太密了,空气不好,不能流通;
  3.太密了,太阳光照不进去,水稻吸收不到阳光;
  4.太密了,无法用草耙除草,无法翻耙泥土,肥料很难吸受。
  小麦:过去都是挖洞点播,每亩下种三斤八两。1958年冬种时改用条插。每亩下种35斤,减少了一些人工。
  地瓜方面:小畦改为大畦,单行改种双行,三行甚至五、六行计有160亩。根据统计单行种植124亩,双行种植40亩,三行种植60亩,五、六行种植60亩,单行每亩2200株,双行每亩3500株,三行每亩约有5000株。
  (6)农具改革:
  八井营三个连推广并使用了新式农具有深耕犁2架,竹制草耙175把,插秧船56只,打谷机7架,切茹机4架,自制插种机3架,车子21架。新式农具使用的结果,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力,例如
  使用打谷机、切茹机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由于旋转速度快,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多,本来用旧工具切茹一天一个人只能切300斤地瓜,使用了切茹机就能切600斤地瓜。旧犁之田深度只有6寸,使用了深耕犁能深翻8寸。
  (7)选种:
  过去只有片选、单打选和穗选三种选种方法,大跃进以来,增加盐水选种和黄泥选种二种新法。
  盐水选种的方法是用1担水、2斤盐拌匀,以放下鸡蛋能露出尖端为准,然后把谷种倒入盐水中,捞去上浮的谷子,下沉的谷子才是好种子。
  黄泥选种是1担水和1粪箕黄泥拌匀,然后放下种子,捞去上浮的谷子,下沉的才是好种子。
  此外,大跃进后还推广一种晚稻新品种,名叫“九担倒”,这种新品种向罗源县粮食局换来播种。
  (8)社员出勤率:
  大跃进前由于住居分散,各家各户自己炊饭,用膳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出工时间不齐,有的上午7点出工,有的8点还未到田间,甚至有的9点才出工。懒汉也有几个,有的不参加农业劳动,有的即使参加了几天劳动,就得休息几天。在大跃进以来,懒汉没有了,劳动纪律性也加强,社员们一齐出工,一齐收工,有病有事的,都得向负责干部请假,社员们做到服从工作分配,日日出勤。大跃进前每月工作日最多25—26日,大跃进以来,夜里加班不算在内,每月出工就增加到27—28天,横埭雷世珍每月29天参加劳动。一天劳动11小时到11小时半。尤其是公共食堂创办后,解放了家庭妇女171人,占总人数24%,参加劳动,增加了一股新力军,据统计除病号倒在床的除外,80%以上妇女都天天出工。大搞钢铁生产以来,很多劳动力外调,在本地参加劳动的主要落在妇女们身上。
  畲族妇女们本来劳动习惯就很强,在跃进形势下,就更显得干劲冲天,忘我劳动的顽强气魄。她们参加了从来没有尝过的烧木炭、洗铁沙、炼铁的劳动,以前妇女不能搞犁田插秧,目前她们学会了犁田,掌握插秧技术的就有80多人,约占妇女劳动力总数70%。
  (9)试验田:
  八井畲族人民热烈响应党提出的全民搞试验田的号召,争取农业大丰收,于是就在1958年种植水稻试验田76亩,地瓜试验8.7亩。产量指标:计划稻田7亩,亩产14000斤;63亩亩产12000斤;6亩亩产8000;地瓜亩产指标20万斤。根据收获情况,干部试验田2亩,共收1674斤乾谷,亩产837斤。在种植试验田过程中,采用改良土壤、深耕密植(4×4寸),施肥3次,做好田间管理,排水、防倒伏等措施。
  (10)造林:
  1958年造林情况:种植杉苗300斤,松苗1600斤,棵松1850株,油桐72斤,棉花试验地2分,桑树4斤。此外,还有苗杉树7分土地、松树7分土地。
  (11)牲畜:
  八井人民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牲畜饲养数量不多,但对比解放前情况却大有增加,例如耕牛解放前只有40头,目前已有水、黄牛66头;猪,解放前64头,目前167头;羊4头、鸭50只。建立一个猪栏,养18头毛猪。
  (乙)大办工业运动
  (1)找矿、报矿:
  大搞钢铁生产启发了畲族人民向自然界寻找资源,他们虽然没有大规模组织人力找矿,但根据了解,就有三个群众自动翻山越岭,走到崎岖险峻的山地,找到黄铁、黑铁、磁矿、云母等四种矿石,并且向罗源县地质队报告。
  (2)洗铁砂、烧木炭:
  罗源县掀起了三次钢铁生产高潮,八井全党全民全力以付,积极投入钢铁生产,参加洗铁沙人数多到370人,占总人口52.5%,平均每人日产量100斤,最高产量250斤。参加烧木炭210人,计建34窑,每窑最低能烧6担炭,最高18担,平均日产120担木炭。
  (3)铁炉:
  在全国大办钢铁工业运动中,八井先后建立了各种炼铁炉25个,其中喇叭炉6个、壳灰炉6个、小小炉113个。参加炼铁的有64人。还与汉人联合炼铁1炉,他们紧密合作,团结友谊,关系搞得很好。在三次高产周中,合计炼出铁22.5%斤,超出完成上级分配任务数18,170斤的24%。即第一次高产周分配任务数970斤,完成数990斤;第二次高产周任务数6000斤,完成数5600斤;第三次高产周任务数11200斤,完成数16000斤。
  (4)其他工厂:
  在大跃进中,畲族人民充分发挥敢想、敢作、取为的共产主义风格,没有技术人员,没有‘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兴办了各种工厂19个。即农具修理站1个,6人参加技术操作,负责修理和制作犁、耙、插秧船、竹草耙、播种机等农业工具。缝衣站1个,有师傅3人,专制妇女绣花衣服和汉装。竹器厂1个,平常有6个工匠,专门编制竹用器具。细木厂1个,有4个工匠制作桌、椅、椆、柜等家具。农闲织布厂8个,吸收妇女在农闲时参加。发电站1个,工程已基本完成,等待购买机器安装,可发电了。肥料厂1个,7人在内制造土肥料。煤炭厂1个,口人参加劳动。粿粒肥厂1个,化学肥厂1个,农药厂2个,有12人专门制造土肥田粉和杀虫药。
  在全民办工业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困难,可是八井的党支部充分贯彻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于是排在面前的困难,一个个被克服了。如资金上发生问题,可由党支部开动脑筋,动员群众把死钱变为活钱,大家把废铜、旧久用器皿,如锅壶、酒瓶,很多群众还把心爱的装饰品,如戒指、手环、耳坠等都献出来,投资了400多元,资金缺乏初步得到解决了。其次,如技术上也碰到不少困难,可是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保守,发挥敢想敢为的精神,技术不懂就到别地参观学习,然后自己搞起铁炉、工厂。碰到问题,就与群众研究,共同解决。此外,在大跃进中人力、原料,显得特别紧张,但是党支部善于发动群众,紧抓中心工作,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安排,并将主要人力安置在紧要的工作岗位上,就这样克服了人力、原料的困难。
  (三)人民公社
  (1)公社的建立:
  公社化高潮到来,八井畲族人民与全国广大人民一样感到欢欣鼓舞,当他们听到党支部传达关于举办公社、小社并大社,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到建设社会主义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宣传后,他们就在巩固的高级农业社的基础上,192户705人于口之间百分百,报名参加人民公社,1958年10月1日组织建立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
  (2)公社对私有制的处理:
  人民公社成立后,对原来私有制残余,如自留地、房屋、牲畜等进行处理,消灭了私有,但是八井人民有的在公社成立前就提前解决,例如合作化时平均每人保留八厘土地作为自留地,种菜和种地瓜,全营自留地面积计有56.4亩。1958年初在大跃进形势下,由于劳动力紧张,加以自己没法搞到肥料,群众就主动提出废除自留地,收归农业社集体经营,党支部研究结果,部分接受了群众的意见,先把地瓜园自留地收归全社所有,菜园仍让群众自由种菜,解决三餐菜料问题。1958年7月上旬八井办起公共食堂后,菜园自留地才收归食堂集体种植,取消了自留地。目前公社计划平均20人种菜1亩,解决吃菜的困难。
  耕畜方面,也在公社成立前解决了,尤其是耕牛早在1955年12月举办高级农业社时,由于百分百的群众都加入高级社,耕牛就全部投资,归社所有。毛猪也在1958年7月办起食堂后分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1.毛猪大的称重估价,投资入社;2.小的标本钱,投资入社;3.中的看毛猪质量好坏,数量大小,评价投资入社,由食堂分派专人负责饲养。人民公社成立后,毛猪投资账目就由食堂转入公社。
  至于房屋问题,主要是根据公社的需要进行调整。本来牛洋自然村,居住僻处,距离也较远,交通又不便,人民公社成立后进行并村,把牛洋12户畲民并入八井,因此就先对八井的房屋进行调整,然后再结合牛洋房屋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尽量照顾原来房屋质量进行处理、分配,群众对这样的做法,都感到满意。
  (3)福利事业的举办:
  人民公社成立前,八井已在1958年7月4日举办了公共食堂。当时大获乡召开高级社支部会议,贯彻全民办食堂,但是群众思想上存在怕麻烦和吃不好的顾虑,党支部根据群众思想顾虑,及时进行宣传教育,教育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2.解决劳动力不足;3.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使社员们解除思想顾虑,明确办食堂的好处。然后由党支部研究一下,就在7月4日在上竹里一个生产队搞一个试验食堂,5日其他6个生产队的干部都到上竹里参加现场会议,大家体会到办食堂的好处,当天下午各队干部回来传达,于是192户社员百分百报名加入食堂。经过党支部确定各生产队食堂地点后,晚上就掀起办食堂的高潮,有的腾出房屋、有的挖灶、整理家具、有的交出口粮,苦战一夜,6个食堂完全办起了。支部抽调了优秀干部担任食堂主任、保管、会计、计划。账目分为日记账、投资账、三餐账三种,按月公布账目。群众反映有了食堂,每天就可减少10个关,即柴火关、挑水关、饲料关、家禽关、小孩关、粮食关、家畜关、家务关、煮饭关和种菜关等。同时社员的出勤率也增加了,首先食堂解放了171个家庭妇女,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在一起用膳,出工时间更为一致准时,据统计未办食堂15天(即6月20日——7月5日)计出工4295人工,每天平均287人,工分计29196分,每人平均6分半;办了食堂以后15天(7月6日——7月20日)计出工4473人工,每天平均298人,工分计41597分,每人平均9分3,比办食堂前平均6分半增长143%。
  此外,柴火、菜金、粮食也大为减少。据统计未办食堂前每天计烧木柴88担,每户平均烧48斤,办起食堂后每天烧柴担80斤,只占个体炊饭每天柴火数量43%。菜金也节省了,社员雷月月一家5口人,本来每月菜金7元,办食堂后只用4元,粮食节约也很惊人,根据第二生产队22户80人计算,个体煮饭时每天用粮食108.12斤,办食堂后只用粮食71斤,减少了29.3%。群众总结食堂好处有五:1.增加生产好;2.增加收入好;3.生活便利好;4.改造懒汉好;5.建设社会主义好。
  人民公社成立后,八井公共食堂就在高级社7个食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目前合并扩大为3个食堂(即八井、横埭和竹里三个自然村各有食堂1个)、6个膳厅,炊事员12人,种菜人,砍柴18人,养猪21人,经常打扫卫生7人。
  八井公共食堂管理很好,卫生很讲究,饭菜多样化,设立厨房、膳厅、接待室、售票处、领菜处、洗碗处,零售部供应面、鱼类、肉类等便菜,热饭热菜,吃得又好又饱,还有一个便利饭前饭后休息阅览的文化厅,这样的组织管理,群众都感到非常满意,就是过往的干部旅客也会赞扬万分。八井公共食堂是罗源县的一面红旗,其他公社的食堂都以八井为榜样,纷纷提出‘赶八井、超八井’的战斗号召,但是八井的党领导和群众,却再接再励,使食堂办得更出色更好。
  此外,还有木工组、缝衣组等福利组织。
  (4)公社的组织情况:
  八井是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所属的一个营,以下按八井、横埭、竹里等三个自然村分别成立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连。一个连有的二个排、有的三个排,这样八井营计有三个连、八个排。营有正副营长,下设会计、统计、出纳、教导员、通讯员,还有妇女会、民兵队部。连有正副连长、指导员、保管、会计。排有正副排长,领导群众进行生产。
  八营的专业队有生产突击队、烧木炭专业队、洗铁沙专业队、炼铁专业队、运输专业队等。畲族妇女在各个专业队里所占的比例很大,根据统计生产突击队中,专门负责突击工农业生产的计有54人,其中妇女34人,占总人数63%;烧木炭专业队中,计有118人,妇女占了半数,比例很大。
  (下略)
  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小组
  [党群资料657]
  福建省民政厅送“关于几个畲族大队生产情况的报告”的函
  (1963年6月12日)
  (63)民族字第0708号
  省农业厅、水利电力厅、省人民银行:
  我厅民族事务处“关于几个畲族大队生产情况的报告”送请你们参考。
  关于几个畲族大队生产情况的报告
  根据厅的指示,我处派人配合福安专署及有关县民族工作干部到宁德、霞浦、福鼎三个县了解了猴盾、炭由头、大坪、草岗、南洋山和牛埕下等6个畲族生产大队的生产情况,这6个大队除南洋山外,57年都一度划属民族乡;也都是老区。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翻了身,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当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现将初步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6个大队的一般特点是:
  1.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产小队小的只有三、四户,村与村一般都相距三、二里,下山赶集一般要走一、二十里,如宁德县的大坪大队社员砍一担柴挑到八都卖,将近要花一天工,同公社的汉族闽坑大队砍好柴堆到公路上,一个劳力一天就可赚上12担的钱。
  2.山高水冷、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花工较大;自然灾害较多;粮食产量较低。农地平均占34%,80%是梯田,酸性较大的粘质黄土占70%,水稻复种面积仅9.8%。季节一般较山下平原地区迟十来天,每亩耕地平均要多花10多个工,由于靠天田多,没有什么大型水利,天旱田干,山洪暴发又首当其冲,有些队旱灾、水灾且较平原地区严重,山林围绕,虫灾兽害也较多。每亩耕地产粮平均比山下平原地区少100—150斤左右。
  3.农业以外的多种经济占总收入比重较大。57年以前,一般都占40%左右,主要是茶叶、山林和畜牧业。有的队多种经济收入超过农业收入,如福鼎县的牛埕下大队57年茶粮产值对比为6:4。
  4.由于居住分散,距离公社领导中心较远,文化较落后以及部份社员不通汉话等原因,领导管理上也比较不便。
  解放后,贯彻了民族政策,实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党和国家多方面给予关怀和扶持,这6个大队普遍的人口增长,粮食增加,多种经济大量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很大的改善。生产生活显著提高,以霞浦县的草岗大队为例: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这些地区也和汉族地区一样,战胜了连续几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从灾后生产恢复、发展的速度来看,6个大队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1.草岗恢复发展最快。(这类畲族地区人民约有1万1千人,占三个县畲族总人口20%)
  2.霞浦县的南洋山大队恢复速度居中(这类畲族地区人口约有2万7千5百人,占三个县畲族人口的50%)
  3.福鼎县的牛埕下和宁德县的猴盾、炭由头、大坪等四个大队,恢复较慢(这类畲族地区人口约有1万6千5百人,占三个县畲族人口30%)
  恢复较慢的这四个大队最困难的时期也已渡过。今年,6个大队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干部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集体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巩固了。春耕生产的进度和质量比去年快和好,猪只增加了20%,新垦复和发展了茶园256亩。形势一年比一年好。
  二、当前问题
  6个大队总计,粮食达到57年的75.4%,茶叶40%,猪42.3%,牛60%,羊63.8%,山林面积缩小到只达57年的29.2%,其中牛埕下、猴盾、炭由头、大坪等4大队还有荒掉的茶园336亩未垦复,占原有茶园面积54.5%,猴盾、炭由头、大坪等3个大队还有荒掉的耕地246.60亩未垦复,占原有耕地面积15.2%。这3个大队,60年死亡109人,外流未归19人,死亡和外流中全半劳力占80%,劳力一时也不能完全恢复。总的来看,这些畲族山区生产大队由于原有经济基础较差,受灾较深,困难较多,恢复较慢,粮、茶、山林、畜牧等全面恢复发展,项目多一些,担子也重一些。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
  1.生产资金和生产资料缺乏的情况还很突出。62年度6个大队社员每人平均现金收入(包括个人小自由收入)为35.7元(最高的草岗71元,低于35元的4个大队,最低的队只有20元),每人平均口粮(包括个人小自由收入)为297斤。(最高的草岗465斤,低于320斤的4个大队,最低的队只有200来斤)。共有超支户350户,占总户数72.5%,(收入较高的草岗也有53%的户超支)共超支26220元,平均每户超支74元,春夏荒缺粮户113户,占总户数22.7%,另4个大队的统计,欠国家贷款及其他公款20143元,平均每户欠70.4元。收入较低,负欠累年增加,大小队公积金、公益金都只是帐上有数,一方面缺乏资金,另一方面资金的需要量很大。4月份调查,各项生产资金,可以自筹的不计在内,当前尚缺21897元,平均每个大队缺3649元,(属于集体部份60%,个人部份占40%),具体数字如下表。
  资金缺乏,很大程度影响了生产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如6个大队有155户家庭有条件养猪,但无钱买猪苗,占总户数31%,畜牧业因此不能很快赶上去。又如牛埕下大队,准备再垦复茶园150亩连过去已垦复的茶园套种地瓜共250亩,需花7500个工,全队男女劳力突击15天可以完成,做得到,年内即可增产茶叶15担,地瓜4至5万斤,再过两年,茶叶可增产100担,立竿见影,一举两得,是一项对全面恢复生产带关键性的措施,但因社员口粮,现金有困难,农忙前后要搞零星副业,劳力集中不起来,做不到。4个大队共缺此项垦复资金(即在集中垦复时期给社员预支的现金)3066元,因此老茶园不能动手进一步垦复。
  2.部份社员对走集体化道路思想还不够坚定。62年除草岗完全坚持了集体生产以外,其余5个大队都不同程度地田集体、农单干,或者“多分自由地”,有的小队完全单干、茶叶、山林也是集体管的少。这5个大队社员现金收入,小自由部分平均占50.6%,口粮45.9%,今年虽普遍回到集体生产的轨道,但一部份人单干的心还没有死。牛埕下有的人要求继续保持田集体,农单干,“恢复元气以后,再搞集体化”,南洋山有的社员把过去已经折价入社的农具藏在家里,不肯交队使用,有些人议论:“集体好是好,就怕人心不齐,减产吃不饱”。部份队干特别是小队一级干部不敢大胆坚持维护集体利益。由于存在某些观望情绪或者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足,对如何依靠集体,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生产,还缺乏全面的规划,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比较慢,没有像汉族地区那样大张旗鼓。我们走过的霞浦县山坪畲族大队,有的小队下地瓜苗还是各户各户的暗中排好,准备可能的时候再单干,这5个大队,如果领导抓的不紧,部份偏远分散的生产队再来明集体,暗单干,或者粮食集体搞,山林茶叶等放任自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3.山区的领导力量还比较薄弱:过去属民族乡的5个大队,原来都有本民族的半脱产干部直接掌握领导,58年民族乡并掉后,这批干部抽走了,目前,公社一级,畲族干部一般较少,公社的领导力量也主要放在汉族大队,如猴盾、炭由头、大坪所在的闽坑公社,共5个大队(汉族2个)公社4个干部,只分配一个畲族社长包干山上比较边僻分散的这三个畲族大队,其他3个汉族干部则包干下面比较集中的二个汉族大队。除了草岗,工作组和公社的汉族主要干部一般时期去的少,有的去了,也多只是吃一餐中午饭就走了,工作上具体帮助较差。草岗大队是华东农业先进集体单位,至今没有建立党的支部。牛埕下大队原支部书记因大队无钱支给补贴工分,辞了职,现任支部书记也因同样原因,想不干。大队干部工作上的困难比较多。会计水平低,38个小队会计,14个称职或勉强称职,24个记账记不清,(没有达到扫盲水平),这也影响了进一步管好集体经济。
  三、几点意见
  根据在6个大队调查了解的情况,对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畲族山区的生产,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过去两年刮单干风中,凡是坚持了集体化道路的单位,生产恢复发展较快。牛埕下有两个生产队较好地坚持了集体生产,粮食和现金收入高于其它生产队,草岗依靠集体,开展多种经营,粮、茶、副业全面发展,更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巩固集体经济,是当前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首要关键。要提请有关地区党委,进一步加强对畲族山区的领导,适当多派工作组到畲族大队去,并尽可能长期驻队,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深入到山区的每一角落,以更好地发动和组织畲族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更快地改变山区面貌。对畲族干部要多培养多帮助,畲汉聚居的公社,要尽可能配备适当比率的畲族干部,畲族会计要注意通过组织轮训辅导,培养提高。
  2.山区生产有许多特点,例如,酸性较大的粘质黄土居多,过去习惯使用牛骨肥,几年来供应很少;水利,一般投资较多,受益面积较小,较难列入水利部门的计划,但需要又很迫切;农具损耗量较大,造价较高;农副产品,挑运出售,花工也较多;山林经济的恢复,需要更多的时间等等,粮、茶、畜牧、山林等各方面的特殊问题和具体困难,都得要求各有关部门共同关心,帮助解决。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力量,继续对畲族山区生产大队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对一些困难多,恢复慢的大队要予以重点扶植。几年来,银行贷款和穷队投资对支持畲族人民克服困难起了很大作用。要建议银行在拨发贷款中,继续对畲族山区予以照顾,在畲汉什居地区,对同一公社内的畲族队和汉族队,贷款数额,注意合理分配。贷款和少数民族补助款,今后都应进一步贯彻“重点使用”的原则,以更有效地帮助困难大的队,集中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茶叶是山区的一项重要收入,畜牧业提供肥源,也能较快地为社员增加收入(如南洋山大队去年畜牧业收入每户平均48.40元)。发展茶叶(特别是垦复茶园)和畜牧业对积累资金,促进粮食过关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也符合山区经济以短养长的方针,畲族山区在当前恢复和发展生产中,一般应以粮为纲,以茶叶和畜牧业为重点,同时照顾长远利益,搞好山林。茶叶和畜牧业需要进一步抓起来。要建议茶叶部门对垦复茶园、发展茶叶,在资金、技术以及初制茶厂和收购点的设置等各方面给更多支持,并根据原有基础,多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畲族大队作为茶叶工作的重点。发展畜牧业中的猪苗资金问题,应作为经济扶助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注意帮助解决。
  [138—6—971]
  福安少数民族重点队基本情况*
  (1966年6月11日)
  (一)
  后洋大队,位于福安县溪柄区,是专署少数民族样板点,全队共59户,226人,男女全半劳力98人,耕地面积263亩8分7厘(田153亩9分3厘,农109亩9分4厘),六五年粮食总产比六四年增加14.4%,社员口粮由六四年每人262斤提高到302斤,收入由六四年每人31元提高到36元8角。
  今年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了敢想、敢创、敢于革新的雄心壮志,大兴“四种田”,现已推广“农垦58号”97亩7分5厘(占总面积63%),地瓜良种40亩,开垦高标准茶园70亩。
  今年计划平整土地30亩,粮食总产要求达到1419担,亩产平均500斤,增产60%,口粮500斤,开茶园50亩,实现每户2亩茶。
  该队蹲点干部有省、专、县工作组等7人,计划投资2万元。
  (二)
  红坪大队。位于福安县穆阳区康厝公社,有7个生产队,127户447人,田799亩,农247亩。六四年粮食比六三年增产四成四,六五年比六四年增长三成三。目前已推广“农垦58号”57亩,地瓜良种75亩,兴修水利1条,灌田300亩,新开茶园100亩,平整土地100亩。
  今年计划在六五年每人口粮426斤的基础上增加到630斤,收入在六五年67元提高到89元。
  该队投资2万元,蹲点干部有福安县民政科兰兴发和区、社干部。
  (三)
  茶岗大队。位于霞浦县水门区,原有51户219人,分为2个生产队,有耕地面积238亩,六五年粮食总产比六四年增9.8%,茶叶比六四年增16%。平均每人口粮568斤,每户收入265元。现在计划和附近二个队合并成一个大队。
  该队通过社教运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群干劲足,13年来(52—65年)仅垦复茶园94亩5分,1966年春新开垦46亩5分,改造旧茶园27亩,茶叶品种由原有两种增多到12种,今年春茶比65年增产13%,增收19%。全队推广良种89亩5分(去年仅8亩)。艰苦创业,培育大白茶10万株,大茶仔400斤,种植杉木、竹林60亩,油茶100亩。
  今冬明春生产安排:
  1.粮食总产1973担,亩产达806斤。
  2.茶叶在现有140亩的基础上再发展100亩,改造28亩。
  3.发展毛竹200亩,油茶100亩,果树2000株。
  4.修水利6条。
  5.修建仓库1座,灰楼2座,粪池3个。
  该队支持1.5万元,蹲点干部县民政科长兰其祥、兰孝文。
  (四)
  猴循大队。位于宁德县八都区,136户,476人,171劳力,田820亩,农280亩,茶36亩。目前已
  推广“农垦58号”140亩,早稻110亩(去年70亩),地瓜良种10万株。
  今冬明春计划再开垦茶园200亩、油桐200亩,修水利2条,平整土地50亩,发展耕牛5头,毛猪30多头,添置一部分新的农具。
  该大队支持2万元,蹲点干部县民政科雷新昌、兰志霖。
  (五)
  福鼎县确定前岐区罗唇公社华双大队为重点,现该县民政科长陈秋萍已在蹲点。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的重点队名称
  重点队:
  福安县:
  溪柄区西岭公社后洋大队。
  穆阳区康厝公社兰坪大队。
  霞浦县:
  水门区茶岗大队。
  福鼎县:
  前岐区华双大队。
  宁德县:
  八都区闽坑公社猴循大队。
  附点队:
  福安县:
  城郊区仙岩公社和安大队。
  穆阳区凤洋大队。
  城郊区铁胡大队。
  溪柄区东山大队。
  霞浦县:
  盐田区洋边公社洋边大队。
  崇儒区上水公社上水大队。
  城郊区水坑公社岭头大队。
  福鼎县:
  城关区浮柳大队。
  白琳区山前大队。
  宁德县:
  八都区闽坑公社新楼大队。
  飞鸾区乌岩大队。
  周宁县:
  城关镇前埕大队芋园坪生产队。
  柘荣县:
  楮坪公社柯岭生产队。
  寿宁县:
  南洋公社贝头大队帽底生产队。
  政和县:
  东平区护田公社护田大队后布生产队。
  松溪县:
  大布公社大布大队兰加生产队。
  *编者注:1966年省下拨的民族地区补助专款重点支持一部分穷队发展生产,为了加强领导,福安地委于5月中旬成立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山区和民族地区穷困队发展生产。全区初定21个民族工作重点队。
  福安专员公署民族事务科
  [138—2—1687]
  福安专员公署民族事务科关于霞浦县茶岗大队生产情况的介绍
  (1966年7月29日)
  (66)专民族字第033号
  各县民政科:
  茶岗是霞浦县民族工作重点队。该队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大学毛主席著作,由于突出政治,生产、工作,精神面貌起了很大变化。兹将该队这一段来生产、工作情况和下段安排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希各县和蹲点工作组都能很好地总结一下前段工作,以便互相交流经验,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工作。
  附:霞浦县民族科关于茶岗大队目前生产情况的汇报。
  茶岗大队生产情况的汇报
  一、基本情况:茶岗是1个自然村,51户,219人,有2个生产队,耕地面积238亩。1965年粮食总产1634担,比64年增产9.81%;茶叶总产3626斤,比64年增产16%;全年总收入18019元,分配社员部分13519元,(茶叶占45%),每户平均265元;粮食除征购留种和储备粮外,每人口粮达568斤;平均每户有1头生猪,15头家禽。解放前这个地方遭受反动派的摧残,房屋被烧,家破人亡,田园荒芜,野草丛生,所以人们都叫它“草岗”。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仅仅16年,草岗完全变了样,到处是一片片绿色的茶山,农业畜牧业生产也有很大的恢复发展.从而变成繁荣兴旺的新村,人们都称它为“茶岗”
  二、通过学习主席著作和社教运动,人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生产起了更大的变化:前几年由于对农村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盲目地认为茶岗曾多次评为先进单位,上过北京,拍过电影,因此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一些干部和部分社员,只看到本村,看不到外地(天外有天),不但谈不上革命种田、科学种田,就连发展生产也谈不上。以致在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给阶级敌人以可乘之机。(下略)
  通过社教运动,突出政治,大学毛著,以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为纲,干部、社员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干部一骄、二怕、三不干思想得到了解决,清醒了头脑,站稳了立场,坚决依靠贫下中农,发动广大社员群众,打击阶级敌人的猖狂进攻,煞住了歪风邪气。新生力量壮大了,领导班子形成了。茶岗原来只有2个党员,现在新发展6个,成为一个坚强的核心力量。团员原来10个,新发展8个。同时贫协组织建立了,妇女、儿童等组织也健全起来。特别通过学习毛著,在精神面貌上、思想觉悟上有很大提高,前一段时间每隔一天学习一次,现在农忙十天学习一次,学习主席著作已形成制度化,到处贴满毛主席的语录。干部通过学习“为人民服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克服了骄傲自满。大队长雷大钗,会计雷开余说:“过去我被胜利冲昏头脑,看不到将来,没有彻底革命精神。”支部书记雷开水去省参观大寨式的农业展览会和到竹管垅实地参观回来后,干劲更足了,前后进行两次传达,到会人数110人,给大家很大的鼓舞,他自己也感到形势逼人没有拿出干劲,就会被大家抛到后面去。承认自己已经落到竹管垅的后面了,社员看干部,干部问题一解决,社员劲头也就更足了,都纷纷表示以愚公移山的干劲来彻底改变茶岗面貌,67岁的贫农社员雷大同说:“民国二十三年受敌人三光政策的摧残,家破人亡,解放后,是共产党、毛主席使我重建家园,得到荣誉,并表示一定要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彻底改变茶岗面貌,办成一个大寨式的大队”。广大社员群众学习后,纠正了一把锄头两样心,热爱集体的人越来越多。目前的茶岗真是一个兴旺的茶岗,每天可以听到儿童的歌声和书声,社员起早摸黑,劳动工效质量都比以前好,许多人都认为现在劳动一天等于过去劳动一天半。干部和社员也都尝到革命种田、科学种田、科学种茶的甜头。
  1.推广良种:水田190亩,65年推广良种只有8亩,(农垦“58”号4亩,珍珠矮2亩5分,矮南特1亩5分)。66年就推广良种89亩5分,(农垦80亩,珍珠矮2亩5分,矮南特7亩),密植“六六”占一半。七七,八八占一半,一般晚稻八八,九九。在肥料上比任何一年都下得多,踏青有30亩,插秧时都有浇头,前几年都是白播。除已普遍下肥外,还积有山灰1000多担,牛肥500担,化肥库存200多斤。
  2.茶业生产:今年春茶摘8146斤(茶青),产值3599.62元,平均价44.19元,比65年春茶7210斤增产13%,金额3026.07元,增收19%,平均价41.97元,增加2.22元,65年改造旧茶园12亩,今年已树改4亩,肥、土改23亩,计划再改16亩,建立绿肥基地84亩。今年茶业在发展上比任何一年都多,52年至65年13年来只发展94亩5分,而66年正月就发展46亩5分。原来茶叶品种只有本地茶和大白茶,今年就增加铁观音、毛蟹等优良品种12种,大树科学种茶之风。
  3.多种经营,艰苦创业:今年正月以来自力更生培育大白茶10万株,本地茶籽400斤,种下松木、杉树、毛竹65亩;油茶100亩,育下60斤松树籽。
  三、下段计划安排:
  当前茶岗全半劳力正忙于除虫灭害、中耕除草,杆插新品种茶苗7万多株,还准备大干七、八月,开垦新茶园改造旧茶园,并对下段生产进行了全面安排。
  1.粮食生产:现有耕地面积240亩,今年计划收1973担,平均亩产806斤。
  2.茶叶生产:现有茶园140亩,今冬明春再发展100亩,并将28亩旧茶园进行三改(树改、土改、肥改)。
  3.发展毛竹200亩,油茶100亩。
  4.发展多种果树,梨1500百株,水蜜桃500株。
  5.大力发展畜牧,家禽,生猪现有51头,再发展菜猪25头,母猪15头。以及长毛兔,鸡鸭鹅等等。
  6.兴修中小型水利6条,基建仓库1座,灰楼2座,粪池2个。
  霞浦县民政科
  [138—2—1687]
  罗源县戈口公社福湖、溪前少数民族穷队建设进展的汇报
  (1966年9月9日)
  福湖、溪前两大队,是畲族聚居的地方,现有10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165户、704人、208个农业劳力(其中,男全劳力78人,女全劳力51人);耕地面积1060亩,平均每个劳力负担5亩;65年粮食总产3622.68担,按耕地亩产322斤;现有耕牛23头、平均每头负担46亩;毛猪存栏数180头,平均每户1.1头。
  这里四面青山,竹木资源较丰富,滚滚的溪水从村前流过,公路沿溪边迂迴旋转,在这美丽富饶、水陆交通又方便的地方,解放前却是受人鄙视的穷畲村,溪中有水田中旱、糠菜当饭半年粮的贫困生活。解放后,福湖、溪前人民1958年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靠集体力量、凭着自己的两肩和双手,在悬岩石壁上兴建了10余里长的渠道,灌溉了1000多亩的农田,给征服大自然发展农业生产开辟出一条革命的道路。
  今天福湖、溪前人民又在党的领导下,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切实贯彻以粮为纲、农林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三大革命运动,充分发动群众,依靠贫下中农,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好水利保证灌溉,利用其多余水力和旧厂房,正在兴建水力综合加工厂,做到综合利用以副养农,以粮促副,互相支援,相互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做到从田间作业、脱粒、加工、运输机械化、电气化,实现社会主义大农业。这个计划仅碾米、放排破竹篾实现机械化后每年就可以节约5600余劳力投入多种经营生产。
  广大干群怀着最深厚的阶级感情,最顽强的革命意志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干群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随着大大改变,积极分子、先进标兵、英雄事迹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大破“四旧”大立“四新”抓革命促生产,干群面貌,农业生产进度,工程进度更为一新。在保证集中劳力搞好农业生产和固定放排副业生产外,抽出20%固定劳力搞基本建设。干群决心照毛主席的指示关于:“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系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伟大号召,把福湖、溪前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
  当加工厂开工以来,就遇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但却被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福湖、溪前人民所克服了。如开始搞水泥压力水管时,请教洋专家说:“搞直径40公分、长1.5公尺,这么大的压力水管、非离心设备不行,最起码也得有电动振动器才可以”,在一无专家,二无技术,三无设备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是敢想、敢干、敢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还是跟在前人后面走,被没有技术、设备难到呢?大家重温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由于三结合研究,多次的试验闯出了外梗分段浇灌的办法,取得了第一次的胜利。在修建压力前池、排水、排洪沟以及两处栏河坝时,需要254立方米石方,但附近石头能用的很缺,开工不久能用的石头都用完了,但工程还未完成30%,困难很大,大家扛石头的信心不足了。去开炸吧!又都是粉岩石不能用,要的除开到20里外的飞竹去、才有好石料,怎么办?他们想起了毛主席的话:“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后就想出了许多办法,克服了石头困难的问题,利用公路板车运,利用溪水竹排、木排运,利用自己的双手铁锹挖等办法,到目前为止,已抬到了石头200余方,不花一分钱,完成了石方工程量90%,许多社员反映说:“如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对我们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支持的话,福湖、溪前这个水力加工厂,这样大的工程,后世也干不成。”
  整个工程进展:已完成整修渠道清淤4000余米,渠道30余公尺,新建混凝土渡桥2座8.5公尺长,栏河坝一处,蓄水另450公方压力泵池一座,水泥压力水管32米,混凝土50余方,土方2000余方,石方200方,共计花民工3000工/日,技工500工/日,木工220工/日,已安装水轮机、青饲料打浆机、碾米机,磨粉机各一台。
  农业方面:购回紫云英种子28担,改建猪栏50所,花工80余工。
  当前加工厂、水利整修工程处在扫尾,传动加工设备安装近将结束,预计本月20日可投入碾米、砻谷等加工生产,随后转入大抓农业生产,继续搞猪牛栏改革,和粪池、畜牧场等基建工作。
  福湖六队蹲点工作组
  [罗源县档案馆32—1—36]
  罗源县福湖大队农业生产责任制现状调查
  (1983年6月)
  福建省罗源县的霍口公社,有一个畲族比较集中的福湖大队。这里地处闽东地区,四面青山环抱,岱江从村前咆啸而过,自然景色十分秀丽。
  福湖村是以畲族为主的民族大队,全村117户、597人,其中畲族占101户、516人,下属五个畲族生产队和一个汉族生产队。全大队耕地面积622亩,约有一半以上是梯田。山林面积5600多亩。这里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一年两季。也兼种番薯或套种大豆(为数较少)。
  解放前,这里的畲族农民没有自己的田地,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欺压和汉族地主的剥削。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但使畲族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而且在生产生活上都积极帮助畲族人民走富裕的道路。集体化道路给畲乡带来了巨大变化。仅从粮食生产来看,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粮食产量增长很快,到1979年(大队核算的最后一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水稻总产4363担,比解放前增长了3倍。每亩产量由过去的200斤提高到600斤,人均口粮比以前增加了近3倍,个人收入也达到最好水平。在大队核算的十年期间,曾进行了十项大的基本建设,如仓库、牛栏、知青楼、文化站、晒谷坪、农田水利建设、大队礼堂、学校校舍等,总投资数万元,并开办了砖厂、锯木厂兼木器厂、米粉加工厂等队办企业。还有大中型农机具12匹马力拖拉机3台,打谷机14台,24匹马力柴油机1台,还有喷雾器等许多中小农具。十年当中大队买进7头耕牛。福湖大队又是全县最早通电的畲族村落。这对福湖大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福湖大队在这种比较发达的物质基础上,全队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比较高。建国以来有初中毕业生60名、高中毕业生23名及大专生3名。中年人普遍都有在高小文化水平。这种情况在畲族农村是不多见的。因此,如果从人力、物力及其他条件而论,福湖大队都具有较雄厚的基础。
  1981年“大包干”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实行后,在这里并没有促进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业产量下降,社员收入减少;不但没有改变福湖大队的旧貌反倒出现了放高利贷、赌博、大吃大喝之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退现象呢?下面就我们的实际调查,对福湖大队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供大家参考。
  福湖大队是1981年按公社领导最后一个把农田分配到户的大队。当时劳力多的社员户赞同这种作法,而劳动少、人口多的社员户不愿分开。但是至今想不通的大队干部和后一部分群众看到大势所趋,只好同意接受分田到户。他们采取的方法是:整个耕地按全村农业人口平均分配,各社员户分得亩数按土质分为上、中、下三等搭配,耕牛和大型农具由各生产队划分若干小组交给社员管理使用。大队除要求社员户按亩数交售征购粮,加价粮和担负烈军属、五保户口粮以外,大队没有任何提留。在生产方面全部归社员自行经营。对于实行这种方式我们认为它不能称为完整的责任制,至少不是根据本地区特点制定的措施。为什么要作出这种结论,我们暂且不谈,请先看这几年福湖大队有哪些发展变化。
  首先从粮食产量来看,81、82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特点是去年,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尽管各户社员不惜工本投入大量工时,全大队总产仍比1979年下降700余担,比81年(分田到户的头一年)减产近400担,而大队《1982年收益分配表》的数字却比1979年增产700余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差?原因就是大队、公社干部虚报产量。假如去年粮食丰收而目前全大队80%的社员借粮度日当做何解释。经我们了解,有些社员去年一亩连种子都没收回来,交完征购粮与加价粮之后所剩无几,个别社员从去年11月份就断炊了,另有一些社员无法完成国家下达的征购任务。据大队干部说:有十余户一直拖到今年三月份最后补交二元四角才算完成了征购任务。如此严重的歉收和社员缺粮情况是罕见的。我们对蓝兴木家庭作了调查,其一家八口人,两个半劳力,耕种八亩土地。由于家底薄、人口多,蓝兴木本人体弱多病,所以分田以后,连续两年靠借粮食生活。同时了解到,蓝兴木所在生产队今年有15户人家春天就没有粮食了,现在一些社员饭桌上的食物主要是包心菜。
  其次,我们把全大队社员近两年收入情况同1979年相比后看出:收入比过去增加的有25户,收入比过去减少的有19户,与过去水平相差不大的有73户。这些数字表明,富裕的社员只占少数,如果贫富拉平,全大队总的收入没有什么增加。况且过去大队核算时,如有困难户可向大队申请救济,今天,不但困难户照顾不到,就是按规定得到优待的烈军属和五保户的粮食都不能保证。因此,一些社员不得不忍痛去借高利贷。
  第三,从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工具的使用状况来看,过去大队核算时,有机耕地200亩,而土地划分到各户以后,3台拖拉机趴窝,水牛成了耕田的主角。更有甚者,一些社员因为没有耕牛,又无钱租借耕牛,只好用锄头翻地,这样就比用牛耕作的社员户晚播种10天左右。加上锄耕没有达到深翻土地的作用,地力下降,影响产量提高。这种工具使用上的倒退,也是福湖大队某些社员户生产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第四,土地划分与劳动力搭配不合理。现在福湖大队由于采取按人口分配土地的方法,使劳力多的社员户耕种所分土地绰绰有余,对于劳力少的社员户则相反,出现农业生产负担过重,无力顾及家庭副业,而劳力有剩余的人家却无处安排,因为大队实行大包干以后,集体工副业都下马了。这样造成劳力浪费,同时减少了社员的经济收入。这与过去大队核算时工副业占社员收入的相当大的比重来看,确实有下降的趋势。
  第五,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四个不能统一,即选种不能统一,下种不能统一,防治病虫害不能统一,施肥不能统一,过去选种由大队统一负责,经过种子站检疫才能使用。现在自主权下放到社员,他们不必向大队或种子站购买谷种,而是从亲朋那里找来所谓“良种”,不想这些谷种有些没有经过检疫,这就为病虫害提供了传播的机会。近几年病虫害接踵而至,种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下种不能统一,主要影响耕作。以前集体耕作,那片地种早稻、种中、晚稻,由大队统一规划,耕作管理比较集中,而现在一户社员土地分到数处,种植哪种水稻由各家自己决定。这就导致耕作不能统一,影响了生产进程。防治病虫害方面也暴露出劳力分散、打药不能统一进行。现在是,今天这家社员发现虫害这家喷药,而没有发现的就不去管,当打药的农田把虫害赶到其他田里时,先前没有打药的农民又手忙脚乱地喷打农药,于是又把虫害赶到没打过农药的田里或是打过而药力失效的田里。这样赶来赶去,无法彻底消灭病虫害,以至灾情发展愈益严重不可收拾。这种经营管理上的倒退,不但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浪费了劳力,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热情。
  第六,农业成本提高,科学种田无人组织。我们在访问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现在供销部门对化肥、农药、农用机具都提了价,有的还成倍提高。譬如:一台打谷机去年售价45元,今年同样这种打谷机售价改为75元。一瓶稻瘟净过去卖1.8元而现在却长到2.5元。另外,在购买大耕畜——水牛方面,即使很富裕的社员户也办不到。现在这里一头耕牛价格600余元,一个农户要一次拿出这笔款还是困难的。据我们了解,自推行责任制以后,没有一户社员或是几户社员合买耕牛的事例。而大队核算的十年当中就曾买进7头耕牛。现在福湖大队个别社员连租牛费也付不起,因为这里租用一天需交6—7元钱。如果借款,国家没有这项贷款,去借高利贷又怕负债,只好用锄头翻地。如果不重视这种两极分化,人多、劳少、家底薄、负债多的农户,在连续的自然灾害面前不免会破产。在科学管理上也不如以前。过去大队青年团专门组织知识青年搞科学育种选种,遇到灾情成立防治小组,用科学方法指导生产。而今田地分到各户,大队一级组织丧失作用,科学管理无人负责,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而在短时期内是掌握不了科学种田的方法的。
  以上所说是有关福湖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对近三年福湖在社会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介兹一下:
  第一,随着福湖大队生产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在思想意识、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引起了相应变化,出现了新情况。
  分田以后,大队干部不热心农业生产,不抓工副业,不搞多种经营。这里的党支部书记带头办起了小卖铺。在他的带动下,最近副支书也开办了一个“字号”。这样,在一个不到600人的自然村里竟出现了4家个体商店。这在福湖村的历史上也是最高纪录,支部书记经常外出采购订货,很少过问队里的事情,在调查期间,我们想找他了解情况都很难见面。福湖大队的队长兰金泉曾讲:过去大队天天晚上开会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一有问题很快就能解决,现在一年也开不上几次会。要想开会人都找不上。这种状况反映出分田以后,干部思想有情绪,行动不能统一,领导班子涣散。另一方面由于大队干部放松了政治思想工作,一些歪风邪气刮进了福湖,社员中也出现了不愿交公粮、不关心大队集体事业的现象。如现在砍树之风刹不住,一是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人,大队干部不负责任;二是某些社员思想觉悟低,目光短浅,没有认清林业与农业的相互关系,使林业资源破坏严重。另外,干群关系也出现了紧张局面。现在交售国家征购粮是由干部挨家挨户去摧,有些农户去摧过几十趟还不上交。有些社员因受灾无力完成交售任务,公社、大队干部便入室检查,如果发现有粮食,即便是谷种也要拿走,而现在有80%的社员户缺粮,社队干部却无法解决。
  第二,近几年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急需贷款,而国家贷款无着,这给某些生活富裕、资金充足的人提供了放高利贷的机会。据我们初步了解,现在福湖大队有40%的社员借高利贷,年息30%—170%不等。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禁止,今后发展下去,负债过多的农民无力偿还,一些农民势必破产。另外,在福湖大队也出现了赌博风,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腐蚀剂。
  第三,社会集体福利、公共建设无资金无人力。如前面所述,以前集体核算时进行了不少基本建设,而实行责任制后,不但没有任何新的基建项目,且对旧有的水利设施、小学校舍都不能维修。如1979年动工兴建的小学教学楼直到今天仍无法完工交付使用。过去看戏看电影都是大队支出,如今社员看场电影要花一角钱,而某些向“钱”看的人利用国家文化宣传工具赚取钱财。我们在福湖大队实习期间(二十天),共放过四场电影,每场观众不下250人,如果按每场二十元收入计(大人一角、儿童五分),四个晚上收入80元,扣除每场八元的租片费,净赚48元。这种绝妙的生财之道等于两个民办教师辛勤劳动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过去大队办有医疗站,社员不但看病方便,而且药费从公益金支付,现在不但医疗站赤脚医生没有了,有病自己掏腰包到五里路以外的公社去看病。一些社员吃饭尚有困难,更无钱医病了。过去,福湖大队办的文化站,是省、地闻名的先进单位,现在由于骨干考学、负责人调动,尤其是分田以后青年们都自顾不暇,哪有时间组织文艺宣传活动,这个曾吸引了成百上千农村青年学习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阵地、现在却门庭冷落、孤寂无声,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什么福湖大队实行大包干以后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反比过去落后了呢?我们初步分析以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如下两条:
  第一、福湖大队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并不适于在整个大队推广。象分散的山坡地即难以进行大面积机耕的小块农田可以分给社员个体经营,而占耕地二分之一的平坦农田仍应采取机械化的集体耕作。土地承包形式也需要变更,如按劳力,人口比例承包土地,就可以避免产生有些社员户劳力紧张,而另外一些劳力多感到无处投放的弊病。对于福湖大队的责任制形式,不能靠行政命令,而是需要和群众协商制订出适合本大队实际情况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央一再强调,责任制的形式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坚决反对上级指定,下面照办的作法。从福湖大队群众的反映来看,多数对过去的集体核算怀有好感,这也是经过两年实践对比后得出的。造成福湖现在的局面,与采取哪种责任制形式有直接关系,福湖大队是否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包干到户的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肯定,如果按现在方式发展下去是不会给生产带来大的变化的。
  第二、是大队干部问题。他们在上级下达实行责任制时,曾对包干到户提出异议,但是并未提出包干到户这种方式不适合本大队的充分理由,在包干到户以前,福湖大队实行的是包产量,包投工,包成本的“三包一奖赔”责任制,实际上这也就是农业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大队干部对今天的大包干想不通、有情绪,在全面推行以后,大队干部放弃领导,认为现在生产由社员自己决定,干部无权干预,出现的重大问
  题不采取果断措施。如去年稻瘟病严重,各户单独防治无效,亟需组织力量集体抗灾,但是大队干部并没有这样做。从今年二、三月份以来一些社员缺粮一直到现在无法解决,特别是乱砍滥伐林木之风至今刹不住,是与大队干部没有落实责任,不敢抵制这股歪风有密切关系。如邻近大队溪前将山林落实到户,就没有发生如此严重的毁林现象。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一道理是非常正确的。福湖大队各方面急剧下降,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支部没有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的确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认为,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罗源亦不例外。它的优越性就在于依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搞活本地区的经济,使农牧副渔工各业都有较大发展。它决不是由上级规定模式让公社大队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广大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因此,我们对福湖大队生产责任制近二年来的执行情况作一初步分析,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新审查某些不适合本地区的责任制形式,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去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使之真正为群众干部所欢迎,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新的成绩。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罗源县西兰公社石别下大队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的经济状况调查
  (1983年6月)
  罗源县西兰公社石别下畲族大队坐落在西兰公社中部的石别下山区,全队共107户607人,有7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分散在5个山坳里。村与村距离,近则百米,远则几公里,绕大队走一圈24华里。这里的耕地,70%以上为坡度30至45度的小块梯田。田块之小,是近邻汉族队难以比较的。田块多的,一亩50多块,田块少的,一亩也有十几块,水冷、土质贫瘠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在生产责任制推行以前,石别下大队一直是西兰公社长期落后的生产队之一。多年来,国家给这个大队不少贷款和补贴,但生产始终没有起色。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石别下大队的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到82年底为止,石别下大队已经跃居公社的中等队水平,人均纯收入由过去最高的40几元达到80元以上,几乎增长了1倍。比公社平均水平76.9元还高。
  为了说明石别下大队的发展变化,我们以实行责任制前后的1977年和1982年作个别比较。一个是责任制前生产最好的一年,一个是责任制后开始适应的一年。
  从生产状况看,1977年,全大队总户数为105户,人口为557人,农业劳动力为191人,耕地面积为1050亩,当年总收入44641.96元,扣除成本,社员分配的纯收入总额是27468.84元,每人平均纯收入是49.79元,如果扣除口粮折金和返销粮用金,人均收入负22.20元。当年累计超支4974元,超支户为66户,每户平均75.37元,当年累计余款3537.75元,余款户为32户,平均每户110.5元,但实际现金兑现是每户80.35元。
  1982年,总户数为107户,人口为609人,比七七年多32人,农业劳动力235人,比七七年多44人,当年总收入为74752.77元,比七七年多出20110.81元,增长幅度60%,人均纯收入为86.2元,增长幅度为58%,扣除口粮折金,人均收入为14.2元。由七七年的人均收入负款,转为人均收入有余款。八二年人均口粮为48.2斤,比七七年多出193斤。当年累计超支3304.8元,超支户为60户,每户平均55.08元,比七七年少6户,每户平均超支减少了20.2元,当年累计余额为6489元,比七七年高出2952元,余额户为42户,比七七年多10户,平均每户154.5元,比七七年多出74.10元。
  从农民生活状况看,分四点说明:
  一、食物:七七年口粮不足,每人约差6—7个月,农户多半无菜。当时社员对食物的要求是只求吃饱,不求吃好,很少吃菜,有汤下饭就行。八二年就不同了,虽然也存在着缺粮的问题,但吃饱已不是第一目的,有一半左右的农户开始讲究吃好。主食大米的比重增加了,七七年大米占口粮的比重是1:3不到,八二年是2:3略强。对菜的要求,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能经常吃到。食油七七年多半是节日才有,八二年已成为日常食用品。
  二、穿戴:责任制前每户平均二、三年才做一套新衣服,穿着大多是缝补的破衣服;现在每户平均一年做一套,穿着整齐多了。责任制前,全大队有十几块手表,现在有60多块,比过去多了近50块。
  三、住房:石别下大队的住房,大多是十年前盖的,解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只盖了7座新房,大部分老房要维修。但责任制前,由于收入过低,多数社员修不起房子,只有几个富户的房子得到了维修。责任制后,社员的收入普遍提高了,维修房子的农户不断增加,现已维修的房子40多座。比较富裕的农户,除了维修房子外,屋里的摆设也讲究了一点,新添置了一些家具,如碗柜、饭桌、坐凳等。有的户还涂了油料。
  实行生产责任制仅两年,为什么会使石别下大队有这样明显的变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大地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每天劳动的时间长了。责任制前每天出工的时间一般是八个半小时或九个半小时,每天出工的时间分别为:上午7.30或8点出工,中午12点收工;下午1.30出工,晚6.30或7点收工。责任制后,出工的时间延长了,每天平均在12至13小时,每天出工的时间是:上午5.30或6点出工,中午12.30收工;下午1点或1.30出工晚7点或7.30收工。劳动时间多出了三个半小时左右。二、劳动态度变了。责任制前,社员出工说笑打闹,似干非干的现象很严重。由于人懒活粗,粮食产量很低,七七年平均亩产是276斤。国家征购任务没有完成不说,还吃了7个月的返销粮。责任制以后,社员参加劳动的情况大变样,田里再也看不到打闹怠慢的现象了,整地、播种、拔草、收割,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精细。责任制前整地的活最多搞三次,一般只搞二次,现在至少也要搞四次。责任制后没有因人懒而耽误播种时节的,每户的耕地都能按时完成播种。由于做到了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提高了,82年亩产是394.4斤,比七七年增长了118斤。口粮虽还不够食用,但比起七七年可以多吃三、四个月,而且保证国家征购任务的完成。
  第二,责任制的推行,使家庭副业得到了大发展。责任制前,副业是生产队包办的,家庭副业很少,只有少数家庭搞一点,规模小收入不多。生产队包办的副业,也因为缺乏资金和人力而限于小规模的经营中。每年收入也不多,七七年副业的总收入是15900元,人均分配为28元左右。实行责任制以后,家庭副业发展很快,95%以上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副业,这些副业的门类是:猪、鸡、鸭等家庭养殖和淡水养鱼;编畚箕、竹席等手工编织;伐木、砍柴、木工、做饼、凿石、搬运等等,经营的种类很多,比七七年多了7种。八二年副业总收入是21844元,比七七年多出5935元,增长幅度为75%左右,八二年副业比以前这样迅速的增长,原因就是每一户都成了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在生产上有很大的自主权,除国家征购的粮食生产必须服从外,其他一切项目的经营都有权由自己来决定。副业收入,是石别下大队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它比之于征购粮的收入,数量大得多,是社员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经济来源。社队近二年农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不能不与家庭副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三、责任制使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了生产劳动,搞副业的劳动力数量大大增加了。七七年农业劳动力总数为191人,如果把这些人用在责任制后的农田作业上,人力还免强够用,但是搞家庭副业,人力就不够了。责任制前,生产队的劳动力都是整劳力,人数很有限,抽出来搞副业的人不多,全大队不过20人左右。责任制以后,每家每户把能够参加劳动的人力全部投入到生产之中,所以抽出来搞副业的人很多,仅一九八二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人数就有275人。这样原来搞农田作业的劳力可以不动,另有275人可以专门从事副业生产。
  第四、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不再有依赖思想。责任制前,农民的生产、生活都由生产队负责。现在不能吃大锅饭了,生产和生活都必须靠自己劳动。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不劳者不得,赖人不能再赖了。同时,有些因年事已高,但并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出于家庭生计,也参加了一些辅助性的劳动,以增添收入。四队雷××的父母,均53岁,责任制前不参加生产劳动,靠队里补助生活,现在也干一些家庭副业,两人每年能给家里增添150元左右的收入。
  第五、责任制使农民的脑子变活了。过去农业生产的事情是不要社员操心的,只要有一个队长就行了。现在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农民经常遇到的是自己的副业产品的销路问题,这就要求他们经常了解市场的动态,学会经济核算。一队有三户农民,看到市场淡水养鱼奇缺,预见搞淡水养鱼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于是在计算成本之后,今年二月开始试验养淡水鱼,到目前为止,鱼情长势很好,可望取得一笔较好的收入。
  石别下大队尽管在短短两年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第一、缺劳动力户较困难。缺劳动力户不但口粮和日常生活用品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要,而且欠款很多,人均欠款最低为19元,最高达50以上。副业是致富的重要源泉,缺劳力户只能搞粮食生产,除解决自己的口粮外,几乎没有现金收入。
  第二、借高利债较严重。八二年石别下大队因借高利债而陷于十分贫困的农户有40户左右,占大队总数的%。
  第三、搞农田基本建设有困难。石别下大队有100多亩水田是靠天降雨的“怨天田”。“怨天田”占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这对只有1000多亩耕地的大队来说,迫切需要解决一个农田水利建设问题,但靠一家一户是难以能解决的。
  第四、留种不足,化肥不足。八二年有近20户没有留足种子,以至今春有一些耕地未能及时耕种。由于资金缺乏,买不起化肥,有近40户只能买需要量的一半。
  第五,耕牛减少,畜力紧张。八二年全大队有28头牛,其中可耕牛24头,分散在7个生产队。由于队与队的耕牛头数不同,包给农户的数量也各异。耕牛多的生产队,五、六户分一头,够用;耕牛少的队,十八、九户分一头,远远不够用。有二十几户还没有分到耕牛,只能到外边租用。由于多数户耕牛紧张,用一次牛不易,所以强迫牛多干活,致耕牛因过度劳累而病死的不少,现在只剩下20头,其中还有几头是病的。由于耕牛紧张,八二年有近25%的耕地是完全靠人力耕种的。
  通过对石别下大队推行责任制前后生产状况,生活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三个结论:第一,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仅适应于汉族大队,同样也适应于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责任制利多弊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所出现的新问题,有待于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罗源县洪洋公社畲族队的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1983年6月)
  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实习队第三分队,于1983年5月21日至6月10日在罗源县洪洋公社作了为期20天的少数民族调查工作。负责畲族经济现状调查的同学对该公社的民族、官村、阵溪等三个大队的经济状况作了重点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概况
  据1982年统计,洪洋公社共有畲族360户,1969人,约占全县畲族总人口的12.08%,占全社总人口的14%,分布于全社18个大队中的7个大队。具体分布如下表:
  注(1)其中包括社直4人皇万大队1人
  洪洋地区的畲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由上表可以看出,畲族所占比例较高的有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是这次调查的重点大队。其简况如下(据82年有关资料):
  民族大队:有6个生产队,包括6个自然村。农业人口423人,男、女全劳力103人,耕地508亩,其中水田411亩,人均耕地1.2亩,1982年粮食总产3807担,人均口粮725斤,人均收入93元,有牛30头,羊29只,年末生猪仔栏34头。
  官村大队:有9个生产队,包括12个自然村农业人口643人,男女全劳力160人,耕地744亩,其中水田684亩,人均耕地1.06亩。1982年粮食总产6127担,人均口粮78.4斤,人均收入99元,有牛39头,羊58只,年末生猪存栏119头。
  阵溪大队:有7个生产队,包括12个自然村,农业人口631人,男女全劳力149人,耕地705亩,其中水田634亩,人均耕地1.1亩。1982年粮食总产5043担,人均口粮6.21斤,人均收入80元,有牛29牛,羊150只,年末生猪存栏252头。
  这里必须指出,以上关于粮食总产、人均口粮耕牛等等资料,系抄自县、社有关年报表,其与实际情况出入甚大,后面将作简介。
  二、关于洪洋畲族当前经济情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人民多居住于高山穷谷之间。解放前,他们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深受统治阶级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洪洋地区的畲族农民,绝大多数住在偏远的山村,生活尤为艰苦,许多人每年要外出讨饭数月之久,卖儿鬻女者实不鲜见。
  解放后,洪洋畲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畲族人民的疾苦,历年拨出专款和救济款,帮助畲族人民,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三十多年来,在畲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下,洪洋畲族人民的生产有一定发展,生活有一定改善。以民族大队为例,解放前粮食亩产不过百来斤,现已达500来斤;1965年每十分工值仅0.50元,全年人均收入不过40元,到1980年每十分工值已达0.72元,人均收入64.10元。畲乡的建设也得到一定发展,目前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中有两个修建了乡村公路;王认大队有20瓦水电站一座;阵溪大队有250瓦水电站一座,为阵溪、民族、官村、洪洋等地的畲族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民族大队办起了紫胶场,增加了社员收入,支援了国防工业建设;阵溪、官村大队还办起了粮食和饲料加工厂,少数人戴上了手表、穿上了的确良。这些都说明,解放以来,从总的看,畲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同汉族地区相比,洪洋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是很低的,其发展速度也是缓慢的,通过对三个大队的重点调查,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印象是:温饱问题仍是摆在畲乡人民面前的第一个大问题。以民族大队为例,81年收到粮食75户中能吃到去年7月份以上的仅20户,3月份以前就断炊的达13户,全大队仅2户能吃到9月份。今年缺粮更严重,目前已半数以上人家断粮,虽然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因灾粮食减产,但主要还是基础差,底子簿,故一遇灾年,便无它法可想,在粮荒威胁下,缺粮的人家只好举借高利贷。据调查,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借高利贷的人家均达30%以上,民族大队75户人家中有48户借高利货款,55户高利贷粮,各占总户数的64%和73.3%。月利5%左右,满年不还则利上加利。官村二队兰××两年半前借谷80斤,现利滚利已达300来斤。据群众反映,高利贷之风近年十分盛行,有钱粮外借的大都是居住在平地的汉族社员。高利贷剥削酷烈,故许多人家年复一年,越搞越穷,旧债未了,又添新债。尤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卖孩子的现象。阵溪一队畲族社员×××一家7口,去年12月开始断粮,因生活所迫,于今年将11岁的女儿卖出获币250元买地瓜米以度饥荒。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据我们调查统计,仅民族大队75户人家中,就有9户人家卖出小孩12人占总户数的12%。在一些汉族社员中亦有类似情况。
  从人均口粮上看,在我们抽查的二十来户社员中去年人均口粮一般都在300斤左右,这个数字显然不可能给农民带来温饱。使人惊奇的是,在1982年有关部门的年报表中民族、官村、阵溪大队的人均口粮竞分别达725斤、784斤、621斤。畲族社员们说,真能有这么多,大家就不饿饭了!实情如何?以民族大队为例:由民族大队会计逐户统计来的数字表明,去年全队粮食总产仅2034担,除去上交国家任务和种子外,人均口粮仅300斤,这个数字与我们深入农户调查的数字是相符的。在有关报表中82年民族大队的总产量3807担,竟高出实际产量17万7千多斤,人均口粮高出实际数字的420余斤。
  据了解,出入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向来皆以估产作为实产上报,故社员有“一年早知道”之说,此种现象不是个别。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81年统计年报表上,民族大队人均口粮达804斤,居全公社之冠,而缺粮状况却如前文所述,是那样地严重了。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畲族社员不仅严重缺粮,且其它方面的生活条件亦甚艰苦。许多人家只有一、两床破败不堪的烂棉紊,如官村七队雷××全家5口人无被子,二队兰××家5口人挤于一床,床上垫的多是稻草加竹蓆。至于象样的家具就更谈不上了,经济上窘困,导致疾病增多,许多人身患重病无钱医治,病情日渐加重。如民族大队400来人中,目前有重病而无钱医治的竟达17人之多。又由于经济困难,娶媳妇亦难,换抱童养媳的情况也出现了。据调查,民族大队抱童养媳的有两户,其中一户竟抱了两个童养媳。
  洪洋畲族人民的贫穷落后面貌为何长期以来得不到大的改变?主要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洪洋畲族人民居住之地山高水冷,土地贫瘠,多梯田,少水源。平地汉族可收双季,而山地畲族只能收单季。且人多地少,自然资源长期以来被破坏殆尽,仅依靠单一的农业,因此,要求得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困难。
  三、关于生产责任制
  洪洋地区是1981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的,从总的来看,它在畲族地区起的变化不甚明显。生产责任制的优越性在于它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来说,仅仅把这种积极性局限在农业上,不离开有限的耕地去想法子,谈变化是不行的。畲族地区的经济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近几年内无明显变化的原因,也许正在这里。
  据调查,大多数农户对责任制表示欢迎,认为它清除了过去吃大锅饭、磨洋工的弊病,人们有了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机会。同时,省去了诸如评工分、效益分配等许多麻烦事,但说到粮食产量和生活水平,则前后“差不多”。畲族农民们反映,现在两极分化是存在的,不过这富的一极也富不了多少。我们也发现,虽然有些人生活稍有上升,但的确有一部分人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后者主要是缺乏劳力的农户。于是,作为缺乏劳力的伴生物,土地出租应运而生了。前述官村大队雷××家五口人,只有一个弱劳力,于是放弃了集体分给的土地(据说可免交公粮),靠开点荒地、砍点柴火糊口;阵溪七队兰××全家七口,只有两个17岁和15岁的孩子算是劳动力,故将3亩水田租与人种;官村一队有两户社员把无力播种的田租给别人,每亩租金40元。据了解,出租土地现象亦普遍,一般依质论价,租谷少则百斤,多则800斤。有人说,旧社会是地主剥削田户,如今反过来是“佃户”剥削“地主”。(中略)
  以民族大队为例,5.96人中才有1个男劳力,13.2人中才有1个女劳力;全大队75户人家,有20户反映缺乏劳力。这样,尽管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实行了在农村搞活经济的政策,但由于许多农户缺乏劳动力从事农活以外的其它经济活动,无力为多种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因此他们至多只能在原有的生产、生活水平上徘徊。据对民族大队的调查,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生产、生活有提高的只有6户,仅占8%,绝大多数人家并无变化,少数有倒退。相当一部分农户缺乏劳动力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出租土地、抛荒土地、放粮放款(即高利贷)、借钱还粮(粮贱时借出钱,至粮贵时还粮)等等是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而这在贫穷落后的洪洋畲族山区尤为明显。
  四、洪洋畲乡经济的根本出路及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前所述,洪洋畲族人民居住地区之重要特点是多山田少,土地贫瘠,因此,仅把眼睛盯在农业生产上显然是没有出路的。正如民族大队老支书雷德发所说,只有充分利用山区的特点发展多种经营,才有出路。调查证明,的确只有走“靠山吃山”的道路,发展优势,才能根本扭转畲乡贫穷面貌。从目前一些畲族社队和农户的经验来看,在充分利用山区资源方面,目前可行的有以下一些项目:
  (1)发展紫胶生产。紫胶是国防工业重要资源,民族大队81年建立了紫胶场,现已发展为三个场,共有生产紫胶的“不知春”树300亩,约3万棵,(其中今年已可收成的约2万棵,目前每棵每年能收入1——2元,发展下去可收3元以上。)该队可发展到500亩即5万株,如此,则年收入可达十万元。“不知春”树性耐旱,在洪洋山区长势良好,栽种三年即可收获,且管理极易,费劳力不多,——只稍把紫胶虫菌苗挂于树上,任其繁殖生长,到时割下虫胶即可,而树可年年挂虫。紫胶国家需求量亦大,故甚有潜力可挖,如能普遍推广,大力发展紫胶生产,实为地处山区的畲族人民的一大经济来源。
  (2)发展磨菇、木耳生产。官村三队兰××81年种磨菇,纯收入500元,去年达650元,今年更增种白木耳。阵溪小学老师黄××,以前曾用业余时间与另两位老师试种磨菇,贷款400元,自筹资金约200元,结果一年磨菇收入1200元,除成本外获纯收入600来元。去年全公社畲族地区社员种磨菇纯收入即达6千余元,白木耳1千元。可见发展磨菇、木耳生产是大有可为的。发展磨菇需要牛粪,故如能与其大力发展耕牛,则可收一举两得之利。据调查,目前官村大队大部分畲族农户都种上了磨菇,我们认为在畲乡普遍发展磨菇和木耳生产,同时能为畲乡群众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3)发展果树、茶叶、林木、竹类等经济林木。这是极适合山区特点的不但可以美化山区,保持水土,而且是一笔重要的经济收入。以毛竹为例,其生长期一般为三年,每根毛竹可收入1元以上。据公社老陈说,58年以前全社年收购毛竹达50万根,后来森林被破坏殆尽,至今竹林寥寥无几。畲乡荒山甚多,经济林木的生产大有发展前途。
  (4)发展畜牧业。目前洪洋畲区畜牧业发展不大,其山多、坡多草地多,便于畜牧的有利条件未获充分利用。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养牛即可解决目前耕牛严重不足的问题,又可为发展磨菇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材料——牛粪。在发展畜牧业方面,也有实例可供借鉴:如官村大队萧洋村去冬由民政部门扶助买母羊22只,今年春即发展到36只;民族大队去年有羊29只(据有关报表),目前已达到160只,户均2只,可见发展畜牧业也是大有可为的。发展一些养羊专业户是完全可以的。
  (5)发展小水电。洪洋一些畲族聚居区不乏溪流,如阵溪大队、民族大队经官村大队、民族大队到洪洋大队的一条小溪,水源甚丰,阵溪大队境内已点起了一个25千瓦水电站,许多社队因之受益。如果能在溪流沿途多建上几个小水电站,畲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电更将大受裨益,甚至可以发展起一些小型的以电为动力的粮食,饲料加工厂等,增加社员收入。以上所举,未必全面,但总而言之,不能光在农业上打主意,必须尽可能利用畲乡地处山区的特点,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做到真正搞活经济。在这方面,有如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资金问题。许多畲族社员欲发展副业生产,然苦于没有本钱;一些已初步发展起家庭副业的人家,也缺乏资金搞扩大生产。民族大队紫胶场场长雷德发雄心甚大,亦因缺乏资金,无法进一步发展潜力较大的紫胶生产。该场今年需贷款万余元作为成本,至今仍无着落。
  (2)劳动力问题。如前所述,当前许多畲族农家缺乏劳动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疾病甚多。调查中我们看到,畲乡中失明的、半身不遂的、以及患有其它一些疑难病症的人不少,其中有许多青壮年。民族大队75户中就有16户18人因病丧失了劳动力,官村7队21岁的雷××,双目失明已八年,不但自己不能劳动,还得要人服待。其病因估计是白内障,但因经济困难,从来未请过医生。他说,只要能医好我一只眼,我就可以自己劳动找吃了。在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仅官村有两个赤脚医生。我们感到,当前畲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是相当落后的。由于畲族人民的健康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从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3)技术问题。发展多种经营,技术是个关键,据对三个大队的调查,各队都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指导科学种田、发展副业,如一些种磨菇的社员,由于不懂技术,获利甚微,甚至赔本。
  (4)担心政策变化。有些社员想在自己分得的山地上发展果树、竹、竹木,因担心政策有变,白干一场,故不愿植树造林。有些人对刚分到手的山林滥砍滥伐,原因也在此。
  (5)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洪洋畲族人民当前的贫穷落后状况,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因为不是一年半载能够改观的。除了需要畲族人民自身的艰苦努力外,同时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解放以来,政府已为畲族发展经济作出了许多努力。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尤须继续对他们进行有力的扶持,如为其制定出发展规划,为其发展多种经营发放必需的贷款,帮助他们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改善其医疗卫生条件,等等。只有这样,畲族人民的贫穷落后面貌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资料《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罗源县西兰公社许洋大队的经济现状调查
  (1983年6月)
  西兰公社的许洋是一个以畲族为主、畲汉共居的大队,是全公社有名的“贫穷队”之一。我们对这个大队的经济现状和贫穷的原因进行了专门的调查。我们认为,这个队确实很穷,但还是有希望的。
  许洋地处公社南端,共有十一个自然村,分别座落在八个山之中,去各村走一周需用半天的时间,全大队分八个生产队,其中一、二、三、五、七队为畲族生产队,四生产队八户中有二户为畲族。全队101户510人,其中畲族66户339人。耕地总面积808亩(水田720亩,旱地88亩),畲族社员占有耕地面积634.6亩,为总耕地面积的78%;山地总面积4896亩(畜林山地3894亩、草地775亩、茶地177亩、村林50亩),本队属下居点,经济以生产粮食作物(稻谷、茹米等)为主。
  许洋大队八一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在以户为基本经济核算单位(有11户在生产上已并入父户,2户五保户,2户人员流散,实际为86户)。我们为具体了解大队的经济现状,在大队的会计帮助下,对全队各户进行了普遍调查。分别了解了每户八二年的生产情况、收入情况、分配情况,以及以今年为主的生活情况。同时,我们还专门访问了上等户一户、中等户三户、下等户二户。我们根据各户普查、列出了《许洋大队一九八二年各户经济调查表》。
  八二年全大队收入总额为46925.2元,粮食总产量2798.4担(稻谷2434.5担、茹米363.9担),副业(包括家畜、茶叶、山地)收入总额12230元。除去国家征购粮877担及种子保留255担外,口粮总数为1666.4担,平均每人口粮326斤。比公社人均口粮459斤相差133斤。如果按纯收入计算,八二年全队纯收入总额为26035元,平均每人纯收入51元,与同年全公社人均纯收入76.9元相比相差25.9元,与同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8元相比相差217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相差219.11元。
  由于粮食产量低,经济收入少,口粮严重不足。大队农民普遍要求仅是能够吃饱肚子。但要达到这个要求,按一般情况全队每人平均口粮在550斤左右才勉强能够。而许洋大队平均每人326斤的口粮,距“吃饱肚子”,还是差距很大的。粮食不够,只有去借。根据我们对各户的调查统计:去年借粮未还清户有67户,占总户数77.9%,欠粮总计182.75担,户均272斤。最少的户欠100斤。今年到我们调查(六月一日)为止,因缺粮开始借粮的户已有28户,其中二月断粮的有4户,三月10户,四月3户,五月11户,各户借粮总计达140.15担,户均500斤。借粮最多的户300斤,最少的户100斤。这些借粮户估计到今年早稻收成(七月十五日左右),各户还需借粮平均490斤,总计137.2担。现未借粮而不能吃到今年早稻的户(也就是六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间将断粮户)有42户,各户估计还需借粮平均120斤,总计71.3担。如果按全年计算,共有70户人家缺粮,占总户数的81.4%。全年需借粮均计355担,平均借粮户每户要借500多斤(借钱买粮不在内)。我们专门访问了二月断粮的第五生产队雷××家。他们一家四口,去年粮食总收入20担,除去国家征购、种子提留,口粮为10.21担。去年借粮500斤,年底还了200斤,口粮实际只剩下821斤,人平均205.5斤,到二月已全部吃尽,现已借粮350斤,另借钱买了粮300多斤。当我们问起原因时,他告诉我们,家中孩子小,劳力只是他和爱人,而自己又身体有病,因此粮食产量低,加上累欠粮要还一些,所以口粮总不够。我们问他今年养了些什么家禽家畜?他说:“什么也没,人都没有吃的,哪里还有东西喂它们。”
  另一问题是借款现象严重,不仅户数多而且数额大。到我们调查时为止,全队58户有借款,占总户数的67.5%,欠款最多的一户1000元,最少的211元,户均258.7元,总额达15008元,比八二年副业收入总额超出2778元。为何借款这么普遍、数额又这么大呢?试分析一下:去年全队人均收入为50元,除去口粮外,现金只有12元。这些钱不说别的,就是都拿去补贴口粮也差得很远呢,而一年的其他生活必需,特别是如果家中有婚丧嫁娶、病伤事故等开销、钱从哪里来,没有就只好去借,不仅下等户如此,中等户如此,上等户也是如此。比如全大队有名的“富户”雷××家也有300元的欠款。同时,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还专门访问了第一生产队的雷××家。他们家六口人,3个劳力,去年粮食总产46量,副业收入(除去成本)140元,可以算是中等之家了。由于他们家去年六月七岁小孩生病到今年三月死去,先后借款400元,去年靠卖口粮和副业收入还去150元,今年由于口粮缺少,不久前又借钱100元买粮。现在共欠款350元,其中100元带有50%的年利。他告诉我们,打算用今年卖一头猪的钱来还欠款,如果不够,就只好再卖些口粮。当我们问到他明年口粮将怎样办时,他说:“只好再去借吧”。
  由于许洋大队经济生活的贫困,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就发现,有卖女儿以还欠款的,有因营养不足引起儿童发育不健全的,有因家境困难儿童不能就学的,有因借高利债而不能自拔的,有因长期贫困而悲观失望得过且过的。这些现象,确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许洋大队如此贫困,原因何在?我们经多方调查和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耕地土质差,产量低。西兰公社处于平均海拔在五百米的丘陵地带,山丘高、连绵不断。梯田多,平耕地少,耕地土质差,许洋正是这一特征极富典型的大队。全队只有100亩种双季稻的平整耕地,仅为耕地总面积的12.25%。此外,620亩的稻田均为一年一产的单季田,其中200亩地为没有水源而靠天吃饭的“怨天田”,生产没有保障,其余则为“冷水田”,因水温低不宜水稻生长,产量很低。许洋大队虽耕地面积大,但由于亩产低,粮食总产也是不高的。八二年亩产平均为346斤,比公社同年年均亩产510斤,相差164斤;拿粮食年均亩产最高的八一年来说,也只有380斤。
  二、劳动费工大,劳力缺乏。许洋大队的劳力缺,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其原因:第一,这个大队人均地为1.4亩,劳力人均6.2亩,比之全公社人均耕地1.28亩,只多0.12亩,而劳力比公社人均5.2亩,却多了一亩。如果按该队畲族耕地计(人均耕地1.87亩、劳力人均6.92亩)则更多。第二,本队无机械农具,可耕牛只有13头。平均每六户人家一头耕牛,且不能负担耕地的20%,因此耕地基本上还是由人力承担。第三,梯田多,田地面积小。全队梯田约有550亩,大多在20。至60。坡度之间,占耕地总面积的70%。全队的耕地能够按一亩划分的只有100亩、其它耕地一亩少则五、六块,多则几十块不等。另外耕地非常分散,一户耕地分为几处,近的要走四、五分钟,远的则要走三、四十分钟。这些给耕种、管理等带来极大的不便,既费劳力又花时间,与邻近汉族大队的平整耕地比较,一般每亩多花工一至二倍。由于劳力缺少,造成了有些田间耕地粗放或耽误季节,从而影响粮食产量。又由于劳力缺少,一年四季奔忙于田间,也就没有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多种经营发展副业生产。
  三、山地贫瘠,副业收入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许洋大队虽然有4896亩的山地,却是没有什么可“吃”的。这一带地区的副业主要是依靠山上的树木和毛竹。而许洋大队山上的成林树木早在一九五八年的“大炼钢铁”时就被砍去烧掉了,再加上十年内乱时期管理不严,偷砍乱伐现象严重。到七〇年为止,除各村附近的几亩“风水”树木、竹林幸存外,其它可以说全部被砍光了。现在山上除青藤乱草外,只有一些能够当作烧火的小树和树根。劳力稍多的家可以在山上多砍一些柴火,以一百斤一元的价格出售,所得是很有限的。如若依靠家禽家畜,则由于粮食缺乏和人力不够,也难以大量畜养,因而他们的副业收入是极微的。
  四、资金不足。许洋大队长期贫困,连年借款借粮,造成生产资金缺乏。粮食生产,田间用肥不足。条件好一些的户,每年只能用到所需肥料的七至八成,中等户只能用至五至六成,而象我们访问过的“困难户”×××家,去年九亩地投资只有四十元,肥料还不到三成。肥力不足,成为影响粮食产量不高的严重问题。另外,集体生产没有资金,如大队茶场,去年有可产茶田100亩,就是因为没有足量的资金和请专门管理人员,去年总产只有12担,平均亩产12斤,比公社茶场每亩年产167斤相差了几乎13倍。他们把茶叶交售国家,得1557元,除去成本600元,净收入只有957元。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许洋大队的贫困。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思考过,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富起来呢?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是完全可以走上自己富裕起来的道路的,他们要想一改过去的面貌,单加强粮食生产是不够的。这个大队粮食生产每年不仅不能满足口粮,而且销售国家所得现金还不够生产粮食所花费成本。即便是农业生产发展达到口粮增加一倍,也只能够达到口粮刚刚自给的要求。更何况人口不断增加,而土地是有限的。因此,他们的出路只有在进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副业上。他们所处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为他们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有177亩著名的“境堂茶”茶园,有3894亩的自然育林山地,这里有着多大的发展潜力!
  先说他们大队的茶园吧。如果他们能象公社茶场那样经营,投够足量的资金,一年以后亩产少说只达到公社茶场的三分之一,也可收茶55担,售额可达17850元。按公社每亩50元减去成本,可净收入12850元。如果按照许洋茶场负责人的估计二年以后达到公社水平,那么二年以后可产茶167担,售额可达28390元,减去成本和来年用金,净收入可得18390元,全队每人平均45.5元。这对许洋来说,就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再说自然育林山地。如果从现在开始山上的幼树不被砍去烧柴,竹笋不被挖去充食,十五至二十年以后,山上便可自然长出成林的树木竹林。按照石别下大队下流坑的600亩成林山地的估价几十万元计算,许洋大队的育林山地将会成为价值可达几百万元的固定资产。
  要想走上自己富裕起来的道路,确实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全队人民从长远看问题,在困难中发扬革命精神进行艰苦创业,再加上有政府和公社大集体的扶持和帮助,许洋大队的确大有希望。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第二册]
  福安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穆云畲族乡中沃村委会扶贫挂勾点调查情况报告
  (1989年4月25日)
  安政民委(89)003号
  县委、县府:
  根据县委、县府的布置安排,89年我委的扶贫挂勾点在穆云畲族乡中沃畲族行政村,春节至今我们已四次进了中沃村,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清了该村的状况,肯定该村几年来发展经济的成绩,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以治贫与治愚相结合,勉励全体党员干部走自力更生的路子。制定了今后二年的扶贫计划,现将我委调查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中沃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中沃畲村,地处福穆公路,穆阳地段公路的边沿上,一条溪横贯该村,全村除一个自然村通公路外,其他6个自然村都必须涉溪跋山入村庄,全行政村海拔100米左右依山垄而上,村头至村尾(坑丈洋至里沃)全长约3公路,两侧茂密的森林,与层层山垄梯田。
  该村有114户489人(内有汉族6户43人)其中:大莲16户55人,济里确18户87人,坑丈洋24户,110人,中沃30户127人,里沃26户,112人,现有耕地面积685亩,人均耕地1.4亩(水田663亩,农地22亩)其中:坑丈洋水田135亩,农地2亩;济里确水田116亩,农地7亩;大莲水田79亩,农地2亩;中沃水田170亩,农地7亩;里沃水田163亩,农地4亩;山地面积692亩,除无林面积占200亩,茶叶80亩外,基本有林。现有耕牛50头,羊20多只,还种植枇杷10亩,黄肉桃70亩,芙蓉李20亩,88年种磨菇4平方万尺。三年前贫困户为80户,经过三年来的扶贫,现已脱贫50户,全村人均口粮已达到520斤,人均收入也达到了260元。
  88年在民委及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该村7个自然村基本通了电。(除自筹的外还欠外债5千多元)。
  行政村有3个初级小学校点,分别在大莲、坑丈洋、中沃,现有学生数为66人,教师有3人分别在三个校点任教,其中:(公办1人,民办2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三年的扶贫以来,群众确实承认该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从心底里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政府的英明,感谢各级领导对他们的支持与关心。但从实质上来看,该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生产的发展很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歧视依然存在,商品经济观念难于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和受自然条件限制,畲族大部分居住山区,他们除了耕种外,就是发展林业生产,加上畲族的憨厚、诚实,往往被一些大村庄有机可乘。以祖宗山、祠堂山为理由,任意砍伐该村群众精心培育的森林和占用村委集体茶园造林等。严重影响了民族间的团结,挫伤了该村群众发展林业和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该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自力更生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仍然存在。在我们刚进村时,曾有人说:这下好了,民委来扶贫不怕没钱花了。恰恰反映了该村部分群众没有摆正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群众“造血”功能没有,没有立足本地资源、发挥该村靠近穆阳镇的优势来发展商品生产。依靠“输血”的思想较为严重,认为办集体事业要国家补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
  3.集体经济空白、群众负担重。由于没有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没有树立了村、户一起富的思想,该村群众各守门户,各管自家产业,造成集体经济收入空白,因而对应征入伍青年的补助、民兵训练的补助、国库券的认购、民办教员的补贴、教育事业费附加收缴,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该村群众自行负担或摊派,群众负担很重,严重影响了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4.党员人数少,干部素质差。该村489人中,党员人数有16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员人数没有增加,88年在民委及乡党委的摧促下,培养了两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入党。年龄最大的雷祖弟72岁,是53年入党的党员,大部份党员属半文盲与文盲,年龄偏大,村两委干部6人中,除会计是小学毕业程度外,其他干部全属半文盲与文盲,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观念,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没有带头致富甚至成了重点扶贫户。无法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引导群众发展商品生产,虽然全村栽下70亩黄肉桃,但由于缺技术管理不善、病虫害十分严重,经济效益甚低。
  5.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不便。该村除88年底通电和有3个危房初小校点外,几乎没有什么设施,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过河没有桥,需往龙溪水利坝面过,一有下雨就不能通行;吃田水、喝沟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就连粮食加工也得往4.5公里左右的穆阳镇;小学生上四至五年级也得往其他村;群众求医也需往穆阳镇。
  6.基础教育差,教学水平低。该村高中毕业生仅1人,初中文化程度7人,小学生文化程度20多人,三个校点全是“单人校”,教师除了中午在村吃饭外,住宿在外。三个村小学一个寄在集体仓库,一个寄在民房的危房中上课,这种状况是无法促进该村经济发展的。
  二、扶贫的规划与需办的实事。
  89年的扶贫工作,我委根据县委布置,指定副主任为扶贫点的负责人,选派一位干部进驻中沃畲村扶贫。对中沃畲族村的经济发展,进行分类指导。
  1.中沃村的脱贫致富指导思想:脱贫致富是个改变自然与社会条件的过程,是社会发展阶段的系统工程,因此,扶贫首先要扶志,把治贫治愚相结合,要极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增加畲族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强、自力的信心,改变该村群众落后陈旧的观念,在有关部门的支持的同时,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发挥该村地理条件、资源的优势。搞好智力开发,树立以智取胜的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手段来提高该村畲族群众的素质。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实力,量力而行来建设村的公益事业,争取村富民富。
  2.需办的实事。
  (1)发展村级茶园20亩,黄肉桃15亩,杨梅20亩。
  (2)请果树技术员,对该村果树病虫害防治、施肥、枝条截剪进行全面指导,特别是对现有70亩黄肉桃果园进行技术指导。
  (3)帮助解决架电扫尾工程。
  (4)解决该村群众的粮食加工问题。
  (5)在该村设立一所民族完小,修建一所校舍。
  (6)帮助发展粮食生产,争取89年粮食总产达6304担。
  (7)发展家庭多种经营,户均一头猪、一亩茶、栽培磨菇1000平方尺,100株标准果树。
  (8)帮助搞好该村挨家挨户的环境卫生,设立村医疗站。
  [福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档案1989年永久]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