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龙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呈送《关于海澄屿上村钟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民族成份的调查报告》的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76
颗粒名称:
龙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呈送《关于海澄屿上村钟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民族成份的调查报告》的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197-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龙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呈送《关于海澄屿上村钟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民族成份的调查报告》的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龙海县
畲族
内容
(1986年5月20日)
(86)龙政字第104号
市人民政府:
根据国务院、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1)民政字第601号文件规定:“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而申请恢复其民族成份的,都应当予以恢复”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6)民政字第37号文件《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问题的补充通知》的精神,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县民政局《关于海澄屿上村钟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民族成份的调查报告》。现将县民政局的调查报告呈上,请研究审批。
龙海县人民政府
1986年5月20日
附件:
关于海澄屿上村钟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民族成份的调查报告
1985年4月,海澄镇屿上村钟姓群众向我局递交了“关于迫切要求将海澄钟氏汉族恢复为畲族的报告”,同年5月,县信访办也转来类似的报告。为此,我们着手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首先,我们查看了该村的族谱,翻阅了有关书籍、材料,接着又到屿上村召开村民座谈会,实地看了该村钟氏祠堂及钟氏祖坟,并与原漳州市“恢复畲族民族成份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到安溪、惠安及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地了解闽南一带畲族的习俗。现将这次调查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屿上村的钟姓群众保留着与各地畲族群众一样的信仰和习俗。
1.图腾信仰。海澄屿上村钟姓的老一辈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是“麒麟儿”(俗称狗头王)的传说,他们自称钟姓是“附马房”。据说:古时“盘瓠”帮助高辛帝平番有功,娶得三公主,生下三男一女,分别姓盘、兰、雷、钟。姓钟的是女儿招婿,故称“附马房”,他们崇拜狗、不杀狗,不吃狗肉,狗死了,还要在其脖子上系上“黄连纸”,故常受外人谩骂。屿上村民钟阿英说:过去,在与外姓发生口角时,我们常被外姓人骂“狗生的”等。这种图腾拜与畲族的狗图腾是一致的。
2.祖图。现年已古稀的屿上村村民钟根说:我10多岁时,有一次祭祖,跟着当时的族长钟周叔公到祠堂门口,从门缝里偶尔见到祠堂中挂一幅长条幅的图画,画的似是狗头人身像,我曾好奇地问钟周叔公:那是什么?钟周叔公很不高兴地对我说:小孩子不要胡说。五社自然村村民钟溪港也说:我曾听堂叔公说过我们的祖先是兽类。不少老一辈的村民也证实:解放前屿上村钟姓存有狗头人身的祖图一轴,平时由族长保管,一般钟姓人民很难见到。只有在祭祖时才挂出,祭完马上收好。解放后,停止祭祖,原来的族长钟周叔公等长辈也先后去世,祖图现已下落不明。另:钟氏族谱中有:“汀州府留传图书一轴”的记载但该轴是否狗图腾画轴,现已无法查证。以上所述的祖图,与其它各地畲族流传的祖图类似。
3.祭祖活动:畲民重祭祖,习以祭祖为荣。屿上村钟姓群众也如此。他们反映:他们祭祖不做清明,而做春祭(农历正月十四日)和秋祭(冬至日)又在正月十二祭祖坟。祭祖时,家家户户备齐祭物其中有一供品十分独特——去皮香蕉。这一祭物形似人粪,要放在祭品中央,以示郑重。祭祖时,要先将祠堂大门紧闭,只有几个长辈才能进入,祭完后,将大门打开,后让小辈入内膜拜。祭坟活动也一样隆重。解放前,屿上祖墓(钟道器与钟化成墓)周围有一大片空地,叫“公地”。祭坟时,祭品和祭祖时一样丰盛,本村及外地来的钟姓子孙围满在祖墓四周,很是热闹,这种祭祖、祭坟的习俗,是与当地汉人大不相同的。
4.服饰:据屿上村民,70多岁的钟清说:在祭祖时,主祭的长辈要往头上缠头巾,须身穿对襟镶黑边的服饰,钟周叔公就是这样。既使平时,钟周叔公也常穿这种服饰。记得我小时候曾问过他:天气这么热,你怎么穿这种衣服,他说:“你小孩子懂什么,这是上辈传下的规矩”。从钟清所描述的服饰看,似与畲族的服饰相似。
5.婚配习俗。历史上,屿上村钟姓村民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当地并有“有钟无陈”的俗语,表明了姓钟的仇视姓陈的,因历史上陈元光镇压过畲族。这种习俗至解放后才稍有改变。另:钟姓在结婚时男女都要穿上一套贴身的白衣拜天地,谒祖宗,并保存到终老,死后穿上,传说这是因为唐代陈政、陈元光入闽平蛮僚之乱,杀了许多畲族同胞,其部下迫娶畲女为妻,畲女执意穿上白衣裤,以示“带孝成亲”,纪念先人,这种习俗沿袭至今,与其它地方畲民的习俗是一致的。
6.民族感情浓厚。据退休教师钟清说:抗战时期:为逃避日机轰炸,我们全家人逃难到华安。华安人知道我们是海澄钟姓人氏后对我们说:你们和山上的槛楼(指华安畲胞)是亲人。当时我还小,不信此话,可后来我们逃到山里时,山里的畲胞果然对我们非常亲热,拉着我们的手直叫亲人,并煮饭给我们吃,不收钱。座谈中,如华安坪水,安溪善坛、盛富,漳州松州,茶铺等地钟姓群众仍与我们常来常往。在解放前,安溪盛富钟少其(现尚在,已70多岁),就曾到屿上来拜祖认亲。每年祭祖,天宝、浦南、厦门等地的钟姓必携带土特产到屿上来祭祖。1985年安溪盛富、善坛及惠安钟厝、鸢峰等畲村举行祭祖活动,海澄钟姓也应邀参加,受到隆重欢迎,在双方互相认亲前,都要以“汝”字做暗号(汝字代表三子一女)并要对答暗语。问:一枝竹子劈几片?答:三条半。再问:三条半是什么?答:盘、兰、雷、钟四姓,这与各地畲族的通用暗语是完全一致的。
二、从海澄屿上迁往外地的钟姓均被确认为畲族。
据屿上钟氏族谱记载:他们始祖均为汀州一脉所传,族谱记载:钟朝任福建长汀府黄门侍郎,至南宋孝宗隆兴元年,传到第五代钟道器,因乡试任漳州府教授,见海澄冠山(即屿上)茸秀,选此定居,死后葬于此。现钟道器墓尚在屿上村。钟道器生六子,其中第六子钟化成生一子钟耿坊,化成死后也葬于屿上,现墓尚在。钟耿坊生四子,长子留守海澄,次子钟得玉往北溪开基松州,钟得玉下四代人钟崇恩到天宝茶铺开荃。现松州及茶铺的钟姓群众已恢复畲族成份。第三子钟泮儒往厦门钟宅,再由钟宅后代传去安溪盛富、善坛和惠安县山腰乡钟厝、鸢峰村的钟氏群众都均已恢复畲族成份。由此看来,海澄屿上村钟姓子孙既是畲族,那么,海澄屿上钟姓也应当是畲族。
三、历史上龙溪是畲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先民比汉族更早居住在这一地区。根据我省和浙南等地方志,《漳州府志》、嘉庆《云霄厅志》、《宋史》、清杨澜的《临汀汇考》、《资治通鉴》、《中国少数民族》、《畲族简史》、《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后山先生全集》卷九十三等史料记载:早在七世纪初即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在闽、粤、赣一带生息,繁衍,劳动,唐宋时期在这一带活动的民族被称为“蛮僚”,“侗蛮”亦称“畲民”“奔民”。宋代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一文云:在南蛮之中有许多氏族,其中“在漳曰畲”,在漳州地区称为“畲民”,它还包括了“西畲隶龙溪”,就是龙溪人。由此可见,漳州一带历史上就是畲族聚居的地区,后来由于汉人迁入,逐渐产生了同化,以至民族成份被埋没,这是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所造成的。畲族主要姓氏见于史书有盘、兰、雷、钟四个姓,钟姓也是畲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因此,海澄屿上钟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成份是有历史依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海澄屿上村的钟姓还保留着一些畲族的风俗习惯,这些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共同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是不容易改变的,海澄屿上的钟姓群众,能保留这些习俗就说明了这点,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海澄屿上钟姓群众对恢复畲族民族成份有着强烈愿望和要求,他们屡次派人到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民政局、海澄镇政府等有关单位反映他们的要求,并多次到县长接待日上访,主动提供有关的材料和证据,屿上村支部、村委也都对钟姓群众的要求寄于同情和给予支持,他们说:钟姓被外姓骂为“狗生的”是事实,现在也应该恢复他们的民族成份了。退休教师钟炎说:在我们这里(指屿上一带)狗是骂人的话,过去虽听老人说过我们的祖先是兽类,但一直不敢承认,现在我们知道那只是一种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承认这种图腾崇拜只是反映了我们的民族信仰,并非什么羞耻之事,我们这一代能够恢复畲族成份,也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祖先了,据此我们认为: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应该给予海澄屿上钟姓群众恢复畲族民族成份(屿上村钟姓有203户、1230人)。
以上报告当否,请县政府研究并报请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批复。
龙海县民政局
1986年5月14日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