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民政局关于坡兜、圳头、安后、安前村钟姓要求恢复畲族问题的调查报告及漳州市民政局答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74
颗粒名称: 云霄县民政局关于坡兜、圳头、安后、安前村钟姓要求恢复畲族问题的调查报告及漳州市民政局答复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192-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云霄县民政局关于坡兜、圳头、安后、安前村钟姓要求恢复畲族问题的调查报告及漳州市民政局答复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云霄县 畲族

内容

(1986年2月—11月)云霄县民政局关于坡兜、圳头、安后、安前村钟姓要求恢复畲族问题的调查报告(2月10日):
  陆续转来下河乡人民政府,坡兜等四个自然村钟姓村民《关于坡兜、圳头、安后、安前钟姓要求恢复畲族成份的报告》。我们根据县政府的指示,组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前往安溪县民政局,安溪县善坛畲族村,漳州芗城区的松州村,诏安县的坡头、江头、丁洋村及云霄县的坡兜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知情者,召开老人座谈会,查录族谱,询问风俗习惯。在安溪县人民政府、县侨联、县民政局,漳州市芗城区民政局、浦南镇人民政府、松州村两委会、云霄县下河乡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调查研究,以大量史实和证据确认我县的坡兜、圳头、安后、安前四个自然村的钟姓群众的始祖是钟颜发于明宣宗即位期间,由厦门钟宅迁居云霄坡兜。据家谱记载和调查结果:安溪县善坛村,惠安县的钟厝、鸢峰两村,云霄县的坡兜等四个村的钟氏均为厦门钟宅始祖钟伴儒传下的第四世之分支。厦门钟宅的钟伴儒,浦南镇松州村的钟得玉,诏安钟氏的开基者钟节玉同为龙海海澄钟道器之后裔。现安溪县善坛村,惠安县钟厝、鸢峰两村的钟姓已被正式批准恢复畲族成份。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的松州村、宏道村、州尾村,天宝镇的茶铺村,后房农场第三作业区的钟姓村民也于今年二月六日被批准恢复为畲族成份。云霄县坡兜等四个自然村的钟姓村民至今仍保留着畲族源流的族谱和风俗习惯。近两年来,这钟姓村民多次向县、乡有关部门提出恢复他们为畲族成份的要求。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可以恢复坡兜等四个自然村的183户、1092人(包括迁居云陵镇的五户)的钟姓村民为畲族成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历史源流:
  1.坡兜等四个自然村钟姓世系溯源如下:
  坡兜《钟氏祖宗源流图书记福建汀州府实录》记载:“祖公先在河南省开封府许州颖川郡后彼处不堪安业故移白虎村钟讳朝公流移福建白虎村葬在汀州府堂便是”。安溪县善坛村、盛富村、漳州浦南镇的松州村等现存几部族谱均有记载钟氏族源,其内容与云霄县坡兜所存族谱完全一致,均属钟朝公后裔(详见安溪县民政局关于恢复善坛、盛富两村钟氏畲族成份的调查意见第三页)。
  2.钟朝公之后的道器公讳准举进士第,任漳州府教喻,后移居海澄、分户为六。道器之第六子钟化成传耿仿,钟耿仿传四子,其第三子伴儒迁往厦门钟宅,传至四世时之第四房钟颜发于明宣宗即位期间流居云霄,衍繁至今计二十一代,时间约500年左右。《善坛钟氏家谱》中载“六房公生有二子,开基海澄西门外吴逢社、建立六房祖宇一座,而后续分支三都、厦门、福州、漳州浦南、云霄、同安、安溪、晋江、南安等地。……钟宅社四世祖时三房颜德公居住安溪善坛,四房居住云霄。”家谱中两次载明钟宅社第四世之第四房居住云霄,虽无注明详细村名地址,但查云霄境内历来唯有坡兜等四个自然村居住钟姓。据调查组在善坛村召开老人座谈会时,钟双全等几位老人回忆说:“他们在20岁左右就多次听长辈(看风水的地理先生钟田,钟双全之父)说过:云霄姓钟始祖钟颜发是钟宅后裔,与善坛始祖钟颜德是兄弟”。在云霄坡兜村召开老人座谈会时,圳头村的钟进才回忆说“我父生前曾多次说:解放前安溪地理先生钟田来过圳头与钟姓认宗亲,住在我们家,还为你祖父找过坟地。钟田先生给我祖父做的坟墓现仍存在。”坡兜村的钟大头、钟传连证实,1965年在建云霄大桥时,安溪善坛工人钟玉邻、钟玉庭、钟江华等同志得知我们几个钟姓工人来自坡兜村后,曾几次抽空来我村查看族谱,首次来时我们先不让看,后来双方互通了“许由许由、与尔无仇,五百年后,与我添油”的联络诗句后才让他们看族谱。查对族谱后,他们说两地钟姓族谱相同,祖宗同出一源。因此相互认为宗亲。建桥工地结束时,他们买了挂镜和热水瓶等礼物送给坡兜村亲人作纪念。
  近几十年来,安溪善坛村民曾有人两次来访,但坡兜钟姓村民却未有人去过安溪。1985年9月善坛、盛富两村钟姓成立畲族村庆祝大会时,依据他们的家谱记载主动向坡兜钟姓村民发出请贴,要求派人参加庆祝活动。据以上事实可见:坡兜等村钟姓确由钟宅分支、与安溪善坛钟姓同出一祖。善坛已被恢复为畲族成份,我县坡兜等村钟姓亦应恢复为畲族成份。(以上引用材料见《善坛大厝齐安美山德林四房家谱》,漳州浦南松州的《纯嘏堂钟氏族谱》及《善坛、坡兜两村老人座谈会纪录》。)
  二、从盛富村、善坛村、松州村、坡兜村的族谱中所载的钟氏族源同出颖川不仅相同,而且所载的祖训也相符。如祖训曰:“山有龙来水有源,后代子孙凭祖先,不认祖宗遭雷打,千世万代永不昌”都一致。这说明以上诸村的钟氏同出一源,同为畲族。但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坡兜等村钟姓村民却长期“冒认”汉族。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疑问。1983年福大历史系吴教授在查阅民间资料时发现云霄县有钟姓人民,为什么不是畲族而是汉族?他带着这个疑问前来车圩文化站询问,并在坡兜村请了几位老人座谈。钟抖水老人当场唱了山歌并被录了音。1985年7月21日,漳州市民政局在给云霄县地名办公室“为查证我市郊区五个自然村恢复畲族一事”的信函中对“钟”字有注解,明确注明“钟”:“金”“重”钟为畲族姓,“金”“童”钟为汉族姓。坡兜等村钟氏的“锺”字,在族谱中及历来供奉的祖公祖母神牌上均为“金”“重”钟。就此而言坡兜钟姓属畲族姓,给予恢复为畲族成份是有根据的。
  三、《畲族简史》中载“盘、兰、雷、钟四姓同出一源,均为畲族”。并明确指出“畲族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周围是汉族的村落,也有的村落畲、汉两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坡兜等村钟姓村民现在的居住特点,分布情况与《畲族简史》所述完全相同。在漫长的历史时间内,畲族人民出于生活所迫,频于迁徒,分散各地,他们依其祖训“不依巨族”就必然是“小族”,尽管驻地分散,人数较少,仍然保持着民族特点的某些风俗习惯。据调查,坡兜等村钟姓自在云霄开祖始至1978年的500年时间内,未出现同姓通婚现象。1978年至今仅出现四对同姓婚姻,这四对同姓婚姻也受到长辈的谴责。这一婚姻制度同《广东省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所载“畲族婚姻,在解放前,多养童养媳,同姓不婚,多同汉族通婚”完全相似。居住在闽的畲族,在结婚时须穿一套贴身的“白衣白裤”来拜天地,谒祖宗,三天后方能脱下并长期保存,终老时把这套衣服裹体入殓。这一风俗在坡兜等村钟姓村民中一直保持到解放初,调查组这次在坡兜调查时发现一些老人仍保存着结婚时用的“白衣白裤”数套。节日方面,坡兜钟姓村民历来只在每年五月初三举行一次敬仰河南钟氏祖公祖母的纪念活动,没有其他纪念祖宗活动,更没有敬仰“陈圣王”的习惯,而钟姓村民居住地之外各村都敬仰“陈圣王”。这点与汉族是一显著区别。从这些风俗习惯来看。坡兜钟姓过去“冒认”汉族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根据党的民族政策,现给予正本归源,恢复为畲族成份的是恰当的。
  四、坡兜等村钟姓村民要求恢复畲族成份的第一次报告中称“云霄县下河乡车圩村的坡兜、下洞村的圳头、安后、安前等一部份钟姓村民,……由汀州钟朝公派下的义明公之子月郎公一脉传到诏安县坡头开第一世祖,现坡兜属第二世祖”。据我们走访调查和核对现有的史料后认为:坡兜等村钟姓村民应属钟宅钟氏四世祖之分支,而不应是诏安坡头一世祖的分支。其理是:
  1.《善坛钟氏家谱》明确记载“钟宅社四世祖之第四房居住云霄”。在善坛村老人座谈会上也证实钟宅四世祖第四房钟颜发流居云霄开基。诏安钟氏现既无族谱可查,又无族亲迁居云霄的线索。坡兜钟姓老人座谈会上,大家经再三回忆后,都说“只是传说而已,没有与坡头认宗亲和相互交往的事实根据”。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坡兜与坡头是“宗亲”的事纯属误传。
  2.善坛、松州现存几本族谱均载明诏安钟姓开居者是海澄钟耿仿之第四子钟节玉。说明现诏安大部分钟姓群众属海澄钟道器之后裔。今后如有更确凿证据证明坡兜属诏安钟氏的分支,其族源同样归属海澄钟氏开基始祖钟道器的后裔。因此,坡兜与坡头间的关系不论是误还是实都不甚重要。
  鉴于上述调查事实,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和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1)民政字第601号《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第八条“一村或一个地区的居民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调查认定方可办理”的规定,我们认为可以恢复下河乡的坡兜、圳头、安后、安前四个自然村的钟姓村民为畲族成份。
  报告当否,请批示
  谨呈
  云霄县民政局
  1986年2月10日
  漳州市民政局关于“云霄县下河乡坡兜等四个自然村恢复畲族成份的报告”的答复:(11月1日)
  (86)漳政民字第064号
  云霄县民政局:
  你县1986年4月10日,云政(86)018号“关于下河乡坡兜等四个自然村恢复畲族成份的报告”已收悉。
  根据1886年2月8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6)民政字第37号“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问题的补充通知”精神。经研究,你县下河乡坡兜等四个自然村,民族的明显特点已消失,不予变更民族成份。
  特此答复。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