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罗源县苗民情况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54
颗粒名称:
罗源县苗民情况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罗源县苗民情况报告、人口与分布、历史与生活、土地占有与生产方式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罗源县
情况报告
内容
(一)人口与分布:
在全县6个区68个乡(街)117,108人中,有苗民8727人,男4113人,女4614人,共2531户,他们分布在5个区34个乡里,其中以高洋、西蓝、蓝田、护国、霍口、王廷洋等乡为最多,达全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至于少的象二区、港里乡只有3户苗民共9人,仅占该乡总人口的1%,苗民中只有雷、蓝、钟三姓。
(二)历史与生活:
苗族相传在唐朝以前就有了,但到康熙十六年时,才开始由广东向福建移动,康熙二十五年经福州、连江等县到达罗源,当时首先居住下来的据说只有雷朝和一户人家,由于人数少,没有田地,又怕被汉人欺侮,因此都是住在穷山偏野的地方,至于生活来源,最初是靠打猎和开荒,后来才慢慢地转入靠农业生产,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也说本地话,但对外都不说自己语言。
(三)土地占有与生产方式:
土改前苗民都住在山头上耕作的都是梯田,苗民占有土地一般要比汉人少,而且坏。从苗民较多的四区王廷洋乡来看,360个苗民只占有田地407亩,平均每人1亩1分多,土改后苗民占有土地的数量已超过汉人,而质量则还不及汉人(因为苗民一般都生长居住山顶)如王廷洋在土改后苗民每人平均土地达3亩2分,而汉人平均只有2亩6分。
苗民在生产上有两点做得很好:1.是妇女参加主要劳动;2.自动的组织变工互助。就因为这两个原因,使他们那没有用牛耕的梯田,也能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像我县搞得较好的雷坤贱互助组与蓝朝全互助组,这都是苗民所组成的。
(四)阶级关系:
在过去由于苗民除了受国民党的压迫外,还受了汉族人民的歧视,因此在他们中间地主较少,从四区来讲,全区545户苗民中只有3户地主,2户半地主式富农,至于其他的农民则大部份田都是佃耕的。
(五)解放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解放前的苗民在政治上是没有权利的,虽然在有些乡也有苗民做保长,但那些已完全变了国民党统治苗民与缓和苗民反抗情绪的工具。解放后他们已和汉族人民取得了同样的政治地位,在目前全县有5个苗民担任着脱离生产的区干部和工作组,至于乡长、农会主任、民兵队长、妇女主席等,也有很多的乡是苗民担任的,数目大多与人数成正比。如霍口乡乡干部43人中苗民占17人,代表31人中苗民占14人。
在经济上苗民受地主的剥削是最残酷的,单地租一项在解放前约达到田亩总收入的六成到七成(自耕农不算在内),其他像派款要税等,一般的苗民都要比汉人加上两成,如高洋乡,曹垅村过去33户苗民每年要纳租500担,还向外借高利百担以上。解放后这些现象已彻底消灭了。
在文化方面:苗民因为生活穷困,住址偏僻,再加上汉族人民对他们的歧视,在解放以前能进学校读书的是少到了极点。经过了土改,他们虽然对学文化已有迫切的要求,苗族儿童入学的也同样的增加了,但因为他们大部份是住在山顶上,因此对入学读书的机会还是比汉人要少。又因文化落后,不很注意卫生,妇女劳动过度,照顾家庭较差,所以婴儿的死亡率很大。
(六)风俗习惯与特点:
(1)妇女参加主要劳动,苗民中农业生产主要的是靠妇女来作,男子也有劳动,但有一部分男人一般的只砍柴扛竹等搞些副业生产,甚至有的只在家用里抱小孩子。
(2)善于歌唱,不论在山顶或田间经常可听到苗民男的和女的在对唱山歌,据说不论那一方开始唱,要另一方答,另一方就一定要答唱,唱的山歌也大多是一问一答式的。
(3)妇女装束和汉人不同,夏冬都穿自己织的蓝麻布衣服,腰束红麻布宽带,上身衣服襟边亦用红白布缝缀,裤都是短裤。冬天则另用两块麻布包住小腿,头发则用红绒线束成发髻从后面弯向前面,顶在头顶,一般男子则和汉民完全相同。
(4)衣着生活都很简单,但在过年过节时吃得很厉害,平日吃的方面也较浪费,虽然这不是穷困的主要原因,但过去汉民也有说:苗民都是吃穷和会吃不会算,所以会穷的话。
(七)和汉民的关系:
解放以前他们大部份受汉民的歧视,汉民叫苗民:蛇婆、蛇人、蛇仔等,有的叫他们“山宅”(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这些都是侮辱轻视他们的称呼。看到苗族妇女劳动,都嫌他们身上汗臭,不愿同他们在一起。
同时因为国民党对他们的剥削压迫特别厉害,也就造成了对汉族人民的仇视、疏远,相互间很少来往,原来他们的族内也有不和汉族通婚的习惯,在苗族聚住较多地方,他们对国民党对他们的压迫有时也会联合起来反抗,而且相传他们中有人会拳术,能点血[穴]致人死命,所以汉民在过去大都不敢单独跑到苗民聚居的地方去。
解放以后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同汉民一样翻了身,劳动成了光荣的行为,到现在汉民已大部转变了对他们轻视观点,有很多地方的妇女已经自动提出向苗族妇女的劳动精神学习,而苗族妇妇也敢于说:看土改后谁做得富了,个别地方如斌溪、高洋等乡已开始有汉苗互相通婚的现象。
(八)我们对少数民族工作的检查:
(1)从解放以来我们一般的说是正确执行了中央团结教育少数民族的政策。一方面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给以和汉民同样的待遇,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同时也通过各种工作教育他们消除狭隘的民族仇恨,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如在每次各界人民代表会中,都适当的在农民代表、妇女表中抽出一定的名额让他们参加会议,特别从五次代表会起专设了苗民代表名额,在选拔乡干部中我们也适当的掌握依照情况使他们能有一定地位和名额,在土改中一般都和汉民同样的分配土地,对于聚居土地土质较差的地方也都在数量上给予补充足。有的乡本来规定分配果实以自然村为单位,但因苗民聚居的自然村往往没有地主,没收的果实当然也少,这些也都能特别给予照顾。
我们执行民族政策的结果,同样是提高了苗民的觉悟,他们都能体会到没有毛主席,没有共产党我们那能有这日子过,如苗民蓝木火说:“政府领导我们减租减轻负担,加上土改分田,我们的生活比解放前好了三成半,单壮丁费就省了很多,没有共产党我们怎能有这日子过。”以前他们一向交粮最迟,去年秋征交粮和现在的捐献运动,他们也同样积极起来了,二次参军运动中苗族青年自动参加的也同样占了一定比例。
(2)因为他们聚居山村,语言上也有所不同,我们的少数干部,还没有重视对少数民族的团结教育工作,个别的还存在着怕到苗民区工作不好做的顾虑,因此整个来讲,我们对苗民的政治教育工作做得还是不够的,如抗美援朝运动中五月份进行政治测验,苗族的成绩还是很差,土改运动中甚至有个别的还不知道罗源已解放。
其次是有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情况还不够,如他们的语言、文化、风俗、婚姻关系、民族感情的变化等,也没较详尽的研究,这些都是以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38—2—786]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