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地委统战部关于少数民族典型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42
颗粒名称: 南平地委统战部关于少数民族典型调查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68-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南平地委统战部关于少数民族典型调查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南平地委 调查报告

内容

全区少数民族分布4个县(南平、顺昌、沙县、尤溪),17个乡,共819户,3342人(该数字在五二年各县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时的数字,不够完全确实,经过这次大选可把少数民族的户数、人数确实搞清)。顺昌、南平为最多,这次重点了解了顺昌少数民族情况,顺昌全县分布有5个区,10个乡有少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共2225户,少数民族485户,占21.4%,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共8523人,少数民族2194人,占23.35%。最多的乡井垅乡,占本乡户数77.4%,人口占84.4%,最少的是漠武乡,少数民族户数占本乡3.6%,人口占5.5%。另外南平水上渔民还搞不清是什么族,他自己承认是汉族,不承认是少数民族,待后再查,现把顺昌井垅乡的情况报告如下:
  井垅乡位居山垅,居户分散,由9个自然村组成,是顺昌县畲族聚居较多的1个乡,从水路往返颇为便利,距县城5华里。全乡共124户,畲族96户,占全乡77.4%,汉族28户,占全乡22.6%,全乡共577人,畲族487人,占全乡84.4%,汉族占15.6%。畲族有蓝、雷两姓,蓝姓57户,259人,雷姓39户,203人,妇女什姓25人(妇女什姓是汉人和畲族配偶)。1933年红军于城关后山与敌伪作战,红军驻该乡,畲族积极支援,起了相当作用。因此我党与人民政府认为该乡在历史上对革命有过贡献,给该乡以老革命根据地的光荣称号。
  该乡畲族96户中,有富农1户,中农17户,贫农76户,雇农2户。全乡有地400余亩,(汉族28户的土地包括在内)。土改前全乡农民租种城关黄言修等16户地主的土地,每年交租在五成以上,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勒索欺诈,难以渡日,少数民族的生命财产无保障,因该乡畲族是“吃饭没有米,插秧没有地,天寒没有衣,夜晚没有被,砍柴没有山,修房没有木,要想实用其,只有卖孩子”,过着悲惨的日子。解放后,经过土改有95%的畲族和汉族同样分到了土地,从每人平均100斤产粮,增到1000斤产粮。土改后在自己的土地上,组织互助(全乡14个互助组)积极生产,经过五二年增产一成左右,畲族购买力提高了,购买了洋布、蚊帐、棉被,又穿上了新衣裳,畲族无不高兴与和慰快。今年他们又提出口号,再争取一个丰收年。畲族历史情况和平常的生活习惯,因限于民族文化太低,失去了追查民族历史的根据,对本民族历史不甚了解。从该民族老年人的了解,据前人的传说,遗留先言,祖先高辛王,所生三男一女,长男立为盘姓,次男立为蓝姓,三男立为雷姓,女招赘为钟姓,蓝、雷两姓发展较多,盘姓发展稀少(邻乡没有此姓)。原祖地南京,据传说南京公路旁刻有“雷蓝盘子孙”石碑可证,后迁入广东凤凰山,发展到潮洲一带,逐渐转移到福建,散居本专区南平、顺昌及建瓯等山地。另有顺昌县志(官家宗谱)内有文曰:“蓝霖嘉庆举人,乾隆五三年任卒于官”,由此可见乾隆前就有少数民族之存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畲族多居于山区,从事农业为生,以桐油、茶油、竹笋、砍柴、靛青等为副业。历史传说该民族善于劳动,一年四季皆同,“黎明即起,早去晚归”的劳动习惯。畲族没有工商业家,修房、打衣具等须请汉人,没有其他手工业。由于地主长期剥削统治,历史上反动统治者大汉族主义的歧视压迫,故民族界线较深,保守性更较大。
  畲族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流传山歌,每人都会。过节或结婚都盛大联欢。每逢结婚亲属本族邻居集体饮酒欢乐;在田间或上山劳动男女都愉快的一问一答歌唱山歌;平时客人到家主人先唱山歌,然后被客人回答,以表示亲切礼席一节。对本族虽不熟悉,只要能讲清山歌中的含意(本民族历史)即认识为族人,而马上就熟悉起来了。该民族以山歌为娱乐主要形式,与汉族对比系为特长。男婚女嫁由父母包办,流行
  买卖婚姻及童养媳,重男轻女的婚姻制度,十六、七岁结婚特多,其婚姻亦须遵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解决。婚后经济制度由男人掌握,把妇女当作奴才看待(妇女更痛苦)。妇女劳动过度,生了小孩不容易养成,死亡率更大,因畲族人口不够旺盛。畲族除小孩子外,死亡的尸首被放在茅厝,3年后殓灵下土,死后3年唤请道士咒骂灵魂上天,子亡父在亦须3年后收柩入埋,已成习惯。
  畲族因受大汉族主义之压迫,文化非常落后,文盲占绝大多数,痛苦极深又无申诉之处,不满社会现状,因此他们是相信神鬼,信奉佛教,每逢节日祭天地,跪拜鬼神,信奉“土地大王”、“三位大奶”、“五谷真仙”,每逢初一、十五焚香祭奠。过春节天明即开始念好话、跪神鬼保佑全家平安,发生疾病时,无钱医治,求神拜佛,用草药医治而已。
  畲族的装饰,男人服装早期与汉人同化,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散布军警武装,用武力与恐吓手段强制来往畲妇改换民族服装,用各种方法予以迫害,许多妇女只因为遭受奴役而不敢出外或进城,堕落乡界的范围,出外为了避免迫害,临时改换汉人服装,回乡后又改换本族服装。解放后,除了少数老年妇女保持本族服装外,青年妇女大部分已成为汉人服装了。
  该乡畲族在未调查了解之前,以苗族名义相称,这次深入了解和本民族人民座谈及与汉族人的访问,没有苗人之称,汉族人叫他男人是“畲客”,叫妇女是“畲婆”,可是该民族常受旧社会大汉族主义的欺侮,自己不承认畲客,畲婆,自称苗人。我们根据了浙江云和福建福安的调查材料来看,这里和这两处情况是一致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分析研究,称该民族为苗族是误解(是否还需进一步调查)。
  解放后,该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得到了翻身,求得了彻底解放,享受民族民主平等的权利,该民族无不兴奋和慰快。三年来进行了剿匪、反霸、减租,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生产等运动,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土改中有95%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上组织了14个互助组进行生产,文化上开设学校一所74个儿童入学念书,98人上了夜校(过去一字不识,现有好多人识了字),该民族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各种工作上显示了和树立了主人翁姿态,来响应政府的一切号召,来完成了一切任务。
  该乡政权是畲族占多数,乡长、副乡长、委员都是畲族人担任。畲族487人中,有259人参加了群众团体,占人口59%,青年团员男3、女2共5人,组织了民兵有95人,还有省代表1名,县代表2名,当县人民政府委员1人,县常务委员1人,现在真正为国家主人了。
  其他方面,如看病免费治疗,交公粮先进行减免后交粮,8名青年参军被群众非常尊重;在劳动上汉人非常热爱他的勤劳吃苦精神,并提出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的劳动;互相关系上,从鄙视态度转变为互相尊重和热爱的态度,经常到一块欢迎他们唱山歌,畲族反映说,千年之久,没有活过毛泽东时代的幸福社会。他们经常用自己语言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来达他们的愉快心情。
  经过三年来各种运动,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鄙视畲族残余还存在着,如教员×××(已调)教书时用打骂方式教畲族儿童,并且常叫畲族是狗族,是狗头等语,群众干部对教员非常不满;(2)区上是汉族人当干部,在征粮时其他老区都进行减免,可是井垅乡有老区名义,征粮没有按老区减免,按一般地区减免,对少数民族待遇不公。(以上两个问题是该族不满意的地方)。
  该乡畲族的要求:
  (1)去冬至目病死毛猪50余只,现缺乏资本搞副业生产,要求贷款以利扩大副业生产。
  (2)文化程度很低,人民政府为关怀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求增建设学校已基本达到,但是所拨的款建筑学校还不够用,现空100万元外债,无法债还。
  (3)解放后生活有显著提高,但是生活水平仍较低,据初步了解,该乡畲族有49户还缺少粮吃,目前有8户就没粮食,要求给予适当救济。
  [105—1—72]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