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参考材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40
颗粒名称: 畲族参考材料
分类号: K288.3
页数: 9
页码: 56-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参考材料、基本情况、人口分布、名称、历史来源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参考材料

内容

甲、基本情况
  (一)人口分布
  畲族人口分布很散,调查统计很困难,估计有20万左右,分布在福建的约10万人,浙江七、八万人,此外在江西、广东也有少数的畲族。
  根据现有材料来看,畲族没有区以上的聚居区,连乡的聚居区也不多。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比较大的聚居。他们都分散在汉人村子之间,如果以村或一部分的乡来说,他们还是聚居的。
  (二)名称
  畲族自称say—1hak—1、say—1tak—1或san—1hak—1,其音译为“山客”,“山嚇”、“三客”、“生客”、“山宅”、“三宅”等等。关于这个名称的意义,有几种说法:最普通的说法认为是象征他们的祖宗盘自能,蓝光辉和雷巨佑三个兄弟;说“山嚇”是害怕汉人而上山居住的人;“山客”或“山宅”指在山上居住人的;“三客”是说畲民是从外地迁来的三家客人;“生客”即外来的陌生客人之意。
  解放前汉人称他们做“畲客”、“畲婆”、“山宅仔”、“蛇仔”、“蛇人”,漳平汉人称山羊隔畲民为“蓝雷仔”、“蓝雷婆”或“山羊隔仔”等,这些都是侮辱或轻视的称呼。他们不满意这些称呼,反过来称汉人做“下老”、男的为“下老牯”,女的为“下老姆”。汉人也有称畲民做“山客人”的,漳平汉人称畲民作“山羊隔人”,这都是表示客气;畲族称汉人做“百姓”都是好意的,据说因为汉人的姓氏多,故称“百姓”。
  解放前畲族没听说过“畲族”这个名称。解放后1949年在罗源县他们被称作苗族,以后称“苗族”或“苗民”,去年开始被称作畲族,群众普遍不满意这个称呼。漳平畲民解放后也被称苗族,他们第一次知道“畲族”这个名称,对这个称呼没有意见。
  (三)历史来源
  在畲族中有一个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条龙犬,名叫盘瓠。在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虫,形似蚕,育于盘中,忽而变了一只龙犬,号称盘瓠。其时犬戎入寇,高辛皇帝下诏,能斩番王头者妻以三公主。龙犬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皇帝。并谓放入钟内七天七夜可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打开金钟,龙犬身已变成人形而头未变。结婚后,入山居住,生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字钟姓为妻。在畲族中这传说不是普通的故事,而是具有神圣意义的民族起源的信仰。不但家喻户晓,口口相传,而且有依这传说绘成的“祖图”,在祭祀中悬挂。各姓宗谱的开始,和在祖图卷末,还有文字记述,又有歌传,如“高皇歌”、“盘古歌”等。这传说更贯串到他们的头饰、服装、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这种传说并不是一般的寓言或神话,而是氏族社会中常见的图腾信仰。畲族社会的发展虽则已经超过了氏族社会的阶段,而这种民族共同的信仰却用来作为民族的记认,维持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以巩固居处十分分散的同族人民的团结。由于民族歧视和不平等,使畲族对这种原始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信仰,坚持保守,以表示畲族的共同性,而巩固其民族内部的感情和团结。这个传说不但现在还流行在畲族中,而且以历史记载来看,早在公元二世纪末年已经流行,而且已记下了,最早的记载见于应劭的风俗通义。
  根据现有材料,畲民于宋代前到广东,宋、元之交到福建,明代到浙江。浙江丽水畲民流行的“高皇歌”叙述他们的迁移路线:“……广东路上是祖坟,……走落潮州凤凰山。住在广东已多年……”。浙江松阳雷氏家谱:“前朝上祖是广东潮州底海洋县,会稽山内居住。”从语言上看,畲民有共同语言,且近似客语,以福建上杭、广东揭阳及连县三地客家语与畲语作比较,看出来畲语近似客语,而与广东客语相似程度较大,又以揭阳县客语为最。这些情况说明畲族还在广东时已经形成了今日的语言,也是畲族自广东迁来的证据。
  (四)语言(略)
  (五)经济生活
  畲族在早期曾住在深山里,射猎为生,后来以“刀耕火种”的初期农业生产为他们的经济特点。
  由于反动派民族压迫的关系,畲族人数少,又是以后才迁来的,统治阶级不准他们下山来和当地汉人平等的开发土地,只好在山上开垦荒地。早期他们生活迁徙不定。
  畲族以种稻为主,所种多梯田,花耗劳动力大,产量又低。畲族的生活没有保障的,边僻的距离汉人较远的地区还可以保留自己所开垦的土地。如山羊乡畲族410亩土地中只有14亩多是汉人地主、中贫农的。靠近汉区的畲族所开垦的土地还是保持不了,往往为汉人所霸占,畲族在这一段时期,一方面怕见汉人,但另一方面却想能得到较好的土地,不能不和汉人打交道,因而进入了汉人的封建经济制度,成为汉人地主的佃农,受其剥削。在这个时候渐渐的定居下来了。八井乡八井自然村的耕地中有69.7%是向汉人地主租入的,地租剥削很重。如八井乡在解放前年产3000担谷子,地租即缴去1700担。租额高达五成半至六成以上。
  畲族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和附近汉人大致一样的,山羊乡比较差一些,过去不施绿肥或施肥很小。只一犁一耙,现在是二犁三耙。施肥也增加了。
  畲族农业生产力很薄弱,一亩淡季稻梯田仅种到收割共需人工19个,牛工2个,肥料4担(人畜粪尿),草木灰2担,牛骨5斤,共耗成本274斤谷子;但每亩只能收130斤,在解放前缴去地租50斤外,余下80斤收支相抵尚短194斤。这说明畲族农民每天实得工资还不及卖工的工资,剥削是相当严重的,同时再生产力量也是很差的。
  畲族内部阶级分化不明显,剥削和被剥削关系不显著,地主、富农较少。如罗源八井乡1951年统计1952户中地主1户,半地主式富农1户,富农2户,共计4户占总人口2.08%,中农65户占33.85%,贫农94户占48.95%,雇农29户占15.12%。山羊乡未土改,据了解全乡没有地富,连中农以上成份都很少。
  畲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男女都参加主要劳动,妇女除犁田、耙田、插秧不会外,其他工作都和男子一起劳动,并且还要料理家务,所以劳动时间比男子较长。
  畲族的副业生产是很重要的,由于农作收入不够维持生活,所以副业生产为生活主要来源之一,如山羊乡畲族副业生产占总收入三分之一以上。八井乡副业生产有菜油、草碱、薯榔、青竹、烧炭、杉木,山羊乡有造纸、挖山粉等。
  畲族的贸易没有自己的经济中心,没有人开商店,和专业的商人,买卖交换依靠汉人所居住的市镇。如八井乡、山羊乡的畲族都是跑到县城(距二、三十里)去进行交换。
  靠近山区的畲民时常集体打猎。打猎是畲民比较原始的经济生活,猎物获得时参加打猎的不分男女老幼都一视同仁的平均分配。时中猎者、或持枪的猎者都有优先额外分配更多的猎物。
  解放后八井乡分进80亩土地,平均每人有1.7亩地,山羊乡未经土改,但也将汉人的地主土地分给他们平均每人得1.69亩。消灭了封建地主的剥削后,农民生活获得了改善,八井乡畲族生活在解放后提高二成。山羊乡在解放前每年缺粮食8个月,现在缺半年,不足的粮食从副业生产及政府贷款救济等方面来弥补之,基本上是解决了生活困难。
  (六)社会结构
  一、“祠堂”组织
  畲族血缘聚居的原则很显著,陈八井和山羊隔都是聚居的同姓村,普遍有“祠堂”的组织,有一房一祠堂或数房、数村同一“祠堂”的,“祠堂”由来已久,是族的血缘组织和固定不变的政治活动团体。
  在以血缘连系聚居的原则下,“祠堂”与“房”成了畲族内部政治的团体和地方组织,通过“祠堂”畲族组织团结起来,解决内部一切纠纷,共同抵抗外来异族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统治。
  二、自然领袖
  国民党反动统治阶级为了加紧统治,推行保甲制度,表面上畲族似是被统治,实际上并不能将畲族的社会结构推毁,反动派统治代理人的畲族保甲长没有什么权力和社会地位,一切都要先征得族长同意才能实行。畲族内部的社会组织通过“祠堂”的组织保存下来,作为活动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机构,形成了政治统治两重性的特色。
  八井村称族长为“家长公”,由此推证过去的“家”是以整个“氏族”为单位的,氏族组织的领袖就是家长,称为“家长公”。整个氏族是一个政治、经济、宗教各方面共同活动的整体。政治领袖的“家长公”特权很大,社会地位很高,族内一切纠纷和外交都需通过“祠堂”由“家长公”处理。处理纠纷多按习惯法解决,偷盗小物不予处分,贵重物件罚放鞭炮或红布1匹,通奸被捉获在过去亦需罚款。
  没有“祠堂”的地方,往往产生一种地方性的自然领袖,如罗源高洋乡坝头村就是,村中善处理纠纷较公正的人,在群众中渐建立一定的威信,成为领袖人物。
  当“祠堂”的作用渐消灭时,血缘组织的领袖族长的权力亦随之衰退,近数十年由于国民党进一步加紧统治,新事件不断发生,与外界接触较少的老族长,显然不能应付自如,由于环境变迁和客观需要的结果,引起族长制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领袖人物,起而代替分担了族长一部份职责,有了一定的分工。山羊隔的蓝隆庆(今春已故)就是典型代表人物,他自三十岁后经常出没县城赴墟,熟懂外界事物,渐有威信,一切对外交涉统由他筹幄,并领导群众团结一致抗御反动派的统治压迫,解放时曾领导畲族三十余人参加围攻解放漳平县城,威望更高。这类地方性自然领袖的出现,是由血缘组织开始转化到地缘团体的一种过渡形态和变化。
  (七)风俗习惯
  一、婚姻制度
  畲族大部仍保存氏族社会残留下来的外婚制,同姓不婚,但因历史上长期受压迫,迁移流动很大,零星分散,要维持氏族团体外婚制就很困难,因此有些地方如陈八井起了变化,打破同姓不婚的禁例,同姓不同祖就可结婚。
  他们多采用包办买卖婚制,与汉族通婚较少,聘金约50至100担谷子,中年男子至今未婚的在八井还有6人。
  山羊隔较突出,实行换婚制,换婚制是以对换妇女进行的,山羊隔蓝姓畲族多以女儿与华安县坪水、官畲雷、钟姓对换媳妇,对换的二个妇女岁数如不相等,年纪较少的一方,就需补给对方每岁二块银元。
  在换婚制下没有姐妹的男子,缺乏换婚的本钱,结婚的机会减少,只好用钱去买妻或上门当赘婿,但招赘不很普遍,所以结果必然有部分男子无法结婚,成为单身汉,在山羊隔约11.6%。
  畲族基本上是坚持父系继承,妇女完全没有继承权,招赘的女儿在山羊隔可继承财产,在八井没有继承权,承受财产的是赘婿;长子例可享多分财产权,分家时先抽十分一至十分之二给长子,这叫“抽长”,其余部分由长子与各子平分。
  由于父系继承系统比较固定,所以招赘并不很普遍,只在在无堂兄弟继承的情况下招赘才有可能,女儿及寡媳都可“招仔”,畲语称招赘婿同是“仔”,女婿为“女婿”,所以赘婿实相当儿子,必要与岳父同姓,不同就改随岳父姓。
  保持氏族单位外婚制,严格执行同姓不婚的禁例和坚持父系继承的结果,使山羊隔畲民不能用亲生女儿“招仔”,必须换别姓养女来“招仔”,养女不改姓,赘婿必要与岳父同姓,这样就能维持男性父系继承和同姓不婚的外婚制。
  二、宗教信仰
  畲族信奉的神很多,与汉族大致相同,主要信“师爷”,实是始祖盘瓠的崇拜。其次是土地公,齐天大圣、观音等。
  三、风俗习惯
  1.丧葬多用土葬
  2.节令
  最大的节期是过新年,其次是七月半祭祖,再次是五月端午、八月十五、清明、冬至等节。
  3.禁忌
  山羊隔畲族忌食狗肉,据说因祖宗是狗头王,是图腾崇拜的遗迹。其他婚、丧、出生、怀孕的忌讳也很数。
  4.舅父权
  母舅权很大,母死甥必要俟母舅验尸后才盖棺,外甥弥月,舅不入席,他人不敢先坐,外甥婚娶首拜双亲,次谢母舅,在陈八井兄弟分家时父母亦不作主,由母舅主持一切。山羊隔舅权较少,主要原因是母舅多在华安,路途遥远来往不便,限制了舅父特权的施展。
  四、唱山歌
  畲族是一个热爱唱歌的民族。他们在劳动中爱唱歌,在男女双方倾诉感情时爱唱歌,在亲友拜见时爱唱歌,在婚礼或群众集会上爱唱歌,特别在中秋节、春节,客人来多时则赛歌。唱歌是他们生命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唱歌也可以拿来鉴别对方是否本民族的人。
  歌词的内容有:追述其祖先如何忠勇平番,民族迁移路线,民族来源,以及反映出过去的民族关系,此外更有劳动生产,男女情歌等。解放后也有新内容,但为数不多,今后如何通过民族形式充实新民主主义内容是值得注意的。
  乙、福建省畲族存在问题
  (一)名称问题:
  闽东一带的畲族群众对“畲族”这个名称有意见,这个反映普遍而强烈,没有人同意这个名称。因为“畲”与“蛇”同音,他们不喜欢带着“畲”字的称呼,这个称呼,反映着过去的民族关系,意味着解放前长期被压迫被侮辱。我们在罗源八井乡召开乡干会议时,对他们说明来意并交待了民族政策,首先我们解释“畲族”二字的意思是好的,可是他们不同意,他们说:毛主席共产党是好心好意的,“畲”字原来是不含恶意的,但是如果确定叫“畲族”,那么以后汉人还叫我们做“畲客”、“畲婆”、“蛇人”时我们就没话可说了,还是另改一个名字好。
  他们认为称作“山嚇”、“苗族”、“瑶族”都可以的。“山嚇”是本民族自称。“苗族”这个称呼是由解放后南下工作的干部不了解民族情况,认为不同于汉族的少数民族就是苗族。但也可能比这个时期还早已经就有苗族的称呼。把畲族称做苗族是不恰当的。根据他们的祖图、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姓氏都不像苗族,同时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苗族以吴、石、麻、廖、龙等为大姓。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福建的畲族不是苗族。至于瑶族的称呼是根据族谱记载的,瑶族多盘姓,今畲族盘、蓝、雷、钟四姓中盘姓很少几乎是没有。所以有人以为畲族即瑶族,提这个意见的人不多。
  畲族名称问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名称不确定,在成立区域自治时牌子挂不出去,如福安仙岭洋乡成立区域自治时,把畲族牌子挂出去时遭到群众反对,经解释后才止。
  所以畲族名称问题,待到浙江畲族地区了解后,把这些情况提给中央民委会研究后再行确定。
  (二)人口消灭问题:
  畲族人口的消灭是很严重的。据罗源县八井乡畲族家长公雷木香及一些老年人说:“在六七十年前八井村有200多户,现在只有82户”。从族谱上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很多人没有孩子,因而继承的事情发生很多。我们向八井村调查了76个已婚妇女,其中不会生孩子的占15人,其余61个妇女共生了226个孩子,死去128人,死亡率达56.63%。横埭村35个妇女共生了102个孩子,死去50个,死亡率达44.04%。根据1951年统计材料,八井乡有192户657人,在这一次的调查统计结果,只有193户645人,二、三年来人口减少了12个。光是八井村在五一年至现在止,出生5人,死亡12人,即减少了7人。同样,在漳平县山羊乡畲族人口也是逐渐消灭的,按1924年户藉册统计,单山羊隔村就有254人,而现在只有207人。解放后三年来虽然增加了4个,但其发展还是很慢的。
  以上所述畲族人口的消灭情况是十分严重的。根据我们初步的调查,认为畲族人口消灭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略)
  (2)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罗源县八井乡畲族劳动力很缺乏,盛行早婚。当孩子十二、三岁时即娶进比孩子大四、五岁的媳妇,目的是增加家庭中劳动的成员。这样的结合,一方面在婚后夫妇感情不好;另一方面发生男女各自另找情人的不正常关系。漳平县山羊乡盛行换婚制度,家中有了女孩子才能与华安县或外乡异姓同族的人换取媳妇。没有女孩则须花巨款才能娶到媳妇,因而贫者就一辈子没法娶妻。
  (3)婴孩死亡率大:畲族妇女辛勤劳动,虽怀孕在身,仍是不停的劳动着,往往发生流产或半途上生产。八井乡旧式产婆接生很不讲究卫生,结果婴孩出生后没有几天就“抽风”死掉。(中略)说明了畲族的婴孩死亡率是相当大的。
  (4)经济上的贫困: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要娶进一个妻子须花四五十担至一百担谷子。许多贫苦农民就没办法娶亲。等到解放后,年纪已大,找不到对象。如八井乡29户雇农中,没有结过婚的有6个,22个在婚后不久死去妻子没法再娶,或死去丈夫年老没有出嫁。所以在29户雇农中就有28户是鳏寡孤独的。山羊乡60户中就有12个独身,其中有9个没有结过婚的。还有在解放前因经济困难,卖儿度日的不少。
  (5)山区水冷:妇女劳动后饮冷水,洗冷水,致身体发肿,可能影响生育。
  (6)流行性病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害造成人口消灭:山羊乡在1924年流行过一次天花,死掉34人。1940年发生霍乱,死亡20多人。1939年为了抗捐抗粮与伪军警作斗争,反动派封锁了一年零八个月,食盐断绝输进,因而有33人因缺乏食盐而病死掉。
  (三)建政中存在的问题:
  罗源县在1952年7月调整区乡时,以八井、牛羊、竹裹、横埭等四村划为八井乡,现在的乡干部是代理的,去年7月9日由区公所指定。漳平县山羊乡在1952年1月1日开乡人民代表会议时成立的,乡干部由人民选举出来的。
  据罗源县民政科科长介绍情况时说八井乡是畲族自治乡,但据我们了解,并未实行区域自治。去年县民政科畲族干部蓝金财对八井乡乡长雷世珠说是畲族要成立自治乡,现在暂挂八井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过一个时期,待群众提出要求才成立区域自治。但乡干部和群众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区域自治,乡干部没看见过民族政策,也没听过关于民族政策的报告。罗源县七区区委书记安治同志是县府前任民政科长,他不知道自治区与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有什么区别,目前是什么,要通过什么形式来搞,他认为少数民族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教问题,本来准备去年搞区域自治,但是没有内容,因为民族之间有隔阂,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汉族差不多,没有什么可发展。本来计划搞一个文化馆,充实区域自治的内容,而经济能力又不够,因此没有进行。现在乡干部已经是畲族,形式与自治区一样了。县领导上以八井乡作为畲族自治乡,而干部和群众完全不知道这回事,这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
  根据罗源八井乡乡长雷世珠反映,划乡以前群众认为自己人当乡长和乡干部才信任,对汉族干部不大信任,怕有问题,他们说并不是汉族干部做得不好,而是本民族人办自己的事情更可靠。去年7月划乡以后,区里指定乡的代理干部全是畲族,群众很高兴,他们认为本民族人当干部可以靠得住了。
  这一些反映说明了八井乡畲族人民要求掌握政权,要求实现本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要自己人来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如果我们能够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提高群众的认识,那么他们对区域自治的要求将更为强烈。
  此外,根据反映,距八井乡二里路的罗厝裹村有50多户全是汉族。过去与八井关系较好,在生产上联系较多,彼此变工互助。罗厝裹汉人积极要求与八井乡畲族合为一乡,八井畲族大多数没意见,我们建议领导上对区划问题进行研究,加以调整,以利于民族团结和今后的共同发展。
  (四)培养与提拔干部问题:
  福建畲族乡村干部不少,但区级以上的干部很少,他们长期的遭受反动统治的民族压迫下,文化落后,文盲多。由于文化水平低,办事有困难。今后如何提拔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值得注意的。是否办短期训练班把现有的少数民族乡干部提高一下。在目前畲族乡干部中要求领导提拔与培养是很迫切的。如八井乡乡长雷世珠参加革命很早,曾因敌人破坏断了关系相当长久,在1934年土地革命时代就当过乡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解放后当了3年的乡长,现在还是乡长。(下略)
  (五)经济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1)肥料耕牛缺乏问题:山区肥料不够用,影响产量的提高,如果由外运入肥料,又缺乏本钱。八井乡193户拥有耕牛62头,其中全劳力的24头,半劳动力的18头,实际能供役使的不多。山羊乡二个自然村解放前被土匪抢去耕牛六、七十头。现在全乡有黄牛27头,水牛13头,其中全劳动力的只13头,半劳动力的15头。每年要向外租入耕牛11头,须耗牛租28担谷子,更增加了缺粮的困难。
  (2)劳动力组织问题:八井乡有14个农业生产互助组,84.3%的人口参加。山羊乡有5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有91.38%户口,88.85%人口,87.65%的耕畜,88.18%的耕地参加,但互助组组织很不健全,组员对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和农业生产发展走上集体化的道路认识模糊,部分组员存在“单干好”的思想,开会不到,有的退组,组内也没有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评工排工上发生了许多问题。在生产方面,互助组不比单干户好,如今年八井乡单干户中农雷坤桂乙等田每亩收468斤干谷,为全乡产量最高记录,而互助组只收348斤。至于其他单干户产量是否比互助组高,我们没有作全面了解。但雷坤桂单干户产量高的原因是肥料比别人下的多。山羊乡加入互助组的人,目的是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利益,组内没有开会,互助组组织流于形式,没有内容,区上来了生产指示,乡干部没有很好的宣传贯彻下去,群众也不知道,实际上与单干户一样的。所以今后加强互助组组织是农业生产发展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3)副业生产的技术提高与销路问题:山区畲族的农作收入不足维持生活,故副业生产是畲族生活主要来源之一。畲族住区土特产很多,有麻、菜油、柴、草碱、薯榔(染鱼网用)、青竹、烧炭、挖山粉、造纸、杉木等。目前存在销路困难或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如八井乡畲民烧炭1担须花人工1个,挑去松山(距八井乡13里)卖又须花半个工,1.5的工资须15斤谷子,但1担炭只卖10斤谷,亏本很大。山羊乡以土法造纸、质量差,多迷信纸、草纸等,迷信纸在解放前多向南洋华侨输出。目前虽然销路减少一些,但还不到影响生产。如果从长远利益发展前途来看,迷信纸生产是没有前途的。如果在今后能提高造纸技术,提高纸的质量,那么对于销路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4)合作社问题:畲族地区的合作社没有收购土特产,没有帮助其解决土特产销路困难。日用品供应也不充足,且价格高。如八井乡的合作社设在口口乡(汉人乡),1斤盐价1500元,县城1斤盐卖1450元,畲族都跑到城内买盐。合作社没有起什么作用,今后如何通过合作社来加强组织农民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六)基层干部没有很好的学习民族政策,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群众宣传民族政策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做得不够,因而在工作中思想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漳平县委书记作过民族政策报告,干部学习了二个早晨。据了解有些县还没有布置过学习民族政策。下面的事实皆发生在解放后。(下略)
  (七)漳平县对山羊乡畲族做了很多工作,如无利贷款,发救济粮,准许烧山,劝募救济衣……这些物质上的帮助是很多的,在畲族群众中起了很好的影响。国民党统治时代,他们抗粮抗捐,与伪军警坚决斗争,而今天他们自动的交公粮,努力捐献抗美援朝,自愿参军,群众很热情,热爱我们的领袖,拥护人民政府。我们感到漳平县的民族工作成绩很大。但是对于畲族群众思想教育尤其是民族政策宣传得不够。干部群众还不懂得什么叫做区域自治?部份群众存在依赖政府救济思想。
  (八)闽西有没有畲民的问题:
  龙岩专区的几个县只漳平县有为数极少的畲族。根据文献上的记载:汀州府属有很多畲族。再从龙岩专区各县的地名来看,有26个以上包含有“畲”字的地名。长汀、武平、上杭、永定、龙岩、连城各县蓝、雷、钟姓的不少,从畲族的迁移路线来看,闽西是有畲族的,但据现有的材料来看是没有畲族了。我们看到惠安县送来的材料:二区普光乡新享村蓝姓的人民在过去以为他们是汉族。在普选工作中,发现他们的族谱上记载“高辛氏龙犬盘瓠平番的故事”,这是畲族不是汉族。所以我们对闽西有没有畲族的问题,抱着极大的怀疑。到了上杭庐丰镇,据了解桐杵院自然村姓蓝的人是狗头王子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要祭祀他们的祖宗。在祭祀时有祖图,图上所画的狗头王平番的传说和现在畲族的祖图大致相同。祭祖时很秘密,不许外人及同姓异宗的人看见,后来偶尔给一个女婿看到才扬传出来。从庐丰镇过去封建派系斗争上来看,大路背自然村蓝姓的人和桐杵院蓝姓的人仇恨很深的。据传以前大路背有一个勇士蓝文发,身高9尺,非常勇猛,做了蓝姓的领袖,桐杵院的人不服,蓝文发把桐杵院的人杀光,只留下一个女子。(中略)以上的传说,邻近的客家人,上杭县的老百姓和工作干部都普遍知道,对这些传说我们怀疑几点:(1)为什么在所谓蓝姓的客家人中有狗头王的传说?而邱、包等姓客家人没有这个传说?(2)为什么在庐丰蓝姓中只桐杵院一个房的蓝姓人是狗头王子孙?
  浙江云和张庄畲族蓝氏宗谱(咸丰六年)上记载:“粤考蓝氏郡封汝南,系出芊姓,楚公子封于蓝,谓之蓝尹,以邑为氏,惟明德公实系河南豫州徒居建康,即今上元县。越居数世,十八世孙熙郎公迁福建汀州、武平、信三图江铿为始祖,派下十七世孙,于康熙年间迁浙江处州云和九都张庄。”
  浙江丽水、下耀蓝氏畲族宗谱:“第一郎君居闽汀白露树下,念七郎迁至庐丰,复迁至浙,丽之下耀。”又“庐丰蓝氏自念七郎公以来,一脉相传,迄今传世二十灶。相传原于汀州之宁化县……后迁白露树下,即今之长汀。念七郎公诸兄或居祖宅,或迁他乡,散处于汀、杭、武三邑”。
  根据以上记载,说明了浙江云和丽水畲族是从闽西迁去的。值得注意的是丽水的蓝姓畲族是从上杭庐丰迁去的。
  今天上杭庐丰所谓蓝姓客家人的族谱上记载;“一世祖念七郎公为南渡后人也,公为太一郎公之季子也。兄弟七人居于长汀白露树下,至今开始迁杭邑之扶阳金竹陂,传至五世祖子荣公兄弟迁庐丰,时为大明洪武年间。”又“始祖明德公蓝氏,先居北地,唐代人于南方……”又“十七世祖万一郎迁汀州宁化”。“十九世祖和二郎由宁化石壁徙长汀城下五里水口白路树下构宅而居”。又“我蓝氏起自汝南。及唐朝明德公自北徙江南,建康上元县……我念七郎公之口徙上杭扶阳及五代孙子荣公之徙庐丰……”。
  根据上面所记载的材料,我们说上杭庐丰蓝姓的客家人可能就是畲族,他们受客家的影响相当深。
  我们在上杭调查,由于时间的短促,同时上杭县在过去以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没有宣传过民族政策,群众不愿意被称为少数民族,这个工作不是短期可以搞清楚的,须大力的宣传民族政策,消除群众的许多顾虑,然后再深入调查研究,今天我们只能初步的提出一个线索供参考。
  丙、意见要求:
  (一)政治方面
  (1)罗源八井乡、漳平山羊乡的畲族干部都要求政府发给民族政策文件。
  (2)罗源八井乡畲族要求通过这次的普选,希望能够成立区域自治。
  (3)山羊乡干部反映说,畲族文化落后,没有工作组同志驻乡,工作搞不起来。要求区干部住在乡内督促生产,他们说:“为什么别的乡都有工作组同志,单是山羊乡没有呢?”在今年五月县农业生产总结会议上亦提出这个要求,迄今还没有解决。
  (4)罗源县民政科有二个畲族干部,但不是专搞民族工作的,漳平县民政科内没有畲族干部,要求有民族工作专职干部。
  (5)八井乡和附近汉人村罗厝裹要求政府承认为老苏区。
  (二)经济生产方面:
  (1)八井乡牛洋自然村有山猪破坏生产,民兵只有一枝枪又不好,请求政府发给枪枝。
  (2)牛洋村早稻少,贷款到期无力偿还,请求政府准予延期至晚稻收成时偿还。
  (3)八井乡畲族反映:山区水冷,生产劳动后须喝酒才不会生病,因而所需酒量较多,政府准予以在春节时酿造1次感到太少,他们要求一年准酿4次,即在春节、3月春耕、6月早稻收成,9月割晚稻时候准予自酿。另外又感到酒税重些,据说30斤米须税2万元。
  (4)烧山挖山粉是山羊乡畲族生活主要来源之一,政府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特别准予烧山,群众非常感激,但烧山的范围不明确,要求把山界划清。
  (5)山羊乡小芹菜自然村与梅水坑村(汉人村)交界的山地——罗星山,在光绪十四年双方订立合同,以罗星山属于小芹菜畲族所有,迄今仍保留有原字据为凭。在1928年梅水坑庄姓汉人霸占此山,他们要求把这个山归还。
  (三)文教卫生方面:
  (1)八井乡有4个自然村,设有1个初级小学,学龄儿童57人,教员1人,校舍与乡人民政府合并在祠堂内,相当拥挤,要求另盖1所校舍。高洋乡畲族聚居村坝头、可坂村相距2里,有学龄儿童30余人要求办1初小,否则须去5里外的吴珠村上学,天一下雨就不能去。
  (2)山羊乡在解放前没有办过小学,51年在政府帮助下借民房1所办了1个初小。去年政府批准建立校舍,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自动上山砍伐200多根木材。到目前为止款尚未拨下,群众反映如果再迟迟不拨,200多根木材会烂坏掉,同时山区气候早冷,在10月(霜降)即下霜雪,就不能动工,迫切要求省方迅予拨款。对这个问题据县有关部门领导反映说最近省府已批准6000万元建筑费,但要呈报图样后款才能拨下。由于龙岩专区建筑公司以这宗建筑规模小,不来绘图。漳平县又找不到会绘图的人,只好由建设科自己绘,当然是不合规格标准的。据说这个图样已呈上来了。他们希望省方有关部门对图样不要要求太高,另外就是希望最好由省命令专区建筑公司承包这项工程。否则,就交由漳平县府自己负责建筑。如果可以的话,即请电示并先拨一半款下去,可以开始准备工作。希望在9月初动工,千万不要拖到9月底。
  (3)山羊乡今年有初小毕业生5人,希望到外乡或县城去念书,以家境困难,请求政府予以助学金待遇。漳平县文教科以没有这个预算无法解决,请求省方考虑。
  (4)山羊乡畲族要求文化很迫切,有成立夜校、冬学、民校,但没有专款买灯油,目前这笔费用是由学校经费挤出一点,很感困难,请求政府补助。漳平县以没有这个预算,无法解决,亦请求省方解决。青年妇女要求成立速成识字班。罗源高洋乡有个夜校,有青年男女30余人,没有教员,只有团支书蓝佳财每天跑到吾珠小学请教员教三、五个字回来,晚上教给大家。他们要求有否教员帮助他们学习。
  (5)八井乡畲族要求政府派遣医生来乡给治长期病,过去巡回医疗队来过,只给打预防针,不解决问题。
  (四)八井乡4个自然村,八井、牛洋两个自然村在双贵山,横埭、竹里2个自然村在南际山上,2个山中间隔了2条溪,天一下雨溪洪暴涨,就不能过溪生产,横埭、竹里的小学生就没有办法过溪来念书,影响学习,同时乡干部开会或联系或进行工作都感到许多不便的地方。他们迫切要求政府拨款206万元修建这2条桥,这个要求很普遍也很迫切。曾向区、县、省请求过,据说省方批准在公产项下开支,但该乡没有公产,迄今尚未解决,我们觉得这个要求是很迫切的,群众对这个意见也很多,请省领导考虑。
  *原编者注:此件是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配合中央民族学院工作组,在罗源、漳平两县调查畲族情况初步综合的材料。有很多材料中央统战部尚未研究确定。
  《少数民族历史资料卷二:畲族》
  [138—1—1140]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