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县少数民族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39
颗粒名称: 漳平县少数民族情况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49-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漳平县少数民族情况,据说他们是在清朝乾隆时代,由漳浦迁来漳平,已近20代了,山羊隔这一系最早迁来,小芹菜是由山羊隔迁去,尖祠亦较山羊隔迟,龙门的初来是给当地郑姓地主做长工,年代均不可考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漳平县 民族情况

内容

一、城南第一区山羊隔,小芹菜及第五区的龙门,尖祠等自然村是少数民族住居地区,有蓝雷二姓,以蓝姓最多,在山羊隔有51户,208人,(男人14人,女104人)小芹菜9户,44人,(男19人,女25人),两村计60户252人,(男123人,女129人),另由山羊隔迁居瑞都乡的有1户(6人),迁居华寮乡易坑村全福村的2户(4人),在龙门有12户35人,(男19人,女16人)。雷姓次之,在龙门有2户9人(男5人女4人),尖祠有4户17人(男9人,女8人)。山羊隔离县城30华里,小芹菜亦同(距山羊隔10里),两个自然村均在崇山峻岭中,全部蓝姓聚居,解放后成立为山羊乡,尚未土改。尖祠属五区上坂乡,离县城30华里,龙门属五区长塔乡,离县城110华里,和汉族杂居,已经土改。
  据说他们是在清朝乾隆时代,由漳浦迁来漳平,已近20代了,山羊隔这一系最早迁来,小芹菜是由山羊隔迁去,尖祠亦较山羊隔迟,龙门的初来是给当地郑姓地主做长工,年代均不可考。对他们的民族历史,因限于文化,他们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只流传着一支关于他们自己民族历史的神话,相传他们的祖宗是狗头人身,有一题“狗王歌”,凡是他们同族的人均会唱,不轻易给汉人看,山歌是描述着他们祖宗的故事,(下略)。
  在山羊隔有3幅直挂图画(原有5幅,已失两幅),他们叫做“祖宗像片”,过去每年新正均悬挂在祠堂祀敬,并供后代子孙观看,但不让汉人看见,3幅图计有23栏,照传说,画着从皇后医耳病,狗王拆榜杀番王,回朝结婚,生子封姓,直至狗王被山羊斗死,安葬等连环图画。画上仅两处有文字,一个写着:“辛帝王口说子姓盘,元是盘,二子是姓蓝,元是蓝,三子姓雷,元是雷正。开斩山畲,供膳老幼,离田三尺离墓三丈并无纳税,自耘自食无人管看,招女婿姓钟”,另一处写着:“天熙元年祖公出身图,盘蓝雷祈保家门清吉照路途官各其民口称说奉差人等得知盘蓝雷子孙永远照身见不许放行阻滞路程许人当官吉星”等字,文字歪歪斜斜,非出于画图之手,恐为后人添上。
  在小芹菜也有一幅内容相同的图画,是横画,除了画上同样有上面那些文字外,在图末附有“盘王开山公券牒据”。文笔苍秀,文理通顺,是有相当汉文修养的人写的。开头也叙述着像图画那样的神话传说,但其中有:“楚平王口口天承运敕出,大随五年五月给会稽七贤洞徭券付盘瓠子孙七祖随代流传……”等字,其次结传说中的“番王”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大唐皇治国为霸燕王结集猛将吴将军党作乱侵害……”。还有:“……与众孙都记三姓是为徭人……不与庶民通婚……”,和“……天定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盘瓠因游猎身逝……”最后,写着所管辖山界的四至,已残破不可辨,这个“盘王开山公券牒据”,像是一篇家谱序言中管辖山界的契据,其狗头祖宗的神话传说固不可信,但对了解民族历史,迁移情况,颇有帮助,可惜保管不好,很少有完整字句,致无法查究。
  漳平向称这些少数民族为苗族,汉人过去讥笑他们为“蓝雷仔”,骂他们的妇女为“畲客婆”。漳平少数民族有些情况如姓氏,汉人对他们的称谓及其历史,和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所说相同,但省的调查确定他们为畲族也颇有疑问。漳平县志第四卷什志中有关于“畲客”的记载:“畲客即徭人,古盘瓠之后,性悍鸷,言语侏儒,楚粤滋蔓尤盛,闽中山溪高深处,往往有之,在漳平三姓曰蓝曰雷曰钟,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荻架茅以居,善射猎,涂矢以毒,中兽立毙。其贸易刻木大小长短为符验,能办华文者其酋也。族处狺狺然,喜仇杀或侵之,一人讼则全家同,一山讼则众山同。明设抚徭土官,计刀出赋,官府有征抚,无不听调也,后抚者索取山兽皮张因此失赋,官随亦废……”。
  这和小芹菜的“盘王开山公券牒据”所说“徭人”相符,如“畲族福安县岭洋村调查情况”所说的:
  “苗族根本无此四个姓别”是正确的话,则似是徭族,而非畲族。
  据考查当地人对山上开垦谓之“开畲”,在山羊隔的狗王图画中也有“开斩山畲,供膳老幼”的话,“畲客”的称谓可能是在反动的汉族主义的影响下,当地汉人,以他们是外面迁来在山上垦荒为生,故称之为“畲客”,含有讥笑、刻簿的意思,正如过去一般城市人称呼农村农民为“乡下人”及“乡下佬”相似,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则称他们为“畲民”,在辞典上对“畲民”的解释是“徭族的一支”,所以根本没有畲族这个种族。
  关于这支民族原居地方,“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所叙“原居陕西,于宋绍兴三年,迁往广东凤凰山……发展至潮洲”等似应再加调查研究。在山羊隔发现的“狗王山歌”其中有“会稽山林大石下圣洞里是娘家“,“愿入潮洲凤凰山”等句,在“狗王图画”中也有一栏狗王入茅山学法的图画,会稽在浙江绍兴县东南三十里,《越绝书》有“禹更名茅山曰会稽”的记载(见辞源)。在浙江杭州城南也有凤凰山,山羊隔农民说今年曾有浙江藉打棉被工人到山羊隔去也和他们同一语言,是其同族,因此其原居恐非陕西可能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洞,“狗王歌”中“愿入潮州凤凰山”,潮州可能是杭州之误,不是广东潮州。
  这支民族在福建散布得很广,据说漳浦,华安很多,七专区的沙县宁洋也有,有的地方或因人少与汉族杂居不被注意,因此今后还必须很好地帮助他,正确了解其民族历史。
  二、这是一支纯朴勤劳,倔强并善于歌唱的民族,他们向来被排挤歧视,没法在平原居住,被迫居住穷乡僻野和高山峻岭中,土地均以自己在山坡开垦地自耕,或佃耕地主土地及打猎,造纸掘山粉等为生,山羊乡计有土地500亩左右,多为自己垦荒自耕,虽未经土改,据了解全乡没有中农以上成份的龙门自然村,土改前14户耕有土地40亩左右,尖祠自然村土改前4户耕土地11亩左右,多系租佃地主土地,地租很重,坏田对分租,较好洋田,佃户只得产量的三分之一,三分二成送租,耕作土地多很贫脊。山羊隔很多田,只能种植一行禾或二行禾,兼之,在高山上,年年遭受风灾,既费劳动力收获量又少,每亩田仅可收75斤至100斤左右,因此,他们男女虽然终年劳动但不得温饱,山羊隔每年收成仅够自给四个月粮食,其余八个月靠土纸出产换米和掘山粉,采野菜度日,生活极端困苦,全乡男女农民均衣不敝体,破衣百结,有十一、二岁的女孩子没有裤子穿,小孩子在十二月天地光着身子打赤膊,农民没有一条好的棉被,都盖棕衣,和没有被单的乌黑破碎的烂棉絮。解放前没有办过学校,全乡均文盲,医药缺乏,没有卫生意识,因此死亡率高。尖祠自然村在最繁盛时期有200人左右,现在仅有47人。山羊隔人口亦历年衰退,山羊隔流行病症多为发痧,肚疼痛疾,龙门及尖祠多患橡皮脚。由于反动大汉族主义的压迫,他们内部很团结,没有多大矛盾,压迫与被压迫关系也不明显,没有族长,聚居的村里如山羊隔则有一个全村人信仰的首脑,主持村里的事并代表本村和汉人应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服装已改变,男人及中年以下女人均和汉族相同,50岁以上女人装饰略为不同,其头发是向上梳,在头顶绕上一团,有头巾是乌布做的,加四粒红绒花,穿插大鼻子鞋,据说过去女人也有银项、手镯,及穿百褶裙等装饰,现在已没有。宗教信仰和汉族相同,但不若汉人有迎神打醮等迷信活动。因为生活困苦,其他婚、丧、喜、庆的一些仪式,均很俭简,如死人出葬时要换穿最破烂的衣服,每年旧历八月初八及十四日祭祖时,凡参加的人,各带些米裸,出少许钱去聚餐,不去的也可以,不像汉人有聚会,祭祀时也没有读“祝文”、行礼等一套仪式。生孩子没有做满月,50岁以上老人也没有贺寿风尚。由于他们相信自己祖宗是狗头人身的传说,因此忌吃狗。婚姻制度方面男婚女嫁都由父母包办,是同族的四姓中互相交换,以人易人。山羊隔多和龙门雷姓和华安县官畲坪水等姓雷姓钟的交换,如果谁家有儿子,而没有女儿可换媳妇的,就和亲房堂兄弟间有女儿的商量去换亲,将来婚后生育子女,双方均分,如双方交换的媳妇年龄不相等的,山羊隔是采取年龄不相等女方家长负责养至和换亲女方年龄相等才出嫁。龙门、尖祠则贴钱,每岁五元十元不等。没有姐妹可交换的以金钱买卖,因为妇女参加劳动,同时可以给儿子换媳妇,所以重男轻女现象不显著,历史上向来未与汉人通婚,近二十年来才开始通婚,至目前止,山羊乡娶汉族妇女计26人,已婚19人,未婚7人,赘汉族男人已婚1人,嫁与汉族妇女18人,龙门和尖祠至目前止嫁与汉人的妇女计14人,向汉族娶入9人。换婚制度没有废除,汉族妇女因山地生活艰苦多不愿嫁给他们,这样影响到一些没有姐妹可交换的青年农民没法结婚,在山羊隔在25岁以上至45岁还没有结婚的男农民有9人,(其中3人是结婚后老婆死去没有姐妹可换的)。这种换婚制度无形中也影响了他们种族的繁殖。
  他们善于歌唱,唯一的娱乐是唱山歌,每逢新正,在华安的官畲、坪水,和在五区的龙门、尖祠的同族人来探望时,就男男女女围坐起来唱山歌,一对一答,直至通宵。他们的山歌除了上山下田劳作时凭他们的艺术天才及民族特殊风格,临时编唱的情歌外,还有全族可通行当作鉴别是否同族人的山歌,这其中有“狗王歌”、“十快活”、“十艰难”、“十送娘”等,据说凡是同族人都会唱,一个会说他们语言的陌生人,到他们那里,他们就以山歌考他,如能对答,才肯承认为同族同宗,他们在对答山歌时,不肯让汉人听到,这些山歌表达了他们民族的故事,也歌唱着他们的生活和感情,其中有不少山歌是很优美动人的。如:
  盘古开天地不平,
  高山岩涯树难生,
  好花尽是平原地,
  牛皮凿字争不“延”。(“延”是胜利的意思)
  盘古开天人来多,
  单身几多无公婆,
  鲤鱼尽是人塘内,
  几时方能流出河。
  盘古开天地高低,
  点水流来我无分,
  好田尽是人村内,
  好花尽是人山“盖”(“盖”系“的”字的意思);
  他们羡慕平原,希望过好日子,但是却被迫住在高山峻岭上,过着悲惨生活,因此,很自然地流露着他们底羡慕、感慨和不平的感情,而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是这样唱着:
  第五艰难受人欺,
  亦无一样“通”平宜,(注: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得到公平待遇的意思),
  一愁无钱二无米,
  三愁无厝四无衣。
  在换婚制度下青年农民动人地歌唱着他们的苦闷:
  正月恨娘心纷纷,
  好花不共郎乡村,
  路远脚步亦难行,
  倚在房中眼不盹。
  三、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少数民族的迫害推残是残酷的,这个罪恶的统治,迫使少数民族陷入悲惨困苦的境地,并造成民族仇视和隔阂的现象。
  山羊隔在国民党统治时代,因连年匪患,在石港一带的田全部荒芜,全乡被土匪洗劫几次,单耕牛就被抢去37头。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但不会去保护他们,还对他们勒派苛捐杂税,抓壮丁,一次在逢圩时,在漳平县城山羊隔农民被抓了10人,结果被勒索去光洋80多元才释放回来,另一次逢圩时被抓去8名壮丁,被征送去后,迄今还有3人未回来。这支倔强的民族,受不了不断的敲诈迫害,便组织起来,购备了枪弹,向反动派进行公开的反抗,起初,他们在高山的隔顶上日夜轮流守望,发现伪府员兵来时,便吹角擂,全乡逃到山上去,以后,国民党要举兵“剿办”,他们到处设防,在险要的隘口,“搭石架”、“放竹吊”,准备抵抗,反动派没有办法,便对他们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从1938年3月至1939年10月,反动派指使伪瑞华乡长陈贞南封锁了山羊隔的交通达一年八个月之久,这样村里断了食盐,因为断盐而病死的全乡有33人,(男23人,女10人)其中老年人6人(男4人,女2人),青中年农民11人(男8人,女3人),儿童及少年16人(男11人女5人)。这笔血债,至今每个农民一提起还余恨未消。1949年6月漳平解放时,山羊隔农民起义,有30多个农民带着枪参加了围攻县城反动伪军的战斗。解放后他们翻了身,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政治地位,五一年以山羊、隔小芹采两个自然村成立了山羊乡,建立自己的政权,全乡有正副乡长、文书各1人,乡委14人,候补乡委2人,乡人民代表17人,也组织了农会,正副农会主席各1人,农委6人,妇代会妇委8人,妇女代表16人,县人民代表1名,并组织民兵在已实行了土改的龙门自然村和詹祠自然村。在乡区、县各级政权也均有了他们自己的代表,龙门还当选了乡农会副主席,并有一人参加了青年团。在经济上,已土改的龙门和詹祠自然村农民都分得了土地,龙门14户全是贫农,计分进了69亩土地,詹祠3户贫农、1户中农计分进了21亩土地。山羊隔虽未曾土改,但分乡地主的部份土地不要交租,匪患平静后,原荒废了的石港一带田地已重新恢复,生活也有了改善,原来仅供四个月粮食,现在已够维持六个月。今年物资交流,山羊乡土纸有销路,并销出一批薯榔、白叶、土纸,他们已添置些衣服和棉被,今年重新翻弹并购置的棉被有33条,在山羊隔是空前的。
  1951年8月山羊隔开始设立一所初等小学,今年又增派1名教员,全乡计有及龄学童9人(男5女4),7足岁至12岁足岁儿童27人(男17女10),13至15足岁超龄儿童20人(男7女13)。现在入学的计有学龄儿童23人(男16,女7?),超龄儿童7人(男7),未及龄儿童4人(男3,女1)。乡里已有1名小学毕业生,由区乡保送去读师范学校,成人夜校学生74人(男41,女33)。龙门自然村7岁至15岁童儿13人,已入学5人,詹祠自然村学龄儿童2人入学1人。(下略)
  漳平少数民族在各种运动中响应政府号召也是积极热烈的,在五一年扩军运动中,3名青年报名参军,2名合格,还在人民解放军工作。在国民党时一向抗缴公粮,解放后政治觉悟提高,认识到人民政府民族平等政策的伟大,五一年全乡9000多斤公粮百分之百完成任务。在抗美援朝捐献武器运动中,全乡捐献了120余万元,家家户户都挂着毛主席像,对自己的领袖表现着无限的热爱,一个50多女人告诉工作同志说:“我们都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话,都没错,现在毛主席教我们要卫生要清洁,你看,我就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民族关系上,已改善了过去的歧视、压迫,更趋于互助友好,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汉人已不再叫他们“畲客婆”,“蓝雷仔”等不尊重的称谓,工作同志到他们那边去大家亲如一家人,凡是会讲漳平话的,不论男女老幼,均愿意和工作同志接近,毫无顾虑地介绍他们的一切情况。
  四、漳平少数民族地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推残和自然环境的限制,目前生活还很困难,尤其是山羊隔,每年粮食不够6个月,一般农民均衣服破烂,没有冬衣,没有棉被,乡干曾要求将机关同志穿过的旧棉衣救济他们。住屋也均破陋、倾斜,领导他们改善生活是他们的迫切要求。因山地贫瘠多风,农业增产有困难,应领导他们发展纸业,贷款购置工具,介绍他们学习技术,改良品质,协助推销,根本办法应动员协助他们迁居。
  2.粮食不够的弥补办法,他们向来是掘山粉,每年缺粮月份,均以山粉为主粮度日,除自用外还可出卖50多斗,可换回米100斗,但掘出粉每年一定要烧一次山,第二年蕨根才会结粉生长蕨(一种子羊齿植物)的均是茅草山,有树林的不会长蕨,政府禁止禁止火烧山后,他们很焦虑,迫切要求政府准他们烧只长茅草,没有森林的蕨山,农民反映:“今年旧厝九月十日如没烧山,明年没有蕨掘,就得挨饿了”。
  3.要求文化迫切,山羊隔希望政府赶快校舍建起来,龙门自然村则要求设校派教员去,他们儿童到长塔去读书,距本村4里很不便。
  4.没有卫生常识,缺乏医药,凡患病的都没吃药,任其自生自灭,健康很成问题。今后应加强卫生运动的领导,并派医疗巡回队经常前往巡回医治。山羊隔小学校长建议请政府准他们一个教员去卫生院学习一些简单的皮肤病和虐疾等的治疗法,发些药品在小学附设卫生室,由他们治简单的疾病。
  5.缺乏耕牛,山羊隔每年要向外租入耕牛11只,被索取牛租在110斗左右,这更增加了粮食不够的困难,龙门只有2只牛,还须1只才够用。
  6.龙门自然村要求发给步枪4支,以防山兽,保护生产。
  漳平县政府
  [138—2—241]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