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33
颗粒名称:
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30-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福安县
仙岭洋村
调查情况
内容
仙岭洋村是福安县畲族聚居较大的一个村庄,共134户,全部是畲民,住居钟、雷二姓。钟姓122户,429人。雷姓12户,43人。考据祖传家谱记载,祖先是大隋高辛氏之后生3男1女,长男立为盘姓,次男立为雷姓,三男立为蓝姓,女招赘钟姓,因而该民族中有四个姓,盘姓发展较少。原居陕西,于宋绍兴三年迁往广东凤凰山,以垦荒耕种为生,发展潮州、普宁、海阳一带,人口也不多。于明万历四七年迁入福建汀州,崇祯二年从罗源迁福安县城,但即被迫入山。居住仙岭洋村是最先迁入福建钟琪、雷清光之后,发展宗支传今已30多代了。历代居住穷山僻野,开垦山坡种植地瓜,砍柴生活,自称畲民或称山宅人。汉人称他们男的畲客,女的畲婆,未曾有苗民之称。解放后来自北方干部,过去接触少数民族不多,对当地畲族未曾详尽调查,了解该民族历史,以及民族特征,只因他们语言不同,妇女装饰奇异,居住高山,称之苗民。畲族亦因在国民党大汉族主义压迫下,被歧视、侮辱,称之臭畲客,臭畲姆,歪曲其历史,或将“畲”改“蛇”,音同字不同,祖先不是人。另一方面,畲族限于文化,对本民族历史也不甚了解,只认为苗民称号较臭畲人(臭蛇人)好,这是畲族改称苗族之始。另据历史记载考据畲族钟姓同治年间重修家谱,内附抄录明崇祯二年福安府准给该族山林所有权执照一份,注明右给畲民钟盛光,已是畲族迁入福建第十三代了。由此可证历史上,亦称畲族,不称苗族,况且苗族根本无此四个姓别,显然苗族是被误解,居住我省山区少数民族系畲族是属正确的。
仙岭洋村是畲族人口比较集中,靠近平原,离城较近的村落,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没有办过一所学校,文化极为落后。他们现在通用的语言是本地汉语与畲族语言两种,畲族语中也不完全,缺乏现代语汇,因此不够应用,也夹杂了许多汉语,如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政府等。自己没有文字,使用汉字,但只有少数男人粗通汉字而已,其余都是文盲。男女老幼从事农业生产,除老弱外,一律参加劳动,妇女劳动较男人好,小孩七、八岁入山砍柴、放羊、放牛。自耕土地极少,大部份无地、少地,阶级分化不甚显著,全村134户,只富农1户,中农6户,贫雇农127户。一般的每人只占有田20斤至100斤,山地贫瘠,收获量极有限,多佃入汉人地主土地,但须缴纳六成地租,生活贫困,主食地瓜米,男女穿的衣服也是自织的蓝色麻衣。内部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不十分明显,互助团结较好,没有大的矛盾与争执。但村中一首脑很有权力,有权管理本村,号称人头,是汉族地主阶级代理人,通过他来剥削压迫该族人民,日常生活与汉人来往不多,有民族服装,但在国民党大汉族主义消灭同化政策压迫下,曾经强迫改变民族服装,于民国十二、三年间改穿汉服,藉以躲避欺视,不易辩别他们是畲民。女的虽略有改变,但仍然保持民族装饰,头发向上梳围绕头的周围,束一红绒线,衣着青蓝二色,缝缀红边,腰束花带,青年妇女耳戴大银环、手镯,脚穿大鼻子鞋。男婚女嫁由父母包办,男方须给女方猪肉60斤,鸡蛋40个的惯例,少的须按双数。有的四、五岁订婚,十六、七岁结婚的。也有个别招婿的。寡妇可以改嫁或招入男人。存在重男轻女制度,并有抱童养息习惯。他们姓别只有盘、雷、蓝、钟四个姓,严禁同姓结婚,不与汉人通婚。过去因生活贫困所迫,还可以出租出典妻子。信奉佛教,立一庙宇,节日则祭天地保佑平安,缺乏医药卫生常识,病了祈祭鬼神,因此死亡甚多,又浪费了许多财富,妇女因整天忙于劳动婴儿不能很好照顾,死亡率更高。他们最热闹的日子是男婚女嫁,每逢婚礼亲属都去饮酒作乐,席间青年男女唱着多年流传歌曲,大都是一唱一答,通宵不睡。他们善于歌唱,在田间劳动,唱起山歌,经常可以听到男女对唱,直至一方答不上为止。现在他们编了很多新的歌曲,如歌颂毛主席、共产党,庆祝解放翻身等。是他们传统唯一愉快的娱乐。
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长期奴役压迫下,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三十多年来的统治,苛捐杂税,逐渐为地主所有,过着贫困与悲惨生活。但是地主阶级并没有放松对他们的掠夺,更加残酷有过而无不及。福安县大地主×××藉着儿子专员的职权,企图霸占他们山林,为了自己的土地团结一致反抗,长期的控诉争执,迫使变卖仅有的土地、牲畜,自民国十三、四年后更加衰退贫困。造成民族仇视,隔阂现象,以往流传五怕:一怕抓丁,二怕派夫,三怕苛税,四怕逼租,五怕辱骂。在旧社会里除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压迫外,还另受大汉族主义压迫,一身受四大压迫,因而造成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状态。对国民党反动派有无比仇恨。解放后摆脱了四重枷锁,经过了减租、反霸、剿匪、镇反、土改、抗美援朝等运动,有130户分到土地,每人平均田不到50斤提高到300斤,改善了生活,提高了政治觉悟,在扩军运动中有39名青年报名参军,有5名青年加入了青年团。人民政府遵照民族平等政策提高政治地位,县、区、乡各级政权均有了他们自己代表,而且还当了乡农会主席。在民族关系上也有显著改善,反对民族歧视、压迫,彼此尊重,发扬了民族间互助、友爱、合作精神加强了民族团结。许多汉族妇女提出向畲族姊妹学习劳动精神、生产经验。这一切成就使得畲民明白自己民族有向前发展的保证,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来响应政府的一切号召,在剿匪、扩军、征粮等运动中,均能起积极作用。现全村畲民为响应县七次人代会决议,组织起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今年增产丰收,组织了14个互助组,并向专区陈奶勤互助组应战。他们对自己领袖表现了无限热爱,每户都挂上毛主席画像,甚至给毛主席烧香,保佑毛主席活上万万年。他们反映:“过去五怕,给我们畲民许多辛酸血泪,现在再没有五怕了,是毛主席、共产党带来幸福,如果不是来了共产党,畲民将被灭亡了”。
解放后提高了政治社会地位,随着人民民主生活的发展,在实现民族平等权利,享受新民主生活的内容,已成为他们当前迫切的要求。
一、办学校,提高文化。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未办过学校,没有读书机会,除个别粗通汉字外,其余都是文盲,没有文化办不了事。不懂普通话与政府联系困难,不能直接反映自己意见与要求。热望政府派遣教员前去教书,并已备好校舍1座,学生50多名。
二、办合作社。山区交通不便,往返城镇路远费时,耽误生产。组织合作社,输入日常生活用品,等价收购农作物,免受中间剥削,改善生活,活跃经济。
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因有民族语言,民族特征,生活习惯,所处经济地理条件与汉人不同,有关内部问题不易解决,要求适当调整聚居村乡划,便于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这些情况完全符合于他们当前要求,应予以适当解决,在政府力量所能及的条件下,进行各项建设是必要的。首先是培养与提拔民族干部,根据共同纲领精神,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杂居地区推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并帮助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满足他们政治上要求,提高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此外,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历史上所造成民族间仇视、隔阂现象尚未彻底消除,妨碍了民族团结,必须纠正大汉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加强民族团结,以利于少数民族的建设与发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
[172—1—171]
*注:该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畲族的第一份社会调查资料。这份资料对仙岭洋村(仙岩)畲族迁徙历史、生活习俗作了简要叙述,着重调查了解放前后畲民政治地位、生活水平的变化,论述了畲族族称问题,并反映了畲族群众的要求,包括办学校、合作社以及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等内容。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