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生礼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9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人生礼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5
页码: 417-4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人生礼俗、生育、命名等的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生产习俗 人生礼俗

内容

第一节 生育
  畲族历来重视生儿育女。怀孕妇女虽然照常参加生产劳动,但受到村人爱护和照顾,不让其干重活。
  畲族妇女分娩都在婆家。临产时都通常坐在矮板凳上,待婴儿产出后,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帮忙。她们认为“分娩不洁”,以避免污天秽地,冲撞“神明”。因此,在孕妇分娩期间,丈夫不能近前。男人进过产房,一个月内忌讳上宫庙和做佛事。孕妇分娩时,要点燃一束干茅草或破纸伞,驱除房间秽气。而后,拿一产妇的旧裤子或用红纸剪成裤样贴在门楣上,以示避邪,使婴儿顺生。古时,婴儿产后,胎盘未出,要将婴儿的脐带缚在木上,待它自然脱落。胎盘脱落后,是男婴,就把毛笔筒劈成竹片断脐;是女婴,即用吹火管劈成竹片断脐。随后,用麻丝将脐带缚好。婴儿和产妇都用杉树叶和石菖蒲(天南星科)熬汤洗浴。
  洗浴时,从上而下,先给婴儿洗双目、鼻子,再洗嘴,从头部洗到胸部、四肢、臀部。并把胎盘贮入陶罐,埋到大树底下。
  婴儿断脐沐浴之后,男婴用生父旧衣包裹,女婴以生母旧衣包裹,产妇和婴儿在一个月内洗脸、洗澡、洗足都要用“石菖蒲”汤。
  1949年后,在畲村推广新法接生,部分畲族孕妇改在医院生产,围产期、婴儿护理逐渐科学化。
  畲族村民虽存在重男轻女思想,但对于第一胎,不论男女同样重视。女人生头胎的当天,其丈夫必须备1瓮酒,4斤猪肉,4斤面条和40只鸡蛋,送到岳家报喜。岳家要回送2~4只鸡。
  大凡畲族兄弟姐妹都有给分娩的姐妹送鸡的习惯。有的畲家连一般亲友也送。俗称“做门头”或“门头鸡”,因此,一般产妇都能吃到30~40只鸡。送“门头鸡”到产妇家时,要将鸡放在大门外,人先进去通报,主人点火出来,将鸡身“烘”过之后,才把它拿进家里。
  第二节 命名
  一、奶名
  又称娘奶名、乳名或小名。常因保护神的不同,名字的第一字分别冠以“石”(石将军)、奶(陈靖姑)、佛(神佛)等字。过去还有将命名第一字冠以“林”、“陈”等大姓,隐去畲族姓氏,避免受到民族歧视的命名习惯。
  二、谱名
  修宗谱时所取名字。见于灵堂神主牌、墓碑。谱名的命名对象世系、排行,由讳名(世名)、字、行第等三者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辈用同一个字头。行第同一辈按出生月、日、时辰先后,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万”字,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叫“暗行”。其排行用字则为:“雷姓缺‘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按族内规定雷姓排行仅用“大、小、百、千、万”五字;钟姓用“念、大、小、百、万”五字;男丁排行序数从二开始,如“蓝念二郎”、“蓝念三郎”等;女丁排行从一开始,要缺二,如“蓝念一娘”、“蓝念三娘”,要把“一郎”和“二娘”让给未满16岁就夭折的男女。
  畲族谱名带有神秘性,晚辈对自身讳字行第不得而知,仅在祭祖或重修宗谱时开启,才能阅看。因此,某人逝世时,亲属要向族长索取谱名。对于外嫁女人,生前做“寿材”(棺木)需要“名行”与“暗行”时,她的兄弟向族长索要,族长将其行第写明用红纸封好。待举行酒宴时,外甥再将红纸包安置在“棺木”内,俗称“讨位”。红纸包要待棺木主人逝世时才能启封。女性生前未做棺木的死后,其子要跪在母舅面前为母亲“讨位”。
  三、法名
  是法师对巫师、地(堪舆)师、医师、接生婆等自由职业者和有一定地位者取的名字。一般要举行宗教仪式,然后冠以“法”字头的名字。
  第三节 成长
  一、三旦
  婴儿出生3天,接生婆用石菖蒲为其洗澡,俗称“洗三旦”。当天,产家要备酒,煮蛋、面请接生婆和亲邻吃,亲邻给产妇送鸡蛋及其他礼品,祝贺婴儿正常成长。
  二、满月
  婴儿出生满30天,称“满月”,满月这一天给婴儿剃头,并抱其到路口认路,取意男大通州府,女大认嫁路。
  三、周岁
  婴儿满一周岁生日时,便举行“抓周”。届时,备酒菜宴请亲友,并将小孩抱到厅堂让其抓蛋、元宝、书、剪、戥秤等,以先抓到者判断其喜好、去向。
  四、十六岁
  孩子长到16岁,意味“上丁”成人,能独立应付有关场面并代表家庭。所以16岁生日那天,亲友要送礼祝贺,孩子家也设宴请亲朋。席上由作十六岁者给长辈敬酒,答谢其关心照顾。此外,富足之家还要为孩子举行“奏名”仪式,俗称“祭”,旧俗凡祭过祖者,另加一个法名。男可穿红衫,女可穿绿衣红裙。
  五、寿诞
  畲民从五十岁起,每进10岁,即举行一次寿庆活动,称寿诞或做寿。通常到年关亲友要给做寿诞者送礼祝贺,寿家亦须回赠红包、糖、桔、蛋等物。春节期间亲朋还要轮流宴请寿星,并送去蛋面祝贺。寿家也要在春节间设宴回请亲邻。席散赴宴亲友可将寿肉带回家给晚辈吃,以示寿星对晚辈的祝愿。
  第四节 婚嫁
  畲族婚恋较自由,但传统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较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女方父母则带女儿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家境、人品,征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或送定贴,即订婚。时间多选在农历八月。民国时,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贴2张、红衣线2束、果子2包、红线扎头面2斤、银饰衣服随送(不定量)。接着“送日子”,即把选定的嫁娶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贴和礼品,按日子准备嫁妆,男家也按日子准备迎亲。最后是迎娶成亲。大凡定亲后的姑娘,两鬓银笄须脱掉一边,作为定婚标记。畲族姑娘忌18岁出嫁,认为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
  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算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同时,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上路平安。出嫁前两天,男家须选一位能歌善言的男子作代表到女家迎亲,称“迎亲伯”(又称“亲家伯”)。民国以前,与浙江交界的畲村迎亲伯还带一位厨师挑着厨料到女家设宴(厨师称为“赤郎”),女家先把厨具一一藏匿,赤郎要唱《借镬歌》,唱一件,“借”一件。待厨具都“借”完备后,才生火煮酒菜。
  姑娘出嫁前,“赖床”以歌代哭,唱《哭嫁歌》、哭诉与家人分手的衷情,为娘家讨吉利。随后,由母舅主持为其梳妆,将少女发式改梳成妇女的“凤凰头”。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行“分别礼”,唱《分酸歌》。最后,由母舅搀扶其上轿出门。
  相传从前畲民结婚有走嫁俗,即由新郎迎新娘,双双穿草鞋步行到男家。8人(4男4女)随后。这一天,同村若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谁先谁后,事前要商量好,一般是让夫家路远的先走。为避免先行者将“风水”带走,后行者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后,取意牛踏过的路又是新的。因此,过去有钱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为嫁妆。赔嫁尚有刀斧犁锄之类,直到现在还有用棕衣、斗笠、母羊等物作为嫁妆的。
  男家花轿到女家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都要与轿夫(行郎)对歌。其最热闹的场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蛙”(预先在夫家备好的硬币红包)撬出来。当迎亲花轿进入女家厅堂时,新娘就大哭大闹,佯装不愿出嫁,哭诉别情,待到午后,轿夫和媒人再次催上轿时,才开始梳妆。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与胞弟举行分灶仪式,然后,新娘入轿,神堂上放水一桶,意为压黑火。胞弟拉轿杠“留轿”,花轿要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水),最后出门。在新娘轿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摆上一张桌,正面围以绣花桌幔,桌上摆三杯酒,意为“拦风水”,男方须向拦门交个“拦旗”红包,否则轿子无法通过。“拦旗包”收入归公,做为村里公益事业开支。花轿经“留轿”、“拦旗”等礼俗后,上路往夫家。
  畲家新郎、新娘拜堂时,厅堂上通常张贴着“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对联,横眉为“凤凰到此”。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绸带,脚穿双鼻布鞋,从后厅步出,站立在新娘左侧,在一片歌声中,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头戴凤冠,手执花绢掩面,由送嫁嫂搀扶,不拜。
  新娘入洞房后,众人拥入洞房“闹房”。闹房时唱《猜种歌》。送嫁嫂把新娘随带的红枣、花生、豆子抛出分给众人。完婚当天请客赴宴,称“请大酒”。客席散后,另为新人办一桌“佳期酒”,称“暖房酒”、或“新郎酒”。由暖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人,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穿长衫戴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边吃边轮番到洞房内与新娘伴娘对歌。
  “新郎酒”至“下四盘”(最后四道菜)暂停饮宴,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其程序有进门、翻床,取“凤凰”蛋,宴罢唱“送房令”送新郎入洞房。第二天,新娘下厨做饭。
  第三天,送客回门,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妻方亲属,俗称做头客。回返后,夫妻即一起下田劳动。
  第五节 丧葬
  一、丧制
  据文献资料记载,畲族在迁徙频繁时期是采用火葬。清代卞宝第《闽峤〓轩录》载霞浦畲民的葬俗是:“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少长群相击节。主丧者盘旋四舞,乃焚木,拾骨署诸罐,浮葬林麓间,将徙则取以去。”20世纪70年代,畲族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开山造田时,在有些畲族祖先的坟墓中尚发现口颈5厘米的球状骨灰陶罐。在福安、周宁、柘荣、福鼎等地民间还流传着畲族悬棺葬的传说。相传畲族祖先是天上“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子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先祖石棺吊到凤凰山悬崖峭壁半空中架放。后来有用土葬,也有用悬棺葬的。
  清末随着畲族定居时间久了,也和当地汉人一样,采用土葬。今畲民土葬多为拾骨重葬。
  二、丧事
  相传古时,畲民享年五十岁以上病逝者,为寿终正寝。整个丧葬之礼与婚礼场面同样热闹,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水,以示妇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中暖几分钟。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穿衣完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女性则戴上婚时的头冠。整个过程均伴哭歌。给死者梳洗穿戴完毕,从卧房移置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床”。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绑在桃枝上,置于遗体旁边,入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五十岁以上逝世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平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孝女哭唱《落棺歌》。畲家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丧者哭唱《思亲歌》。
  古时,畲族每个人都有一个讳名行位;男人死后,孝男要向族长讨行位。女人死后,孝男向母舅讨行位。讨位时,孝男手端托盘,内点蜡烛一合,放米酒两杯和缠有红纸的鸡腿1对走向母舅桌前,双膝跪地,高举托盘唱《讨位歌》。收殓毕,在丧家厅堂布置起“师爷间”,由畲族巫师做阴功德是畲族超度亡灵。在食“长命饭”作终结时,以蒸气上升之快慢卜凶吉。
  畲家下葬过程均以歌代哭,亲眷戚友唱《起棺歌》、《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回龙歌》等。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