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4
页数: 3
页码: 409-4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服饰、衣服、围裙等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生活习俗 服饰

内容

一、衣服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装大致相同,女装与汉族服装区别较大,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一)男装
  民国以前,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的大襟苎布衫用耐咸、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麻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棉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褂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色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宽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系线织的专用带子。
  男婚礼服为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靴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
  (二)女装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款式各县有异。
  福鼎式 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领口装饰有2颗约2厘米粗的红绒球,球心镶有各色料珠,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有银饰小薄片,胸前右边绣有图案,大襟上钉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以红、绿色布(或用绸)条滚边。有的少女装不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兜上。
  霞浦式 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兜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
  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右侧均延伸至中线,右侧至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厘米不等,由1~3组图案组成,每组称“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三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年妇女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均不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钗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
  福安式 福安大部地区及宁德县畲族女装纹样较简单,只在衣领上饰水红、黄、绿色虎牙纹,服斗上镶有一条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头处才镶以一块三角红布,两边袖口各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
  女裤与当地汉族类似,旧时是大裤头、大裤管,没有口袋的“便裤”,多为黑色,有的稍短,称“半长裤”。
  二、围裙
  霞浦式围裙 裙身黑色,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间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头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有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穗状。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宽边织花带。
  福鼎式围裙 大体与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
  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套配,束以宽大的绸布腰带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面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
  三、帽鞋
  黑缎官帽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凤冠 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婚礼和逝世时使用冠戴。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用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各面贴缀大小不一银片,上部后侧及前两侧,各缀挂一蝶形银饰,每片银饰上各缀以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银片上錾有吉祥纹。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块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垂挂面前,银牌上有“双龙抢珠”图案,银片纹饰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物。
  鞋子 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
  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民国期间,传统有鼻鞋,逐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
  绑腿俗称脚绑或脚暖,兼作防护妇女小腿和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以白色龙头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和紫红色长襟。1949年后,绑腿已少见。随社会发展,除畲族中老年妇女还保持穿传统服装外,青年人只在婚嫁及重大喜庆活动场合才穿着,其传统服装布质亦追求时尚,刺绣更趋精细,而平时所穿服装和汉族无大差异。
  四、银饰
  头笄俗称“髻簪”为姑娘紧发用,一对两片,长约10厘米,押于发髻两边,如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
  银簪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横栓发顶,供妇女紧发之用。
  头花 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耳环耳牌梳 盘龙髻配套首饰。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钩,下挂银牌。
  手镯 和汉族同,质地有铜、银和黄金。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