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传统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统项目
分类号:
G852.9
页数:
4
页码:
325-3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闽东畲族一向注重练武健身,体育活动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抗敌自卫、从事生产劳动实践、健身娱乐、祭祀祖先和做福请神活动中,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生活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等传统项目概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畲族
传统项目
内容
闽东畲族一向注重练武健身,体育活动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抗敌自卫、从事生产劳动实践、健身娱乐、祭祀祖先和做福请神活动中,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生活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尊重畲族传统习俗,提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把体育列为服务生产、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增强民族感、责任感和光荣感,促进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
1956年,福建省召开农村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对少数民族体育“加强领导,对其特有的运动形式,应帮助发展”。会后,舞龙、舞狮、武术、打猎、棋类等项目的活动规模日益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陷入冷落自流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少数民族体育重获生机。
为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福建省体委、省民政厅多次联合召开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要求对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加以搜集、研究、整理,并对其活动进行倡导。1981年6月10~11日,省召开“宁德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报会”,会议搜集到20多种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及有关材料。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畲族拳、打尺寸、登山、赛海马、猴抢蛋、虎抓羊、打枪担、舞龙、顶牛、顶棍等。
打尺寸 “尺”为长木棍,“寸”为短竹条。打时是以“尺”打“寸”为基本动作。相传唐代畲族英雄蓝凤高在汀江与敌军作战中,把弓拉断了,敌军欲射杀他,蓝凤高用手中断弓将射来的箭一一拨落,后人为纪念蓝凤高,打尺寸活动也成了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打尺寸比赛形式有四种:
追逐对打 在长20~25米,宽8~10米的场地上进行。“尺”为长60厘米的木棒,“寸”为长20厘米的竹条。比赛分甲、乙二队,每队3~6人。甲队先进攻,每人手持1“尺”1“寸”,确立好1~6号进攻手,站于起点线后;乙队为防守,每人持1“尺”分布于场内。比赛开始,甲队1号进攻手自起点线以“尺”将“寸”向前击去。乙队力争将击来的“寸”在未落地前,用“尺”反击回去。这样攻守可回击数次,直至“寸”落地。这时,甲队2号攻手就在前1“寸”的落点处继续向前进攻,乙队继续防守,直至“寸”落地。接着3~6号进攻手如法轮番进攻一次。以最终的有效落地点为甲队所打得“尺寸”。然后,两队交换攻守。1轮后,丈量两队相差的距离为某队所胜“尺寸”。照此进行3轮,最后以胜得“尺寸”多者为胜。
四面招架 场上画1个直径3米小圆圈的外面再套画1个直径10米的大圆圈。“尺寸”长短相同。先由1队员持1“尺”站在小圈内,其他人各持1“尺”和4条“寸”分布于大圈外。比赛开始,圈外人把“寸”用“尺”击向圈内人,圈内人被击中1次,即失1分。待圈外人“寸”都击完,对换圈内人。如此依次进行,最后以失分少者为胜。
手接 “尺寸”在一块长30米、宽10米的场地一端,正中画一直径1.5米圆圈。“尺”长30厘米的木棒,“寸”如铅笔大小的竹条。1人手持“尺”与若干“寸”站在圈内,用“尺”击“寸”飞向前方,参与者在前方奔接,接到者得一定“尺寸”;接不到者,将落地“寸”拾起投向圈内,圈内人可将手接,接住就得一定“尺寸”。也可以“尺”将“寸”击出。如接不住或未击出,则投者得胜,圈内人换人。如“寸”投落圈外,或被击出,其落点经丈量后,根据其离圆圈周距的远近给圈内人一定“尺寸”。在约定时间内,先得到一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比赛时圈外人投向圈内的“寸”被反击出后,圈外人不得再接。
攻守阵地 场上画2个相距6~8米,直径为3米的圆圈。“尺寸”长度用料同一。比赛分4轮进行。第1轮,一对一攻守,即甲乙两队,每队1人入圈,甲方用“尺”将“寸”击入乙方圈内,乙方用“尺”将“寸”挡出圈外,甲方击完4“寸”轮乙方进攻。甲方防守如前。乙方击完4“寸”后,裁判员记下双方“寸”的数量,然后,双方换人进入阵地,进行2攻2守,第3轮是4攻4守。第4轮则采取1分钟时间4对4同时攻守。最后,以双方圈内进“寸”多寡决出胜负。
登山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初一、九月初九都举行登山活动。地点多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届时不限地区,不分男女老少,连过路人也参加。以先到达目的地者为胜。而后进行对歌、打猎、酌酒等活动。1980年,霞浦县体委民政局、文化局共同举办传统登山活动,组织800多人登雁头山,此外,还组织登半岭山。福安组织登白云山。尤以宁德组织登龟山场面最大,邻近的族亲都赶来参加。霞浦等地习俗,人们登到山顶时,各村寨另精选五男五女组成“十全队”,再攀新高峰,称“赴蟠桃会”。首先到达峰顶的“十全队”,可得到“仙桃”、“仙酒”奖赏。夜间篝火通明,直到拂晓,观日出始归。
骑海马 在滩涂上驾驶“滑板”,是一项结合生产劳动的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霞浦、福安沿海地区。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由浙江来福建抗御倭寇,仿照北方雪撬的形式制作“海马”(一块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木板前面加两个扶手)在福宁沿海滩涂上训练士卒,作为进袭盘踞岛屿上敌军的载具。经过训练,士卒驾驶“海马”在滩涂上疾速滑行,以便追逐袭击出没在沿海、岛屿的倭寇。从此,“海马”便在福宁沿海普遍使用,成为滩涂“讨小海”作业的一种生产工具。霞浦县下岐山、瓮里村的畲族村民,利用讨小海路途的全程或一段,从约定地点出发,以一只脚跪在“溜板”上,两手像握自行车车把一样,握住“溜板”前头的横杆,另一只脚用力蹬滩土,使“溜板”前进。以此比速度、比负重、比花样决胜负。
猴抢蛋 又称猴孵蛋。在地上画一直径30厘米的圆圈,圈内放3枚鸡蛋大小的河卵石。1人乔装母猴,两手撑地,双脚轮换支地,配合双手护“蛋”,要眼观四方,尽力保护着身下的3枚“蛋”,并用悬空的那只脚,横扫抢“蛋”猴仔。其他若干人乔装猴仔,在圈外极力抢“蛋”。抢者被踢中或扫中即输,3“蛋”被抢,则输一局,罚唱山歌或学动物叫。连输3局者,被罚退出游戏。故猴孵蛋口诀为:猴子看“猴只”,防止来偷你;猴脚踢了着,换你去“孵只”;“猴只”三盘光,猴本就输光;三盘连连输,猴母逐出厝。
虎抓羊 10人以上拉手围成圆圈,象征“羊栏”。另选一人在圈内为“羊”。一人在圈外为“虎”。羊可在“栏”内外自由跑动。拉圈为栏的人按节拍移动跳跃,双手上下摆动,象挡门保羊阻虎。双手上举时,表示“栏”门开,“虎”方可窜入“栏”内抓“羊”,“羊”破“栏”而逃。这时,近“羊”的两人赶紧松手,让“羊”外逃,而后立即复原。场上“虎”追“羊”逃,“栏”门时关时闭,至“羊”被“虎”抓住为止。被抓的“羊”可罚唱山歌,也可改扮“虎”。
打枪担 表演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竹制挑柴扁担),且敲且舞。在“嗒嗒、嗒嗒”的节奏中,透出一股纯朴的山野劳动气息,虽无音乐,却有节奏。它吸收了畲拳畲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对打”动作,融体育、舞蹈为一体。
舞龙 畲族每到节日必有舞龙活动,祝福村寨平安欢乐。1986年,宁德地区在首届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舞龙头”,被选送参加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顶棍 也叫双推竿,用一根1~2米长的木棍,两人对立推顶,有手顶、胸顶、肚顶、肩顶等。
顶牛 2人在地上碰撞、斗力,其一用脚冲撞,即2人皆1只脚跳动支撑身体,另只脚后弯,用手拉着。互用膝部碰、顶、撞另一方,至对方双脚着地为胜,其二用头顶撞,二人俯地,头顶头,互拉双手,靠腿部和腰部力气,把对方顶出活动界限为胜。
猴占柱 以柱子多的祠堂、众厅为活动场所,活动者要比柱子多出2个数。因为每柱只限站1人,甲乙两者没位置,形成甲追乙,乙即奔跑躲避,如逃进丙位,丙即让位奔逃以避被捉。这样一来,如丙遇险亦可找丁柱安身,丁也立刻奔跑他避。场上始终保持1追1避,直到甲追拍到人为胜。而后,被拍的人当甲,活动重新开始。
跳沟越野 选择沟渠横亘的山野进行比赛,跳沟前进,也像跨越障碍物赛跑一样。赛时择定地点,统一方向,同时起跑,跳沟前进,以跑得快、跳得稳,首先到达终点为胜。
爬树 比爬树既是体育活动,也是生产需要。比赛时选择在林间高树进行,以比攀得快、攀得巧、攀得高取胜。还有爬竹竿,可用手用脚,也可以只用手,不用脚,或倒立着攀爬而上,进行比赛,以爬得快、爬得高者胜。
射箭 比赛时,确定地点,统一箭弓,选好射靶,按编组或个人依次发射,一般以三箭为准,命中靶中最高环数者为胜。
放纸鸢 畲族村山高风大,秋高气爽时,畲族青年均有做长方形瓦式纸鸢进行比赛。以花样新、飞得高、飞得稳取胜。
扳手腕 双方各以右肘关节部位置于桌上,小臂抬直握住对方手腕上部。一方被压,腕角触桌者为输。比赛一局后交换一次位置。采用五局三胜制。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