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畲族医药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4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畲族医药学
分类号: R29
页数: 21
页码: 298-3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畲医常用中草药、畲医临床症治、畲医特殊疗法、畲族单验方等畲族医药学概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畲族 医药学

内容

闽东畲族聚居区多山高岭峻,环境恶劣,历史上畲族人民为生存繁衍,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运用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环境、气候地理特点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医疗特点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医疗方法,总结长年累月防治疾病的经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学体系。畲族医学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疾病命名观和疾病分类、治疗方法。畲族医药学专科性强,富有民族特色。畲医诊断病情以望诊和问诊为主,因受中医诊断方法的影响,也重视切脉和运用四诊八纲进行辩证治病。畲医大多系祖传,单线传艺,且传男不传女(可传媳妇),不收外姓徒,绝大多数亦农亦医。民国时期,区内有畲族青草医15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少数畲医被吸收到卫生院(所)工作外,大多数仍散处民间行医。常用的医药308种,经整理筛选出来的单验方313方。1987年,区内共有畲族医药工作者300余人,其中有名望的畲族医药人员共26人,1993年仅余10多人。
  第一节 畲医常用中草药
  闽东畲族聚居村大多散处山区地带,地势地貌多种多样,水热条件好,中药、草药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记载,畲族常用中草药有数百种之多,被收入陈泽远、关祥祖主编的《畲族医药学》一书的有308种,主要的有77种,常用药有30多种。
  闽东西部、北部山区主要植被为灌木,有蕨类、藤木和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森林郁闭度较大,主要药用植物有:乌饭、蜘蛛抱蛋、胡枝子、五加皮、黄连、玉竹、阴地蕨、淫羊霍、鹿含草、丹参、仙茅、草乌、杜衡、龙胆草、蛇足石松、复盆子、金线莲、银线莲、独活、七叶一枝花、雪里开、天南星、石菖蒲等23种。
  东部山区植被为针阔混交林,所产主要药用植物有狗脊、金银花、钩藤、败酱草、乌梅、黄精、骨碎补、滴水珠、常山、闽浙藜芦、土茯苓、大血藤、贯众、鱼腥草、银杏、三尖杉、厚朴、十大功劳、太子参、茯苓以及动物药材蕲蛇、穿山甲、乌梢蛇、刺猬皮、鳖、龟等26种。
  中部、南部原植被破坏较严重,多为人工营造林,林中和林缘荒地分布钩藤、海金砂、粉防已、香附、金银花、肉桂、山药、仙鹤草、淡竹叶、山姜子、黄栀子、半夏、天冬、青蒿、艾叶、百合、青箱子、车前草、篇蓄等18种。
  此外畲村亦有人工种植药材的传统。常见的有淮山、茯苓、佛手、白术、青箱子、薄荷、紫苏、荷叶、土砂仁、急性子、太子参、桑叶、枇杷叶等13种。同时开发野生草药资源百余种。
  畲医应用草药多数随用随采原生药(少数畲医利用园边屋角种植一些常用或难以采到的草药),也有按季节采集,经粗加工后备用,少数还将草药烧灰存放或蜜炙备用。畲医用药讲究新鲜,超过百日不用,也有以一年为期。草药多以畲族语定名,与当地群众俗名不同,更与学名不同,甚至各地畲医叫法也不一样。中草药多用全草,也有只用叶、茎、花、果、根、皮或某一部分的。常用草本植物,也用木本、藤本、蕨类、菌类等,少用海产品入药,却采用溪流山谷田间的小动物入药。畲医用药用其特别之处,如用白颈蚯蚓去内脏烘干研磨成粉末调醋外涂治丹毒(福安),治疗唇疔用活蟾蜍一只、百草霜一克捣烂调鸡蛋清敷患处(霞浦),以红跳墙鱼(石磷)熬油调米饭食用治疗小儿疳积(福鼎),以钉螺壳烧灰研末调油外治疖肿(福鼎),用山蛤清炖服用治疗小儿骨迟、行迟(宁德)等。畲医常用禽畜的内脏或肉、黄酒等配药炖用,重视忌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或冷食,有时也忌鱼、肉等腥膻类食物。
  畲医用中草药剂量都比较大,绝大多数用水煎服,按病情酌加配料,如寒症加生姜、红糖;热症加白糖、冰糖;跌打损伤加黄酒(特殊病例还加童尿);虚症加猪蹄、夹心肉(猪腿部瘦肉)等。也有少数畲医将中草药制成丸散丹膏。掌握单秘验方的畲医所用中草药皆自采自用,加工后交给病者,以防技术外传。有些单秘验方效果显著,如霞浦县畲医用铁菱角根治带状疱疹,真珠莲根治小儿腹泻,山皇后根(马鞭草科大青)治神经性头痛等,屡试屡验。
  附:畲族常用中草药
  蕨类·卷柏科
  卷柏 别称:还魂草、地石草、回生草、大还魂草、铁拳头、还魂丹、长生不死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辛、平。能理血疏风,强阴益精,通经活络。
  主治:风痹、血痹,各种血症,症瘕,女子阴中痛,寒热咳嗽,肠风,脱肛。
  阴地蕨科
  阴地蕨 别称:蛇不见、小春花、莨枝草、吊竹良枝。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淡无毒,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主治:伤风感冒,咳嗽,心烦口渴,惊痫。
  海金沙科
  海金沙 别称铁线藤、金线藤、禾网藤。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甘、寒、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泌尿系统结石感染,感冒,气管炎,腮腺炎,痢疾,肝炎,乳腺炎。
  双子叶植物·樟科
  无根藤 别称无头根、毛头藤、毛根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甘、微苦、平。清热利湿。
  主治: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咯血,衄血,尿血,肾炎,滑精。
  山鸡椒 别名:理气柴、臭仔柴、荜登柴、姜母柴、臭积樟、臭椿子、山川臭、鸟樟。
  药物部分:果、花、叶、茎、根。
  性味功能:性温味辛。能益脾开胃,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破滞消食。
  主治:头眩腹痛,风湿痹痛,中暑感冒,胸滞郁闷。
  小檗科
  八角莲 别称: 一粒珠、千斤锤、八角金盘。
  药用部分:根、茎、叶。
  性味功能:苦、微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祛痰散结。
  主治:哮喘,小儿惊风,无名肿毒,痈疮疖肿,腮腺炎。
  白草科
  蕺菜 别称:鱼腥草、臭积草、草摄、臭草、臭蕺、猪牳耳。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扁桃体炎,肺脓疡,肺炎,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肾炎水肿,肠炎,痢疾,乳腺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毒蛇咬伤。
  蓼科
  火炭母 别称:白乌饭藤、老鸦饭、鸪鹚饭、赤地利。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根苦、辛、平;茎叶微酸、凉。清热解毒,消肿利湿。
  主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肺脓疡,湿疹。
  酢浆草科
  酢浆草 别称:酸芝草、咸酸草、何丕草、酸酸草、酸批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咸、酸、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白喉,咽喉炎,扁桃腺炎,口腔炎,齿龈炎,尿道感染,胆道蛔虫,小儿夜啼,产
  褥热,产后腹痛,乳腺炎初起,痔疮,脱肛,湿疹,癣,带状疱疹,无名肿毒,烫伤,跌打损伤。
  野牡丹科
  地稔 别称:地椒、地茄、路茄、细号狗鑢、土地榆。
  药用部分:全草或根。
  性味功能:甘、涩、平。能止血活血,解毒消疝。
  主治:风湿痛,疝气,痛经,崩带,血痢,痔瘘,风疹。
  肖野牡丹 别称:毕炸、野石榴、金石榴、金鸡腿、大号金石榴。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根微酸,微温,温经活血。叶微苦,消肿解毒。
  主治:骨节风湿疼痛,血虚经闭,脾虚泄泻,疮疡肿痛。
  大戟科
  铁苋菜 别称:玉碗捧真珠、野麻草、野麻仔、野六麻、逢真珠、野弄麻。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苦、涩。清热解毒,消积,止痢,止血。
  主治:赤白痢疾,伤寒痰嗽。
  蔷薇科
  蛇莓 别称:蛇波、蛇莓草、老蛇果、老蛇料、蛇蓉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甘、酸、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白喉,痢疾,月经过多,疔疮肿毒。
  豆科
  胡枝子 别称:野花生、假花生、夜合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苦。能强筋益肾,健脾祛湿。
  主治:头晕、脱力、血淋、蛇伤、风湿痛。
  梅金缕科
  继木 别称:碎米柴、清明花、铁柴、石丁花、细细丁、满山白。
  药用部分:根、叶、花。
  性味功能:叶微苦、平,止血,止泻;花甘、平,清热,止血;根微苦、温,行血去瘀。
  主治:叶:子宫出血,腹泻;花:鼻出血,外伤出血;根: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
  漆树科
  野漆树 别称:漆柴、山漆、野漆树。
  药用部分:根、花、子、茎。
  性味功能:苦、微涩、温,有小毒。能去瘀,止血,活血,强筋。
  主治:咳血,吐血,腰痛,胸部受伤。
  盐肤木 别称:猴盐树、猴盐柴、铺地盐、五倍子树、铺连盐。
  药用部分:根、叶、皮。
  性味功能:性微温、味咸微苦。能健脾化湿,强筋补肾。
  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酸软,腹胀腰痛,痰饮咳嗽,水肿血崩。
  五加科
  鹅掌藤 别称:七叶莲、七叶藤。
  药用部分:茎、叶。
  性味功能:甘、温。止痛散瘀,祛风。
  主治: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胃痛。叶:外用治小面积烫伤。
  伞形科
  毛独活 别称:土当归、香独活、土芹菜。
  药用部分:根。
  性味功能:辛、苦、温。祛风利湿,散寒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感冒头痛,痈疮肿痛。
  积雪草 别称:乞食碗、老鸦碗、黄排碗。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凉、味苦、辛。祛暑气,清湿热,消胀利水。
  主治:暑热痧气,腹痛腹胀,小便不利。
  萝摩科
  老君须 别称:百条根、老人须、马尾须、棱子藤。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温、味甘。能除寒去湿,逐风舒筋,去瘀生新。
  主治:腹胀疼痛,风湿痹痛,挫闪跌打,吐血衄血,小儿风痉,痈疽斑疹,鼠狗咬伤。
  徐长卿 别称:天竹根、观音竹、天竹香。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温、味辛、微苦。能镇痛疗伤,理气祛风,化痰辟秽,去瘀生新。
  主治:腹胀满痛,绞肠痧痛,咳嗽痰多,瘟疫瘟疟,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茜草科
  黄毛耳草 别称:蜈蚣草、过路蜈蚣、行路蜈蚣、仙人对坐草、上山旗。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凉、甘淡、微苦、无毒。清热利湿,凉血祛瘀,解毒消肿。
  主治: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小儿急性肾炎,乳糜尿,血崩,便血,疔疮疖肿,跌打损伤。
  白马骨 别称:六角英、六月雪、日日有、满天星、白荜蒲花。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淡。能祛风除湿,补脾调气。
  主治:虚劳咳血,风寒湿痹,湿热黄疸,瘰疠、痈肿、 白癜风。
  败酱科
  白花败酱 别称:白花苦菜、苦苴、苦菜、苦荬。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苦、微寒,清热解毒。
  主治:阑尾炎,痢疾,肠炎,咽喉炎,眼结膜炎,便秘,痈肿疔疮。
  马鞭草科
  大青 别称:山皇后、土地骨、鸡角柴、臭树青、大参柴、臭烟筒、柴头菜、假青根、大只根、三冬青。
  药用部分:叶、根、根茎皮。
  性味功能:性平、味淡、微苦,无毒。能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祛风除湿,利小便,解烦渴。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虚劳骨蒸,偏头痛,烦渴,多汗,水肿。
  单子叶植物·莎草科
  水蜈蚣 别称:一粒雪、土柴胡、三箭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甘、平、微辛。清暑利尿,达表解热,祛湿,截疟。
  主治:截疟,感冒,外伤化脓。
  禾本科
  牛筋草 别称:蟋蟀草、牛顿草、千人拔、千人踏。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凉、味甘淡。能清热利水。
  主治:小儿急惊,石淋疝气,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反胃喘咳。
  第二节 畲医临床症治
  一、疾病命名
  畲医把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大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如寒症72种有:冲水寒、三日寒、七日寒、百日寒、里寒、风寒、漏底寒、铁板寒、假热真寒等;风症分为内风和外风。内风有:蛇惊风、老鸦风、鸟沙风、鲫鱼风、痛惊风、夜啼风、摄口风、盘肠风、脐带风、挛弓风、天吊风、急惊风、慢惊风、镇心风、鹰爪风(鸡爪风)、扫帚风、扁担风、虎头风、猪母风、甲钱风、孔痰风、吊肠风、锁牙风、迷痰风、狂言风、走皮风、乳孔风等;外风也叫出云(类似麻疹),如红云、米云、钱云、雷云、猪母云等。气症也分为若干种,如拗气、脚气等等。血症主要指妇女出血性疾病,如崩血、漏血、闭经、月经不调等,经带胎产之类,也有吐血、呕血、便血等其他出血性疾病;杂症是指除上述四症外的眼疾、耳疾、骨折、外伤疮疡、蛇蝎咬伤等疾病。
  福安康厝畲族乡老虎坑畲医钟玉履擅治小儿风症,列举小儿风症72种;溪尾乡怕岭村畲医钟成瑞介绍喉科疾患有:走马喉痛、靠壁喉痛、虚火乳蛾、望里莲花、日出日落、金钟悬梁、双蛇出洞、垂后、单胀垂后等9种。畲医疾病命名多根据症状而定,少数病名与中医相似,但内涵不同,有其独特之处。
  二、内科
  畲医内科主要是指寒症、风症、气症、血症等,每症又分为72种,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一个畲医完整掌握所有病症,只能掌握其中一种或若干种。他们绝大多数使用祖传中草药秘方治疗内科诸症,各专一病,各有特点。霞浦钟敏树、雷秀兴、雷元明用中草药为主配合针刺疗法治疗伤寒诸症,福安钟清明、蓝石祥用中草药治内科疾病,宁德钟紫穗、钟其和分别用中草药治脚风(关节炎)和黄胆性肝炎,福鼎李贵山、钟义镰治哮喘,均有独到疗效。畲医治疗内科疾病以单验方为主体,一方治一病,多用无毒中草药,剂量都比较大,如用五色草(马齿苋,因叶绿、茎红、花黄、籽黑、根白而称五色草)治疗腮腺炎,夏季用鲜品,采嫩枝叶250克加盐炒食,250克煎汤代茶,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干品用250克水煎代茶频饮,再取适量加少许食盐捣成泥敷患处。无论是化脓性腮腺炎或流行性腮腺炎,多以一剂见效,一般三剂可愈,效果显著,屡试屡验。
  二、外科
  畲医的外科与现代医学的外科涵义不同,仅指疔、疖、痈、疮、疱疹,蛇、蝎、蜈蚣咬伤及刀枪利器等损伤在人体表皮上的疾病。畲医治疗疔、疮、疖、痈多采用草药治疗,一般采用内服清凉解毒草药与外敷相结合,少数仅用外敷治疗。在治疗上也有特色,多采用特殊药物治疗,如七圹疔用芦竹笋适量捣烂加烧酒少许外敷;“虎须”要剪猫须或羊须焙灰调茶油涂抹,有些地方用野苎麻叶捣红糖包敷,有些地方用土虾捣红糖包敷;小儿长头疮用绿豆粉、松香末各等量调麻油或茶油涂;小儿头生疠,用松香50克、铜录5克、明矾50克、桐油半斤,煎熬成膏药贴之;小儿头上长“软壳蟹”(脓肿),用生目鱼骨(海螵蛸)研磨成粉末调麻油涂抹;小儿头上多发性毛囊炎引起的“烂头”,用蚯蚓焙灰为末调茶油涂抹(部分畲族地区调煤油涂抹);畲医认为早期采用炒热贴敷达到活血去毒,实际上是起到热敷作用,也说明畲医治疗疔、疮、疖、痈有其特色。
  对于外伤而致伤口感染糜烂,畲医用柿丸7粒,去核捣烂,加冰片1.5克、粉儿茶15克,调匀敷伤口,每日一剂,疗效显著。
  三、妇产科
  畲医擅长用中草药治疗女性不孕症、闭经、习惯性流产,而自成体系的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岩白岩下村女畲医蓝银妹以治妇科病和不孕症闻名,其传人钟石秋善用草药治疗不孕症、月经病、产后病颇有影响。福安垄口村女畲医雷妹英,上白石南山头雷则水;霞浦蓝石兰、钟马贤、雷阿发、雷仲树、蓝宗灿、雷元明;柘荣雷春妹;福鼎雷大妹均以治妇科病闻名。
  四、儿科
  畲医认为小儿血气未盛,易寒易热,一旦患病,口不能言,手不能指,完全依靠医生察色观形,闻声切脉,细心推断,精心治疗,若不能探其病源、详细掌握病情,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畲医重视察色观形。闽东畲医治疗小儿风症以福安市康厝畲族乡老虎坑村畲医钟玉履最负盛名,专用中草药治疗配合银针,旨在疏通经络气血,用药量轻,意取“轻灵”,一般不超过20克,取纯甘味淡之品,有一定用药特色。
  五、喉科
  畲医的喉科包括口、舌、唇、齿在内,传说喉症有72种,但现在多已失传,多数畲医只能专治某一症,少数畲医能掌握数种。畲医认为喉症有寒热虚实之分,治法也有升降攻补之别,有些病症发病危急,朝发夕亡,因此诊治喉症不仅要详细观察病变部位的情况,还要听音切脉,辨气察形,细心诊察,精心分析,然后对症下药,治疗失当,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畲医认为喉症诊断最重要,
  畲医在治疗喉症时,采用内治与外治。内治是根据病情,服用中草药。最常用的是养阴清肺汤,以丹皮、麦冬、白芍、栀子、元参、薄荷、生地、川贝等八味组成,讲究剂量。
  第三节 畲医特殊疗法
  一、诊治痧症
  畲医把中暑、感冒以及周身不适等都称为“发痧”,把“痧”分为寒痧、迷痧、黑痧、绞肠痧若干种,采取抓痧、刮痧、捏痧、挑痧等疗法,把“邪”放出去,所以也叫“放气”。
  捏痧(也叫抓痧) 先准备一点清水或茶水、酒、醋、油作为润滑剂(只要一种即可,不同病症用不同的润滑剂),然后手呈握拳状,食指、中指弯曲,第一指骨与第二指骨呈60~90度,沾上准备好的润滑剂,用弯曲指头在选准的部位(一般在颈部、胸部、背部、眉间或太阳穴、大椎、肩井等处),竖向把皮肤捏起,用力一拔,皮肤还原,捏数次后即出现局部充血,逐渐变紫。若无痧者一捏会感到疼痛,而发痧者一捏会感到舒适。部位根据病情而定,有的颈部捏一圈,有的连前胸也捏几圈,有的以乳中线(期门)为中心,双侧胸部上下左右各捏9处或12处,俗称前八卦;有的在背部以肩胛线为中心,上下左右捏9处或12处,俗称后八卦。有的只捏印堂穴。捏的部位与次数多寡视病情与医者经验而定。
  抓筋 用拇指与食指用力抓腋窝胸侧(胸大肌、胸小肌的肌腱),使其上肢有发麻感,连续抓3~7次;再抓肩井部位(大姆指贴锁骨上窝,四指紧贴背侧),用力抓3~7次;肩胛骨内侧(骶脊肌)3~7次,每次都要有“叭嗒”的响声,直至局部充血为止。抓的部位与次数根据病情与医者的经验而定,有的是配合捏痧或刮痧,也有单独治疗的。抓筋治疗脘腹痛效果特别显著。
  挑痧 患者感到全身不适,似被绳索捆绑,畲医也认为“发痧”。医者右手斜握银针(三棱针),针尖露出半米粒大,在十宣、甲沟上边正中及手太阴或手太阳、期中线、任督脉等处轻挑,除手指外,其他部位有的挑出血丝来。患者以挑痧治疗后全身感到轻松、舒适。
  刮痧 根据病情选定部位,多数在上肢内侧肘弯处,也有在颈部大椎两侧,或大椎至肩骨禺、或脊柱等处。先用清水或茶水、米醋、黄酒在选定部位上涂抹,然后用四个手指轻拍至微红,再用骨梳背或用手掌尺侧(俗称掌刀)从轻到重下刮,至局部充血为止,不宜过分用力,防止表皮刮伤。部位多寡与刮的程度亦由医者掌握。
  针刺疗法 畲医的针刺疗法与中医的针灸不尽相同,注重部位而不讲究穴位,多用三棱针。医者斜握银针,中指挟着针尖,露出半米粒长,在一定部位上挑针。分为轻挑与重挑两种:轻挑只是在表皮上,以不出血为度;重挑在表皮上挑出血丝,有的挑后还要挤血,从针孔中挤出血珠,有的只挑针而不挤血。针刺部位视病情病种而定,各个畲医也不尽相同,比较一致的有前后心的“八卦针”。也有现代针灸中的针法,多为强刺激、不留针,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才留针。畲医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体内气血不调所致,轻针调其气血,放血去掉瘀血,能使血脉流通,有其独特理论。也有畲医采用针灸、按摩、拔火罐、气功等方法治疗疾病,其法基本与中医相似,但在取穴上有其特殊之处,仍以部位为主,有时同一种病症在不同经络上取穴,疗效也很显著。
  畲医一般只用1根银针,或粗细各1支,少数畲医也使用现代的针灸针、三棱针,多数喜用银针,认为银针比毫针效果好,且一针可以多用,能挑、刺、放血。
  二、畲药治不孕症
  治疗不孕症以福安蓝银妹最为著名,其传人钟石秋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俗称六神)。人体气血旺盛,筋脉顺畅,则生命活动正常;若气血不调或气血衰竭,筋脉阻滞,瘟邪侵蚀,则疾病发生。认为女性不孕亦因气血不调,精血不通,胞脉失养所致,其治则以调节人体平衡为主,所用草药多以活血养血,壮阳补肾之品,遵循辩证论治法则,药分为1、2、3号方。
  1号方:由十姐根、龙骨刺、女仙丹、警草头、连珠藤、白柴、白乌花、猴子柑、提子藤、八锦凤、土杜仲、白姐花12味草药组成,总重为180克。适用于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脉虚,胞脉失养而久婚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迟,属肾虚型者。2号方:由钝叶樟、七里香、十姐根、鸡金子、银对重、五叶仔、鹰抓刺、红菱、猴提银、红细丹、金豆、仙人桥12味草药组成,总重量为180克。适用于体质肥胖,厚味膏食,痰湿内生、气机不畅、胞脉受阻而形体肥胖,经行延后或闭经、带下量多,质粘,面色皓白,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滑,属痰湿型者。3号方:由五倍子、千人拔、蕨头刺、嫩竹仔、黄足仔、土杞子、地稔根、瓮子刺、山白桃9味草药组成,总重量为190克。
  服法亦有规定,在月经来潮前10~12天始服,每日服用1号或2号方一剂,每剂炖二次,将二次药液混合,上午10点前服一半,临睡前服一半,连服十剂。月经干净后第三天再服用3号方,先将草药熬汤(二次),去渣,将药液炖小母鸡,肉汤同服,一天内食完,为一疗程。下个月在月经来潮前10~12天继续服用,若停经,再到医院检查,是否已怀孕。一般可连续服3~10个疗程。若患者体质怕热,可改用田鸭炖药液(畲医认为母鸡性温,田鸭性平)。若一时难觅鸡或鸭,可用猪肉骨头(排骨)一斤炖服。服药见效快者仅一疗程,多者连服8疗程,一般需观察6个疗程。蓝银妹用上述祖传秘方治女性不孕症有较好疗效。经宁德地区第一、二医院和霞浦、宁德、古田县(市)医院妇产科临床验证表明效果良好。
  三、正骨与治伤技术
  正骨技术 畲医对人体筋骨命名颇具形象化,如脊柱称梁骨(脊梁骨),锁骨称花眉垅骨,肋骨称六条骨,肩胛骨称饭匙骨,尺挠骨称手担骨,胫腓骨称脚担骨,内外踝骨称脚目骨,斜方肌称大板肌,腓肠肌称后担筋,骶脊肌称腰板筋等。
  畲医施行正骨时有时采用针刺解痛,而多数仅在局部喷洒清水或酸醋、酒,继之拔伸牵引,捏搓推拿,提接端挤,旋传屈伸,因势利导,以资整复。强调早期一次性整复,认为早期局部肿胀疼痛较轻,容易整复,时间延误而肿胀、疼痛加剧,增加操作困难,患者也倍受痛苦。畲医手法复位后外用小竹片或杉树皮固定。竹片自行加工,削去竹子白皮后做成厚薄、宽窄、长短各异的小竹片烘干备用。有些畲医认为用竹片不易吸水与变形,有一定的弹性和较强的韧性,易于操作。所用竹片数量多寡,视病情而定,如前臂骨折用主夹片6~8片,大腿骨则用8~10片,根据病情酌用加压片,安置竹片夹板须固定牢靠,绑缚的松紧度酌情而定,适中为宜,过紧会造成血脉不通,过松容易脱落,扎带以能上下略为移动为度。固定后一般经3~7天解开,调整夹板一次。绑好夹板后在夹板间上药,然后用宽2~3寸的青布包扎。外敷药采用新鲜草药,有的用单方,有的用复方,如用鲜杉木二重皮捣烂,或九节茶(肿节风)捣烂外敷等;有的配用鸡蛋清或茶油、酒调敷;有的用干蒸糯米饭,或用去核黑枣或鸡汁,甚至用活小鸡捣烂外敷;也选用土木香(南五味子)、毛花扬桃(毛冬瓜)等粘性大的草药捣烂外敷。有的配合内服药,如用蟑螂、水蛭、蜈蚣、坑蟹、鹰爪、山羊血、狗骨等配药;也有用麝香、熊胆子、乳香、没药、红花等中药配方,处方不尽一致。畲医认为治疗骨折开始不能用酒调药敷,要过一段时间(一般4~6周)后才能用酒调药。刚接骨时强调要“静”,使局部固定,骨折断端不移位,3~5天后发现皮肤痒,表示气血已运行,可适当作周围关节轻微活动,以不影响伤处为准;14~20天后可以作小幅度活动;这就是动静结合的特点,与单纯石膏固定,强调“静”是不同的。
  畲医正骨注重肢体功能恢复,在整复固定时主要从功能恢复的角度考虑,维持一定的体位,如锁骨骨折在复位固定时要求外观平整,使用竹片时要斜放加压,腋下置半球垫、挺胸,肩外后展、屈时悬吊固定;如肱骨踝上骨折(伸直型)时,复位时要注意功能特点,采用屈时位固定,以利生理功能的恢复。畲医主张在关节部位骨折复位后应早期活动,对于股骨胫骨的骨折复位后不能过早活动,说明畲医对练功活动也是辩证的。由于畲医在治疗骨折时重视静(固定)与动(活动)的关系,强调动静结合,认为静对近期疗效有保证,过于静对舒筋活络、气血流布、经络疏通等均无好处,适当活动可促进气血豁达,从而调节机体的抗病能力,一张一弛,筋骨兼顾。
  正骨时还根据病情采用内服药配合治疗,多用草药,也用中药;多数是煎剂,也有用草药根块磨水后配酒服用。使用中药多为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类药物,剂量相对比较大,视季节不同,用药亦有所不同。
  治伤技术 畲医治伤技术历史悠久,畲族群众对“伤”特别重视,无论身体哪个部位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畲医认为,凡机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统称为伤。受伤后就得及时治疗,若医治延误或失当,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还会转化为风伤。由于医源关系,且承传久远,在治疗上也存在差异,甚至同宗治法也不尽相同。畲族治伤强调时辰(12时辰或6时)与季节,同一部位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畲医认为,人有36骨节,72筋脉,12条血路,28脉(24脉加任督脉,左右脉),全身有12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按照12时辰(或6时)与24节气(4季)的变化,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12时辰与四季气血调和往来处都不一样,倘若某一气血调和往来处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甚至不通,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以引起全身变化,重者不治而亡,因而畲族对12时辰(6时)与季节十分重视,把许多病都称为“六时病”。
  畲医对伤的检查诊断有一定特色,除患者自诉外,采用望诊、切脉、触诊、观指甲、看眼睛、药物试探等方法。畲医认为对伤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不要轻易服伤药。诊断时应有明确受伤史,临床症状明显最为重要,配合其他诊断方法加以确诊,确诊后对症下药。
  历史上畲医治伤大多采用鲜草药,因鲜草药季节性强,不仅采集困难,有些药源紧缺,给治疗带来不便,故逐渐被中药所替代。
  多数畲医治外伤,一般都用鲜草药贴敷,最常用的处方为:青蛙碗头(车前草头)、地胡椒(石胡荽)、七层塔(七叶一枝花)、酸丝草(酢浆草)、六月乾(凤尾草),将上述草药捣烂如泥,加适量桐油或米饭,调成药膏,敷贴在伤处,每日一剂至愈。
  有少数畲医另备药酒配合治伤,根据反映疗效更佳。方用:人参3克、川芎6克、虎骨6克、鹿茸5克、牛膝3克、大黄1.5克、红花3克、泽兰3克、苏子3克、川七2.5克、栀子3克、金樱3克、桔梗6克、甘草1克、乌梅3枚、老酒2000克,将上药浸泡在老酒中,隔一夜后文火炖1时,再停放5昼夜,取出药液,罐中药渣再加老酒1500克,如上法炮制。把两次药液加在一起,加以蜂蜜100毫升,搅均,临睡前服50~100毫升,药酒只用于治重伤者,轻伤不必服用。
  四、食物疗法
  食物疗法历史悠久,霞浦县畲医用三七黄、白木桑根、羊圈藤、金桔根、白鸡母、胡毛党草药炖母鸡治疗胎动腹痛,用白毛桃250克、瓜蒌根120克炖猪大肠头一节治疗子宫脱垂。又如福鼎县畲族用山涧水沟没尾螺适量炖1~2两白酒内服治黄疸性疾病,用土牛膝鲜根一两煎二枚鸡蛋冲入适量红酒食用治痛经,青箱子一两煎二枚鸡蛋食用治白带过多,莲籽草炖田鸡(田青蛙)治疳积,红跳墙鱼熬油调米饭食用治小儿疳积等。畲族食物疗法既有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也有用于治疗急慢性疾病的,使用面广,涉及内、儿、外、妇、眼、五官、肛肠、骨伤等诸科疾患,且普及率极高,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应用。平时食用家禽家畜配用中草药,逢年过节炖鸡煮鸭也加入中草药,故在畲村有“九药不如一补”(一补即食补)的说法。畲族食物疗法首先强调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所以治疗四肢关节病痛的药物多配用猪蹄(猪七寸),如用干品榛寄生(山毛榉类桦木科榛)100克配猪蹄一个、红酒适量炖食治关节风湿病。白梁莨鲜根(菊科蒿属青蒿)100克加猪蹄一个文火炖食治关节炎。大号牛奶仔鲜根(桑科榕属天仙果)90克加猪蹄一个、红酒适量炖食治关节风湿痛。铁门闩根(蔷薇科苞蔷薇)干品100克加猪蹄一个,红酒适量治关节酸痛。治头风痛配用猪(羊)脑炖药食用,如用白埔姜鲜根(马鞭草科牡荆属黄荆)80克煎汤取汁加羊(猪)脑一个、冰糖适量炖服;也可用八楞风根(菊科四棱锋属六棱菊)干品100克煎汤取汁炖羊(猪)脑一个,红酒适量炖服。治疗胃脘痛则加猪肚,如用铁色草(唇形科夏枯草)25克、马蹄金(旋花科黄疸草)20克、羊仔耳(茄科白毛藤)15克、猫毛草(石松科铺地蜈蚣)10克、棕树根(棕榈科棕榈)3~5条(约20克),煎汤取药液炖猪肚治胃脘痛。治咳嗽、哮喘配用猪肺连心,如胸部受伤咳嗽用老鸦碗(伞形科积雪草)50克、猪母耳根(商陆科商陆)9克,煎汤取汁约1000毫升放入猪肺心,肺管垂锅外吐涎沫,文火炖90分钟后食用。用干品四季开根块(毛莨科铁线莲属雪里开)9克、八角金盘(小蘖科八角莲属八角莲)12克,煎汤取汁1000毫升加入猪肺,肺管垂锅外吐涎沫,炖2小时食用治虚寒型哮喘。治疗小儿淋浊(尿道炎),用金耳坠根皮(茄科枸杞根皮)干品50克炖猪小肚(膀胱)一个煮食;治夜盲症用八楞风(六棱菊)20克、猪肝125克(或鸡、鸭、肝一个)、冰糖60克煮食。
  其次,注重冷(寒或凉)热(温)属性。认为体质冷者要配用热性食物,体质热者要用冷性食物,如胃脘冷(寒)痛要用羊肉炖药,热痛用猪肚或猪五花肉炖药(畲医认为羊肉性热,猪肚、五花肉性平);白糖、冰糖性冷,红糖性热(红糖制作时要加石灰,石灰能把生蛋煨熟);白酒性冷,红酒(米黄酒、土黄酒)性热;绿豆、罗卜性冷,葱、姜、蒜性热等。畲医认为冷热掌握不好,有害无益,重者会招来祸端,因此强调选用食物要注意冷热属性,用药注意药性,还要注意季节性,夏天多用冷性,冬天常用热性,这可能与畲族居住南方高山峻岭有一定关系。
  其三,用药剂量大。如用白关门草根(豆科胡枝子属狭叶铁扫帚)干品150克炖公鸡一只治疗糖尿病(常用量为9~15克),犬尾鸡冠花(苋科青葙属青葙子)干全草100克(常用量9~15克)炖水鸡(蛙科无尾目动物青蛙)200克治男子下消,用金腰带鲜根(豆科胡枝子属木本胡枝子)100克(常用量6~9克)、母鸡一只、红酒适量炖食治胃脘痛,播田刺塍鲜根(蔷薇科悬钩子属薅田)5斤(常用量6~15克),煎汤取汁2500毫升炖老母鸡一只治疗冷痹(风湿关节痛)等,用药量都超过常用量10倍以上,田薅还超过160多倍。
  其四,强调药物的新鲜度。最好是现采现用,陈年药物不用。药物存放时间长不仅易霉变,药物有效成份也散失,特别带挥发性药物更甚,因而用药强调新鲜度有一定道理。并重视药引作用,认为食疗药引极为重要,可促进药物作用。多用酒类、糖类,少用童尿。认为酒能通血脉,行药势,增疗效;糖能补虚调和,行血化瘀,不作为调味使用;童尿能走血去火(要用10岁以下健康男孩斩头去尾中间的尿,最好是清晨第一次小便),对于跌打损伤或出血性疾患强调要加童尿。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尿的成份复杂,含有激素,可治多种疾病,畲医用童尿作药引治病也是有其道理的。
  其五,多用于治疗慢性病。慢性病、老、弱、妇、婴,尤其是孕妇治病,食物疗法应为首选之法,不仅可改变口感,还有滋补、防治疾病的双重作用。畲医认为食物疗法起到食借药威,药助食性,药物食物相配合,疗效可以提高,且多无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也有一些食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性病,亦可收到好效果,如因食用煮鲜蚕豆而引起的“蚕豆黄”,用鲜竹下卵叶(禾本科刚竹属淡竹叶)500克,捣烂如泥,加开水1000毫升,再加冰糖125克同炖,频频饮服,日一剂,三剂可愈;又如小肠痈(阑尾炎)用鲜粘身草(菊科鬼针草属三叶刺针草)150克,洗净切碎,加水500毫升煎汤,冬蜂蜜100克先放在碗内,药汁倒入搅匀口服,疗效亦佳。食补是防病的有效方法,故在春天挖积雪草炖猪肚食用预防夏季暑气,过路蜈蚣(茜草科耳草)煎汤煮豆食用防止劳力症(过度疲劳),毒碧凑(蔷薇科龙芽草属仙鹤草)50克煎汤取滚药汁冲入打散的鸡蛋食用防劳力症等,几乎成为当地畲族群众家喻户晓的疗法。
  第四节 畲族单验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及有关卫生部门重视畲族医疗技术和医药验方的挖掘整理工作。1958年福安卫生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民间验方、单方编集》一至五辑,穆阳分院编写的《献方1092方》,其中部分是畲族单方验方。1978年,省药检所在霞浦县召开畲族医药座谈会,会后发动搜集畲族验方136方,整理编成《霞浦县畲族验方选》。福安卫生局编印《福安县畲族单验方汇编》收入单、秘验方57方,涉及48种疾病。地区医药研究所陈泽远、关祖祥编的《畲族医药学》一书收入畲族单验方313方。
  附:畲族单验方选辑
  内科疾病
  传染性疾病
  急性腮腺炎
  处方:鲜五色草适量。
  用法:鲜五色草嫩枝叶200克,加少许食盐、味精,在油锅中炒熟,食用;余下根茎叶加水煎服;另取鲜全草适量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至愈。
  病毒性肝炎
  处方:华山矾30克、鸡眼草15克、金花草15克、地耳草10克、板兰根15克、鸡儿肠15克、阴行草15克、兖州卷柏10克、积雪草10克、栀子根15克、水团花1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痢疾
  处方一:槟榔24克、乌枣3枚、凤尾草60克。
  用法:本方治疗赤白痢,赤痢用水7盏,酒3盏煎服;白痢用酒7盏,水3盏煎服。
  处方二:凤尾草、夏枯草、金香炉、过路蜈蚣各9克,八卦陈、马齿苋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白喉
  处方一:元参9克、连翘9克、水粉6克。
  用法:炖汤洗喉。
  处方二:金蝉衣7只、银花9克、水笕菇6克。
  用法:炖汤洗喉。
  处方三:川贝10克、冰片6克、麝香0.6克、元明粉6克。
  用法:共研末,用铜管吹入喉部病灶。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
  处方:枇杷叶2克、兰花参2克、桑皮2克、苏子3克、三叶青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肺痈
  处方:豆爿草、清水藤、土白芍、白木桑、白花风不动、构树根、白桃根、蜈蚣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胃肠炎
  处方:七星剑、小七层塔、白鸡朎各5克,一粒雪、凤尾草、扁担藤、猴月根各9克,野花生6克、四季开3克、不成桃一个。
  用法:水煎,调白糖服。
  肠炎
  处方:红梧桐根、雷打柿根、金石榴根各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胃脘痛
  处方一:山姜9克、鸭子仁3克、仙鹤草3克、黄花仔15克、过门达12克、香附3克、艾叶3克、红墙鳗藤4克、马蹄金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胃冷加地胡椒3克,胃燥加白毛桃3克、下垂狗脚迹2克,溃疡加金桔根3克。
  处方二:白桐柴根适量。
  用法:炖猪肉服。
  处方三:夏枯草25克、马蹄金20克、墨鱼干1条、白毛藤15克、棕根3~5条。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炖服。
  胆道蛔虫
  处方:使君子、乌梅、苦栋皮、香附子、金刚刺根各15克,马蹄香、槟榔、油桐树根各9克。
  用法:水煎服。
  泌尿系统疾病
  水肿
  处方一:五龙会10克、土牛膝7克、金桔根8克、益母草15克、地胆草15克、土木香7克、清水藤10克、溪酸8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体寒者加八卦藤10克、肉桂3克;体热者加灯芯草头15克、土黄柏10克。
  处方二:血藤根6克、红梧桐9克、铁烛台4.5克、柴胡6克、艾叶3克、栀子根6克、龙芽草6克、土木香6克。
  用法:上药加酒300克煎服,男性患者去血藤根加杜仲6克。
  处方三:杜仲、鸡血藤、日头暖、山瓜菜、山萝卜、钩藤各适量。
  用法:炖黄酒服。
  尿血
  处方:田苋30克、黄酒250克。
  用法:田苋洗净,水、酒各250克煎服,日服1剂,5~6剂为一疗程。
  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水里良兵、臭籽叶、一粒珠、白曲各适量。
  用法:与酒糟共捣敷患处。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头痛
  处方:白埔姜根30克。
  用法:加适量冰糖炖服。
  三叉神经麻痹
  处方:骨碎补50克、糯米50克、黄鳝血。
  用法:先将糯米蒸熟,合骨碎补捣烂,做成一个饼形,取鲜鳝血涂在饼面,贴于面瘫部位。10小时左右见效。
  杂病
  痧症
  处方:枫香树嫩叶、铺柴嫩叶各少许。
  用法:将上药搓软绞汁,灌服。
  误补食物
  处方:榕树嫩叶30克。
  用法:水煎加冰糖调服。
  蚕豆病
  处方一:山栀根6克、土茵藤6克、天花粉6克、忍冬藤3克、土知母3克、车前草6克。
  用法:水煎加冰糖服。
  处方二:淡竹叶50克、生天胡荽100克、水牛角50克、冰糖100克。
  用法:水牛角刨片,合上药加水1斤炖1小时,日服5次。
  外科疾病
  疮疡
  疔
  处方一:活蟾蜍1个、百草霜1克。
  用法:共捣烂敷患处。
  处方二:铺地锦1把、红线青蛙1只、冰糖适量。
  用法:将青蛙去腹杂,与上药同捣敷患处。
  处方三:蛎壳灰适量。
  用法:捣为末,调米醋外涂患处。
  处方四:芦竹笋适量。
  用法:本方用于七圹疔,七圹疔生于百会穴,大小不一,全头肿大疼痛,疔头上必有2根红头发,先拔去红头发,再将芦竹笋捣烂加烧酒少许外敷。
  痈疽
  处方一:四叶金鲜叶适量。
  用法:四叶金鲜叶用银针密刺小孔后,浸醋外敷。
  处方二:百合花头(百合鳞茎)50克。
  用法:将百合鳞茎和盐10克捣烂,敷患处。
  处方三:八角金盘根茎。
  用法:鲜根茎磨榛油成糊状抹之。
  无名肿毒
  处方:大黄片适量。
  用法:大黄切片,用热水浸泡待软敷于患处。
  丹毒
  处方一:石菖蒲、葱头、生姜各等量、红糖少许。
  用法:上药捣烂敷患处。
  处方二:①白颈蚯蚓。②流痰柴(常山)、风胎草(铺地黍)、鸡屎柴(鸡矢柴)各适量。
  用法:①方外用,去内脏晒干研末,醋调外涂患处;②方内服,水煎,日服1剂。
  瘰疬
  处方:山羊骨500克、苦菜200克、烧酒适量。
  用法:将山羊骨烧灰,磨成细粉,与鲜苦菜、烧酒杵捣成泥,涂搽患处。
  外伤
  烧伤
  处方:虎杖根、陈茶叶。
  用法:陈茶叶20~25克放入茶杯,冲入滚开水150~200毫升,置锅内炖20分钟取出晾凉备用;取瓷钵倒置,洗净钵底,倒上适量茶叶水,洗净虎杖根在钵底磨成糊状,取鸭羽蘸虎杖浆涂抹伤口,干了再抹至愈。
  肛肠外阴疾病
  脱肛
  处方:地茄根15克、扁干头12克。
  用法:水煎,饭前服。
  睾丸肿大
  处方一:川楝9克、桔核12克、穿山甲6克、全蝎3头(去足炒)。
  用法:开水炖服。
  处方二:土常山根1把、猪腰子1对。
  用法:炖服。
  皮肤病
  水泡
  处方:穿山龙、蒲连盐等量。
  用法:煎汤外洗,每日2次。
  带状疱疹
  处方:穿山龙根、陈醋。
  用法:将穿山龙根磨陈醋成糊状,频涂患处,至愈。
  骨伤科疾病
  跌打损伤
  处方:八卦藤、石络各等量。
  用法:开水炖服,日服1剂。
  腰肌劳损
  处方:飞天擒蟧15克、金鸟仔根15克、穿山龙根12克、猪脚或猪脊骨120克。
  用法:炖服,食汤及肉。
  外伤出血
  处方一:艾叶鲜品适量。
  用法:嚼烂敷伤口。
  处方二:棕须适量。
  用法:捣碎敷患处。
  骨折
  处方:生半夏适量,糯米适量。
  用法:骨折按手法复位后,用熟糯米饭拌生半夏捣烂外敷,敷前用茶油涂局部。
  妇产科疾病
  月经病
  月经不调
  处方:鸡血藤适量。
  用法:炖酒服。
  痛经
  处方:千里桔9克、黄酒半斤。
  用法:炖服。
  闭经
  处方:胡颓子根60克、石菖蒲90克、红酒适量。
  用法:煎汤冲红酒服。
  倒经
  处方:野牡丹子50克。
  用法:米酒150克炖半小时服。
  崩漏
  处方一:干艾叶50克、狗骨烧灰30克。
  用法:干艾叶烧灰与狗骨灰合米酒200克炖半小时,分2次服。
  处方二:白鸡朎、土白芍、铁拳头、红梧桐、薯莨、陈水藤、金刚刺根各9~12克。
  用法:红酒炖服。
  带下病
  白带
  处方:必朴草30克、千人拔30克、冲水藤15克、九重皮15克、铺地黍15克。
  用法:水煎服。
  乳腺炎
  处方:生香附、酢浆草、积雪草各适量。
  用法:红糖少许同捣烂,外敷。
  妊娠病
  胎气上逆
  处方:荆芥叶15克、酒120克。
  用法:炖服。
  横胎
  处方一:铺地黍30克。
  用法:水煎服。
  处方二:老鼠刺根50克、鸡1只。
  用法:开水炖服。
  产后病
  产后癫狂
  处方:红梧桐根20克、九头牛6克、灯芯草根10克、白鸡朎12克、马蹄金6克。
  用法:水煎服。
  杂病
  子宫脱垂
  处方一:白毛桃250克、瓜蒌根120克、猪大肠头一节。
  用法:炖服,食大肠头及汤。
  处方二:棕树根250克、三月泡120克、野葡萄根250克、猪小肚1个。
  用法:开水炖,加酒冲服。
  处方三:蓖麻子适量,米饭少许。
  用法:同捣烂敷脐部。
  肥胖症
  处方:水丁香、八卦藤各9克,鸡血藤、金腰带各15克,荜菝根12克、白鸡朎20克、北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小儿科疾病
  小儿传染病
  百日咳
  处方:侧柏叶30克、糖蔗根60克、红枣7粒。
  用法:炖汤,冰糖调服。
  麻疹
  处方:胡毛藤3克、薄荷4克、兰花参3克、山栀根3克、鲜葛根3克、萆薢2克、土荆芥2克、粗糠柴3克、忍冬藤3克、土木香2克、老君须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连服3日。
  小儿内科病
  小儿惊风
  处方:鲜积雪草根6克、鲜酢浆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小儿哮喘
  处方:野鸽子1只、肉桂2克。
  用法:野鸽子先炖,肉桂后入,服汤及鸽肉。
  小儿疳积
  处方:入骨箭(活血丹)15克、鸡肝1付(无鸡肝可用猪肝2两代替)。
  小儿消化不良
  处方:地骨皮、白茯苓、车前草、粉葛根各6克,泽泻4克、白曲1粒。
  用法:水煎服。
  小儿泄泻
  处方:珍珠莲根。
  用法:将块根洗净,去须杂,先用开水磨取汁,再调人乳,少量冰糖,炖服。
  小儿急性肾炎
  处方一:山猴毛10克、山薄荷5克。
  用法:水煎服。
  处方二:地胆草6克、土三七根3克、白酒适量。
  用法:白酒炖服。
  小儿外科病
  头面疖肿
  处方:水藤适量(即藤箱的旧藤)。
  用法:烧灰后调茶油涂抹患处。
  鹅口疮
  处方:五味子2克、山栀子6克、丝瓜花1克、铺地锦1克、独瓜头(天花粉)1克、土甘草3片。
  用法:水煎加冰糖服。
  急性荨麻疹
  处方:鲜一枝黄花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绞汁,炖热,擦周身。
  五官科疾病
  眼科
  目赤肿痛
  处方:白桑仔、芒萁芽各适量。
  用法:上药均用嫩芽叶,加少许人乳同捣烂,外敷患处。
  吊眉风
  (为眼睑突然上翻,不能闭合)
  处方:鲜紫珠根250克。
  用法:去外皮,煎汤内服。
  耳鼻咽喉科
  中耳炎
  处方一:五倍子
  用法:五倍子磨粉,取少许吹入耳内壁上,通常使用5~6次可愈。
  处方二:枫树寄生适量,冰片少许,黄鱼首石2枚。
  用法:将枫树寄生焙干研末,黄鱼首石煅成粉后加冰片,吹入耳中。
  鼻渊
  处方:白花地丁(白毛堇菜)。
  用法:取叶适量,加冰糖捣烂,外敷鼻头,再用根30克,瘦猪肉125克,炖熟后加冰糖少许内服。
  扁桃体炎
  处方一:金针根、棕根各30克,腌猪肉60克。
  用法:煎汤含咽。
  处方二:鲜苦参根、鲜马蹄金各适量。
  用法:捣烂绞汁加醋调匀含咽。
  口腔科
  牙痛
  处方一:七层塔根茎(蚤休)。
  用法:磨醋抹患处。
  处方二:七姐妹(金樱子)根60克。
  用法:炖冰糖服。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