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物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2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文物名胜
分类号: K928.70
页数: 3
页码: 250-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文物名胜、文物藏品、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群众文化 文物名胜

内容

一、文物藏品
  1958年,全区征集到畲族历史文物250件,现藏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25件,文物中有畲族宗谱、男女服装等。
  1985年前后,又征集畲族文物400多件,收藏在闽东畲族博物馆内的文物有畲族祖图、清道旗;剧本、歌本、书刊;歌会照片、文艺演出剧照;斗床、斗笠、纺车、线篮(緕筐)、梳妆篮、针线篮、寿星杖、果盒、木盘;围脖、肚兜、帽圈、手扣、枕镜、香袋、蒙面绢、法师帽;有不同花样的头饰、女服装、背褡、围裙、裙带、腰带、高鼻鞋、坎肩等。
  1989年,征集畲族革命文物77件,收藏在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内的有:1934年苏维埃政府印信、臂章、螺号、牛角号;铁质土枪、花叉、长矛、匕首、梭标、腰刀、大刀、尖刀、铁尺、铁拳头;照明用具“风不动”(马灯)、手电筒、桐油灯盏、火篾插座;生活用具沙锅、陶碗等。
  二、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寺 位于福鼎硖门畲族乡瑞云村,为太姥山游览区景点之一。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民国8年(1919年)僧智水重建。整个寺院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梅亭、葫芦阁、赏花楼、观鱼台等。大雄宝殿为穿斗式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16.5米),进深3间(12米)。1986年,群众捐资重建。寺内存有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石斛一只、清代寺碑一道,寺后有千年铁树和银杏各一株。1989年福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林钟氏宗祠 位于福安市坂中大林畲族村。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土木结构。占地面积710平方米,面阔20.3米,进深35米,大门内有戏台。祠内保存从元代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34世钟姓祖先神主牌470多个,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0年,政府拨款维修祠宇,1991年,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蓝氏大厝 位于霞浦县崇儒樟坑村。大厝分为母厝和子厝,母厝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又在母厝前后扩建两座子厝,形成3座整体合一的大厝,整个建筑面积占地4.9亩,平面呈棋盘形,坐北朝南,每座面阔12间(52米),进深6间(20米),均为抬梁和穿斗结合构造,悬山顶木构建筑。上下出檐,屋面呈凤凰翅式,整座大厝有9个厅,6个天井,共99根大柱。两层楼,每层94间房,楼下高4米,楼上高2.5米。整个大厝只有东边双重门供出入,门外为门楼亭,是畲族村罕见的群体建筑。
  观音亭寨 位于水门畲族乡半岭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面积640平方米,为硬山顶木石结构,北面依山垒筑寨堡,长148米,高5.4米,寨门有石刻“观音亭寨”四字,每字60厘米左右,亭外竖有明、清碑刻15块。每年元宵、重阳,畲族村民聚此盘歌渐成风习。1986年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 位于福安市新华街(与闽东革命纪念馆同在一楼内)。1989年7月1日开馆。展厅面积342平方米,陈列分3个部分,共展出革命旧址照片、图表120幅,文物76件,人物照片33幅、历史画4幅。再现了闽东畲族人民为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1991年,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物展出
  闽东畲族民俗展 1986年6月,为配合福建省首届畲族歌会在福安举行,区内也同时举办闽东畲族民俗展览。这次展出采取密集型以实物为主的陈列形式。共展出畲族民俗文物481件。在展出期间结合征集畲族文物200多件,使畲族文化遗产得到抢救。1989年9月,闽东畲族博物馆开馆,展出民俗文物藏品400多件。
  1990年11月,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福建5省畲族文化艺术节在宁德地区举行。在这期间,以闽东畲族博物馆为基地,举办5省畲族民俗、文物、摄影、书画、录像等展览。
  四、风光名胜
  瑞云禅寺 位于硖门畲族乡瑞云畲族村,瑞云寺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该寺院建筑物为园林式布局,打破中轴线对称的常规,别具一格。建有葫芦阁、赏花台、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梅亭、观鱼台、半月湖、荷花池等。照墙和围墙上有大画家李霞的人物浮雕,瑞云寺是福鼎太姥山麓十八古刹之一。寺院前后,植有枫树、感触树、银杏和千年苏铁等,周围还有“平岗松涛”、“寿塔眠云”、“梅亭放鹤”、“层峦烟雨”等景点,号称“凤山十六景”。
  东山雪洞 位于康厝畲族乡东山畲村地界,距福安市区55公里。洞依悬崖峭壁,以嶙峋奇石覆盖而成,是明末大学士刘中藻读书处。东山雪洞有正偏两洞,正洞高4米,面积9平方米,洞极平整,可容纳二、三十人,洞壁镌有隶书“刘子读易处”5个大字。偏洞在正洞前,上刻洞名“虎跑”2字,下有流泉,水声淙淙。正洞右侧为狭峡,曲通洞外,上方4米外镌刻“峨嵋三峡”,后有天窗,可越洞顶,洞顶叠石凌空,危崖壁立,高数十米,极为壮观。侧向有一悬崖石径,直通正面,岩高径窄,游人渡此径须面壁挪步,壁上刻有“天桥”2字。天桥上方岩石上有一天然裂隙,形如刀切,深2丈许,旁刻“试剑”2字。裂隙之北为深幽的峡谷,崖上刻“猿愁峡”,雪洞之东,有巨岩,岩壁上刻“石壑岩”3字。东山雪洞的摩崖石刻均为刘中藻所书,笔锋遒劲洒脱。1984年10月,被福安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 位于福安西北部、穆云畲族乡与晓洋镇交界处,距福安市区55公里,因白云常绕而得名。海拔1448.7米,方圆数百里尽收眼底,晴天早晨可观东海日出奇观。山上怪石奇岩,有“猴走石山”、“石虎归山”、“石鸡欲鸣”、“仙人棋盘”、“三角仙井”、“仙盒”等景点。后峰西坡有冷水寺、缪仙宫、南北极宫和观音亭等。冷水寺前有“天池”,方圆10余丈,产午时莲。白云山气候独特,时有白云缭绕,登顶俯瞰,群峰隐现。山上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时常可见,以春夏为最佳观赏季节,在仙峰顶还可观看“佛光”。1987年11月1日上午,福安旅游局组织13人对白云山进行考察时,在仙峰顶上见周围云雾团团,迅猛翻滚,云层急剧下沉,后又冉冉升起,此时阳光向观光者射来,随即在前方80多米处的云雾之中出现1个圆桌大小的彩色光环,人影被圈其中,清晰可见。这种奇观1小时内出现3次,最长达13分钟。
  1990年11月,旅游局组织考察小组再次发现,并拍摄录像成功。盛夏山中气温低于山下6℃~8℃,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以白云山为中心,周围还有鲤鱼溪、八仙过海、九龙洞、锁泉寺、太后公厅及五显大帝宫等旅游景点。
  清泉洞 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凤翔山侧峰,距福安市45公里。凤翔山脉有福安畲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凤洋,该村原名凤翔。洞由怪石构成,左济公岩,右蛤蟆石,上以金龟覆盖,怪石嶙峋,各具奇姿。洞宽9米,进深32米,可容500多人。洞曲折幽深,有一清泉,清澈甘甜,遇旱不竭,俗称“仙水洞”。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桂林王贡南倡辟全洞。民国初年,一度荒废;民国25年(1936年)重建。1985年,重新扩建,洞内大殿塑释迦、观音佛像,并扩建文昌阁可供游人住宿,新建南极阁、土主堂及名云院等,同时在济公岩下新辟洞宇1间,面积30平方米。洞外有清泉塔1座,幽静典雅。
  仙岫佛光 位于坂中畲族乡仙岫山顶峰天鼓石上,游人站在天鼓石上,背后阳光斜照,身影即出现在几十米远的云雾上,在身影周围出现五彩光圈,光耀夺目,随着云雾的浓淡,光圈时隐时现。1986年4月,福安园林处组织人员拍摄录像成功。仙岫佛光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达35分钟。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