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艺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艺团体
分类号: G519.5
页数: 3
页码: 245-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文艺团体、鼓吹班、闽剧团、木偶剧团的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群众文化 文艺团体

内容

一、鼓吹班俗称“鼓手班”。1958年,区内有畲族鼓吹班20多个。1993年,全区畲族鼓吹班增至38班,其中较有名的是福鼎华洋班、霞浦青皎班、宁德漈头班、福安洋坪班等。洋坪班创于清代,相传百余年,传承五代;全村34户人家中有20余户操持此业,农忙务农,农闲演练、外出为附近乡村婚丧寿庆和迎神祭祖吹奏,为农村业余剧团演奏和参加俱乐部活动,是畲乡文娱活动的骨干力量。鼓吹班人数2~8人不等,乐器有唢呐、笛子、大钹、小钹、板、铃等。鼓吹曲牌以闽剧曲调为主。
  二、闽剧团
  1955年,霞浦海边、福安仙岩两地畲族村民,自发捐资购买戏装及演出设备,成立业余闽剧团。选收畲族男女青少年30人参加学戏。剧团排演后,先在本村演出,不计报酬。外出演出,实行评分分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被迫解散。1980年重办,海边及仙岩闽剧团各有人员40多人。以上演闽剧为主,兼演畲歌小戏,成为闽东畲歌演唱的主要演出团体。演出的闽剧有《拾玉镯》、《卖花记》、《何文秀》、《三盅酒》、《梅花寨》、《血衣冤》等;畲歌小戏有《牧羊姑娘》、《阿姆》等。1955年,仙岩业余闽剧团的《牧羊姑娘》,参加福建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1963年,畲族小演唱《难为迎亲伯》、《草岗变茶岗》以及《茶歌》等,曾获选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观摩大会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1年,仙岩畲族业余闽剧团,参加福安县城乡业余剧团调演大会,荣获演出奖。畲族演员钟乃康、钟燕(女)获演员奖。
  1977年,福安牛山湾、半岭、凤洋、桂垅畲族村俱乐部相继发展成为业余闽剧团或平讲班。演出《赠金钗》、《凤仪亭》、《包公》等传统戏几十本。逢年过节或农闲期间在本村公演1~3天后,外出活动3、4个月,年上演100~150场,多在畲、汉偏僻山区和革命老根据地村庄演出,收费低廉。牛山湾畲族平讲班共有28人,年老的53岁,年幼的13岁,有6对父子、兄妹齐上台。出门上午赶路,下午演出,严寒酷暑,岭长水深,在所不辞。好多山村无剧场,剧团到达后,演员、观众一齐动手,抬门板,搭戏台。1978~1981年,在寿宁、周宁、福安、柘荣、霞浦山区村庄演出884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收入2.95万元。畲民说:“自己的剧团唱戏,听得懂、养得起。”此外,比较活跃的还有海边和桂垄民族业余闽剧团。
  三、木偶剧团
  1981年,福鼎县前岐公社安仁大队畲族村民李先修,象阳大队牛食岚生产队钟显左等8人在前岐创办木偶剧团。他们继承民国时期大路村畲族木偶艺人钟大西之业,取名:福鼎县民族文化站木偶剧团。演出时,前台1至2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5~6人分担拉琴、吹奏、打击乐伴奏。唱腔有京调、闽调、畲歌;说白有汉语、畲语、闽南话。操作木偶者还要根据剧中人物身份以不同的声腔说白、演唱,一人兼演多种角色。上演剧目多为传统古装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陈靖姑》等,每年冬、春二季出门,流动演出于福鼎县与浙南乡村,颇受群众欢迎。
  四、布袋戏比较著名的有福鼎县管阳沈青井面畲族村蓝俊平班(又称雷达英)。俊平13岁起就跟随伯父学戏,操业30余年。布袋戏从人物偶像、道具至乐器仅装2个箱,从前台操作到后台说唱伴奏连挑夫只他自己1人。每逢农闲,他就挑起“行头”走遍福鼎、霞浦、柘荣、泰顺、苍南等县山村。演出剧目有《白蛇传》、《锦香亭》、《水浒传》、《七侠五义》、《陈三五娘》等。唱腔与道白均用当地方言,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
  五、畲族歌舞团
  1988年1月18日成立,在原宁德地区海岛文工团基础上创办。团址在宁德市建新路1号,隶属宁德地区文化局领导。该团为弘扬畲族文化艺术,多次参加省内外以及国家级重大演出活动。
  1988~1990年间,歌舞团共完成演出任务308场。1991年,参加’91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在广州演出26场,观众达80万人次。1992年参加’92首届中国民族婚俗演示会和’92福建旅游艺术节,演出节目多为搜集整理的畲族传统歌舞和反映现代畲族生活内容的作品,共获奖30项,其中获集体奖8项、个人奖22项。
  1993年,畲族歌舞团共有演职员72名(畲族6人),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15名(畲族3人),初级18名(畲族3人)。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