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文化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设施
分类号:
G519.5
页数:
4
页码:
242-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文化设施、广播站、电影放映点的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群众文化
文化设施
内容
一、文化设施
文化站 1955年,福安县结合畲村扫盲,活跃畲民文化生活,在凤洋畲村办起区内第一个民族文化站。1956年10月,创办宁德猴盾民族文化站。1957年,随少数民族地位的提高,畲族地区的文化工作亦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先后在福安仙岩,福鼎双华,霞浦青皎(南塘)、青福等4个畲族村办起民族文化站,每年每个站包干经费2000元。文化站设有阅览室、游艺室,购置有图书、报刊杂志和文娱用具。各站配备工作人员1人,主要开展阅览、棋类和文娱体育活动,经常举办节日联欢、图片展出等,并结合中心工作,放映幻灯,供借图书,编印宣传资料,定期出《黑板报》,编山歌,利用广播开展歌咏活动。还建立起文艺小组、生产鼓动队等。每个文化站都配有一副文化担(装有留声机、幻灯机、广播筒、图书画报、展览图片等),经常下乡开展活动。同年,宁德县猴盾民族文化站组织大规模春节联欢会。放映电影,演出戏剧、马戏和举行盘歌活动,从各地赶来参加联欢活动的畲族群众达6000多人。1959年,福安就设有民族文化站2个,俱乐部7个。1962年全区有6个民族文化站,38个俱乐部。1984年,区内7个畲族乡均建有民族文化站。1990年,全区建有民族文化站及民族文化中心13个。1993年增至14个。各民族文化站配备管理员1人,其工资及活动经费由国家供给。文化站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等。新建的宁德金涵乡民族文化中心设有:畲族风情陈列室、图书阅览室、老人文娱活动室、桌球场、歌舞厅等,可供200多人开展文娱活动。
20世纪80年代,各民族文化站除开展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外,还增设台球厅、卡拉OK厅等娱乐设施,并经常组织放映电影、录像,丰富畲乡群众的文化生活。闽东畲族乡村主要民族文化站有:
福安凤洋民族文化站 1955年建立,为公办文化站,站址系租用民房,活动面积1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站的公办建制被取消,转为民办。1982年,凤阳文化站又有新的起色。阅览室报刊从3份增加到23份;图书从原来的不到百册增至千余册。文化站还成立农技小组,向农民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牵头创办业余剧团、电影放映队。节日期间举办畲族歌会,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宁德猴盾民族文化站 1956年10月创办。1984年宁德县文化局、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八都镇政府、猴盾村党支部共同筹款1.8万元,划给土地250平方米兴建文化站大楼,同年12月完成第一层工程交付使用。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艺室、电视室,并成立畲族流动电影放映队。文化站的建立为发掘畲族文化遗产,开展文娱活动提供基地。除开展一般性文娱活动外,有时还组织体育竞赛和“三月三”歌会等活动。
福安仙岩民族文化站 1957年建立,公办建制,站址设仙岩小学,活动面积50平方米。1982年,新建文化站办公楼1幢,活动面积200平方米。仙岩文化站自创建以来在举办畲族歌会,开展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福鼎双华民族文化站 1957年创办,站址设在前岐镇双华村,建筑面积134平方米。1960年停办,1976年12月恢复。站内有图书300多册,报刊杂志10多种和一些文娱器具。1980年起创办《二月二》文艺刊物,登载畲族民歌、民间传说等。协助创办畲族木偶剧团。每年农历“二月二”,区内畲族男女歌手云集双华村,在文化站彻夜对歌,同时畲族木偶剧团、也前来参加演出。1983年“二月二”最为隆重,文化站组织赛歌、迎灯、武术、歌舞表演和畲族民俗文物展览、拔河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国家和省、地有关领导和文艺工作者87人参加盛会。文化站坚持办好每年“二月二”活动外,还协助组织罗唇畲村“正月十八”和浮柳佳阳畲村的“三月三”活动。1990年该站被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实施《芳草计划》中的畲族节俗文化示范点。
霞浦青皎民族文化站 1957年创办,是霞浦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站。站址在海边村,活动房舍面积40平方米。为当时省内6个公办少数民族文化站之一。配有1名管理人员,年固定经费2000元。1959年新建砖木结构楼房一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活动场地110平方米,设有报刊阅览室、图书室和游艺活动室,拥有报刊、图书、文娱器具和一副文化担。青皎畲族文化站(后改名南塘文化站)多次获得表彰。《民族画报》和《福建日报》均报道过该站事迹。1980年,该站购有43厘米黑白电视机1台,为区内办得较好的民族文化站之一。
霞浦青福民族文化站 1957年,由霞浦后港区鲤鱼山乡创办,地址在洋尾厝村,用房面积30平方米,为全省6个公办少数民族文化站之一。1959年,站址从鲤鱼山迁至青坛乡,地址设石贝墩,与生产队合建砖木结构楼房一座,文化站建筑面积30平方米,活动场地110平方米,并添置部分设备。1981年,青福站(即青坛站)拆除旧楼,新建站房面积扩大到80平方米,活动项目亦有所增加。
二、广播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闽东畲族聚居区即开始安装有线广播喇叭。1953年,福安县文教科曾通过有线广播,邀请畲族歌手参加盘歌活动。1955年,畲族聚居的穆阳区设立广播放大站。1965年,区内有三分之一的畲村通广播。穆阳、康厝、坂中、崇儒、水门、盐田、金涵、硖门等畲族人口较集中的公社均建有公社广播放大站,整个畲村有线广播网基本形成。1977年,有三分之二的畲村通广播。1979年,福安县有254个畲族生产队通广播。1980年,福安穆阳、坂中、康厝3个公社,72个生产大队,510个生产小队中,有66个大队、375个生产小队通广播,共装喇叭1854只。1985年,坂中畲族乡实现村村通广播。1989年,霞浦县190个畲村有95个村通广播,畲族听众达到1万余人。其中茶岗畲村建有设备齐全的村级广播室,可转播中央和省、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时事和文艺节目,并用畲语向所属自然村广播有关节目。随后有线广播站、点受电视和无线广播普及的冲击,通播率和普及面有所减缩。
三、电影放映点
1953年6月,国家文化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派遣一支电影放映队到福建工作,列编为福建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少数民族电影放映队(即省文化局电影放映队第19小队)。7月,这支由3名爱国华侨青年组成的电影放映队,爬山涉水,自带柴油发电机、电影放映机到宁德县畲族聚居的7个乡轮流放映电影,为区内畲乡最早的一支电影放映队。1954年冬,这支电影放映队再次自带电影放映设备到福安30多个畲族村放映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电影队每到一村,畲族村民敲锣打鼓、放鞭炮欢迎,连一、二十里外的畲汉村民亦赶来观看。
1955年,经省文化局报请文化部批准将电影放映队第19小队划归福安专署直接管理,在经营上对少数民族地区放映电影采取暂缓收费和酌情减少收费政策。1956年,各县电影队亦不时到畲村巡回演出。1957年,电影放映队19小队划归福安县管理,改编为第1小队,主要任务是为畲村服务,经营上采取适当收费措施。1965年,福安县83个畲汉杂居大队均有电影放映点,77个纯畲族大队有40个放映点,畲族人口占50%的25个大队有12个电影放映点,放映工作仍由第1小队负责。
1977~1983年间,区内有关县的民政部门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补助款,无偿拨给畲族聚居的福安凤洋、林洋、金腰带、仙岩,屏南县的巴地,福鼎县双华,宁德县猴盾,霞浦县南塘、茶岗以及福安、霞浦少数民族招待所等单位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各1台。各县电影公司还为这些单位培训畲族放映员,电影队分片负责巡回放映,电影公司只收少量片租。后来这些电影放映队,因电源、经费不足,相继停映。1978年秋在福安县民政局支持下,组建福安县少数民族电影队,每月下乡放映20场以上。连只有3~5户人家的畲族自然村也能看到电影。
1982年,区内各公社大都有电影放映站(队),畲村电影放映任务由各电影队承担。1983年后,福安、霞浦民委相继接管该县少数民族电影队,明确规定在畲村放映电影片租优惠:纪录片、科技片一律免费,故事片、戏剧片只收正常片租65%。每年可放映400余场,畲村群众年均能看到3~4次电影。这期间,霞浦茶岗、南塘2个畲村还组建村电影队,各配备8.75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进行定点放映。1985年后,福安少数民族电影队停止活动。1987年,霞浦县少数民族电影队亦告解散。畲族群众多数到有固定放映点的乡、村看电影。后来由于电视普及,电影观众减少,只有民委和有关部门不时组织科教片到畲村放映。
四、电视差转台
1976年,福安县在坂中仙岭生产队寿山顶,建起电视差转台,功率50瓦。1979年,电视差转台安装18米高电视天线铁塔,使坂中、穆云畲乡绝大部分村庄都可收看到电视节目,此后各畲族乡都先后建立了电视差转台(站)。1993年,绝大多数畲族村都可收看到中央一套和省台一套电视节目。
五、录像场
80年代,区内部分畲族聚居地办录像播放场。1989年,霞浦3个畲族乡即办有录像场6家。1993年,区内8个畲族乡共有录像场15家,日放映录像60场,观众3000余人。
六、戏台
闽东畲族村共建有戏台102座。这些戏台多搭在祖寮(公厅)、祠堂、宫庙内。现存修建较早的有福安大林钟氏宗祠戏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宁德猴盾村雷氏祖寮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民国4年(1915年)改造成雷氏宗祠,分上、下座,上座放祖牌,下座设戏台,中有天井、大厅及楼上回廊,是现存较大的祖寮戏台。
七、闽东畲族博物馆
地址在宁德市建新路1号,1988年5月兴建,1989年9月落成,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畲族博物馆建筑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该馆除陈列、收藏畲族文物外,工作人员还承担起对畲族历史文物研究、考证和征集任务。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