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干部选拔培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干部选拔培养
分类号: F325.4
页数: 2
页码: 233-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闽东各级党组织就十分重视在畲族群众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牺牲的畲族革命烈士就有510人之多,其中县级干部5人,区级领导干部32人等干部选拔培养概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干部 选拔培养

内容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闽东各级党组织就十分重视在畲族群众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牺牲的畲族革命烈士就有510人之多,其中县级干部5人,区级领导干部3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培养畲族干部,至1956年全区共有脱产畲族干部146人,其中县级2人、区级37人、一般干部107人。此外,不脱产和半脱产的乡主干(党支部书记和乡长)127人,合作社正副社长371人。1952~1962年,福安专区选送畲族干部6批28人和畲族高小毕业生25人,分别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培训班与文科预科班学习,结业后回地方工作。1962年8月24日,中共福安地委在《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福安、福鼎、霞浦、宁德4县,应在县直机关科(局)长以上干部中,安排1~2名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较多的区、社都应配备少数民族干部。”1963年,全区畲族干部121人,其中区级以上的29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畲族干部培养工作一度受影响。1973年全区从畲族农村贫下中农积极分子中选拔干部14人充实公社领导班子。同年,全区畲族干部担任省、地区、县、公社党委委员者共计72人。1973~1976年,全区大专院校毕业的畲族学生仅11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视培养畲族干部。1978年,宁德师范开设民族师资班,招收畲族初中毕业学生。1979年,全区输送32名畲族干部到各类大中专院校和各级党校深造。并在检查落实民族政策的同时,提拔任用副科级以上畲族干部24人。
  1980年,全区共有畲族脱产干部426人,其中,当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4人,县长、副县长2人,公社正、副主任(镇长)18人。同年,由地区人事部门划出专项指标,专门录用少数民族干部,降分录取畲族干部23人。后又从畲族农村主要干部和社会青年中招收合同制畲族干部50人。至1983年,全区共有畲族干部(含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598人,其中县级干部11人,区级干部55人。1984年,全区畲族干部670人;其中地级1人、县级15人、乡级69人。1989年,全区共有畲族脱产干部864名,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者20人,任副科级以上职务者94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2.3%。
  1990年,宁德地区农校又增设畲族预备班,每年两个班各招畲族初中毕业生40名。降低20~30分录取。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委托地区农校培训畲族学生20名,结业后回村当主干。同时,福州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福建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开设少数民族预科班向闽东招收畲族学生。1991年,宁德地区拥有畲族干部1079人,其中,担任全国妇联执委候补委员1人,中共福建省委候补委员1人,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委员3人,中共宁德地委副书记1人,处级干部23人,科级干部127人。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中,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大业中,有效地行使法律所赋予的管理国家、管理地方、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在各项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全区49个少数民族千人以上的乡镇均配备畲族党政干部。
  1993年,中共宁德地委(1993)18号文件指出:“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造就一批德、才兼备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干部队伍,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大局,事关民族问题能否正确解决的大局,事关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民族地区经济要振兴,首先需要培养大批民族干部,宁德地委和行署把多渠道培养选拔畲族干部摆上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