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扶持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扶持工作
分类号:
D633
页数:
3
页码:
230-2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经济扶持、优惠政策等扶持工作概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扶持工作
民族
内容
一、经济扶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从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帮助畲族地区发展生产。1962~1963年,全区先后3批发放少数民族专款42.49万元,棉布21.5万尺,棉花5425公斤。据专用款使用效果统计:用于生产的占80%,用于生活的占20%;受救济49个大队、169个生产队,9718户、38514人。
1964~1965年初,人民政府拨给畲族地区的补助专款43万元;帮助畲族地区垦复茶园8000亩,购买耕牛、猪、羊2000多头,购置农具1000件,兴修水渠35条,购进肥料90吨,为困难户添制寒衣2900多件,修建房340间。
1979年投放少数民族地区补助款132.5万元,用于帮助畲族农村集体兴建小型水电站158处,兴修山塘水库、水利和围垦30处,新建粮食、茶叶加工厂192个,修建集体粮库305座,修建道路桥梁30处,添置手扶拖拉机67台,补助发展村茶果与海产养殖137个单位。
1984年,宁德地区赊销少数民族棉布89.8万米,棉制服4202件,絮棉53.5吨,棉被1643条,蚊帐布54.12万米,蚊帐76条,棉毛衫10330件,被单、棉毯1345条,折合人民币6246.59万元。赊销61701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1%。
1985年,霞浦县民政局由于在挂钩扶持二坑畲族村开展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民政部部长的表彰。中共霞浦县委书记陈济谋在3年中先后到上水畲族村作过7次调查,指导扶贫工作。各单位在扶贫工作中,帮助畲民出谋献策或提供贷款,使之摆脱单一封闭型自然经济状态,树立商品生产观念。霞浦县税务局在海边畲族村扶贫时,节省本局支出,为畲民办了大量实事,成绩突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1984~1990年,全区发放民族专项补助经费达1000万元以上。其中有偿经费占30%,发放重点是改善畲族农村基础设施。福安市有28%用于畲族村基础设施建设,34%用于发展畲村农业生产,24%用于畲族教育卫生与社会福利。发放范围是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及个体经营者(含各种专业户、重点户、贫困户等)。与此同时,7个畲族乡还享受贫困乡待遇。在乡财政留成、企业税收减免、公粮减免、粮食定购加价、认购国库券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从霞浦县3个畲族乡看,单田赋税一项,1984~1989年免征或减征粮食3987吨,折合人民币142.63万元,平均每人受益19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德军分区在1985~1992年的7年中派出20多批100多名官兵,深入福安县坂中大林等3个畲族村扶贫,帮助380户畲族农民脱掉贫困帽子,受到福建省军区的表彰。周宁县林业局从1989年起免费供应畲村造林种苗,县供销社也给畲族每户照顾供应化肥50公斤。
福安县县直机关单位1989年扶贫挂钩16个畲族行政村,占全县挂钩总数的1/4。在扶持222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中,畲族村占41个;专贴92万元,畲族村占16.5万元,平均额比汉族村多400元;安排特困户补助款28万元,畲族占6万元。康厝畲族乡通过扶贫工作,发展商品经济,1988年,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160元增加到380元,人均口粮由1985年的225公斤提高到300公斤,脱贫率达95%。同时,柘荣、寿宁、周宁、古田、屏南等县部门也采取措施,分别帮助畲民脱贫致富。截至1989年底止,全区畲村累计种茶5227亩,种果114万株,造林1.2万亩,种香菇190万袋,养对虾2278亩,创办各类加工厂46个,人均纯收入407元,比1985年增长237%,脱贫1.2万户,占畲族贫困户的75%。全区已通公路的畲族村405个,占畲族总村数的1/5;已通电的畲族村971个,占畲族总村数的1/2;已用上自来水的畲族村262个,占畲族总村数的1/7。
1992年全区民委系统挂钩15个少数民族村委会(地区1个、福安4个、福鼎2个、宁德2个、古田1个、霞浦3个、周宁1个、柘荣1个、屏南、寿宁1~2个自然村),帮助发展开发性生产,搞好脱贫致富。
1994年,宁德地委、行署把“实施少数民族贫困村搬迁造福工程”作为帮助少数民族打好“贫困攻坚战”战役的大事来抓。全区1789个少数民族自然村中,10户以下的自然村有357个、2570户、11500人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生产生活受到极大的限制。周宁县决定从城区划出耕地8亩,作为苎园坪、陈家山下洋少数民族“造福工程”新村用地。福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两次到坂中畲族乡召开现场办公会,在市郊地带划出100亩作为少数民族搬迁用地,制定减免土地税费、规划费等优惠政策,解决启动资金30万元。全区计有24个村,288户、1308人搬迁入新村新居。
二、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为改变畲族地区经济落后状况,地委行署除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有关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和制订区内相应的有关优惠规定外,优先安排有关项目,积极扶持发展畲族地区经济。
1962年,福安专区、县卫生部门定期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巡回医疗,开展疾病防治和对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对危害畲族人民健康较大的疾病,进行重点积极防治,对畲族贫苦病人,给予适当医疗费减免,其费用在各地卫生事业费内调整解决。并在社会救济款发放、农业生产贷款和公粮减免、生活用品供应等方面亦考虑优先照顾畲族地区。
1973年,闽革政民(73)37号、闽革财预(73)44号文规定:在福建省内定居的少数民族(除壮族外),包括国家干部、职工和城乡居民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在特殊情况下由本人申请,乡镇审核,经县(市)计划生育部门批准,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3个孩子,但生育期间隔必须满四周年;畲族耕地承包期30年,并允许转让承包权。
1981年银行系统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少数民族用品企业,发展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和中、短期设备贷款,优先给予支持,给予低息贷款照顾(按月息3.3‰计息)。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产批量少、工艺复杂、利润低的集体所有制手工业的贷款,按月息3%计息。从1983年起,凡在畲族山区任教的小学教师,每月有3~10元的生活津贴费;随带家属是农业人口,且没有劳动力者,口粮由当地用返销粮定量供应;民办教师工资除国家发给部分外,社队集体和学生家长还要给予补贴;对家在农村的公、民办教师,生产队不得向他们收取“三金”和摊派义务工。
1985年起,全区分别情况减免畲族乡村农业税。最贫困区免征农业税5年,困难较轻者,酌量减征1~3年。鼓励贫困区畲民兴办开发性企业(林场、畜牧场、电站、采矿、工厂等),5年内免交所得税。同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对畲族乡享受省定贫困乡优惠政策作了规定: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改为议价收购,差价部分由省财政给予补贴,每购100公斤补6~8元,补贴金70%归卖粮户,30%留在民族乡办公益事业。取消国库券认购任务,让少数民族农民完全自由认购。建立乡财政,实行财政包干后,财政收入增收部分全部留给民族乡使用。竹木特产税乡镇提留部分,由原30%提高到50%,留乡使用。将农村集贸市场税、特产税、屠宰税划给乡财政收入。免征农业税5年,新办企业免征产品税、增值税2年,民族乡新、老企业一律免征所得税5年。外乡、外地在民族乡办企业可享受免征所得税5年。民族乡办小水电可无偿拨款30%~50%。修建民族乡、村道路作为各级财政、交通部门扶持的重点。民族乡中、小学教员工资浮动一级,民办教师符合条件可优先转正。民办教师的工资,从群众负担改为省、地、县三级共同负担。地、县(市)民族小学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健全民族乡卫生院、医疗所(站),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医疗人员。国营、集体单位可在民族乡内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做工(不转户粮关系)。
1986年起,福建省对11个贫困县153个贫困乡和14个民族乡新办的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新办的工业企业免征产品税、增值税3年,免征所得税5年。外地企业到以上地方投资,分得的利润5年内免征所得税。属于生产性以及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自筹基建项目的投资,免征建筑税3年。贫困乡的企事业单位免征奖金税2年。畲族子弟升学可以降低分数给予照顾录取,对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民办教师转公办,也可以降低分数照顾转正。
1985~1992年,宁德地区教育局拨款92万元资助地区民族中学、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宁德市民族中学修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1992年,宁德地委行署为福安市民族村发展集体经济筹集资金90万元。地区每年安排财政周转金30万元用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采取财力、物力重点投入的倾斜政策,重点支持民族中小学校舍的新扩建工程。同年,福安、霞浦、福鼎、宁德4县(市)政府支援畲族地区搞水电、公路、围垦造田等项目资金达280万元,对改善畲族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取得显著的成效。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