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7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耕作技术
分类号: S341
页数: 4
页码: 142-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耕作技术、耕作工序、肥料的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种植业 耕作技术

内容

一、耕作制度
  1949年前,闽东畲村水田多种单季稻,冬闲田多;小部分播种冬小麦、油菜,复种指数只有12%左右。农地则以种植甘薯为主,兼及大小麦,间杂种大豆、花生,少量种植芝麻,复种指数为13%左右。为了有效利用地力,有些地方甚而采用原始的“抛荒制”,将耗尽地力的土地抛荒,轮歇几年,甚至一、二十年后再耕种(俗称“轮歇地”);有的则进行轮换耕作,把水田排干水后,改种甘薯或豆类,种1~3年后,再种水稻。
  1950年后,闽东畲村随生产关系的变革,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化肥广泛使用,大部分地区推行一年二熟制,复种指数逐年上升。1970年起,推行间作改连作、高杆改矮杆、稀植改密植,因地制宜,连作水稻面积比60年代增长了50%以上,比1949年高出3~4倍。冬闲田有一半以上被用来种植油菜、紫云英、青饲料、蔬菜、大小麦、大豆等,区内畲村除少数平原地区和高寒地区耕地分别实行一年三熟(花生—甘薯—麦、花生—甘薯—马铃薯、花生—甘薯—豌豆)和一年一熟(单季稻、甘薯)外,绝大部分耕地实行一年二熟制,即:水稻大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早稻晚稻、水稻蔬菜。1978年8个畲族乡共有耕地面积141275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78080亩,复种指数为196.8%;1993年8个畲族乡耕地面积142412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48548亩,复种指数为244.8%。
  二、耕作工序
  1949年前,区内大部分畲村一般只种单季稻,农历二月初春分后即下地做田埂、锄稻根、锄田;3月底至4月底,立夏前后浸种,浸种两三天后下种(30来天便可拔秧);4月后可犁的田,进行头次犁田,4月底芒种前,二次锄田(翻土),可耙的头次耙田;4月底5月初芒种间,二次耙田、拔秧(播田插秧),最迟在夏至前播完秧。秧播后35天(5月底6月初小暑前)第一次耘草;6月底7月初至立秋前,第二次耘草并施肥;9月初霜降后割稻。
  低洼田的耕作工序:2月春分下种育苗比汉族地区迟15~30天;3月底4月初立夏前茅藤(即移植薯苗);4月中旬小满开始插播甘薯,芒种最旺,至迟到夏至,施基肥;5月底6月初,小暑锄畦,追肥;6月中旬大暑后,翻甘薯藤3、4次,(于锄畦后20天)。如下雨则顺延;10月半立冬后收成,切甘薯米。
  三、肥料
  1949年前,区内畲村农作物主要施用农家肥,据宁德漈头一带畲村调查,使用的肥料有:人畜粪尿、植物灰、骨肥(牛骨灰)、料盐、鱼卤、绿肥(花生藤、豆藤)等。因畲族村民经济薄弱,生产投资少,一般水田只施2次肥,插秧时每亩地用骨灰2公斤,人粪100公斤,料盐6公斤,拌草木灰250公斤,用以蘸秧头,是施基肥。再一次是追肥,在第二次耘田时,以料盐10公斤,人粪150公斤,搅拌草木灰600公斤施用。秧田用幼草作基肥,用人粪壮秧。农地亦施基肥和追肥2次。农地的施肥更受重视,在插播甘薯时,用人粪或牛羊猪粪(2000公斤)搅拌草木灰(700公斤)施基肥;在第二次锄畦时,肥料用人粪或草木灰(500公斤)。甘薯下种育苗的施肥方法则较为讲究:一层铺以草或稻杆;二层堆上肥土或牛猪栏用过稻杆;三层是猪栏肥;四层施放薯种;五层伏上山灰、草木灰、猪栏肥等;六层用草垫或园草覆盖。
  农家肥为主要农业肥源,主要有人禽畜粪尿;堆泥、垃圾肥;灰肥(主要为草木灰、垃圾灰、山皮灰)习惯和人粪尿搅拌混合施用;绿肥在畲村也较受重视。此外还有用农盐、骨粉、饼肥、稻杆、蘑菇下脚料等。传统水稻施肥采用“塞兜”、“捻头”、“浇秧根”等集中经济施肥方法。使用化肥后,改为撒施。1983年开始测土配方施肥。1993年8个畲族乡种植紫云英面积尚有5477亩,产量5000余吨;化肥施用总量17370吨(实物量),其中氮肥9800吨、磷肥3800吨、钾肥620吨、复合肥3150吨。耕地亩均施用121.97公斤。
  四、病虫害防治
  1949年前,畲村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有:蜉流子、琉球虫、枯心虫、螟虫、臭龟虫等。对付食稻根的蜉流子,通常用桐油在正午炎热阳光下喷洒3、4次予以消灭,对寄生在稻叶上的琉球虫,或用木梳梳除,或用手捉;对付枯心虫、螟虫和臭虫就毫无办法了。甘薯病虫害有:食叶的金龟子、九节虫,食甘薯的臭虫、土猴等,当局部为害时,亦只能用手捉。
  1949年后,对农作物病虫害大田防治采取因时因地、因作物和不同病虫对象“防重于治”、“综合治理”的防治办法,对稻根上越冬螟虫,发动力量进行挖毁,对“臭薯”则予以清除销毁、冬翻犁田和洁灌田园,杜绝越冬病虫源。同时选用推广抗病虫能力强的高产品种,对种子消毒处理等,创造不利病虫发生蔓延的环境条件。20世纪50年代,遇到局部病虫害,仍以采用人工防治为主。60年代,推广连作和水稻合理密植后,田间作物群体密度增加,病虫害更严重,化学除病虫成为主要手段。1978年,全区8个畲族乡使用农药80吨,1993年农药使用量达140吨。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