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主姓迁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4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主姓迁入
分类号: C922
页数: 16
页码: 30-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蓝姓迁入、雷姓迁入、钟姓迁入、吴、杨、李姓迁入等主姓迁入概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姓氏 迁入

内容

自唐乾符三年(876年)起,先后迁入闽东的畲族蓝、雷、钟3姓,共有73支。其中蓝姓25支、雷姓25支、钟姓23支。按时间分:唐代迁入2支,明代迁入30支,清代迁入41支。按迁入方向,来自浙江省的26支、江西省1支,省内福州(侯官)6支、罗源25支、连江3支、龙溪1支、上杭6支、武平4支、建宁卫1支。其迁徙路线是沿海岸,即从闽西南至闽南至闽东;沿途经过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的闽侯、连江、罗源等县,而后进入区内的宁德、福安、霞浦、福鼎县,部分继续向浙南方向迁徙,散处于温州和丽水地区各县,而后再扩散到其他地方,或回迁区内的福鼎、霞浦、福安和宁德县;其次是从福州闽侯方向迁往古田,再由古田县转迁屏南和宁德县。畲族迁徙主要出于逃避天灾人祸,寻求生存。闽东山高岭峻不易用兵,历史上受战争影响小,社会相对安定、且依山濒海,“鱼、米、油、盐不贾而足”,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引了畲族先民。明晚期,浙南、闽东北一带种苎麻、种菁业异常发达,需要大批劳动力,由此形成畲族迁徙闽东的第一次高潮。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对占领台湾的郑成功采取封锁政策,实行海禁,沿海居民迁界30里,造成大量耕地荒芜;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清统一台湾,十月闽浙沿海地区迁民归里,招垦荒地,“展界”再次吸引了大批畲族先民,由此形成第二次畲族迁入高潮。经过唐代以来无数次转迁、回迁和这两次迁徙高潮后,形成现在闽东畲族分布“大分散,小聚居”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 蓝姓迁入
  宁德地区畲族蓝姓主要迁自浙江省的泰顺、苍南、平阳县和福建省内的闽侯(侯官)、连江、罗源和上杭县,共有25支。其中迁自浙江泰顺7支、苍南1支、平阳3支,省内闽侯2支、连江3支、罗源4支、上杭5支。迁入时间最早的是古田平湖富达蓝姓,唐乾符三年(876年)即从闽侯迁入定居。此后明代迁入7支:嘉靖年间1支、万历3支、天启1支、崇祯2支;清代迁入18支:顺治年间3支、康熙7支、雍正1支、乾隆7支。迁入发族最盛的有4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从罗源八角井迁入的宁德飞鸾葡萄坑蓝姓;浙江泰顺长坝头迁入寿宁下溪后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转迁福安穆云的溪塔蓝姓;明天启元年(1621年)从罗源县迁入的霞浦盐田青皎牛岭蓝姓和明崇祯九年(1636年)从浙江泰顺沙坵田迁入的霞浦崇儒水漕垅(今上水)蓝姓。这4支均出自蓝传仁派下。
  据闽东各县《蓝姓族谱》记载:蓝姓一百零六世祖蓝传仁,祖籍广东潮洲海阳县山头甲,分迁于福州台市岭头村,为蓝姓入闽始祖。传仁子蓝学礼,生有7子:长子恒麒回迁广东,次子恒麟迁居宁德县葡萄坑,三子恒趾迁居福安县,四子恒龙迁居浙江云和县,五子恒虎迁居福安南湾大坪下溪兜,六子恒豹迁居霞浦鲤鱼山,七子恒彪迁居寿宁,后转迁福安。
  畲族蓝姓迁入闽东后在各县之间往返迁徙仍然十分频繁。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恒麟孙(110世)蓝希源从宁德县飞鸾葡萄坑迁居六都谢家林村,希源孙蓝赵福(112世)从谢家林迁居六都白岩北山村;其后复从六都白岩分迁马鞍山,福安洋勘、楼里、穆阳南阳上墓亭;复从马鞍山分迁福安仙岭岔、溪塔,罗源鼓楼石、桥仔头;复从罗源迁福安洋坪、溪尾湾;从福安再分迁福安二、三都东岭、洋坪、十六都井湖(井口);复从井湖分迁马下茶园、社口南山、流峰石厝面、溪里横坑。
  蓝恒彪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从寿宁下溪洋后坑分迁福安溪塔、上澳;复从溪塔分迁于福安境内的洋坪高山、长洋坑、上澳、桃墘洋、下林、半山、林前王墓、大坪、山后垅、坑里坑、坑里、章坑、长坑;九都南山、长坪、化蛟满洋、后坑赖头秦坎、燕窝、溪北岩头、张坑;复从上述村庄分迁福安和庵、金斗量、铁场、岭岗、考河半岭、七蒲登科外山、溪兜、洋中、城内上杭、井敦、险坑、东瓜坪、鲤鱼背、溪北马山、留洋施坑、仙胶(骹)迹、茶洋、瓜溪桦林、柯岔山、周坑里、渡头漳后、仙岭岔、井墩、塔仔等村。
  此外,福安下白石顶头填洋村蓝姓,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从宁德仙顶下迁入;大获青山鼻蓝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宁德仙顶下迁入,分迁于湾坞柘边半屿、半山;社口谢岭下蓝姓,清康熙年间从宁德八都猴盾迁入,分居六都车岭、谢岭下、半岭、化蛟、七埞、燕窝、洋勘、上澳、洋坪、十二泡、东瓜坪、官甫等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迁福安县城冠后。荷屿半山蓝姓,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宁德八都点兰村迁入,分迁于大石牛村;上王坑村蓝姓,清乾隆间从宁德六都白岩迁入,又分居后秦坎、南八斗坑等地;下王坑村畲族蓝姓清代从宁德富雷庵迁入。
  霞浦崇儒樟坑蓝姓,清嘉庆元年(1796年)从福安溪塔迁入;下浒茶坑蓝姓,从福安青山鼻迁入,分迁四斗、凤门垅;崇儒溪坪蓝姓,一支从福安穆阳王楼迁入,已衍14世;崇儒新村蓝姓,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福鼎县下寮迁入;洋边蓝姓,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从福安满洋迁入,分迁牛溷头、墓斗青福;海边蓝姓,民国23年(1934年)从福安溪尾林洋洋坪迁入。
  福鼎县官洋村蓝姓,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宁德仙顶下村迁入;山洋水郊村蓝姓,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从霞浦牛胶岭迁入,分迁于西山罗七、虾蟆洋水尾、水碓洋等地;广化村蓝姓,清康熙十三年从霞浦牛胶岭村迁入;墙围内村蓝姓,清雍正四年(1726年)从霞浦后章村迁入;才堡、小华洋、西庵、白琳山前村蓝姓分别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同治十年(1871年)从霞浦县邦岭村迁入。桐山福全山蓝姓,清咸丰二年(1852年)从霞浦西坑八斗村迁入。
  寿宁粗洋蓝姓,清乾隆三年(1738年)从柘荣菖蒲洋湾中丘村迁入,分迁于莲花垱、斜滩外洋等地;武曲冻坑村蓝姓,清乾隆四十年从福安东爪坪村迁入,分迁于四家丘村。
  周宁杉洋宫边蓝姓,清康熙二年(1663年)从福安县穆阳章后村迁入,分迁于东山岗等地;舂臼亭、东花园蓝姓,分别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从福安县溪塔迁入;咸村云门村蓝姓分别从宁德后山、七都白岩迁入;玛坑园昆楼蓝姓,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从福安康厝南阳迁入,分迁于洋尾、七步;玛坑李坪村蓝姓,民国18年(1929年)从宁德赤溪炉头村迁入。
  柘荣乍洋宝鉴宅村蓝姓,从福鼎西昆迁入。
  屏南县甘棠乡巴地村蓝姓,宋末从古田平湖富达村迁入。
  第二节 雷姓迁入
  宁德地区畲族雷姓主要迁自江西、浙江省和福建省内的福州市郊、侯官、罗源、武平和龙溪县,共有25支。其中迁自浙江平阳4支、庆元1支,省内福州方向1支、侯官1支、罗源16支、武平1支、龙溪1支。区内唐宋时即有雷姓迁入,福安康厝金斗洋村北宋时即有雷姓居住。此后,按时间分,明代迁入的11支:洪武、永乐、成化、隆庆年间各1支,万历年间2支、崇祯年间4支,具体时间不详的1支;清代迁入14支:顺治年间3支、康熙年间3支、雍正年间4支、乾隆年间3支,具体时间不详的1支。
  迁入区内的雷姓最主要的有5支。其一,福鼎白琳牛埕下雷姓,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雷肇松从罗源北岭村迁入发族,后子孙分迁于点头王祭虔、浮柳上半山,磻溪吴洋山、湖头陶厝、湖仔,秦屿孔岚、岙里外寮、管阳花亭,桐山龙山、下龙山等地。另一支明嘉靖三十年(1558年)从福安牛石坂迁入(祖法罡),后分迁于才堡棋盘坑头、章坑,管阳西坑,点头大峨,白琳翠郊、赤头山,磻溪上洋仔、大湾,前岐象洋水岐头、桥亭井头,浙江平阳黄坑、章山等处,成为闽东雷姓1大支派。其次是明成化二年(1466年),自福州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随后转迁十一都陈家林,再迁十八都大丘田,五都赤墘的“后门坪”雷姓,始祖雷方雨,生子6人:长子君文,分迁十八都牛石坂;次子君章迁三十六都金腰带;三子君赐,明正德二年(1507年)迁四都后楼,;四子君爵,分迁六都南坪;五子君达,分迁二、三都明岭(林岭);六子君生,分迁三十一都刘坪坑。为福安雷姓最大一个支派。其三,霞浦水门茶岗雷姓,清乾隆初年(1736年),先祖启华从浙江南部迁入。分迁于陇头花园里、长春胡芦门、石门坑、田坪、三沙孝井、杨梅湾、雉溪、水门武平、马祖坪、大坪、沙江等地。其四,宁德猴盾雷姓,祖光清,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罗源县尖山大坪迁入;后分迁于九仙、北山、高山、琼堂、七都三箩、八都五峰、下雷东、后山等处。其五,古田县平湖镇达才林村雷姓,祖清溪,明代从龙溪二十五都青草地迁入;后分迁于凤都招坑、黄田马山头、凤埔苏墩,罗源县九埕坊,闽清县一都,尤溪湖头,南平遵教里赤岭,建瓯主元坊、余元坊等处。
  雷姓的区内各县互迁情况为:福安牛石坂、桦林和大获安赫村、金腰带、后楼、南坪(今红坪)、六都南山雷姓均系宁德猴盾迁入;平石、长潭村雷姓,分别在明末从古田三漈坑和新坑尾迁入;平石雷姓又分迁苏家坂、半山村;享里村雷姓,先祖文瑞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从宁德马坂半岭村迁入;燕窝村雷姓,清雍正二年从霞浦东山坑坪里大坪迁入,后分迁于上长坑,里岙、牛山湾村清水壑;田前雷姓,先祖维停,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宁德金涵烟亭迁入,后分迁甘棠洋里;荷屿村雷姓,先祖孔闾,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宁德下雷东迁入,后分迁于大石牛村;兰田村雷姓,先祖祥违,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从宁德麒麟寨迁入,分迁于甘棠何厝、穆阳考河等地;穆云南山雷姓,清初从霞浦垅边迁入,分迁长潭村。
  霞浦沙江炉炕、溪南南门山、青皎雷姓,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先祖继远从福安金斗洋村迁入,后分迁于盐田墙围里、洋边、凤尾洋、下青山、吴家洋,州洋一浿、沙江三坑,崇儒新村等地;西胜长岗雷姓,明万历七年,先祖祖发从福安溷里迁入,后分迁于盐田五箩洋、二铺,沙江葛藤湾、后仓,溪南岔里、磨石坑、半月里、南山头,沙江大坪等处;崇儒湾里雷姓,清顺治初年(1644年),先祖元贤从福鼎大旗坑迁入,后分迁于水漕垅、后地、松山小城、后港、霞坪、走马坪、申斗、州洋等处;水门大浿雷姓,清初从福鼎前岐菁寮迁入,后分迁于溪南青皎灯山岗、山后、牙城王家山、州洋赤岸、大沙等处;崇儒新村洋尾雷姓从福安城区迁入;岚青雷姓,清末从福安康厝半山村迁入;石贝墩雷姓,清末从福安爪溪村迁入;矿步头雷姓,清末从福安牛石坂村迁入;崇儒新村半岭雷姓,清末从福安溪尾村迁入;北壁雷姓,民国元年(1912年)从宁德洋中溪房村迁入,后分迁于盘前、牛角湾等处;柏洋小溪雷姓,从福安茜洋村和霞浦磨石坑迁入。
  福鼎前岐凤桐菁寮雷姓,祖世锦,明崇祯二年(1629年)从福安县迁入,后分迁于桐城浮柳八斗丘,前岐井头鹿坑,店下樟岚,白琳山前、沿州,硖门长岗,管阳后溪,浙江平阳桥墩门、凤岭、大岭内等处。
  宁德洋中溪旁雷姓,祖克明,明万历年间,从古田县大桥梅坪迁入,后分迁于金涵乡金峰坑坪,三都尼姑坪、七星岛;七都书井里雷姓,祖法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从古田县三十都溪里村迁入,后分迁陶头坑,三都玠溪、雷东三柴湾等处;七都马坂半岭雷姓,清康熙年间从福安县溪尾马山迁入,后分迁于赤塘、蒋岙,金涵坑里等处。
  寿宁县斜滩天坵岗雷姓,清康熙年间,从福安柏柱洋迁入;竹管垅交力坑雷姓,清嘉庆年间从福安和安村迁入,分迁于水龙湾;斜滩镇粗坑雷姓,清乾隆年间从福安穆阳南山迁入;寿宁武曲象岩雷姓,清末从福安社口壶瓶丘迁入。
  周宁玛坑乡上下半岭、杉洋官兜雷姓分别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和乾隆三十年,从福安马尾兰、穆阳南山迁入;苎园坪雷姓,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从福安穆云华垅头迁入,后分迁下三湾、下洋村;七步乡东岗雷姓,清咸丰七年(1857年)从福安溪潭七埞迁入;狮城镇陈家山雷姓,清道光二年从福安穆云虎头迁入;咸村高山雷姓,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从福安溪潭濑头迁入;李墩乡际会雷姓,民国18年(1929年)从宁德七都迁入。
  屏南县寿山普岭、猴洋雷姓,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古田县大甲乡小甲村迁入。
  柘荣县乍洋柯岭雷姓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从福安林(廉)岭迁入柘洋城郊坑里后转迁柯岭。楮坪乡茶湾村雷姓,清康熙间从福安沙源大洋迁入;乍洋乡宝鉴宅、英山乡李家山外大路下雷姓,清乾隆间从福鼎沈青岩头庵迁入;东源乡岚中南广山郑家仔村雷姓,清光绪间从福鼎王家洋丹桥迁入。
  第三节 钟姓迁入
  宁德地区畲族钟姓主要迁自浙江省的平阳、泰顺县和福建省内福州市、罗源、武平、上杭和建宁卫所,共有23支。其中:浙江平阳迁入9支、泰顺1支,福州市1支、罗源6支、武平4支、上杭1支、建宁卫1支。最早迁入区内的钟姓是福安坂中大林钟姓,系唐五代年间从上杭迁入。此后,明代迁入12支:永乐、景泰年间各1支,天顺年间4支、万历年间2支、天启年间1支、崇祯年间3支;清代10支:顺治年间3支、康熙年间6支、雍正年间1支。
  闽东畲族钟姓最主要一支是福安坂中大林钟姓。其后裔法广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由金溪玉林迁福安西门外五都眠山岗,其曾孙钟熙生五子分迁各处。长子聪、次子明分别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居大林和山头庄;三子朝,正德七年迁白石源;四子听,正德十年迁大留;五子乐,正德九年迁侯官汤岭(后裔返迁福安)。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为闽东畲族钟姓发族地,钟熙也被畲族尊为钟熙侯王。其次是福鼎畲族钟姓,始祖舍子,系建宁右卫所一下军小旗,永乐二年,总旗邵佛保率钟、郑、喻、丁、宣、易等6姓到福宁县(今霞浦、福鼎、柘荣县地)店下屯田。钟舍子别迁西岐夏家楼,后裔成祖复分迁于西岐西兜月梳洋发族。其三,宁德金涵乡上金浿钟姓,祖可成,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罗源县迁入,后分迁于游家塘、下房、下金浿、鸟屿、院后、白岩、北山等处。
  钟姓区内迁徙为:福安溪塔钟姓,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霞浦柴镇坪迁入,后分迁下和安;赛岐镇苏洋浿头里钟姓,祖发壬,明崇祯年间从宁德九都柴坑迁入,后分迁于小岭;甘棠镇清水壑钟姓,祖朝文,清康熙年间亦从宁德九都柴坑迁入;下白石通湾洋钟姓,清康熙七年(1668年)从宁德金涵迁入,后分迁于半屿半山;松罗茶洋钟姓,从福鼎佳阳草单桥迁入。
  霞浦后地钟姓,祖钟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福安坂中大林村迁入;后分迁于牙城后山、塔头尾、五斗沙、江炉坑、梨坪湾州洋岭头岙里、后港、古厝溪、长碧山一浿、葛藤湾、下岐山、瓮里、岱后、白露坑、山仔兜、半路里、牛胶岭、台江上坎、西安、昌慕湾、大湖等处;沙江大墓里钟姓,祖月祥,从福安南山迁入,后分迁水潮;崇儒溪坪老虎湾钟姓,祖月进,从福安金竹坪迁入;柏洋西坑钟姓,祖仲灵,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从福鼎蔗头里迁入;柏洋石甲里钟姓,祖学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福安坂中和安村迁入;崇儒岗下钟姓,祖连朱,清嘉庆二十四年从福安柏柱洋迁入;崇儒半路张(霞浦三十四、五都金谷同)钟姓,祖明寿,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福安穆阳仙岭迁入;后分迁于三罗墩;沙江龙湾北山钟姓,祖阿福,从宁德飞鸾黄土垒迁入,后分迁墘头岗;溪南长兴钟姓,祖家敷,从福安上天池迁入;霞浦崇儒古田里钟姓,祖启元,从福安茶坑迁入,分迁于马洋等处。崇儒霞坪钟姓,祖茂珊、茂湖、茂琳,清光绪初年(1875年)从福安迁入;盐田牛楼钟姓,祖怀明,从福安柏柱洋东山迁入。
  福鼎七宝并一浿钟姓,祖明德,清康熙七年(1668年)从霞浦后地迁入,分迁牛埕下陶必(掏笔)山;巽城鹧鸪岩钟姓,祖明远,清康熙五年从霞浦后地迁入,后分迁于九都大岭头,十九都岐头塘仔里,大峨南湾,拱溪桥,白琳山前、院里、水岐头。
  宁德九都柴坑钟姓,第五世祖通达,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迁入,后分迁上金浿、百院、施洋、乌坑、赤溪炉头、闽坑、北溪、漈头枇杷顶等处;南岗、雷东、八都营岗钟姓,分别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福安甘棠山头庄迁入;前者分迁上雷东、何厝岙里、漳湾官沪,后者分迁半山、天丰院、灵山、飞鸾长园、金涵坑里、亭坪等处;宁德斑竹钟姓,清雍正三年(1775年)从武平迁入;寿宁斜滩马岭村钟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福安黄儒岭头迁入;竹管垅交烈坑钟姓,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福安和安迁入;竹管垅江家山钟姓,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从福安里后迁入。
  周宁玛坑南洋钟姓,祖林汶,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宁德九都柴坑迁入;狮城陈家山钟姓,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从福安兰田迁入,后分迁浦源大宅;七步桐岔钟姓,清道光十年(1830年)从福安兰田迁入;浦源桃岭濑后钟姓,清道光二十三年从寿宁粗洋迁入,后分迁于过洋;另一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从福安县社口迁入;七步乡小东坑钟姓,清宣统三年(1911年)从福安康厝东山迁入;七步村山寮钟姓,清宣统三年从福安濑头迁入,后分迁咸村咸洋头。
  柘荣楮坪乡湾里王家山自然村钟姓,从福安社口南山村迁入。
  第四节 吴、杨、李姓迁入
  一、吴姓
  吴姓始祖名知几,原名法度,又名松轩,字密察,又字其神,奏名法度,行庚九。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从浙江泰顺县兰溪东门外九堡大路边村迁入福安九都社口桐湾村,先娶妻林氏早逝,继娶彭氏生7子、蓝氏生2子。其第七位儿子吴法东,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娶畲族雷姓女子为妻,后裔亦与畲族联姻,语言、习俗均从畲族;形成畲族吴姓一支派,居住地点有寿宁及福安九都后坑、承天(今属寿宁)、留洋(今属寿宁)等地。其后裔分迁于福安岔头(今属穆云畲族乡)、九都龙峰、九都十八块、里洋楼、墓亭、虎头、洋面、山后、后漈、湖后、社口南山、桦坪、柳溪岭头山、日宅凤头、牛山湾、坦洋张坑、扆山七姓堂、韩阳杨梅山等村;分迁于霞浦的大浿里山、下徐雉鸡、后洋、西胜、水头村,福鼎家塘,柘荣湾里村,浙江省泰顺彭坑、庵基、雅阳纯诗岗等处。今福安吴姓主要聚居地为穆云虎头、坂中日宅吴厝下和社口镇南山等村。
  吴知几第八子吴法传,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入赘留阳畲族蓝姓,生9个儿子,成为畲族吴姓另一支派。其分迁地点为福安社口、桐湾,穆云长坑,溪柄菇寮,坂中牛角垅、西洋树兜、龙井面等村。法传七世孙吴元通,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首迁福鼎点头翁溪宕,继后其第三、四、五、六、八房支派亦迁入福鼎定居。分别散处于桐山麻坑底,管洋松树洋、刘庄、上埕山外村,点头马脚迹、后洋岭脚、家宕、漈头仔、倪家地,白琳金竹坪、沿州、地主垅、翠郊、熨斗内、九榜顶,磻溪炉屯、秦屿虎头岗过坑、内才堡、礼岙、店下台峰岭门后、前岐南下、迭石竹阳、七埞、武岭等村,及分迁霞浦大浿里山、下徐、雉鸡、后洋,浙江泰顺彭坑、庵基、雅阳纯诗岗等地。
  此外,清乾隆元年(1736年),福安城区吴厝坪人吴原祯因家遭意外之灾,只身逃到霞浦县西胜南山村匿居,入赘该村畲族钟姓,随从畲族风俗,形成另一支畲族吴姓,历经11世,后裔分迁于霞浦州洋、赤岸、溪南半路里、沙江北山等地。
  另有霞浦牙城乡上梅花村吴姓畲族,于清代末年,从闽南迁入,因家谱失落,渊源不详。
  二、杨姓迁入
  杨姓祖籍浙江龙游县,唐代迁居福安财洪村。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迁居宁德蟾溪,历三世,复迁居福安廉溪杨家坪。其支派始祖杨文(又名国养),因避明末兵乱隐居于福安十五都五斗里洋村,后移居大林,并改姓钟,同化为畲族。杨文公长子李生,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居福安县社口潘洋村,清末民初恢复杨姓,后裔分迁福安县仙岭岔、茶盘丘冷水湾,湾坞深湾乌垅、谢岭下、牛山湾、留洋七埞等村。杨文公第四子李光之子廷从和廷由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迁福安县松罗后宅、柏柱洋井石垅蛤蟆头(今属溪柄镇)等村,今杨姓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为福安社口潘洋、溪柄蛤蟆头和松罗后宅村。
  三、李姓迁入
  明天顺间,福建安溪县湖头村人李廷玉,因避倭寇之侵扰,逃难至福州汤岭,被该村畲族蓝色艳招为女婿,操畲语、从畲俗。数年后李廷玉从汤岭迁居霞浦县雁落洋(今水门半岭),历六世,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迁居福鼎县白琳白岩村,生六子,号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房。其礼房分居于福鼎巽城樟岚、后壁垄、沿州祠堂基、下坑、安仁管基、三娘坑、山后坡一带;乐房衍繁于福鼎深垅及管阳墘头,刘山等地;射房分迁于浙江省泰顺县玉塔、昌基和霞浦县龙门殿、长定下、赤溪、半山等地;御房分迁于福鼎县鹧鸪岩、王海、西溪底、镜洋上寮和浙江泰顺县仕洋一带;书房有一支迁回霞浦县雁落洋、葶坑、岩头顶,后分迁于池坑(牙城茶坑)、浦后五里牌(水门茶岗)等村。此外从福鼎乌溪分迁莒溪水碓头、大山下及泰顺彭坑。数房分迁平阳福堂、南宋洋、状元内、五亩田头、大麻洋牛角湾并福鼎犁壁湖等地。
  此外,霞浦牙城茶坑畲族李姓始祖国梓,霞浦县犁壁湖村畲族李姓始祖士寅均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福鼎青陇村迁入。霞浦县三沙三坪村畲族李姓始祖国林,清乾隆年间从浙江省平阳县兰宋洋村迁入。霞浦县牙城木朗岭畲族李姓始祖士嘉,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浙江省平阳县兰宋洋村迁入霞浦七都木朗岭(今牙城);霞浦县牙城上庭村畲族李姓始祖永督,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从福鼎县下楼(迭石苏山)村迁入。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