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内坑霞美畲村节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22
颗粒名称: 晋江内坑霞美畲村节俗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218
页码: 212-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晋江内坑霞美畲村节俗的情况,介绍了晋江古时曾是畲族定居之地,即今乡村尚保留有“东畲”、“西畲”等地名,晋江东石镇还存有“畲家寨”遗址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畲村节俗

内容

晋江古时曾是畲族定居之地,即今乡村尚保留有“东畲”、“西畲”等地名,晋江东石镇还存有“畲家寨”遗址。清人蔡龙兼《西山杂记》记载:“唐开元八年,东石林知评之子林銮……试舟到渤泥,往来有利,沿海畲族家人但从之去……”但由于五代、元末数次中原战乱,大量汉人南迁,闽地原有少数民族或迁徙,或同化,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而今晋江畲家聚居的村落仅存内坑镇霞美(亦叫下尾)一村。
  霞美畲族村现有人口2300人,村民皆为钟氏。村中矗立一座清道光壬午年重修的“钟氏家庙”,现在作为村委会办公的处所。畲村保存着先世修纂有《钟氏族谱》,记录其家族由河南颖川——江西赣州——福建汀州——江西吉安——福建兴化——漳州海澄——晋江霞美这一条往复曲折历程。谱载“一世祖建业公于明惠帝建文乙卯年(1399)……经泉郡城南,于此见山水胜形,择而居焉。”可知霞美钟氏由海澄迁居此地,至今已近六百年历史。
  霞美畲村虽然几个世纪以来处于汉族地区,共同居处,互通婚姻,其服饰、语言已与汉族人民无异,但村民即今仍保持着不少畲族特有的节俗,体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兹将其节俗列下:
  (1)正月十四祭盘瓠
  畲村每年春冬二次祭祖,其春祭在正月十四,祭祀其先祖盘瓠,仪式最为隆重。是日,各户准备三牲(猪脚、鱼、面食)、筵碗(以粉丝、猪筋、鸡、甜粿、猪肝、猪肚、鱼丸等24种不等菜色为一筵,事先各户以抽阄决定,各备一种)、五果(五种时新水果)、六斋(六种蜜饯)美酒及香楮,到钟氏家庙中供献。钟氏家庙中悬挂着“源发海澄”的匾额,厅堂口及大门前油漆对联今已剥落,据抄录为:“自颖川以来衍居海澄祖德世传燕贻存;历宋代而后派分霞美家声济盛万年春。”“溯金龙玉册封侯四姓同源立绳祖武高山流水传今古,自青麟丹书称圣三仁遗芳定典贻孙谋舞鹤飞鸿光谱系。”“功建前朝帝喾高辛敕赐;名传后裔王公子孙免差徭。”供品摆满厅堂案桌,子孙匍伏跪拜厅下,主祭人恭读祭文,追念先祖盘瓠功德:“……恭惟吾祖,惟天而迢遥,启人伦之德,道合圣君,袒忠勇而御戎胡,辅圣德而施仁慈,弃官阙从藜藿,就嶙峋入峡谿,蒐苗狝狩,明袒黎民……”祭文读毕,由各房份依昭穆次序各向祖先献酒三杯。
  (2)三月三乌饭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霞美畲村的节日。家家户户以芋梗、鼠粬草、乌里稔等鲜野草搀和大米煮油饭;用野草和糯米一起舂细,加糖蒸成糍粿。供献于各房份祖厝中厅祖宗神位前。由于草汁的作用,油饭、糍粿均呈黑色。带有草香,特别好吃,人们称饭为“乌饭”,称粿为“雷公粿”。因为有这种食品标志,三月三就叫“乌饭节”或“雷公节”。
  关于“乌饭节”霞美畲家有一段传说:
  唐高宗时,朝廷派兵征剿居住在南方自耕自食的畲人。畲家四姓在民族首领雷万兴、蓝凤高带领下浴血抵抗。可是官军人多势众,又有“万弩箭”特别厉害,为了保全一族男女老少,雷万兴他们不得不渡过九龙江,往大山里撤退。官军随后紧追。那一年九月初九,畲家人被围困在盘陀岭上,不久,粮食告乏了。没有军粮,打不了仗,跑不动路,就会被官军灭绝!于是众人一齐跪求皇天和祖宗显灵,指一条生路。这时,族中一位蓝吉安的郎中,得到神灵启示,教大家采摘山里遍地生长的一种野草的种子,搀合米粮煮食。这样煮出的饭,虽然颜色乌黑,可是吃了不仅能充饥,还令人精神焕发,力气倍增。畲家人便将这种野草唤作“讨军粮”(谐音:桃金娘)或“山中粮”(谐音:山哆哖)。
  在这次战斗中,有一对钟姓夫妻带着一队畲家兄弟姐妹作战,不幸被官军俘获了。唐军将领杀了畲家男人,把女人留下,并迫这位叫钟七娘的女人嫁给他。钟七娘说,只有应允她三个条件,才答应成亲,否则只有一死。一是为丈夫守七七四十九日孝,二是孝期要穿白裳裤,白肚裙。三是几个女兵要留在自己身边。将领迷溺钟七娘的美貌,一一答应了。不久,钟氏安排手下女兵与山上畲兄弟联络好,乘官军大意之时,里应外合,趁夜劫营,大破官兵,终于反败为胜。畲家得胜的这一天,正是被围第二年的三月初三。
  为了纪念这一段苦难历程,畲家每年三月三就采摘桃金娘等野草做成“乌饭”,供献“雷公”——雷万兴等先烈。这就是“乌饭节”的来历。
  霞美畲家女儿出嫁时,礼服中必须备有一套白裳、白裤、白肚裙。据说,这是为了纪念那位坚贞不屈,敢于以死抗敌的钟七娘的。
  封建时代,畲族人民受到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确苦难深重。从畲族对进入畲寨的异族人深怀戒惧的心理也可见其一斑。《钟氏族谱》中的《寨规》篇有《除奸》一则曰:“凡奸人所为,每阴窜于内而肆其奸,有托为戚属而相觅,有借鬻货交易各色而相寻,有假工夫技艺而求造作,此等面生可疑之人,非闯入之寇亦窥伺虚实之奸。”因此畲家内部规定一个暗号:凡进入畲区的同族人,以书写“汝”字或“立三指,屈尾指”或“切篾三片半”,以示同属于盘蓝雷钟(三男一女)的传人,才能得到信任和接待。
  (3)五月初五插艾蒲
  五月初五端午节,霞美畲家有“插薄艾于门”的风俗,但表示的意义却不同于汉民族的“避邪禳灾”(《楚荆岁时记》: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而是纪念祖先颠沛流离、骨肉分散的苦难历程,寄托着和平、团结的愿望。
  《钟氏族谱》中记载着这一风俗的由来:廿七世钟简公,妣诸氏,生三子,名善、圣、贤。按简公晋元兴间隐居不仕……至东晋恭帝末朝禅位于宋,草寇四起窃发,钟氏一门皆荡析离居。元熙二年(420)五月五日,善、圣、贤三人携谱过江,途中发誓,其誓诗曰:“汩江菖蒲节节茁,蕲州绿艾根根生,艾幽哇芳溢四海,蒲剑出鞘斩千妖,千古诤臣始罹祸,万代屈子终开颜。”(原诗疑有缺——笔者按)兄弟分手时相约,日后相识,门上以五月五日挂菖蒲和艾叶为号。
  古时畲族人民多聚居山林中,因其文化、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生存竞争中不免受到文化技术比较发达的其他民族排挤,而历代封建治者更视其为“蛮獠”、“野人”,加以残酷压迫。畲家族谱中屡见“累被萘毒……一门荡析离居”、“官府贪酷,磨灭无休,兄弟各徙地方,骨肉分离”的记载。《钟氏宗谱》还记载:“(唐时)六十九世祖礼公,因朝廷佥勤江白虎村祖坟为长汀县衙,兄弟难以违旨……后有许知府不容祭扫,欲将一姓百端磨灭……公因官府贪酷磨灭无休,遂将箭射坝田地尽卖,仍存者舍入开元寺,兄弟各徙地方,分别时拜天盟誓曰: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产英贤,若有不认祖宗者,天雷劈碎作灰尘。”后代又续有“山有来龙水有源,后代儿孙凭祖生,不认祖宗便雷打,千世万代永不泯”的誓诗。
  在艰难的历史过程中跋涉的畲民族,“效蕲州绿艾根根落地,如汩江菖蒲节节茁芽”。以挂蒲艾的风俗体现他们强大的凝聚力,顽强的生命力。
  (4)“弄阵”和“刣狮”
  霞美畲家向来习武成风,族中多善武功者。相传清初有族人钟宝三,因武功升任闽省陆路提督。又有钟为祯者,善武艺。曾随郑成功抗清,为郑镇守澎湖。清末则有钟振挺(俗号猴挺)是闻名漳泉一带的民间拳师。村人至今犹称道他凭一支空心芦竹挑走六大篮花生果的不凡功夫。
  霞美村人承袭先人传统,习惯在农作间隙,用扁担、锄头、棍棒以至雨伞为器械,进行练武。每年春节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四,村中便举行“弄阵”。霞美村原来分顶堂、下堂两角落,“弄阵”便是以顶堂、下堂的男丁分为双方对阵对打,用石头互掷,以拳头、棍棒相加,形同实战,每每打得头破血流。但双方并不因此积怨。“弄阵”过后,便一起和和平平地举行祭祖仪式了。
  “弄阵”事实上是畲家为抵御外侮而进行的训练活动。族中素有规定,凡对外争斗,村中满16岁以上的男丁都应出阵。出阵不仅要有武艺,更须有胆气。畲村便是通过平时的“弄阵”,对族人进行心理训练和技能训练的。
  民国年间,晋江一带多有组织狮队练武的。霞美村以顶堂、下堂组织了一支“青狮”队,一支“红毛狮”队。每支狮队成员108人,各掌棍棒、长枪、关刀、杆刀、铁鞭、双锏、钩镰枪、开山斧、长铲、短铲、双刀、方天戟、李公拐、耙、盾牌等十八般兵器。其中以持长棍者为多。当时著名武师有使长棍的文长、祯田、斗啊;使藤牌的绍条;使锄头、双鞭的绍边;精花拳的祯操;使耙的绍团;使鸟枪的祯凿、祥好等多人。还有精通多种武功的常抬和绍旦等。这些人曾往外多开设武馆,培养出不少武林高手。每年春节期间,霞美村两支狮队便在村中献艺,表演“蝴蝶阵”、“田螺阵”、“蜈蚣展须”、“青狮肩月”、“乌蜂罩顶”等十八种阵法。名曰“刣狮”。因为顶堂、下堂分属不同狮队,竞技进行得难分难解时,双方助威的群众也相持不下,更造成“弄阵”激烈的气氛。
  由于霞美畲家习武成风,对外协力,所以在远近乡间很有名声,有“霞美‘家私’出〓了(武装村民众多之意)”的俗谚。
  这种“刣狮”和“弄阵”的活动,直到1952年才停止。
  霞美畲家尚武之风是对先辈英勇斗争精神的继承,也是适应民族生存、发展的一种积极措施。晋江早时亦有一些畲族雷姓,因环境所迫,改为他胜。而霞美钟氏祖先初迁是地,村中居住多姓(其祠堂地即是王姓的土地),后来却能渐次发展,变为一姓之村,况且附近多有强房大姓,这在旧社会种族压迫、弱肉强食的情况下,实属不易。看来,畲家这种尚武自强风俗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即使到了各民族平等互爱的新社会,崇尚习武以强健体魄,培养勇敢无畏、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5)其他节俗
  《钟氏族谱》中有《岁时陈荐次序》篇,规定霞美畲家一年中的节日祭祀活动:
  “正月元旦味爽荐蔬果茶品,献茶,辰刻集众设醴酒、年糕、牺牲拜献,行三献礼。
  立春荐春饼、香敬,陈席近主行三献礼。
  上元荐蔬果、茶品,陈牲拜献,是夜点灯鳌山,放花炮。
  三月清明荐茶果,插柳于堂,荐新麦。
  五月插蒲艾于门,荐角黍,陈牲醴,时果拜献,荐红桃。
  六月荐新谷、丹荔。
  七月荐瓜果,中元陈牲醴、酒馔拜献,焚纸衣。
  重九荐糕果,茱萸酒。
  十月荐新谷。
  十一月冬至荐朱圆、果、酒,陈设牲醴,集众合祭,行三献礼。
  十二月除夕,陈设牲醴,酒馔拜献,前门烧爆竹、灯台、设牲祭宅神、灶神,围炉。”
  这些节俗大抵表达敬拜祖先、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的愿望,形式和汉民族的节俗相接近。是畲家文化长期与汉民族互为吸收、互为影响的结果。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粘良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