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歌俗探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13
颗粒名称: 闽东畲族歌俗探微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7
页码: 154-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闽东畲族歌俗探微的情况,介绍了闽东畲族的歌俗现象,对闽东畲族歌俗现象的几点认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畲族歌俗

内容

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全区有畲族人口约15万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畲族人口较集中的县市有:宁德1.9万多人,福安5.8万多人,霞浦3.7万多人,福鼎2.8万多人。闽东的畲族属散杂居少数民族,一般是几户或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周围的汉族村落彼此交错杂处,或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闽东的畲族人民不仅与汉族人民一道创造了美丽富饶的家园,而且创造了许多绚丽多彩又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畲歌——便是这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民俗瑰宝。探讨这一独特民俗现象,对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闽东畲族的歌俗现象
  闽东的畲族人民爱唱歌。在畲族居住的村落,不管是在山上、在田间,还是在家里、在路边,到处都可以听到婉转悠扬的畲族歌声。他们或一个人独自边劳动边哼歌,以歌排遣寂寞和疲乏;或在探亲访友时两人对唱,以歌当话相互问候;或在男女交谊中以歌择偶,言情说爱……在畲族的许多习俗中都要唱畲歌,以歌相伴。
  譬如婚姻。在畲族的整个婚嫁过程中,对唱畲歌是十分重要的活动,任何场合都离不开唱畲歌。当一个畲族姑娘到了婚嫁年龄时,她就必须要学会唱许多畲歌,然后在劳动或节日庙会等场合中以歌寻郎,以歌为媒寻找意中情郎。出嫁前,要到母舅、姑妈、姨妈等至亲家作客辞行,由至亲家的“表弟”或其他年轻男歌手来陪她对歌(这在畲族中叫做“作表姐”)。出嫁时,要唱《哭嫁歌》,用唱歌的形式向娘家亲人告别。在一系列的婚嫁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离不开唱畲歌。
  譬如丧葬。一个50岁以上的畲族老人去世后,他的家人从奔丧、报丧,到替亡人浴尸、入殓、做功德、炊孝饭、出殡、安葬等过程中,都要唱《哭灵歌》、《哭丧歌》等,以歌代哭,以歌赴丧。
  再譬如会客。会客是畲家人的重要社交活动。但凡畲村来了客人,特别是来了年轻的客人,如来“作表姐”或“作亲家伯”,村里当晚就会有一场通宵达旦的歌会,有的甚至接连着唱几天几夜。若是来了个年轻女客人,尤其是未婚姑娘,就由本村的小伙子陪着盘歌(也就是对歌);若是来了个小伙子,则由本村的姑娘陪着盘歌。村里的其他人则坐在一旁听歌。(这种形式也是闽东畲族村落中盛行的一种风俗,叫做“陪来客唱歌”。)
  在闽东的一些地方,每年还要定期举行“歌会”。如宁德飞鸾的新岩村,畲民们在正月初五至元宵节和中秋节这两段时间里,常常请客办歌会。他们总是准备了许多佳酿、菜肴和柴炭,邀请外村的客人到本村来对歌。每当客人进村,热情的主人就会马上点起柴炭火,烧起火塘,挂上茶壶为客烹茶,然后宾主分边对坐,轮番对唱畲歌至通宵。对歌结束后,主人还会煮点心款待客人。
  有的地方除了在村内对歌外,还要定时定点,在可容纳较多人数的山坡上举行相当规模的盘歌会。如在福鼎,有正月十五的后舍宫歌墟,二月二“会亲节”的双华歌会,四月八“牛歇节”的瑞云寺歌墟;在福安,有“封龙节”的苏堤牛池坪歌会,六月初一的白云山歌会,七月初七的白岩山歌会;在霞浦,有九月初九“重阳节”的目莲山歌会等等。这些歌会都深受畲族群众的喜爱。每次歌会,远近的畲族群众都会三、五成群地赶来参加对歌,有的甚至还要带上干粮,走几天的山路。
  总之,闽东的畲族视唱歌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畲家人的衣、食、住、行、婚嫁、病逝、节日、祭祀等活动中,均无不用畲歌来表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歌俗现象。
  二、对闽东畲族歌俗现象的几点认识
  1.畲族盛行唱歌习俗的由来。在闽东,畲族人民喜欢唱歌,善于唱歌,凡事均可用歌来表达。如此独特的习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畲歌的产生在畲族中有着这么几种说法。有的说:“畲歌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祖宗传下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我们山哈(即畲族的自称)与汉族不一样,妇女也与男子一样整天参加劳动。但终年辛勤劳动,却连温饱都得不到,心里十分烦闷。于是就男女对唱山歌来散心解闷,歌也就越唱越多了。”有的说:“我们山哈过去太穷苦了,住的是低矮、狭窄的草寮,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每当节日或办婚嫁喜事时,来了客人也没有铺盖招待他们住宿,只好坐等天亮。后来聪明的祖先就想出了对唱山歌这个办法,编了一些歌子教大家唱,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以歌待客、饶有情趣的习俗。”还有的说:“从前有个畲族秀才去应试科举,县官见他是畲族,不许他去。他一气之下,就编出了许多歌来讽刺朝廷,流传后代。”等等。虽然这些说法在畲族歌手中各持一说,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畲族盛行的唱歌习俗的产生既有所有民歌产生的共性——来源于劳动,又有本民族独特的个性——来源于畲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斗争。并且,畲族的这种歌俗由来已久。
  在畲族的对歌中,还含有竞赛的性质,所以对唱畲歌在畲族中又叫做“比肚才”。通过盘歌,看看谁的山歌唱得多,内容又不重复,谁就赢了。反之,则为输。不会唱山歌的往往要遭到对方无情的讥讽,如:
  何许大呵何许高,如何肚中歌会无?
  看你空长这么大,胜过关爷拿大刀。当然,这都是善意的批评,目的在于激励唱歌。由于一个好歌手处处受人尊敬,不会唱歌的则处处遭人讥讽,因此大家就都努力地学歌、编歌、唱歌。由此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歌手。譬如,在过去霞浦白露坑一带,就有钟廷吉、钟学算、雷郑然、雷加力、蓝秀金等一帮能编会唱的歌手。这些歌手的不断产生,又大大地推动了畲歌活动的发展。这大概就是畲族歌俗盛行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2.畲歌的社会意义。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畲族人民编写了成千上万的畲歌。有以反映畲族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叙事歌《高皇歌》(或称《盘古歌》、《盘瓠歌》)、《末朝歌》,有以反映革命战争为题材的《朱毛兵士真正多》、《到我村里当红军》,有以反映劳动为题材的《采花题》、《十二月歌》,有以反映爱情为题材的《成双歌》、《十更歌》,还有说明自然常识的《花名歌》、《鸟名歌》等等。这些畲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对闽东畲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畲歌弥补了畲族没有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的不足。畲族是个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所以畲族的社会历史不可能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然而,畲歌以其独特的传唱形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譬如,流传在福安、福鼎、霞浦等地的《高皇歌》。这是一首被畲族人民视为传世之宝、世代传唱的民族史诗。山歌从叙述盘古开天辟地造乾坤开始,追叙了在上古高辛帝时,畲族的开山鼻祖——龙麒(在其他地方也叫做盘瓠)的出生发展、平番建功、被招为驸马,以及龙麒不愿在朝为官、出朝耕山、打猎殉身的不平凡一生和光辉业绩,最后记述了龙麒的后裔人丁兴旺、艰难迁徙的历史。这首歌虽带有浓厚的畲族图腾崇拜意识和神话色彩,但都不失真实地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畲族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例如歌中唱道:
  广东路上是祖坟,进出蓝雷盘子孙,
  京城人多难得食,送落潮州凤凰山。
  送落潮州凤凰山,住了潮州已多年,
  自种山田无税纳,种上三年便作山。
  凤凰山头一块云,无年无月水纷纷,
  山高作田无米食,有何谷米籴何银。
  今来不比当初好,受尽乡村华老欺,
  一从原先古人礼,多让华老由其欺。
  ……
  广东路上已多年,蓝雷三姓去作田,
  山高作田无米食,赶落别处去作田。
  从这里不难看出,畲族在历史上曾受过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并有过长期不断的游耕生活。
  再如:
  住在福建好开基,蓝雷三姓莫相欺,
  尔女乃大嫁我了,我女乃大主分你。
  从这里也可看出畲族在过去的族内通婚的习俗。因此,《高皇歌》在学术界上被公认为畲族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珍贵历史资料。
  第二,畲歌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心理素质。畲族是个朴实勤劳的民族。在历史上,由于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迫使畲族人民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反抗斗争失败后,被迫到处迁徙,在荒山密林中寻找立足的地方。因此,长期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形成了畲族人民的一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心理,并且通过畲歌的形式来表达。正如《生得喉咙要唱歌》中所唱的:
  生得喉咙要唱歌,作人总得要快活,
  无衣无食歌当饭,赛过老爷咬莲窝。
  第三,畲歌具有强大的民族号召力。畲族是个古老的游耕民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迁徙,大约到明清时才逐步稳定下来,以大散居、小聚居的形式交错杂居于闽东等地的汉族居住地。大散居之后,畲歌便成了畲族人民辨认本民族同胞、维系本民族情感、产生民族向心力的工具。例如两个完全陌生的人相遇时,他们就会用山歌互相问答:
  问:你是山哈?
  答:是山哈。
  问:你的“毛竹”(指祖先)哪里来?
  答:广东来。
  问:有几支“毛竹”?
  答:有四支。(暗指盘、蓝、雷、钟四姓)
  ……通过一问一答,就可以了解是否畲家人。如果是畲家人,就会感到特别的亲切,被对方请到家里盛情款待。
  在革命战争年代,畲歌更是以其强大的号召力,激励闽东的畲族人民拿起武器,参加革命。如福鼎有首《十送郎》唱道:
  ……
  第三送郎到大山,大山红军一大班,
  我郎此去当革命,不灭白匪心不甘。
  第四送郎南溪梨,没吃没穿受人气,
  我郎此去当革命,财主不敢欺侮你。
  ……
  因此,在斗争中,闽东的畲族人民是最坚定、最勇敢、最团结的。叶飞同志曾称赞说:“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斗争中,畲族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对党支持最大。”
  第四,畲歌是畲族人民学文化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在过去的苦难岁月里,畲族群众极少有读书的机会,甚至连最起码的小学教育都很难获得。于是,畲歌就成了他们的启蒙老师。每一个畲族孩子,从还在襁褓中时,就开始随母亲参加各种歌会。因此,畲歌的各种曲调不用学就都听熟了。到六七岁上山放牛时,就可以学着大人的样哼唱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学到的歌也就越多起来。有的还运用汉字来记音,来编新歌。这样,通过唱畲歌,不仅可以接受到文化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学历史、学自然知识和学立身处世的伦理道德。
  可见,畲歌不仅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斗争中形成的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而且也是畲族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畲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