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畲族民间信仰现状的初步探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10
颗粒名称: 关于畲族民间信仰现状的初步探索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7
页码: 135-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关于畲族民间信仰现状的初步探索的情况,介绍了民间信仰包括神鬼信仰,祖先崇拜,岁时祭祀,避邪禁忌等,过去有些人谈到畲族的民间信仰时,往往把畲族的民间信仰描述成是盘瓠崇拜为主,其他信仰为辅一个综合体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民间信仰 初步探索

内容

民间信仰包括神鬼信仰,祖先崇拜,岁时祭祀,避邪禁忌等,过去有些人谈到畲族的民间信仰时,往往把畲族的民间信仰描述成是盘瓠崇拜为主,其他信仰为辅一个综合体,同时也把以盘瓠崇拜为中心的图腾崇拜视为畲族民间信仰的主流,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其实不然,因为,从对目前畲族民间信仰现状的调查看,以盘瓠信仰为核心的图腾崇拜已成为一种遗留在心理层次上的“无意识”,或仅在祖先崇拜上有所体现的一种底层现象,而在整个民间信仰的表现上,则是一幅多种崇拜的面貌,下面我们来看看现状。
  1983年,我们曾在霞浦县崇儒乡新村、霞坪、上水三个村调查,除了在霞坪村发现有族谱中记载的盘瓠传说,有祖杖(当地人也称作“师杖”或“师爷仗”)及一幅嘉庆年间绘制的祖图和《高皇歌》的歌本外,在霞坪村的村口曾见到一座神宫(当地称“祖宗母”),宫内没有神像,仅贴着一张写着一些神灵名讳的神位,
  在供桌的左边放着一根头部雕刻成龙头形的“祖杖”,供桌上还摆放着六个香炉,每个都贴有一位神灵的名号,当时我们曾问过当地的畲族,为什么把拜祖用的祖杖同拜神的东西都放在一起,他们说这是因为没有祠堂此神宫也有代替祠堂作为祭祖之用的缘故,所以把祭祖之用的东西与拜神的放在一起,如神位上有“左昭,右穆”之代表祖先的字样,由此据说雷法闻是本村雷姓的开基祖,另外祖先拜的象征物——祖杖也搁在这里,在上水村村口的路边我们也曾见到一座土地庙,边上有一口井,据说120年前当地蓝姓畲族刚搬到此地时,曾看到一只白老鼠从那里钻出来,于是就在那里打井,得一清澈见底,旱天不枯,雨天不混的水井,因此才建了土地庙在边上守卫,进到村里,有一座刚修好的神宫,里面也是贴一红纸写就的神位,
  神位左边还有一神牌,上写着:“玉皇圣旨”,而离该宫约十米处的一棵大樟树下又有一名为“灵坛宫”的神龛,里面的神位为:“敕封叶大元帅,招财童子(左),进宝童郎(右)”,另外,在新村则有一座“郑先锋”的神宫,内也只有红纸写就的神位,据该村的畲族同胞讲,郑先锋是由新村池头塘自然(世投堂)村的一个巫师(王师)“鬼神附体”时造出来的,即认为郑先锋附于他之体“显灵”济世,所以新村建此宫,据说很“灵验”,所以上水村的畲族也把他请到上水村,置于村里的土地庙中加以膜拜,此外,在许多畲族的家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符令”,有的是当地的闾山派法师(王师)写的,有的则是一些据说是“和尚”的人写的,还有,当时该地畲族的岁时节日有:春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封龙节(农历5月24日),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冬至及过年。(《福建省霞浦县社畲族调查报告》(油印,1983.10)。)
  1990年,陈国强教授与省社联的周立方先生同县里的一些同志以及厦大人类学系的研究生蓝达居等再次到崇儒乡调查,后出了一书为《崇儒乡畲族》,从该书反映的情况看,我们在1983年调查的情况有一些变化,新村的郑先锋宫成了砖砌瓦盖的神宫,比过去更华丽了,过去的神位也改成塑像,而且还增加了一些神灵,“郑先锋庙内设鼓一面,塑像8个,郑先锋居中,且其塑像最大,左边是奶娘,福德正神,左判官;右边是郑一,二,三相公,田公元帅和右判官的塑像”。(《崇儒乡畲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在霞坪村的溪边马路下面也增建了一小宫,内供奉的神灵有“本境地主公、郑先锋”,左边“平水大王、关圣君”,右边“百部将军、福德正神”。而村口那座神宫“祖宗母”内,仅把祖杖的龙头供于祭橱内,杖身仍搁于供桌边,没有太大的变化。此外,1990年时,上水村的祠堂已不像我们1983年调查时的空空荡荡,而经过重修过,并供满了祖先崇拜的“牌位”。据蓝达居1990年拍的照片看,该祠正中供着“汝南堂始祖蓝光辉之神位”,两边各供着六七块写着:汝南堂历代远亲、宗亲香位、左昭、右穆的牌位,及一些逝世还未成年的人的“云帛”。
  其次,在仪式举行方面,崇儒的畲族的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明后的第十五天,农历七月十五祭祖,场所随各畲村的条件而定。如新村、溪坪、笕下、霞坪村没有祠堂,往往在自家厅堂中祭祀,或到村里的神宫祭祀,如霞坪村的临时祠堂就设在村口称之“祖宗母”的神宫,届时就在那里祭祀,在祭祖时,有宗谱、祖图、祖杖的都会拿出来供奉。张挂祖图,树立祖杖,并启宗谱。具设供品,焚点香烛,燃放鞭炮。由族长或辈份高年龄大的长者主持,领唱“祭祀歌”,“祖公歌”,或讲述祖先传说,瞻仰祖图,宣读祭祀疏文,念请祖先之名,按辈分一一向祖先祭拜,有的还有聚餐,巡乡游行,最后谢神,送神,封谱,封祖图等。但实际上由于现在许多畲村都没有祖图,祖杖,如崇儒乡只有霞坪村有,其他的都没有,因此在实际的仪式过程中,有许多村就没有上述的一些程序与内容。换言之,即使在80年代,在祭祖时,有从事盘瓠祭祀的村落已不见了,更不用说90年代了。此外,作为仪式举行的一部分,年节也得举行祭祀神灵,敬奉祖先的仪式。另外,逢神灵的生日,也得举行祭神的仪式。从80年代初至今,这些都大体不变。
  1994年秋,陈国强先生同我曾带两名研究生张宏民,雷小卉到霞浦县水门乡进行调查,所看到的情况大体上也与崇儒乡的情况相同,即民间信仰的表现多为多神崇拜。如在青澳村的“青澳里宫”内,正中供奉的是主神“华光大帝”,左边供“平水王,土地,千里眼”,右边则供“铁扇公主,李仙娘,顺风耳”。平常的初一、十五,畲民会去上香,正月十五则有全村性的祭祀活动。青澳村路边的一间小庙中供奉的主神也是“华光大帝”左供“白马明王,顺风耳”,右供“铁扇公主,七爷(谢必安)与千里眼”。同一大村中的不同自然村供奉的神灵也有一点差异。在大灞畲村的“大灞宫”中,中供“荆山侯王”,左供“土地,符使”,右供“郑一、二、三元帅与判官”。在玉山畲村的“渔洋宫”内则有三张神位,第一张上,正中写“林四使”,左边为“陈林李三位太后元君,王将军,招财童子”,右边为“刘邱竹三位夫人,杨将军,进宝童郎”。第二张神位上,正中写着“荆山侯王”,左边写着“张伯公,符使,招财童子”,右边写“孙真人,判官,进宝童郎”。第三张神位上,正中写着“九天风火院田公元帅”,左边为“彭肖二位大王,李赵康元帅,杨法通,颜法清师公,福德正神,招财童子”,右边则为“郑一二三相公,李郎师公,八部将军,进宝童郎”。而在茶岗村的小庙中则供有“看牛大王”等。这些与当地汉族村落供奉的神灵差不多。例如我们从茶岗村返回乡政府的途中,曾经过一个叫左坑的汉族小村,该村的汉族是讲闽南话的,他们的祖先是从闽南迁到浙江平阳后,再从平阳迁过来的。该村有一座小庙,正中供的是南安县的境主“广泽尊王”,左边供有“平水侯王,土地,判官”,右边则为“白马明王,虎马将军,符使”。而在水门乡政府后面的牛栏岔村的路边也有一间小庙,其主神为“太后元君”,左边供有“三位夫人,看牛大王,判官,杨九师公”,右边则为“张法主,符使,泗洲佛”。由此比较起来,两个汉族村落的庙中所崇拜的神灵,除了有闽南的神灵如“广泽尊王”,“张法主”(此为过去永春州的境主),以表示他们同闽南的关系外,其余的神灵几乎都同畲族所崇拜的一样,因而畲族民间信仰显现出来的普遍状况是一种地方特色。
  其次,在1994年我调查时,畲族家庭中的厅堂中常有两个神龛,左边供神,右边供祖。如青澳村雷奶荣家的左龛供的是“土地公”,右边龛中则供的是祖先。另外,灶头上也供着灶君或灶君夫妇。家中也常贴有各种各样的符令,例如当我们调查时常看到许多畲族的家中贴有“白(灵)虎将军镇宅符”,如青澳村雷家金家贴于灶头上,青澳里村的蓝信金家贴在大厅门上。这是因为1994年6月霞浦流行霍乱病,后港有人到霞浦南路请来一尊“老佛”巡境镇宅驱邪,青澳村再从后港请到他们村里驱邪,所以每家都贴有这种“白虎将军镇宅符”。有的家里供的神较多,特别是一些王师的家中,供得更多,如茶岗村的王师蓝某某的家中,就供有“陈李林三位夫人,田公元帅,五显灵官,福德正神,李郎真君和观世音菩萨,黑虎坛吴三、吴四师公,三清大帝,牛王百部将军”等。这种现象与当地的汉族没有什么不同。应该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
  其三,从仪式的举行看,在水门乡的畲族中,初一,十五,都会有人到村庙去拜拜,上香。村庙主神生日时也会举行全村性的祭祀活动。春节,元宵,清明,七月半,除夕,畲民都会在家里的厅堂祭祖先,也会到庙里上香上供。对这种需孝祖的节日,畲民也像汉族一样,称它们为“年节”。至于其他一些节日,如封龙节,四月初八的牛生日,可能还保留一点畲族的特色,但二月二的土地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冬至节等,以及春节,清明,七月半,除夕等,很明显是跟着当地汉族学来的。(《霞浦县畲族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其四,在水门乡的畲民中,由于多没有祠堂。因此都没有大型的祭祖活动。但他们每年都会派人到他们的发源地的祠堂去祭祖。因此,在水门乡的畲民中间,实际也不存在祭祖时拿出祖图、祖杖来崇拜的现象。实际上,根据我们的了解,在水门乡的畲民中间已没有保存祖图与祖杖了。所以,在水门乡的畲民中,以盘瓠信仰为核心的图腾崇拜可以说在表面上根本看不见,这种信仰已存在在记忆中,或只存在于老年人的无意识中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畲族的民间信仰实际与当地的汉族几乎是一样的,呈现在表面的是一种多神的信仰,以及以此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其他形式,如以闾山派的法师为主来主持各种仪式活动,如驱邪,济世,过关,举办丧礼等。而畲族的原始信仰——以盘瓠信仰为核心的图腾崇拜,只在某些有祠堂,有祖图、祖杖的畲族中偶有存在。对大多数畲族来说,盘瓠信仰已成了祖先崇拜中一点附带,或成了记忆中的事了,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底层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畲族从明代以来逐渐地迁进闽东汉族地区,在众多的汉人的包围中慢慢地发展起来有关。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石奕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