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福建畲家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09
颗粒名称: 析福建畲家风情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7
页码: 128-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析福建畲家风情的情况,介绍了福建古为闽越之地,其地域远离中原,是古代行政统治势力空薄的地区,生活在福建崇山中的垦荒者,由于户籍不入官府的丁口编制,自然就不必负担税赋徭役的压榨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福建 畲家风情

内容

福建古为闽越之地,其地域远离中原,是古代行政统治势力空薄的地区。亘古以来其境内未曾有过大规模的战争,故之社会动乱较少,其社会环境相对得于安定(《福建通志·纪事》。);况且福建地理素有“九溪十八峒”之称,其境内“山重复而险阻,舟车不通,商旅罕至”(《元统一志》。)。此如长汀双峰,“峰峦双耸,插入云霄”;永定徐山“山势峻突,绵亘百里”(《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八《汀州府》。)。更何况,有着取之不尽的山海资源,和五谷菜果生长的温床地土(《闽小记·序》。)。福建有此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因而使之成为古代人民躲避战乱,抗拒封建压榨的理想境地。《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统一中国,即发士卒五十万戍守东南地,这其中就有大批的中原人流居在福建。《太平寰宇记》云:东晋永嘉之乱,渡江衣冠之族多依于(永泰县)”(《太平寰宇记》卷一○○。)。更有《资治通鉴》谓:南朝刘裕时代,“宋赋役重,而民避役于闽地”。南朝《宋书·蛮夷》称:“蛮无徭役,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民,多逃亡入闽”。这是隋唐前期人以福建是个未经王化的荒疆,故之称为“蛮”或“闽蛮”地。因而其时生活在福建境内的,包括各时期的逃难者以及中原汉族军伍在内的所有人都被泛称为蛮人。《福建通志》就这么说:“六朝以来,九龙江两岸尽属蛮僚”(《福建通志》卷八五《关隘》。)。这其间就含有各时期的中原汉族的戍闽者。
  生活在福建崇山中的垦荒者,由于户籍不入官府的丁口编制,自然就不必负担税赋徭役的压榨。正如史书说“闽蛮无复徭役”。人们在与世隔绝的沉寂荒原,凭着坚韧意志和艰苦创业精神,过着自产自供的桃花源式生活,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封闭式的环境,促成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拓荒者在那布满荆棘的原野,以竹棚茅寮,或且窑峒林丛作为栖息住所。这种居住的生活方式,古书中的称为“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闽越人于山林中结竹木,障覆息为(同畲)”(《日知录》卷一○○《天下郡国利病书》。)居山者执着创业,淌着艰辛的汗水开垦荒山处女地,由于生产力极为落后,即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史记》说:“闽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史记》卷一○九《货殖列传第六九》。)。所谓“水耨”,徐广《集解》注:“耨,除草也”。南宋范成大《劳畲耕》诗序云:畲田,即刀耕火种之地。春初草木旺盛,用刀砍劈荒地的荆棘杂草,待到插种的时候,则用火把草槁焚尽,禾苗长成之后,再放水淹除田间幼草。因而史籍又说,凡具有上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人都被称为畲()人。这种独特的民俗风情正是历来用作区别畲族与其他族的主要标尺。所以《宋史》说:“种畲为生,称之为畲”(《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福建通志·杂蛮》也谓:“畲蛮,闽岭随在皆有,以刀耕火种为名者也。”
  福建是畲族形成和拓基的摇篮地,在畲家人极其平凡的民俗风情里,显示着伟大民族的素质与气概。诸就畲民的衣饰风俗来说,无论其男女老少,人们都把头发挽成椎式型,并于发椎中间插支铁纤,或且是荆木梢。这种发型称为“椎髻”,那铁纤还可作为临时的应急器具使用。而且畲民都习惯不穿鞋子,史书即称之为“跣足”。《宋史》记叙说,畲民“大抵依阻山谷为居,椎髻跣足,走险如履平地”(《宋史》卷四九五《蛮夷》。)。《福建通志》亦说:“女不笄饰,裹髻以布,男结髻,不帽,背跣足”(《福建通志·风俗》。)。再如唐诗云:“椎髻跣足畲耕忙”。可见“椎髻跣足”是畲家人突出的民俗风情,其勤功朴实的形象和真诚持重的风度确实令人敬佩。
  畲家民俗总是披着神秘莫测的面纱,那诱人的风彩让世界充满着奇异的色彩。比如武夷山的悬棺,就是二千多年前畲民所崇尚的葬俗,当时畲家人把棺椁悬置在高不可测的九曲绝壁上,以其高深险难的位置来衡量哀子行孝的程度。《太平广记》谓:“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饮,临江高山凿龛以葬之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孝”(《太平广记》卷四八二《五溪蛮》。)。在科学落后的古代,畲家人以其聪明能干的魅力,先在山上安装辘轳滚轮,然后用绳子把棺椁拉上陡峭回环的绝壁,发置在预先凿好的岩穴中,宋人李昉说:“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中有胫骨一节,土人谓之仙人换骨”(《太平广记》卷三九○《武夷山》。)。由之可见,畲民的悬棺葬俗泊至宋代时期乃有其例。这些不可思议的奇迹,世人则以为是神助天工。清人周亮工对此葬俗也曾作过稽考,但其终究不出所以然,他不禁感叹说:“予在闽十二年……于人不解畲民”(《闽小记》卷二《不解》。)。畲家民俗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深邃博大的思想,千百年来世人依然被她神秘的色彩所笼罩。
  如果说畲家民俗是世界文化林中的枝叶,那么其之迷人的风情就是朵朵怒放的鲜花。诸就世说流传的福建西南境内,有一支盘古氏系的畲民,他们是盘、蓝、雷三个姓族人们生活在“山重复而险阻,舟车不通,商旅罕至”的山区,惟以刀耕火种,兼事采猎的劳动来取得生活资料。处于如此落后的自然经济,人们的思想意识比较保守,为了长期得于保持本民族的社会组织形态,及文化传统习俗不受外来的干扰冲击而起急剧的变化,因而演示出生生世世三姓联婚风俗,以致千秋传为美谈。文人墨客辈亦以兴以起之故,无不喜形于书,如《宋史》说:“闽西南溪峒畲蛮,皆盘瓠(古)种”(《宋史》卷四九三《蛮夷一》。)。又“盘古氏之后有沿汀江移居潮州者,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依山而居,三姓自为婚”(《通考》卷三三一四《裔补考》。)。
  《投荒杂录》也记叙畲家蓝、雷姓族通婚的例子,其中有“缚妇婚”一幕情节。说的是迎亲之日,新郎纠集一伙结拜弟兄,他们携带着枪棍绳索,暗地埋伏在新娘必经的道路旁,然后派人侦候新娘子的动静,一旦“猎物”出现的时候,大家舞棍弄绳一拥而上,即把新娘抢往新郎家。又待婚后三日,小夫妻双双返归新娘家负荆谢罪。如果是夫家父母健在的话,则新郎倌就得从此长住在女家。过后若是妻子分娩生育,其夫就要日夜厮守床上喂哺幼婴,却产妇反而下地操作劳务。如此趣味的儿女之情,《太平广记》描叙说:“闽越妻子诞育,婿拥衾抱刍坐于寝榻,称为产翁,其颠倒如此”。(《太平广记》卷四八三《獠妇》。)。出现是类阴阳倒置的民俗风情,是与畲家女子所确立的人身地位有关。由于畲女能从事垦荒种畲的所有重活,而且还操理男人所不能及的一切杂务。确如《畲蛮·礼俗》称赞说:“妇女则井臼、耕织、樵采、畜牧、灌种、缝纫、馈炊,无所不为,无分贫富主婢,勤劳不独田工、女工”。这说明勤劳朴实聪明能干是畲家妇女共有的美德,从而确立了女性倍受尊重的地位,致使“男耕女织”的习俗发生变化,赢得了文人墨客的赞吟。如唐人刘禹锡《建州竹枝词》所描叙的畲家女子短笠跣足,款款踏响田野的矜持:“银钏金钗来贫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太平广记》也称道说,闽越国时期,将乐县畲家十三岁的少女李寄,为民斩除巨蟒拯救同胞的感人事迹(《太平广记》卷二七○《李延女》。)。闽剧《李寄斩蛇》的剧情正演此节故事,给人们重视了一位“椎髻仗剑,将犬斩蛇”的少女形象。还有巾帼英雄许夫人率领畲军抗击外寇入侵的催人泪下的事迹,当时“众兵皆髻左衽,跣足奋战”(《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五二《泉州府部纪事》。)。如此不胜枚举的例子展示着善良美丽的畲家女子“皆椎跣足,荆钗布裙”的绰约风姿,和蛾眉不逊男儿的英武形象,以及献身于民族利益的伟大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由是推知,清代汉人妇女盛行缠足之风,而畲家女子独无此种陋俗的缘故。
  畲家人用自己艰辛的汗水,一步步地注塑着人世间绝美的民俗文化,那百态千姿的习俗风情,确如闪光的水珠汇成浩瀚翻滚的江河,奇迹般地涌向神州四海。当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福建畲族人迁徙江淮地区的时候(《史记》卷一一四《东越列传》。),其之民俗文化也跋越大江南北传播各地区。诸如当今安徽人的菜谱中,就有正宗“蜜啷”、“芋羹”(《朝野佥载·蜜啷》条。)等的畲家风味。民国习望东《江淮杂录》指说此风味就是当时福建畲人迁徙内地的遗绪。据《太平广记》说:“闽越好食蝦蟆,凡有筵宴,斯为上味……先于釜于置水,次下小芋烹之,候汤沸即下其蛙,乃一一捧芋而熟,如此呼为抱芋羹”(《太平广记》卷四八三《芋羹》。)。又如畲人的图腾崇拜灵犬(后称盘瓠王),当闽越畲民迁徙江淮后,安徽及苏北等地区亦有祀察盘瓠王的风俗,如《山谷园诗》云:“紫阳山下盘王宫,三月烟波迷人眼”,此说明江淮人的崇拜信仰有受之畲家风俗的影响。再如《三国志·魏书》中的曹操,“椎髻踞胡床”;以及《后汉书·梁鸿传》谓:“鸿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汉代“举案齐眉”的女子孟光,她的衣饰行止即包罗着畲家女固有可贵的民俗风度。
  不仅如此,畲家风俗还沿着闽粤赣边境的汀江传染到天涯海角。《广东通志》说:“潮、惠之民,多由汀州迁入,男女皆椎髻跣足而行”(《广东通志》卷三三○《岭蛮》。)。
  由于各时期的汉人及其军伍屯戍者像支奔腾的溪流,从东西南北方汇聚在福建地区,在与当地闽人杂处的同时,他们耳濡目染竟然随乡入俗,接受了畲家文化的薰染。《古今图书集成》说,陈元光部卒与“土黎杂处,屯于漳水,椎髻跣足,开山种畲”(《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九五《漳州府山川考》。)。《通鉴纪事本末》亦说,王审知效法畲家人的举止,他“椎髻跣足,以延僧道辈”(《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九《王氏据闽中》。)。说明这些中原汉人的习俗形态与那畲家迷人的风貌正是丝丝相连,缕缕紧扣的。
  然而,畲家人不仅以其之文化传染他族的意识形态,而且她还吸收融汇中原文化精粹来充实自身文化素质。诸如畲民爱唱山歌,此乃史书所谓的“蛮人好歌”之俗。畲家人每在佳节之夕,尤其是中秋明月夜:青年男女彼此相约登山对唱,以歌传情,以调寓意,那通宵的歌声响彻山野,数里山庄充满着欢乐的景象。鉴于原先的畲歌多含有《楚辞》的兮韵,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使其歌词结构不但保持着固有的以赋达情形态,而且带有唐诗的新潮律韵。如漳平的畲歌云:“采来好花一大箩,酿成蜂蜜永世存;夫妻恩爱长流水,财丁两旺子而孙”。一支热烈而充实的山歌,用如火的精力唱出了青春的生命,多么自然,多么优美。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促成了各时期的汉族流入闽土,但其中只以具备畲耕畲居的方式者,才是名正言顺的畲族人。他们客居山区种畲生活,所以土著畲民则称这些汉人的垦畲者的“山客”。大家和睦相处,协力建设家园,共同摧搡着畲族文化向前发展,因而一个具有共同的客方言、畲风俗的群体在福建山区日渐形成。如今福建的畲民中有操客语的自称“山客”、“山哈”者,即说明其祖先来自中州,客居此地区处山种畲为生。这些汉族畲者的后裔多少蕴含着其传承的风情习俗。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亚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