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06
颗粒名称: 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初探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6
页码: 105-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初探的情况,介绍了畲家拳是主要流行于闽东畲族地区的传统拳术,尤以福安金斗洋和罗源八井为著。本文从历史传说、拳术套路、技击风格和民间崇拜等方面,探讨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畲家拳 泉州南少林

内容

畲家拳是主要流行于闽东畲族地区的传统拳术,尤以福安金斗洋和罗源八井为著。本文从历史传说、拳术套路、技击风格和民间崇拜等方面,探讨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
  福安市金斗洋畲民流传畲家拳与泉州少林寺关系的历史传说:清朝雍正年间,少林志士四起,高举反清复明旗帜,震撼着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廷派兵镇压,焚毁泉州少林寺,肆意残杀无辜的寺僧,欺压老百姓。少林寺僧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被迫四处逃难。铁珠流落到福安县金斗洋畲村,畲族人民怀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刻骨仇恨,十分同情铁珠的不幸遭遇,给予热情的接待,于是铁珠隐姓埋名,在畲村金斗洋安居下来。铁珠并不甘心忍受清廷的摧残压迫,立志誓死报仇雪恨。他披星戴月,夜以继日,苦练武功,三年时间,练成一身好武艺。与此同时,铁珠目睹畲民惨遭封建统治阶段的压迫和剥削,于是便开设武馆,教授畲民练拳习武,一时金斗洋畲族掀起舞枪弄棒的“功夫热”。畲民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博采武术精华,创立独具一格的武术流派——畲家拳。
  据晋江蔡永蒹撰于清嘉庆年间的《西山杂志》载:“河南登封县嵩山,……达摩卓锡于兹九载,教僧徒击技,称少林派。……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僧人传授技击于泉南。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泉之少林派隐伏于南邑一片寺、普邑海隅。……散居沿海,授馆村里”,亦有“亡匿永春”。近年新发现的《西山杂志》全本所记述的泉州少林寺材料为史家和武林所珍,80年末只能看到《西山杂志》残本的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教授曾谈及:“晋江蔡永蒹《西山杂志》一书,素为研究闽南乡土史学者所重视”。上述的乾隆诏焚少林寺当为信史。
  乾隆诏焚泉州寺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清王朝统治者一方面加强军队的武艺训练,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练武。清廷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广纳明末遗臣为借口,曾二度焚毁寺院。但寺僧疏散反而更加广泛传播武艺。《东华录》记述了雍正五年冬十一月的“上谕”,其中规定:“着各省督扶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予禁止,如仍有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雍正诏谕也曾提及:“泉、漳一带,文事既昌,武运尤炽”,可见闽南尚武风气已引起清廷的注意,而关注的焦点自然也就是“僧人传技击于泉南”的泉州少林寺了。据《西山杂志》记载,乾隆以泉州少林寺学武弟子胡坤“报父仇”而“殴伤命者多”等为由焚寺。
  清朝火烧泉州少林寺的历史传说在闽南流传经久不衰,时间有“康熙说”、“雍正说”和“乾隆说”,今据《西山杂志》以“乾隆说”为准。畲民究竟是经闽南北上的迁徙中习得泉州少林拳或是泉州少林寺僧循匿闽东传授拳术暂且缓论。闽东金斗洋畲民传说与闽南汉人的这一传说和史料基本吻合,这透露了畲家拳渊源于泉州南少林拳的历史信息。
  1995年3月下旬我到罗源县八井畲族村观察交流拳术,使我顿生惊异的是,畲家拳的风格和技法与我所熟习的以泉州为传播中心的南少林拳没有太明显的差异。
  习武重呼吸节律和以气催力。八井拳术在单个动作之间或若干动作组合之间在短时间作迅速呼吸,这种迅速呼吸是以伴随“呵”声的骤然呼气而同时胸部肌肉没有松懈的情况下吸气来完成的,俗称“开声”,这与南少林拳完全一致。八井的拳术套路有半龙虎、虎装、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半龙虎是最基本的拳套。半龙虎其有十二个组合动作: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跨、按手、十字。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向前三个箭步。挖鞭,一手顶着对方的攻击而后进攻对方腹部。三碰,即一防二攻三攻,突击对方喉部。牵基,“基”即手肢,即先牵引来袭手肢、顺序破坏对方的平衡,继而上袭对方眼珠下击对方腹部。圆化,“圆”在畲语是“转”的意思,即避开对方进攻,转而侧身进攻。赴掌,继圆化之后,以双掌攻击对方的腋下和腹部。牵马,即右脚移置对方其中一脚后,左手扣压对方右手,右手推击对方喉部,同时右脚迅速后移,击撼对方小腿后侧,使对方仰倒。掩耳,双手和挑对方来袭双手,而后实现攻防转换,先后迅击对方眼、耳、胸。断桥,以一手砸击对方来拳之肢(“桥”),另一只手向对方的腹部或阳具作致命性进攻。三跨,第一次进攻以手挑解对方上面进攻,另一手击对方太阳穴;第二次进攻以一手挑开对方上面进攻,另一手击对方腹部;然后再击对方腹部。按手,一手解开对方进攻,另一手击、锁对方喉部。十字,解除对方的攻击,时攻对方胸部,在进攻时步伐三进三退,然后猛跨一箭步,蹲下,用手拉住对方的脚,猛力提起。
  作为入门的基本套路,八井半龙虎拳套相对要复杂、冗长一些,实际上是以最基础的套路糅合了稍复杂的“散技”(即轻于练习而重于实战的若干动作组合)而富有创意。半龙虎的多数动作都可以在泉州为宗的福建南少林拳术技击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对应动作。在南少林练习性的套路动作中,步伐通常是三进三退。在八井畲拳的“十字”中,三进三退而后猛跨一箭步正是南少林三战套路中基本步伐。南少林套路中动作片断通常以一防而后二次连续进攻来组合的,半龙虎拳套中十二个动作片断也多体现一防而后二次进攻的南少林拳技组合习惯。八井畲拳的其它套路如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加工、丰富和提高,其含胸拔背、沉肩扣节、短手近攻、拳刚势烈近似南少林拳派风格。可以说,八井拳术的渊源上属于以泉州为宗的南少林流派,当然后来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堪称“畲家拳”。泉州南少林武术在历史上也在不断发展创新,特别是清代晚期泉州少林寺一代宗师蔡玉明将腰肩发力强化为“翻身俊甲”和拓新了更为舒展的鹤形拳法,使泉州南少林拳发生了部分质的变化。而渊源于泉州南少林和畲家拳所承的泉州南少林拳术传统至晚是清晚期以前的事,这就使畲家拳与当代流行于闽南和东南亚华人社区的泉州南少林拳的差异加大。在八井,我所目睹的畲家拳与发展于晚清、至今无甚变化的泉州南少林主导风格相比较,动作明显较为内收,而“摇身俊甲”即每一动作之劲起于足、腿,发力于腰,腰部作极迅震摇,同时带动肩胛作如飞箭入木时的抖动,以调动全身气力贯达掌梢拳端,这种发力动势在我所见的八井拳术里未见。
  福安市金斗洋是畲家拳又一著名之地。金斗洋畲拳有三战、四门、七大步等十几个拳术套路。三战是畲拳的入门基础套路,又称“入门拳”。它练马步、练架、练力,简单易学,但很难达到精湛,所以拳师们常说:“要想功夫好,‘三战’里面找。”四门是设定遇敌,左闪右躲,声东击西,前用拳击,向后用肘击的成十字形的四门攻防套路。还有一些轻易不露的散技和绝招,如“鲤鱼上滩”,是用两指由下而上袭击对方双眼,“仙人举月”是用三指先击,迅即锁喉。金斗洋畲拳以一力、二硬、三快的“三绝”著称。金斗洋传统拳术重视练“铁沙掌”,方法独特:砍伐一节竹筒,凿一孔,放入一条毒蛇,待毒蛇霉烂后,习武者把手伸入筒内,蛇毒使手奇痒难忍,即略张开五指,用手掌反复猛插米糠、大米、沙。
  泉州南少林拳以三战这一套路作为入门基础的“拳母”传承说法:“行拳头,三战起,学到死”。主要手部动作有双插、坐节、吐、吞、双扣、双敲、开、切、钗。金斗洋三战相辅的又一基础拳是二十,击打成十字的四个方向,前用拳手挑打,向后用肘击。金斗洋的四门与南少林的二十相似。金斗洋的:“鲤鱼上滩”与南少林的“蜈蚣捻须”名异实同,“仙人举月”与南少林贯用的食指弯曲挺节、姆指与中指伸直而略向食指弯曲的先击而迅锁对方喉结的技法相同。泉州南少林重视练指掌功,以手掌插沙,先用细沙,再用粗沙,后用小圆石,功成即为“铁沙掌”。金斗洋练此功除用“蛇筒”外,方法大抵相同。较之罗源八井,金斗洋拳术风格更接近泉州南少林。
  闽东畲家拳应是明清时期畲族在迁徙过程中途经泉州府地区习得南少林拳而后又经过“本土化”改造,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拳种。金斗洋传说在火烧少林寺后,寺僧遁隐金斗洋畲乡,从此畲乡有了自己的拳术,这种可能性极小。金斗洋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流行于泉州地区乃至整个闽南,集中地表述于《西山杂志》的历史文字的翻版,只是将寺僧逃匿和授馆地点本土化而已。笔者在宁德金涵畲族乡新发现的资料可为畲族迁徙过程中受泉州南少林武术影响的观点提供一个重要证据。1995年4月笔者经同事蓝达居博士的引荐,访问金涵畲族乡一个畲民武术世家。这个武术世家拥有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院落,晚上在这里练拳授徒,正对院门的厅堂正中供奉他们尊崇的武术祖师和猎神。神牌正中竖立墨书“五门半山公下南泉州府白鹤山陈六、七、八师公坛前香宝座。”主人解释:“‘五门半山公’是武师,陈六、陈七、陈八拜半山公为师,武艺高强,并善打猎,被广泛奉为打猎神”。“五门”何意?不详。相传火烧泉州少林寺,有五个和尚突围,称“少林五祖”,传下五门同宗拳派。“五门”是否与“五祖”门派有关?待考。从神牌所书可知,“下南”即闽南,陈六、陈七、陈八的籍贯是泉州府,他们应是在畲族迁徙过程中途经泉州府直接向畲民传播武功的师傅,族属应是汉族,这是历史上畲族受泉州府地区几乎清一色的南少林武术深刻影响,积淀于民间宗教的历史印记。由于陈六、陈七、陈八在闽东畲族地区广泛奉为猎神,这条材料也就因这种普遍性而具科研价值。
  从历史传说、民俗信仰、武术风格、技法套路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可以透见畲家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畲家拳最初系从泉州南少林拳派习得,又作了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广义上说,畲家拳至今仍可溯源归宗于南少林武术流派。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反映了畲、汉人民之间长期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志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