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畲洞》与畲族探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03
颗粒名称: 《百家畲洞》与畲族探源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9
页码: 78-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百家畲洞》与畲族探源的情况,介绍了百家畲洞是古代一支畲族居住过的故址,虽然已经荒毁,再没有畲族居住,但作为历史,它的名字早已载入史册,永远不可磨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百家畲洞 畲族探源

内容

百家畲洞是古代一支畲族居住过的故址,虽然已经荒毁,再没有畲族居住,但作为历史,它的名字早已载入史册,永远不可磨灭。
  那么,百家畲洞是怎样的一个山洞呢?请看历史记载:
  一、《漳平县志》卷一《山川》载:“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间,而本县正当其北为要冲。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宽广,可容百家畲种田,足以自给。”
  二、《明史地理志》载:“畲客仅见到漳平县中有百家畲洞,距龙岩、安溪、南靖、龙溪、漳平五县之交,是闽地之蛮,皆称曰畲也。”
  《明史地理志》、《漳平县志》都明确地记载着漳平的“永福里”有个百家畲洞概况。
  漳平“永福里”,现称永福镇。明、清朝代以前,“永福里”范围很广,包括了现在的永福、官田、拱桥等三个乡镇,总面积达二千多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地方,百家畲洞何处是?经查找,百家畲洞现名“石岩洞”,位于漳平市永福镇北部海拔1365米的大苍山南侧半山坳上。此洞分上下两个,均由巨大的岩石堆垒而成。洞口有一小土坪,前方有大石自然围屏。洞口朝南,太阳从东山一露面即能照到。这里地势高峻,视野广阔,居高临下,放眼可看到半个永福。据当地老人说,清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古时畲族“太姥”就居住在这里,指挥百家畲人种地打猎。《漳州地名掌故》一文就有关于它的记载:“江南一向以兰花为‘香祖’,名闻世界的中国兰花‘建兰’,主要产地就是这一带的‘百家畲洞’,是古越族人聚居的地方。相传开拓闽疆的太姥及其子孙,是靠‘艺兰’谋生。”太姥是母氏社会畲族的首领,永福百家畲洞的兰花自古闻名,被列为朝庭贡品,清朝嘉庆八年(1804),还被清朝皇帝封为“进宝状元”。(《福建地名》1981年第3期。)
  古代,百家畲洞的畲族主要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与狩猎。《漳平县志》卷四载:“畲客,古盘瓠之后,性悍鸷。……随山种播,去瘠就瘦,编获架茅以居。善射猎,涂矢以毒,中害立毙。其贸易刻木大小长短为符验。”
  漳平畲族都是住在偏僻的高山峻岭中。由于历史原因,历代与汉族隔绝往来,畲族几千年形成的独特风俗,至今保存,未受破坏。漳平畲族最有价值的珍藏有:一、《畲族歌谱》,二、《盘王开山公腾牒据》,三、《龙犬王图》。
  《龙犬王图》(畲族称“祖宗像片”)为横幅,连环画式,长达二十三栏图。从来不让汉族人看,只到春节或祭祖才挂。内容画着高辛帝王后医身病,犬王拆榜咬死番王,向朝报喜,结婚生子封姓,直至犬王到“茅山学艺”被山羊斗死,安葬等。画幅上有两处文字记载:“辛帝王口说子姓盘元是盘,二子姓蓝元是蓝,三子姓雷元是雷。正开斩山畲,供膳老幼。离田三尺,离墓三丈。并无纳税,自耕自食,无人管着。招女婿姓钟。”另一处写:“天熙元年祖公出生图。盘蓝雷祈保家门请吉。照路途官,各其民口称说奉差人等,得知盘蓝雷子孙永远照身。见不许放行,阻滞路程,许人当官吉星。”
  畲族为何免于纳税?《盘王开山公腾牒据》详细记载龙犬王为朝庭平定外族入侵立功,皇帝赐予免纳粮税。原文录下:
  “大唐,皇治国,为霸燕王结集猛,养吴将军作乱,侵害。出金榜敕招烈士,收获者,愿分国共治及赐三宫女为妻。公卿不敢奏。惟龙犬游来殿前,便说七日不吃。皇问龙犬何为不食。群臣奏,主公敕出朝。龙犬摇头摆尾,称我去收拾燕王。群臣口呼万岁。皇恩准,龙犬长吠三声,辞即去。速过海,七日七夜,寒冷漂慓,直至燕王殿下。燕王见龙犬有色容颜,喜眷养着。燕王会僚客作乐饮宴,醉辞盖锦被,龙犬断其头,回本国呈上,皇帝龙须大悦……敕免纳税粮。”(《畲家风情》第1集108页,漳平民政局1989年刊印。)
  但是,百家畲洞的畲族免纳税粮只到明朝宣德正统年间(1426—1436),此后,畲族照样要纳税。《漳平县志》载:“设抚徭士官,计刀出赋,官府有征抚,无不听调也。”何因?原来百家畲洞集众造反。请见《福建通志》卷八《山经》载:“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距城五十里,八闽志之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间,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深遽宽广,可容百余家畲田播种,足给衣食。四方亡命者多逋聚其间,恁恃险远,易于为乱。明宣德正统间,尚有江志贤、李乌嘴、卢赤须、罗兴进者,乌合群丑,跳梁出没。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仅得宁息。然服则人叛,则兽无常性也,自漳平设县以来,官政易及,不复反侧。然尤在司民社者,控御得其道云。闽书云漳平正当其此为要冲。”漳平地处闽西南之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之间,九龙江上游九条支流之汇合部,高山峻岭,千涧万壑,原始森林密布。这里又是汀(州)漳(州)道要关,临近江西、广东,历代均是闽粤赣三省边境绿林好汉集聚之地。明朝将军方岳率大兵在百家畲洞这一地带围剿了整整十年,还“仅得宁息”!当然,被大批大批地剿杀的还是畲族!经过这次大剿杀后,畲族侥幸余生者,分三路外逃:一路逃到经闽中,经闽东,再北上浙江遂昌一带(前几年浙江到漳平打棉被的畲族,语言他们会通。);二路向西逃经南靖,再去广东潮州凤凰山;三路是北上长汀,去江西、安徽;剩下少数畲族原地疏散在九龙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中。永福文星的“百家畲村”,就是当年未远逃而躲藏下来的一支百家畲洞畲族后裔。
  “百家畲村”离百家畲洞约十公里。《漳平县志》卷一《疆里》记载,明朝属“永福里硿头社”的一个小自然村,现名“白漈坑”。百家畲村直至解放那年,村中还住着一位七十余岁的畲族老妇雷素姑。某天夜里,老虎到雷素姑草寮外打转,想咬她。雷素姑用柴刀敲打竹筒哄赶。她草棚门外养着一只小猪。夜里雷素姑喂猪,喊猪没应,举瓢勺打猪栏,突然一只老虎冲出。原来,老虎咬吃了小猪,还躲在里面睡觉。雷素姑气了,她又买进一头小猪养着,猪栏外挖一陷井,果然,没过几天这只老虎终于中计掉陷进深井淹死了!当时正有解放军剿匪队来这里,一时传为佳话。
  畲族无论走到那里,都有自己相互连系的密语暗号,漳平畲族《龙犬王歌》唱道:
  千里来龙恩犬祖,山门叠叠住子孙;
  一竹劈成三篾半,汝、云、冯、颍密相连。
  畲族无论何省何县何乡,走到那里,相认时,只要你不约而同地伸出三个手指头,说:“一竹劈成三篾半”,或唱出上述畲歌,就知道是自己本族人。“三篾”指蓝(汝南)、盘(云田)、雷(冯翊)三姓。“半”指钟(颍川)姓。钟姓为半,是因招亲“女婿半百子”。汝南、云田、冯翊、颍川是畲族分支派四姓代号的“始祖”。畲族能紧密团结,有家训:
  山有龙头家有源,后代子孙来祖先;
  不认祖先遭雷打,畲族团结万万年。
  漳平现在定居的畲族,除百家畲洞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明朝万历和清朝乾隆年间,从广东潮洲凤凰山和福建漳浦倒迁进来的。至今他们还分布在高山峻岭,土地贫瘠,生活条件极差的山羊隔、小芹菜、尖祠、龙门、灵地、大罗山、中村、岭兜、佳山、易坑等偏僻小山村。
  百家畲洞是畲族居住过的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神奇的古迹。畲族到底何时在百家畲洞居住?漳平有四个历史资料可作研究线索:
  一、《盘王开山公腾牒据》写道:“楚平王天承运敕出。”是说楚国的“天承”年间,楚平王就救他们出来了。“四个儿女子孙传,奔走天下远成名;分开居住置天下,归属一帝治国家。”(龙犬王歌)。
  二、漳平畲歌:“春秋战国乱纷纷,七国鼎立相并吞,楚国蛮奢江南地,百家畲洞我为居。”畲歌也讲到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时代,畲族就住在百家畲洞了。
  三、《漳平县志》卷四载:“楚粤兹蔓尤盛,闽中山溪高深处往往有之。在漳平三姓曰蓝,日雷,曰钟。”是说楚国的时候,“粤”即广东,畲族已“兹蔓”了;“闽”即福建的“山溪高浑处”,畲族也到处都有了。
  四、《百家畲洞与畲族来历》故事,讲他们是从湖北的“郢”或“鄀”(宜城)迁来。故事大意:春秋战国时,楚平王(平王居,公元前528—514年在位)是个淫奢无耻的暴君。王后丑而狠毒,又不会生孩子。楚平王常带猎犬上山消遣打猎,巧遇一山姑娘,强抓回内宫,藏于后院,终生一男一女。王后得知,逼死山姑娘,并且毒死楚平王。承相趁机发动政变,杀了王后,又追杀楚平王家族。幸有楚平王弟将两个孩子带逃出宫,经过千辛万苦,终于逃来到福建“百家畲洞”,在此“开斩山畲”,一代代繁衍下来。(载《畲家风情》第2集,漳平民政局刊印。)
  上述史料可提供研究漳平畲族源流线索。但值得疑问的是故事,楚国的“国都”在湖北的“郢”和“鄀”,从湖北到福建相隔千里,岁时到处林密虎啸,万水千山,似乎不大可能。正如现在首都是北京,但我们这些人并不是从北京迁来。不过,上述四个资料都讲到“楚国”,这倒值得提供大家共同探讨。
  《漳平县志》卷四说:“畲客即瑶人。”畲族是不是瑶人?(盘王开山公腾牒据》有答案:“大隋五年五月给会稽山七贤洞瑶卷,付盘瓠子孙七租,随代流传。毋令违失,如有若坏者,任将此属州县官司投告;如无卷牒者,口说瑶人。”这里是说,“牒据”应“毋令违失”。“如无卷牒者,”畲族不承认你,就说你是瑶人了!历史上畲族与瑶族是有亲缘关系,两族都说自己的祖宗是由“龙犬”变化而来,都有“盘瓠”传说,都说是“高辛帝”的后裔。不同的是畲族只四姓,而瑶族有十二姓。两族住地与习俗断然不同,不可相等。
  百家畲洞所处的漳平市永福镇,低纬度,高海拔,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自古是名蜚江南的“米粮仓,花果乡”。唐宋以后,汉族大批从中原迁入福建,其中一支汉人就占据了永福这片宝地。由于汉人与畲族为了争地,多次格斗,残杀,后来两族谈判,才和睦相处,并在永福兰田共建一座祖祠,以示畲汉两族永远和好。有畲族《苦历歌》为据:
  畲家最先住永福,永福本称百家畲;
  祖公就住石岩洞,蓝田有祖合陈家。
  畲汉共用的祖祠所在地“蓝田”,原先是畲族蓝姓住的。“蓝田村”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畲汉两族和睦相处,历史上也有记载。《古今图书集成》就说唐朝陈元光部卒与“土黎杂处,屯于漳水,椎髻跣足,开山种畲。”(见该书卷1095《漳州府山川考》。)《通鉴纪事本末》说,王审知还效法畲族“椎髻跣足,以延僧道辈”。(见该书卷95《王氏据闽中》。)说明汉族尊重畲族风习。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由于江志贤等农民起义军到百家畲洞“逋聚其间,凭恃为乱”,朝廷派方岳将军率大兵镇压,畲汉在蓝田的祠堂从此才被烧毁。畲族《祖公歌》唱道:
  祖公原先住蓝田,百家畲洞名相连;
  官府欺压地主占,逃转别处去开荒。
  历史就这样明摆着。畲族就是这时才离开百家畲洞!
  由于封建官府欺压,畲族从平地逃到高山荒岭去开荒,并且世世代代住在高山峻岭上。畲族羡慕平地,他们希望过好日子,遥望苍天,但希望总是破灭。畲歌就抒发了他们的全部情感。比如《盘古歌》:
  盘古开天地不平,高山岩崖树难生;
  好花尽是平原地,牛皮凿字争不赢。
  盘古开天路坎坷,单身几多无公婆;
  鲤鱼全是入塘内,几时才能流出河。
  畲歌流露了他们那种羡慕、感慨、不平的痛苦心情。
  封建统治者还造成畲族与汉族的仇视和隔阂。漳平畲族最突出的是他们制定了祖宗法规:“不与庶民通婚”。他们仇视汉族,称汉族为“庶民”,不与汉族通婚。他们采取独特的本领“换婚制度”。同时,漳平畲族婚姻主要是与华安县的官畲、坪水等地畲族交换:如果谁家只有儿子,而没有女儿可换媳妇的,就与亲房堂兄弟间有否女儿可商量去换,将来婚后所生子女,双方均分。如果双方交换的媳妇年龄不相等:一是年龄不相等的女方家长养到和换来的女方年龄相等才出嫁;二是贴钱,每岁贴钱五十元。若没有姐妹可对换,用金钱买。由于换婚,畲族女方显得珍贵,在家庭有显赫的地位。所以,畲族没有重男轻女现象。畲族换婚也有严格的制度:“同婚莫同姓”。但是换婚也有弊病,父母指婚,带着强迫性,给出嫁的女方带来痛苦,《想娘歌》就唱出了女方的苦闷:
  正月想娘心纷纷,好花不共即绑捆;
  路远脚步知难行。倚在床头眼不盹。
  为了姻缘关系,历史上,漳平畲族还与广东、浙江有联系。“爱入潮洲凤凰山”,“会稽山林大石下,七贤洞里是娘家,”等畲歌句子就是一个反映。会稽,查《越绝书》:“禹更名茅山日会稽”,位于浙江绍兴东南十五公里。为了婚姻,漳平畲族还到广东潮洲,浙江绍兴县的会稽认“娘家”。
  百家畲洞存在的客观事实,说明畲族应是福建的“老居民”,许多书说他们是“山客”“畲客”,不对!要说“客”,应当是唐宋以后,大批大批从中原迁入福建的汉族。
  作为研究历史,百家畲洞应是一部史书,它从鼎盛走向衰落,记录了畲族演变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畲族的新思路。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邱水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