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畲民与客家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02
颗粒名称: 永定畲民与客家人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11
页码: 67-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永定畲民与客家人的情况,介绍了蓝、雷、钟3姓畲民大部分布于闽东、浙南等地,包含了钟姓源流,客家迁入,灾祸连绵,畲客之间,保有特色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永定畲民 客家人

内容

蓝、雷、钟3姓畲民大部分布于闽东、浙南等地。上述人氏在永定县也有一部分,长期以来竟被人误认为汉族。根据民政部门调查,该县1988年底蓝姓有122户683人;雷姓23户145人;钟姓342户2091人。他们分别住在湖雷、洪山、合溪、凤城、湖山、大溪、下洋7个乡(镇)19个自然村里。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与当地汉民(客家人)一起,并肩拼搏,开基创业,特别是钟姓畲民,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县内外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先于客家人来这里繁衍子孙,开荒种植,后来与汉民一起共创文明社会直到如今。
  一、钟姓源流
  据历代不同版本的《钟氏族谱》记载和《春秋战国史话》、《中国通史》、《唐书世系表》等史籍,确认钟姓是商朝微子,启公的后裔。“启公是成汤王十六世帝乙王之长子,是纣王的哥哥,其封地在微(今山西省潞城东北),所以称微子。微子启的儿子在尧舜时期任司徒,掌管教化人民,人伦五典之官职。在尧帝时封帝于商(陕西商县);在舜帝时协助大禹治水,立下很大的功劳。周武王克商后,封微子启于宋,其地在河南归德府(今商王县)。后来传至25世宋偃公时,国力富强,自称宋康王。由于暴虐成性,不恤国政,后被齐、楚、魏合兵所灭,三分其地。偃公死亡,三弟烈公奔至颍川钟离(今安徽凤阳县避难,于是就以钟离为姓氏,烈公为一世祖。
  烈公娶姚氏生复公,复公娶姬氏生叶公,叶公娶姜氏生气公。在汉高祖入关乙未年(206),气公仍从父叶公隐居于颍川钟离。传至秦末九世纪钟离昧为项羽部大将,项羽失败自刎,大将钟离昧公因与韩信友善,又同为楚人,便隐遁韩信家,后高祖怨昧,被迫自刎,其长子发,居九江仍故姓;次子接,为避仇去离,而单姓钟,其子孙以接为一世祖。后在三国魏文帝时,封平阳侯,传至唐朝诏京公之后裔室,已至江西南康,直至30世贤公原配黄氏,继配马氏生一子朝公。贤公任节度闽中,掌管军事和民政,因闽地陆戎作乱,父子督兵剿灭,诰授威武将军之职,随军住籍宁化石壁村,后朝公承袭文爵,见鄞江(汀江)白虎村地形秀丽,遂同母马氏及妻欧阳氏携三子:逸、道、远,住筑室安家,即今长汀县址也。后来朝公出任四川都督,马妣卒,葬于鄞江九龙岗,即今汀州府衙也。传至唐朝逵公妣马氏,生有7子:礼、孝、宽、廉、敏、惠、节,子孙分布闽粤等地。逵公在唐宏宗开元时任谏议大夫,于开元廿四年(736)朝廷在九龙岗钟姓祖坟处创设汀州府衙时,适马知府莅任,准将射箭坝田60亩作为钟家每年祭化蒸偿,以展孝恩。后来礼公兄弟及子孙,因官府贪酷不休,遂将产业悉售,兄弟等人各徙他方。
  礼公之孙武公移居武平象洞,传至尚公妣邹氏生二子:山公、岱公。山公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俱中进士;岱公生一子:友盛,亦中举人。他们都入朝为官。后来,佞臣章〓为相,引用奸党蔡京、童贯等植党营私,谗害忠良。故兄弟之子14人被迫弃官逃隐,改姓埋名。以后,隐约已为徽宗所见,为感念钟氏一门国将领,特敕封友文公兄弟为龙源助国尊王,经查武平县《钟氏族谱》94世友文,丁未科(1007)进士,配萧氏生三子:毅公、密公、察公,察公移上杭来苏。在民国版的《上杭县志》和《中国畲族简史》载:明太祖洪武十八至廿年(1385~1387)钟子仁领导畲民起义,直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县从上杭析出。因此,可以肯定,钟氏畲民在宋代乾统元年(1101)以前就已进入无疑,他们的先祖经宁化到长汀至武平入上杭(永定境内)。如今,永定县还有暗家畲、畲禾坑、鸭麻畲、上下畲、出水畲、漳明畲、石云畲等地名留存,可见当年畲民一斑。
  二、客家迁入
  客家的迁入始于东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及以后因逃避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灾难,一部分汉人纷纷从黄河流域的河南中州南移,沿长江而下,起先在安徽、江西,后来流入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一些后来到了闽西,这就是永定客家人的先祖。
  为什么叫“客家人”,据广东《嘉应州志》和福建《长汀县志》载:在宋代开始有“客户”和“主户”的名称。那时候“客户”就是相对“主户”而言的。所谓“客户”,系指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北一带迁来的人们,宋代编纂的《太平寰宇记》记叙梅州地区当时的社会情况时,指出“主为畲、瑶,客为汉族。”在历史上,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共有5次,从唐末五代迁来者绝大部分亦已衰亡。翻开《上杭县志》“氏族”载:今日上杭的不少姓氏,如江、丘、朱、伍、李、官、陈、袁、范、张、黄、曾、詹、谢、严、罗、龚等等,都是从宁化石壁村迁居上杭,时间大多在宋元之际。由于南迁的汉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各种人才俱备,人口繁衍增长速度明显地比“主户”快,客族素质优于主族。虽然主族制订了一系列族规、族法,如不与汉人通婚等等,以免被融合。但是,“优胜劣败”的规律无法阻挡,只能延缓融合而已。于是,社会矛盾加剧,特别突出的是民族矛盾,无法缓和,因而导致了明成化十四年(1477)冬,“溪南里钟三、黎仲端等哺聚劫掠,巡按御史载用剿之不克”,第二年诏起佥都御史高明巡抚福建捕治,及授副史刘城方略斩仲端等11人,平其余党,遂奏折上杭所属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5里19图,添置一县,取名“永定”,含有“永久平定”之意。(民国版《永定县志》。)今新编《上杭县志》在“概述”里进一步证实并补充:“畲民起义军钟三、黎仲端等聚众起义”,“不便治理,遂划出原县辖区胜运2图,溪南5图,太平、金丰、丰田各4图,计面积为979公顷53亩7分田地、山塘,辖2298户13766人,田粮5856石5斗6升9合5勺。”由此见,永定县建置,是畲民领袖联合其他民族和本地域农民,揭竿起义,催化而来。乾隆版《永定县志》也明白无误地记述:永定县地域从上杭析出,起因是由于所谓当时在“草莽之圩,险恶之地,闽之绝域,不得已割而治之”。
  三、灾祸连绵
  永定县建置后并不“永久平定”。据康熙版《永定县志》载:“汀古为八闽之末,而永又是汀州八邑之末。俗险而风朴,地瘠而民贫,崇山复岭,旱潦频年又苦于催科,夫苌楚歌于野,仳离盈于途,户口逃亡有如是乎,萑苻哺山林郊圻喧桅鼓,疆域之沦丧,始有甚焉,以至忠臣孝子,烈女节妇,随着窗衰,草而泯灭,无闻者何可胜数,仁人君子未有不目击而心悲。念至神炝者矣,且永僻处南天”。原来统治者意为析地设县,希图长治久安,殊不知置县后灾祸连绵,引起农民起义接二连三。
  明万历二年(1574),大水冲坏田地200余亩,漂没16户人家,溺死70余人。
  清雍正五年(1727),大水,崩塌房屋无数,溺死100余人,丰田里马山堡,山涧洪水壅没土堡,压死71人。
  嘉庆九年(1804),3月7日城南堤渡船覆没,溺死20余人,盐价暴涨,每斤100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嘉庆廿五年(1820);光绪廿年(1894),因旱灾造成饥荒,知县也不得不出来领士绅和民众一起祷神求雨。
  康熙五十七年(1718)夏季水灾之后,秋季瘟疫大流行,死亡1000余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接连两年饥荒,这年同时瘟疫流行;嘉庆十一年(1806),嘉庆廿五年(1820),旱饥之后,秋季瘟疫流行,同治四年(1865),官军镇压太平天国,尸骸遍地,到了秋季,爆发大规模流行性瘟疫,死人之多,惨祸之烈,是乙卯屠城所仅见。
  乾隆十九年(1754)、廿年,金丰里死于虎者80余人,太平里死伤11人,丰田、溪南也各有死伤。
  嘉庆十三年(1808),金丰被虎伤数十人,丰田伤数人。
  水灾、虎害、旱灾、兵祸等等造成22次大饥荒,其中最严重的是:
  清顺治五年(1648),大饥荒,米价涨到斗1000文,折银5钱。正常价斗米银1.8钱至2钱。
  康熙卅三年(1694),大饥荒,斗米银1两。
  雍正四年(1726)大饥荒。2月斗米银3钱,5月涨至7.2钱,盐价随之猛涨,从每斤银2分涨至8分。一般人买不起,只好淡食。次年发大水,饥荒延续,淡食如故。
  道光十二年(1832)大饥荒。由于长汀、潮州没有运米来峰市,奸商趁机囤积居奇,百姓有钱也买不到颗粒;咸丰七年(1857)大饥荒。斗米价2000文,合银1两;光绪十六年(1890),饥荒,1银元仅买米1.2斗。
  频仍、严重的灾害和饥荒,夹杂着各种社会矛盾,导致一连
  串人民起义斗争,除上述置县前钟三、黎仲端聚众起义外,建县后仍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饶表、黄九起义;四十一年李铁拐、韦高起义;崇祯十年(1637)闽南陈缺嘴义军入永;清顺治六年(1649)历时近三载的苏荣起义;康熙四十五年(1706)黄宜加、曹昌隆起义;嘉庆七年(1802)太平里张佩昌等组织“天地会”,聚集会友千余人进行武装起义;陈天必等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等等。诱发这些农民运动的主要原因除了当时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外,民族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当时我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日益反动、腐朽,老百姓连苟延生命的一点粗糙食物都不可得的时候,官吏、豪绅、奸商却还要加紧敲骨吸髓,逼得人民走投无路,不得不起来造反,不论是畲族、汉族,只要勇者登高一呼,应者便立即云集,大家用原始的武器,推翻吸食人民血肉的反动统治势力,以谋求生存和将来更好的命运。象上述所叙,1477年冬,溪南里的钟三、黎仲端等就是一个例子,虽然被镇压了下去,却已重创统治者的要害,使他们心有余悸,不得不另划新域设县,平抑人民的反抗斗争。无奈历史无情,永定畲、汉两族人民并没有从此屈服于封建统治的权威,反而前赴后继,起义不断,武装斗争始终贯串于明清两代,并为后来的孙中山辛亥革命,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奏了几个地方小调。所有这些斗争,说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断:“在中国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四、畲客之间
  上面已述,畲民到永定开基创业先于客家人。诚然,永定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优秀民系,他们聪明、勇敢、勤劳、富有团结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几个世纪以来,永定的“贡品”条丝烟和菜干,以及其他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家庭婚姻,民情风俗,婚丧喜庆,饲养狩猎,序时民俗,禁忌作彩,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等,无不凝聚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须知,此乃是所谓土著民族(即畲族)的先民和后来迁入的汉民(客家人)长期并肩,共同奋斗,携手共创而来。他们之间,生产、生活互相影响和渗透,再加上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很遗憾,畲民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从而促进现代文化的飞跃,带来当今永定以土楼文化为代表的繁荣和昌盛。
  翻开现存的许多古籍,永定畲民与客家人在许多方面合作共携,早有共识,且有坚实基础。请阅《钟氏族谱》记载的祖训箴规:
  (1)家规当法。凡吾家子孙者,事亲当尽其孝,事长尽其悌,推之一族之人莫不如此,则伦之序,尽尊卑分明。况吾今为人子弟如此,异日为人父母亦如此。上行下效,理势必然,此规模所当法也。
  (2)家法当守。凡吾子孙者,当守以本分,各务生业,戒嫖赌,戒争讼,戒骄傲,戒奢侈,戒逸乐,五者当戒也。又毋以恶欺善,毋以富欺贫,毋以贵藐贱,毋以上欺下,毋以强欺弱,此法度当守也。
  (3)耕读当为。凡吾子孙者,不读则耕,不耕则读,二者人之大端。勤耕可以养身,勤读可以荣身,苟或不耕,则仓廪空虚,便有饥饿之叹;苟或不读,则礼义皆疏,便成愚蠢之人,此耕读者为子孙当首务也。
  (4)勤俭当务。凡吾子孙者,须知勤乃立身之本,俭乃处世之方,勤能致其富,俭则足其用。克勤克俭,兴家立业,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勿贪逸乐而废正业,勿慕虚荣而挥霍奢华。此勤俭二者,犹子孙所当务也。
  (5)族义当敦。凡吾子孙者,见今族大人繁,不能无贤愚不肖之辈,当念祖宗之一脉也。以贤养愚,以才养不肖,不可因斗争而伤大义,不可因小事而诉讼,或情有可原,或理有可恕,当忍耐之。此族义当敦也。
  (6)远族宜亲。吾族根生北域,叶发南疆,皆赖祖宗之一本也。凡遇远方异地之宗族,来往会识,更应热情接待,不可怠慢,疏远而避之,应辨其尊卑、亲疏,亲密联系,询问宗族情况,热情接待之。
  (7)教子宜严。凡吾子孙者,必以义方教子,弗纳于邪,骄奢淫逸,纵俗放荡,是走向邪路之开端也。勤劳俭朴,忠厚诚实,是兴家立业之途径也。必以正道以教育,切勿宠爱而任之,择严师以教诲,使其立志成人也。
  (8)嫁娶宜慎。吾家祖宗,原是高官家族,凡后裔嫁娶之事,必择忠厚善良之家以结亲。嫁女择佳婿,勿贪重聘,娶媳求淑女,不贪厚奁,不可爱富嫌贫,应宜双方十分满意,嫁娶事不可不慎也。
  (9)贪而不谄。凡吾子孙或因天灾人祸而致贫困,或因意外事故而致贫穷,当宽心以待之,不怨天忧人,不妄自为非,自取祸败,不可卑躬屈膝,谄媚于人,致丧廉耻,勤俭节约,克服困难,当艰苦忍耐以守之。
  (10)富而不骄。凡吾子孙或受天子降福或祖宗之默庇,虽富而万钟,贵而三公,亦视有若无,不可傲慢,自姿以欺人,应宜谦恭待人,和睦处世,自本俭节,体恤贫穷,广行施舍,修积旧德,以遗子孙也。
  (11)祭扫坟墓。坟墓者,乃祖先魂骸所栖也。为子孙者,凡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当尽其报本,追远之诚,以供祭祀,追报祖宗之功德。不然,人无祖宗,身从何出?豺狼尚知报本,何况于人乎?
  (12)保藏谱牒。谱牒者,以记祖宗之功德,百世之原委也。世人皆以金玉为宝,而谱牒之宝视以外物焉,岂知国家以史书为重,缄之金贵藏之石宝,以存祖宗历史,子孙胤祚之无穷也。谱牒之宝亦如此,岂金玉可比乎,凡吾子孙者,当思辑录,宜藏存保重,视为金玉,以作传家之玉牒也。
  现在被誉为永定土楼的代表振成楼,内堂联是:“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是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文字精炼,气魄不凡。城关“文明居赖姓主人于清代道光期间亲题楹联”,“居家要辛勤,饱食暖衣,当思来处不易;立心存忠厚,谨言慎行,常觉寡过未能。”颇有治家格言风味,教人勤奋持家,安分守己,与钟氏《祖训》有异曲同工之妙。永定圆楼王承启楼,更有“一木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陈东榕树下广业楼“广行善事家多庆,业扩前修道在勤”。下金丰有一堂联“教子读书,纵不超群也脱俗;督农耕稼,虽无余积省求人。”抚示某土楼的堂联“读书好,耕田亦好,识字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南溪经德堂(江氏)林则徐手书“第一等人忠臣孝子,只两件事耕田读书”。大溪乡道光翰林巫宜福“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等等,其门第不同,作者身份不一,但都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它与畲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忠厚传家,耕田以守本份,读书以求上进,基本一致。长期以来,畲汉之间,携手共进,自强不息,殊途同荣。正因为这样,两族人民经过几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并肩战斗,磨炼成坚毅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已充分认识到兄弟民族都是同疆土“龙的传人”,必须大仁大义。1949年永定全境解放,大溪村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首任村长钟华嵩在村民大会上振臂高呼:“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亲疏,都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共创未来!”原湖山公社社长钟力龙,在开发山区,建立永定县百亩果林场,赢得联合国总部一笔资金,把大片荒山变成绿油油的柑桔林地带;原永定县体委主任钟壮才,创办业余体校,成绩卓著,该校毕业生胡芝兰两次参加世界青年羽毛球比赛,荣获男子单打和混合双打第一名;男子双打和混合打第三名。原永定县委常委钟龙柱,地区芦下坝水电厂厂长雷灿荣,交通局、民政局长蓝友文,下洋镇党委副书记钟福建,政绩显著,众人称颂;湖雷回乡知识青年蓝招宝,3个鸡蛋起家,创办闽区首家山鸡场,饮誉海内外;农民企业家雷作如,富甲一方,他乐善好施,社会反映良好。
  五、保有特色
  尽管历史绵延,社会变迁,永定畲民仍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并且富有特色。如:
  图腾崇拜。畲民笃信盘瓠王,并当作祖宗奉祭。传说,上古时候盘瓠帮助国王平息外患,娶得公主生下三男一女:大男孩生下放在盘子里,故姓盘;二男孩生下放在篮子里,取姓蓝;三男孩生下正打雷,叫姓雷,女儿招一军丁为婿,姓钟。由此开始“三姓半”繁衍后代,形成畲族一脉。至今仍有人家藏有祖图,每年正月初一,三声土铳和铜钟声响,全村人去祖祠敬拜上祖。
  衣锦寄情。有很多人家至今仍保存有古老的畲族服饰画像,妇女绣花船形鞋,方形脚裤,圆领花边衫,布围斗笠,小孩头帽等。
  麒麟祖杖。祖杖刻有龙头,每三年一次于正月十四日在祭祖活动时,彩旗纷飞,鼓乐喧天,畲民纷纷拿出祖杖迎奉,无不欢欣鼓舞。
  特异民风。(1)女子出嫁时手持黄布伞,入洞房后在新房内就餐;(2)农历四月初一日扛菩萨在夜间行进;(3)男女对歌,仍时有存在。如“入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辣椒辣来又放姜,蜂蜜甜来又放糖;老妹脸白又打扮,哪能叫哥心不慌。”以畲民口语构成词意,通俗意深,纯真可爱,语带双关,以物比意,感情笃厚,情意绵绵。(4)埋火种,守岁。大年三十日,把1根椿树点燃后埋入灶坑,谓之“埋火种”。与此同时,厨房、寝室、大厅里灯火通明,彻夜不熄,叫守岁。
  古迹犹存。凡畲民散居各地,均置寨于高山或村口,立有案规以训练乡勇,抵御外侮。如龙安寨、石壁寨、青龙寨、白虎寨、金山寨、曾屋寨、笠麻寨等等,至今仍有部分残垣作念。据考证,永定土圆楼,金丰片人都叫“圆寨”,正是由此而得名。大溪下石村钟氏畲民兴建的圆寨,至今石脚、泥墙完好,来访者无不驻足观看。
  纵观上述,永定畲民(含蓝、雷、钟)3姓,由于长期与汉人杂居一起,后又互相通婚,繁衍子孙,因而逐渐被同化、融合,虽然有些领域已与汉民(客家人)形成共识,共同创造了富有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在许多方面仍保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深蒂固的民族观念没有改变他们的信念,我们不能因为其在历史上曾与汉人携手合作而误称他们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合理解决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江宇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