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399
颗粒名称: 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6
页码: 47-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的情况,介绍了从遗物上看畲族龙、凤的崇拜,从风俗习惯上看畲族龙、凤的崇拜,从历史渊源及文献上看畲族与龙凤图腾的关系,对畲族祖图及史籍误为“犬图腾”的剖析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传统文化 龙凤崇拜

内容

从畲族传统文化来看,崇信龙、凤的遗物遗俗都有,直至今仍留存,特别是以凤鸟崇拜的影响最为深广。
  一、从遗物上看畲族龙、凤的崇拜
  福安市大林畲族村现有124户,人口567人,绝大多数都是钟姓人家,占90%左右。村口有一座钟氏宗祠,始建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修。祠奠厅正面及两侧神龛供奉着478个祖牌,从元代开基始祖至光绪八年共达三十四世均保存完整。这些祖牌制作精巧,当中一块较旁的都大,特别引人注目,高达60厘米,宽25厘米,为其它牌的2倍,牌上刻字曰:“元处士十四祖考清公肇迁韩阳西门外大林开基族派妣吴氏神位。”原来,此牌供奉人物为大林村的开基始祖。个个祖牌虽形状各异,然纵观其上部皆雕龙头状,令人敬而生畏。乃至当地钟氏追溯远祖唐代钟景其那块神牌上部亦是龙头。由此说明畲民对龙崇拜由来已久。
  闽东畲族博物馆存有从畲族地区征集的民族文物,之中有始祖杖,用木做成,杖长1.4米余,杖上端镌刻龙头,杖身葫芦藤缠绕如蛇身状,故始祖杖也称龙头杖。祖杖为民族象征,存宗祠供奉。人们很敬重祖杖,在宗教活动时由东道法师把持,余者不能动;进行其它仪式时,则将其置于正堂上方香炉旁。
  馆藏文物中有一面开道旗,长40厘米,宽30厘米。旗质地为白绢,边上镶有5厘米的红色棉麻布,旗面上染印的图案是黑色凤凰,展翅欲飞,栩栩如生。开道旗是畲民迎祖时走在前面的旗子,也是始祖的标志。
  二、从风俗习惯上看畲族龙、凤的崇拜
  龙凤图腾文化深入到畲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其节日、装饰、婚俗及传说中都能具体体现。
  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为畲族分龙节,忌挑粪、洗衣、晾衣,以免污秽神龙而不降雨、遭旱灾;忌打进入家中的蛇,认为蛇是祖宗,回家来探望,不能敲杀。蛇乃龙之原型。
  在服饰方面,畲族妇女头髻被称为“凤头髻”,象征凤凰的丹冠,头上戴“凤冠”、插凤钗。浙江的畲族妇女戴竹制凤冠,长约三寸,以银片包裹,朝前一端截平,后一端尖削紧靠头发,缀以珠络罗帕钗环,故《松阳县志》云:“凤挑”,福建畲女上衣花纹鲜艳华美,色彩对比明快和谐,形似凤羽;花鞋上有“凤尾札”,故畲族女子装束称为凤凰装。这是凤鸟图腾信仰的遗迹。
  在民俗事象中,每逢喜庆(如结婚、上梁、迁新居),畲族人民就把“凤凰来仪”或“凤凰至此”尊崇地用红纸写成字幅,贴在厝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把“丹凤朝阳”的彩色图样画在床后壁的正楮上,祈福禳灾。女子出嫁时,父母把煮熟染红的鸡蛋称做“凤凰蛋”;塞在陪嫁的被服箱里,以示吉祥;放在花轿里,让女儿过桥时抛一只“凤凰蛋”以驱邪禳灾,祝福祈祥。这是畲族尊崇凤凰的表现。
  神话传说如《凤凰山》、《凤凰装束的由来》、《凤凰在此》等及叙事长歌《凤凰山》,都反映了畲族沿袭东夷部落族信仰凤鸟图腾的痕迹。《凤凰山》故事即云畲族祖先从凤凰蛋中出世,在凤凰山繁衍了四姓族人,后因外族人入侵被迫外迁。在民歌《高皇歌》里也有“送落凤凰大山宫”、“凤凰山上鸟兽多”、“凤凰山上实在闲”、“送落潮州凤凰村”等歌句,把自己开山始祖居住的地方称“凤凰山”。
  三、从历史渊源及文献上看畲族与龙凤图腾的关系
  畲族历来认高辛夷裔,这在祖图、族谱以及《高皇歌》等文献上可看出,也反映在祠堂正柱或堂屋祖宗神位的对联上,曰:“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高辛祖史称少皋,是古代夷族的首领,崇拜凤鸟图腾。《左传》中引郯子之语说得很清楚:“我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高辛氏帝喾,是少皋之孙,自然又继承了少皋的文化,崇拜鸟图腾。故畲族图腾当是继承高辛夷的凤凰。
  就拿传说中盘、蓝、雷、钟四姓氏的始祖忠勇王(或称盘瓠王)来说,是源自高辛,是高辛帝皇后耳出“虫”即龙、“茧”应为凤凰蛋即凤凰,这是畲族龙凤图腾的反映。
  再以盘瓠而言,文献中也有写作盘护、磐瓠、盘匏,畲族人民实际上就是指盘古,且先前盘瓠与盘古指同一人(下文加以论述)。盘古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或英雄,他同女娲、伏羲、轩辕、雷神等一样,都是“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这也是畲族信奉龙的反映。
  四、对畲族祖图及史籍误为“犬图腾”的剖析
  在畲族传统文化遗存物中被世人称为“祖图”的长卷连环画(大多数是民国时期之作,现存最早的为清代),其神话色彩浓郁。大意为在远古时期,高辛帝之母患耳疾,请太医治疗,太医从其母耳中挖出金虫一只,皇母命臣养虫,金虫变为龙麒(亦有作犬之说),臣报高辛帝。时遇番王率兵侵疆土,帝出榜招贤,胜番者以第三公主嫁之。龙麒揭榜请战,帝送其过江海。龙麒至番王殿,趁番王酒醉,咬断番首,衔回国见帝,帝大喜,设宴待之,并与三公主商议嫁事,招龙麒为驸马。三公主嫌龙麒相貌不扬,命臣交龙麒扣入金钟之底,七天之后变为人身再嫁。龙麒化为人身以后,与三公主成亲,婚后幸福美满。帝封龙麒为忠勇王(也有称盘瓠王),并生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赐女婿为钟姓。此后,盘、蓝、雷、钟为畲族后裔。
  祖图中“盘瓠”的内容基本上与《搜神记》盘瓠故事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于是一些民族学家就以此断言畲族图腾为盘瓠图腾,盘瓠图腾即狗图腾,此乃历史阶段的误会。
  我们姑且不论祖图中有作龙麒与犬、忠勇王与盘瓠王以及依据一般的民间神话就可断言畲族图腾,就此神话的本身而论,高辛帝母后耳出“虫”即龙、“茧”即凤凰蛋或凤凰,乃是畲族龙凤原始图腾观念的反映。可一些学者忽略了畲族谱图歌中共同认定高辛夷裔,忽略耳出“茧”化虫正是高辛夷龙凤崇拜传承真谛,而套用东晋干宝《搜神记》和南朝范晔《后汉书》里描述盘瓠子孙的后部分,不顾“蛋”化鸟(凤凰),“茧”化虫(龙)这一客观思维逻辑,而误为“狗名盘瓠”就言畲族为狗图腾。
  干宝、范晔何以不顾“茧生虫、蛋生鸟”这一客观思维现象,而继以“化犬、畜狗名盘瓠、变人”这段节传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中国自古就有区别“华夷”的观念。拿《春秋》来说,在谈到中原文明的国家时,都要加一个“人”字,如齐人、秦人,而在谈到四周邻国时,仅以夷、狄、戎、蛮来蔑称。汉唐以来四邻以属国、朝贡国的身份向慕归顺中原,而中原则以天朝上国的身份君临四邻,形成了一种不完全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又使中原统治者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这在文化上也体现出来。尤其秦汉始龙凤就被历代帝王占有,自称为“真龙天子”,不容许夷蛮戎狄认先王龙凤祖先,于是畲族作为祖先崇拜的龙凤——盘瓠——狗的观念就给予错位形成(参阅肖孝正《再论畲族图腾及其高辛夷史源》),便几个朝代相承下来。畲族认高辛夷裔的谱图歌,难免受几个朝代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畲族无本民族文字而用汉文,这种影响极大。尽管如此,可仍然有相当部分祖图中是没有狗的。
  在“祭祖”的宗教活动中,也有被一些文人引证畲族信奉盘瓠(即狗)图腾的证据,所谓要挂“盘瓠”祖图隆重祭祀,要跳狗图腾舞,且秘而不喧。其依据引自《赤雅》:“时节祀盘瓠是也……奏乐则男左女右……祭毕合乐男女跳跃,击乐阳有节。”
  我们先不谈《赤雅》为一志怪书内容的可信性,且从其创作年代而言,是明代邝露游玩广西归来因记当地风情而成此书。而在明代,毫无疑问畲民已定居在福建、广东、浙江生产生活,形成一定规模。可明代广西根本无畲民生活的任何迹象,两者根本沾不上边,何以依据《赤雅》所述,就将广西当地有人祭盘瓠就与畲族硬套在一起,而论定畲族有对盘瓠(即狗)祭祀和图腾崇拜。让我们试看畲族心目中盘瓠是怎样的形象,在畲族古歌《盘古歌》(也称《盘瓠歌》或《盘匏歌》)中曰:
  当初造天盘古(瓠)王,造天造地渺茫茫,
  造出山河和海水,三山六海一分田。
  从歌中可以看出,畲族是把盘瓠与盘古这一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神”或英雄连续在一起,看作同一人。河南淮阳汉族祭伏羲陵,也称人祖伏羲为盘瓠。正如常任侠《沙坪坝石棺画研究》:“伏羲、包牺、盘古、盘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且从“三山六海一分田”的地理范畴上看,畲族先民居住地应在东夷地域,与广西无关。
  事实上,畲族在“祭祖”活动中,也无对“盘瓠”祖图隆重祭祀。所请的神是天神、道教神、战争神、师爷神与祖宗神,并有两位是“东皇公”、“西皇母”;挂的祖宗正中有天神像、道教神像、祖宗神像(如“三清”、太上老君、支系祖公祖婆图),下摆六只或五只香案。画有盘瓠的图轴则挂在两廊板壁或门口墙上,不设祭供,是名符其实的“装门面”。古时祭祖是很严格的,有“神不歆(受祭)非类,民不祀非族”的种族观念,盘瓠若是“祖宗”,岂能如此怠慢、冷落他?
  畲民不仅祭祖时不敬狗,平时也毫无敬狗意识,打狗、骂狗是家常便饭。不吃狗肉的人是有的(包括许多当地汉人),那是认为狗为秽物怕吃人玷污身体而倒霉,非禁忌;也有畲民养狗吃狗肉,并无禁忌。只是因盘瓠长期错位为狗,有人故意大谈畲族盘瓠图腾时才引起畲族人反感,可又被误为是图腾禁忌;若不表态则认为是“秘而不喧”而误为赞同,这岂不荒诞。以上表明,不看祖图及习俗的具体内容和实质,仅将其断章取义,牵强释为“畲族狗图腾”是十分谬误。
  综上所述,畲族是尊崇龙凤,以龙凤为图腾崇拜。当然,畲族人民随着时代进步这些风俗习惯在现实生活里有了极大的变化和消失,可我们仍能从这遗风遗俗中窥见畲族人民对龙凤的信仰。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钟亮
责任者
张登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