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397
颗粒名称: 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11
页码: 29-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的情况,介绍了畲族祖先崇拜可源于其历代相传的“盘瓠神话”故事,上古三代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族社会“半染华风”先崇拜观念及其活动仪式也明显带有一些汉文化影响的色素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祖先崇拜 汉文化

内容

福建是畲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他们分散在福建境内大多数县地,以闽东地区最为集中。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与汉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中,交往密切,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他们在祖先信仰活动方面,既汲取了汉文化部分思想观念,又保持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点初步的探讨。
  一
  畲族祖先崇拜可源于其历代相传的“盘瓠神话”故事。传说上古时代,高辛帝曾下诏张榜求贤,谁能率军击退西部犬戎兵,并斩其番王首级,不但赐予黄金千镒,食封万户侯,还许诺下嫁公主。这时盘瓠揭榜只身闯入敌营寨,乘敌不备咬断番王头颅,趁夜叼回皇宫报捷。高辛帝见状大喜,下旨庆功,并在宫中为公主和盘瓠举行隆重的婚礼。盘瓠谢绝了高官厚禄,带着公主离开皇宫移居南山,生儿育女,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
  有关“盘瓠传说”在历史典籍上也有记载,比较重要的有东汉的《风俗通义》、《后汉书》、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等。各书记述内容大同小异,故事情节荒诞不经,但作为一个民族起源的神话,多少包含了一些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即原始社会曾普遍流行的图腾崇拜。原始社会畲族先民狩猎山伐,猎犬是他们亲密、忠实的伙伴。在畲族先民眼里,猎犬勇猛、机警,与本部族能否获取猎物以保障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产生对犬的敬畏和亲近的思想观念。
  这种图腾崇拜观念是基于人类早期的低级思维,无法将人与自然界相区别开的情况下,把人类与动物混同一体。同时也由于人类利用与支配自然界的能力还极为低下,不得不选择某种动物作为仿效与崇拜的对象,幻想它们能像亲属一样,保护自己,并希望效仿它们的凶猛能力与机灵,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与生存的能力(何星亮:《图腾的起源》,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原始的图腾崇拜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萌芽,是人还不能认识自身来源时的必然产物,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最早的祖先,应当是图腾祖先”(杨堃:《女祸考》,载《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著名的学者弗洛伊德也说过:“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第14页,台湾志文出版社。)”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自身起源的奥秘,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不再象以往那样盲目的依赖于动植物的恩赐。这是早期人类社会观念的一大进步,反映在原始宗教观念上,就是由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演变成人格化的图腾崇拜,表现为人鱼形、人兽形、人鸟形等塑造中的祖先神灵,比如有“蛇身人首”形的伏羲,有“人身牛首”形的神农,还有“鸟身人面”的句芒等,类似半人半兽的形象在重要典籍《山海经》中屡见不鲜。
  畲族盘瓠始祖传说,就是原始人由图腾向祖先崇拜过渡的真实写照。虽然人们已意识到人类与动物的明显区别,但传统的图腾崇拜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对始祖盘瓠的神奇来历的传说,仍然打上了早期动物图腾崇拜的烙印。
  上古三代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族社会“半染华风”(道光《建阳县志》卷2《畲民风俗》。)其祖先崇拜观念及其活动仪式也明显带有一些汉文化影响的色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盘瓠神话故事的充实
  畲族先民的早期盘瓠图腾崇拜,是原始人一种朦胧的宗教意识,只是简单地回答本部族如何起源的问题。但到东汉应劭笔下的《风俗通义》中有关盘瓠神话故事的记叙看,畲族对其祖先起源的故事补充了新的内容,突出了盘瓠在高辛帝时为国退敌建立功业的事迹,并被高辛帝招为驸马的显赫地位。只是盘瓠不愿留在宫中当官,自己携公主远遁山中,过着隐居式的生活,这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重门第、别贵贱的风气有密切的关系。在畲民传唱的《高皇歌》中,也把本部族的盘、蓝、雷、钟等姓说成是高辛帝恩赐的,而且享受皇帝恩准的“永不纳赋”的特权。至今在一些畲民地区,举行隆重祭祖活动时,常打出一面写有“代天征番招有功为驸马”的旗帜,以显耀祖宗的荣光。
  西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秩序,确立了宗法制度,以规范各族姓间和每个家族内部的关系,由此区别贵贱与等级,从而逐渐形成了崇尚名门望族的风气。盘瓠被招为驸马,又得到高辛帝的赐姓,自然是一位有身份和地位的始祖。经过加工后的盘瓠神话,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图腾崇拜,而上升为人类早期宗教信仰更高一层次的祖先崇拜,这反映了畲族人民在与汉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其宗教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盘瓠神话故事的扩充,使其祖先崇拜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了畲族祖先起源与发展的传说故事情节。
  同时,《高皇歌》(也叫《盘瓠歌》)中除了保留盘瓠离奇曲折的神话故事外,还增加了畲族迁徙、发展的历史内容,使《高皇歌》成为畲族的一部不平凡的民族史诗,在畲族内部代代传唱,家喻户晓,也被畲族人民称之为“传家歌”。
  2.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影响深远,也对畲族的祖先崇拜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高皇歌》中,就叙述了盘瓠为了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敌人,爬山涉水,历尽艰辛,上闾山拜徐真人学法。神仙法力无边,学习到本领就能抗敌降魔,战无不胜。闾山是福建地方民间传说中的仙境,隐没在闽江下游,数百年才能显身露脸一次,只有具备神仙气质的人才有可能适时入山,拜真人为师(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盘瓠学成后胆高艺强,能驱魔降妖,因而能庇护子孙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可见,道教信仰在畲民社区中也广为传播,使他们对祖先崇拜观念中,增加了具有道教色彩的学道练法的情节,这在畲民祭祖仪式上也可以看出仿效道教的一些作法。
  畲族祭祖活动也分为家祭、墓祭与祠祭。家祭是畲民们以小家庭为单位祭祀祖先的方式,畲族居住比较分散,人们称为“大分散,小集中”,加上崇山峻岭的阻隔,畲族村寨间的具体祭祀仪式也是因地而异,一般是逢年过节要敬奉祖先,每月初一、十五要焚香点烛,摆几样菜、小果祭祖。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为祭祖大节,福鼎畲族改八月十五为十二月十五作为最大的祭祖节;另外还有独特的三月三染乌米饭祭祀祖先等。在家中厅堂上设案祭供,挂祖图、立祖杖,除了祭始祖盘瓠外,也同时祭祀本姓祖先,如宁德畲族蓝氏就奉白马大王为本宗先祖(《畲族社会调查》第10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祭祀时,点香燃烛,供奉几盘牲品菜饭,全家人均要参拜。仪式须由学过祭祖的人主持。畲民以能主持祭祀仪式为荣,但想主持祭祖仪式,须先通过“传师学师”仪式,按畲族传统,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祭祖仪式,又叫“度身”或“学师”。
  为什么要“传师学师”呢?畲民相传,盘瓠不愿留在王宫贪图富贵,只身上闾山学法,建家立业。后世子孙敬仰始祖不畏艰难,勇于创业的精神,崇尚做一个有智勇有本领的弟子,所以,每个畲民都希望通过主持“传师学师”的祭祖仪式,继承先祖的意志和力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勇士。学过师的称“红身人”,未学过师的叫“白身人”,只有“红身人”才有资格主持祭祖。
  “做醮”多在家中举行,日期由祭师选定,仪式举行前,家人要从自己同姓同支的“祖祠”,挑回“祖担”又叫“游祖”,祖担是两个竹编的箱子,装有祖图、祖杖、祖簿、香炉、龙角、龙刀、铃钟等,把这些东西一一摆放在堂屋香桌上。仪式由法师主持,法师用念唱、歌舞的方式,叙述始祖盘瓠学艺的艰难历程,唱罢引弟子三拜天地、始祖、本师公(学师前辈),接着参牒、取法名。法师还要传授头冠、衣衫、剑刀、号角、笏板、锣、鼓等物品给弟子,然后进行洗坛、置坛、坐坛、传渡、折坊、坐筵等一系列仪式(施联朱:《畲族风俗志》第168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礼仪繁琐,费用较重,也给大多数畲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代以来,做醮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地方成为畲族少数上层人物垄断的特权(蒋炳钊:《畲族史稿》第280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通过“做醮”后才有资格主持祭祖礼仪,祭过祖先的男人称“法师”,女的则叫“皇母娘”或“西皇母”,女性没有行“度身”(学师)仪式,只要夫家上代有人做过“西皇母”,自己有子孙就可以请“法师”主持祭祖仪式。祭过祖的人,要把取得的“法名”、“做醮”日期写在红布条上,结扎在祖杖上,表明是有身份的人,可以主持祭祖活动或作孝子为父治丧,否则要去请祭过祖的人来。
  从“做醮”的传说与仪式作法来看,畲族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仪式形式和用品也与临近的汉族人“做醮”大同小异。这种现象与道教文化对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明清以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的史实是相一致的;就是今天无论在畲族社区或在汉族社区的敬神拜佛活动仪式中,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道教部分仪轨融入畲民的祭祖活动中,使畲民的祖先崇拜活动逐渐礼仪化,表明了畲族祖先崇拜活动的趋向统一和规范,这点在畲民宗族的祠祭中得到更充分的反映。
  3.封建家族制度的移植
  夏商周时,敬天法祖已成为国家的最基本信仰,并利用祖先崇拜来加强全体族人的团结。商周时家族的组织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血亲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家法制度,从天子“大家”到士“小家”都必须承担祭奠祖先的职责,以此维系其隶属的家族成员,即“敬家收族”(《礼记》卷10《大传》。),这样由上而下形成系统又严密的家族天下。秦汉后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利用祖先崇拜观念,并赋予儒家新的封建伦理内容,即宣扬孝悌、亲情以及尊上顺从等封建道德观念,以此来笼络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达到稳定其政权的目的。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族内部也讲究姓氏家系,大多是血缘亲近的同姓聚居成寨,基本上是一姓一村,而且也是在共奉一个共同的祖先的前提下,移植了汉族的封建家族制度。
  畲族内部的家族组织也是以血缘姓氏为基础的,每个家族一般都设有祠堂,祠堂既是家族议事社交的中心,也是家族祭祀祖先活动的主要场所。祠堂之下又可分为“房”的组织。各家族都设有公产田,即族田,作为家族祭祀和其它公共事务费用的经济基础。也设立族长,管理家族事务,如主持修编族谱和祭祖活动等(施联朱:《畲族风俗志》第45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畲族内部的家族组织与各地汉人的家族制度大体相同,都拥有中国封建家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即祠堂、族田、族谱、族长等,也特别重视整个家族的祠堂祭祀祖先活动。
  畲族人的祠堂规模不大,前厅议事,后堂祀祖,厅堂上设有先祖神龛,上置祖牌、族谱和香炉,浙江一些畲村的祠堂没有设立祖牌位,只挂画像(祖图)。祠祭的时间一般也分为春秋两祭,现在福建许多地方的畲民也只兴每年一次举行祠堂祭祖活动,福安市的《雷氏宗祠》规定每年农历二月祭祖三天三夜;罗源地方畲民祠堂祭祀时间定在七月十一日;福鼎县畲民则选定在十二月十五日;宁德市畲民还流行过三年一大祭的传统,可见祠堂祭祀礼仪的日期因地而异,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祭日,这与始祖盘瓠传说中的生卒年月不详有关。
  每年祠堂祭祖活动,由族长或本族名望最高的长者主持,另选出2名通赞、2名引赞、2名读祝、1名司众钱、1名司箔等司仪。祭祀礼制基本上仿照汉族礼仪,有祭田的由田租收入支付开销,无祭田的每家平均分担。祭日前一天,族人要整扫祠堂,陈设器皿,洗涤用具,备办牲礼供品,全猪全羊是常见的牲品,特别是全羊,祭祖供品中是不可缺少的,传说盘瓠始祖是被山羊撞落悬崖而不治身亡的。供品盘数无定例,通常拼凑成双数为宜。
  祠堂祭祀大典也是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犹如过年节一样隆重、热闹。祭日半夜子时(晚上11—1点钟),放铳一响,通告全寨,大家闻声而起,穿上整洁衣衫,做好参祭赴会的准备。丑时(1—3点钟)铳枪二响,每家成年人手捧香烛供品纷纷前往祠堂,有的地方祠堂规模较小,容纳不了众多的参祭者,就规定由每户家长代表参加,叫“陪祭”。个别地方畲民祠堂祭祀,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妇女不能参祭,只能旁观,显然受到汉人男尊女卑封建观念的影响所致。参祭者进入祠堂门时,有的地方要采取半跪半蹲式行进,将香烛祭品排列在供桌上,然后退站两旁。大约黎明时分,放铳三响,祭祀礼仪正式开始。法师设坛请天神安位,接着迎《祖图》、祖杖、《族谱》入祠,行悬图、置杖、开谱等礼仪,俗称“请祖安位”,实际上就是汉人所说的“迎神”仪式。这时鞭炮鼓乐齐鸣,合族祭祀祖先,共同瞻仰盘瓠创业的历史画卷,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祖先传奇的功绩,激励后代继承家业,发扬光大。随后齐声高唱《盘瓠歌》,边歌边舞,气氛热烈欢快。这种场面对所有参加者都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深深感受到祖先的伟大,族亲的团结。
  祠堂祭礼完毕,也要举行盛大的迎祖出游活动,迎祖队伍组成有:锣鼓队、彩旗队、龙头队、刀枪队、舞蹈队等。出游时锣鼓开道,彩旗招展,其中一面写有“代天征番招有功为驸马”旗帜格外引人注目。出游的目的是祈求祖灵赐福于全寨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迎祖队伍所经之处,畲民家家户户出门焚香朝拜,并燃放鞭炮,感谢神福降临。山寨的大道小路走遍后,迎祖队伍才返回祠堂。有的地方畲民祭祀礼仪长达两三天,法师还要应各家的请求,分别代读“疏文”祈神赐福。
  迎祖队伍回到祠堂后,要行谢神、送神、封谱之礼,礼毕各家各户的代表带走自家的香烛供品,有的地方仍以半跪蹲的方式退出祠堂,将供品摆在家中的祖龛上。最后参祭者聚宴一堂,有的地方畲民则是全山寨不分男女老幼一起聚餐,叫“饮宴”(《畲族社会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与汉人称“饮福酒”相似。饮宴虽说是祭祖礼仪中附带的一项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笼络感情的作用,通过聚餐敬酒,能使大家平日淡化的族亲关系得到亲近与加深。饮宴完后整个祠堂祭祖仪式的活动才告结束。封建家族制度的移植,促进了畲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增强了畲民内部的集中与团结,也使畲族的祖先祭祀活动普遍化与制度化。
  三
  从上述几点的分析看,畲族祖先信仰活动中,受汉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将汉族宗教文化思想有选择地融进自己的宗教信仰观念中,大大丰富了畲民宗教信仰活动的意识和仪轨。虽然如此,畲族人民仍然保留自己对祖先信仰的民族传统,尤其是在秦汉以后,汉族的封建文人学士的种族偏见,故意渲染犬变人的怪异故事,混淆始祖与图腾的崇拜关系,达到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情况下,顽强不屈的畲族人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祖先崇拜,他们编唱史诗《高皇歌》,编画《祖图》历代传阅,以教育后代子孙不忘祖先与传统,维护本民族祖先信仰的文化特色。
  畲民所唱传的《高皇歌》,热情讴歌了始祖盘瓠的出生、转世和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并不回避对盘瓠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遗留下的思想意识,所画长卷《祖图》,也是根据盘瓠传说情节而绘制成的,在祭祖典礼上,高悬《祖图》,“山中自称盘瓠后,备画其像,岁时祝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6册《防闽山寇议》。),同时齐唱《高皇歌》,共同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过去有的地方与汉人杂居一处的畲民,为了避免外人的干扰,祭祖活动闭门关窗,悄悄进行。祭祖时间除了逢年过节、农猎活动、婚嫁喜庆等要举行祭祀外,畲族还流行一个本民族的独特祭祖节,即三月三染乌米饭祭祀祖先。
  这个习俗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盘瓠喜欢吃乌米饭,后代子孙就在这一天做乌米饭祭祖以表明是他的传人。也有说畲民过去的米饭常被人偷去吃,前辈们就用墨颜色染米成乌饭,外人以为米饭变质了就不敢抢去,自然畲民就过上太平无忧的日子。福建畲民最流行的说法是,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的畲军被围困在深山里,粮尽路绝,又值寒冬时节,草木凋零,处境险恶。雷万兴察看地形时,意外发现山上只有乌稔树还存有果实,急忙命令部下摘食充饥,将士由此振奋,斗志倍增,使官军企图饿死畲军的阴谋不能得逞。畲军从容自如休整,养精蓄锐,于第二年三月三日挥师出山,发动反击,打败了官军,凯旋而归,举寨欢庆大捷。雷万兴又吩咐手下的人上山摘些乌稔果实来庆贺胜利,然时适春暖花开,乌稔树刚刚发芽,还未开花结果,他们只好摘些乌稔叶回寨,捣碎叶片用布包起来,放进小锅里煮开,水变色后,取出布包,倒入糯米浸泡,待米染成紫黑色,就可捞起装进木甑里蒸熟。这种乌米饭乌黑香口,故名“乌米饭”。从此,畲民为了纪念抗击官军胜利而定三月三日为庆祝节日,日久相沿,逐渐衍化成蒸乌米饭祭祖的风俗习惯,每年三月三,畲家户户采摘乌稔叶蒸煮乌米饭祭祀祖先,祭毕合家聚餐,或将乌米饭馈赠亲友近邻。
  在祭祖仪式上,虽然采用了汉族民间焚香、燃烛、烧箔和请法师做醮等方法,但仍然流行本民族的传统歌舞形式。在祈求神灵福佑过程,都伴有边歌边舞的场面,舞蹈有《祭祖舞》,男女引亢高歌,手舞足蹈,气氛浓烈。还有引人入胜的迎祖神出游的舞蹈,一路载歌载舞,锣鼓喧天。行进中,畲民要跳《龙头舞》和《迎祖舞》,龙头象征始祖,其舞蹈反映子孙缅怀盘瓠王的建家立业的功绩。《迎祖舞》所表现的崇敬对象是整个的列祖列宗,其舞蹈中有三步一回头的动作,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拜。出游队伍返回祠堂,法师还要带领参祭者跳《独角舞》和《铃刀舞》等,动作粗犷,节奏明快,多姿多彩,把祭祖仪式推向高潮。歌舞祭祀是畲族祭祖活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使整个祭祀礼仪充满节日娱乐的气氛。
  对盘瓠崇拜观念还保留在畲族妇女的服饰上,最有特色的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头髻高高盘在头上,叫“凤髻”,衣裙绣有各种彩色的花边,代表凤凰羽毛;腰是悬挂银器作响,意为凤鸣。据说是三公主与盘瓠成亲时,三公主就穿着凤衣、戴着凤冠,光彩照人。后来畲族女孩一定要穿着凤凰装,既纪念三公主,也借喻凤凰能带来吉祥如意。
  畲族各姓都尊奉盘瓠为始祖,祭祀时,允许不同姓的畲民参加。闽东一些地方有两姓共用一个祠堂的现象,祭祀祖先轮流进行,他们都强烈意识到拥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汉族则不同,对遥远的祖先的观念比较淡薄,看重近祖的亲疏关系,百家千姓,各祠堂间的排他性十分明显。畲族还在日常劳动生活中,用山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歌颂,迄今在畲民社区还保留有大量的这方面内容的山歌。
  近几年,各地祖先崇拜活动渐趋流行,各地政府也重视宣传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畲族文化得到维护与发扬,其祖先崇拜观念更为世人所理解,祭祀礼仪不再回避外人,公开而隆重举行。历史上畲族在与汉族交往中,有选择地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如在祖先祭拜仪式上,既有汉文化的繁文缛节,又有本民族独特的歌舞表现,这是畲族祖先崇拜活动中具有畲汉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特点。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彭文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