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尺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风俗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366
颗粒名称: “打尺寸”
分类号: G852.9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打尺寸”是畲胞根据山区竹林多的特点,逐步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关键词: 畲族 风俗 民族体育 打尺寸

内容

“打尺寸”是畲胞根据山区竹林多的特点,因地制宜,逐步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福建闽东地区畲山村寨。勤劳、朴实的畲族人民,每年正月十五、“二月二”、“封龙节”、“九月九”歌会或于辛勤劳动之余,便群集于山野的平地上“打尺寸”。“尺寸”的打法是:选择一块三十至五十米长的平坦场地,在场地的一端,画上一个直径约1.5米至2米左右的圆圈,圈中站立一人,左手持一根筷子长短的小竹条(叫做“寸”),右手持一根一尺多长的小木棍(称为“尺”),其余的人则站立在圆圈之外。游戏开始时,中立者用木棍猛击竹条,使竹条旋转着向圈外飞去,圈外的人们则竞相奔跑、而承接得到一定的尺寸,如竹条落地,圈外的人则拣起竹条回投圈内,中立者可以用手接住,得到一定的尺寸,也可以用木棍再将竹条击出圈外,如是反复持续,不断的接击,圈外者不使竹条落地而把竹条投落在圆圈内就算得胜,胜者便可轮换站入圈内。圈外投者可将竹条投落在圆圈外,或中立持棍者将竹条击出圆圈外,都要丈量竹条离圆圈的距离给以尺寸。在规定时间内先达到规定尺寸或尺寸多者为胜。人们在笑语欢声中,你争我夺,不断出现紧张、活泼、诙谐、有趣的场面,既培养机智、勇敢、顽强意志,又锻炼了身体,消除了日常因生产劳动而带来的疲劳。不少畲族男女青年还通过这项活动,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产生了爱情。这项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深得畲族人民的喜爱。据说福鼎县双华乡的畲胞,人人都喜爱“打尺寸”,逢年过节之时,都要开展这项活动,借以增添欢愉、乐趣的节日气氛。
  提起“打尺寸”的来历,当地畲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历史传说:相传古时候,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先民,在民族首领蓝奉高等人率领下,举族群起反抗官军的入侵,由于多数畲族义军是猎户出身,手执弓箭,箭无虚发,百发百中,把官军杀得落花流水,狼狈溃逃。后因官军开来大批援兵,义军寡不敌众,渡过汀江,退守江边,凭借江水天险,隔江抗击外敌的入侵。当敌人从江对岸射来万箭时,蓝奉高手持断弓,左拨右挡,把官军射来的箭矢一一拨回敌阵,杀伤大量的敌人,使敌人不敢过江,蓝奉高终于守住了汀州城。
  这个动人心弦的历史传说,与《资治通鉴》、清嘉庆《云霄厅志》等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也相吻合。所谓古代,具体说就是唐代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广东潮州一带的畲族先民,先后在蓝奉高、雷万兴和苗自成父子等率领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唐王朝统治的斗争。起义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把前来镇压畲民起义的、双手沾满畲族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唐朝主将陈元光刺伤而死。唐王朝十分震惊,以“岭南多故”,增派援军,加强对畲族人民的镇压。起义军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至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才遭到严重的摧残,起义失败。
  为了缅怀民族首领的光辉英勇事迹,畲族人民世代相沿举行“打尺寸”活动,“尺”就是断弓,“寸”就是箭矢;最初是在河的两岸举行,甲方在河岸持断弓防守,乙方则在河的对岸射箭。当箭矢纷纷射来时,甲方畲胞手持断弓,把射来的箭矢一一扫回对岸。久而久之,尺余长的木棍代替了断弓,筷子长的小竹条代替了箭矢,“打尺寸”就演变成为现在这样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知识出处

畲族风俗志

《畲族风俗志》

出版者: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畲族生活、生产、人生礼仪、饮食、节日与禁忌等各类风俗习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