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洲山散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86
颗粒名称: 竹洲山散记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314-319
摘要: 本文记述位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的西部的闽东第一山——竹洲山的现在和当地的畲族村民的生活情况。
关键词: 畲族 竹洲山 福安市

内容

竹洲山是闽东第一山——白云山的支脉,位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的西部,其间山重水复,峰奇崖险,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1935至1937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这里曾是闽东红军的依托地,当地的畲族群众曾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们在闽东进行畲族社区的现状与发展调查时了解到:1936年国民党军队曾向竹洲山发动进攻,烧毁山中的所有民房。当地的畲族村民在无家可归的情况下,躲避于山林中,艰苦度日,坚持革命斗争。6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竹洲山畲民们生活得如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同伴小侯不顾山高路险,决定到竹洲山走访一趟。
  山路崎岖
  在穆云乡两位畲族干部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上路了。我们搭乘的是一辆由穆阳镇返回山里的三轮摩托车,这种既能载人又能运货的小型机动车在闽东山区使用得十分普遍。车子很小,却挤着七八个人,还有一些货物。听车上的村民讲,他们大约一个月左右才出山一次,在镇上买些猪肉、咸鱼、食盐、蘑菇等日常食品带回山里。我打量着车里的几个竹洲山村民,发现他们除了用畲语交谈外,从外貌到衣着几乎已与闽东的汉民没有什么不同了。
  过了坝头(闽东水电站)后,道路开始变得崎岖不平。载满了人的“三轮车”在狭窄蜿蜒的机耕土路上颠簸着。望着身边流淌着溪水的山谷,我和同伴都不禁有几分心悸。陪同我们的一位乡干部说道:“去竹洲山的路非常难走,我们平常也害怕进山,没想到你们两个从北京来的女孩子倒挺有勇气。”
  土木楼厝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临近中午时分终于到了竹洲山的石厝下村。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青青翠竹掩映下的数栋畲族传统土木楼厝:“金”字形的大屋顶,覆以墨色的瓦片;四周筑以土墙,墙面为温馨的浅黄色,衬着绿树青山,十分鲜艳。
  走进一户人家,楼厝内陈设简单,却非常整洁。我们在畲族人用来待客和祭祖的八仙桌旁坐下后,一边品尝着村民自种的清茶,一边从前来给我们介绍情况的年轻的女村支书那里了解到:分散在竹洲山石厝下、平中山、曲坑、三湾、十二泡、下竹洲和上竹洲7个自然村的60余户畲族村民现在居住的土木楼厝,全部都是上世纪50年代叶飞同志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特意指示有关部门拨款在原来被烧毁的废墟上为村民们重新修建的,重建的房屋一律是畲族传统的二层土木楼厝。楼厝一层的空间分为三透,中央一透是厅堂,正中用木板做隔障,当地人称为“中庭壁”,前为正厅,后为后庭。左右“宫”门上各钉一个框架做神龛,分别供奉着地方神和祖公神。走廊处有两个天井,用于倒垃圾沤肥。后庭放置农具和加工米的工具,或作为餐厅,也有的人家砌一个方形小水池用来养鱼。水池里的鱼不多,也不易长大,主要用于观赏。畲族人家的卧室一般在左右两透,用木板各隔成2至3间,内有小门相通,并设有可以推拉的木窗。灶房多设在靠近后庭的一间卧室,做饭使用传统的土灶。楼厝内的二层基本上不用来住人,只做粮仓和堆放柴草杂物之用,但人口多的人家也用木板隔出卧室住人。畲家几乎户户养猪养鸡,也有养鸭养兔的,猪栏鸡舍设在后庭或楼外。厕所大都与猪圈盖在一起,也有用杉木造一大木楻在墙外,周围遮盖稻草,便做为厕所、粪坑。
  番薯米饭
  中午时分,女支书请我们到她家去吃饭。饭桌上有酒有菜,酒是畲家人自己酿造的红色的“番薯酒”,尝一口香甜似蜜,喝了令人似醉非醉。菜是自家屋前屋后地里种的土豆、芋头、萝卜和青菜,由于缺少调味品,只加一些食盐和猪油在锅中炒一下,或将萝卜和青菜加盐放进木楻中制成腌菜后食用。虽然制作简单,味道却清新可口,难怪畲家农谚道:“食最好是咸腌货,穿最好是蓝青色。”为了招待我们,支书家将家里小水池中养了3年的一条大鱼给我们做了下酒菜,并单独为我们煮了一桶白米饭,自家人却吃掺了番薯丝的“番薯米饭”。在过去,由于畲民居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多种番薯,因此平时都吃番薯米饭或纯番薯丝饭,白米饭只用来招待客人。现在随着稻谷产量的提高,大部分畲民都能常吃白米饭了,但竹洲山却因耕地面积狭小,土壤条件较差,还经常吃这种“番薯米饭”。据支书说,山里近300口人只有水田182亩、旱地185亩,平均每人仅1亩多地,山坡上的边边角角都开垦出了一米见方的耕地,可一些农户自家的稻米还是不够吃,需要借种邻村的田地。
  听着支书的介绍,看着为我们特意准备的鱼和白米饭,不禁被竹洲山人的情意深深感动了。我和小侯没有去吃那白米饭,却主动要求盛上一碗红白相间的“番薯米饭”。这种被畲家人认为是上不得客桌的粗食,谁知对我们来说却是从未吃过的香甜美味呢!
  畲村夜晚
  竹洲山畲族村落的聚居特点属于零星分布的散漫型住宅点,基本上是“单座楼”或“几栋厝”,各村落间相隔甚远,只有羊肠小路相连。吃过午饭,女支书领我们去主村平中山。由于昨晚刚下过雨,山路泥泞,崎岖难行,随时有可能滑倒,有些路段还特别的狭窄,一不小心就有掉到山谷中的危险。道路虽然难行,山里的景色却清爽怡人。青青的翠竹,潺潺的溪水,不时还有野兔、山鸡出没于山间,使人常常忘却了疲惫。
  临近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坐落在山坳中的主村平中山。平中山是竹洲山人口最多的村落,共有4栋土木楼厝,竹洲山小学和山里唯一的一个小卖部也设在这里。在过去,畲民们吃过晚饭,围着火盆聊聊天儿,讲讲故事,很早便歇息了。不久前山里设立了电视差转台,有关部门又为每个自然村送来了一部黑白电视机,畲民们晚间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过,勤劳的番族村民还是保持着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山中的夜晚十分的宁静,只有微风吹动竹叶的沙沙声。我和小侯不惯于早睡,便轻轻地走出楼厝,找到一处石台坐下,静静地感受着山村的夜色。这里的夜空像一匹巨大的墨黑色绸缎,缀满了钻石般闪亮的星星。抬头仰望星空,你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北斗七星和牛郎织女。仿佛这些星星与你原本就是朋友,只不过在都市里呆久了被喧嚣与污尘隔膜了。
  家家户户的灯火早已熄了,只有山林的东南角还留有一点昏黄的亮光,那是竹洲山小学的校舍。
  “复式”小学
  我和小侯打算趁此机会了解一下畲族小学的教育情况,便起身向亮灯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不大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校舍,楼下是教室,楼上是教师宿舍。接待我们的是一对姓钟的畲族夫妇,他们是小学里仅有的两名教师。由于竹洲山山高谷深、条件艰苦,很少有公办教师愿意到这里来教书,而这对夫妻却是自愿前来的。夫妇俩带着出世不久的孩子在学校住了下来,尽管生活十分清苦,却毫无怨言地默默地耕耘着,尽心尽力地教育着深山中的孩子们。
  坐在破旧的长凳上,夫妻俩给我们介绍起学校的情况。这是一所“复式”初级小学,现有20名学生,分为1、2、3三个年级。由于缺乏师资和教室,三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中上课。一般情况是一个年级上课,其他两个年级上自习。上课时老师要用普通话、本地畲语和当地汉话3种语言来讲解课文,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由于竹洲山只在平中山村设有1所小学,其他自然村的孩子们每天都要走崎岖的山路上下学。住在上竹洲和下竹洲的人家离学校很远,家长不放心让年龄小的孩子每天走20余里又陡又滑的山路,只好等孩子长到10岁左右才将其送到学校。以前,山里的孩子一般上完初小就辍学在家务农,近年来畲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再穷也要节衣缩食送孩子到竹洲山外的虎头或燕科去读完4、5年级。最后,钟老师告诉我们:“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学习都十分努力。这几年竹洲山也开始出初中生了!”从他的声音里,我们不难听出一种由衷的欣慰。
  望着这对为孩子们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的畲村教师,望着仅有1张木桌、1条长凳和2具单人竹床的简陋的宿舍,我们心中不禁油然生起一种敬佩之情。
  深山农家
  清晨,我们离开主村平中山,继续向大山深处走去。一路上,常常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畲民在高高的坡地上辛勤地耕作着。
  到达三湾村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不久,山谷中的稻田房舍、芭蕉翠竹、鸡鸭猪犬、农妇孩童沐浴在早晨金色的阳光下,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我几乎怀疑自己是来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然而当我们走进山谷中的人家,才了解到深山里的生活并非全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整个三湾村只有一座土木楼厝,厝内居住着6户人家,户与户之间用木板隔成居室,潮湿破旧,狭小拥挤。楼厝的后庭倚靠着山壁,山壁间缓缓渗出的泉水由一种原始的竹制水笕引出,水笕下排列着七八只等候接水的木桶。陪我们一起来的支书告诉我们:这里往后的几个村子生活都比较困难,没有自来水,电视也收不到节目。
  由于地处贫困的深山之中,本地的姑娘不愿留下,外面的姑娘不愿进来,因此竹洲山的光棍汉一直不少。拿三湾来说,6户中就有3户是单身,其他几个自然村落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单身汉为了避免绝嗣,通常是买子继嗣,或以叔伯之子过继。目前竹洲山的62户人家中,有14户属于这种情况,几乎占了总户数的四分之一。
  竹洲美景
  告别了贫困的三湾,我的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天性活泼乐观的小侯也显得沉默了起来。一路上,我努力思索着使竹洲山人彻底摆脱贫困的途径,却始终不得要领。然而,当我们继续考察了下竹洲,再进而游览了与竹洲山临近的周宁县境内新近开发的风景胜地——九龙漈后,我忽然有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在近一个半月的福安畲族社区的考察中,竹洲山无疑是我们看到的最为美丽的畲族聚居区之一,而下竹洲村又可以说是镶嵌在整个竹洲山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峰奇石秀,溪水环绕,碧水丹山,美景天成。其间又有颇具民族风情的畲家楼厝,若是放排于溪水中,流连于山岩间,恍如置身于人间仙境,真想洗去一身的尘劳。如果能够将竹洲山与附近山雄水秀的九龙漈综合开发,必将成为能够与武夷山媲美的福建省又一旅游胜地。到那时,美丽的竹洲山将不再被贫穷所困扰,美丽的竹洲山姑娘也不会再嫌弃自己的家乡,这里将真的成为桃源乐土、人间仙境。
  当我带着这个梦想走出大山,回到镇上的乡政府驻地时,我才知道这个梦想并非只是我个人所建构的空中楼阁。因为,我所能想到的,穆云畲族乡的书记、乡长早已经想到,并且将之列入乡发展规划中了。
  竹洲山人彻底摆脱贫穷的一天不远了。
  (1997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万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