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武林畲家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85
颗粒名称: 享誉武林畲家拳
分类号: G852
页数: 5
页码: 309-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地区畲族传统武术畲家拳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 畲族 畲家拳 传统武术

内容

这是个武风荡荡的小畲村。畲族人崇尚习武,相传泉州南少林和尚铁珠在这里隐居,并将少林真功夫传授给当地畲民。南少林拳与畲家古老的盘瓠功夫融合,演化形成如今的实战技巧强、健身价值高并独具风格的畲族传统武术。
  在金斗洋村,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左右的孩童,只要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习武,绝大多数男性都会打畲家拳。每到夕垂日落、夜幕降临,这个六七百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练拳、对棍的习武声。如今,甚至有外国友人慕名而来,了解和学习畲家拳。这里就是被誉为“武术之乡”的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
  近代畲家拳 南少林武僧曾指点?
  说起这畲家拳的渊源,还有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相传清雍正年间,少林志士四起,酝酿反清复明大计,他们胸怀“蛰伏待日施冷眼,终须有日可亡清”之志,隐匿在据称是反清复明秘密基地的南少林寺。
  清朝廷得知后,派兵焚毁南少林寺,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铁珠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后,只身逃到这个名为金斗洋的畲族村。善良、豪爽、仗义的村民见铁珠蓬头垢面、疲惫不堪,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热情地收留了他。于是铁珠换姓为潘,在此隐居下来。
  然而,铁珠反清复明之心不死,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和师兄弟们报仇。他仿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举,把雍正皇帝对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为第一,独吞少林四家僧”蔑视之词挂在墙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励自己刻苦练功。
  铁珠不分白天黑夜苦练不辍,困了就睡在一张窄小的木凳上,刚一苏醒便一轱辘起来继续练功。他头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数十斤的沙衣,打树桩、练铁砂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和树木、青竹,经他的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了一片又一片。寒来暑往,3年后,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练成了“铁头、铁身、铁臂、铁掌、铁指”的少林真功夫。
  畲族是个尚武的民族。铁珠看到村里的畲民们平日里十分喜爱舞刀弄枪,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习武功,准备积蓄力量,推翻清王朝。此后,铁珠开馆授徒。由于世代畲民流传的好武之风,很快在畲族聚居的金斗洋村掀起了练武热潮。
  村里不少畲族青年已练就一身祖上传下来的盘瓠功夫,又得到铁珠悉心指教,这使他们武艺精进、如虎添翼。数年后,铁珠病逝,徒弟们为继承师傅的遗志,广收门徒教习武功,并逐步将盘瓠功夫和少林武功融于一炉,演化出实战技巧强、健身价值高并独具风格的畲族传统武术。
  尽管传说故事虚实难辨,可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拳相似性确是毋庸置疑的。厦门大学教授郭志超在《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初探》一文中写道,金斗洋畲拳有“三战”、“四门”、“七大步”等十几个拳术套路,而泉州南少林拳亦以“三战”这一套路作为入门基础;金斗洋的“四门”与南少林的“二十”相似等等,皆说明金斗洋的拳术风格与泉州南少林极其接近。
  武风荡荡 畲家女子不输儿男
  每年畲族乡举办“三月三”、“九月九”等大型聚会活动时,都少不了请金斗洋村的人出马表演。武术比赛、各种运动会也经常请金斗洋推荐武术运动员参赛。
  钟团玉,生于1976年,她曾代表宁德市参加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获拳术第一名、棍术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9年,她代表宁德市武协出战在香港举行的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荣获南派对棍第一名。这位出生在金斗洋村的畲家女,是村里继承畲家拳术屈指可数的几名女子之一。
  12岁那年,钟团玉被选中学习畲家拳。“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是金斗洋畲家拳传承的古训。“有一回省赛要求派两男两女参加,当时是我表姐去,后来我表姐出嫁了,为了使参赛者后继有人,我舅舅便在村里选两个女孩子学畲家拳,结果我就被选上了。”钟团玉向记者道出了她破例学到畲家拳的缘由。
  钟团玉和大她两岁的雷盛爱是被选中学畲家拳的两名女孩子,跟她们同时学拳的男孩子有十余名。那时,畲族男孩子长到12岁左右,只要愿意学武的,便可以在村里长辈的指导下学习畲家拳。村里武风浓厚,人们多在清晨和晚上练武。“畲家拳打起来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七八个人一组,分散在各户人家的大厅,或者村里祠堂的大厅练武。”钟团玉笑着说,那时村里学武的氛围极好,男孩子们甚至还经常扎堆讨论招数的破解方法。
  充满好奇“洋弟子”学拳很来劲
  2009年夏天,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陈中磊、史乐莉夫妇在福安开办了中美畲族夏令营。夏令营的活动之一,就是学习金斗洋的畲家拳。
  金斗洋村支部书记雷盛荣告诉记者,为期一周的中美畲族夏令营安排一天时间让美国人接触畲家拳,由他和钟团玉传授拳术。每一期约有50人参加学习畲家拳。
  数十名外国人中规中矩地跟着钟团玉学习畲家拳的基本招式。从未接触过中国武术的他们学起畲家拳来漏洞百出。正确的扎马步动作应是上身保持直立,可有的外国人扎马步时上身前倾,屁股翘得老高。出掌时本应四指并拢,拇指紧压内扣在掌上,可有的外国人拇指外展,还有的四指松散、出掌软弱无力。钟团玉只好对他们的错误之处一一纠正。
  虽然学得不好,可“洋弟子”们却学得很认真,他们对畲家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致。“洋弟子”们不停地追问雷盛荣,畲家拳是怎么来的,传了几代人之类的问题。当得知畲家拳有18个套路,还有着神秘的渊源传说,他们更加充满了好奇,“要不是因为来到了福安,还不知道福安有这么神奇的武术呢”。
  一位外国人问雷盛荣,既然传统古训规定畲家拳“传内不传外”,为何现在肯传授他们这些外国人呢?雷盛荣答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当然要与时俱进了。
  据悉,从2009年开始至今,中美畲族夏令营已经组织了两届,以后每年还将继续组织下去,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畲族。
  讲究“疾、硬、力”武术行家皆称“好”
  2009年,由中华国术总会主办的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金斗洋村畲族拳术运动员雷盛荣、钟团玉代表宁德市武协参加了畲家拳、畲家棍法、和对练等项目的表演,最终取得4金1银的好成绩。当来自金斗洋的畲家拳以步稳势烈、刚劲短猛的武风打完一套拳术后,评委们纷纷发出了“打得真不错”的感慨。
  畲家拳是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编创出的一套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掌法、指法的传统武术,它的“一疾、二硬、三力”的特点被誉为“三绝”。
  据悉,畲族传统武术擅长手法,拳、掌、指、勾等手法交相多变,尤以小动作居多,有时仅一个进步或退步就有数种甚至数十种手法的变化,各种手型手法的交替变化常使人眼花缭乱。稳马是畲家拳的主要特点之一,演练时步法稳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跃的动作。发力刚猛是畲家拳有别于北拳的重要特征,畲家拳的发力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畲家拳多短手短技,运动中出手短、收手快,且“手不离子午,技不离中门”地紧护“门户”。畲族武术腿法少而低,以蹬、弹、踩为主的腿法均“踢腿不过腰”,与北拳的“拳打三分脚打七”形成鲜明对比。
  “练拳重武德,本是英雄色;无德技不高,德厚功亦深。无艺想打人,艺高不打人;四海皆兄弟,友善为原则。”正如拳理中讲的,畲家拳的传统武术师十分重视武德教育,此拳种重在防身,不先动手,讲究礼让,后发制人。
  闽东畲族武术村拾遗
  霞浦下浒镇四斗村:这里的畲族于清咸丰年间从罗源迁来,为了自卫,专门从罗源八井请拳师传授。其拳法攻防有术,招式多变,独具一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里称拳术为“打拳头”。
  福鼎双华村、浮柳村:该地有蔡李拳及杖法,是浮柳畲族祖先李信生、李信罗在明末清初由霞浦雁落洋(今水门乡半岭村)做工回乡传入,后由族人李有山结合南拳发展起来,传其子李思垒后又结合罗汉十八手、少林魔棍套路,演变成为较为完整的浮柳蔡李拳、杖法。
  蕉城蕉北西下山自然村:西下山有畲族武力拳,该拳步稳而手法多变,门户防守严密,礼让三先。据传清咸丰年间,西下山一畲族武力拳拳手与一汉族拳手斗拳,从上午斗至中午时分,不分高下。此间有一畲族女子在高处一直观其出拳套路,此时她用畲语说:“给他一件衣服穿。”畲族武力拳拳手得到指点,用“双掌鲤鱼斧腹步”击败对手,此后在村中传为佳话。
  蕉城飞鸾镇向阳里村:该村畲族祖先蓝志清在清咸丰年间从罗源梅州湾迁徙到向阳里,至今已有200多年。蓝志清自幼好学武艺,祖传半龙虎桩、双头棍,下传其子孙蓝庆乐,带徒60多人,其中本村蓝姓家族蓝河水等10多位,该村至今仍保留原汁原味的畲族拳“半龙虎桩”和“双头棍术”。
  (2010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晓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