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里畲村的宫、祠、古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75
颗粒名称: 半月里畲村的宫、祠、古宅
分类号: G123
页数: 5
页码: 273-2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宁德地区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畲族村清早期龙溪宫、雷氏宗祠、三座古宅、城门以及保留的300余件明清陶瓷器、生产生活用具、畲族诗歌原稿等。
关键词: 畲族 文化底蕴 半月里

内容

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畲族村,旧称“半路里村”。走进这座近300年的村落,群山环抱,密林葱郁,蜿蜒曲折的溪流更增加了这里的绮丽风光,如同闯入一片古老风景。这里的民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清早期龙溪宫、雷氏宗祠、三座古宅、城门以及保留的300余件明清陶瓷器、生产生活用具、畲族诗歌原稿等,现将有关古建文物分别作如下介绍:
  从龙溪宫看畲族民俗礼仪与选址设计
  进入村口,在一片遮天盖地古榕荫盖下,可见到一座陈旧古朴的龙溪宫。它背靠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西临月牙地,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砖木结构,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环楼、众厅、神厅、神龛等。据雷氏谱载:系深谙易学的先祖雷世茂特延聘浙江石木工匠绘图施工,工期一年有余,其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嵌,形成既呈大四方斗,又呈小八角斗,远观为四方藻井,近视为八角藻井的格局。台中立柱既有柱头斗拱,又有角科斗拱。由斗、升、翘、昂、拱组合,其工艺繁琐细致,达到一斗三出跳,独具畲族建筑特色,以隐衬露、以曲衬直,符合主人的要求。
  宫内主要祀奉两尊神,一是薛元帅(唐代将领薛仁贵),二是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仙)。左右偏龛尚尊平水明王和陈靖姑夫人,每年定正月十五为薛元帅神诞日,七月十五为陈元帅神诞日,旧时两个神节均在前一晚上供奉全猪、全羊,翌日辰时神不下殿,由执事请神扶体、降童,照例落在神汉身上,如是神汉代神赤膊上阵,口念符咒,进入銮舆,由遴选的8位壮汉抬着,队伍前为鸣锣开道,仪仗、彩旗、高灯、龙扇、吹班、祭器等一应俱全,在此起彼伏鞭炮神铳声中,队伍浩浩荡荡沿着风尾、刘厝里、扬厝里、七狮坪村巡游,神汉不时将刺球往自身上摔,造成遍体血迹斑斑,而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围观,别有一番情趣,至午时銮舆回宫并连演了3天戏以示敬神。因此这里流传“要看戏去半月里,要吃去左湾,要睡去芹头”一说,可见当年神节场面的热闹。这一习俗至解放后转入宫内祭祀敬神。
  霞浦畲族唯一的宗祠
  雷氏宗祠,由雷家四个兄弟在清雍正八年合资兴建。传说在未建祠时,雷世茂选其埕基则费了一番心机,久选无法定局,偶然间发现自家放养的一群牛归牛栏后总是跑到一处空埕憩息,而此埕冬暖夏凉,甚至天上下起雪花此埕也沾不到边,而精通风水学的雷世茂,则认为此地背靠状元顶(形状如帽),前为笔架山围玉兔,是嫦娥奔月地,最后确定此地建祠,该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为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前及内九幅工笔上彩画,线条清晰,神形毕现。祠内尚存清道光二十八年秋雷世儒为宗祠亲书“凤山衍庆”匾额,该匾长3.2米,高80厘米,阳文,书法遒劲。自建祠后人丁兴旺,家道殷实,又建堂舍,办学堂,延聘教儒从事子弟教育,至光绪年间已有雷世儒恩赐武举人,4人中文武秀才,一反纯农耕作业而步入仕途。从此族人愈加信仰祖宗庇佑,一年举办3次祭祖活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解放初。
  雷氏古宅的建筑结构与众不同
  现存半月里村3座古宅,系雷世茂五世孙雷世儒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续建。在此之前雷志茂四兄弟已建有4座古宅,颇具规模,历尽沧桑,只剩一座半宅。3座古宅风格各异,但都富有民族特色。
  雷世儒古宅建于道光年间。雷世儒中了武秀才,在习武之余还经营粮食、布匹、金银买卖,因此发家致富,拥有田产480亩。在未建宅之前,他在省城观摩了康天墀宅第(康天墀祖籍尤溪人,乾隆举人,任福宁教谕),回乡后因地制宜根据本民族风俗习惯来营建自己宅第。建宅之前,世儒时年25岁。为求大吉,于是聘请的泥木工匠年龄均是25岁,后来只因地皮不够大,雷宅比康宅来得小,建筑所有材料均从宁德一带水路运至塘头,再由人工搬回半月里,建宅所用泥木工达60多人,历时3年告竣。且雷世儒为人胸襟博大,厚待师傅及民工,实行三天小宴,七天大宴,建宅耗资甚巨,据说花了8000两银元。宅第竣工,本准备在宅前立旗杆,不幸在立旗杆的当天,其二岁幼子夭折,众人认为不利,于是就不再在门前立杆。该宅坐北朝南,原建筑而积约951平方米,现建筑面积70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俗称“八扇厝”,依次为左右马鞍墙,墙内安装河卵石,入内为门厅、边门、奏墙、回廊、前后天井、客厅,厢房共有38间,共126根立柱,尽管经风历雨近200年,但墙体基本保存完好,屋内梁枋、隔扇、庭楣、雀替、琴桌、橱柜镌刻多以凤凰、蝙蝠、四燕为主,间插人物花卉,工艺细腻,惟妙惟肖,特别镂空雕刻恰到好处。在其主宅东向,后来又依附墙体续建绣楼、书堂、武房、碾米间、酿酒室以及管家卧室,随着世俗变迁这些构筑已被拆改。
  雷加上的古宅系清嘉庆年间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俗称“六扇厝”,墙体四方为空斗墙,依次为石台阶、门楼、门厅、前后天井、客厅、厢房等,尤其空斗墙上多处檐口翘角,整体布局合理,给人视觉有种宅中有宅感觉。
  雷位进的古宅系清道光年间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3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俗称“六扇厝”。墙体四方空斗墙,依次为正门、边门、门厅、前后天井、客厅、厢房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向奏墙,大书“福”字,四角塑蝙蝠,整座通风明亮,是座典型的民族故居。
  据村老说,从清嘉庆至咸丰年间半月里共建具有规模六扇厝10座。可惜2座已被台风摧毁。
  3座古宅的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其四方空斗墙均采用河卵石装入空斗墙体,一旦受震动将发出叮叮当当声响,尤在夜间起到防盗作用;在大门边设立边门,专供妇人进入小弄,转到后座内室,以示男尊女卑、家规森严的封建礼制;在其奏墙中大书“福”字,四角装饰蝙蝠,因“蝠”与“福”谐音,祈祝蝙蝠飞临结合成“进福”,希望“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雷世儒古宅正大门装饰上下檐,上檐匾额大书“海阔天高”,下檐匾额大书“华宅生辉”;三座中堂依然高悬黑底描金匾额,有“竹操松筠”、“举案齐眉”等庆寿之匾,中堂各挂四至六幅楹联,其内容有“冯翊灵钟歌,松竹而文夸肇建;新庭瑞霭培,亭壮大以大诒谋”,冯翊即今陕西省大荔县,雷姓祖居地,充分反映了雷氏后裔怀祖、念祖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雷世儒在建宅时考虑到低洼泥沙地,因此独具胆识,在打地基时,他采取埕基打木墩,安放松木架(棋盘架)的办法,然后才垒石砌基,保证了地基牢实。这是近年拆去依附墙体建筑时才发现的,虽经近200年历史,但整体地基未发生沉陷,符合建筑负荷原理,足见雷世儒建宅的劳苦用心。另有清雍正年间雷世茂在村中心筑一处石砌城门,通高4.1米,城门内高2.15米,宽1.65米,左右墙种植龙骨刺和城曲竹,基门顶原筑城厝为谯夫夜间打更用,这在清代一个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能够高筑墙,注意安全防范,是件了不起的事。
  半月里再现明清时期丰富的文化底蕴
  半月里村珍存有370余件(册)传世文物,有清瓷器类:梅瓶、花瓶、瓮、罐、脱胎花瓶、盆、碟等达170多件;有木器类:礼品盒、梳妆台、面盆架、雕刻木椅、苎兰、藤篓、筐等达50多件;畲族服饰有头髻、银线施、台幛、人物花卉围裙、婚礼帽、举人翎帽、钱袋等30多件,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有珍存100多本畲族歌谣、小说歌,以及清代地契,尤其手抄本占三分之一;有生产用具如土笼、土织布机、风箱、〓印、磅秤和祭祀法器;有从古墓中出土的明代黄釉双龙耳罐,高28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6厘米,荷花敞口,缩颈、溜肩、凹底,肩上为双龙耳,以及出土的明代花砖塔,高1.1米,底径75厘米,为逐层收缩;有传世两双清代绣鞋(俗称“三寸金莲”),形状如舢板,长10厘米,宽4.5厘米,一双为蓝底刺绣牡丹花和姜太公钓鱼,一双为黄底刺绣迎亲花轿间点缀芍药,两双后根嵌拼木处饰缠枝花纹,在畲族地区能保存两双如此完整绣鞋可谓凤毛麟角;有清代一幅“寿幛”,俗称“台幛”,为雷氏先祖遗物,整幅为棕色绢织,纵高3米,横宽2米,眉绣福、禄、寿、喜,左右绣八仙过海,底为牡丹缠枝纹,中为红底金字“寿”字,全部采用金线刺绣,色彩艳丽,布局合理,弥足珍贵。
  半月里畲村的宫、祠、古宅所呈现出的民俗建筑、道教信仰、民间工艺、民歌演唱、书法雕刻等文化艺术,翔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对我们研究畲族发展史,具有较高价值。最近福建省、宁德市乃至全国有关刊物都先后进行了报道,福建省、宁德市政府非常重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名将白露坑村列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霞浦县人民政府已上报将半月里村宫、祠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亦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