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白露坑畲族文化村探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74
颗粒名称:
白露坑畲族文化村探胜
分类号:
G123
页数:
4
页码:
269-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地区霞浦县溪南镇辖下的一个畲族村——白露坑的畲族文化。
关键词:
白露坑
畲族
文化
内容
白露坑又名白虎坑、洪坑,是霞浦县溪南镇辖下的一个畲族村。全村由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等自然村组成,有345户、1420人,其中畲族人口占97%。村庄西依葛洪山,东接东吾洋,距海3公里。境内山清水秀,林木蓊郁,自然景观独特。明末清初,钟、雷、蓝三姓迁入定居后,过着“青藜映读,红杏催耕”的典型农家生活。由于该村地处宁德三都水路至溪南,溪南古官道至福宁府(霞浦城关)的交界处,兼得山海交通之便,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典型的白露坑畲族文化。在清末民初,这一区区乡村不但接连出了5位畲族秀才,还推出了畲族“歌王”钟学吉。是葛洪山的灵秀雄奇和东吾洋的波澜壮阔,浇铸了白露坑辉煌的畲族文化。
一、“歌王”故里文风盛
钟学吉(1856—1924),是名垂简册的畲族文化闻人。当我们漫步在青山环护的村道上,俯视流贯古今的溪水,仰望对岸茂林古木,又细细玩味《末朝纲》中的警句,你会感受到歌王的影响力正向你款款逼来,我们仿佛看到了钟先生清癯的面容和在山民会馆伏案疾书的身影。当钟昌尧老人捧出一本本发黄的民歌手抄本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种震撼力,一种可以称之为民族之魂的东西!钟学吉创作改编的民歌除《高辛氏》《钟良弼》《末朝纲》外,尚有《杂歌》《情歌》等数百篇。民间流传:“凡有山哈人的地方,必有钟学吉的歌。”但在白露坑从事民歌创作整理的远不止钟学吉一人。他的两位儿子孔明、孔天和同村的钟学标、钟曹玉、雷绍春、钟国生等,还有今天的钟昌尧老人,俨然是一支相沿不衰的民歌队伍。是他们以平凡之躯,肩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畲族文化的民族伟力!
二、古榕荫里秀才村
吉普车沿着双福桥水库右岸的公路初坯颠簸前行。山回路转,同行的钟晓惠副镇长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半月里村了,这就是我们心仪已久的秀才村呀,果然气势不凡。5棵300多年树龄的古榕,像仰天撑持的翡翠巨伞,把大半个村庄都掩映在绿榕荫里了,多优美古朴的村庄啊!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半月里村就处在溪南通往霞浦县城的古官道上,正好位于溪南和水潮古官道的中点,得名“半路里”,后来村人根据地形,把村名改成半月里。清康熙年间,雷文寿从盐田长岗山迁入半月里衍发成族。其孙雷志茂喜文学,好地理,得当时福州堪舆名师黄龙学真传,声名远播。雍正二年(1724年)被时任福宁州知州的张良弼聘请为幕僚。雍正八年雷志茂回村自建宅第,还修建了雷氏宗祠龙溪宫(五棵古榕亦为当时所植),从此雷姓子孙务农经商外,延师苦读,俨然书香门第。从道光三年(1823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步绳、雷加上分别考中秀才。在短短的62年间,半月里一村接连出了5位秀才,这在福宁府畲村中是唯一的。至今村里雷世儒等人修建的3座宅第,仍然保存完好。特别是雷世儒在道光间动用工匠60余人,历时三年,耗银80担修建的宅第,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十多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当时能建如此豪华宅第,其经济实力可想而知。
三、山哈文物珍藏地
我们到过不少畲村,可是畲族文化底蕴这么深的并不多见。就说那秀才宅第吧,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它珍贵。从大门的门扣到已部分破损的窗棂,从大厅上颇具沧桑感的联板到镂花祭桌,从尘封的清代秀才帽到虫蛀斑斑的庠生范文刻木,从木雕神像到大小法器,从日常生活中的碗、碟、坛、罐到整石凿成的水缸,约略计算足足有200多件。它是不同时期白露坑村民生活的缩影和见证。我随意打开一本记录请神仪式的手抄本,发现抄录年代竟是嘉庆八年,我惊讶的不在于年代久远,而是法师们还在用它。就和这古宅一样,不经意间竞成了文物,手抄本是这样,大小器用莫不如此,给人以极为温馨亲切的感觉。一位同行风趣地说:“对畲族文化,我总是有所期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
四、匾联犹闻翰墨香
如果说白露坑仅仅是个文物富矿,那倒也算不了什么。最令人折服的是刻进畲族文化内涵的匾额和楹联,宛然墨香犹在。清道光十三年,时任福宁知府、进士李嗣邺(贵筑人)为半月里秀才雷世儒祖母蓝氏五十大寿赠送的“竹操松筠”匾,道光二十八年雷世儒为雷氏宗祠手书“凤山衍庆”匾额。前者以福宁府一府之尊的身份赠匾于一普通畲民,足显其尊荣,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雷氏在当时的名望地位和影响的不同寻常。雷世儒为其宗祠题写的匾文中的“凤山”特指畲族祖居地广东“凤凰山”,分明已注入了畲族独特的内涵。这恰好和厅堂正壁一联“徭咏不忘高帝力,鹏程欲溯凤山踪”相呼应。“徭”即瑶族(时畲族没有定性),这里代指畲族;“高帝”指“高辛帝”;“凤山”指“凤凰山”。全句大意是:畲民盘唱本族民歌不忘高辛的功劳,鹏程万里仍沿着凤凰山祖先的足迹。另外三副寿联:“冯翊灵钟歌松竹而夸肇建,新庭瑞霭培芝兰以大诒谋。”“庚星辉五秩知岳降崧生冯翊早徵膺上寿,椿树茂千秋羡年高往勋丰城还见绍芳薇。”“宝婺灿瑶阶星近五冯翊风和翻彩鹄,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膝绕舞斑衣。”前两联都嵌入了“冯翊”(汉代郡名,雷姓祖居地,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这里借指畲族“雷氏”;第三联“凤诏”即凤凰诏,指高辛帝圣旨,径写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忠勇王,并赐给丹书铁券一事。像这样畲族特点如此突出的匾额联板集中于畲族一村一姓之内,是极为罕见的,其珍贵可想而知。
五、畲家人盼月儿圆
半月里是什么时候又为什么中落的呢?村民说:匪患。新编《霞浦县志》记得很详细:民国十七年,中南郑乌弟(郑清)等股匪群起,民国二十二年被县政府收编为保安队。民国二十九年,与外海日伪“福建和平救国军”勾结,控制内海官井洋、东吾洋,经常窜入内陆老虎坑(即白露坑)、天台岭等要隘,沿途抢劫过往商旅……这股先是兵匪一窝,后来干脆做了汉奸的海匪,断送了白露坑的繁华。
2003年11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钟雷兴带领有关部门同志深入白露坑村调研,并向11月7日在我市召开的福建畲族文化研讨会递交了《中国畲族瑰宝——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文化调研报告》,他强调: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做好保护工作,要把白露坑列为文化重点村看待,把文物和古建筑保护起来。一要保护,二要征集,三要整理,要把钟学吉的畲歌整理后推向社会,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2004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缪品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