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解放前福安甘棠西北片畲族手工业和副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50
颗粒名称:
解放前福安甘棠西北片畲族手工业和副业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地区解放前福安甘棠西北片畲族手工业和副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畲族
手工业
宁德地区
内容
解放前畲族地区手工业不发达,手工业尚未脱离农业而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手工业者同时也是耕作者。由于畲族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经济上已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除粮食自供自给,妇女自织麻布外,其他如食盐、日常用品等都向汉族地区购入。
妇女在芒种时开始种麻,一年可以收成3次(4月,7月,9月)。一般是种下第一年没有收成,第二年收成的很少,第三年才有好收成。麻收割后,打掉叶子,去皮,浸入水桶内,再刮掉第二层麻皮,置于阳光下晒干后,把它揉成线,然后加以纺织。1个妇女一天只能织宽2尺许,长1丈5尺的麻布。平均每户每年只有1斤麻线,可以制两件上衣和1条裤子。
山头庄有4个木匠,但他们都不是专业的,都以农业生产为主。过去这4个木匠曾出外做工,每年每人可收入80元,占农业、手工业总收入180元的44%。解放后手工业和农业的收入各占总收入的一半。没有本民族的铁匠,也没有专业的泥水匠和砖瓦匠。
畲族没有专业的商人。有流动的小商贩,挑着酒、饼、糖等到各村巡回买卖。没有自己的经济中心,日常生活都是到甘棠(距山岭30里)进行,他们挑着木炭、柴火、杉木、药材到那里换取食盐、咸鱼、粮食等。
副业有烧木炭、砍伐杉木、打柴火、饲养动物等。
解放前畲族只有在中秋、春节时才烧些木炭。山头庄在过去全年只烧46担,当时每130斤值0.9—1元,1个劳力一天可烧40斤木炭。
山头庄过去每年砍柴火200多担,砍伐杉木的很少,过去这个村子每年只砍30多根,每根值四、五角。
此外还采摘竹叶,一年可收入80元左右。
解放前由于粮食不足,畲族很少饲养猪、鸡,山头庄全村饲养的鸡不到50只,此外只有少量的鸭子和兔子。
狩猎是没有季节性的,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每当发现山猪、山羊时,大伙则临时组织打猎队,一般是集合20人左右,猎具多用田刀和少量猎枪打猎的方法主要是围猎,有刀枪的人埋伏在野兽出没的路口,其他的人则在山上呐喊。小孩妇女不参加打猎。猎获物的分配原则一般是:猎中者可以得兽头、腰肉(4条骨宽)、4个小腿和皮张,其余的则平均分配给参加打猎的人。过去每逢猎得大兽时,则由猎中者用兽头祭“吴三么”(传说“吴三么”为猎人的师傅,会保护猎人顺利打猎)。
从解放前畲族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关系看来,畲族地区的经济与汉族地区的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封建地主经济体系,土地私有,畲族人民大都是汉族地主、富农的佃户,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受封建地租、高利贷和雇工的剥削。加以国民党反动派苛捐杂税的敲诈勒索,使解放前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但在畲、汉劳动人民之间,由于长期杂居在一起,经济上,文化上彼此互相交流影响,特别是由于汉族地区输入生产工具,对于畲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1958年)
附注
(本文节选自《福建福安县甘棠乡山岭联社畲族调查》。)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施联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