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老区民族乡村采访散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32
颗粒名称: 闽东老区民族乡村采访散记
分类号: K288.3
页数: 8
页码: 112-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闵东畲族民族乡村采访情况,分别记述了“九家保”的故事、闽东土地革命的试点村等。
关键词: 福建省 闵东 民族乡村

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的前夕,笔者踏着当年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足迹,寻访了当年畲族革命的圣地,采撷了几束“畲苞花”,谨此作为对党八十华诞的礼赞。
  竹洲山: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
  竹洲山,留给闽东苏区革命史绚烂的一笔,特别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峥嵘岁月,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山哈人,用鲜血和生命上演了一出闽东革命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正剧。如今,这块土地上的畲族乡亲又有什么新的壮举?怀着肃敬的心情,我将竹洲山作为造访的首选地。
  走进竹洲山,一下子你就会明白当年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奥秘。这里林深草密,崖险峰奇,可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所在。路上陪同我一起到竹洲山采风的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雷瑞华介绍说:当年这里分布着上竹洲、下竹洲等9个自然村。1936年农历十月十九,国民党反动派两把火烧了上竹洲与下竹洲,过了个把月,又把余下的7个自然村烧个精光。当年,叶飞带领红军战士正在三湾畲村慰问群众,不料遭遇匪徒突然袭击,英勇负伤。畲胞蓝木庆背起叶飞一溜烟遁进了羊林石洞(后被称为红军洞),终于逃过一劫。
  同行的穆云畲族乡包村干部小雷介绍:竹洲山原有9个自然村,现在只剩下7个村,分别叫屏峰山、石厝下、十二泡、曲坑、三湾、上竹洲、下竹洲。当年,白军长官误听属下报告竹洲山情况还闹出了笑话。他竟把上竹洲、下竹洲听作上四州、下四州,把三湾听成要过三关,把石厝下误听为石头做的碉堡,把十二泡听为有十二门炮。于是就上派飞机、下派骑兵进行轰炸围剿,结果飞机寻不着目标,战马转不出山向……
  边走边聊的当儿,竹洲山的门户——石厝下扑入我的眼帘。小雷接着介绍:这石厝下当年曾被白匪夷为平地,1952年,时任省长的叶飞拨款重建。我顿然想起曾听人讲,在闽东苏区成立60周年的1992年,是时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重回故地,在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目睹竹洲山历史图片的情景:他凝视良久眼角发潮。叶老对竹洲山的感情是何其深哟!
  来到竹洲山的主村——屏峰山村。村支书蓝水金和村民主任雷兴发早已在村头迎接我们。热情的主人将我们邀到村委大楼憩息。村委大楼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切崭新。村支书介绍:“这是去年市委书记傅贤光挂点我们村时支持8万元助建的。”
  “噢,市委书记亲自挂点竹洲山,可见领导对这里是多么重视喽!”
  “不是么?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竹洲山这个革命基点村的支持可说是巨大的。”同行的畲族开发区领导雷瑞华这样说。
  “党和政府在五十年代就拨款为老区畲民重盖了民房,六十年代再拨款修建了学校,七十年代又拨款兴修了坝头桥,八十年代还拨款拉上了电杆电线,九十年代又再次拨款帮助畲民架设了闭路电视,还帮助修了机耕路。而就在去年,市、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调来水泥,支持畲民搞了村路硬化和房屋厅堂硬化……”包村干部小雷和村支书、村民主任不时插话。
  “省市民委和老区办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更是毛讲了(讲不完),他们真是山哈人的好兄台(兄弟)啊!1999年的夏天,省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居永,不顾高龄体弱深入竹洲山搞社会调研达一星期。回榕后又写了调查报告送省老区办、省民委,促成省老区办、民委分别拨款支持竹洲山发展茶叶、毛竹基地。省民委还帮助修建了引水工程。”饱含深情的支书蓝水金畲话拌着汉话讲。
  竹洲山的畲族乡亲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何尝不是巨大的呢?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安德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重要基地。畲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对党无限忠诚,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9个自然村86户366人被白匪杀害了202人。
  在战争年代,畲族乡亲蓝成怀为叶飞、曾志和红军战士送饭,被敌人捉住后坚贞不屈、不吐真情,被敌人打断一条腿。安德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竹洲山畲民钟立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胞弟钟凤朝也为革命捐躯……
  在曲坑自然村,我们遇到了钟立柱的孙子、如今已82岁的钟曰兴。老人家告诉我们:“1931年到1936年,叶飞来来往往,在我家吃住了五六年。”
  “解放后,您老人家有没有去找叶飞呢?”
  “没有,我还是自己种地自己过日子。”
  多好的畲族乡亲啊!居功从不自傲,奉献从不图报。有多少像钟曰兴那样的畲民默默地奉献在竹洲山那片红色的土地上,撑起了竹洲山那片蔚蓝的天空!
  由于历史的重负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如今,竹洲山的畲民在总体上还未步入小康,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畲族乡亲的艰苦奋斗下已取得了温饱。
  将告别这块革命圣地的当儿,我们一行来到竹洲山畲族革命纪念碑前,手捧从山野采来的畲苞花,庄重地敬献在纪念碑的石阶上……
  凤洋:闽东少数民族最早建党的村庄
  与竹洲山近在咫尺的凤洋畲族村,原名凤翔,因“翔”、“洋”谐音,后者笔画少写起来方便,遂取代前者。
  “凤洋,在1929年就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在闽东畲村为最早,随后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钟阿尕是畲民中最早加入党组织的党员之一。”同行的畲族开发区领导雷瑞华不愧是畲乡的“活字典”。
  “当年,在与白匪的斗争中,凤洋村有钟盛顺、钟盛义等10多位畲民为革命英勇献身。”康厝畲族乡妇联主席、凤洋畲村包村干部黄秋云也略知底细。
  一边说着,我们便到了凤洋村头。一眼望去,凤洋就像一只硕大的凤凰栖息在太阳山(凤洋所辖自然村)脉的半岭(亦为所辖自然村)之间。村中土墙木屋、砖瓦水泥钢筋结构房舍皆错落有致。黄秋云把我和雷瑞华带进村支书钟荣锦的“府第”。该屋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开间食杂店铺,生意不错。店铺的厅前,据说还是个“消息发布中心”呢,各种社会信息包括小道消息都会传到这里,然后再反馈到畲民中去。
  支书钟荣锦见我等远道而来,一阵寒暄后把我们领进里屋的会客室。室内装饰典雅,进入铝合金镶玻璃的会客室门还得脱鞋呢。落座后,我便说明了来意。支书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又是市人大代表,快人快语,向我介绍了凤洋的昨天和今天:
  “说起过去,凤洋人可惨啦!1929年到1934年,凤洋及自然村太阳山、半岭、牛石坂、占洋共600多人,被白匪和民团杀害的就有40多人。解放后,整个风洋被评为‘五老’的就有30多人,现还在世的仅3人。”
  “那时红军北上,叶飞和几个红军战士负伤未走,就住在我下厝的钟兴康家里,37天后遇白匪、民团‘围剿’,大家就把叶飞等人藏到提刀山的红军洞里,并不时给他们送去食物,才保住了他们的生命。”说到这里,钟荣锦一脸的自豪。
  钟支书还介绍了解放后党和政府不忘畲族革命基点村的山哈人对革命的贡献。解放初期就给畲民送衣被送粮食,1955年还为凤洋畲村办起了全区第一所畲村文化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民政局(当时民委合并在民政局)、水电局拨了7万多元支持畲民修了水库;从此凤洋畲村实现了旱涝保收。在改革开放时期,市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凤洋畲村更是倾情支持,帮助村里架设了电杆电线、闭路电视,还帮助修了机耕路。
  我们抽空到几户畲民家里兜了兜,从他们的屋内设施、衣着和餐桌上发现,这里的生活水准确实要比竹洲山上一个档次。钟荣锦说,凤洋是全乡首批奔小康的畲村之一。畲民们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大力发展香葱、蔬菜、茶叶、芙蓉李、柿子等经济作物。全村现有香葱基地400多亩,茶园300多亩,无核蜜柿、芙蓉李等水果基地200多亩。香葱还成了该村的品牌产品,前些年占领了周边各县市的市场。不过近年受福州香葱的冲击,失去了部分市场。说到这里,他喟然感叹: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哪!接着又说道:“过几天,我和村民主任钟明弟将到外面闯一闯,去挤一挤新市场,准备给全村1260多号群众搏(挣)一口饭。”
  南溪:“九家保”的故事
  松罗的南溪,有个别称叫九家保。这个畲汉杂居的村庄,当年曾有一桩英勇悲壮的壮举。这次采风第三站的船儿就抛锚这里。
  5年前,我曾与当时的松罗乡乡长张星旺到此造访,对那里至今还记忆犹新。今天,我只身来到这里,目的是再拾掇一点鲜活的东西。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松罗岭,我的思绪就像畲苞花,开放在岁月的纵深……
  1933年,红军在闽东开展革命斗争,是年10月9日,叶飞、詹如柏、施霖等在南溪村秘密集合,不幸被大刀会匪徒抓住,捆在村中的大柱上。农妇施脓禄急中生智,谎称叶飞等是他们请来的帮工,并召集9家畲汉乡亲为叶飞等人担保。他们前往10里外的牛落洋村筹借到500块大洋,救下被抓的革命领导人。事后,白匪明白了真相,遂将施脓禄砍成四截,并杀了9家具保人及子女、亲戚100多人。革命战争年代,南溪畲汉同胞为保护革命领导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精神感昭日月,光耀千秋!
  就在5年前,这里的公路还没通。当时有一民谣:“世居九家保,代代山路走。情歌听得见,相会恨路遥。”没有路,山村群众即使有鬼斧神工的力量,也难以生成移山填海的造化。当年我站在南溪村的谷底,仰望层峦叠嶂,连天也变得狭窄了。在这样的小天地里,庄户人家只能听天由命,靠山吃山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选择。杀一头大猪,这700多号人的村子消化不了,只得抬到松罗集镇上卖。从南溪到松罗,走山路一步三歇从山谷旋到山巅,再由山顶盘到山脚,峰回路转,头昏目晕,这光景谁能消受得了?因此,外地猪贩到南溪都要挑瘦小的猪宰。
  为了修通九家保公路,近两三届松罗乡党委政府都付出巨大努力。南溪村共产党员刘乃宝十几年如一日无偿在工地上默默奉献,被人誉为活愚公。省计生委挂职松罗乡副乡长莫祥铭,曾上下奔走呼告请求支持,为公路的开通立下汗马功劳、当年,我在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资助兴建的南溪小学教室里,看到了小女孩翁阿童和小弟弟翁小辉在黑板上画的桑塔纳,飞驰想象,那桑塔纳正朝着南溪村开来呢。
  哦,天真无邪孩童梦!
  今天,当我再次来到南溪时,南溪公路的开通已圆了孩子们的梦。南溪姓杨的皆为畲族,笔者姓杨,本是汉族,而在南溪无论畲汉都视我如同亲人,只因我和他们一样真诚。村支书刘成钦告诉我:“自从修通了公路,南溪猪怕壮已成为历史,南溪贫困的破帽已在两年前被扔到了摩天岭下。”
  到了松罗,总得到王隶、杜坑两畲村走走。王隶解放前有“乞丐没路头”之戏称,可见其清野和孤困,就是这野困之地,1934年,时任福霞县委书记的曾志曾在这里的葛藤弯和另一畲村杜坑养过病。是年8月,由于叛徒告密,白匪包围了葛藤弯和杜坑,正在雷金妹家养病的曾志,处境十分险恶。说时迟,那时快,雷金妹毅然丢下3岁的娃仔,背起曾志从后门一口气跑到山上,将曾志藏在一个隐蔽的山洞中。曾志得救了,畲家大嫂雷金妹的细丁仔却不知去向……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据说,在闽东苏区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期间,曾志参观了畲族革命纪念馆。这位中国革命的巾帼英雄,面对雷金妹肖像,情不自禁地流下一掬老泪,令在场陪同参观的同志也潸然泪下。
  我站在王隶畲村“造福工程”的大坪上,眺望葛藤弯就在眼前,俯视杜坑也隐约可见。王隶村支书雷石眉告诉我,如今,这些“革命圣地”的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畲村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晚熟葡萄等经济作物和山羊等畜牧业生产,大都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一栋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舍表明这里的主人已不愁温饱;畲族革命基点村的农家子弟已坐进崭新漂亮的教室;山区村级公路也已修到了畲民的家门口……
  目睹巨变,我的心头泛起了慰藉和惬意。
  东山:闽东土地革命的试点村
  东山畲村,原为“闽东的延安”——斗面行政村的自然村,1979年从斗面析出成了行政村。该村在闽东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933年,闽东苏维埃政府机关延伸到这里,在此建立了保密局、后方医院、枪械厂和印刷厂等。翌年,时任闽东特委委员的曾志受苏维埃政府之托,在东山进行试点分田。“东山分田”开闽东土地革命之先河,意义自不寻常。行文至此,笔者忽然想起:18年前我曾到山下村采访当年苏维埃政府分管农业的老红军张尚蒙。这位耄耋之年的革命前辈,从病榻下摸出一捆有关分田分地的册子让我看,只是当时年轻无知,我未曾仔细记录。听说不久后张老就去世了,实在可惜。我想:当年闽东革命之所以深得人心,形成燎原烈火,其中这“土地”二字至关重要,它起到了支点和杠杆的作用。对这么一个革命“重镇”,我岂能不造访?铆住了东山畲村包村干部小蓝后,我们就驱车驶上“闽东乡村第一路”溪楼路,在斗面村停车后,我们便徒步登上东山。
  东山畲村坐落在溪柄镇与松罗乡的半山腰。村子不大,房舍也不新,只有一所学校“鹤立鸡群”。咋啦?这哪像个行政村?我怀疑小蓝是否找错了“对象”,小蓝把我领进一栋普通民房,说这是村民主任钟发森的家。走进钟家,只见家中陈设也够现代化。小蓝随手拎起钟家电话摁通了村民主任的手机。一袋烟工夫,村民主任便匆匆从山上赶回,见了我这个客人便“领导”长、“领导”短地热乎起来。寒暄之后就“咔嚓”掀开易拉罐给我等递饮料。接着就吩咐家人下厨烧菜,说是中午客人多。我环视周边,果然有五六个青年呆在钟家。
  从村民主任的穿着和言谈举止,我看不出像一个庄户人,倒像个私企老板。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小蓝告诉我,村民主任钟发森与村支书雷连安两人联合开发经营了一个石板材矿山,并雇佣了10来个工人,刚才呆在钟家的几个青年哥便是。
  从小蓝那里我还晓得:就在前天钟与雷两人正运一车石料到泉州出售。为了接受我的采访,钟昨夜才从泉州赶回,雷还留在泉州。今天一大早,钟又到矿山张罗去了,适才挂了电话方回。
  只听说当今农民的生财方式是“农户+公司”,而我今天又领略了另一种方式“村长、支书+矿业”。这一方式确实使钟发森他们走上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坦途。
  小蓝悄悄告诉我:“东山村有十几户畲民在福安市区盖了新房,有8户在市郊的留安新村建了新居。”钟发森、雷连安都在城里买了洋房哩!”
  “嗬!怪不得东山村尽是些旧房子。”
  “东山村有一半畲民都变成城里人了。”小蓝解释。是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攀。既然有一大半人都到城里发展,这些人当然不把钱投到旧地方。这东山的“不景气”也就成必然了。
  我们闲扯正在兴头,钟发森与妻子已为大家烧了一桌丰盛的酒菜。觥筹交错之际,我乘兴借机采访:“东山是畲族革命基点村,主任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当年叶飞、曾志等人在这里闹革命的故事?”
  “咳!这要问老年人才知道。”钟发森说:“只听讲,曾志有来东山的红军后方医院看过病。叶飞为躲避民团,到东山山洞藏过好几天,饭是村里人给送的。”
  在东山我还了解到:解放后,东山畲民可谓东山再起,他们彻底医治了战争留下的创伤。尤其在改革开放时期,东山畲民敢领风气之先,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创办了茶厂、塑料厂、粮食加工厂等。经济能人雷连安、钟发森等人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投入巨资创办了矿产业,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大款。这不,兴建东山学校上而只拨4000元,其余的2.4万元,雷连安、钟发森两人居然自掏腰包给凑上。刚修成路坯的一条机耕道,也是两人投入近3万元修成的……
  我问钟发森,这公益事让私人掏腰包,今后如何个算法?钟回答得挺爽快:“蛮做蛮去,何必斤斤计较。”
  这可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几万元款子呢!都说大款大多为富不仁,我看钟发森等人为富亦仁,不然他们何以甘为畲民奉献所能?何以畲民们都对他们充满信任而连选连任?
  毋庸深访,凭直觉我已感受颇深:东山畲民有这样的领头雁领路,他们的今天已相当滋润,到明天,他们的日子肯定会像含苞欲放的畲苞花妩媚缤纷。我与村民主任相约,到那时再上东山定是春风得意脚步疾,一日看尽畲苞花。
  离开东山,我与小蓝特意沿着新修的机耕路回返。半路上,齐刷刷一排排红砖水泥建构的楼舍在我的眼前突现。小蓝告诉我,这是东山所辖的畲族自然村仙人村。
  仙人村?难道这山沟里的畲民都成了仙人?我疑惑。小蓝扑哧一笑:“成仙不成仙,他们活得赛神仙。”我信然。
  哦!最是畲苞花开时,“仙人”自知党温暖!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昌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