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门柏洋村新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26
颗粒名称: 硖门柏洋村新事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97-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闵东畲族硖门柏洋村新事。
关键词: 福建省 闵东 硖门柏洋村

内容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1999年抓住修建高速公路和实施“造福工程”的双重契机,在名为“永家岗”的旧址上建起了高标准的移民新村。村支部书记王齐周告诉记者,新村的居民有畲族和汉族,他们世世代代和睦相处,永远团结,共同进步。因此,新村命名为“永和村”。
  柏洋村共有21个自然村,其中5个畲族自然村。那里山高路远,信息不灵,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那里,最远的畲族自然村田头上村离村委会驻地9公里。在闽东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造福工程”中,5个畲族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益。除了1个村落就地改造外,其余的村落都采取了异地搬迁的方式。有的搬到了硖门畲族乡驻地,有的搬进了永和新村。
  王支书告诉记者,我们在搬迁问题上有一条原则,即先让给贫困人口,其中少数民族摆在第一位,优先考虑;其次是处于偏远角落的汉族群众。今年内5个少数民族自然村的村民基本都能搬迁,而汉族还剩下900多人,40%的人口还没有搬下来。
  王支书说,永和新村建设至今已花去了110万元,其中政府给了70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这些钱中,33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村民搬迁时,给他们免去了前期的费用。新村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前期的设计请了福鼎市建委。少数民族村民建房有困难,由村委会出面找信用社贷款,2000年贷款15万元,第一批已经交还了10万元。目前,已经贷出了30多万元。村里办起了福鼎市创辉餐具有限公司,主要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生产竹筷,销往韩国。村里还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到公司里上班,让他们赚钱还贷。
  王支书带我们参观了新村的建筑群和村街的整体布局,还领我们看了新建的小学教学楼。王支书又指着两排整齐划一的新房告诉记者,这一条就是民族新街,我们考虑外墙装修时,增添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生活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精神状态的变化,在民族新街的新房里我们见到了少数民族居民,他们都显得自信和乐观。
  在采访王支书时,记者听到了他说的一句话——当村干部要安心,办村企业要决心,做村公益事要公心。王周齐是村里的经济能人,1996年为了改变柏洋村的落后面貌,乡党委决定调整充实村两委,选择“领头雁”。这时,王齐周走马上任。当时他已是一个小型麻纺厂的老板,月收入达2000多元,这在小山村里,已相当可观。他义无反顾地卖掉了厂子,回到了村子,带领带领全村562户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村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清偿债务。村里决定,村干部在还清集体欠债前,不领市、乡两级财政发给的干部津贴。同时,王齐周还拿出了7万元。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部还清了债务,为发展集体经济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村里利用当地的资源,办起了杨梅酒厂和酸笋厂,增加了收入。同时,转换了原有的茶叶加工厂、茶场和果园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扭亏增盈。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蓝炯熹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