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人口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10
颗粒名称: 闽东畲族人口特征
分类号: C922.57
页数: 8
页码: 18-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族人口特征,分别记述了人口分布、人口发展、文化状况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闵东 畲族 人口特征

内容

一、人口分布
  闽东地处福建东部,聚集着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其中28个少数民族,以畲族人口为主,占92.53%。分布在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及街道,734个行政村,1789个自然村。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畲族总人口为159040人,相当于一个屏南县或周宁县的人口,占闽东总人口的5.32%;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2.39%;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2.41%。可见闽东畲族人口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地位和分量是不容忽视的。
  从闽东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构成来看:畲族明显是闽东少数民族的主体部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畲族人口在闽东的分布很具有广泛性。他们在每个县(市、区)至少有500人以上的人口分布。从区域分布结构看,福安畲族人口为闽东畲族人口分布之最,达到59931人,占闽东畲族人口的37.68%,占福安市人口的10.82%。分布最少的屏南县也有541人。看各县(市、区)畲族人口分别占各县、市总人口的比重,足以说明在闽东的山山水水之间广泛分布着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一居住分布构成了四个特点。一是居住在沿海的比居住在山区的多;二是居住在大县的比居住在小县的多;三是地域的关联性,如柘荣虽然人口总量最少,但居住的畲族人口却比屏南多,而且与周宁所居住的畲族人口不相上下,这不能不说柘荣建县前后与霞浦、福安客观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关联性;四是历史迁居的延续性,如寿宁虽然是山区,但居住的畲族人口是屏南的4.41倍,是周宁的1.43倍,这不能不说寿宁与福安的地域相邻有关。这四个特点,构成了闽东畲族的分布既体现其自身的规律性,又体现闽东各县(市、区)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力。
  二、人口发展
  闽东畲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又或多或少受汉族生活方式和生产能力的影响,自然构成了居住、生活、生产的丰富性。再加上政府一贯对少数民族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使得闽东畲族的人口发展,随着时代的节拍,循着自身的规律,很有节奏地健康运行着。
  据《闽东畲族志》记载,唐乾符三年(876年),畲族先民最早踏入闽东宝地,落脚定居是在古田的水竹洋(今古田富达村)。明清时期由于缺乏专门记载,今天的我们还无从考证那时的精确人口数量。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和有关文献记载,民国二十六年闽东畲族人口为38061人,户均3.78人。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已发展到81423人,户均3.3人。虽然户均人数比16年前有所下降,但人口绝对量却增加了43362人,平均年增加2710人。这种状况,既有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统计准确度提高的因素。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为94780人。11年增加13357人,年均递增13.91‰,平均年增加1214人。这期间,畲族人口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年增长绝对量比前一个时段减少55.21%。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快速发展,达到141808人,比1964年增加了47028人,年均递增22.64%,平均年增加2615人,其平均年增加人数为1953—1964年期间年均增加人数的2.15倍。表明这一时期在没有大量迁入人口的情况下,18年人口出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虽然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我国要推行计划生育,但那时地方执行力相对较弱。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为157313人,比1982年增加15505人,8年年均增加1938人,年均递增13.09‰。这表明,这一时期各级政府贯彻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增强了,人口增长速度因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婚育观念的进步而呈下降趋势。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的两种生产及时给予有效指导,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畲族人口两种生产的正常协调发展,基本做到了与汉族同步。就人口发展而言,我们从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发展情况看,47年间闽东畲族人口从81423人发展到159040人,增长一倍左右,与汉族在同一时期增长幅度不相上下。分析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在因素起着作用:一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在生育政策上的照顾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畲族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略高于汉族(畲族为1.74个,汉族为1.64个);二是生育高峰期比汉族表现突出,从五普资料反映,每年进入婚育期的妇女人数是退出婚育期妇女人数的1.87倍,略高于汉族1.8倍的水平;三是恢复民族成分的人口占一定比例,四普时闽东畲族总人口中恢复民族成分的人口为7000多人,随后每年均有百人规模的民族成分恢复。无形中,闽东畲族在加大人口基数的同时,也扩大了生育队伍。再进一步分析,前两个因素所产生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关键的要素,即婚育队伍的结构比重。这一点可由婚姻状况中的性别结构现象得到说明。从五普所反映的未婚性别比,以及15岁以上女性占15岁以上总人口比等状况中发现、畲族人口发展的基本条件——婚育队伍,其结构比重与汉族相当。
  从表2中,不难看出7个方面的现象:
  1.闽东畲族15岁以上有配偶人口的比重比全省水平低3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低3.88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5.27个百分点。
  2.闽东畲族有配偶中女性的比重比全省水平高近1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仅低0.38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高1.46个百分点。
  3.闽东畲族有配偶中男性的比重比全省水平低6.4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低6.75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10.89个百分点。
  4.闽东畲族未婚人口比重比全省水平高1.53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高2.4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高2.95个百分点。
  5.闽东畲族未婚中女性比重比全省水平低2.05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低0.6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2.38个百分点。
  6.闽东畲族未婚中男性比重比全省水平高4.58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高4.8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高7.07个百分点。
  7.闽东畲族15岁以上女性人口比重比全省水平仅低0.05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仅低0.76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347个百分点。
  以上现象表明:尽管闽东因历史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速度,影响婚姻水平,但畲族的婚姻水平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落伍现象,其发展基本上是与汉族同步的。也就意味着闽东畲族人口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发展速度是符合规律的。当然,从对比中我们也看到某些方面的特征。一方面,闽东畲族15岁以上有配偶人口的比重相对偏低,主要是由于有配偶中男性的比重相差较大引起的。这也反映出闽东畲族男性成家的条件还不够理想,这正是由于畲族生产力发展在局部地区还较相对落后。另一方面,闽东畲族15岁以上有配偶中女性的比重相对高于全省畲族水平,高于省、市汉族水平。同时,闽东畲族未婚中女性比重比全省畲族水平低,比省、市汉族低。这在闽东畲族的婚姻水平上,就弥补了男性配偶比重偏低的不足。再一方面,闽东畲族15岁以上女性人口比重与全省比,处在一个水平上;与闽东汉族水平比非常接近。很显然,从这些比重结构中分析,闽东畲族的人口发展速度与全省、与汉族是基本同步的。
  再从表3中看出生性别比情况,闽东畲族与汉族对出生孩子性别的取舍上,表现略有不同。从总的出生性别比,看不出太大的差异,而在孩次出生性别比上,则表现出些许的差别,三孩以上由于畲族的统计量过小,缺乏统计对比意义。总体上看,畲族喜欢男孩的程度略高于汉族。但从整体形态上看,畲族人民在生活方式的取舍上具有相同的积极上进,向往文明的内在要求,与汉族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等具有同化发展的趋势。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就不难想象闽东畲族男性未婚比比汉族男性未婚比多出4.8个百分点的情况,且很快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得到解决。
  三、文化状况
  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在闽东一贯得到积极落实。闽东畲族人民在当地政府陆续出台的优惠政策带动下,经过艰苦努力,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文化素质尽管还没有赶上汉族的水平,但都有了新的提高。大学文化从无到有,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率逐年上升。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畲族人口每万人拥有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生55人,中专生122人,高中生183人,初中生1961人,小学生5346人。与汉族每万人中拥有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生170人,中专生279人,高中生501人,初中生2846人,小学生4333人的水平相比,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这种现象是可以随着对畲族人口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加强而缩小的。对此,各级政府正在把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作为贯彻民族政策的一项实际行动加以实施。
  从文化程度的性别比情况看,反映闽东畲族在对待子女的文化教育中,重男轻女的意识明显强过汉族,尤其在初中、高中、大专以上阶段表现突出。
  从表4中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性别比均表现为畲族高于汉族,而文盲、半文盲的性别比却比汉族低3.9个百分点。在同龄人口中,闽东畲族女孩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男孩8.96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比汉族高出3.3个百分点。可见在出生性别比方面,畲族与汉族没有太大差异的情况下,文化程度结构中所体现出的性别比差距状况,不能不说畲族人口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仍存在着轻视女孩的现象。当然,不可否认这一事实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有直接联系的。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维持能力差,便自然而然形成养儿防老的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在小学阶段性别比没有明显差异,一旦升入初中,便有一大批畲族女孩辍学,她们不能像同龄男儿一样坐进课堂获得她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而是让家务占据了她们那段灿烂的时光,同时一边等待着出阁。
  在表中还可以看到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从进入到中专,闽东畲族与汉族同样出现性别比趋向合理。虽然闽东畲族重男轻女的强度仍然大于汉族,但是,闽东畲族人口与汉族在对待子女进入中专学习的态度,都没有突出的性别歧视表现。这既与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程度的希望值有直接关系,又与能够培养孩子进入中专学习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关系。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承受得起的家长,无论男孩女孩,他们还是都愿意培养。另一方面,进入到大专、本科、研究生,闽东畲族与汉族同样又出现性别比转向异常,而且汉族水平向畲族靠拢,这主要是全社会普遍受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影响,一般认为女孩子能念个中专,保个职业就行了,不祈求更大的发展。所以相当部分女孩因受自身期望值和环境客观条件的影响,求学止步于中专。这样才导致从中专到大专、本科、研究生出现了新的转折,即性别比迅速上升。这一现状不能不说封建意识的残余还没有彻底从人们的思想深处得以解决,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远没有认同到位。这应该是社会进步不利因素中重要的一面,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闽东畲族在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婚姻状况、性别构成,以及文化程度等诸多方面显示着与汉族之间既有极强的共性,也有一些差异。毫无疑问,同时生息在闽东这块1.29万平方公里版图上的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机会接受闽东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享受闽东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居住在较为偏僻地区的畲族人口在生活、生产方面,还反映出与汉族一定的差异。以笔者之见,原因主要是生产力基础薄弱,没能赶上平均的发展速度,故而生活水平、文化需求能力尚弱。这就需要国家及各级政府进一步从各方面对少数民族的生产力发展予以特殊的扶持。我们应该相信只要闽东畲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了,畲族人口各方面发展便自然与汉族同步,与全省同步,与全国同步,与时代同步。
  (2010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何丽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