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07
颗粒名称: 闽东畲族简述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3-8
摘要: 本文是闽东畲族简述,分别记述了闽东畲族地理位置、民族革命传统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闵东 畲族

内容

宁德地区通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陆地部分地理坐标在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东面濒临浩瀚东海,南面与福州市交界,西面与南平市毗连,北面与浙江省温州接壤,东西长约204.5公里,南北宽约155.3公里,陆地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现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柘荣县、寿宁县、古田县、屏南县、周宁县等1区2市6县。2009年全市总人口336万人,少数民族19.89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8.14万人,约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
  一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原来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因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为险恶环境及艰难生计所逼,不断迁徙,唐代即有零星迁入闽东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畲族人民开始大量落籍闽东。其迁入路线,从闽西南至闽南至闽东,沿途经过泉州市、莆田市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县,而后进入区内的宁德、福安、霞浦、福鼎县。迁入闽东的畲族又有部分往浙南迁徙,散处于温州和丽水地区各县。明清时期畲族人口无专门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福安、福鼎、宁德、寿宁、霞浦县共有畲族人口37965人。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区内畲族人口24674户、81423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共有畲族人口157313人,比1953年增长0.93倍,增加了75890人,但占全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却从5.94%,下降到5.5%。同年,闽东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5.42%,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96%。畲族的主姓为蓝、雷、钟、吴、杨、李等6姓。1991年,全区畲族人口161524人,其中蓝姓46266人、雷姓58488人、钟姓48794人、吴姓3559人、杨姓353人、李姓3844人,其他姓氏220人。1993年,全区畲族总人口166078人,其中男90775人,女75303人,分布于全区的114个乡镇,2014个自然村。畲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现全市设有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福安市穆云、康厝、坂中,霞浦县崇儒、水门、盐田,福鼎市硖门、佳阳,蕉城区金涵等9个畲族乡,230个畲族行政村。
  二
  畲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迁入闽东后经历了和汉族大致相同的政治制度,由于不满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不堪忍受阶级压迫和剥削,历史上多次组织和参加反抗统治阶级的武装斗争。畲族人民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闽东畲村先后建立起65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有畲族党员453人,在畲族乡村先后建立了3个区、21个乡和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各级政权中任职的畲族干部有2000多人。为保卫红色政权,畲族人民前仆后继,积极配合革命武装力量,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暴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民主革命期间,闽东畲族村被烧毁135个,烧毁房屋10500间,被杀害的畲族党员、干部、战士、群众达5000余人(其中被评为烈士433人),70%的畲村成为革命基点村。闽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人叶飞后来评价说:“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人民作用很大:第一最保守秘密,第二最团结。”畲族人民为闽东革命付出巨大牺牲和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彻底翻身作主,享有广泛的民族平等权利。1953年2月,成立福安县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1957年在区内建立36个畲族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畲族乡撤销。1963年区内恢复设置9个畲族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再度撤销。1983年起,先后成立宁德地区和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作为地、县管理民族事务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1984年恢复设置畲族乡,设立霞浦县崇儒、水门、盐田,福安县穆云、康厝、坂中,宁德县金涵等畲族乡。
  1993年设立福鼎县硖门畲族乡。2009年设立福鼎市佳阳畲族乡。
  1949—1993年,区内共有畲族干部群众代表100多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到外省、市参观学习;有40多位畲族干部群众被评为省级以上模范(先进工作者)。畲族干部群众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人,当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2人,当选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1500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2人,省和各县(市)政协委员140多人。2009年,宁德市有畲族干部2185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3.4%,其中厅级2人、处级28人、科级293人,全市9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有畲族干部14人,其中正处级6人。9个民族乡乡长全部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市畲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均配备有畲族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党代会、人大会和政协会也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保障了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为缩小畲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差距,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全国、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出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安定稳定,加快了畲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三
  畲族是一个特别能吃苦,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自明、清畲族先民大量落籍闽东以来,畲民大部分散处山区,搭寮而居,靠租种官山和地主山场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受民田以耕”的生活,不但要承受地主盘剥、官府勒索,还得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种植粮食作物以甘薯、水稻为主,大小麦、大豆、马铃薯为辅。经济作物以种菁、种苎麻较普遍。畲村耕地地块小,土质贫瘠,耕作上多采取“抛荒制”和“轮换耕作制”,复种指数低,耕作制度粗放,水稻一年只一熟,农作物产量低,大多只及汉区平原田的一半。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挑贩薪炭成为畲民最大宗副业。此外,种茶、经营林副产品、放牧牛羊和狩猎也是补充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部分沿海畲民还从事渔业生产,宁德雷东村培育生产的熨斗蟳和软虾(干)为全国闻名。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压迫和剥削空前加剧,国民党当局抓丁派款,畲乡鸡犬不宁,畲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畲民分得了山场、耕地,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随着良种引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畲村粮食产量成倍数增长,大米代替了甘薯丝成为畲村的主粮,畲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起,全区141个畲族村新建住房1200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93年,405个畲族村通公路(含机耕路),受益4.45万人;262个畲族自然村安装自来水,受益人口2.22万;建有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181.5千瓦,架设输电线路65.3万米,971个畲族自然村通电。现全市9个畲族乡230个畲族村开通了程控、移动电话,229个村实施道路硬化,159个民族村通自来水,通过实施造福搬迁工程,少数民族有9780户44539人搬迁到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极大地改变了畲族群众的生活条件。
  四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尚武的民族。盘歌活动是畲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娱活动项目。霞浦县崇儒古龙岩“五年日”歌会,福安坂中后门坪、福鼎双华、西冷“二月二”会亲节歌会,硖门瑞云、穆云牛池坪的“四月八”牛歇节和佛浴节歌会,霞浦雁头岭、周宁方广寺“分龙节”歌会,福安白云山“六月一”歌会以及“七月七”、“九月九”歌会,均为大型的闽东畲族群众盘歌会。1949年前,由于畲村环境封闭偏僻,文化活动大多限于盘歌和年节的神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村办起文化站、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院、电视转播台、录像播放厅、歌舞厅等,畲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经过挖掘整理,先后出版了《闽东畲族故事》《闽东畲族歌谣》《闽东畲族谚语》等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整理创作出“猎捕舞”、“婚礼舞”、“铃刀舞”等数十个富有民族风情特点的舞蹈节目。并多次举办艺术节、盘歌会,扩大了闽东畲族在全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影响。畲族民歌双音唱法颇具特色,曾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多声部音乐表演。此外畲族剪纸、刺绣、编织花带、竹编、雕刻等工艺美术都很有特色。1958年畲乡编织的花斗笠,被选送中央民族文化宫参加展出。
  2004年,宁德市成立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畲族文化普查、编辑出版800多万字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制作畲族文化专题光盘、建设中华畲族宫文物馆、开辟畲族风情旅游线、命名畲族重点文化村、创作畲族歌舞剧、编写中小学畲族文化乡上教材等8项工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宁德市畲族民歌(闽东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和霞浦县畲族小说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巫舞“奶娘踩罡”等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畲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雷美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全市8个畲族乡和7个畲族村共建有文化馆、站15个,形成了一支数百人的文艺创作演出队伍,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和民间文艺创作均取得显著成绩。畲族歌舞团的剧日参加全国、全省文艺调演获好成绩,《跣足娘》、《赤髀横裙》分别获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银奖。连续举办五届的闽东畲族“三月三”歌会,带动、辐射到民族村,畲村群众文化娱乐的自发活动广泛开展。
  历史上闽东畲族地区的教育极为落后,全区畲村私塾不足20家。民国时期,全区只有十余所小学,入学者只有几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极其重视发展畲族乡村教育事业。1978—1990年,区内考上大、中专院校畲族青少年986人,其中中专674人,大专312人。1993年,全区有646所民族小学、1042个教学班,在校生18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所县(市)民族中学在校生2640人,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在校生1477人;畲族在园幼儿2581人,福安师范、宁德地区农校畲族预科班每年各录取新生40名。200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民族教育资金1205万元,对全市69所独立设置的民族寄宿制中小学进行三期的新、改、扩建工程。2008年,全市共有民族小学135所,其中完全小学91所,在校畲族小学生7800多人,6所市(县)民族中学和8所乡民族小学共有畲族在校生6500多人,当年,全市有780名畲族学生被全国各类高校录取。畲族教育事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畲族人民一向注重练武健身,在抗敌自卫、从事生产劳动实践、健身娱乐、祭祖和做福神事活动中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拳术、棍术以及“打尺寸”、“扭扁担”、“舞铃刀”、“舞龙头”、“虎抓羊”、“猴抢蛋”等传统体育项目。1949年后,经过挖掘整理,一些传统项目先后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奖。竞技体育也在畲族中小学中蓬勃开展,区内5所民族中学和重点民族小学成为培养优秀畲族运动员的摇篮。地区民族中学曾3次被评为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区内畲族运动员在全国和省、地的田径、球类以及射击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1986年,福安金斗洋畲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1991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枪担”获一等奖,“舞龙头”、“猴抢蛋”、“打尺寸”、“虎抓羊”获三等奖,“打枪担”并蝉联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民运会一等奖。2007年,第八届全国民运会上,宁德市代表队获蹴球混双金牌。2009年,在第四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中,霞浦县崇儒乡蓝大瑞获中年组畲族齐眉棍、盘柴槌和拳法白鹤展翅3项冠军。
  闽东畲族乡村历史上医疗卫生条件差,防病、治病只能靠中药和地产青草药。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畲族医学体系。1949年后,省、地医疗队多次深入畲村为群众免费治病,并建立起畲村卫生防疫网络,传统的畲医畲药经过发掘整理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1993年,全区有1所县级民族医院、8所乡民族卫生院、131所畲村卫生所,拥有医药卫生人员544人。2008年8个民族乡医院总建筑面积9960平方米,共有病床105张,卫生技术人员192人,235个民族村建有卫生站238个,配有医务人员306人。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畲村卫生设施、医疗手段的改善,畲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2010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缪品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