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06
颗粒名称:
概况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0
页码:
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闵东畲族百年来发展概况,分别记述了闽东畲族简述、畲族调查、闽东畲族乡区域地理地质特征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闵东
畲族
内容
闽东畲族简述
缪品枚
宁德地区通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陆地部分地理坐标在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东面濒临浩瀚东海,南面与福州市交界,西面与南平市毗连,北面与浙江省温州接壤,东西长约204.5公里,南北宽约155.3公里,陆地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现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柘荣县、寿宁县、古田县、屏南县、周宁县等1区2市6县。2009年全市总人口336万人,少数民族19.89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8.14万人,约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
一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原来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因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为险恶环境及艰难生计所逼,不断迁徙,唐代即有零星迁入闽东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畲族人民开始大量落籍闽东。其迁入路线,从闽西南至闽南至闽东,沿途经过泉州市、莆田市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县,而后进入区内的宁德、福安、霞浦、福鼎县。迁入闽东的畲族又有部分往浙南迁徙,散处于温州和丽水地区各县。明清时期畲族人口无专门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福安、福鼎、宁德、寿宁、霞浦县共有畲族人口37965人。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区内畲族人口24674户、81423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共有畲族人口157313人,比1953年增长0.93倍,增加了75890人,但占全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却从5.94%,下降到5.5%。同年,闽东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5.42%,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96%。畲族的主姓为蓝、雷、钟、吴、杨、李等6姓。1991年,全区畲族人口161524人,其中蓝姓46266人、雷姓58488人、钟姓48794人、吴姓3559人、杨姓353人、李姓3844人,其他姓氏220人。1993年,全区畲族总人口166078人,其中男90775人,女75303人,分布于全区的114个乡镇,2014个自然村。畲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现全市设有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福安市穆云、康厝、坂中,霞浦县崇儒、水门、盐田,福鼎市硖门、佳阳,蕉城区金涵等9个畲族乡,230个畲族行政村。
二
畲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迁入闽东后经历了和汉族大致相同的政治制度,由于不满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不堪忍受阶级压迫和剥削,历史上多次组织和参加反抗统治阶级的武装斗争。畲族人民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闽东畲村先后建立起65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有畲族党员453人,在畲族乡村先后建立了3个区、21个乡和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各级政权中任职的畲族干部有2000多人。为保卫红色政权,畲族人民前仆后继,积极配合革命武装力量,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暴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民主革命期间,闽东畲族村被烧毁135个,烧毁房屋10500间,被杀害的畲族党员、干部、战士、群众达5000余人(其中被评为烈士433人),70%的畲村成为革命基点村。闽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人叶飞后来评价说:“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人民作用很大:第一最保守秘密,第二最团结。”畲族人民为闽东革命付出巨大牺牲和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彻底翻身作主,享有广泛的民族平等权利。1953年2月,成立福安县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1957年在区内建立36个畲族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畲族乡撤销。1963年区内恢复设置9个畲族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再度撤销。1983年起,先后成立宁德地区和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作为地、县管理民族事务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1984年恢复设置畲族乡,设立霞浦县崇儒、水门、盐田,福安县穆云、康厝、坂中,宁德县金涵等畲族乡。
1993年设立福鼎县硖门畲族乡。2009年设立福鼎市佳阳畲族乡。
1949—1993年,区内共有畲族干部群众代表100多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到外省、市参观学习;有40多位畲族干部群众被评为省级以上模范(先进工作者)。畲族干部群众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人,当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2人,当选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1500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2人,省和各县(市)政协委员140多人。2009年,宁德市有畲族干部2185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3.4%,其中厅级2人、处级28人、科级293人,全市9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有畲族干部14人,其中正处级6人。9个民族乡乡长全部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市畲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均配备有畲族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党代会、人大会和政协会也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保障了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为缩小畲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差距,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全国、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出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安定稳定,加快了畲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三
畲族是一个特别能吃苦,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自明、清畲族先民大量落籍闽东以来,畲民大部分散处山区,搭寮而居,靠租种官山和地主山场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受民田以耕”的生活,不但要承受地主盘剥、官府勒索,还得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种植粮食作物以甘薯、水稻为主,大小麦、大豆、马铃薯为辅。经济作物以种菁、种苎麻较普遍。畲村耕地地块小,土质贫瘠,耕作上多采取“抛荒制”和“轮换耕作制”,复种指数低,耕作制度粗放,水稻一年只一熟,农作物产量低,大多只及汉区平原田的一半。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挑贩薪炭成为畲民最大宗副业。此外,种茶、经营林副产品、放牧牛羊和狩猎也是补充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部分沿海畲民还从事渔业生产,宁德雷东村培育生产的熨斗蟳和软虾(干)为全国闻名。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压迫和剥削空前加剧,国民党当局抓丁派款,畲乡鸡犬不宁,畲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畲民分得了山场、耕地,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随着良种引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畲村粮食产量成倍数增长,大米代替了甘薯丝成为畲村的主粮,畲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起,全区141个畲族村新建住房1200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93年,405个畲族村通公路(含机耕路),受益4.45万人;262个畲族自然村安装自来水,受益人口2.22万;建有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181.5千瓦,架设输电线路65.3万米,971个畲族自然村通电。现全市9个畲族乡230个畲族村开通了程控、移动电话,229个村实施道路硬化,159个民族村通自来水,通过实施造福搬迁工程,少数民族有9780户44539人搬迁到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极大地改变了畲族群众的生活条件。
四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尚武的民族。盘歌活动是畲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娱活动项目。霞浦县崇儒古龙岩“五年日”歌会,福安坂中后门坪、福鼎双华、西冷“二月二”会亲节歌会,硖门瑞云、穆云牛池坪的“四月八”牛歇节和佛浴节歌会,霞浦雁头岭、周宁方广寺“分龙节”歌会,福安白云山“六月一”歌会以及“七月七”、“九月九”歌会,均为大型的闽东畲族群众盘歌会。1949年前,由于畲村环境封闭偏僻,文化活动大多限于盘歌和年节的神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村办起文化站、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院、电视转播台、录像播放厅、歌舞厅等,畲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经过挖掘整理,先后出版了《闽东畲族故事》《闽东畲族歌谣》《闽东畲族谚语》等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整理创作出“猎捕舞”、“婚礼舞”、“铃刀舞”等数十个富有民族风情特点的舞蹈节目。并多次举办艺术节、盘歌会,扩大了闽东畲族在全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影响。畲族民歌双音唱法颇具特色,曾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多声部音乐表演。此外畲族剪纸、刺绣、编织花带、竹编、雕刻等工艺美术都很有特色。1958年畲乡编织的花斗笠,被选送中央民族文化宫参加展出。
2004年,宁德市成立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畲族文化普查、编辑出版800多万字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制作畲族文化专题光盘、建设中华畲族宫文物馆、开辟畲族风情旅游线、命名畲族重点文化村、创作畲族歌舞剧、编写中小学畲族文化乡上教材等8项工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宁德市畲族民歌(闽东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和霞浦县畲族小说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巫舞“奶娘踩罡”等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畲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雷美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全市8个畲族乡和7个畲族村共建有文化馆、站15个,形成了一支数百人的文艺创作演出队伍,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和民间文艺创作均取得显著成绩。畲族歌舞团的剧日参加全国、全省文艺调演获好成绩,《跣足娘》、《赤髀横裙》分别获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银奖。连续举办五届的闽东畲族“三月三”歌会,带动、辐射到民族村,畲村群众文化娱乐的自发活动广泛开展。
历史上闽东畲族地区的教育极为落后,全区畲村私塾不足20家。民国时期,全区只有十余所小学,入学者只有几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极其重视发展畲族乡村教育事业。1978—1990年,区内考上大、中专院校畲族青少年986人,其中中专674人,大专312人。1993年,全区有646所民族小学、1042个教学班,在校生18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所县(市)民族中学在校生2640人,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在校生1477人;畲族在园幼儿2581人,福安师范、宁德地区农校畲族预科班每年各录取新生40名。200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民族教育资金1205万元,对全市69所独立设置的民族寄宿制中小学进行三期的新、改、扩建工程。2008年,全市共有民族小学135所,其中完全小学91所,在校畲族小学生7800多人,6所市(县)民族中学和8所乡民族小学共有畲族在校生6500多人,当年,全市有780名畲族学生被全国各类高校录取。畲族教育事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畲族人民一向注重练武健身,在抗敌自卫、从事生产劳动实践、健身娱乐、祭祖和做福神事活动中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拳术、棍术以及“打尺寸”、“扭扁担”、“舞铃刀”、“舞龙头”、“虎抓羊”、“猴抢蛋”等传统体育项目。1949年后,经过挖掘整理,一些传统项目先后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奖。竞技体育也在畲族中小学中蓬勃开展,区内5所民族中学和重点民族小学成为培养优秀畲族运动员的摇篮。地区民族中学曾3次被评为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区内畲族运动员在全国和省、地的田径、球类以及射击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1986年,福安金斗洋畲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1991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枪担”获一等奖,“舞龙头”、“猴抢蛋”、“打尺寸”、“虎抓羊”获三等奖,“打枪担”并蝉联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民运会一等奖。2007年,第八届全国民运会上,宁德市代表队获蹴球混双金牌。2009年,在第四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中,霞浦县崇儒乡蓝大瑞获中年组畲族齐眉棍、盘柴槌和拳法白鹤展翅3项冠军。
闽东畲族乡村历史上医疗卫生条件差,防病、治病只能靠中药和地产青草药。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畲族医学体系。1949年后,省、地医疗队多次深入畲村为群众免费治病,并建立起畲村卫生防疫网络,传统的畲医畲药经过发掘整理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1993年,全区有1所县级民族医院、8所乡民族卫生院、131所畲村卫生所,拥有医药卫生人员544人。2008年8个民族乡医院总建筑面积9960平方米,共有病床105张,卫生技术人员192人,235个民族村建有卫生站238个,配有医务人员306人。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畲村卫生设施、医疗手段的改善,畲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2010年)
畲族调查话当年
陈元煦
1957年,我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部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翌年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福建等地的16个调查组,对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进行社会历史调查。根据工作需要,我被分配到福建组担任秘书工作。在组长白子文和副组长施联朱、陈国强领导下,具体负责福建福鼎县和浙江泰顺县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当时参加福鼎调查的有我和蒋炳钊、张善诚、顾海、雷霖其、钟德铭、雷爱娇等同志,参加泰顺调查的有我和郑小瑛同志。因年代久远,当时两地调查的不少情节早已从记忆中消失,现在回顾起来,也难窥全豹了。所以这份回忆录,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充其量只能让今天的民族工作者了解当时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一鳞半爪罢了。现将在福鼎、泰顺调查和编写《畲族简史简志合编》一书的点滴记忆,分别介绍如下:
一、福鼎调查
福鼎位居闽省东北部,紧邻浙江,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高峙,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县份。全县有畲族4800多户、16000多人,分布在8个区76个乡镇,散布于崇山峻岭中。我们选择人口较为集中的双华、牛埕下、浮柳等3个畲村作为典型调查点。省地县各级有关领导对我们的调查工作非常重视,特地为我们配备三名民族干部担任翻译。当时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从县城桐山到各调查点,远的五六十华里,近的七八华里,不管越山岭还是过溪涧,绝无其他交通工具可以代步,全靠步行。条件虽艰苦,但大家精神振奋,干劲十足。每到一个调查点,都同当地群众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一般都安排在晚间进行,边串门边访问。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畲族群众热情好客。我们每到一处调查,主人必定让我们品尝清香的热茶,表示敬意。因为敬茶是畲族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每逢客人(他们把调查组的成员都视为客人)光临,主人先唱《敬茶歌》,然后就端出大碗茶招待,所谓“人客落寮茶敬待”,主人盛情敬茶,客人至少得喝二道以上,否则就是失礼,畲民俗语说:“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每次访问结束,握手道别时,主人常以自家采制的茶叶作为馈赠我们的“手信”(即礼品)。通过访问、敬茶、赠茶等,增进了主客之间的友谊,他们把我们看作自家人,毫无顾虑地对我们讲真话,因而为我们提供许多重要的资料。如被畲族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传家宝的“祖图”(犹如长卷画轴,绘上盘瓠的一生经历)、“祖杖”(状如龙首的拐杖上结数十乃至上百的红布条,布条书有祭过祖的祖先姓名)。原由族人轮流保管,只在逢年过节悬挂厅堂,供族众祭祀叩拜,平时秘而不宣,也不让外族人观看。由于我们同群众相处颇融洽,他们不把我们当外人看,因此,不仅主动向我们提供年节虔诚祀奉的情况,而且还破例出示实物让我们开开眼界。此外,他们还把代代传承珍藏的另一传家宝——蓝、雷、钟、李氏的族谱,拿出来供我们摘抄,为我们解决当地畲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状况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我们在福鼎双华、牛埕下、浮柳各个点普遍调查了畲族的名称、来源、迁徙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发现某个点有典型性和特色的问题,就作更深入的调查,力求掌握更翔实的资料。如双华“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福安和福鼎,但福鼎的双华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遐迩闻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调查的问题,在以后问世的许多有关畲族历史文化的著作中,无不把“二月二”会亲节列为畲族的主要节日之一。据群众反映,浙南、闽东的许多畲族原先是由双华分炉出去的,所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他们都要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活动内容颇丰富,节日这一天,双华畲族各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古色古香别有韵致。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人群熙熙攘攘,歌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特别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人群引吭高歌,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通过调查,我们对“会亲节”的来龙去脉有了详尽的了解,犹如再现了整个节日活动的场面,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在福鼎调查,历时一个多月,每调查完一个点,就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共完成《福鼎县磻溪乡牛埕下片畲族调查报告》《福鼎县佳阳乡双华片畲族调查报告》和《福鼎县南溪乡浮柳片畲族调查报告》,最后将此三个报告综合整理成《福建福鼎县畲族情况调查》一文,福鼎的畲族调查工作就告一段落。
二、《畲族简史简志合编》调查编写轶事
1958年,福建组对闽、浙、赣等省畲族进行了为时三个月的大规模社会历史调查,按照国家民委的要求,要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畲族简史简志合编》(以下简称《畲族史志》)一书。当时参加畲族调查的有白子文、施联朱、陈国强、雷恒春、陈元煦、蒋炳钊、叶文程、陈佳荣、白浜、王钟琦、王非、章以淦、袁钟秀、吴家林、顾海、张善诚、郑小瑛、郑锡炎、陈自昭、胡林、林玉山等,共2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员参加了《畲族史志》草稿编写工程,历时9个月。草稿完成后,福建组除留下我和施联朱、陈佳荣外,其余的均返回原单位,《畲族史志》最后修订执笔就由我们三人负责完成。
我们编写《畲族史志》主要取材于各级党政历年所积累的丰富资料和调查组同志于1958年下半年分赴福建福安专区的福安、福鼎、宁德、罗源、连江,浙江温州专区的景宁、平阳、泰顺、丽水,江西的贵溪、铅山等县的部分畲族地区进行调查搜集的资料。此外,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也分别提供有关各该省的畲族情况与资料。
我们完成《畲族史志》草稿的修订后,于1959年冬,送交国家民委民族丛书审稿委员会审阅。审稿会议地点开始设在北京德胜门内达赖驻京办事处,会议由中央民族学院苏克勤副院长主持,记得苏院长民院公务繁忙,常常是隔了好长时间才开一次审稿会。后来审稿会议搬到颐和园内的“藻鉴堂”和南湖饭店,继续审稿。断断续续大约经过两三年。领导对《畲族史志》书稿要求很严格,无论是史料或解放后的各种数字,都要求反复核实,力求做到一丝不苟、准确无误。众所周知,我们到畲族地区调查,正值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各种数字水分极大,书稿引用的几乎都要重新调查核实。为此,于1960年底,我带着《畲族史志》书稿,千里迢迢从北京南下浙江、福建做核实工作。当年我对领导交代的任务,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工作热情非常之高。记得这一年的除夕前一天到达温州,第二天即冒着交加的雨雪,乘坐温州开往景宁的班车,当天傍晚抵达县城,住进县招待所,偌大的招待所仅有我一个旅客,当晚厨房师傅优惠供应我一碗白米饭和一盘红烧肉,算是我的年夜饭的美味佳肴,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在今天看来,好像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它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我利用春节农闲时间,走村串寨,访问有关单位的领导和畲族群众,征求意见,核实材料。景宁任务完成后,又到福安专区各县召开座谈会,补充调查。同时还到福州、厦门等地,向福建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历史系有关老师征求对《畲族史志》书稿的意见。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张兆汉部长是我们调查组在闽的最高领导,1960年仲夏的一天,我抵达福州,到部里向张部长汇报工作,听部办公室顾主任和叶秘书说他正在仙游老家休息,我又带着《畲族史志》书稿专程到仙游榜头下厅拜访他。那天正值端午节,张部长笑容可掬,对我这位不速之客,非常热情,留我一起过节,席间像拉家常一样对书稿谈了许多中肯的看法。后来他返榕又召集了有关人员座谈会,会上,各人从不同角度对书稿提出不少修改意见。我返京后,同施联朱、陈佳荣认真地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完成了《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一书,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内部发行。198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施联朱、蒋炳钊、陈元煦、陈佳荣《畲族简史》一书,就是在《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订而成的。
(1999年)
闽东畲族乡区域地理地质特征
张智光 王文清
福建畲族乡分布区总属于福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畲族乡聚居区分属南亚热带气候区与中亚热带(包括山地)气候区,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林茶业综合发展。
在区域构造位置上,东部的畲族乡分布区处于闽东火山断拗带,西部则处于闽西南拗陷区。福建东部是环太平洋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大片火山岩分布外,还伴随有燕山期的花岗岩侵入。与其相关的矿产主要有叶蜡石、明矾石、高岭土、石英砂、硫铁矿、铅锌矿、银矿、铝土矿及花岗石石材等。西部主要由晚古生代—中三叠纪地层组成,并有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与其相关的矿产主要有煤、石灰岩、金、铁、钨、硫铁矿、多金属及稀土矿等。
一、畲族乡分布现状
福建省有17个畲族乡,分布于全省5个地市的11个县市(详见表1)。
二、闽东主要地貌类型
1.类型。
(1)丘陵地貌(包括侵蚀剥蚀高丘陵和侵蚀剥蚀低丘陵两类)。各乡普遍分布,且所占面积较大。
(2)盆谷平原地貌。亦普遍分布,但面积小,主要分布于河流(域)两侧。
(3)山地地貌(包括侵蚀剥蚀中山和低山两类)。主要分布在连江、罗源、宁德(今蕉城区)、福安、宁化、永安、上杭各畲族乡。
2.地貌分区。
(1)闽中闽西北山地区。包括永安、罗源、连江、福安、宁德的畲族乡
(2)闽东北沿海丘陵区。包括霞浦和福鼎的畲族乡。
三、土壤类型及分区
1.类型。
(1)红壤(包括黄红壤、红泥土、红壤性土)。除漳浦、龙海零星分布外,其他各地普遍分布,且面积较大。黄红壤主要分布于宁化、宁德、永安、福安等地;红泥土主要分布于宁德、霞浦等地;红壤性土仅宁德金涵和宁化治平畲族乡局部分布。
(2)黄壤。主要分布于永安青水畲族乡,宁德金涵畲族乡有小面积分布。
(3)粗骨土。零星分布于宁德和永安畲族乡。
(4)水稻土(包括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水稻土普遍分布于全省畲族乡聚居区。渗育水稻土主要分布于福鼎、连江、罗源、霞浦、上杭等地;潴育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宁化、福鼎等地。
2.上壤分区
(1)闽东沿海丘陵盆地红壤、潴育水稻土、滨海盐土的粮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地区。福鼎、霞浦及部分福安、宁德畲族乡属于其中的福鼎、宁德沿海丘陵硅铝质红壤、黄泥田的水土保持、防旱、改造低产田、贝类养殖副区。
(2)闽西北、闽中中低山黄红壤、黄壤、渗育水稻土的农、林、茶地区。罗源、连江和部分福安、宁德畲族乡属于其中鹫峰山中低山硅铝铁质黄红壤、黄泥田的防旱、水源涵养、经济林副区。永安青水畲族乡属于其中戴云山、博平岭中低山硅铝铁质红壤、黄红壤、黄泥田的防旱、水土保持、薪炭林、用材林副区。
四、地质与矿产
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主体构造线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形成多期次的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并形成一系列的褶皱断裂构造。复杂的地质构造导致区域地质构造的差异。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全省划分了三个构造单元。福建省畲族乡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涉及其中的闽东南和闽西南两个构造单元。全省畲族乡已发现矿产包括3类25种,分别分布于各乡村。
1.闽东火山断拗带地质特征。
福鼎、霞浦、福安、宁德、连江、罗源、龙海、漳浦畲族乡均处于此带内。
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以东地区,该带在加里东和华力西—印支拗褶的基础上,经燕山运动发生大规模断陷和拗陷,造成厚度较大的晚侏罗—早白垩纪大规模火山喷发,构成著名的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带之一部分沿构造带发生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动力变质岩带。同时,还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燕山期的岩体带。基底老地层局部出露,盖层零星分布上第三系沉积岩和玄武岩。
该带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次为东西向和南北向,再次为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该带又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与畲族乡有关的仅涉及其中两个构造单元。
(1)闽东地区畲族乡位于其中福鼎—云霄断裂带内。该带是福建最主要的火山喷发带,主要由晚侏罗纪—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南园组中酸性火山岩是这个断陷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下白垩纪石帽山群火山岩则构成大型红色火山沉积盆地。火山构造极为发育,大型破火山口组合体呈串珠状分布,组成火山喷发带。后期断裂发育,岩浆侵入活动强烈,燕山早、晚期酸、中、基性侵入岩广泛分布。
(2)闽南地区畲族乡位于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内。该带又称大陆边缘拗陷带,为一典型的中生代低压区域变质带。其地层主要为上二叠—下侏罗纪砂页岩和上侏罗纪片理化中酸性火山岩。东部分布变质较深的各种片岩和变粒岩。漳浦、龙海滨海一带分布上第三系佛昙群,其下部为砂砾岩、砂岩、泥岩夹泥炭及油页岩、高岭土、硅藻土,偶见琥珀、黄铁矿结核。中部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基性火山岩,岩性为玄武岩、粗玄岩、气孔玄武岩等。混合岩化强烈,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广泛,并有二长花岗岩侵入。此外,还有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夺及晶洞钾长花岗岩侵入。
2.矿产。
福建省畲族乡已发现主要固体矿产可分为三大类,即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12种。主要矿产在各个乡分布情况(详见表2)。
据此,闽东畲乡矿产主要有:沥青、炭质页岩、铁、铅、锌、多金属、钼、锰、钨、铜、硫铁矿、高岭土、叶蜡石、硅石、长石、萤石、石材、蛭石等十几种。
(2001年)
闽东畲族人口特征
何丽云
一、人口分布
闽东地处福建东部,聚集着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其中28个少数民族,以畲族人口为主,占92.53%。分布在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及街道,734个行政村,1789个自然村。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畲族总人口为159040人,相当于一个屏南县或周宁县的人口,占闽东总人口的5.32%;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2.39%;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2.41%。可见闽东畲族人口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地位和分量是不容忽视的。
从闽东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构成来看:畲族明显是闽东少数民族的主体部分(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畲族人口在闽东的分布很具有广泛性。他们在每个县(市、区)至少有500人以上的人口分布。从区域分布结构看,福安畲族人口为闽东畲族人口分布之最,达到59931人,占闽东畲族人口的37.68%,占福安市人口的10.82%。分布最少的屏南县也有541人。看各县(市、区)畲族人口分别占各县、市总人口的比重,足以说明在闽东的山山水水之间广泛分布着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一居住分布构成了四个特点。一是居住在沿海的比居住在山区的多;二是居住在大县的比居住在小县的多;三是地域的关联性,如柘荣虽然人口总量最少,但居住的畲族人口却比屏南多,而且与周宁所居住的畲族人口不相上下,这不能不说柘荣建县前后与霞浦、福安客观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关联性;四是历史迁居的延续性,如寿宁虽然是山区,但居住的畲族人口是屏南的4.41倍,是周宁的1.43倍,这不能不说寿宁与福安的地域相邻有关。这四个特点,构成了闽东畲族的分布既体现其自身的规律性,又体现闽东各县(市、区)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力。
二、人口发展
闽东畲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又或多或少受汉族生活方式和生产能力的影响,自然构成了居住、生活、生产的丰富性。再加上政府一贯对少数民族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使得闽东畲族的人口发展,随着时代的节拍,循着自身的规律,很有节奏地健康运行着。
据《闽东畲族志》记载,唐乾符三年(876年),畲族先民最早踏入闽东宝地,落脚定居是在古田的水竹洋(今古田富达村)。明清时期由于缺乏专门记载,今天的我们还无从考证那时的精确人口数量。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和有关文献记载,民国二十六年闽东畲族人口为38061人,户均3.78人。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已发展到81423人,户均3.3人。虽然户均人数比16年前有所下降,但人口绝对量却增加了43362人,平均年增加2710人。这种状况,既有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统计准确度提高的因素。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为94780人。11年增加13357人,年均递增13.91‰,平均年增加1214人。这期间,畲族人口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年增长绝对量比前一个时段减少55.21%。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快速发展,达到141808人,比1964年增加了47028人,年均递增22.64%,平均年增加2615人,其平均年增加人数为1953—1964年期间年均增加人数的2.15倍。表明这一时期在没有大量迁入人口的情况下,18年人口出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虽然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我国要推行计划生育,但那时地方执行力相对较弱。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为157313人,比1982年增加15505人,8年年均增加1938人,年均递增13.09‰。这表明,这一时期各级政府贯彻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增强了,人口增长速度因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婚育观念的进步而呈下降趋势。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的两种生产及时给予有效指导,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畲族人口两种生产的正常协调发展,基本做到了与汉族同步。就人口发展而言,我们从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发展情况看,47年间闽东畲族人口从81423人发展到159040人,增长一倍左右,与汉族在同一时期增长幅度不相上下。分析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在因素起着作用:一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在生育政策上的照顾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畲族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略高于汉族(畲族为1.74个,汉族为1.64个);二是生育高峰期比汉族表现突出,从五普资料反映,每年进入婚育期的妇女人数是退出婚育期妇女人数的1.87倍,略高于汉族1.8倍的水平;三是恢复民族成分的人口占一定比例,四普时闽东畲族总人口中恢复民族成分的人口为7000多人,随后每年均有百人规模的民族成分恢复。无形中,闽东畲族在加大人口基数的同时,也扩大了生育队伍。再进一步分析,前两个因素所产生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关键的要素,即婚育队伍的结构比重。这一点可由婚姻状况中的性别结构现象得到说明。从五普所反映的未婚性别比,以及15岁以上女性占15岁以上总人口比等状况中发现、畲族人口发展的基本条件——婚育队伍,其结构比重与汉族相当。
从表2中,不难看出7个方面的现象:
1.闽东畲族15岁以上有配偶人口的比重比全省水平低3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低3.88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5.27个百分点。
2.闽东畲族有配偶中女性的比重比全省水平高近1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仅低0.38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高1.46个百分点。
3.闽东畲族有配偶中男性的比重比全省水平低6.4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低6.75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10.89个百分点。
4.闽东畲族未婚人口比重比全省水平高1.53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高2.4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高2.95个百分点。
5.闽东畲族未婚中女性比重比全省水平低2.05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低0.6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2.38个百分点。
6.闽东畲族未婚中男性比重比全省水平高4.58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高4.8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高7.07个百分点。
7.闽东畲族15岁以上女性人口比重比全省水平仅低0.05个百分点,比闽东汉族仅低0.76个百分点,比全省汉族低347个百分点。
以上现象表明:尽管闽东因历史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速度,影响婚姻水平,但畲族的婚姻水平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落伍现象,其发展基本上是与汉族同步的。也就意味着闽东畲族人口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发展速度是符合规律的。当然,从对比中我们也看到某些方面的特征。一方面,闽东畲族15岁以上有配偶人口的比重相对偏低,主要是由于有配偶中男性的比重相差较大引起的。这也反映出闽东畲族男性成家的条件还不够理想,这正是由于畲族生产力发展在局部地区还较相对落后。另一方面,闽东畲族15岁以上有配偶中女性的比重相对高于全省畲族水平,高于省、市汉族水平。同时,闽东畲族未婚中女性比重比全省畲族水平低,比省、市汉族低。这在闽东畲族的婚姻水平上,就弥补了男性配偶比重偏低的不足。再一方面,闽东畲族15岁以上女性人口比重与全省比,处在一个水平上;与闽东汉族水平比非常接近。很显然,从这些比重结构中分析,闽东畲族的人口发展速度与全省、与汉族是基本同步的。
再从表3中看出生性别比情况,闽东畲族与汉族对出生孩子性别的取舍上,表现略有不同。从总的出生性别比,看不出太大的差异,而在孩次出生性别比上,则表现出些许的差别,三孩以上由于畲族的统计量过小,缺乏统计对比意义。总体上看,畲族喜欢男孩的程度略高于汉族。但从整体形态上看,畲族人民在生活方式的取舍上具有相同的积极上进,向往文明的内在要求,与汉族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等具有同化发展的趋势。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就不难想象闽东畲族男性未婚比比汉族男性未婚比多出4.8个百分点的情况,且很快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得到解决。
三、文化状况
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在闽东一贯得到积极落实。闽东畲族人民在当地政府陆续出台的优惠政策带动下,经过艰苦努力,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文化素质尽管还没有赶上汉族的水平,但都有了新的提高。大学文化从无到有,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率逐年上升。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畲族人口每万人拥有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生55人,中专生122人,高中生183人,初中生1961人,小学生5346人。与汉族每万人中拥有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生170人,中专生279人,高中生501人,初中生2846人,小学生4333人的水平相比,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这种现象是可以随着对畲族人口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加强而缩小的。对此,各级政府正在把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作为贯彻民族政策的一项实际行动加以实施。
从文化程度的性别比情况看,反映闽东畲族在对待子女的文化教育中,重男轻女的意识明显强过汉族,尤其在初中、高中、大专以上阶段表现突出。
从表4中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性别比均表现为畲族高于汉族,而文盲、半文盲的性别比却比汉族低3.9个百分点。在同龄人口中,闽东畲族女孩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男孩8.96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比汉族高出3.3个百分点。可见在出生性别比方面,畲族与汉族没有太大差异的情况下,文化程度结构中所体现出的性别比差距状况,不能不说畲族人口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仍存在着轻视女孩的现象。当然,不可否认这一事实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有直接联系的。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维持能力差,便自然而然形成养儿防老的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在小学阶段性别比没有明显差异,一旦升入初中,便有一大批畲族女孩辍学,她们不能像同龄男儿一样坐进课堂获得她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而是让家务占据了她们那段灿烂的时光,同时一边等待着出阁。
在表中还可以看到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从进入到中专,闽东畲族与汉族同样出现性别比趋向合理。虽然闽东畲族重男轻女的强度仍然大于汉族,但是,闽东畲族人口与汉族在对待子女进入中专学习的态度,都没有突出的性别歧视表现。这既与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程度的希望值有直接关系,又与能够培养孩子进入中专学习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关系。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承受得起的家长,无论男孩女孩,他们还是都愿意培养。另一方面,进入到大专、本科、研究生,闽东畲族与汉族同样又出现性别比转向异常,而且汉族水平向畲族靠拢,这主要是全社会普遍受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影响,一般认为女孩子能念个中专,保个职业就行了,不祈求更大的发展。所以相当部分女孩因受自身期望值和环境客观条件的影响,求学止步于中专。这样才导致从中专到大专、本科、研究生出现了新的转折,即性别比迅速上升。这一现状不能不说封建意识的残余还没有彻底从人们的思想深处得以解决,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远没有认同到位。这应该是社会进步不利因素中重要的一面,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闽东畲族在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婚姻状况、性别构成,以及文化程度等诸多方面显示着与汉族之间既有极强的共性,也有一些差异。毫无疑问,同时生息在闽东这块1.29万平方公里版图上的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机会接受闽东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享受闽东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居住在较为偏僻地区的畲族人口在生活、生产方面,还反映出与汉族一定的差异。以笔者之见,原因主要是生产力基础薄弱,没能赶上平均的发展速度,故而生活水平、文化需求能力尚弱。这就需要国家及各级政府进一步从各方面对少数民族的生产力发展予以特殊的扶持。我们应该相信只要闽东畲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了,畲族人口各方面发展便自然与汉族同步,与全省同步,与全国同步,与时代同步。
(2010年)
闽东畲族大事年表(本文主要根据《福建省民族志》稿(已通过省政府验收)“大事记”(截至2000年)、《辉煌30年(1978-2008)》(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编)“大事回顾”删补整理而成,有的条目还参考了蓝运全、缪品枚主编的《闽东畲族志》(民族出版社,2000年)“大事记”(截至1995年),谨此说明。)
林石
1574年(明万历二年)
福安知县发给大林村民钟盛九等人官山执照一张。
1613—1619年(明万历年间)
开始引种番薯,番薯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1645年(清顺治二年)
刘中藻(福安人,崇祯进十,南明鲁王时官终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十)领导福建、浙江两省畲汉人民进行抗清斗争,后收复了泰顺、寿宁、宁德、福安、古田、罗源等县。
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
福宁知州董鸿勋勒石立碑禁止各都乡保滥派畲民差徭。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建大林钟氏祠堂于福安县坂中乡大林畲族村。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
福建督抚奉谕到古田县四都上洋村绘制畲民草图(1761年朝廷编成《皇清职贡图》)。
1802年(清嘉庆七年)
福鼎县童生钟良弼赴福宁府考秀才被赶出考场。钟良弼遂从县至省
反复呈控,后经福建巡抚李殿图审理才获胜诉,并考取第20名秀才。此事被编成长篇畲族山歌《钟良弼》。
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
宁德县正堂在猴墩村立碑告示,允许畲民组织自保,禁止强人骚扰。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雷志波创办茶庄“雷震昌号”。后猴墩村一度成为闽东茶叶重要经销地之一。
1875年(清光绪元年)
霞浦县白露坑钟学吉当上私塾先生兼巫师,开始创作畲族歌谣。
1884年(清光绪十年)
张景祁编修《福安县志》,内载208个畲族村庄。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刑部直隶司主事钟大焜为修钟氏连环谱而到福宁府,劝畲民改穿汉族服装,以免受人歧视。次年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正式发布文告。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雷茂兴等牵头在霞浦西门外校场头买屋创办福宁山民会馆。
1912年
霞浦县西附城区乡农会成立,会址设在福宁山民会馆。这是当时唯一由“山民”组成的明显带有民族色彩的农会。
1919年
福宁三明(山民)会馆迁入霞浦城关(今松城旗下街3号)。
1926年
古田凤都村民钟春芸在旧城六保勘察设计,建成闽东首家水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
1929年
古田县梅坪村女青年雷静贞创办毓青小学聋哑班,这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7所聋哑学校之一。
1930年
英国3名传教士在霞浦县草岗畲族村(今茶岗村)创办圣义小学。
1931年
闽东第一个畲族中共党支部在福安凤洋村成立。
1932年
9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福安县上马山畲族村成立。
1933年
6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在宁德县霍童镇小石半岭畲族村成立。
11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人曾志领导甘棠暴动,畲汉红带会成员600余人参加。
11月,闽东工农第一支队和第十三支队在霞浦县西胜畲族村整编为闽东游击队。次年1月,在该村改编为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
11月4日,霞浦县青皎地区47个畲汉自然村红带会队员4000余人举行青皎暴动。
1934年
3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开展分田运动,中共闽东特委委员曾志在福安县柏柱洋、东山等畲族村进行分田试点。
6月,闽东第一个畲族乡苏维埃政府在福鼎瑞云村成立,下辖瑞云、柏洋、秦洋、岭坪4个畲族村。
1935年
8月,中共宁(德)寿(宁)边区县委会、县苏维埃政府在福安竹洲山畲族村成立。9月,福(安)宁(德)县苏维埃政府迁往竹洲山。
1936年
11月,叶飞在福安竹洲山战斗中负伤,转移到周宁苎园坪畲族后方医院治疗。
1937年
《福建省统计年鉴》首次报告闽东畲族人口37865人。
1938年
年初,叶飞率领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前线,指战员中有畲族青年113人。
1951年
福鼎蓝细绽、霞浦钟奶富出席福建省首届人民代表会议。
1952年
5月23日,根据政务院《关于建立畲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福建省文教厅通知,将全省少数民族学校划归省文教厅统一领导。
7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表《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对畲族社区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畲族不同于瑶族,应该作为独立的民族存在。
8月,福建省民政厅设立民族事务科,配备干部6名,其中畲族干部2名,汉族干部4名。1953年12月撤销。到1957年恢复民族事务机构,成立福建省民政厅民族事务处。随后,福安专署和福安、福鼎、霞浦、宁德、罗源等县人民政府相继设立民族事务科。
9月,华东地区组织少数民族代表晋京观礼团。福建省5名代表参加观礼团。10月1日,少数民族代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观看庆祝活动节目。随后,参观团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参观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工矿企业。
9月,畲族干部雷瑞义、雷心昌、雷开坤、钟德勤到中央民族学院第一期政治研究班学习。
1953年
2月8日,福安县仙岩畲族乡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这是福建省第一个畲族乡自治政府。(1956年12月,仙岩畲族自治乡撤销,并入湖坂乡。)
3月,省卫生厅组建了福建省少数民族卫生工作队到福安县畲族乡村进行为期半年的少数民族健康调查和巡回医疗。工作队成员以省妇幼卫生医务人员为主,兼有省立医院、协和医院、工人疗养院、福州皮肤病医院等单位的医务人员参加。工作队还培训了农村简易医疗员,建立了18个村级医疗点。
4月,华东民委考察组来闽调查畲族。
9月,省文化局拨专款在罗源福湖,宁德猴墩,福安凤洋、仙岩,福鼎双华,霞浦南塘、青福等7个村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站,并配备全民所有制专职干部。
是年,雷贤钟带优良橡胶品种回国。这批橡胶芽条成为我国第一个优良橡胶品系,直至今天,这些良种橡胶仍然是中国胶园中的当家品系之一。国务院授予他“开荒垦殖,热爱祖国”的锦旗和奖金。雷贤钟是福建省古田县大桥镇梅坪畲族村人。
1954年
4月,省卫生厅、民政厅联合组织福建省少数民族卫生工作队到福安县穆阳、溪潭畲族村查病治病,历时6个月。
1956年
11月29日至12月2日,省少数民族代表会议在福州召开。来自40个县(市)的畲、回、满、蒙、高山族代表共112人出席会议。许亚民、叶飞、范式人、伍洪祥等省领导接见全体代表。
是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确立“畲族”族称,认定畲族为单一民族。
1957年
4月,省编委、省民政厅联合增拨民族乡半脱产干部编制90名给福安专区。
4—10月,遵照《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精神,先后建立45个畲族乡,大约管辖150个行政村。建乡畲族占当时全省畲族人口32%。同时,省编委增加畲族干部90名。1958年,畲族乡改为人民公社建制。
8月,福建畲族代表14名、满族代表2名分别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全国畲族国庆观礼团和全国满族国庆观礼团。
1958年
1月2日,全省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省共有少数民族12.2万多人,其中98%居住在山区。
9月,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在福安县建成。这是全省第一所少数民族中学。
1959年
9月,国务院组织全国13个散杂居少数民族省市的少数民族代表晋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福建少数民族代表11人参加观礼团,与全国各民族代表欢聚一堂。
1960年
2月,以少数民族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队干部共72人组成的福建省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沪、汉参观。
5月,福安等18个县市少数民族代表25人组成的福建省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
是年,位于武汉的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为福建开办民族预科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之后,中央民族学院也在福建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1961年
9月,福建省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赴京。
1962年
10月,省少数民族卫生医疗队赴福安专区各县,为少数民族群众治病。
1963年
6月30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中国民间歌舞”系列的特种邮票,其中枚为“畲族婚礼舞”,面值4分。
9月,全省20名少数民族代表组成的福建省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赴京。
是年,省人大作出恢复民族乡的决定。决定指出:“原在1957年前设立民族乡的地方,当地干部群众强烈要求恢复的,行政区划变动不大的,经县人委批准可恢复民族乡的建制。”由此,罗源、宁德、福安、福鼎、霞浦等5个县先后恢复畲族乡37个。
1964年
5月,由全省45名少数民族代表组成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到福州、泉州、厦门、三明、南平等地参观访问。
9月,福建省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1966年
9月,福建省少数民族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团一行5人赴京交流经验。
1971年
3月,省军区决定向闽东招收少数民族乡村知识青年220人到军队,培养民族干部。
1976年
10月,省少数民族农业学大寨参观团40人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等地参观学习。
1978年
9月,福建省少数民族代表10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9月,宁德地区师范学校少数民族班开学。
1979年
4月,全省少数民族医药座谈会在霞浦召开。
4月,福建省少数民族“五一”参观团赴京。
4月,福建省革委会批准宁德地区在农村招收少数民族职工38名。
1980年
4月,福建省少数民族“五一”参观团赴京。
9月,福建省少数民族代表12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9月20日,由福建省畲族与高山族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文艺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畲族表演唱《考女婿》、高山族歌舞《杵乐》等11个创作节目均获得优秀节目奖。
1981年
1月,福建省民政厅恢复民族事务处。民族事务处主要任务是继续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筹备成立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4月,福建省少数民族青年参观团一行10人,作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
9月,福建省少数民族代表12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82年
国家民委委派调查组赴福建的霞浦、福安、罗源,安徽的宁国,江西的铅山、贵溪,浙江的景宁、遂昌,广东的潮州等地调查畲族情况。
1983年
5月20日,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宣布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委员扩大会议。会议要求各委员单位明确职责,把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6月,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博物馆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教研组、上海自然博物馆人类学组组成联合调查组,到霞浦崇儒乡霞坪、新村、上水等畲族村进行畲族体质人类学调查。
7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次委员扩大会议纪要(闽政[1983]80号)。
10月6日,宁德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雷锦灼任民委主任。
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召开福建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省首次召开的民族团结盛会。大会共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74个,先进个人46名。
1984年
4月,福建省省长胡平到宁德地区民族中学检查工作,决定提高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和恢复少数民族农村学生的口粮补贴。
4月,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泉州召开。
8月,霞浦县设立盐田畲族乡、崇儒畲族乡,9月,福安县设立坂中畲族乡、康厝畲族乡和穆云畲族乡。
9月,福建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在福州举办。宁德、厦门、龙溪、福州和建阳5个地、市200多名畲族、高山族文艺工作者演出2台4场音乐舞蹈节目。
1985年
4月,福建省民委、省卫生厅组织医疗队到宁德市新楼、南岗普查结核病、妇科病并给予治疗。
9月,霞浦县设立水门畲族乡,同年,宁德县设立金涵畲族乡。
12月16日,《光明日报》登载《福安成为福建少数民族教育先进县》一文。
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省民族乡享受省定贫困乡优惠政策。
1986年
1月,福建省民族研究学会成立。
5月,福建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宁德举行。全省9个地市汉、畲、回、满、高山等民族运动员126名参加比赛。
6月29日,为庆祝畲族传统节日——分龙节,福建省首届畲族歌会在福安举办,来自省内20多个县及浙、赣、皖等地的60多名畲族歌手引吭高歌,歌会吸引了3万多名各族观众。
6月,福建省卫生厅在福安地区卫校开办少数民族班。
8月,福建省民委和福建省体委组团参加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建省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共37人参加了运动会。福安县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
1987年
3月25日至28日,全国畲族地区经济理论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安徽5省的会议代表探讨了发展畲族经济的经验和途径。会后编辑出版《畲族经济研究文集》。
9月,宁德市九仙畲族村山洪暴发,遭灾死亡30人。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民政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人到现场组织救援。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王兆国到现场慰问受灾户。
10月,全省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在福安召开。会议由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与福建省卫生厅联合举办,并同时成立福建省少数民族医药研究会,整理编辑《畲医畲药》汇编。
12月,由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率领的全国少数民族工作考察团到闽东畲族村考察。
1988年
1月,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成立。该团致力于挖掘、整理、宣传畲族的音乐、舞蹈,活跃闽东及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召开福建省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32个、先进个人27名。
4月,全省各地市少数民族地区名、优、特产品进京展销。
4月,福建省、地、县民委主任及民族乡乡长参观团赴京、鲁、苏等地参观学习。
4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福建省共有8个先进集体、4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1988年9月至1990年9月,福建农学院、福建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先后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
1989年
7月,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开馆。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位于福安县甲杯山闽东烈士陵园北侧。纪念馆建筑面积为754平方米,分3个展厅陈列,以图表文字、畲族革命人物和革命斗争遗址照片和各种珍贵文物,集中再现了闽东畲族人民从929年至1949年,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辉战斗历程。
1990年
11月10日至12日,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在宁德市(今蕉城区)举行。来自闽、粤、皖、赣、浙5个省和中央民族歌舞团等21个代表队、7个民族的1100多名艺术家、歌手和演员参加演出,4万多名观众参加艺术节活动。
11月,闽东畲族博物馆开馆。该馆位于宁德市区,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陈列内容有畲族风情摄影展、畲族书画展、畲族民俗展、畲族文物及文献资料展。
1991年
2月,文化部、国家民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联合举办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福建省高山族、畲族文艺队一行41人参加艺术节开幕式表演。
4月,首届“中国·闽东茶文化交流会暨畲族风情旅游节”在福安举行。
10月,福建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福安举行。11月,福建省民委和福建省体委组团参加在南宁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建省体育代表团共获得7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
1992年
1月7日,福建省首家民族医院在福安市穆阳畲族乡成立。该院设立畲医畲药专科,大力挖掘畲族传统的医疗技术和医药配方。
5月12日,闽东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研究会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展经济,供领导决策参考。
1993年
3月,福安市成立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
5月,《霞浦县畲族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福鼎县设立硖门畲族乡。
1994年
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视察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
2月至7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开办首期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
4月至6月,按照国家民委、卫生部、国家统计局所制定的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及福建省畲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实施方案,福建省、地、县(市)、乡各级医务人员赴福安、上杭、漳浦等县(市),开展畲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
1995年
5月13日,全国首个畲族民俗文化村在宁德金涵畲族乡亭坪畲族村破土动工,景区总面积2000多亩。国家旅游局随后将宁德市确定为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专线之一,并列入《南国风情窗》栏目向海外推出。
10月30日,福建省畲族风情研讨会在宁德举行,主办单位为省旅游学会、省民俗学会、省民族学会、宁德地区社科联、宁德地区文化局。省内外专家学者46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论文集《畲族民俗风情》共收录34篇论文,1997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1月5日至12日,福建省民委和福建省体委组团参加在昆明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建省体育代表团的表演项目“打枪担”获一等奖,“竿球”、“竹摔”获二等奖,“打尺寸”、“背篓球”获得三等奖。
11月,中华畲族宫在宁德市金涵畲族乡落成。中国·闽东畲族风情旅游节同期举行。
12月,《福安畲族志》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
4月19日,福建师大闽台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蓝雪霏偕宁德畲族歌手蓝霖德、钟石福、雷石顺、蓝梅钗等人,应台湾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许常惠教授的邀请,赴台参加“南岛语系民族音乐研讨会”。
5月26日,福建省选送8名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挂职锻炼。
5月27日,应文化部邀请,福安市畲族少儿舞蹈《竹响空山》晋京参加“六一”全国民族娃文艺专场演出。
8月5日,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率省直8厅局领导一行赴宁德6个县市32个乡村调研,关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
是年,中共福建省委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领导小组作出关于表彰才溪镇等101个脱贫先进乡(镇)的决定,12个民族乡榜上有名。即:宁德市金涵畲族乡,霞浦县盐田畲族乡、崇儒畲族乡,福安县坂中畲族乡、康厝畲族乡、穆云畲族乡,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龙海市隆教畲族乡,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罗源县霍口畲族乡。
1997年
7月8日,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与福建省文化厅在福州联合举办福建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
9月2日至20日,应新加坡国家裕华园的邀请,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赴新加坡参加“中国福州灯会暨畲族歌舞风情展”演出。
11月18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发出开展向“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蓝秀珍学习的通知。蓝秀珍为宁德市石后乡副乡长。
12月8日至13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福建省民族学会联合主持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畲族社区研讨会”在宁德与厦门两地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出席会议。会议对21世纪中国畲族社区的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如何加快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这是首次在散杂居地区召开的以单个民族为专题的全国性的研讨会。浙江、湖南、安徽、江西、广东、贵州、福建等7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和民族工作者以及首都民族理论界和部分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共13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1998年
6月1日,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畲族学生雷雯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岚清等同志的接见。
9月15日,国家民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福建省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5个模范集体和6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9月2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对宁德地区行署关于要求确认福安市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的请示作了批复(闽政[1998]378号文):同意将福安市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确认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面积13平方公里,包括穆阳镇的8个村居,穆云畲族乡的4个村,康厝畲族乡的8个村。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享受《福建省进一步促进开发区发展的若干规定》的有关政策和我省有关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该区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国家民委改革开放联系点。
11月29日,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举行建校40周年活动。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为该校题词:“培养民族优秀人才”。
1999年
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省委书记陈明义、省长贺国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启彤等陪同下,到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亭坪畲族村调研。
9月29日至10月3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福建省8个模范集体,7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9月,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福建省体委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主赛场上,福建代表团在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中分别获得6个奖项,其中“打枪担”获得一等奖,“舞龙头”获得二等奖。在西藏分赛场上,福建代表团的“赛竹卜”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10月22日至11月3日,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名优产品博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福建省参展团获得最佳组织奖、最佳展览奖和最佳销售奖。
12月20日,福建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福州召开。省政府共表彰了64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55名先进个人。
2000年
3月,《闽东畲族志》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4月4日,来自宁德地区各县(市)的代表在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成立闽东畲族民歌联谊会。
4月5日,闽东首届畲族“三月三”歌会暨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首届畲族民俗节在福安市溪塔畲族村举行。
5月31日,福建省畲族少年儿童舞蹈《竹卜惊雀》在北京中南海演出。
5月,福建省选送第五批6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挂职。
6月28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以闽政办[2000]函58号文函复宁德地区行署,同意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享受省定贫困县政策。
7月2日,福建省组团参加在昆明举办的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福建省参展的服装服饰有50多套200余件,包括畲族、高山族和惠东人的服装服饰。福建省代表团获贡献奖、最佳组织奖、最佳表演奖、优秀组织奖、最佳陈列奖、优秀设计奖、优秀展品奖等7项大奖。
7月4日至8月30日,福建省卫生厅、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组织了畲族群众健康状况调查,完成6个畲族乡结核病调查工作,调查人数为9255人。
9月5日,福建省政府发出《关于扶持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具体扶持措施,促进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2001年
9月,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与省歌舞剧院联合创作大型歌舞《山哈·雅美》晋京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创作金奖、演出银奖、组织奖,其中畲族舞蹈《我的家》荣获节目一等奖。畲族舞蹈《新嫁娘》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五十六个祝福”春节歌舞晚会演出,并参加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优秀作品、优秀表演两大奖。
2002年
10月27日至29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在云南昆明举行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福建省有宁德市民族中学等6个单位受到表彰。
12月,福安市畲族学者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作为“畲族研究书系”之一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
11月,由福建省档案馆和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合编的《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辑入档案资料214件,其中全国性的2件,全省性的72件,宁德设区市的78件。
2004年
8月9日,“红舞鞋”首届校园舞蹈比赛在北京举行,福鼎市第六中学表演的《畲山茶歌》获得一等奖。
2005年
1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三家联合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表彰大会,福鼎市硖门畲族乡人民政府获先进集体奖。
9月,宁德市民族中学编印的《畲族文化简说》校本教材开始在该校试用。
11月15日至16日,全省民族乡村电脑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霞浦县召开,会议总结推广霞浦水门畲族乡和漳浦湖西畲族乡的试点经验。
2006年
5月20日,国务院18号文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霞浦县畲族小说歌(民间文学)、宁德市畲族民歌(民间音乐)名列其中。
9月5日至25日,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福建代表团的大型原生态歌舞《畲水高山一样亲》获创作金奖。歌舞分3章,11个节目,其中5个节目由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演出。
9月23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福建东南卫视、台湾TVBS联合组成的央视大型直播节目《海峡西岸行》到福安溪塔畲族村,直播当地的“尝新节”活动。
2007年
11月10日至18日,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由宁德市民宗局、体育局负责组队训练的“打枪担”“猎捕舞”获金奖,“畲族健身操”获银奖。
2008年
1月,闽东畲族文物馆开馆,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张永发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
10月,宁德市民族中学“畲族文化展”开展。该展通过90个版面、600多帧图片和部分实物,系统展示畲族的历史文化,对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各族学生进行畲族文化教育。
2009年
1月,福鼎市设立佳阳畲族乡。
2月,《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一套13卷12册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10月,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宁德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并提交论文40多篇。
(2010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