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511
颗粒名称: 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3
页码: 310-312
摘要: 本章节记述了春节、祭祖节、观音节、乌饭节、端午节、牛歇节等的一系列节日介绍。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岁时习俗

内容

春节
  俗称“做年”。一般人家在腊月廿四晚就要祭灶送“灶君”,洗扫门庭,清洁卫生。三十日晚全家吃团圆饭、压火种、煮“隔年饭”、贴春联、封仓、封砻、封臼、挂元宝纸。至正月初一早,焚香放炮,供天地,祭祖先。初四接神,开年驾,出行。这些习俗大多与汉族同。
  祭祖节
  每逢正月十五日,举行祭祖活动。畲族村寨建有宗祠、支祠或祖寮。内安坐有畲族祖先的祖牌。有的还塑有蓝雷钟始祖的塑像。祠内摆有龙头杖、香亭、香案、香炉等。祭祖开始,先放神铳三响,百子炮连声,锣鼓喧天,祭案上摆供茶酒三牲。本族祠内后裔儿孙,凡当年结婚者、生有男孩者、家有老翁做寿者,均要送“两日制”龙烛一合,焚香叩酬。祭祖时,还由本族长辈讲述祖先的功绩、始祖由来、发族的世系行第,讲家族“十大家范”(即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务农业、崇节俭、善治家、戒赌博、息争讼、论人伦),教导族人向善。
  观音节
  旧时畲族村寨群众普遍奉祀“观音佛母”,神堂框里书写着“南无大慈大悲灵感观世音菩萨”。俗传观音是农历二月十九日生,农历六月十九日得道,农历九月十九日过南海,逢此三日都要纪念。族人认为她能普渡众生救苦救难,故家家奉祀。多数人要在节日里吃一天观音素,以保平安。
  “乌饭节”
  即“三月三节”。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族村寨的家家户户都要采集乌稔树果合糯米煮“乌米饭”,全家共餐,缅怀祖先。传说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畲族英雄蓝奉高、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唐朝压迫,被朝廷军队围困断粮。蓝奉高命部下往山上寻找食物。当时正当大寒之时,山里各种植物都已脱叶落果,唯有“乌稔果”尚挂枝头,一串串像珍珠。采回一尝,觉得十分香甜,即传令大量采集,混合军粮充饥。解决了军粮,整顿了军旅,于三月初三日率领全军,一举打败官军。尔后,畲族族众为纪念祖先这一功绩,每逢三月初三都要往山上采乌稔果做“乌米饭”,以示纪念。既表示缅怀祖先功业,同时也要准备春耕。由是“三月三”节日畲族村寨常有聚会赛歌。过了这个节日,就要集中精力大搞春耕生产。故有歌传唱:
  初三唱歌四方来,男女赛歌比“肚才”;
  三月初四歌门锁,八月十五门再开。
  山客风俗世上传,初四劳动没接门;
  若要山歌都唱尽,贪玩无食人责问。
  “林公”节
  畲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要举行“林公节”。传说,“林公”名叫“林亘”,系宁德古田交界的马坑村杉洋人。壮年为人做长工。有一天上山砍柴,自带一包“草包饭”,走到半山坡遇着一只猛虎,“林公”急中生智,把饭包掷向老虎,“林公”见老虎张口去吃饭,乘机用尽平生力气,把串担对准虎口插进肚子,把老虎打死。此后,畲族群众为纪念“林公”为民除害,怀念“林公”出身长工,体恤畲民,尊重畲民,故村村立庙供奉。每逢这一节日,畲村家家户户舂米做粿,备祭品,排香案,敲锣击鼓,礼祭“林公忠平王”。
  牛歇节
  相传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牛生曰。清早(天未亮),主人要将耕牛牵到山上吃露水草。传说在这一天,天神送有“馒头草”给牛吃,牛吃了这天的草,长膘快,无疾病,能犁田,会增产。
  端午节
  畲族称“五月节”。古传是纪念战国时楚大夫屈原忧国死节的节日。但畲族人民既缅怀这一古人,更认为五月五时届炎夏,山区容易滋生疫病,又是农作繁忙季节,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备制“雄黄酒”。中午时刻,用酒把住房各个角落喷洒一遍,以除瘟驱疫。在这一节日里还要组织人力上山采回三指大的茅竿叶,用来包糯米粽。每只扎成五节长的“竿粽”,用以祭祖,祈求平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人民十分重视此节,尽管家贫,也要买回几块中秋月饼分给孩子和赠送亲友,举家吃个“中秋暝”。晚餐后,男女老幼都到户外赏月。老人讲“古老”,青少年结伴点燃篝火,手拿竹筒,击着响点,迎“田元帅”,游中秋,唱山歌,尽情欢乐。
  尝新节
  畲语称“吃新”。山区畲村多种中稻。八、九月间水稻收割。为庆祝丰收,常要选择一个吉日,将新收的大米蒸成大米饭,先装满两大碗,摆在厅前供祭天地。当晚全家开怀尝新。传说这天“多一人尝,多一人粮”。
  冬节
  时至冬至日,畲家户户都要用糯米做糍丸,让全家人品尝。传说“冬节无糍丸,作息无头门”。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