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应清的戎马生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505
颗粒名称: 雷应清的戎马生涯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90-293
摘要: 雷应清,原名雷应庆、庆兴,祖籍蕉城区洋中镇溪盘(旁)村,畲族。1922年出生于省溪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参加革命,从当战士到任省军区军职顾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此间雷应清同志参加了著名而悲壮的苏南抗击日伪军的“塘马血战”,立下战功。当晚,由雷应清等率领的特务连抢先占领主阵地,从28日凌晨5时起经3个多小时激烈的反复争夺战,杀伤敌近100人,自己伤亡32人,阻击了敌人,赢得时间,使旅部机关胜利突围到王庄一带。战后,他受到师部领导的表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应清同志被国务院授予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级勋章。雷应清同志戎马一生,胸怀祖国,心存人民。
关键词: 畲村 人物 雷应清

内容

雷应清,原名雷应庆、庆兴,祖籍蕉城区洋中镇溪盘(旁)村,畲族。1922年出生于省溪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参加革命,从当战士到任省军区军职顾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雷应清自幼年起,就帮助家中干农活,上山看羊、砍柴打草。10岁开始,父母送他上私塾,一边念书,一边帮助家里继续干些农活。经过四年的勤劳苦读,这位畲族少年已能熟读不少古典史籍,知书能文。当时,他的出生地省溪村是工农红军闹革命的地区,他耳闻目睹懂得一些革命道理。1936年他14岁,就与堂兄弟雷应秋一起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坚持三年(1935—1937年)游击战争时期,在独立师一纵队任文书、宣传员,曾参加过霍童、八都、洋中亲母岭等战斗。1938年春,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从当年直到1940年均在新四军3支队与2支队任宣传员、警卫队长等职。1940年调任新四军6师16旅特务连政治指导员。此间雷应清同志参加了著名而悲壮的苏南抗击日伪军的“塘马血战”,立下战功。
  塘马是个百十户的村庄,坐落于江苏溧阳西北约20公里的丘陵上,处于沪宁杭军事要地。当时,新四军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后方医院、被服工厂、修械所、旅部教导队等,都驻扎于塘马一带方圆不足20平方公里的19个村庄上,是苏南茅山地区抗日根据地之一。1941年11月27日晚,日军南甫旅团集中步骑炮兵3000余人、伪日军800多人,从东北、西北、西南三方面突袭我塘马村东北的无名高地,妄图偷袭我旅部领导机关。当晚,由雷应清等率领的特务连抢先占领主阵地,从28日凌晨5时起经3个多小时激烈的反复争夺战,杀伤敌近100人,自己伤亡32人,阻击了敌人,赢得时间,使旅部机关胜利突围到王庄一带。当雷应清与余部掩护机关南移至王庄时,日军又组织两千余人,想强占王庄后周桥,短兵相接,战斗激烈。雷应清组织连队70余员配合48团2营,在桥头东展开多次冲击和反冲击战,最后在桥上进行肉搏白刃战,双方伤亡均很大,该连指战员有的与敌同归于尽,有的不愿当俘虏而壮烈牺牲,全连120人仅剩少数后勤人员和伤员,雷应清也中弹负伤,仍坚持在王庄周围与敌周旋“磨墙角”,战斗持续11小时,终于掩护新四军苏南机关顺利冲出重围,转移到安全地带。最后,雷应清与通讯员、四班长等舍命打出一条血路,才突破虎口。战后,他受到师部领导的表彰。他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撰写的《塘马血战》一文中回忆道:“塘马战斗,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血战,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与日本侵略者,在一个局部地区,作敌死我活的大搏斗”,这次战斗,“掩护了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安全转移,在王直和王胜同志的率领下,1000多机关人员胜利地突围,对整个苏南地区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今天,50多年过去了,雷老仍深深地怀念着曾经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英勇献身的首长与战友,他悲痛地说:“回首往事,我深切的缅怀和悼念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罗忠义(旅司令员)、廖海涛(旅政委)同志和所有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同志们!”道出了这位革命老军人的高尚心怀和崇高的革命情谊。被他无限怀念的还有诸如雷应秋等无数革命战友和烈士。
  塘马血战之后直至1945年,雷应清仍在新四军6师16旅教导大队干训队担任政治教导员兼教员,为培养和教育我抗日部队指导员耗费心血。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奉命到华东野战军6纵队任组织科长,担负组织及干部工作。1947年又调任6纵队16师46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等职,驰聘于华北、华东等疆场上。他参加过著名的山东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河南开封战役、豫东战役,同时还亲历淮海、渡江大战役。在震惊中外的渡江作战中,雷应清所在的47团为先头主攻任务,受到军区的表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应清同志被国务院授予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级勋章。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刚结束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蔓延至东北鸭绿江边。雷应清积极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卫家国”的召唤,于1951年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团政治委员,在朝鲜战争上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英勇抗击侵略者。1951年3月至1953年,他在志愿军76师历任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为保卫朝鲜国土安全、为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新形式,为提高军事、政治理论水平,1954年雷应清进去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从硝烟弥漫的沙场来到和平宁静的高等军事学府进行深造。1956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在学院期间,他由军队指挥员变成学生,经历了从拿枪杆子到握笔杆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为了更好报效祖国,他克服文化基础差的重重困难,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终于圆满完成学业。1957年夏,这位畲族上校军官毕业后,回到福建,在省兵役局任副局长,从此转入地方武装建设和实施国家义务兵役制的领导工作。五十年代后期,福建省军区成立,雷应清于1960年改任军区后勤部政委直至1970年。自1971年至1979年改任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1—1975年,他因坚持原则,反对倒行逆施而被排挤迫害,无法正常工作达三年多。“文革”结束后,落实干部政策,才得以恢复工作,仍任军区政治处副主任。1980年他升任福建省军区军职顾问,198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勋章。
  雷应清同志戎马一生,胸怀祖国,心存人民。1954年4月15日,雷老从朝鲜归来不久,从省城动身,经水陆辗转长途跋涉(那时公路未通),第一次回到阔别近20年的故乡,往返一个月,在出生地(省溪)住有五、六天。白天他出去探望乡邻故友、老干部,夜间,邻村许多乡亲怀着崇敬的心情,打着火把沿山间崎岖小道,来看望这位身经疆场,屡建功勋的“老乡”,向他诉说家乡的变化和新生活的喜悦。雷应清同志也谆谆嘱咐乡亲们要珍惜无数人流血牺牲得来不易的新日子,鼓励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变“穷白”面貌。40余年后,已经离休的雷应清仍念念不忘故乡人民,1995年10月21日—23日,不顾74岁高龄,第四次偕夫人查宏达返宁,见到宁德市和家乡洋中的新变化,感到无限欣慰和由衷的高兴。他为正在编纂的《洋中村志》留下了“发扬洋中人民勤劳创业的革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洋中再创新辉煌”的题词。雷应清的光辉业绩和为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宁川大地感人至深,广被传扬,确实是我们应当认真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附注

注:选自1997年《宁德文史资料》第八辑。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应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