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盈盛号”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82
颗粒名称: 蕉城“盈盛号”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
分类号: TS934.3
页数: 13
页码: 206-218
摘要: 畲族历史上自称“山哈”,历来尤为崇尚银饰、银器,无论是出生、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礼仪和传统节日、盛事,还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畲家人与银饰、银器都密不可分。尤其在畲族姑娘出嫁时,银器更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据1995年版《宁德市志》记载,畲族人“得定”。男方需打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合(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宁德蕉城“盈盛号”畲族银饰传统技艺在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畲汉工艺不断融合,至今已成为畲族传统民俗银饰制艺的典型代表之一。2009年6月,盈盛号参加厦门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传统银饰产品备受青睐。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银饰

内容

历史渊源
  畲族历史上自称“山哈”(意为“山客”),历来尤为崇尚银饰、银器,无论是出生、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礼仪和传统节日、盛事,还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畲家人与银饰、银器都密不可分。其间蕴含着本民族的特殊情感。尤其在畲族姑娘出嫁时,银器更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据1995年版《宁德市志》记载,畲族人“得定”(即正式“定婚”)。男方需打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合(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宁德蕉城“盈盛号”畲族银饰传统技艺在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畲汉工艺不断融合,至今已成为畲族传统民俗银饰制艺的典型代表之一。
  “盈盛号”畲族民俗银饰传统手工技艺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林率友以家庭传承方式,在今福安市下白石镇大获村(时大获属宁德县即今蕉城区行政辖区)从事这门手艺,至今沿袭14代,经久不衰。上世纪90年代初,传承人林贤学、林陵祥兄弟在家乡大获村设立家庭作坊,赢得信誉。2007年成立“宁德市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并先后在蕉城区金涵畲族乡落户琼堂、漳湾工业园区等处办厂。
  2009年6月,盈盛号参加厦门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传统银饰产品备受青睐。2010年传承人林陵祥采取传统工艺制作了“双龙戏珠八宝”大银盘,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永久收藏品,并于同年11月15日在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同年又制作出闽东传统银器“七层宝塔”。走出国门,赴新加坡参展。同年赠送第五届中国特奥会组委会“龙赢竹盛”大摆件,价值15万元。盈盛号的许多作品再现了镶嵌、高浮雕、多层焊接等传统绝技,充分展示了闽东畲族银饰传统技艺的风采。
  如今,“盈盛号”已开发传统与创新产品十多个系列一千余种,公司业务覆盖八闽大地及部分外省、市,成为闽东银饰品加工业规模企业,并于2009年9月被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确定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目前,“盈盛号”传统工艺银饰旗舰店不但开到了省城的“三坊七巷”,还进驻首都北京王府井,产品深受海内外顾客亲睐。
  基本内容
  “盈盛号”银器制作工艺精湛、历史悠久,产品以畲族银茶杯、茶盘、茶匙、银筷、银罐等实用器皿与饰品为主。饰品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胸饰、脚饰、手饰等等。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操、凿、启、解、披”五种技法和“圆雕、镂空雕、浮雕、平雕”四种工艺,焊接、镶嵌、点翠、珐琅等工艺具有独特之处,其技法代表了畲族民间金属工艺的高水平,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银器制作工艺。
  工具与材料
  工具:风炉、风匣、各种手锤、手钳、多功能成套錾切工具、工作台案、虎钳、吹枪、焊枪、喷灯、坩锅、量具、戳子、钢卷尺、角尺、各种浇铸锡模、多功能锉刀、圆规、角度尺、长柄丝状紫铜刷、大小铁片剪、倒银槽、圈线模、拉线模、磨光墩等。
  材料:制造银器的主要原、辅材料有废旧银制品、银面、紫铜、焊锅、胶土、焦炭、硼砂、皂角、石灰、白矾、锯木面、坯水、干子土等。
  基本工艺
  畲族民间银器工艺繁复独特,工艺流程多达几十道工序,且由纯手工完成。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型
  包括设计造型,绘画图案等
  (二)砧头活
  包括铸型,锤打,裁料。
  1、铸型:将银料在坩埚容器里加热熔化,倒槽成型,或片状或条状,以便加工银片和银线,其技术要领是根据银料的含量,要掌握原料液化温度和槽具的温度,以免成形胚料产生凹陷和蜂窝等缺陷。
  2、酸煮:用稀硫酸烧煮胚状、除去表面的助熔剂和氧化物等。通常硫酸水的搭配有一定比例,太浓会熔解银料,太稀又不起作用。
  3、锤打:通过特制铁锤和铁砖刀(状如砖形的捶打器)捶打银胚逐渐薄化,这过程需经过多次硬化、退火、捶打成所需厚度的形状胚料,用特别的拉丝钳,将拉丝板拉出所需的形状线丝。
  4、裁料:在形状胚料上施以剪、裁、挫等多种手法,使形状胚料达到精细胚状。
  (三)桌头活
  这一流程在闽东畲族民间银器工艺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成型、上胶填充、雕刻(有平雕、浮雕、立体雕三种技艺)脱锌、焊接等,分别应用在不同的产品上。
  1、成型:将形状块面的精细胚状在简易的锡模或木模上捶打、压型成大致形状,然后退火、酸煮、洗涮,进行初步的表面处理。
  2、上胶:将初步处理的形状胚状固定在特制胶(蜂蜡、石膏、桐油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面板上,这方法大多数用在平雕和浮雕工艺上。
  3、充填:将处理完的形状胚具多片焊成立体物件,在立体物件的内壁涂上一层隔离浆水(特殊配制)。将热锡原料溶解成液态后倒入立体物件内冷却,待刻。
  此法多用于立体雕刻(行内叫脱锌法)。
  4、雕刻:用各种特制的錾头(有铜錾、钢錾。其形状多达百种。并且新设计出的花纹要有新的形状錾头与之配应)錾刻。先用一字錾拉线成纹,刻出图纹的粗线条。然后用方錾、三角錾等錾头压印图纹,使之有凹凸层次分明,再用凿錾、踏錾打底,这时图案大致形状出来了。再用丝錾、凿錾或与花纹细部配应的錾头修饰图案的细部(行业里有“走丝錾、布磷、拉须”多种工艺)。最后用珍珠錾布底、使底面成鱼卵花纹状。
  5、脱锌:雕刻完后,平雕和浮雕的半成品物件直接加热胶结剂软化取出。而立体雕的物体就要加热雕刻完的物件,使内部锡融化而银不受损,倒出锡水方可。其难度在于控制火焰和局部温度。如:七层塔的龙柱就应用此技法。
  6、组合焊接这一流程最重要的是焊药的配法,其重点在于控制焊药的熔点,应用于不同的银胚具上的焊接。种类有高低焊、无锡焊;技法有撒、点、堆等各种技艺。方式有内焊、外焊。
  7、固定:将形状胚具以葫芦夹(特用工具)固定,在焊接处上焊药。开始焊接时先控制火枪的火焰,开始预热物件,当整个物件达到一定温度时,调整火枪火焰,针对焊接局部加温使焊药熔解,达到物件黏贴吻合,其间眼快、手稳,要做到焊药溶解而物件不损。
  (四)霉刷洗活(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包括两种方式:亮白清洗、上彩(镶嵌宝石、点翠、珐琅上色)。
  1、亮白清洗
  ①把焊接好的半成品用挫刀修饰、砂纸打磨、布轮抛光到产品光亮无痕。
  ②退火后用微酸烧煮,铜刷涮洗,再退火用中草药配制的酸水煎煮三次以上(行业术语称霉洗)洗涮三次以上,最后打玛瑙,达到亮光效果。
  (五)上彩
  上述工艺流程中有的还伴有镶嵌、点翠、浮雕、焊接等传统绝技。
  镶嵌所用的材料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翡翠、绿松石、玛瑙、水晶、珍珠等。点翠所用的工艺材料多用彩色翠鸟的翼羽或尾羽。
  镶嵌四法
  1、闷镶法(以塔组件为例,见《相关制品》):计算好塔件、宝石的周长、弧度,用相同周长的银片錾上花纹,其表面可处理成浮、平雕,如塔刹錾成浮雕莲花座,通过压形,使银片挤压与宝石完全吻合。
  2、钉镶法:先把物件打成宝石形状,使之吻合,再在其边缘用起钉针(专用工具)起缘成凸钉,按其形状,一般起四至六钉,之后用光滑压板挤压钉点,“点压”住宝石,使之固定。
  3、爪镶:按宝石大小形状先做成银托,在银托边缘焊上四至六根小银柱并修饰银柱,使银柱成爪状包住宝石,使之牢固。
  4、逼镶:在需要镶嵌宝石的物件上按大小规划用錾子打成相应大小的槽,用碟针在槽内壁车缝,把宝石置入缝里,挤压槽之外缘,使宝石完全固定于槽内即可。
  点翠的工艺流程
  制成银饰或银器的基本胚具,设计好花纹图案,将银条拉成细如毛发的丝线。将两条丝线编打成麻花状的细绳,用镊子摆捡细绳,使之按设计要求,摆成花纹图案的形式(行业术语叫“夹花”),摆捡成花纹形状的细绳就叫“花”。用铁丝把“花”固定在胚具上,撒上焊药沫。加热胚具,熔解焊药,使“花”与胚具粘合。再用点焊方法在焊沫不到处补焊,使“花”和胚具完全粘贴吻合,然后进行酸洗,烧霉,涮洗,打磨,抛光等工序。
  此时,用彩色翠乌的翼羽或尾羽打上特殊配方的胶水,晾干后让羽毛成硬片状。施以剪、刻、裁等多种手法,让羽毛与“花”的各个平面成同样块面。将羽毛轻轻置入“花”的各个面。再次加热胚具,使羽毛通过胶的溶化与银胚粘结吻合。此时,尤为注意控制温度和火焰,不使羽毛烧焦,从而保持其鲜艳度,至此银器花纹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
  浮雕技艺(以塔件龙柱为例)
  先把一个银片打压成一定的要求厚度,通过简易模具压成图案粗坯,卷成柱形,空心内填充一种特殊的稠状热胶(胶有秘方),凉干冷却固形之后,用多种錾子、锤头采取解、披、凿等手法粗雕成形,再做细部修饰处理(如湎、眼、鳞、爪等),接着,以特殊技艺錾平底部。以珍珠錾头布上纱地(纹底),使之呈现浮凸状,做到栩栩如生。
  焊接技艺
  采取内焊(把焊点藏于内壁)、外焊(把焊药点在物件的外部),点焊补平。焊药的配方要求各不相同(有多种配方),使各种焊的熔点不同,并应用在多层次的焊接上。熟练的焊工手法,对于物件的温度控制要求严格,以求适应各种焊药的熔点,最终使得焊接口流畅、平坦、无堆粒状。
  技艺特征
  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畲族银器就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蕉城“盈盛号”畲族银器制作工艺是畲族民间独有的技艺,其工艺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一)历史悠久,特色明显
  畲族民间银饰制作技艺在闽东可追溯到唐乾符三年(876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盈盛号传统银饰技艺可推到明万历时期,历代传承有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畲族民间银饰品,源于闽东畲民悠久历史这一基础,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以谐音、寓意等手法,将祈福纳祥的主题含蓄地转化为图形,深入浅出地表达了闽东地区畲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神品格。这些光彩夺目的银饰品无不以体现本民族的特色而久负盛名。
  (二)工艺讲究,玲珑典雅
  畲族民间银饰工艺繁复独特,主要体现在。(1)、浇铸成形,錾刻细部。錾花工艺有阳錾、阴錾、平整、镂空等多种,一部分产品为浇铸、錾刻相结合。(2)、锤錾为主,錾刻、镌镂为辅。从成形到纹饰全用锤錾,锤錾之后焊接成立雕、圆雕,有的是锤錾之后以银环银链缀成一件作品,细部刻画则以錾刻和镌镂完成。(3)、焊接无缝。(4)、花丝工艺和镶嵌、点翠、珐琅。花丝工艺可用较少银料制成较大体积的饰品,精致玲珑,往往同时使用镶嵌,流金、点翠或珐琅等工艺。其中珐琅工艺用石英、长石、硼砂、粘土等粉末制成的原料加水调色涂敷银器表面,再经烧制,增其斑斓光泽、硬度和绝缘性能,需准确掌握釉药和烧银部位的温度颜色,堪称绝技。(5)、传统的刮光和煮银泡洗技术,采用玛脑片刮光和中草药混合液进行蒸煮刷洗,使银饰显得更加光亮,典雅精致。
  (三)融铸畲汉,型图丰富
  畲族民间银饰制品不但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其本元性、异质性,富有神秘感,而且它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功能也昭示着与汉民族的趋同性,畲汉传统文化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形成其结构、款式、功能、图样、纹饰等等,因而又具有多元性特征。如颈饰类的一种“天官锁”(汉族称“长命锁”、“百家锁”)为例,其形状就有锁形、圆形、元宝形、长方形、六角形、莲花形等。通常两面鼓起,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图案,文字多以吉祥语“长命富贵”等,或刻有佩戴者的名字;图案则多为戏曲故事或传说人物,还有一些是吉祥花草、吉祥动物等。有的锁下还配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银铃铛、银人、银鱼、狮子、青蛙、蝉、十二生肖、银斗等各种吉祥物。畲家银饰造型与图案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主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盈盛号”畲族民间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并以融合闽东汉族金银匠的风格而独具特色,且传承有序。今天,我们仍能从其工艺、图案、款式,尤其是造型的富有神秘性,寻出其民族民俗差异与审美情趣。仅就银饰品丰富多彩的纹样,仍能发现其中蕴藏丰富的畲族先民古老的历史信息,它对于研究民族迁徙史和畲汉文化交流史具有史学研究价值。
  (二)文化价值
  1、崇拜意念。
  畲族的银饰不仅工艺技术高超,还以其深邃的内涵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银饰。以“凤”作为银冠的主要形式,就是畲族鸟崇拜意念的表现。是一种鸟图腾崇拜的精神物化。畲族银饰中装饰着鸟的形象,并以鸟(凤)作为银冠的形制主体,戴在姑娘的头上。不仅希望姑娘长得像凤鸟一般漂亮美丽,还希求给家族带来世代的繁荣昌盛。
  2、象征意念。
  畲族人民以银饰为美,以银饰精而多为富有的象征。同时,在他们眼里,银饰还是避邪恶、保平安及光明的象征。男子戴着银饰外出可以避邪,平安回家。在小孩帽子和衣服上钉银罗汉和银扣子,除美观外,也蕴涵着驱灾祛病、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意念。妇女穿戴银饰,更是一种吉祥美好的象征。
  (三)工艺学价值
  闽东畲族银饰素以样式繁多、做工精细华美称世,如凤冠就是闽东畲族传统银饰技艺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不但包含着浅雕、圆雕,还有錾花工艺、花丝工艺。又如头簪则溶入镶嵌、点蓝或珐琅工艺。至于传统的煮银、刮光、泡洗技术等等方面都有待工艺学上作深入研究,它是我国民族工艺的一枝奇葩。
  (四)科学价值
  银器饰本身无毒性,但它能与毒性产生化学反应,从而起到辨毒和防毒作用。现代医学证明,它比黄金对人体健康的效能还要高。由于银有卓越的抗生素及灭菌作用(银的抗生素可以消灭650种病菌),这也为畲族同胞相对金饰而言更热爱银饰品提供了科学依据。银有很强散热导性,它在所有金属中最为突出。医学上认为它能迅速散发血管的热量,迅速降低血脉的热量,对预防各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功能。因此,包括畲族在内的我国许多民族的广大民众都喜爱佩戴银饰。
  保护情况
  随着畲汉两族人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密切,畲族传统文化汉化现象愈发明显,蕉城区畲族银器由于制作工艺技术难度大、知识涉及面广、学艺周期长,年轻多不愿意学;尤其是浮雕、镂空雕、镶嵌、点翠等一些绝技的学习,还需要一定的畲族文化知识和美术功底,要求比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进入。仅蕉城区而言,“下尾一条街”银雕店铺至今还在坚守的已是凤毛麟角,畲族银雕工艺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烧蓝、珐琅等工艺濒临灭绝。“银桌面”、“七层银塔”等传统经典作品的制作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近年来,蕉城区政府与宁德市相关部门对畲族银饰技艺进行挖掘抢救,对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大力扶持,提出了五年保护计划,并对传承人林贤学、林陵祥等实行重点保护,盈盛号也以林陵祥等一批专业人才为依托,成立了银饰研发中心,挖掘传统工艺、设计产品、培养人才。他们在蕉城区七都、八都、九都等乡镇招收技艺传承人70多名,其中70%以上为畲家子弟。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近年来多次组团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大型展会,由畲银技艺传承人林陵祥制作的“八宝八角双龙戏珠盘”,专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量身打造,盈盛号还为2010年全国特奥会打造“龙赢竹盛”大型银雕作品,向世人展示闽东畲族银器的精堪技艺。
  2011年12月,“盈盛号”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代表性传人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1、林贤学,男,1976年1月出生,福安市下白石镇大获村人。2000年移居宁德市蕉城区。是蕉城“盈盛号”畲族银饰制作技艺第二十三代传人。现为“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11年1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盈盛号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已申报为该非遗名录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贤学的父亲是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的第二十二世传人,自幼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使得林贤学对银饰工艺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林贤学曾一度帮助父亲穿街过巷叫卖银器,这也为其日后将“盈盛号”由最初的民间小作坊打造成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宁德市文化产业重点企业,积累了经验。
  历年来,林贤学率领下的盈盛号作品先后参展“世博会”、“特奥会”、“文博会”等,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奖项,深受业内专家的好评。他与胞弟林陵祥合作的“八宝银盘”获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金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中国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并入选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龙赢竹盛”为第五届特奥会收藏,并荣获“中国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还有“银翼善冠”更是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特别金奖。
  林贤学一直在为培养畲族技艺传承人而不懈努力。2007年初,林贤学在公司设立“畲族银饰制作工艺培训基地”,为愿意学习畲族银饰传统工艺的年轻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及就业机会。
  2、林陵祥,男,1977年8月出生。福安市下白石镇大获村人。2000年住居宁德市蕉城区。是蕉城“盈盛号”畲族银饰制作技艺第二十三代传人。2011年1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授予“宁德市工艺美术名艺人”称号;2012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德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目前,他已申报为该非遗名录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陵祥自幼师从父亲林俊恩,1992年至2004年的十多年时间里,林陵祥还先后拜在蕉城区银雕老艺人陈向国、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等人门下,这为他日后设计开发银饰银器的多样化风格奠定了坚实的技艺根底。2010年,林陵祥又进入清华大学艺术陈设与艺术管理策划研修班深造。
  2011年,他设计打造的《银翼善冠》获轻工联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是宁德本土工艺品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国内同行业的最高殊荣;《八宝银盘》先后荣获“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金奖、“第六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龙赢竹盛》为第五届特奥会收藏,并荣获“中国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盈盛宝塔》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2012年,《银錾花双龙耳瓶》荣获“第七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国宝百鹿尊》获轻工联主办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镇财水丞》获“百花奖”铜奖。该作品还代表福建省参加了文化部等16部委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在畲族银饰银器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为激励年轻一辈学习畲银制作传统技艺,林陵祥在企业内组建了由10名技师组成的“畲银培训团”,并与省内外银铺进行合作,提供技术指导、原料供应和实施协作计划,从而引导年轻人特别是畲族青年踊跃加入这一行业。
  相关链接一
  七层银塔大摆件
  七层银塔构造为以楼阁式宝塔,七层八面,其结构由塔基、塔身、塔顶、塔刹等几个部分组成。塔基以八条浮雕龙柱托起塔身,塔身部位仿游廊、栏杆、挑角、腰檐、飞檐、瓦当、斗拱等中国传统楼阁塔等造型元素,通过焊接而成。塔顶上托塔刹,其由须弥座、覆铺、莲花宝座托起大小玛瑙珠两枚,上顶仰月。
  整座七层塔之工艺熔铸、雕(浮、平雕)、拼接、镶嵌、立体雕等传统技艺手法,经过打光精修后,又采取特殊的密制配方药水进行表面处理,更具有古意感。
  全塔高101cm,塔基底宽48cm,体积硕大。塔形雄伟壮观而又轻巧灵动。其造型参照宋代、辽代塔为基本原型,并加以艺术处理。整个宝塔用银20多公斤,全手工打造。堪称闽东有史以来保持传统风格与手工技艺的最大的一件工艺摆件。
  相关链接二
  闽东烧蓝银器
  闽东烧蓝银器,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度至600度左右的温度多次烧制而成,作品绚丽、明快,另具一格。银器有蓝、绿、红、黄、白等五种大色几十种配方色,主要有熔银、烧丝、搓丝、成型各种线、银蓝、高温烧制、成品等工艺流程,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由于工艺精巧,特别是绕丝、搓丝、烧制等工序极难掌控,这一技艺已陷入濒危境地。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