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化传承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5
页码: 156-199
摘要: 本章节记述了畲族双音、猴盾双音畲风传、畲家民间舞蹈吐幽芳、畲族舞蹈《新嫁娘》、畲族歌言简述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文化传承

内容

畲族双音
  郑小瑛
  老早就听说畲族有多声部的歌唱音乐,但走遍了福安、福鼎与霞浦3县都没有听说到,当我们快要绝望时,终于在宁德发现了。这是一种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目前这种唱法还只流传在靠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这三个乡的范围以内,据说福安甘棠上面也有。原来多半是那些歌唱得多、唱得好的人才会唱,现在会唱得人也不算少了。十几年以前,由于互相比多、比快,从赛歌中产生了这种唱法。现在也多半是先用普通的对唱法在前半夜试试对方的才学后,如果是对手,到后半夜时,就开始唱“双音”。
  也有在结婚时,男方的轿子抬到女方家时,女方的妇女们就与轿夫们对唱这种调。由于唱起来十分热烈紧张,当地群众都很喜欢这种唱法。
  “双音”唱法有这几个特点。
  1、演唱。由男女二人重唱,可以由男的先唱,也可由女的先唱,男子一般都用假音,有时也用本嗓音唱,听起来后者声部更为清楚。
  2、前后距离。有两种:第二人可以晚2个字进来,也可以晚4个字进来,而以后者较为好唱,间隔其他的字数都说“唱不来”。有几个人开始晚唱4个字,唱完十条一直还是坚持4个字的距离;有的人开始晚唱4个字,后来又变为2个字,有时干脆变成齐唱了。这没有一定之规,与演唱技术也有关。
  3、节奏。有较紧凑、节奏性较强的,有较宽广、拉长音的。2个人的节奏基本上是统一的,而又有自己进行的规律,有时好像还有故意交错的意思。我们听起来,节奏较宽的那种能够清楚地听出两个声部的结合来,比较好听。
  4、曲调。基本上就是“福宁调”。唱双音的时候,有的人唱起来,完全像轮唱,两个曲调完全一样,但也有的人唱起来两个曲调不完全一样。这可以由两种理解:
  (1)原来演唱福宁调时,各人就因嗓音高低、语言、爱好等关系有着不完全相同的音调,在这里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两个声部。
  (2)歌手们有意识地变化自己的声部,以达到丰富的音乐效果。
  我们认为这两种原因都有,而照目前来看前一种还占着主要地位。总之,这种唱法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在音程的结合上,也还没有一定的规律,还处在比较年轻、原始的状态。但很清楚的一点就是畲族群众中已有一部分人不满足单声部的对唱了,于是从赛歌中产生了二声部,并且在自己的演唱中感到单纯的轮唱还不够丰富,而开始在节奏、曲调上追求一定的变化。类似这样的结合,我们在霞浦水门乡草岗村也偶然听到一次,那是由浙江平阳人裁缝雷延真唱出的。在一次歌会上,当妇女们唱头两句时,他不唱,唱第三句时,他晚一个字跟进来,到第四句时二人又同时开始,节奏相同,曲调略有不同。他说这种唱法当地人还有人会唱,但我们没有听见,不知这是一种偶然的唱法,或已成为一种演唱形式,还有待调查。民间音乐中多声部结合,在我国还是很少有的事,我们为它的产生与发现而兴奋,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帮助它发展。
  猴盾双音畲风传
  陈巧珠
  宁德是畲族的主要聚集地,现有畲族人口18万,占全国和福建省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位于宁德市蕉城区东北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处的八都镇猴盾畲族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纯畲族雷氏村落,猴盾雷氏村肇基者:雷天避,于明万历年间率家人由现在福州市所辖的罗源县迁徙而来,先到猴盾定居开发,而后逐渐发展,雷姓遍布了整个宁德市。宁德市畲族雷姓唯一而古老的宗祠就建于村中。
  目前该村不大,仅138户874人,却有一种畲族山歌让人赞叹,那就是—二声部山歌“双音”。
  “双音”是畲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民间称之为“跟唱”,亦称“双条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央少数民族文艺调查组到宁德畲族地区调查畲族民歌,在猴盾畲族村一带惊喜地发现了畲族二声部山歌。调查组的郑小瑛同志在1959年第7期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题为《畲族山歌与“双音”》的文章,第一次将畲族二声部山歌称为“双音”。
  从此,无论是畲族或是其他民族,都将畲族二声部山歌称之为“双音”。
  这种歌唱的二声部皆属清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重唱。每个声部的演唱人数可多可少,既可不同声部分别由男、女演唱,也可以二声部都由同性别演唱。
  虽然说畲歌的演唱,许多歌词我听不太明白,可知情者告诉我:“双音”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歌、儿歌、杂歌、情歌等,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条。唱“双音”时,音不同,字不同,但音调相同。“双音”的后一声部与前一声部在相差两三字时开始接唱;先唱者在结束音处拔长音,等待后一声部跟上,然后落音。每个声部,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同声部的男女性别无明确规定,但如果是“情歌”,自然是男女各唱一个声部。
  “双音”声部的组合方式有专业的称谓,有四种模式。支声式,即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和声式,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多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接应式,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未了,另一声部紧接,头尾相叠;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在不同声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现。
  这些山里的演唱,居然有如此复杂组合,畲家人真正是艺术的天才。这“双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真是当之无愧。
  “双音”不仅在组合上讲究,歌唱上很有特色。说是歌唱者多用“假声”演唱,因为假声“嫩”而好听,且传得远,唱久了也不累。同时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与山风水流韵味相融,非常适合山间野外的放歌。
  组合讲究,歌唱方法讲究,这“双音”是不是一层层地套着讲究才显神秘?其实不然,她所有的讲究只是为了艺术效果,至于别的,就再也没有门槛了。她没有严格的规定时间,没有太高的演唱场所要求,不要灯光,不必音响,只要是放歌的季节,就可以放声高歌。畲家人说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是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二月二、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节日,便是唱歌的好时日。他们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彼此传情,还有盛大的歌会,让“双音”把日子唱得是红红火火。
  走进猴盾村,常常会听到高亢、抑扬的歌声伴随着伐木、采茶、锄地、割稻的劳动节奏,此起彼伏,隔山呼应。“山哈”乐观豁达,感恩戴德,歌唱,就是他们最好的表达。
  那里的茶园一畦畦哩,金贝的葡萄一架架罗,阿哥的山歌如茶青啊,阿妹的歌喉赛葡萄勒。一声声的哩罗,一声声的啊勒,“双音”不仅传遍了闽东山区的畲家村居,唱到北京大舞台,还随“神七”遨游太空,唱响霄汉,“双音”传承人雷美凤嘹亮的歌声打破了空间局限,从天外传回《海峡两岸要和平》:“唱条歌言给你听,海峡两岸要和平;兄弟姐妹都欢喜,畲汉都是一家人。”
  “双音”代代相袭,凭的是口传心授,“双音”的唱词创作并无专业词家,而是个个歌手即兴口占。正是这种如同血脉相传方式传承,如同对话随时创作,“双音”才永远不背基因,生机勃发。基因不变,根脉深深,让“双音”永远保存着自然古朴,如同天籁;即兴而作,随口而得,让“双音”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同老树新叶,根深叶茂。
  “郎是凤凰在半天,娘是百鸟在青山,百鸟成双树上叫,句句都叫结同年。郎是凤凰半天飞,娘是百鸟深山来,百鸟总是百鸟样,要变凤凰变不来。”你听,“山哈”又唱起了“双音”,郎啊、娘勒,凤凰啊、百鸟啊,她们又在以歌传情,想着再造新“山哈”,传唱古老“双音”哩。
  在宁德蕉城区内传唱双音的畲村有:金涵乡上金贝村、七都北山村、八都猴盾村、九都九仙村、霍童八斗村等。
  目前双音的传人有:猴盾村的雷美凤、九都柴坑村的蓝贵英和兰溪畲族移居点的雷石凤等为数不多的歌手。
  人生易老天地难老,百物易失文脉长存,“双音”与畲家人,永远相随相行。
  畲家民间舞蹈吐幽芳
  林芳
  如果你有幸看过蕉城的畲族民间舞蹈,你一定会被其刚柔并济、粗犷朴质的舞蹈动作和鼓钹齐喧的盛大景况所打动。那看似微小的一弹跳、一踏步竟然就串成了史诗一般雄壮的舞蹈,举手投足间都表达了畲家儿女对祖先的怀念与无限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相传,为了纪念畲族开山的始祖,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始祖的习俗。每逢祭祀,那就少不了要跳“龙头舞”和“铃刀舞”。
  据说龙头舞在猴盾等畲家村寨流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那是一个选好的吉日,万物清明,祠堂里已设好祭坛,摆上香烛。隆重的祭祀仪式过后,只见四男四女伴随着一阵锣鼓和钹的节拍上场了。男子身穿黄色双排扣长扎袖紧身衣,外披墨绿背褡,下穿灯笼裤,女子挽着头髻,身穿传统绣花短服,下着绣边短裤。他们在《开天造地歌》的旋律中,双手转动着日月模型,齐声高唱,翩翩起舞。显然,这就是龙头舞的第一段“日月舞”,表现的是盘古开天地、日月照耀人间的神话传说。随后,第二段的表演“龙飞腾”开始了,演员们捧出了祖图、龙杖和龙头。围绕着龙头转圈腾跃,表现了畲族祖先帮助高辛帝平息外族侵略后变成人并被高辛帝招为驸马,畲民为之祝贺的场景。渐渐地,乐声更加激越欢快了。第三段“龙抢珠”表现畲家欢庆的场面,以双龙抢珠为主舞。整个舞蹈过程,由八人组成的队形时而原地跳动,时而交叉行进,时而环圈换位,变化多端。恰又有那锣与钹铿锵和鸣,观之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龙头舞之后常常会紧接着表演铃刀舞。这一最初在猴盾大坪村被发现的舞蹈表现的主要内容为驱邪赶妖,由陈靖姑的故事演变而来。传说陈靖姑为逃婚到闾山学法,后练就一身武艺,能驱邪扶正,得百姓敬仰。当急促的鼓点和大钹隆咚锵地奏响时,这种以弹跳环绕为主要特点的舞蹈就开始了:四名裹黄头巾、身穿黄衣红裤的男子,每人手持一块奏板和一把铃刀,神情肃穆,他们变换各种弹跳的姿势,身姿矫健,步点敏捷。这刚健有力、粗犷朴实的舞步反映了畲族同胞对先人的祭奠和对幸福生活的企盼。
  除了龙头舞和铃刀舞,猎捕舞也是蕉城畲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
  与龙头舞和铃刀舞起源于图腾信仰及祖先崇拜不同的是,猎捕舞来源于畲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风俗。畲族人民长期依山而居,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直到明清时期狩猎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处于重要地位。猎捕舞表现的就是畲族祖先狩猎时与野兽勇敢搏斗的情景。舞蹈中,四名男子扮演猎手,均身穿黑色束腰紧身猎服,道具有海螺四只猎刀四把。整个舞蹈自始至终随着鼓点、螺号不断变换节奏,分为三段演出:第一段为猎手出列欢乐舞;第二段为猎手围捕山兽舞;第三段为猎手围住野兽冲刺舞。四名演员分为两行,舞蹈时作左右换位舞、前后换位舞、四角交叉换位舞、绕成三角八字追逐舞等,动作豪迈雄健,淳朴刚劲,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对勇敢者的崇敬之情。因舞姿中多用跑跳步、弓步、踏步等动作,所以也被称为“踏步舞”。
  因畲族民间舞蹈历来以师徒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且舞蹈因长期缺乏编导培训,舞蹈技巧仅少数人掌握,并未形成群众性活动。好在新中国成立后,蕉城的文化工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八都猴盾、漳湾雷东等畲家村寨采访,与畲族民间艺人一起采集、整理、研究、推敲,为畲舞整理留存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并通过培训排演,将其搬上了舞台。自此,畲族舞蹈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和艺术美感走向全国,为大众所熟知与喜爱。
  又是一年三月三,畲乡的山岭上,悠扬的畲歌伴着彩云飞,灿灿灼灼地摇曳着它的美。而畲族的民间舞蹈则“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悄然地吐露着它幽清神秘的芬芳。但我们相信,畲族民间舞蹈这株奇兰异蕙在蕉城文化工作者的细心呵护下,定能幽香四溢,芬芳永驻。
  畲族舞蹈《新嫁娘》
  赖玲珠
  2000年2月4日,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编导林丽萍就和家人一起,端坐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套播出的春节歌舞晚会——《56个祝福》。尽管在此之前,传媒对此已做了充分的宣传,但期望与激情,还是伴随着守候和等待,在丽萍心中如春潮渐涨。
  20:30.畲族舞蹈《新嫁娘》,作为全国56个民族歌舞演出的第32个节目,终于掀起了喜气而神秘的红盖头,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见面了。虽然只有3分钟的舞台亮相,但是这个家住南中国青山绿水间身穿美丽凤凰装的少数民族独特的婚礼习俗,还是让亿万观众一饱眼福,看到了彩风凌空亮翅的清奇美艳的风姿。这既是闽东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舞蹈艺术作品在央视亮相,也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畲族舞蹈首次在央视的春节晚会上向全世界播放。
  作为舞蹈《新嫁娘》的编导,林丽萍称自己除夕之夜观看演出的感受为“比较理智地看”。她说:“表现畲族婚嫁的舞蹈,与别的舞蹈不一样,3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确实,不论是林丽萍还是畲族舞蹈艺术,都需更多的时问和更大的舞台。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兄弟姐妹中的一个成员,闽东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歌舞艺术团体,多年来致力于挖掘民族文化素材,艺术地展现畲族独特的民俗民情和民族精神,始终活跃在舞台上。该团青年编导林丽萍,十几年来扎根基层,精心创排了一系列舞蹈艺术作品,捧回了一个又一个奖杯。这次的《新嫁娘》就是根据她最得意的舞蹈作品,也是“畲歌”自建团以来的压轴之作——《行嫁》,进行全面创新和精心改编的。”艺无止境”,林丽萍用这四个字来概括这个经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北京民俗舞蹈展演、上海“中国民俗风”等大型演出,并屡获嘉奖,至今演出已达1000多场次的压轴之作。
  俗话说,“新布好裁,旧衣难改”,同样的道理,要成功地改编一个已成熟的舞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短时间内,绝非易事。
  1999年11月25日,福建省文化厅接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导演组通知,要求推荐选送畲族和高山族舞蹈节目参加春节歌舞晚会“56个祝福”,畲族歌舞团作为我省推荐的两个作品单位之一,一得到通知,便将此事列为该团头等大事来抓,宁德地委行署和地区文化局领导也给予高度重视。12月1日,编导林丽萍带着《手指舞》《行嫁》《远古的梦》《盘古造人》《凤凰茶礼》等五个舞蹈节目录像带,飞抵北京。一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剧组,总导演白志群等就与丽萍一起认真看片,切磋选题。当看到《行嫁》时,不约而同地说:“这个有意思。”于是选中《行嫁》。但是,《行嫁》虽好,却是个“姿色不衰的老新娘”,丽萍自己也觉得,炒冷饭没什么意思。
  那么,只有重新编排了。共同切磋的结果,央视编导提出5个要求:一、突出婚嫁喜庆气氛;二、体现民族特色,三、时问3分钟;四、主要角色非畲族演员扮演不可:五、插曲歌词一律用本民族语言演唱。
  为了争取时间,工作只得兵分两路进行。身在北京的林丽萍一边构思,一边打电话向团长汇报情况,一边为联系作曲等事宜而奔波。林丽萍的丈夫薛卫群也是她的左膀右臂,他为妻子四处寻找“原汁原味的畲族民间歌手”,终于在宁德畲乡八都猴墩找到了4位民问歌手。与此同时,丽萍在北京也联系到了出身闽东、对畲族音乐颇有研究,并和她曾有多次合作的中央音乐学院宋瑾博士,请他担任作曲。12月5日,歌舞团团长温怀平带领4位歌手赴福州录音,然后用特快专递寄到北京。宋瑾博士根据畲族民间歌手的录音唱段,通宵熬夜,初步赶制了音乐小样,先由丽萍带回,进行编排.后又多次前往央视录音棚进行合成录制。
  12月14日,丽萍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回宁德,她心急如焚,本想争分夺秒加紧创排,但是由于团里正忙着排练迎澳门回归节日,所以一直拖到12月20日,演员才全部到位。
  排练是异常紧张而艰辛的。团长温怀平坐镇指挥,道具设计王永泰精心构思设计,扮演“新娘”的畲族演员雷清平两脚被滚动的米筛搓得青一块紫一块,依然一声不吭坚持排练。扮演“小舅子”的畲族演员雷胜辉腰部受伤,医生建议治疗一个月,但为了确保演出质量,他毅然忍痛坚持排练,一次又一次地背起“要出嫁的姐姐”:素以塑造《行嫁》中的畲家新娘形象而闻名的青年舞蹈演员蔡飞鸽,也毫无怨言地甘当配角,加入了12个伴娘的行列……
  1999年12月31日上午,团长温怀平、编导林丽萍一行17人,赴石家庄拍摄,他们在飞驰的火车上渡过了世纪之交的最后一天。到达石家庄时,已是世纪元年的2日凌晨。顾不上休息,大家就走台排练。此后便发生了一系列的“意外事件”。
  原定3号下午5:00入棚拍摄,不料,当天下午2:56时,突然接到通知,入棚时间提前到3:00,团长温怀平和编导林丽萍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到石家庄,只要有一个人出去逛街,就不可能准时入棚。可是又让他们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演员都在房里待命,得到通知不到3分钟,所有演员和服装道具就一个不落地全部到位,动作之迅速,令央视的编导们都赞叹:“真像部队作风。”
  一入棚,剧务人员便提醒大家:“今晚的工作非常辛苦,要分镜头一遍一遍地拍,所以非常耗时间,会非常的累,请大家做好工作到后半夜的思想准备。”“当时我的口袋里装着洋参丸,我心想,实在不行,就用洋参丸给演员们补充精力。”事后林丽萍这样说。
  再一次出乎意料的是,晚上7:00正式开始拍摄,到8:35.白志群总导演便说:“行,就这样了。”
  正铆足了劲的演员们都愣住了,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这时白总导演笑了,拍拍手说:“非常好,你们跳得很整齐,配合得很好,行了,拍完了。”大家一阵欢呼,这么多天的艰辛排练,总算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畲族歌言简述
  林峰
  “肚里歌饱人相熟,肚里无歌出门难”。
  “山哈历来爱唱歌,歌音阵阵震山河,唱得天上星子笑,唱得大坑鱼子跳。
  一首首鲜活的山歌道出了畲族人民与山歌的不解之缘。畲族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一朵璀灿的艺术奇葩。畲族民歌是畲族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来源于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与方言、地域等关系尤为密切。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过去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民歌大致上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等种类。其中,叙事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歌,歌词篇幅较长,有《高皇歌》、《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盘古歌》、《长毛歌》等,其中以《高皇歌》流传最广。由此,叙事歌分有民族史诗类和一般叙事歌两种:民族史诗类主要是畲族人民世代传唱的《高皇歌》、《盘古歌》和《盘瓠王歌》等。一般叙事歌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生活而创作的。如蓝永泉收集的《祖公源头史新歌》。
  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民间传说的英雄人物或汉族民间小说、唱本等加以改编的叙事诗,如闽东各地畲乡广泛传唱的《哪吒经歌》、《唐伯虎磨镜》、《白蛇传》、《山伯英台》、《奶娘传》等。
  传统山歌题材广泛,是畲族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诗。一般由歌手临场即兴发挥,随编随唱,比兴自如。水平高的歌手更是出口成章,歌词诙谐有趣。其内容大致有劳动歌、生活礼俗歌、情歌、诉苦歌和对歌等。劳动歌有《采茶歌》、《种田歌》等;诉苦歌有《穷人歌》等;生活礼俗歌和情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畲族民歌中的精华。如婚礼歌中的《哭嫁歌》、《梳头歌》、《别亲歌》、《上轿歌》、《闹房歌》以及情歌中临场的打情骂俏即兴婚嫁歌。这些又可称为风俗歌,主要有“嫁女歌”和“哭丧歌”。在畲族婚姻嫁娶中,无论是嫁女或入赘,都要长夜盘歌。男方请来好歌手“赤郎”和“行郎”(抬花轿的),与女方歌手通宵达旦的对歌,通过对唱“敬酒歌”、“对盏歌”、“度亲歌”、“撬蛙歌”、“嫁女歌”彼此考察对方的唱歌能力。
  山歌的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比兴感人,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形象生动逼真。例如畲民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称为山歌。
  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形式自由,可长可短,数量极多,内容丰富,富有艺术魅力的特点,多为畲民即兴创作,故又称为杂歌。2006年3月31日,编者在八都镇猴盾村举行的“三月三”对歌会上,采集的歌言中,大部分属现代山歌。另外,杂歌中,又有功德歌,又称祭祖歌,做功德分“做阴”、“做阳”两种,死人丧事追鞯亡魂的叫“做阴”,平时祈福禳灾的叫“做阳”。这一类称为丧葬歌。
  畲族民歌常见的基本格律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俗称“一条”。但一些即兴的歌曲也有一字、三字、五字,没有十分固定的形式。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畲族的山歌以男女对唱为主,在蕉城的猴盾村和部分山区还有多声部对唱、独唱和齐唱等多种形式。对唱往往对由两男两女分组,通常是男唱女答,或者女唱男和。唱时由一方中的一人先唱,唱完一段或几段,然后再由另一人接着唱。对另一方来说也同样如此。即一段来,一段去,故称盘歌。一问一答合起来称为双条。
  目前畲族民歌研究者所称的“双音”,其实就是在对唱中出现的二重唱。本文作者在农历三月三时,到八都镇猴盾村盘歌会采集来的山歌,其中就有许多富有畲族“双音”特色的山歌:由男女两人以上轮唱同一段歌词,唱时,由一位歌手先唱2个字或者4个字,再由另一位歌手接唱。用假声、真声均可。如男歌手用真声唱,一般要与女声相差两个8度,这样听起来比较清晰。如果男歌手用假声唱,和女声相距则为4-5度,听起来使人感到比较丰满。两个声部一前一后。富有变化,气氛紧张热烈。这种唱法又称为“双条落”,深受畲民喜爱,是我国民歌中的稀有唱法。由此,2006年,宁德畲族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闽东的蕉城、霞浦、福鼎、福安各地,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节日,畲民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歌会,尽情地对歌盘答。这些时候正是畲民农闲之时,大多畲民开始“走亲戚”,尤其是未婚的畲族男女更为活跃,此时也正是追逐心上人之时。大多情形是从白天对歌之后,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例如:“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胸襟坦然地应唱,双方若都未婚,年青人则求之不得,往往想从中寻求心上人,唱为一个终身伴侣。但是,在对歌之前,都有一个嬉闹的过程,由本村的歌手主动对来客进行“挑战”,或以歌语的形式进行挑逗,或采取强拉硬扯的办法,把客人推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场所开展活动。而客人为了表示谦逊,往往推托或干脆躲起来。这时,如果客人愿意接受主人的邀请,就会主动跟随主人来到早先安排好的场所,并唱出表示谦逊的歌辞。如“馒吃了,酒又醉,叫我唱歌又乞亏,我郎(娘)从细未学歌,好象雏鸟正学飞……”蕉城区八都镇猴盾一带畲村,男女或选择室内或选择房屋后山竹林进行对歌,上半夜先对唱,互考对方歌才,若是旗鼓相当,下半夜就对“双音”。此外,也有在举行婚礼时,男方轿子到女方家后,女方的歌手与轿夫比试唱“双音”。这种特殊的仪式使得即将出嫁的畲女,需要提高自己对歌水平。所以,在畲族有此称法,即肚里没有三百首,不敢出门做表姐。(“做表姐”:是母舅方对即将出嫁的外甥女的唱歌水平的检验,一般要求较高。)
  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当然唱歌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了。
  浅谈畲族歌言文化的渊源、种类与价值(附畲歌选辑)
  蓝永泉
  畲族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口头说唱文化,其中歌言文化最具特色,所谓“歌言”,就是以歌代言,是畲族先民在生产劳动或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事物的具体观察实践后,从感性认识提升到对这个具体事物“喜、怒、哀、乐”理性情感的褒贬,用“歌言”的形式进行表述。
  她既不是民歌,也不是山歌,她就是一种独特的“山哈歌言”。人们常言说:“山哈没歌也能嘹三条”。过去畲族子弟不论男女老少,既使不会对歌,至少也会吟唱一、二首简单的歌言。许多优秀歌手还可以触景抒情,即兴创作,张口便唱,类似于现在的“急智歌王”,显示出这个民族民间歌手的敏捷才思。
  畲族歌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畲族先民早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过着刀耕火种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生产单一,生产方式主要是粗糙型的农耕和猎捕,生活环境封闭,几乎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式生活,茶余饭后或休闲时,人们用歌谣的形式把自己的经历或感情吟唱出来,或舒缓辛劳,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忧愁。
  据史料记载,《越绝书·越绝外传纪地传第十》云:“越地深山有外治鸟语之民,夜听其鸣,人也。”《漳州府志》说:“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扶竹而吟”。《闽都别记》提到:“山都木客,凡深山大漂皆有。木客会吟诗。”《后村先生大全集》提到“叩槽而吟”。“椎髻”是畲族妇女发冠梳理的特色,“椎髻鸟语之人”,指的应该是畲族先辈妇女。“扶竹而吟”、“木客会吟诗”、“叩槽而吟”指的应该就是吟歌,因此可以肯定,畲族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歌言音乐文化雏形了。
  随着历史的推移,歌言的内容逐渐丰富,曲调逐渐娓婉。如,传统的《黄蜂歌》,歌言描述道:“蜂王到、蜂王到,蜂王洞内九重楼;管仔伽栉安树枝,翅仔撑撑来护巢。吹呐嘀、吹哆嘀、脚仔弯弯行壁路:挨落郎身透脚痹,啊表兄,表阿兄”。就是畲族先民被黄蜂所螫后的亲历感受,用歌言的形式向周边的人倾诉。这种歌言格式,既有诉情又有说事,应该是早期畲族先民诉说劳作中遇到忧伤的心情,用歌谣吟唱方式表达出来。进入明、清后,渐渐演化成一种富有特色的、曲调更为优雅的、格式固化的自娱自乐歌言音乐文化。而且,这种自娱自乐文化已相当普遍,以至于往后家族向外迁移时,把这种文化也带走。
  经考察,现在浙江的丽水、温州,安徽的宁国,江西的上饶,广东的梅州、潮州等一带畲族群众所吟唱的歌言格式基本同一,而与全国其他民族民歌风格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与苗族、瑶族有质的区别,与汉族的民歌、民谣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是有着其自己强烈而独特的风格,她完全是一种独立的“歌言文化”。全国各地畲族这种“歌言文化”除吟唱的声调有差异外,其吟唱风格是一致的。如歌言的载体、格式、韵律都一样,说明在远古时,畲族先民应该都共同居住在某一区域内,形成同一文化共同体,歌言成了族群内部情感交流的一种文化纽带。这种自娱自乐文化到明、清时期已是炉火纯青阶段,到民国时期达到顶盛时期。畲族歌言经过几十代、上百代人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几乎人人会吟,个个会唱,已经成为畲族内部交流联系、增进感情的纽带,传播知识、教育族人的渠道,是加强本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被喻为“山哈传家宝”。
  畲族歌言的种类
  畲族音乐歌言的用词用句就是畲歌文学部分,也是畲族文化的主体。畲族歌言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民族起源、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婚嫁、喜庆、谜语、儿歌、哭丧等。它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等方方面面情况,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音乐文化遗产之一。
  畲族歌言按篇幅长短和内容性质来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全连歌”和“杂歌”。
  用示意图表示
  1、全连歌
  畲族所说的“全连”,实际上就是长篇叙事歌,为了能比较系统的归类,我们把这个“长篇叙事歌”按内容分为“源头歌”、“叙事歌”、“小说歌”。
  (1)源头歌:一般我们称之为历史传说歌,内容主要是民族起源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主要包括:
  ①祖公歌:代表作有《高皇歌》、《盘瓠王歌》、《金龙歌》等十几种,都是关于本民族起源的传说,内容大同小异。
  ②古人歌: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主要代表作有:《洪武帝》、《刘伯温寻天子》、《桃园三结义》、《李闯王打天下》等。
  (2)叙事歌:对历史事件或生产实践进行记录和叙述,主要代表作有:《明清纪事歌》、《长毛歌》、《起厝歌》、《洛阳桥》等。
  (3)小说歌:也称“全连本”或叫“大段”,主要讲述汉族章回小说故事。这部分占相当大比例,大大小小有几百本部。小说歌如同一部“剧本戏”,是畲族歌言精华部分,每一部小说歌本,都有着真挚感人的故事。人们吟唱了小说歌,不但可以了解许多历史上的人物故事和社会常识,并且从中往往还可以学习到许多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可以增进畲族对汉族历史、政治、文化的了解,对于密切畲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小说歌按人物、事件、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民族杰出人物:如《钟良弼》、《蓝佃玉》、《九节金龙鞭》等;一种是汉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王俊曲蹄》、《月台梦》等等;
  一种是时政歌:主要反映近代畲族人民的政治斗争长篇故事歌。如:《末朝歌》、《山哈打霸》等。
  2、杂歌
  杂歌:主要是为情谊、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感而抒怀。过去畲族民间对歌,仅仅杂歌部分,有些歌手歌言内容不重复的就可连续与对方对唱三天三夜,可见它的数量之大。而且杂歌富有很强的情感魅力,它可即兴创作,随编随唱。
  杂歌的特点:表现手法多采用比拟、夸张、重叠、隐语、谐音、双关语。其中双关语和借物拟人而抒怀的情歌运用较多。通常借用风云雷电、山水花果、草木鱼鸟等拟人化,比喻男女间的爱慕之情,有感而发。
  杂歌主要有五种:
  (1)借问歌。通常是青年男女对唱的比较多,体裁一般也是来自口传或手抄本,但可因人、因情、因时可以加以巧妙改动或是即编即唱,一般都是赞美对方的。
  (2)情义歌。与杂歌一样,主要是靠口传和手抄本,但歌手可以依据人、时、情、景而对某些局部情节加以适当调节润色或删减。情义歌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情节内容,也就是有一个定式,一般都是抒发情感的。如:《共路来》、《义姐妹》、《奴郎路边坐》、《共寮兜》、《有缘对有意》等。
  (3)习俗歌。也称礼俗歌,这类型的杂歌有个固化模式和内容,不可随意改动,如:喜庆、婚嫁、哭丧等。
  (4)嘹歌(或称为启、逗)。嘹歌的形式比较丰富灵活,不拘一格。起句有三个字、五个字或六个字,随意性比较大,如“馒吃了歌”、“双借问”、“义姐妹”等。“馒吃了歌”主要是指:男方或女方作客他乡时,饭前饭后,对方的男青年或女青年会来逗歌,随意性较大,所以有人称之为“启歌”或叫“逗歌”。
  畲族歌言文化的特点
  1、畲族歌言的特点。畲族歌言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群体性和形式多样性,它的吟唱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特征。
  (1)字句结构比较严谨。畲族歌言主要是七言格式,每四句为一首,一、二、四句的尾音一般为平调和升调,第三句一般为上音或去音。如:“风吹茅草啸啸声,调这(跟前)叫娘娘伓笑;赶到面前纷纷热,仰(看)落潭底水泡泡。”其中的“声”、“笑”、“泡”都是平调(畲语)。又如:“坛姆(昨天)寮里便要来,借人裙杉二三回;一来问爷(爹)二问耶(娘),爷耶都肯娘正来。”它的一、二、四句的尾音都是平调和升调,第三句为去音。
  (2)主要表现为男女对唱,独唱和齐唱比较少。
  (3)韵律优雅。主要有原声(真声)、假声和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唱法为主,假声唱法比较娓婉清脆,悦耳动听。
  (4)固化用韵格式。畲族歌言基本上是七言体,而且一定要讲究押韵,七言体四句为一首,一、二、四的尾音一定押韵,而且首句尾音词调是什么,后面格式中的尾音必须也要与之呼应。因此,畲族歌言用韵要求比较高,更不能随意,否则就会跑调,就会失去娓婉美妙的雅韵。
  (5)双音歌言。也叫“双条落”,这种唱法畲族民间传统对歌很少出现,一般不唱,只有在表演舞台上唱。
  此外,男女在正规场合对唱时,还有一个默认的约定:即,双方都要循规蹈矩,有礼有节,按套路进行,歌言内容不能带有粗俗、辱骂之意,不能伤害对方,否则就会引起不愉快情绪,甚至会不欢而散。因此,在这种场合双方都要讲究礼数,以示尊重。
  畲族歌言的作用
  (1)具有追踪溯源的作用。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缺乏较为完整的史料记载,只能通过一些地方府志、县志、野记等获取些只言片语,无法了解畲族历史演化的全过程,只能通过经后人编撰的一些歌言唱本,来推演畲族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一些情况。例如,《高皇歌》中所述:“盘蓝雷钟共祖宗,歌言唱来都相同;凤凰山头共寮住,祖公就是忠勇王”。按《高皇歌》的词意,明确阐述了畲族的由来及其人物和历史事件。这对后世人们追踪溯源、探索畲族形成历史提供了辅助依据。
  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作用。人们通过歌言交流,从中汲取许多书本上无法了解到的生产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歌》、《补田歌》、《摘茶歌》等等,教你怎样进行田园耕作。同时,通过演唱一部小说歌时,就如同在欣赏一部剧本戏,能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等内容。
  (3)起着传承畲族传统文化的作用。畲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史、族群认同感和文化同一性之所以能传延下来,就是靠代代口口相传的口头说唱文化,其中歌言文化起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4)起着拉近情感距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自古以来,畲族内部的民族观念较强,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通过语言交流、歌言盘唱,就会增添族群感情,那种亲情感、亲和感油然而生,拉近了彼此间的情感距离。
  (5)可以活跃喜庆氛围,丰富田园生活乐趣。畲族社会内部每逢节日或喜庆,青年男女、邻里亲朋都会其乐融融地相聚一起即兴盘歌对唱,一来可以增添喜庆的氛围,二来也可增进亲情感。同时,还可以放松情绪,缓解辛劳,丰富田园文化生活乐趣。
  (6)通过歌言形式传唱,有助推男女青年结蒂恋爱婚姻、尊老爱幼、弃恶扬善等等作用,能激励畲族社会和睦相处,所以畲族社会比较温馨谦和、安定稳定。
  (7)对研究畲族文化有着“压舱石”和“助推器”作用。畲族口头说唱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畲族社会起源、风情民俗、田园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具有研究民族文学价值,更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学术性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利用性,是研究畲族文化的“活化石”。
  附:畲歌选辑
  采茶歌(畲歌调)
  (八都半山)
  男:茶树种在是青山,清明谷雨茶梢青;
  清明谷雨茶盛旺,采茶阿妹满山行。
  女:茶树种在是青山,奴郎①上山采茶青;
  郎手提篮娘提畾,畾装满后篮装半。
  男:茶树种在高山上,清明谷雨茶梢长;
  清明谷雨茶盛旺,采茶阿女满山岗。
  女:茶树种在茶园中,奴郞上山采茶忙;
  郎手提篮娘提畾,畾装满后篮再装。
  男:茶树种在高山园,奴娘②上山采茶来;
  茶树又高人又矮,手扶茶树叫句娘。
  女:茶树青(哟),茶树奴你真有缘,
  清明谷雨茶盛旺,锅内来炒叶叶软。
  男:茶树种在高山岭,奴娘上山采茶青,
  茶树又高人又矮,手扶茶树叫娘名。
  女:茶树青(哟),茶树园边要开沟,
  清明谷雨茶盛旺,锅中来炒叶叶燥。
  男:种茶要种茶有名,良种茶树好多名,
  又有福云茶六号,又有福鼎大高岭。
  女:要种福鼎大高岭,高岭茶叶多人看;
  高岭茶叶质量好,质量好来真出名。
  男:种茶要种良种真,良种茶叶人高兴;
  要种出名好茶种,要种大白铁观音。
  女:要种大白铁观音,大白茶叶多人寻;
  大的观音质量好,质量好上来北京。
  贤娘歌(又名十二时辰歌)(畲歌调)
  (宁德畲村)
  1、子时渐渐转五更,听到隔壁鸡啼声,
  新来新媳要孝顺,灶前洗碗手头轻。
  2、丑时鸡啼过满村,贤娘点火入灶门,
  你郎问娘饭这早,我郎吃了要耕春。
  3、寅时饭好放桌中,竹箸饭碗排成行,
  贤慧妻子叫吃饭,娘转房内去梳妆。
  4、卯时吃了郎先行,女人随后养头牲①,
  女人同做男人事,男人莫共女人评。
  5、辰时落田齐要做,言语来讲笑呵呵,
  莫讲旧年艰苦话,兄弟勤劳做会有②。
  6、巳时日头东边上,十月饭冷冷如霜,
  饭冷茶冷郎难吃,叫娘回转煮羹汤。
  7、午时劳动转回乡,饭热茶热放桌中,
  贤慧妻子会煮吃,不咸不淡中郎偿。
  8、末时吃了去歇凉,树下兄弟讲文章,
  讲起文章谈书语,讲起田园笑茫茫。
  9、申时日头落西山,叫娘手脚要放轻①,
  暗头②落田要灌水,叫娘上紧锄坵田。
  10、酉时郎叫转回乡,千句言语叫句娘,
  柴草带捆③随身转,急时也会煮羹汤。
  11、戌时吃了织丝,夏天要着④粗布衣,
  穿着郎身柔柔嫩,是郎得到好贤妻。
  12、亥时醒来床上坐,开口问娘织几多,
  贤慧夫妻答应话,年长月久织很多。
  织布歌(畲歌调)
  (八都猴盾)
  园那翻了四角箱,苧头来栽排四行,
  三月清明抽幼梢,苧头出笋①青茫茫。
  五月苧老便要做,兄弟作闲馆内坐,
  姐妹相叫去割苧,苧那割来就要破。
  苧那割转就刨,苧皮担去水来浸,
  手掏苧刀来刮苧,刮净苧皮晴晒干。
  苧那晒干便破丝,手掏苧碗浸苧丝,
  苧丝排在衣衫上,苧笼来贮苧布丝。
  苧那织了便要经②,纺布车头响声声,
  双脚踏在纺车上,条条苧丝纺成线。
  纺车来纺转连连,贤娘③经布织机墘,
  后脚又踏前脚步,手掏梭子转连连。
  七月过去八月来,织布人姐故未来④,
  坐落织机车上念,要等几时织落来。
  布那织了要掏去,问郎穿白是穿乌?
  郎那穿白娘会洗,郎那穿乌学染布。
  布那染了便剪衫,掏给贤娘面前评,
  贤娘会织又会纺,懒人勿会织没布经。
  织布唱歌歌成箩,苧布衫仔绣花芽,
  青山加色红艳艳,腰缚罗带两边垂。
  初甲①情义歌(节选)
  ……
  女:眼臼②又奴③你郎仰④,眼角又奴你郎弹⑤;
  眼仰你郎聪明仔,包袱谢郎心伓宽。
  男:怀使⑥仰郎紧扁扁⑦,毛娘亲夫许端正;
  毛娘亲夫许生好,怀使仰了又来仰。
  ……
  女:眼臼又奴你郎仰,眼角又奴你郎弹;
  眼仰你郎聪明仔,几时侅⑧那娘作盘⑨。
  男:你娘眼臼仰过来,我郎心眼捡来对;
  我郎心眼捡来串,串来串去也买⑩对。
  女:眼臼又奴你郎相,想郎实是射过行;
  又象糯米又象粽,又象米糕又象糖。
  男:眼臼又讨我郎相,仰郎实是正当逢⑩;
  嘴嘴奴你交情义,你娘作乇⑩都毛防。
  女:娘眼又奴你郎仰,仰郎实是正当年;
  又像糯米又像粽,又像米糕又侅甜。
  男:眼臼又讨那郎仰,眼仰我郎正当年;
  一心奴娘交情义,你娘作乇都没听。
  女:眼臼又那郎相,相郎实是正当逢;
  又象糯米又象粽,吃乃?怀?香仰也香。
  男:眼臼又讨那你郎相,仰郎实是正当逢;
  一心奴娘交情义,没交娘情心怀放。
  女:娘那眼臼那?郎仰,仰郎实是正当年;
  胜过蜂仔冬节蜜,吃那怀甜仰也甜。
  男:吃那买甜仰也甜,黄蜂作蜜各样甜;
  胜过蜂仔冬节蜜,奴娘甲好久长年。
  ……
  畲村红歌
  清茶敬亲人
  高东①米榉②叶盖盖,
  清茶敬给亲人来;
  泡碗清茶亲人吃,
  亲人就是红军郎。
  高东米榉叶青青,
  清茶敬给亲人行;
  泡碗清茶亲人吃,
  亲人就是红军兄。
  牡丹花开山哈③坝④
  牡丹生在山哈坝,
  牡丹要等贵人来;
  革命红军功劳大,
  红军来到牡丹开。
  牡丹生在山哈山,
  牡丹要等贵人行;
  革命红军功劳大,
  红军来到牡丹绽。
  金凤凰
  山哈山头显彩云,
  天上飞来金凤凰;
  凤凰要泊彩云地,
  红军来到山哈村。
  红军来到山哈坝,
  山哈人仔笑喂喂;
  凤凰就是游击队,
  苦难世界救星来。
  盼解放
  天上乌云黑茫茫,
  要等几时云退光;
  山哈世界盼解放,
  盼望红军到畲乡。
  天上乌云黑斑斑,
  要等几时日出山;
  山哈世界盼解放,
  山哈解放身才翻。
  新社会赞歌
  (一)
  天下解放重新来,
  畲家人民亻企①起来;
  穷人翻身腰杆挺,
  分田分地闹喂喂。
  天下解放世界平,
  畲家人民比蜜甜;
  翻身怀②忘共产党,
  全心全意跟党行。
  (二)
  社会建设实是真,
  又抓经济又练兵;
  又炼钢铁大跃进,
  生产劳动讲比拼。
  社会建设兴蓬蓬,
  畲汉团结生产忙;
  天下男女都一样,
  鼓足干劲粮为纲。
  (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
  畲家人民搬出山;
  党的政策实在好,
  民又富来国又强。
  改革开放喜洋洋,
  畲家人民日益强;
  脱贫致富小康梦,
  弘扬文化实久长。
  生产劳动歌
  春头做式①掘秆头,大细男女都来到;
  烧草焚灰压作料,禾苗侅②大怀③使愁。
  科学种田改了做,连作改了补④好禾⑤;
  化肥虫药田上使,冬了⑥粮食收来多。
  齐人出工队里做,畲家女人出力多;
  女人劳动也评分⑦,年兜⑧分红笑荷荷。
  蜜甜生活畲家传,勤劳致富进畲村;
  幸福全靠毛主席,党的恩情讲伓⑨完。
  畲族乌饭节
  钟雷兴
  畲族乌饭节于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三月三”节,这是畲民族许多节俗中的一个传统节日。
  乌饭节的来由关于畲族乌饭节(即乌米饭节)有许多传说不一,但与畲家乌米饭、畲家军粮是分不开的。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畲族先祖雷万兴带领畲家军反抗官府,率众起义,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粮绝援尽,畲家军只能在山里寻找食物。时值秋冬,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却还挂着果,大家采一把回营地,雷万兴尝了尝,感到果子甘甜可口,于是令大家采集乌稔果充饥,使得畲家军能生存下来。之前畲民援粮上山,都被官府军抢夺去,后来雷万兴让畲民将米饭用乌稔叶汁染黑,官府军看到乌饭黑黑的,怕中毒就不敢问津,畲民族安稳地把米饭送上山。军粮解决了,第二年三月初三,义军一鼓作气,奋力突围,抗击官军,大获全胜。后来畲民为了纪念雷万兴率畲家军反抗官军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家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户户都做乌米饭,千古流传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还有一种传说,雷万兴抗官府军,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告诉母亲把米饭染成黑色,从此狱卒再也不敢动乌米饭。此后,雷万兴在牢房里能吃上饭,身体强壮,越狱逃出,于农历三月初三,在沙场上战斗牺牲。畲家人每年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以煮乌米饭来祭祀悼念他,缅怀先祖。世代相传,“三月三”、“乌米饭”就成为畲族祭祖宗庆胜利的节日。
  这里有几点启示:
  乌稔树之果,可为食物,充饥,是畲家军发现的。
  乌稔树叶可染乌米饭为美食是畲家人开发的。
  乌米饭与畲家军密切相关,是畲家军生存之饭、生命之饭、胜利之饭、吉祥之饭。
  乌米饭的特点
  乌米饭并非黑米饭,黑米饭是原质黑米做成的,而乌米饭是用可食植物乌稔叶汁染制成的。主要特点:①乌黑油亮,晶莹圆润,黑中带蓝:②清香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欢吃;③具有开脾、健胃、祛湿的膳疗作用;④易保存,不易变质,包装方便。乌米饭作为畲家军的军粮,好比戚继光发明的光饼(军粮),存带方便。
  乌米饭的制作
  乌米饭做法比较简单,畲族家家户户都会做。基本要具备三件东西,一是乌稔树叶汁,二是糯米或粳米,三是蒸笼(蒸饭桶)。具体是:采摘山上野生植物乌稔树叶子,清洗后放在石臼里捣烂,加上温水,细细搓揉后,用纱布将渣滤干净,留下液汁,然后将糯米或粳米浸泡在乌稔液汁中,浸数小时,一般是一整夜,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即可。蒸熟后,趁热吃最好,或搓成米团做贡饭,或摊开晾干,要食用时二次再蒸。现在做乌米饭都有添加酢料,如花生仁、芝麻、白糖,这叫甜食;也有做咸食,加肉、芴、菜等,放在锅里加热。
  传承与利用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畲族乌米饭节暨“三月三节”这传统的节日,能保持流传到现在,一是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英明,二是这一节俗在畲民族中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过去“乌饭节”是民族民间的自发行为,现在是政府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节来举办,规格高、规模大,文化氛围浓。改革开放后,乌米饭上市场、进超市,被列入非遗保护,成为人们青睐的美食品。
  保护、传承和利用民族民间节俗,这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各民族人民力量,为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华畲族宫
  雷木生
  中华畲族宫是畲族的标志性建筑,占地面积25亩,座落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亭坪村,枕麒麟山,伴金溪水,坐北朝南,风景宜人。畲族宫整个建筑取汉代风格,展现民族特色,包括汉阙门,龙首祖杖,祭祖坛,麒麟照壁,内壁碑文记载畲族宫建设,畲族历史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亲笔为“中华畲族宫”题名。主体建筑忠勇王殿,于1995年9月落成,紧依忠勇王殿两侧建设畲族文物馆,于2007年12月落成开馆。忠勇王殿建筑面积656.6平方米,高13.2米,屋顶“挑角飞檐”双龙献珠。殿前6根玄武岩廊柱雕刻有畲族农耕艺术图案,雄伟庄严。殿内忠勇王、三公主座像用珍贵树木红豆杉雕刻而成,两尊护卫将军威武肃立左右两旁。礼仪台面积2200平方米,采用花岗岩火烧板铺设。汉阙大门,庄严肃穆。宫门广场高耸龙首祖杖,宫前是民族大道。
  闽东畲族文物馆被列为中国民族博物馆畲族分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两楼层四个厅,布局前言厅、历史厅、风情厅、现代厅等四个展厅,全面展示闽东畲族传统文化。
  2006年成立畲族宫协会,管理畲族宫事务。钟雷兴为名誉会长。第一届会长雷瑞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兰运全;第二届会长兰慈富,常务副会长雷逢德,副会长兼秘书长雷木生;第三届会长钟清平,秘书长兰文武。畲族文物馆由市民宗局配4个事业编制人员负责管理。
  中央、国家,省、市领导十分重视关心畲族文化建设,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亲临中华畲族宫参观指导;全国人大原委员长李鹏、副委员长布赫,国务院原副总理田纪云,中央纪委原书记尉健行等莅临参观指导。几年来,接待多批国内外来宾,知名人士,省内外(台湾)畲族同胞及游客。作为对外展示畲族历史文化的窗口,畲族宫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闽东畲族民俗文化艺术节”,“面向21世纪畲族社区研讨会”等全国、全省、全市性的大型活动,举办了大型畲族同胞祭祖活动,对传承畲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社会效益。中华畲族宫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畲族宫工作纪事
  钟章贤
  2007年底,我从一名教师考入闽东中华畲族宫(闽东畲族文物馆)工作。
  当时,招考笔试要求写一篇命题习作——《浅谈如何传承与发展畲族文化》,看到这个题目,我几乎傻了眼,作为一个畲族人,竟然不大晓得畲族的历史和文化,尽管求学路上一直与畲族沾缘,初中就读于宁德市民族中学,考师范也是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录取的。考试当前,只好硬着头皮仅凭着耳濡目染获得的一点积累完成了这篇“敲门文”。
  和我当时一样,有许多畲族同胞并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闽东虽然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但由于畲族人口呈散杂分布,其丰富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大多隐在深山闺中,在缺乏相对完备的展现渠道下,汉族不了解畲族,畲族不了解自己本民族,也就不足为怪了。
  建于1995年的中华畲族宫,在宁德城区市民原来眼里,似乎仅是一个可赏的景点,有雄伟的建筑,优美的景致,舒适的环境,可要想从中了解更多畲族历史与文化,显然不可能。随着2008年1月位于畲族宫内畲族文物馆的正式对外开放,一个全面展现畲族文化的窗口敞开了。现如今,中华畲族宫不仅是一处美丽的景点,也是畲族民俗活动广场、畲族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以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我身在其中,荣幸而自豪。推开一扇窗,打开一个世界。在这扇明亮的窗口.我们会是那一抹亮光吗?我不敢说自己是,但我们的三名解说员一定是。她们是活动的美展板,畲族知识的传播员。三名解说员分别是小兰、小雷、小钟,年轻、活泼、好学。她们深知解说的重要性,在解说内容、言语表达、身体形态上下足了功夫。畲族文物馆展陈大量图片、文物、实物等,解说员不仅要熟悉所有的展陈内容,还要积累丰富的展外知识,如中国历史、闽东文化、畲族全概等。为此,她们夜以继曰查阅书籍、记录笔记,储备了大量较为全面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了“解说无稿”。每次解说结束,她们仨都会坐在一起交流、总结经验,比如“今天,客人问到哪些问题?”“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回答?”“今天,你的话筒位置摆得不对”等等。
  三朵爱美的“金花”跟大多姑娘一样,平日也爱打扮,但在众多来宾眼里,她们身着畲族凤凰装时最美,特别是外国友人前来参观时,总要争先恐后地与她们合影留念。前几天,和她们一起探讨工作时,随意问了她们一句:“你们解说时最大的开心是什么?”小兰说:“客人走的时候,说的“那一句‘谢谢’。”小雷说:“解说得到客人的肯定。”小钟说:“客人听完解说后感叹,原来畲族有这么丰富的民俗风情!”她们的回答朴实而真挚今天的中华畲族宫,可赏、可读、可叹!作为新站点的工作者,翻阅他的历史,足以感受着前人肩膀的沉重和宽厚。
  对于畲族宫的建设历史,有两个老人最为熟悉,老蓝和老雷。他们家都在畲族宫附近,是畲族宫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老蓝叫蓝坛团,退休干部,曾任金涵乡亭坪村支部书记,是最早参与畲族宫建设的骨干成员之一。
  老蓝是个很健谈的人,听他讲述畲族宫建设史,如同回味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1994年开始,畲族宫先后进行了三期工程建设,老蓝都是参与者。1995年7月,建设完成忠勇王殿、礼仪台、汉阙门及门前的柏油路。同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闽东畲族风情旅游节。1999年,中华畲族宫第二期开工建设,完成主体建筑装修,新建祭祖坛、龙头祖杖、民族大道、民族风情竹楼。同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视察中华畲族宫。此后,畲族宫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冬眠期”,资金、征地等历史遗留问题接踵而来。回忆这段历史,老蓝依然心有余悸,他说,当时自己都被群众骂哭了——好端端的一个大项目,就这么荒着,折腾什么呢!‘现在没人骂,有人念了!”老蓝高兴地说。畲族宫是老蓝的另一个家,文物馆刚落成不久,老蓝每天都会来这里转转。去年得了一场大病后,老蓝的腿脚有些不灵便,上台阶很困难,极少来畲族宫。每次在路上碰见他,我们总会聊上一会儿,在他的话语中,我总是能读出一大串人物:钟雷兴、蓝运全、蓝秀珍、雷维善、蓝挺佳、雷木森、雷良裕、雷官意……“他们为畲族宫的建设付出了辛勤汗水,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畲族宫!”“年轻人,要好好干!”
  老雷叫雷应忠,是一名老党员,畲族宫建设15年来勤恳忠实的守卫者。每年快到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时,老雷的电话就忙开了,都是闽东各地本家人打来的,询问有没有对歌或者祭祖活动。老雷很乐于当这个通讯员,用他的话说是“老古董了,大家都晓得”。15年来,老雷一直坚守着畲族宫,年头不断增加,薪酬不见得增长,但越于越有滋味,如一瓶陈年老酒。作为畲族宫(文物馆)的护馆员,老雷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既是清洁工,又是保卫员,特别是在春夏草坪杂草丛生的季节,他就更加辛苦了,所有的杂草都得徒手一根一株地拔起,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伤痕累累,裂开了好多个口子,可是他往往顾不上休息,因为杂草长得实在太快了!对于畲族宫内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老雷可谓如数家珍也爱如珍宝。对于他来说,畲族宫不仅是他的家,也是所有畲族同胞的家。和老蓝一样,老雷每次跟我谈起畲族宫建设的点点滴滴,总会提起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他们真的非常用心!”老雷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中华畲族宫(文物馆)作为闽东乃至全国畲族文化的展示中心,能够不断吸引着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声名远播!这一切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像老蓝、老雷这样热衷畲族公益事业的奉献者们。作为晚辈参与者,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
  欢聚在麒麟山下
  蓝炯熹
  11月1日,福建省旅游局、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宁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闽东畲族风情旅游节开幕式在座落金涵乡亭坪村的中华畲族宫忠勇王殿前举行。
  在畲族迎祖仪式之前,是一场令人赏心悦目的歌舞,麒麟山下会集着闽东艺术界的精英,饮誉中外的闽东畲族歌舞团挑大梁,充当全场的策划、导演和音响。
  序歌中一段既有力度又有厚度的男中音的朗诵将人们引领到遥远的年代:“说山便是山乾坤,说水便道水根源,畲家始祖忠勇王,龙麒英名万古传……”音乐内涵是以脍炙人口的畲族口碑文学长篇叙事歌《高皇歌》为主题变奏,雄浑辽阔,肃穆庄严。
  首场是旗阵、手铃舞。以盘、蓝、雷、钟、李、吴闽东畲家6姓彩旗布阵,五颜六色,炫目惊心。
  手铃舞是由数百名男性,身着红棕色民族服装,手持手铃,踏着鼓点,欢腾雀跃,这是雄健孔武的民族性格的展示。相传忠勇王上闾茆学法曾执掌手铃,畲家继承遗志,惩恶扬善,匡扶正义。
  第二幕是“鼓阵”。以数百名身着红白相间的民族服饰的男性鼓阵队擂响开山鼓,再现畲家在凤凰山耕山畋猎的生活。当忠勇王征番立功,高辛帝配以三公主后,又令人打开金库、银库、铁库任凭挑选,忠勇王只要铁犁、铁耙,辞别繁华京都,来到广东潮州凤凰山。鼓声中我们听到山风呼呼、山涧潺潺,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流露;鼓声中我们听到百花欢笑,百兽狂舞,象征热情达观的民族精神的充盈。开基的劳苦,创业的艰辛,庆丰的欣喜,祈福的赞叹,这一切尽在鼓声中。
  第三幕是“日月舞”,第四幕是“龙头舞”。二舞脱胎于畲家祭祖大典的舞蹈,经艺术加工,虽保持着原始的“野味”,仍不失之高雅。二舞均以女性为主,轻歌曼舞的“日月舞”,以日月的光辉,象征民族的永恒辉煌;“龙头舞”是男女舞动亭亭如盖的龙伞和灼灼如火的龙珠,交错重叠,相映生辉,表达对畲族历史的缅怀,对忠勇王的遐思追念。
  随着上书“仰止”的开道旗飘动,开道锣鼓鸣响,迎祖的大队人马进场了,肃静回避牌,斧钺、瓜锤、刀戟、枪矛、飞虎旗、蜈蚣旗、五彩旗、彩旗、龙伞华盖、宫灯掌扇、铳炮等等,迎来金碧辉煌的祖牌轿辇。祭文、祭品(全猪、全羊、坛酒)奉上,在长号牛角的啸鸣声中,队伍徐徐沿着铺着红色地毯的阶梯,缓缓步入忠勇王殿中……
  融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艺术于一炉的开幕式别具一格,古朴多姿,使人们久久沉浸在欢乐之中。随之而来的畲族婚礼、畲族盘歌、畲族食品品尝,又使人顾此失彼、流连忘返。
  参加这次旅游节的外宾有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土耳其、日本、新加坡等国朋友,这是有史以来闽东对外开放的举措中吸引外宾国别最多的一次。风情节给外宾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的罗勃特先生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表达了外国友人的共同心声,他说:我热爱中国,欣赏中国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
  省长助理李庆洲在开幕式上致辞说,省第六次党代表会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〇一〇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旅游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宁德地区拥有太姥山、三都澳、鸳鸯溪、鲤鱼溪、九龙漈、支提山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名胜风景区,应抓住机遇,以旅游促开放,促发展,发挥优势吸引外资,与海内外朋友精诚合作,互惠互利,把闽东的旅游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在服饰、婚嫁节庆等生活习俗中民族特色浓郁,是一项值得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宁德行署专员汤金华吐露心声,他说这次畲族风情旅游节通过风情展示、经贸洽谈、学术研讨、景点游览,向外界推出“闽东畲族风情游”,以此为媒,加快我区旅游资源和物产资源的开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闽东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
  中华畲族宫是麒麟山畲族风情旅游区的主体景点,随着纵深的开发,闽东人还有意识将其扩展,成为展示整个中国畲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浓缩型景区。有这种决心的不仅是宁德市,还有福安市也在积极地筹备在城阳乡的铁福开发区设立“民俗馆”,将坂中乡的大林等村开辟成“民俗村”,在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酝酿建设“民俗街”。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程中,畲族之于闽东是一个永远诱惑人的话题。
  蕉城畲族农民工歌棚实录
  蓝雪霏
  蓝溪村畲族农民工歌棚实录
  曲尺塘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城关与乡村的结合部。1979年以来,福安、霞浦、寿宁及宁德蕉城区部分边远民族山村的畲族农民陆陆续续到蕉城打工,并在曲尺塘地段先后自行购地搭棚盖房(至1995年购地面积有15.07亩,简单搭建和部分建房总面积为7236平方米),形成“蓝溪村”。截至2007年10月份现居户有168户,常住人口800多人,连流动人口在内计有1000多人。
  农民工的歌棚就在聚落的“街”上,由一蓝姓族人提供场地,名日“蓝溪畲族文化活动中心”。“蓝溪村”的领头人乃热心民族公益事业的民间青草药医生钟显玲,他是宁德八都人,55岁,26年前搬到了这里,中心的一切事宜皆他主持。中心搭建有一简易歌台,其中电视机是宁德城关的蓝为金送的,VCD是歌手蓝成钗买的,桌椅等其他设备由钟显玲安排。
  尽管蓝溪村畲族农民工的居住等生活问题一直没解决,但畲族歌言自2001年宁德蕉城区金涵乡第二届畲歌会举办之后就在蓝溪村复苏。当我们问及:“既然你们说‘没有安家,何来乐业?’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唱歌?”畲民七嘴八舌说:“我们畲族打工累了,晚上回来心里特别烦,我们离乡背井跟谁唱?跟外面的人唱?人家会说你说的不是我们的话。回来又没有(娱乐),肯定得唱几句,畲歌才不会断掉!”
  当蓝溪村的畲歌唱响时,其他地方的畲歌传统均未恢复。蓝溪人拍拍胸脯说:“要唱歌就到我们蓝溪来!”于是,四面八方的畲族人凡是来宁德蕉城的,就会找上门,男来女对,女来男对。因对歌对到半夜时有吃点心的歌俗,开始点心费由个别人支付,后来由于来的客人多了,就分到各家各户去对歌。点心亦分摊到户负责,虽然大家生活并不宽裕,但钟显玲说:“大家的意思是把祖宗的文化传下去,个人流一点汗(没关系),畲族人就是这样,好东西都扒出来招待客人,过后自己吃咸菜。”
  现在,只要有客人来,蓝溪村就有歌声。特别是节日三月三、九月九“很挤”。过年来客太多房间装不下,歌会分成6场举行。平常,中心也把培养下一代唱畲歌作为重要工作来抓。42岁的电工蓝成辉说:“畲族文化应当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小孩畲话都不会讲了,再不唱(传统)就会断掉。”现在村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吃完饭做完作业就会来中心学唱歌,一批一批地培养,中心贴钱买矿泉水、糖果、笔、笔记本给孩子,现在重点培养了四男四女。35岁搞瓷砖销售的钟昌弟说:“为了传统(能保留)下去,只能这样,没办法。”在现场我们听了四个小女孩的歌唱,也看到无数双热切期盼的眼睛。
  “有歌手就不怕没歌场”,蓝溪村拥有曾经去台湾、福州、厦门、浙江景宁等地唱过畲歌的雷石凤、雷美凤、钟坛钗等著名歌手,慕名来对唱的各地族人络绎不绝。而且,现在电信方便,这些名歌手经常会接到不认识的族人热情邀请前往对歌的电话,甚至半夜都打来,在电话里就跟你对起来。
  蓝溪村的畲族农民工同时是蕉城区中华畲族宫歌会的热心发起者。如2005年歌会是由他们发起集资了1万多元,2006年也是他们发动集资2万多元;2007年三月三,区民委给3000元,金涵乡给2000元,蓝溪村民一户出100元共集资4万多元办起来。为了保障歌会的安全,钟显玲主动到派出所与公安、交警联系.寻求支持。他给有关人员发牌子、派保安。他说:“看着畲族宫冷冰冰的,就想把它做热闹来,(我们搞活动)不是想吃群众的钱,(我们)想多出100元、50元还(更)舒服。”蓝溪人对畲族传统文化的热心感动了闽东各地的畲族,他们说:“你们办,我们再没空也会来!”
  村民的愿望除了热切希望政府来解决蓝溪村的民工聚落问题,也热切希望政府来关心农民工的唱歌问题,他们很希望有一个唱歌的地方,但靠村里的力量办不到,钟显玲说:“如果政府给8-10万,歌场就可以盖起来。”
  新源村畲族农民工音乐实录
  新源村地属亭坪村,距宁德蕉城区3公里,是金涵乡一个移民小区,土地十多亩。1996年以来,古田、福安、霞浦、福鼎、周宁、屏南、罗源各地山区农民陆续下山来到这儿买地,至今已聚居3000多人,其中1/3是畲族,由于亭坪村只提供建房用地,移民没有土地种植,主要从事泥水、装修、电机、砖瓦、养殖等工作,生活显然比山区有所改观。外地许多农民闻讯都愿意搬到新源,只是现在地皮价格上涨,令人望而却步。
  新源村畲汉杂居,平常畲族客人来新源对歌,主人得考虑彻夜对歌影响他人尤其是汉族居民休息的问题,所以若客人多,一般都会到亭坪村的畲族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唱。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这里宾客满棚,楼里挤不下,就三五成群唱到马路上去。新源虽属另辟村寨,但亭坪村委会仍然视其为己出,不仅提供歌唱场地,还热心支持其培养下一代歌手。
  新源畲民对亭坪村委会的热心支持心怀感激。来自周宁县云门村的畲歌好手、歌老师蓝徐全就说:“亭坪村领导对我们很好,我有多少本事都要使出来。”他为宁德畲族宫的三月三、九月九歌会不遗余力,教八男八女传承“龙头舞”、“铃刀舞”且传唱畲歌。
  新源移民畲汉杂居,客观上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畲民要讲普通话、学宁德话,学龄儿童在亭坪村或到城关更好的学校读书;汉人也在学畲语,唱畲歌。

附注

注:本文选自2010年《闽东文史资料》第九辑《闽东畲族百年实录》畲歌对唱 注:本文选自闽东文史资料第九集《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注:本文选自闽东文史资料第九集《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注:本文选自闽东文史资料第九集《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注:本文选自闽东文史资料第九集《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注释: ①亻企—站;②怀—不。 注释: ①做式--干活;②侅--会;③怀使--不用④补--插; ⑤禾--水稻;⑥冬了--冬末、年底;⑦评分--记工分;⑧年兜--年关、年底。 ⑨怀—不。 ①郎:我与郎。郎,畲族对男子泛称。 ②娘:畲语,我与娘。娘,畲族对女子的泛称。 演唱者:钟彩益、陈雪英 选自宁德市畲族“三月三”歌会集。 注释:①甲—会、合②眼臼—眼睛③奴—与④仰—看 ⑤弹—照⑥伓使—不用⑦扁扁—盯着⑧侅—会 ⑨盘—伴⑩买—不⑪逢—旺⑫作乇—为啥 ⑬乃—若⑭伓—不⑮那—与 注释: ①高东—高山、深山;②米榉—榉树; ③山哈—畲族自称俗语;④坝—世界、地方。 演唱者:雷霖祺 采录者:雷珍琨 选自宁德畲族“三月三”歌会集 注释①出笋:出芽。 ②经与纬相对。这里是纺的意思,方言都gang。 ③故未来:还没有来。 ④贤娘:畲族对勤劳贤慧的妇女尊称。 演唱者:陈玉同钟秀凤 选自宁德市畲族“三月三“歌会集 注释: ①头牲:牲口。②做会有:肯干就会有收获。 ①要放轻:要勤快的意思。②暗头:天明。③带捆:顺便带一捆。④着:穿。指穿衣。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小瑛
责任者
陈巧珠
责任者
林芳如
责任者
赖玲珠
责任者
林峰
责任者
蓝永泉
责任者
钟雷兴
责任者
雷木生
责任者
钟章贤
责任者
蓝炯熹
责任者
蓝雪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