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地人家的成长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59
颗粒名称: 畲地人家的成长记忆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151-155
摘要: 和闽东大多数畲族村庄一样,我的家乡,也是依山而建,傍山而居,畲民辟荒为田,甚至连村名,都要取一“山”字——北山,好叫又好记。好叫,也许是源于老祖宗把自己称为“山哈”。“山哈”意思是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对山的依赖,早已超越了山的外延。好记,其实是期望外村人记得住,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走进这个村庄,无论哪一家的门都会向你敞开,一杯热茶,一碗热饭,随便你拿起放下。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对家乡的记忆源于条石块,我的童年是睡在条石块上的童年。北山村,有畲族人口800多人,算得上是蕉城区的一个畲族聚居大村了。这时期的北山村被外界戏称为“砍柴火专业村”。家乡即故土,她具有唯一性,也有排他性。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成长记忆

内容

和闽东大多数畲族村庄一样,我的家乡,也是依山而建,傍山而居,畲民辟荒为田,甚至连村名,都要取一“山”字—北山,好叫又好记。
  好叫,也许是源于老祖宗把自己称为“山哈”。“山哈”意思是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对山的依赖,早已超越了山的外延。
  好记,其实是期望外村人记得住,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走进这个村庄,无论哪一家的门都会向你敞开,一杯热茶,一碗热饭,随便你拿起放下。
  这就是我的家乡。
  睡在条石块上的童年
  我对家乡的记忆源于条石块,我的童年是睡在条石块上的童年。
  夏天,用水把条石块冲洗干净,往上一躺就是一张带“空调”的床了。
  冬天,在条石块上铺上稻草,加一条破棉被,也挺暖和。
  这些条石块是我父亲在建房子时,挖地基挖出来的。
  我家房子的地基下是整排整排经人工打磨过的条石块。父亲把完整的条石块挖出,铺设在祖屋大厅的地板上,就成了我兄弟姐妹和儿时玩伴们童年的“窝”。
  长大后,我一直问长辈这些条石块的历史,长辈们有的说300年,有的说500年……很久以前,北山村就是一座繁华的村落,这些条石块都是大户人家的。
  可惜的是条石块上没有留下文字,现在也无从考证了,就让它们默默地记着这个村庄的历史吧。
  茉莉花丛中的少年
  北山村,有畲族人口800多人,算得上是蕉城区的一个畲族聚居大村了。
  从我记事起,搬迁到外地居住的乡亲极少,大家一直在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虽然贫困,但邻里和睦,人情味十分浓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茉莉花成为周边很多乡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北山村也不例外。
  夏季时,遍野都是茉莉花,我的少年也是在茉莉花香中度过的。
  那时候,我家种有5亩左右的茉莉花,茉莉花的采摘最佳时间在正午,我们全家人都要上阵。高峰期时,连午饭都由母亲送到田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中暑,每天都要熬一桶鱼腥草茶,鱼腥草的涩味和茉莉花的香味,都是我最喜欢的味道。
  那时候,茉莉花虽然不值钱,但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在2000年前后,茉莉花市场突然间萧条,整片整片的茉莉花树被挖掉晒干,成为了乡亲们土灶里的柴火。
  乡亲们的生活随之陷入困境。对于封闭落后、祖祖辈辈荷锄而耕的畲族村庄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乡亲们又拿起砍刀,过上所谓“靠山吃山”的生活,砍树砍竹砍柴火成了这个时期乡亲们的主要收入。没过几年,郁郁葱葱的后山已是一片光秃秃。
  这时期的北山村被外界戏称为“砍柴火专业村”。
  每天清晨,通往六都村的泥泞村道上,挑柴火的村民成群结队排成一条草龙。这些柴火要挑到3公里外的六都村,村民用它去换取一些生活日用品。
  直到现在,这种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我不时想起,心里隐隐作痛。这种痛,促成了我下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草莓田里的青年
  2003年底,已经30多岁的我,被推选为北山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了这个村庄的“领头羊”。
  乡亲们生活的贫困和村庄基础设施的落后,在那段时间里压着我经常失眠。
  2004年春节过后,“村村通水泥路”的政策惠及到了这个畲村,我和邻村西林村的村干部一起,带领自发参与修路的百来名壮劳力,开始修建连接北山和“104”国道的进村道路。
  在修路的那几个月时间里,是我最苦最累也最快乐的时光。乡亲们热火朝天地挖土抬石头,我们村干部挨家挨户和六都村群众协商修路土地的征用,六都村群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路修的很顺利,当年国庆节就通车了。
  这是北山村的第一条水泥路。
  路通了,我们把眼睛盯在了六都村群众已经种植了10来年的草莓上。
  草莓是一种收益短平快的水果,从种植到收获,周期只有3个月左右。在那个阶段,种植草莓是北山村乡亲们快速脱贫的一种合适选择。
  我带着乡亲们到六都村取经,引进、试种也都非常顺利。2005年冬天,北山村口的那片土地上已是一片红绿相映的草莓园了。
  但这个时期的草莓,价格已经很低,六都人早就到外地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搞种植、闯市场去了。
  2006年底,我们终于租到了泉州南安乐峰镇一块80多亩的土地,几个乡亲果断地走向了外乡。
  当时去泉州种草莓的本钱,全部都是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共56万元,由我们村干部作为担保人。这种决心到现在想起来,尚存一种后怕,但更多的是一种成就。
  2007年春节,在泉州种草莓的乡亲们回到了北山村,每个人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这种喜悦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目前北山村还有三四百人在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种植草莓,面积已扩大到了500多亩。
  正是草莓,使北山的乡亲走上了脱贫之路,现在北山村的170多座新房,基本都是靠一颗颗草莓垒起来的。
  畲药飘香的中年
  2012年7月,通过公开选拔考试,我从一名村干部成长为七都镇的一名副科级干部,我也就辞去了北山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职务。
  这时候的北山村,乡亲们已经不再为吃住发愁了,他们会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谋划新的增收点。老祖宗留下的畲族中草药自然而然地就摆到桌子上讨论,保护、挖掘、传承畲药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乡亲们的共识。
  畲药,是长期居住在山里的畲族人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就地取材,总结出来的中草药单方和验方,是畲族人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医药的一块瑰宝。
  其实从2010年起,我已经开始在做畲药的文章了。
  乡亲蓝福禄对畲药有一定研究,又有种植基础,村里还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畲医。那时,我和他们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想把老祖宗留下的畲药文化变成畲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根支柱,想把山上的草木变成摇钱树。
  我对畲药算是情有独钟的,少年时在摘茉莉花时,母亲熬的鱼腥草茶的味道在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
  于是,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培育畲药产业上来。
  2014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集300多种畲药标本的展陈馆和占地100亩的畲药种苗培育园终于出现在了北山村的土地上。
  接下来,又成立了畲药合作社,注册了“畲地人家”地理标识,建立了畲药初成药加工厂,研究推出了畲药凉茶包、畲药膳食包、畲药泡脚包等一系列畲药产品,并逐步打开了市场。
  北山村年轻人茶余饭后聊得最多的话题终于聚焦到畲药上,畲村到处弥漫着畲药的香味。
  那是畲家人的宝,需要代代相传。
  2015年底,我调离了七都镇,但心却始终离不开北山村。
  虽然在外乡镇工作,我还是利用空闲时间,牵头做了“‘畲地人家,健康产业,幸福工程’—打造中华畲药第一村”的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在新一届村两委的引领下,在省市区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畲药种苗培育基地扩大到300亩,占地2000平方米的畲族风情文化广场即将落成,长1000余米的北山溪清理改造和防洪堤建设已经竣工……,一个“美丽畲村”“特色畲寨”的北山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多年前的清晨,我对乡亲们挑着柴火到六都村换取油盐酱醋的痛,在今天终于变成了开心的笑。
  家乡即故土,她具有唯一性,也有排他性。若干年后,我退休了,肯定叶落归根,回到北山村,回到那片令我痴迷的土地。因为,那里有我浓浓的乡情。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华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