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金贝:畲村的花样年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56
颗粒名称: 上金贝:畲村的花样年华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8
页码: 135-142
摘要: 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是一个纯畲族行政村,共3个村民小组,92户279人,距宁德城区6公里,平均海拔325米,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4亩,林地面积3185亩。2008年,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被确定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近年来,上金贝村依照国家民委关于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品牌,2016年上金贝村实现村集体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0元。2012年12月,福建省委尤权书记深入上金贝畲族村调研,对上金贝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促进村寨发生深刻变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关键词: 蕉城区 上金贝 花样年华

内容

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是一个纯畲族行政村,共3个村民小组,92户279人,距宁德城区6公里,平均海拔325米,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4亩,林地面积3185亩。2008年,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被确定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
  近年来,上金贝村依照国家民委关于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品牌,2016年上金贝村实现村集体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0元。先后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全国农业休闲示范点,省级“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12月,福建省委尤权书记深入上金贝畲族村调研,对上金贝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促进村寨发生深刻变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青山绿水述说“富饶的贫困”
  清康熙中叶有两支钟姓畲民迁入上金贝村,他们分别居住于上金贝村之上下两境。其中一支钟姓族人于清光绪年间编修的《钟氏族谱》云:他们“购置山场,大启尔宇”,“孙枝承荫,累叶敷荣”。至今两境共有82户人家共303人。
  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影响,上金贝温暖湿润,夏长冬短,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雨水充沛。村民用水主要引自山泉,流量稳定,水质清澈。
  由于相对高差大,造就了上金贝云雾缭绕、变幻多彩的天象景观,或清晨,或傍晚,看红日东升,望夕阳西坠,万千气象,足以游目骋怀。
  村落北面有一片经过多年保护绿荫如盖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苍藤古树纵横交错,奇花异草遍地丛生,习习山风和着悦耳的鸟鸣,可以放浪形骸。周边山地零星分布的竹林,蕴含着无限的宁静,足以畅叙悠情。
  对于有着悠久农耕传统的山居民族畲族来说,山地是上金贝人的栖息地,农耕是上金贝人的生命源泉。村里保留着丰富多彩的畲族传统文化。村民相互交流通用畲族语言,存在畲族宗族文化与巫术信仰,保存畲族服饰,具有民族特色的盘歌、年节、饮食、婚嫁等习俗留存至今。
  历史悠久的金贝寺,为唐代古寺。寺庙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但留有明代的石槽、石柱、石塔,山上散存着盘陀石、乌石马、沥金石、灵响石等,和潜麟沼、双石屏、碧水帘、濛泉井、长老岩、祥云岩等古石,号称金贝十奇。后山的明代僧塔激起后人无限遐想。
  如此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可以说是上金贝取之不尽的财富,本可以滋养村庄,造福村民。但由于地处山区,上金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金贝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村里没有机耕路,信息闭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难以覆盖,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村落经济结构单一,村民始终保持农耕的传统,没有从农业以外另辟蹊径,唯一的经济来源在于柴薪与茶叶。村民以出售茶青与柴薪的形式,以原始而被动的状态进入市场。
  农产品商品率较低,村民求一己温饱已属不易,更不用侈谈生活的转折与资本的积累。全村人均纯收入仅千元。
  村里没有工厂企业,也没有规模养殖。受“耐劳杂作、弗事商贾”观念的支配,村民普遍商业意识淡漠,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商人。对于村民而言,市场不过是一个以物易物、解决生活必需品的地理空间。
  守着青山绿水,上金贝人却无法跳出贫困的陷阱;拥有独具魅力的文化生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或许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富饶的贫困”。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历史的推移,面对贫困,上金贝人需要的是力量的蓄积和机遇的把握。
  就这样向前迈了一步
  上世纪90年代上金贝村落经济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拐点,这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上金贝人。1991年初,有位水果商人租用村集体仓库储存漳州官溪蜜柚,蜜柚的高价位触动了村民。
  基于对家园热土的钟情与对山地种植的娴熟,富有开拓精神的原村书记钟庚真发现上金贝的山地光照充足,水源稳定,土壤性能良好,具有种植蜜柚的理想条件。还由于上金贝海拔略高,气温略低,蜜柚成熟慢,可以和其他地区错开收获期,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回报,这或许是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
  经过苦心钻研,钟庚真掌握了一套成熟的科学管理技术,便率先引进漳州琯溪蜜柚,与村干部钟绍余、钟碧弟及一位漳州果农合股种了50亩蜜柚。1995年,每亩蜜柚收入近2000元,总收入约十万元。当时种水稻每亩的利润仅千元,且比蜜柚种植成本高,管理费时费工。而蜜柚没有大小年之分,种植一棵的成本仅五六十元,产出的利润达150元。
  随后,钟庚真等村干部在村民大会上为村民算了一笔细账,引导村民因地制宜,自力更生,以市场为导向,放弃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联合起来扩大蜜柚种植规模。
  对于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村民并没有完全的失聪与盲目的抵御,也愿意接受嫁接于传统经济之上的新技术。但由于匮乏农业技术,长期以来,村民种果的积极性并不高。村主干已有的栽培经验,让村民少了几分曲折和创新的成本,也让村民逐步意识到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并形成广泛的模仿效应。于是,家家户户种起了蜜柚,全村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金贝蜜柚具有晚熟、酸甜适口等特点。市场常识是,越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越能够做大做强。每年还未等蜜柚成熟,客商的订单就已纷至沓来,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蜜柚已然成为村民增收的一个主导性的优势产业。当村民们都在品尝丰收的喜悦时,却有一个例外,村主任钟庚真在忙于帮助村民种植蜜柚的同时,疏忽了对自家50亩蜜柚的照料,造成减产,损失了一半的收入。
  当金涵畲族乡其他的山区村陆续因为贫困搬离了自己的家园时,上金贝人因为种植蜜柚,增加了经济收入,继续与青山为伴,不离不弃。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村民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学会了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在金涵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上金贝蜜柚协会。协会主要进行种植管理培训及营销网络建设,并以基地带农户,以科技创效益,为种植户提供资金、技术培训、经营销路等方面的服务。
  在对蜜柚挥洒汗水的同时,村民也逐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他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学到了市场营销技巧,畲民传统内敛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也在悄悄改变,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逐渐萌芽。当“金贝蜜柚”降临在上金贝村时,其意义在于上金贝人拥有了敲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实践告诉人们,探求乡村市场经济发展之路,比较便捷和切实可行的,仍须关注村民的主业,即种植业本身。500多亩的“金贝蜜柚”是标志性的吉祥物,它敲开了市场大门,在随之而来的新农村建设中,“金贝蜜柚”仍然是上金贝不可或缺的“绿色银行”。
  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
  跨入21世纪的前几年,上金贝还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畲族小村庄。2006—2008年,上金贝先后被列入蕉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宁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入新农村建设跨越式发展阶段,逐渐为外人所熟知。
  新农村建设项目对于上金贝村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宁德市委常委、蕉城区委书记郑民生告诉笔者,当初选择上金贝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因为这里是一个纯少数民族村,虽然比较落后,但生态保护得非常好,而且有区位优势,离市区仅六七公里。
  于是,在宁德市委常委会上,郑民生建议,在原有9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外再加一个上金贝村,并主动要求除原挂点的柘荣县下村外,再挂上金贝。他的建议得到常委会的采纳。从此,他对上金贝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巨大的心力。为了上金贝的发展,他几乎耗费了所有的双休日时间。村民们都由衷地说,“郑书记是上金贝畲家人的亲戚,一年会来百来趟。从制定规划开始,上金贝走的每一步,都和郑书记分不开。”
  在全盘考虑上金贝资源、区位、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之后,郑民生书记请来福建农林大学专家,以生活、生产、生态和谐为理念,从高优农业和民族村寨旅游长远发展出发,制定了一个高起点、前瞻性的规划——《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不仅在上金贝的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将农业生产作为村民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还着意将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融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将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生态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并推向市场。具体措施是,以畲乡风情为亮点,融特色农业、乡村休闲、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为一体,建设多功能、多产品、多效益的畲家寨。郑民生书记协调各有关部门,筹集1000多万资金,落实在上金贝各个项目的建设中。
  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福建省农科院也在郑书记的协调下直接介入,实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闽东山区畲家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与示范实施”项目,努力探索“充分挖掘资源、科技提升产业、服务增加收入”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针对上金贝村人才匮乏、农产品包装推销能力弱、农民增收不显著等问题,专家们向村民推广蜜柚绿色生态栽培技术。之后村民每年收获的金贝蜜柚果大、质优、产量高,每公斤价格也相应提高0.4元。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增收50万元。专家们还帮助村民印制1000个金贝蜜柚礼品包装盒,经过精包装后的金贝蜜柚是收购价格的1.2倍。
  将村里30亩冷烂田变身荷花池,被誉省农科院专家的神来之笔。初夏时节,接天的莲叶和体态娜婀的荷花吸引各地游客和拍客。在观赏之余,他们还喜欢买些莲蓬、莲子、莲藕,这又给村民带来每亩两三千元的经济收入。在此之前冷烂田种植的水稻每亩收入不足千元。
  农技专家还为村里引进推广高新品种“黄观音”、“金观音”等茶叶优良品种,改造500亩低产茶园,指导村民科学的栽培与管理。此外,还引进了多种珍贵果树和花草,开发建设了葡萄沟、畲家百草园、樱花谷等系列农业观光园。
  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山村的封闭受到强烈的震撼,“4.7公里的进山公路原来只有3.5米宽,后来拓宽到4.5米,现在又拓宽到7米,可以容纳两部大车交会。”村副书记祝杰伟介绍说。高标准的村级客运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公交车开进了村,村民们喜不自禁:“过去出行很不容易,近几年道路硬化之后稍有改善,但也只能靠农用车和摩的。现在坐公交车只要花一元钱就能进出村里,两元钱就可以进市区。”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到新信息、新观念,视野也更加广阔了。
  除了道路交通建设之外,上金贝村的通讯、供电、卫生设施、给排水系统等也进一步完善,居住功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整洁。新建小水库库容6000方,解决了村庄绿化、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池日处理污水能力200吨。村里还聘请了两名专职保洁员。安装了路灯、架设了广告宣传栏。村假日团支部还每月组织一次清洁家园的活动。
  2008年,曾随机抽样调查30户村民对村庄环境状况满意程度,结果显示,村民满意率达100%。同年,宁德市委将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园、畲族风情园和郊区观光休闲园”的“三园”确定为上金贝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园”的科学定位,既是一项新的拓展,也是一个新的高度。为了推动蕉城区旅游业发展,区委选取了上金贝作为试验基地,通过运作,以积累经验。
  随着民族村寨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游、食、住、行、购、娱”等消费,有效地带动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优化了畲村的经济结构。村集体经营“畲寨酒楼”宾馆1家,保持畲族传统风味的“菅粽”、“乌米饭”、“畲家酒”,深受游客青睐。村民创办了3家“农家乐”,2个农产品销售摊点,5家便利店。
  短短5年,随着高优农业和民族村寨旅游的逐步推进,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000多元跃升为2009年的6000多元。
  上金贝村千年等一回的沧桑巨变,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2月,福建省农村清洁行动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6月,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0月,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财政厅授予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09年7月3日,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和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传堂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51期)作出批示:“福建省宁德市上金贝畲族村在省、市各级组织和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科学规划、增强活力,突出特色、惠及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充分体现了福建省各级组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福建省各族群众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立足实际,创造性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智慧和力量。”同年,上金贝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2009年8月,福建省妇联授予省级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第十届文明村镇。12月,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授予福建省生态村。同年,上金贝被国家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上金贝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经验得到了国家民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在2012年9月举办的宁德市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启动仪式上,“霍童洞天—上金贝畲家寨”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正式开放。如今,上金贝村正逐步建设成为以畲乡风情为亮点,融农业生产、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康体健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