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日走猴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55
颗粒名称: 猴年春日走猴盾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7
页码: 128-134
摘要: 猴年初春一日,走进了慕名已久的猴盾。猴盾是个畲族村寨,坐落在宁德八都镇东北的平湖山上,海拔两百多米。车出蕉城城区,走半个多小时国道,再盘山而上,二十来分钟就到了。一下车,花木的幽香、泥土的芳香和着春日的温馨扑面而来。名字叫雷兰妹,却是个敦实的畲族汉子。闽东的雷姓始祖就是在猴盾扎的根,这里的雷氏祠堂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路又称“大岭”,就在今天猴盾村的东部。其必经之地所相邻的水漈又处在霍童溪之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猴盾村水路两便。《宁德畲族志》记载,同治年间的“震昌”商号,让零星毛茶合成大堆,使猴盾村一度成为茶叶的集市。
关键词: 畲族 猴盾村 蕉城区

内容

猴年初春一日,走进了慕名已久的猴盾。
  猴盾是个畲族村寨,坐落在宁德八都镇东北的平湖山上,海拔两百多米。车出蕉城城区,走半个多小时国道,再盘山而上,二十来分钟就到了。小小村落,古树参天,高大的香枫、石楠、榕树围村而立。一下车,花木的幽香、泥土的芳香和着春日的温馨扑面而来。
  村党支书在村口迎接。名字叫雷兰妹,却是个敦实的畲族汉子。
  先看看茶园吧,他建议。一条刚修不久的水泥道向前延伸,道的两旁是一垄垄绿油油的茶叶。车往上,茶园越来越宽广,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以往也看过很多茶园,都是从下往上延展。层层叠叠的,就像梯田一样。而这里的茶园,更像是一个大湖面,一颗石子不小心丢了进去,湖水随之荡漾开来,一垄垄的茶叶,就是那一圈圈向外荡漾的涟漪,相依相恋,弥漫着少女少男的情愫,散发着春的希望。如此平整的茶园且面积之大,是难得一见的。雷兰妹介绍说,这片就是著名的平湖茶园,现有一千两百多亩,不仅景色优美,也是猴盾村村财的重要来源。我不禁想起吉林长白山上的森林火警瞭望台,登上用木头钉成的塔台,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我随即建议说,可以在这里搞个高空俯瞰的旅游项目,让大家登高拍照,把这片美丽的茶园景色让更多的人分享,也一定会为猴盾带来更多的客人。
  徜徉于茶园间,流连在绿色里。雷兰妹如数家珍地为我们指点:这是一对情侣树、夫妻树,你看他们靠得多紧、爱得多深?这个角度拍照是最好的,《梦回山哈》摄制组来这里拍摄,选的就是这个角度……我问雷兰妹,你天天行走在这里,是什么感觉啊?他说:“不腻。”他的话让我想到了2015年自己为了编好家乡的一本历史文化集子,逮着闲暇就回乡行走而不疲的心情,也让我想起了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雷兰妹属龙,与我同庚。20世纪80年代,二十多岁的他就是猴盾村领导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雷兰妹依然坚守在村里。他告诉我说,他也出去闯荡过,生意也有收获,但最后还是觉得家乡要发展,很多事要做起来。2003年,他就开始组织村里人进行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前头。2005年,雷兰妹去了一趟贵州黄果树,他就想,自己的家乡不比黄果树差。于是,他开始描绘蓝图,并带着村里一帮人一步一脚印地实施。汗水终于换来了回报。2008年,猴盾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村;2009年至2011年被列入第十一届省级文明村、宁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014年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又被选为省级历史古村落。
  闽东的雷姓始祖就是在猴盾扎的根,这里的雷氏祠堂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走入祠堂,抬眼就看到了“汤翊堂”匾,它是畲族的郡望号,告诉人们畲族也是来自中原。“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勅赐,驸马金卿名传后裔皇孙公子免差徭”,这著名的对联写出了畲族的传说与历史。两边墙上绘制着雷姓畲族祖先的英勇故事,展现了这个民族不屈的精神。
  在猴盾,有三件宝贝:雷氏族谱、祖图、龙头杖。雷氏族谱,记载着猴盾村雷氏家族从明末清初搬迁到这里后四百三十多年来各个雷姓家族子孙世系情况。祖图又称“太公图”“永远图记”“长联”“环山袖”等。该图绘制于清道光年间,以土布为底,平图勾勒,横幅长卷。以盘瓠传说为依托,展示了畲族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文化习俗等。龙头杖是一根雕有龙首状的师杖,也称“龙首杖”“法杖”,是为了纪念畲族祖先创业艰辛和功绩而打造的,也是一种远祖威权的象征。每一系家族珍藏一根。有长短两种,长者四尺多,藏于祠堂,短者两尺多,置于祖箱。当然,这些宝贝平日里是不轻易示人的。
  在古街尽头,一座乳白色二层楼建筑物是村畲族文化馆。拾阶而入,一楼阅览厅宽敞明亮,信息网络室、图书馆等一应俱全;二楼的畲族历史文化展厅也内容丰富,让人领略了畲族农耕文化的独特久远。雷兰妹介绍说,村里还有一支歌舞队,每逢节日或活动都要进行表演。像“上刀山”“下火海”等传统节目也在重要节日里再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畲族文化中的瑰宝—畲族双音。它与其他畲族山歌不同的是,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声部音乐复调组合形式,被列入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盾村的雷美凤,就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她的歌声已经被收入了飞天U盘,唱上了太空。可惜,今天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无缘得见那些激动人心的现场表演,也没有机会聆听到雷美凤的清亮歌声,但我还是为畲族文化在猴盾能得到如此好的保护而击掌。
  在干净的村落小道上行走,在百香果步道里漫步。因为年前的霜冻,百香果多已落果,但依然保存着生命的气息,它让人联想往日里这里热闹的景象,也让人相信,春天过后,这里又将是一派生机勃勃。村部前有一潭碧绿的水。有了水,山村的一切也就更加自由灵动了。忽然,一只野鸭在水塘上空盘旋,我抓起相机按下快门,抓拍到了数张野鸭舒张曼舞的身姿。雷兰妹说,这可是很难得的一见哦,说明你是一名贵客。村部不大,但建得很精致。村部前面不远处,就是一座笔架山。雷兰妹自豪地说:“我们希望越来越有文化,用文化来建设自己的家乡。”用文化建设自己的家乡,能说出这样话的村干部,特别让人钦佩。我对畲族基层干部的素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村的一头有座古庙,庙的路边有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石刻:禁止乞讨碑。据史料记载,当年闽东一带乞讨人数甚多,有时乞讨人员肆无忌惮发展成为了抢劫。官府为了维护治安,在很多地方都立下了这样的碑。我在想另一个问题:这是否也意味着这些地方在当年还是比较富足的,或者说,这些地方的某些资源得到了官府的关注或肯定,官府需要出面来保护?否则,假如这里是一处穷乡僻壤,无可乞讨的,立这样的碑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答案很快就有了。原来,猴盾曾是闽东茶叶商贸的聚集地,立碑的地方正是古官道所在。而雷志波正是从这里走出的一位著名的大茶商。
  我们准备走出村栈道的时候,看到了一幢四合院式屋子,斑驳的墙上挂着一面牌:雷志波故居。直觉告诉我,这里一定隐藏着许多历史往事,我快步走了进去。
  屋子有两三百平米,前堂后院,依然古朴但显沧桑。据介绍,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雷志波把自己的住屋辟为了茶庄,并取名“雷震昌号”。我极力想象着这里当年的景象,因为房子内没有提示性文字,历史也就变得缥缈起来,只是悬挂在厅堂上的一面“婺星幻彩”古朴牌匾,将这一古宅的历史信息隐约透露给了人们。据民国《雷氏宗谱》记载,雷志波与地处福州府的闽中知县雷铭勋交往甚笃。这块匾,就是雷志波与夫人双寿时,雷铭勋赠送的。
  在清代,宁德县城的陆路有东西两路。东路又称“大岭”,就在今天猴盾村的东部。其必经之地所相邻的水漈又处在霍童溪之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猴盾村水路两便。土生土长的雷志波不仅熟识这一地理位置,聪颖过人的他也看到了其中巨大商机。如果仅靠猴盾一村畲民们在番薯地里套种的那些茶叶—被当地畲民称为“园头茶”的,数量是少之又少,成不了多大气候。于是,雷志波办起了“雷震昌号”茶庄,筹集资金,主动与驻福州的古田茶庄联系,将猴盾作为其茶叶的经销点。很快,经销点吸引了县城的七都漈头、高山,八都的半山、南岗、灵山,九都的九仙、后湖、柴坑、施洋、巫家山、上乌坑,赤溪的社洋、棉石头、尖山等畲家茶农,甚至福安的甘棠、溪潭、穆阳一带畲村茶叶也流向了猴盾。《宁德畲族志》记载,同治年间的“震昌”商号,让零星毛茶合成大堆,使猴盾村一度成为茶叶的集市。
  生意做大了,自然也就少不了纠纷。《雷氏家谱》还记载了这样一段官司。一次,“震昌”商号茶队在码头等待时,附近的村民索要码头费。因为没有达到目的,那伙村民占着人多势众,把“震昌”商号的茶倾倒进了霍童溪。事情闹到了官府,县衙裁定码头村民要赔偿全部茶叶。可是,码头村民凑不齐这么多茶叶,就在茶框里塞上番薯顶数。熟知畲谚“畲汉一家亲,黄土变成金”,且“天资高迈,器宇超凡,海涵地负之襟怀”的雷志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这不仅让码头那一帮村民心服口服,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雷志波的胸怀与仁义。
  雷志波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震昌号”扩展为了“灿记”“庆记”。同村的雷志满的“泰盛号”茶庄也扩展为了“满记”“祥记”。于是,这个四百余人的畲族村落,居然有了五家茶庄,形成了不可小觑的茶叶“畲家阵”。后人研究显示,猴盾茶市在鼎盛时期,头春茶可收购到1500担之多,二春三春能收到2500担。由猴盾运出的茶叶,经水漈的岚尾港码头运到三都澳,再从三都澳源源不断地发往福州、厦门,成为了当时闽海关进出口的大宗货品。如果说,三都澳是“海上茶叶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那么,对雷志波、猴盾村在当年所起的作用,怎么评价应当是都不为过的了。
  在雷志波故居,大家还探讨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雷志波为什么把茶庄命名为“震昌”呢?知情人告诉说,《雷氏家谱》是这样说的,因为这个“有非浅局可规”的雷志波会五行八卦。从字面上看,“震”,八卦之一,卦行代表“雷”。而“昌”字为“兴旺”。取名“震昌”,不正是寓意着“雷氏兴旺”吗?雷志波的才智再一次让人敬佩。
  故居出来,望着用三合土夯实的围墙依然发出的因时光积淀而形成的亮泽,无限感慨从心中油然升起。掐指一算,这房子至少也有一百四十多年了?我对雷兰妹说,这是我今天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一处景物。因为,历史只有与现实的某些东西勾连起来的时候,它才有可能变得生动可感,也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当下人从中获得趣味。雷志波、“震昌号”、茶叶、猴盾畲村、三都澳、“海上茶叶之路”、励志、奋斗,这不都是一部流行剧所需要的元素吗?
  雷兰妹也很是兴奋,他腼腆小声地说,有人说我也有点像当年的雷志波。我一下子激灵过来,不是吗,一百多年前的雷志波看准了市场,不仅自己富有了,也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而雷兰妹三十多年来所做的努力,不也是一件让猴盾村更美丽起来、让老百姓更富足起来的事情吗?
  两年前,为了美丽乡村课题做调研,我走了省内的不少乡村,对乡村资源禀赋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也有了一些思考。这时我发现,猴盾真是一个集中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绿色产业、乡村旅游多种资源禀赋于一体的村庄。
  《白虎通义》云:“猴者候也……凭空四望,善于候者也。”我问雷兰妹,村子为什么叫“猴盾”呢?它与猴子有什么关系吗?雷兰妹说,传说先祖看上这里,是因为地形像两只对视的狮子.狮头就是一个面积庞大的平台。现在的村庄就是坐落在一个平台上,而平湖茶园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平台。因为“狮”在方言中读音不吉利,于是就改称“猴”了。这倒是一个有意思的解说。我还在有关的典籍看到,古代猴盾是写作“猴墩”的。墩,就像土墩那样,似乎与这里地形地貌更贴切。但不管如何,我感到猴盾就像是在等待着什么。雷兰妹带领一般人,把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畲村悄悄地打扮着,等待在一个灿烂的春天里,再一下子撩开她美丽的面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雷兰妹们就是一个个守候者,把畲族历史文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把猴盾的绿水青山精心有加地守护着。
  不知不觉远方己出现了晚霞,但天还没有黑下来的意思,傍晚时分的猴盾多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与雷兰妹在村口道别。他说:“今天下午过的特别愉快,因为很轻松,有收获,也觉得时间特别长。以往上了一趟茶园,下来就要天黑了。”我感谢他的热心介绍。我说:“哪一天节日村里表演节目的时候,通知我。我一定再来,补上今天的缺憾。”
  回程路上,我想起走过的一些畲族村。如果说,猴盾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纯朴,小仓给人的则是清新,上金贝就多了些神秘,而半月里那就是一份迷人的追忆了。这些几百年前散落在八闽绿水青山间的畲族村寨,因为有了像雷兰妹这样的守候者,今天变得更加闪亮了。

附注

注:本文选自2016年海峡书局《山海的交响·走进蕉城》一书。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萧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