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柴坑村山场纠纷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445
颗粒名称: 清末柴坑村山场纠纷轶事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04-107
摘要: 蕉城区九都镇柴坑村为畲族村,村民400余人,全村均为钟姓。柴坑村钟氏宗谱记载柴坑钟姓为明正德丙子年公元1457年自浙江里安东庄迁来,此后五百六十余年间自柴坑村播迁散居于九都镇、霍童镇、金涵乡、福安市等地。柴坑村钟氏祠堂为清末重修,土木结构穿斗式建筑,土墙灰瓦,风格粗犷。祠堂内正中央置有忠勇王塑像。相传忠勇王娶高辛帝三公主为妻,婚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因忠勇王斩番王有功,高辛帝还降旨免除子孙千秋万代之徭役。因此,自有史记载以来,柴坑村家家户户厅堂中都贴有“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摇”的对联。
关键词: 蕉城区 柴坑村

内容

蕉城区九都镇柴坑村为畲族村,村民400余人,全村均为钟姓。柴坑村钟氏宗谱记载柴坑钟姓为明正德丙子年公元1457年自浙江里安东庄迁来,此后五百六十余年间自柴坑村播迁散居于九都镇、霍童镇、金涵乡、福安市等地。
  柴坑村钟氏祠堂为清末重修,土木结构穿斗式建筑,土墙灰瓦,风格粗犷。祠堂内正中央置有忠勇王塑像。相传忠勇王娶高辛帝三公主为妻,婚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请高辛王赏赐姓氏。大儿子出生时装在盘子里,所以赐姓盘;二儿子出生时装在篮子里,就赐姓蓝;三儿子的姓不好定,高辛王正在思考,恰好天上打雷,就赐姓雷。忠勇王的小女儿嫁给一个姓钟的军人,她的子孙就姓钟。因忠勇王斩番王有功,高辛帝还降旨免除子孙千秋万代之徭役。因此,自有史记载以来,柴坑村家家户户厅堂中都贴有“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摇”的对联。
  在这么一座藏于山腰处不显眼的祠堂,刻写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祠堂大厅右侧土墙内嵌有一块青石碑,掩于木柱后,石碑长约一米,宽约六十公分。
  石碑内容为:
  “钦加同知衔署宁德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刘为给发印照管业事案据钟蓝寿、钟贤传等与曹宗盛等赴府互相控争柴坑山场等情一案,各前县叠次訉断抗不遵依,以致互控十五载案未完结。本县莅任以后即据两造呈催前来,当经饬传原被到案,訉明两造俱无确据可凭,察出该山系属远年无主之业,互相觊觎希图,攘为己有,是以互相控争缠讼不休,殊深愤懑。惟此案前经彭前县断令曹宗盛等应赔拆毁钟姓祠堂钱壹佰伍拾仟文。今本县业已明察暗访出该山既非曹姓物业之产,本应将山充公用,因念钟姓四十余家居住该处全赖此山营生,准情酌断钟贤传等免收彭前县断令曹姓应赔折毁祠堂钱壹佰伍拾仟文,另外措缴现钱贰佰仟文给发曹宗盛等承领,连应赔钟姓祠堂钱共计叁佰伍拾仟文,着曹姓另购别山。所争之柴坑山场当经断归钟贤传等永远管业,按年完税,两造各得其平,无偏无依,永断葛藤,两造允服,各具遵依,各结完案。自断之后倘日久年远曹姓敢再妄生希冀翻异争控以及别姓相争情事,准予钟姓随时指名呈请究辨,兹据钟贤传等措缴遵断市番壹佰捌拾壹元捌角壹分捌厘,每元按照市价壹仟壹佰文,计算共合钱贰佰仟文到案,饬传曹宗盛等赴案当堂给发承领,处合给印照。为此照给钟贤传等即便遵照收执,即将断给柴坑山场四至照界管业。每年按则照例完,钟永远干税钱,毋得欠,完致干追,毋违此照。右照给钟贤传等准此。光绪五年二月十五日。”
  这一块青石碑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同治三年(1864年),这一年太平天国天京失陷,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国还在南北战争,在宁德县的九都柴坑村发生了一起山产纠纷,纠纷双方分别为柴坑村村民和他村曹宗盛等村民。多年来,柴坑村村民在与他村曹宗盛等村民的争斗中处于弱势,就连本族宗祠也被拆毁。于是以钟蓝寿、钟贤传等为代表的柴坑村村民,将曹宗盛等村民告到宁德县衙。彭姓知县“断令曹宗盛等应赔拆毁钟姓祠堂钱壹佰伍拾仟文”,但双方“不遵依”,以致“互相控争缠讼不休”。
  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陈知县到任后,双方再次“呈催前来”,经传唤原被告到场,双方“俱无确据可凭”。后由陈知县明察暗访得悉,柴坑山属于无主之产,“互相觊觎希图”欲据为己有,“本应将山充公用,因念钟姓四十余家居住该处全赖此山营生”,故将柴坑山判给柴坑村民,山产按年缴税,不得拖欠,并酌情断令钟贤传等免收前任彭知县判令曹姓应赔偿折毁祠堂的钱壹佰伍拾仟文,再另外措缴现钱贰佰仟文,共计叁佰伍拾仟文,让曹宗盛等村民另购别山。县衙传唤双方到堂,钟蓝寿、钟贤传等村民当场将贰佰仟文,交付给曹宗盛等村民,双方表示服从判决,并领取了凭证。陈知县担忧此案审理后日久年远曹姓以及别姓村民再生事端,准予柴坑村村民随时来县衙,请求官府维护权益。至此,这场持续了十五年的柴坑山产纠纷案结案。
  清光绪时一两白银就可满足普通市民家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想像让当时过着靠山吃山生活柴坑的村民,额外筹措番银是何等艰难的事情。此案后柴坑村民也背负起了巨额的债务,钟氏宗谱记载“其时族下受牵连拖累损财甚巨,负债深重,离乡背井以避其锋,遁求谋以为计活”,这或许也是柴坑钟氏散居各处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兹事体大,也为防止因山产再起纠纷,柴坑村村民将判决书刻于青石碑上,嵌于宗祠土墙内,以示后人。
  现今我们除了可以从此碑中读出柴坑畲民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外,也可以从碑文中窥见清朝光绪时的货币兑换比例,地方官员的议叙任用,县级民事案件断案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裕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